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古代教育關於教學方式

古代教育關於教學方式

發布時間:2021-03-11 12:03:54

Ⅰ 揭秘中國古代教育,傳統女孩教育方式有哪些

中國古代教育是指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構、教育家等。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所以,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

Ⅱ 中國古代教育的宗旨是什麼和現代教育方式的區別是什麼

古代以老師為重,現代以學生為重。

  1. 古人認為,蒙養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於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設計的家教程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從「始生」開始,對嬰幼兒期、少年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施行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指導子孫讀書嚴格選擇,以免「惑亂其志」,力求「養正」。

  2. 教師是山,學生是水,水總會繞著山走。教師是山,智慧是水,智慧映照山的巍峨。山水相依,山重水復,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先生,既是先生更是學生。心之蒙昧如山下的荒草,也許沒有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開啟蒙昧是我們人類永久性的任務。

  3. 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個性化理念,系統性理念。

Ⅲ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我國古代社會教育具有下列特點

1、產生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執教人員。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古代社會的學校已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能和獨立的社會過程;腦力勞動者也逐漸從體力勞動者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的職教人員。

2、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

在古代社會,學校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選擇和傳承文化的同時,承擔著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雙重任務,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等級性或宗教性。

3、教育與生產勞動的分離和對立

學校與社會生產勞動相脫離,主要傳遞一些與社會生活相關的軍事、道德或宗教知識,人文學科在學校中占據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

古代社會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棍棒紀律。雖然通過豐富的教育實踐,古代社會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創新之舉,但總的來說,教學方法簡單,體罰盛行,教學水平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5、官學、私學並行的教育體制

古代社會,隨著人們對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國家和統治者建立的學校教育系統,私人辦學也逐漸興起,教育體制呈現官、私並行的特點。

另外,還產生了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形式。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局限,教育的組織形式以個別施教為主。這種教學形式最顯著的優點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缺點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國古代社會教育

1、古代社會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可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教育(以上統稱為古代教育)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

中國古代教育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學教育

中央官學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是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並為其服務的。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

漢代特別重視發展官學,重點是太學。東漢末年創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儒學、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都屬於培養某種專門人才而設立的專門學校。此外,還有研究科學、玄學,如唐朝咒禁學、崇玄學等,都屬於特殊的專門學校。

隋文帝設國子寺,隋煬帝時改名國子監,是中國設立專門教育管理機構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太學和國子監是封建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辦學育人、繁榮學術、發展科舉取士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地方官學繁盛。自天寶安史之亂後,即告衰廢。地方官學除由長史管轄的「儒學」外,還有直屬太醫署的「醫學」。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既在全國諸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又在邊防區衛學,鄉村設立社學。最盛時期,全國共計有學校1700餘所。清代基本上沿習明代學校的規模。

3、私學教育

古代社會教育分為官學,還有私學。中國古代私學教育主生於春秋時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私學是與官學相對而存在的,並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頒「禁私學令」,否定教育的作用,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實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今文經學為官學,但是並不禁止私學。於是古文經學面為由私人傳授的私學,到東漢末年已取得了壓倒官學的地位,如馬融、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師的私學學生多達千人以上。漢代尤其重視師傳家法,皆由孔丘以來的私學培養而成。

唐代以後,宋元明清私學教育,一方面是書院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形成私學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學教育主要是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

