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教育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當代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結合整體的育人系統;在這個系統工程裡面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擔負著重要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 」 正逐步成為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現代教育不僅在時間上將擴展到一個人的終生,而且在空間上將擴展到全社會。在這種趨勢下,學校,家庭,社會將構成兒童成長的一體化環境,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整個社會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學校要向社會開放。因此,了解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系,對開展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它不同於家庭、社會的影響,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優勢。從學校育人功能來看,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教育的社會化活動,它能按一定社會需要,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從學校育人環境來看,學校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們的學習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努力拚搏的精神;從受教育的時間來看,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最集中,更利於全身心接受各種知識的傳授,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體。
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它具有早期優勢,是子女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有益於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使兒童的智力得到盡可能早的開發,使他們從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倫理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和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最能根據孩子的智力發展特點實施個別教育,最能培養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針對的對各種社會信息景進行整理、篩選。此外,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具有長期性、持久性,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甚至走向社會後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終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齊講「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是家庭」孩子對母親的愛進而發展到對兄弟姐妹、鄰里的愛,這就是道德發展的基本原則。
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繼續延伸和發展,是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所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組織機構繁多,其教育內容具有廣泛性、適應性、及時性與補償性,其方式方法具有靈活多樣性,若善於利用,引導得力,必然會對不同興趣、愛好、特長的青少年的素質提高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通過社會教育,學生可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增強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可以在社會大課堂,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學習社會規范,擴大社會交往,養成現代素質,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需要,為參加現代化建設做准備。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教育網路,實現 「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格局,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重要意義。 它是促進學校教育整體化,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德育目標的需要;是形成整體教育的思想保證,是對教育改革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和發展;是把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根本途徑,是把全黨重視、社會共同參與結合在一起的重要舉措。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勢在必行。
總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從而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網路化的社會教育隊伍,適應二十一世紀的發展需要。使學校教育工作得到社會,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積極配合,三位一體,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使學校教育呈現「事事有人關心,處處有人留心,時時有人操心」的大好局面。我想,只要我們教師和家長的配合,社會的關心,必定迎來教育的春天。
Ⅱ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摘 要:教育是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基礎,教學則是教育的必然途徑,也是學校實現培養人才的基本途徑,那麼,什麼樣的教師行為最能體現「教」的本質特徵呢?從這個方面談談個人感受和思考。教師所有的努力是為了學生進行,教學的效能主要體現在教學任務上,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師;學生;教學質量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因此教師必須有計劃地利用教材、教具,通過板書、語言、形體向學生傳授知識,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科教興國的時代需要。課堂教學是授課的主要形式,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備好課、上好課。前者是基礎和前提,後者源於前者,又高於前者。關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善於組織教學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一堂課,就是教師導,學生演,師生共唱一台戲。搞好組織教學的根本在於教師的熱情、親切合富有吸引力的教學藝術。並且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發展為主旨,教材為主源的教學原則,我認為教師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2.精心設計每一節教案教師在弄清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後, 抓住這節課的重點、難點、設計出有效教學方法,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板書要設計的形式優美,布局合理,有概括性,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3.精心組織一堂課的教學做到每堂課要求明確,講得少而精,練得多而活、所謂課「少而精」,就是指抓住教材的精華。學生練習要多而活,其含義指教師要相對的少講,只講重點難點和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主導作用要發揮在點子上;應盡量讓學生多練,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精神。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須經學生反復實踐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因而,某些知識應以不同方式循序漸進地反復多練。
