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錫伯族的音樂有什麼特色你知道嗎
錫伯族說唱音樂曲式結構簡單,大部分曲子以單樂段構成,因此,既便於記憶,又便於流傳,常見的是上下兩句的單樂段。節拍以2/4、3/4、4/4等單牌子為主。但是,調式種類繁多,這是錫伯族民間說唱音樂(民歌)的一大特點。最著名的有田野歌曲調、蝴蝶歌曲調、海蘭格格曲調、西遷歌曲調、金紐扣曲調、娶媳歌曲調、哭嫁歌曲調、婚禮歌曲調、雅琪那曲調、打獵歌曲調、搖籃曲曲調、我原是抽大煙的婆娘曲調等。
2. 仫佬族舞蹈有那些特點
鄂溫克族的舞蹈朝鮮族的舞蹈烏孜別克族的舞蹈壯族的舞蹈拉祜族的舞蹈納西族的舞蹈俄羅斯族的舞蹈鄂倫春族的舞蹈門巴族的舞蹈珞巴族的舞蹈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傣族的舞蹈僳僳族的舞蹈藏族的舞蹈錫伯族的舞蹈土族的舞蹈德昂族的舞蹈滿族的舞蹈阿昌族的舞蹈保安族的舞蹈彝族的舞蹈哈薩克族的舞蹈怒族的舞蹈哈尼族的舞蹈基諾族的舞蹈布依族的舞
3. 汕頭錫伯族舞蹈服裝租供
只能說你運氣好了 我剛好知道一家 舞者之家 我們公司就是在這家租的 服裝很多 還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東西都有呢 海濱花園也有店的 我們就是在海濱花園租的 在中山路上具體怎麼走 最好上網搜索一下
4. 錫伯族舞蹈的介紹
錫伯族民間舞蹈,錫伯語稱「貝倫」。貝倫舞是在錫伯族民間最為盛行的一種舞蹈。一般為男女雙人跳。貝倫舞動作主要體現在上肢,節奏明快,舞姿優美。?
5. 西遷對錫伯族舞蹈的影響
公元1764年,清政府為了反對沙俄蠶食中國領土,從盛京(今沈陽)、遼陽等15個城抽調錫伯族官兵1000餘名,連同家眷共計4295人赴新疆伊犁駐防。在交通落後、道路險阻的情況下,幾千人歷經一年多跋涉,終於完成了萬里西遷之路。
自此之後,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源於西遷的西遷節慶祝舞蹈傳承著薩滿教的原始文化習俗。薩滿教在錫伯族的民俗藝術中起到「薩滿是一個舞蹈家,一個歌手和一個整體管弦樂隊」的作用。在民間留存著薩滿攀刀梯儀式、跳神儀式、薩滿歌、薩滿音樂等許多原始形態,為我國和世界探究薩滿文化提供著最為珍貴的活資料。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價值。
錫伯族民間舞蹈:錫伯族的代表性舞蹈是貝倫舞。貝倫舞的舞姿非常優美,其動作主要體現在上肢的雙手上,下肢的動作不多。特點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男子舞恣粗曠、灑脫,女子舞態優美、舒展。貝倫舞多為男子先出場獨跳幾個回合後,邀請女伴入場。在男女共舞時,兩人身體不能接觸,否則會被認為技藝不高。薩滿舞是錫伯人從薩滿的跳神借鑒而來,薩滿舞分單人和雙人兩種,無論何種,舞者均著薩滿裝束,雙手分持神鼓和鼓槌等薩滿神器,邊跳邊唱《薩滿春》。
望採納哦~
6. 錫伯族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
「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創建而形成的。「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 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 明末,兀良哈三衛蒙古大部南遷,科爾沁部擴張到兀良哈三衛地區,洮兒河、綽爾河等地區為其控制,自此,錫伯人又處在了科爾沁蒙古人統治之下。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爾沁部聯合錫伯、葉赫、哈達、烏喇、輝發、卦爾察、朱舍里、訥殷8部,以抗擊努爾哈赤,結果九部聯軍敗績,史稱「九部之戰」。此後,努爾哈赤用安撫手段,對主動歸服者賜予「佛滿洲」(佛,滿語意舊)之稱,與滿洲人一視同仁。不少錫伯貴族投奔努爾哈赤,即歷史上的「錫伯滿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職,被稱為「錫伯世管佐領」。九部之戰後,努爾哈赤根據盟旗制度將科爾沁蒙古人分為十旗,錫伯人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蒙古將錫伯、卦爾察、達斡爾等14458丁口「進獻」給清政府。自此,錫伯人等族被稱為「伊徹滿洲」(伊徹,滿語意新)。
錫伯人重新整編為65個牛錄,分別調往齊齊哈爾、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納(今吉林省扶餘地區)等地駐防。這是錫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遷。此後,又移防到盛京所屬的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庄、撫順等地,其中有部分被派往順天府,部分留駐京師,分配到滿蒙八旗當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准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開原、牛庄、廣寧、熊岳、復州、岫岩、金州、蓋州、錦州、義州、興京和撫順15處強征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00餘名(內有路途上降生350餘人,跟隨而來405人),分成兩個隊,分別於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沈陽出發,沿北方蒙古高原驛路,戰風沙,抗洪水,忍飢挨餓,艱苦跋涉一年多時間,於1765年8月分別抵達伊犁惠遠境內。伊犁將軍隨即將原編10個扎蘭(隊)縮編為6個旗(牛錄)。1766年春,遷移到察布查爾地區,將六個旗擴編為八旗,組建錫伯營,成為「伊犁四營」(索倫營、錫伯營、察哈爾營和額魯特營)之一。錫伯營是集軍事、行政、生產三項功能於一體的組織,在其經歷的145年歷史進程中,為建設邊疆、抵禦外侵,作了巨大的貢獻。
錫伯族軍民遷駐伊犁河南岸後,自耕自食,開始在察布查爾各地修渠引水、開荒種地.其中有3個牛錄的軍民在伊犁河支流——綽霍爾河兩岸安營紮寨,引該河水開墾土地1萬畝,解決了錫伯營自身的口糧問題。同時,以清政府借予的馬、牛為基礎,創辦了營辦「馬廠」和「牛廠」。