Ⅳ 中國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內容

試述中國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內容
1、 虞庠之學:
《孟子》:「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黃紹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黨有庠,鄉有序,國有學。」
2、 學校的原始形態:
庠:飼養家畜――儲存穀物,又名「米廩」,由老人看管並照看和教育少年兒童
校:木囚。木頭圍成的養馬之所,後演變為習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學校,有「序」、「校」兩種,都非常重視軍事教育。
3、商代的學校
禮樂教育、宗教祭奠禮儀、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統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冊,商代還出現了「瞽宗」這種學校形式。習禮、習武是商代學校的主要教育內容。習禮的內容主要是學習祭祀和樂歌,習武的內容主要是習射,也學習其它綜合性的禮儀行為。天文、歷法方面已有很大進步,算學也已成為學校教學的內容。
4、周代的學校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西周的「禮」教,主要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操作技能及個人素養的訓練,是貴族子弟必須具備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西周有樂德之教,樂語之教和樂舞之教。「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駕車。"書"指寫字,"數"指算術。
5、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官學教育衰廢,私學興起。以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識分子就以新的辦學形式,聚徒講學,從而成為創辦私學、傳播學術文化的先驅。(原因:一是學術的擴散與下移; 二是新興的"士"階層的出現)
1)「士」階層的出現
(1)武士:俠士、力士等
(2)文士:賢良、商賈、方士、隱士等
(3)低級官吏
2)教育的大眾化、平民化
3)官學與私學分離
6、官學
1)漢代的太學
(1)教師:博士(詩、書、禮、易、《春秋》)
(2)學生:博士弟子
漢代中央官學主要是太學,設在京城長安。老師:博士;學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設立,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稱庠,在聚稱序;其學、校分別設經師一人,庠、序各設孝經師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學教育。
兩漢教育以儒學經典為教材,主張教育要明經修行。其教育設施、教育思想和漢代的選舉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時期的國子監:明清學校,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邊疆及特殊地方還有衛學(軍事學校)。地方各學校互不隸屬,皆有送學生到國子監的資格。
7、私學
1)私學的發展:孔、墨之學;百家爭鳴;稷下之學(稷下學宮建於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它是齊國統治者設立的國家養士機構,憑借國家的財力、物力養士,綿延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幾乎集中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者。稷下學宮雖系齊國官辦,但它實際上又是許多私學的集合體。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議論",即士人並不擔任具體的官職,一般不承擔行政事務,以備統治者咨詢,日常則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因此,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的作用。 其二,自由辯論。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政策,各家學派在稷下學宮都占據了一定地位,他們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以理服人,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有助於擴大眼界,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三,學無常師。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既有個別游學,也有集團游學的情況。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一個先生,其它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 其四,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全文載於《管子》,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後復習均有嚴格規定。從《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流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私學的發達:教育儒學化與儒學私學化、私學的含義、私學的形式(授徒講學、書院、家族教育)、私學的作用:普及儒家經典、科舉人才發源地
3)古代著名書院
宋代:嶽麓、白鹿洞、嵩陽、應天府、茅山、石鼓、華林、雷塘
明代:紫陽、東林書院
4)私學的歷史:顧名思義,私學即私人辦的學校。中國古代私學始於春秋時期,史書記載,最早的是春秋中葉鄭國的鄧析所創辦,講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專教訟訴之法。同時鄭國的伯豐子也開辦私學。這些是在孔子私學之前。當時規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學,還有少正卯的私學名聲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到春秋未期,私學更加興盛,最有名的是儒、墨兩家,當時號稱「顯學」。戰國時期,私人講學之風大盛,孟子「從者數百人」,以闡明人倫為教學目的;荀子先後授徒於齊、秦、楚國著書講學,培養出李斯、韓非這些當時屬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論家。墨家私學是個嚴格而有紀律的政治團體和學派,要求學生具有刻苦、耐勞、服從和舍己為人的精神,並重視生產勞動和科技知識教育。以老聃和莊周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其後期吸收了許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講學,弟子300多人,李悝、吳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學生。
到漢代,私學分兩部分,一是以啟蒙教育為主的書館或學館,先教認字,可讀《孝經》和《論語》;一是傳授經學的精舍。精舍一般由當時精通儒學的名家所建,一些經師鴻儒,所教授的門生弟子多達數千甚至上萬人,其講學已初具學術討論與研究性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興廢無常,私學相對得以發展。名儒聚徒講學,常有幾百人或幾千人聽講。如雷次宗在廬山,顧歡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學當博士,回家還要授課講學,許多貴族、士子也紛紛到此受業解惑。北魏時期的徐道明講學20餘年,學生先後多至萬人。
隋唐時期官學興盛,私學也隨之發達。如隋朝大儒王通、曹憲,唐代顏師古、孔穎達、尹知章、韓愈等都曾在私學中教授學生,許多名儒隱居山水勝地,開學館、設書院,當為宋代書院大興的起源。
宋代私學教育和啟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發展。經過北宋三次興學,南宋官學有名無實,許多學者致力於私學。這一時期的啟蒙教育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啟蒙教材大都為宋人編撰或改訂。
遼、金、元各朝代私學也很活躍,其原因是統治階層發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養本民族的治國人才,而戰亂的頻繁,使得官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私學才得以興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經館、家學等。明清時代的私學,繼宋、元以後仍興盛不衰,形式也無大區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後的私學中產生了一批書院,宋代得到發展後明清時代即向官學轉化,這不能不說是私學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之一。
三、試述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