二、改進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過去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那種「注入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所學知識死,能力低,產生厭學情緒,而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所以一定要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過程首先是教學生好學、樂學、善學的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電教化教學手段,創造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使學生熱愛教學活動。另外,指導學生建立起定向預習、聽課、筆記、復習、作業、自查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多問為什麼,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最後由學生自己說清為什麼(即說學習過程),由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發展,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三、加強輔導,轉化差生,調動學習積極性在基礎教育中,「差生」是無校不在,無班不有。要想大面積的提高班級的教學質量,必須抓好「差生」的轉化工作。作為人師我們應有意識地縮小與「差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長處和優點,作為差生也不例外。教師應及時發現「差生」身上的閃光點,有意識的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加贊揚,為其樹立自信心。同時,善意的指出他們缺點,告訴他們如果相應的計劃,積極創設和提供顯露他們的優點和本領的機會、環境和條件,從而促使他們取得進步,專差為優。
四、課堂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效益,協調課堂中人員,時間與空間等各種因素,及其關系的過程,他不僅有助於維持良好課堂教學秩序,約束和控制有礙學習的問題行為,並且有助於激勵學生潛能的釋放,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益,因此搞好課堂教學管理不僅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而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堂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舞台,教師要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就必須建立制度化的課堂規則,明確規范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
五、保持良好的課堂風氣課堂風氣即課堂成員之間持續而穩定的互動所形成的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不同課堂往往有不同的風氣,有的課堂積極而活躍,有的課堂風氣拘謹而刻板,有的協調而融合,有的卻冷淡而緊張,通常情況下,課堂風氣與課堂規則直接影響課堂風氣。反之,課堂風氣的狀況也影響著課堂規則的制定。例如,課堂中存在著學生上課時不認真,吵吵鬧鬧,課前課後很少預習復習等風氣,在制定課堂規則時就要側重學次生活方面的規則,改善學習風氣,如果學習太重學業成績,惡性競爭,甚至勾心鬥角,就要求側重友愛,合作,互動等道德方面的規則,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題是教學中最基本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基本活動大致包括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交往。這里主要談談師生人際關系問題,師生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接觸等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正常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發生的前提,教與學總是在師生交往的背景下進行的。如果沒有教師與學生的相互接觸,互相溝通,互相作用就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師生人際關系狀況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習學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氣氛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如果學生師生各關系融合,有助於學生人格的發展,同時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以一定要協調好師生關系,對學生同樣的對待,不能失去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總的來說,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Ⅲ 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問題和困難有哪些
(1)學生的課前來准備情況源: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必須優化課堂結構,加大課堂容量,將主要時間放在對問題的探究上。
(2)課堂上教師的情緒狀態:課堂教學說到底是一種交流和溝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點又是歸宿。
(3)教材熟練程度:要想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教師必須熟練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開,又能攏得起。如果教師對教材不熟,勢必影響課堂活動的展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4)課堂組織的有效性:課前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流程,預設課堂的大環節,確保環環相扣,使課堂活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5)問題的特徵:課堂活動的效果如何取決於活動的對象與載體----問題的質量。
(6)新知識的呈現方式:一堂課往往有幾個知識點,有重點也有難點。
Ⅳ 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問題和困難有哪些
(1)學生的課前准備情況: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必須優化課堂結構,加大課堂容量,將主要時間放在對問題的探究上。
(2)課堂上教師的情緒狀態:課堂教學說到底是一種交流和溝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點又是歸宿。
(3)教材熟練程度:要想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教師必須熟練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開,又能攏得起。如果教師對教材不熟,勢必影響課堂活動的展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Ⅳ 什麼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因素