18世紀末19世紀初,錫伯族人口逐年增多。時任錫伯營總管的圖伯特根據軍民的意願,決定在綽霍爾河南開鑿一條引伊犁河水的新渠,以擴大耕地面積。經過6年時間的艱苦勞動,終於在1808年初竣工放水。該渠東西長100餘公里,渠深1丈,寬1丈2尺,時稱「錫伯渠」或「錫伯新渠」,後稱為「察布查爾布哈」(察布查爾渠,錫伯語,意為糧倉渠)。該渠一經鑿通,自最東面之鑲藍旗至最西面的鑲黃旗各牛錄,增加新墾耕地78700多畝,自此,錫伯營軍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機,察布查爾地區荒涼面貌開始改變,錫伯營成為伊犁八旗中最富庶的地區。
索倫營為伊犁四營之一,由達斡爾和鄂溫克族組成。嘉慶三年(1798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政府自錫伯營抽調260青壯年戶1279人主要補充到索倫營西四旗。清末,索倫營錫伯族已佔多數。在駐守台站、防守卡倫、開發邊陲、平內攘外等活動中,錫伯族軍民與達斡爾、鄂溫克族軍民同甘共苦,共同作出了貢獻。
1883年清政府在恢復伊犁惠遠城滿營(時稱舊滿營)的同時,又設立了新滿營,錫伯營當即為新滿營輸送了3200名壯丁,維護惠遠城的社會安定。光緒末葉,八旗軍民口糧供應緊張,伊犁將軍採納錫伯營總管色普希賢選派錫伯官兵去鞏留(當時稱特古斯塔柳)屯田的建議,於1896年在屯墾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興建村舍和兵營,當時稱為「兵屯」。鞏留人口逐年增多。辛亥革命後,錫伯族官兵解甲歸田,安家落戶,現鞏留縣的錫伯族居民就是其後裔。
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八旗建制正式恢復,駐守台站、卡倫、巡邊查界,並恢復生產。楊增新取得新疆統治權後,仍然保留清代錫伯營八旗制,直至1938年才最終廢除錫伯營舊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居住於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和當地兄弟民族一起積極響應,但斗爭果實被封建軍閥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所篡奪,錫伯族人民又處於他們的統治之下。
1944年,錫伯族積極投入三區革命,組成「錫伯騎兵連」。塔城和霍城錫伯族也相繼組成武裝隊伍,參加各次戰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居住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和漢、滿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斗爭。遼寧省沈陽大五家子一帶的錫伯族積極參加了抗日聯軍,多次狙擊遼河平原的敵人。在這一時期有不少錫伯族青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先後在1946年和1949年獲得解放。
1949年新疆錫伯族與東北錫伯族同胞一道同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
錫伯族被清政府編入八旗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屯墾種田、自耕自食的同時,還擔負著守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等重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各地錫伯族人民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步入社會主義新時期。錫伯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錫伯族地區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新疆和平解放後,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寧西縣(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成立前的稱呼)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1953年11月15日霍城縣成立了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954年3月原西寧縣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民主選舉出第一任本民族縣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區域自治的各項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在遼寧省沈陽市新城子區先後成立了興隆台錫伯族鎮和黃家錫伯族鄉,進一步保障了錫伯族當家作主的權利。
從解放初開始,錫伯族地區的煤炭、農機、皮毛、食品加工等廠礦企業,逐步興建起來。改革開放後,又興建了軋花廠、煤化工企業等新興工業企業,經濟結構不斷改善。科學種植得到農民的日益重視,農作物產量年年提高,多種經營已很普遍。在察布查爾渠的基礎上,「察南渠」已放水並產生經濟效益。國家投巨資的「南岸大渠」建設項目也在興建之中,
改革開放後,一些年輕人走出封閉的環境,開始涉足商貿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群眾的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錫伯族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醫務工作者根除了「察布查爾病」,開始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新氣象。從1949-1978年,短短三十年內,錫伯族人口已增長了一倍多。錫伯族地區已經基本建成一個覆蓋城鄉的醫療體系,農村地區的醫療機構和醫療手段基本完善,各類防病及預防措施也基本到位,常見病、多發病均能夠在鄉鎮一級醫院就治。廣大農民的防病治病知識及健康狀況在不斷提高。在察布查爾縣廣大農村地區正在試點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此外農村「五保戶」、貧困戶等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也日趨完善,農村社會的和諧程度大有提高。