Ⅳ 中國古代的有些什麼教學方法

西漢初年的名儒董仲舒,名冠當時,前來受學者不計其數。董仲舒深有乏術分身之感,因此,為了使每一位弟子都學到真實的本領,他選拔較早入學、且學術通明的弟子,教授晚入學的弟子,等這些較晚入學的弟子學業達到一定水平,董仲舒再親自教授。
這種教學方法相對於孔子因材施教來說,是一種創新。自先秦直至兩漢,教學方法一直受到施教者的關注。但因為施教者和受教者不同,及所處環境各異,而存在一定差異。到魏晉南朝時期,教師在繼承上述教學方法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
講誦法
講誦法通過教師向學生講解和誦讀教材,以達到傳授和學習知識的目的。曹魏名儒董遇在教授弟子習經時,就先讓學生「先讀百遍」,強義自見」,然後再親行教授。講誦法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誦讀。此方法在當時較為流行。蕭梁名儒伏曼容在自己家中設立學堂,自己高坐講台,為諸生講解經義,來聽課者多達千人。無論是生徒的熟讀成誦,還是教師的授文講義,都要求學生熟記和背誦經文,因此,史書中常有誦書的記載。東晉儒士范宣10歲時就能誦《詩》、《書》(《晉書·儒林·范宣傳》)。強調「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然後再親行教授。講誦法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誦讀。此方法在當時較為流行。蕭梁名儒伏曼容在自己家中設立學堂,自己高坐講台,為諸生講解經義,來聽課者多達千人。無論是生徒的熟讀成誦,還是教師的授文講義,都要求學生熟記和背誦經文,因此,史書中常有誦書的記載。東晉儒士范宣10歲時就能誦《詩》、《書》(《晉書·儒林·范宣傳》)。
辯難法
辯難,亦稱詰難,這種方法在漢代就已出現,主要以探討經文異同、激發學者深入思考、闡明經文大義為主。在辯難過程中,學者們各不相讓,有以「辭長勝人」的特色。魏晉南朝時期,玄風甚熾,清談風靡士林。在辯難傳統與清談現實的雙重影響下,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師生相互詰難,自由辯論蔚為風氣。蕭梁時期的陳之敬,因善長《孝經》、《左傳》而遠近聞名。16歲時,應召對策《春秋左氏》、《孝經》,名次最高,獲得「當世顏回」的美譽。梁武帝愛其才華召入面試,親自論難,陳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流,左右莫不嗟服,得到梁武帝的賞識,官拜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陳書·陳之敬傳》)。陳朝名儒袁憲,蕭梁時曾入國子學學習,在學一年後,國子祭酒周弘正親臨講學,眾弟子均來集會,當世名儒謝岐、何妥等亦來聽講。席間謝岐、何妥遞相闡明義端,深極理致,袁憲與他們往復數番,應對敏捷。當時學眾滿堂,觀者無不緊張,而袁憲神色自若,辯論有餘。周弘正也屢次提問,試圖難倒袁憲,但袁憲隨問抗答,剖析如流,深得世人贊譽(《陳書·袁憲傳》)。通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當時辯論之激烈。
受官學侵染,私學中亦不乏此法。如梁朝庾承先幼年時曾受學於南陽劉虯,強記敏識,超越群輩;玄經釋典,無所不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練。地方長官欲任用他為僚屬,他沒有前往,而是與道士王僧鎮同游衡岳。晚年時,授學於士台山,遠近名僧,咸來赴集,論難鋒起,異說多見,庾承先相繼酬答,令前來論難者受益匪淺(《梁書·處士·庾承先傳》)。再如韋睿,暮年時親自教授諸兒學習經學,三子韋棱尤明經史,為當世稱頌。韋睿每講授時,都令韋棱辯說,韋睿則剖析講解,令其信服。(《梁書·韋睿傳》)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加強,也有益於學術的交流。
覆講法
覆講法是學生對教師所授知識進行復述並宣講的一種方法。如蕭梁許懋14歲時,入太學學習,主修《毛詩》,白天領會老師所講大義後,晚上則覆講,同學聽者經常有千人(《梁書·許懋傳》)。對於這種方法,周一良先生認為:「當時學習有所謂覆及覆講之制,儒生與僧徒皆用之,實為一種考核及輔助聽講者加深理解之方法,亦即後代私塾中背誦及回講之方法也。」此種方法在魏晉南朝較為盛行,不僅普通教師應用此法,而且一些高僧也通過此法宣講佛經。這種方法的運用不但可以考核覆講者,而且也可以輔助聽講者加深理解。
遞相傳授法
這種教學方法早在漢代就有。如前文所述的董仲舒就曾採取此法。東漢大儒馬融亦用此法。馬融門徒多達四百餘人,每次升堂進者五十餘生。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馬融每次都讓高業弟子傳學於鄭玄(《後漢書·鄭玄傳》)。不難看出,所謂遞相傳授法是教師對部分弟子進行親授,再由這些得到真傳的弟子依次教授同門。這種教學方法比較適用於學生較多的情況,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此種教學方法為魏晉南朝所沿用。如西晉隱士楊軻學業精微,養徒數百。即使受業門徒,非入室弟子,亦不能親言教授。如果想受學,須旁無雜人,教授入室弟子,然後再令入室弟子遞相宣授(《晉書·隱逸·楊軻傳》)。同漢代此法相比,又有兩點差別:其一,「非入室弟子,莫得親言」。所謂入室弟子當是高徒,這種創新有利於個別教學的實施;其二,「欲所論授,須旁無雜人」。具有明顯的保密性,不利於整體教學的發展。
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法是在實踐中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的方法,這種方法多應用於實踐性較強的私學中,這與科學技術發展的特殊性有一定聯系。如南朝劉宋時期的王微,熟諳醫學典籍,頗曉中葯,尤信《本草》,教授生徒,每年春秋令節,親自帶領兩三個門生入山采葯(《宋書·王微傳》)。中醫之學,識葯是本,王微親領門徒采葯,是以實踐的方法讓生徒精通。這種教學方法的實行注重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於教學效果的實現。