新課程的實施,其宗旨就在於轉變學習方式,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教師和課堂。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在學校,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成為課程改革過程中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尤其是在課程內容和課標都發生較大變化的現實情況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普遍遇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教師要求增加課時,強調教學內容講不完。我想,要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如果最終不能影響到課堂的改變,這樣的改革就是令人懷疑的。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可是課堂上我們的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還和從前一樣,「舊瓶裝新酒」,那說明改革是失敗的。以上這些認識也正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的原因。
從概念的角度講,與有效教學相對的應該是無效教學,但是,說一堂課任何效果都沒有,似乎又欠科學,所以我贊同某些學者用「低效教學」作為與有效教學相對的概念。英國學者布里奇斯古默波特在著作里列舉了低效教學的表現:1、不能維持課堂紀律;2、不能正確對待學生;3、不能取得預期課堂效果;4、沒有掌握所教的學科知識;5、沒有有效地傳授學科知識;6、沒有合理採納他人的意見。從這幾種表現來看,涵蓋了多個方面,有的是從教學狀態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行為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效果來評價的,有的是從教學准備來評價的,是如今人們對低效教學判斷的主要依據。下面從我個人的理解出發做一下解讀。
教師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與課堂紀律有直接關系,任務都無法完成,有效就更無從談起了。所以說,課堂秩序好壞與教學效果也有著緊密地聯系。但在這個問題上要有一個辯證的尺度,混亂的課堂是低效的,安靜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嗎?不一定。有時候學生之間在討論問題、探究答案的時候,課堂也是不安靜的,然而就是在這不安靜中,學生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對問題的思考有了深化和提升,這恰恰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有效的;反之,課堂是鴉雀無聲的,而學生的思維機器是停滯的,這卻恰恰又是低效的。所以,僅僅以課堂狀態作為判斷標準是不科學的。但是如果一位教師的課堂始終並長期是失控狀態下的混亂,那麼毫無疑問他的教學不可能是有效的。因為學生對你的教學缺乏興趣,注意力完全在別的事情上,說明你的教學存在嚴重問題。
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是指教師教學行為帶來的課堂教學質量下降。比如,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尊重,居高臨下缺乏親和力的教態等等,都容易造成學生反感,從反感教師本人進而反感你所教的課。
不能取得預期課堂效果,是因為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在教學過程安排、課堂管理等方面令學生不適應,使得教學意圖得不到實現。
有些老師缺乏鑽研精神,備課不認真,課前准備不足,常常在課堂上被學生問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教師一本教案教一輩子,不注意更新知識;這些都會使學生對教師缺乏信任,你講的東西他也不注意聽了。
掌握學科知識和傳授學科知識是兩碼事,掌握學科知識只是有效教學的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你所掌握的知識讓學生也掌握了。陳景潤搞研究可以是頂級的,但教學卻不行。有些老師也一樣,知識功底比較深厚,但學生總是反映聽不明白,因為他缺乏對學生的研究和思考,沒有把如何學會納入備課思考的范疇之內,一句話怎樣說能簡潔明了,一道題怎樣安排思考的步驟能思路更清晰,這些都沒有考慮,課堂上說個不停,學生卻聽不出個重點,效果能好嗎?
為什麼強調「合理」採納?我理解,是指在團隊合作中不能合理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者一概不聽,或者全盤接受,造成課堂教學低效。如有些公開教學。
以上是國外學者對低效教學表現的觀點,應該說是帶有普遍意義的「洋理論」。在當前積極推進高中新課程的背景下,觀察我們基礎教育現狀,低效教學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三維目標的割裂。新課程標准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提出教學中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無疑是正確的。它是期望通過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形成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保證教學的有效性的內在機制。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常常在教學中看到將三維目標割裂的現象。一種現象是有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教案都是原來的,照舊是重視知識目標,唯恐遺漏哪個知識點,面面俱到,甚至教材順序調整了,以前在這個章節中涉及的知識點調整到後面去了,他講到這里還是照講不誤,結果最後是課時不夠。而對能力目標(過程、方法)則完全忽略,「只講是什麼和怎麼樣,偏偏不講為什麼」。另有一些教師則片面強調能力培養,忽視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訓練。講文言文,上來就是小組討論,然後出代表翻譯課文,分析人物,應有的字詞基礎完全不涉及。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了體現這一維目標,總要在課堂上來點思想教育,似乎沒有它三維目標就沒完成,結果變成了游離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之外的孤立、機械、生硬的「貼標簽」式的教育,不僅是空洞、蒼白的教育,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我覺得,三維目標是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的,是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關注的,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說出來。在訓練中幫助學生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熱愛科學的精神,這就是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裡面的。
教學活動的形式化。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合作與探究的能力,其實質是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以教師為中心,而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質疑。這是個理念,絕不是一種模式。然而,在教學中似乎一說合作探究就是分組討論,顯然已經成為一種模式,表面上是在「參與」「活動」,但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並沒有激活,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由表面的「自主」演變成」自流」合作探究有名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經歷了探究的步驟,這種活動其實是低效的。