錫伯族歷來重視教育工作。過去,家裡窮得即使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也要保證子女上學,最起碼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各鄉鎮的小學、初高中教育機構相繼完善。改革開放後,本民族地區的辦學硬體水平不斷提高,教職工素質顯著提高,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日益完善,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已被廣泛使用。到2006年,在全疆錫伯族民族中小學有17所,其中小學12所,中學5所,另有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1978年之後,根據自治區《關於恢復錫伯文使用和恢復錫伯語文教學的通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8所、鞏留縣2所、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所、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1所共12所小學恢復錫漢雙語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察布查爾縣還派相關人員,分別到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沈陽新城子區興隆台錫伯族鎮小學教授錫伯語,受到較好效果。隨著教育的發展,一批又一批錫伯族幹部和人才涌現而出。到2005年,新疆近3.5萬錫伯族人口中,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單位工作的人員已超過3300多人,被錄取到重點院校的考生人數也逐年增多。
錫伯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改革開放以來所作的重要工作之一。錫伯族歷來重視開展包括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在內的文化事業。在節假日、喜慶場合都可以欣賞到本民族的各類藝術表演。如民間舞蹈、說唱、歌劇、小品等,都帶著濃厚的民族特點被展現,成為本民族廣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錫伯族地區各鄉鎮都設有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部門,積極開展上述文化活動。1959年成立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工團作為烏蘭牧騎式的文藝演出隊,40多年來一直為基層群眾服務,為豐富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改革開放後先後創作演出的舞蹈《狩獵舞》、《薩滿舞》、《射箭姑娘》、《婚禮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等,在各類競賽中獲得了獎項。
7. 錫伯族蝴蝶舞的解釋
舞唄
8. 真有錫伯族啊
有,可能是你的祖輩遷移到湖南以後登記時改的;有多種原因,為了辦事方便而改、解放以後而改、或者是跟隨母姓等等!
9. 錫伯族是怎樣起源的
關於錫伯族的族源,佔主流的是鮮卑說、女真說,持女真說的學者還具體指出錫伯族源於女真瓜爾佳氏蘇完部,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錫伯族最早起源於高車人色古爾氏,發源於貝加爾湖南部的蘇古爾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遠征高車後,始遷嫩江流域。
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
「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創建而形成的。
「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
(9)錫伯族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歷史上,錫伯族是個很少有人知曉、名不見經傳的弱小民族,卻有20多種不同的稱呼和寫法。如在西漢末年被稱為須卜;東漢以後又被稱為鮮卑、西卑、犀紕、胥紕、私比、師比等;北魏、隋、唐、宋時期則被稱為室韋、失韋、失圍;
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稱為失必、失必兒;明朝後期和清代史書中,則把這個民族的族稱寫成實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錫北、錫卜、錫伯等。
錫伯二字最早出現在清太祖實錄中關於烏拉部克錫納都督被殺後,其孫「逃往錫伯部綏哈城」的記載,以後陸續見諸於《聖武記》等史籍中。
此後的史書中,用錫伯二字的越來越多,辛亥革命以後基本統一使用錫伯二字。但錫伯族家譜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認定民族成分時,使用了「錫伯」二字,這才有了統一規范的用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伯族
10. 錫伯族跳貝倫舞的時候放的歌叫什麼名字。最好百度上能搜到的。
打錫伯族跳貝倫舞的歌,不就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