Ⅵ 古代教學方式

上私塾,口傳教育,主要是學四書五經,儒家學說

Ⅶ 關於從古至今中國的教育方式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採納哦

Ⅷ 古代的教學方式是否正確辯題

《原來這樣教孩子最好》古人成功的教育之道
希望你能看到這本書
雖然現代有很多教育學家,她們的教育理念,我們不知道這個教育理念,能運用多長時間。而我們古人的教育方法,經受了時間和空間的考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古代的清官特別的多,一個貪官,不僅是他自己,他的家族都以他為恥。
這些清官員不都是教出來的嗎!
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現在反過來了,貪官,不為民辦事的官多了,清官好官讓人恥笑。
現代的教育我們都應反省一下,不要盲目的像西方學習,美國只有300多年歷史,中國有5千年文化。只是近200年我們把我的傳統文化弄丟了而已。
還有一個視頻《向一百年前的小學生學什麼》,在優酷上可以搜索到。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Ⅸ 13.古代一般採用的教學形式是() A.個別教學 B.班級授課 C.分組教學 D.集體教學

D.
私塾甚至往往只有一名先生,不同年紀、基礎的孩子一起上課,一群孩子講課的時候別的孩子描紅、默書。
太學、國子監的學生基本已學完了儒家經典,基礎相差無幾,只存在跟隨老師的區別,不同年紀的學生能學著同一個老師的東西,成就取決於個人努力程度與悟性。所以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說。

Ⅹ 中國古代的教育模式是什麼

從17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中國教育就誕生了。在原始社會便產生了名為「庠」的教育機構,「庠」原為養羊的地方。後來變成了糧食倉庫,有了養老的功能,後來又具有對幼兒進行保育和教養的功能。民族工業的發展,對勞動者不僅在數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質量上也要求勞動者受過一定的教育,具備一定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術,能夠成為管理機器的熟練工人。另外,為了更好地經營生產、管理企業,也需要各方面的技術管理人才。同時,勞動者自身也有受教育、掌握知識的願望。因此,民族工業的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學校能夠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各種專門人才和大量受過一定職業教育及訓練的勞動後備力量,以適應民族資 產階級發展生產、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
舊學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尤其是民族工業了展的需要,建立一個新的適合民族資 產階級需要的新的學制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與此同時,美國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也大量輸入中國,建立現代教育制度成為教育界迫切的呼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五四」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指引下,批判封建傳統教育和近代出現的洋化教育的基礎上,在了解中國教育現狀和親身從事教育實踐活動之後提出來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建立普通民眾的教育體系所進行的一場教育改革運動,是建立中國現代教育理論所用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的內涵隨著陶行知思想的變化而變化。1936年春,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質》一文中,認為「生活教育」有六個特點: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系的,從而把「生活教育」理論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
「序」又分「東序」、「西序」,前者為大學,在國都王宮之東,是貴族及其子弟入學之地;後者為小學,在國都西郊,是平民學習之所。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後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於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春秋戰國時代,官學逐漸為私學替代,出現新興階層「士」,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學」。

西漢私學重新恢復發展,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建太學,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齡在18歲以上。
漢平常時,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聚設庠序。
校學設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魏晉南北朝,晉武帝在太學外另設國子學。
唐時,京師設國子監,長官稱國子監祭酒,學校六所,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以上專收貴族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教師稱博士。入學年齡在14歲以上,19歲以下(律學為18歲以上,25歲以下),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設博士,文學,助教與教官。
宋代除了太學外,有律算書畫醫諸學,書院制度開始興起。宋初有四大書院——白鹿,樂麓,應天,嵩陽。南宋書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國小學,回回國小學,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元代書院始設「山長」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國子監,學生稱貢生、監生
明代國子監分南北兩監(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國學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貢——副貢、拔貢、優貢、歲貢、恩貢
明清府和州縣設孔廟和學官(學校),府學教官稱教授,縣學稱教諭
明學稱學正,副職均稱訓導,學生院試進學後的生員(秀才),按成績優劣依次分廩生
增生、附生。
還有啟蒙教育,明清有三類:私塾,義學,專館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

閱讀全文

與古代教育關於教學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