預設和生成沖突。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沒有預設的教學就像一篇沒有中心的文章,缺乏目的性,也缺少接近目標的科學步驟和有效環節;但課堂是動態的,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是貫穿在教學過程始終的,沒有生成就會使學生處在被動思維狀態中。所以解決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當前有些課堂教學卻出現了兩者沖突的現象,表現之一就是預設過度,擠占生成的時空,這種教學由於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互動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的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靈活性,不能轉化、內化為學生的智慧和品質,所以,從根本上講,這是低效的教學;表現之二則是生成過多,一方面,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計劃的落空,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也背離了生成的目的。
選擇背後的無選擇。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高三復習階段。新課程增加了選修模塊,每個學科都有數目不等的必選模塊,而這些模塊在高考中要求學生只選一個,這樣就帶來一個新問題,很多學生在高二修習的過程中每個模塊都認真學了,可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模塊,對另外模塊就不復習了。其實這種選擇是有道理的,因為講求實效。但我們老師的教學卻仍然在關照所有模塊,講每個模塊時都只有部分學生在聽,對另外的學生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在高三這么緊張的復習時間里,每天卻有這么多的時間白白浪費了。我們增設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可是在高三復習的課堂上學生卻處在沒有選擇的無奈之中。
上面我們分別列舉了低效教學的部分表現,那麼,造成這些表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傳統課堂教學思想的影響
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新舊教育理念在繼承與碰撞中不斷更新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思想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其實我國傳統教學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於傳統教學以授受式為主,就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不注重學生個性體驗等一些明顯的弊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壟斷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教代替了學,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知識;以書本知識為中心,忽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教學就等同於教書,學生的學習就等同於讀書,教師惟教材、惟教案至上,學生對書本知識絕對遵從。這些影響即使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依舊普遍存在著。新課程理念內化成教師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時期就能夠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學的機制來推動教師主動學習新課程理論,研究新課程的實施,才能真正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操作層面對有效教學內涵理解上的偏差
近些年來,學者們在有效教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是在操作層面上,對有效教學的內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偏差。
這種偏差最主要體現的就是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地類比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與經濟活動雖然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但卻是不同領域的活動,彼此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濟活動說到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遵循的規律是經濟活動規律,最終體現的是物化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往往是在短時間內所能見到的。而教學活動則不同,它的對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難以量化的,具有滯後性、隱性、生成性的特點,如果只看即時性的、顯性的、預設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東西了。
其對策無非是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升理論水平,遵循教育規律,確立科學的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
1、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協調與統一。基礎性目標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發展性目標是指以培養學習能力為重點的學習素質和培養情感為重點的人文素質。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就是要把知識、技能教學與能力、情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2、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課堂教學策略的科學有效。實施新課程,一個主要目的就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謂轉變的落腳點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即使學生「愛學」;二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讓學生「會學」;三是發展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即讓學生「善學」。那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策略的著眼點也應在此三方面。
3 、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學習狀態的良好和諧。
(1) 師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
(2) 學生的思維狀態是否被激活,教師有沒有對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干預
「積極的認知干預」要求教師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就是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到了什麼。他沒有發現問題時要引導他發現問題,他束手無策時要啟發他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效教學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教師善於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設思維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狀態,對學生的認知形成積極的干預。
(3) 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態如何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都有沒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獲,這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標准,課堂教學的意義也正在於此。應該說,一切教學設計、一切標准和教師的一切勞動都是為學生學有所得、有所發展服務的,如果違背這一點,再完美的課也是無價值的。
(三)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
教師個人的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師自身專業知識和理論學習的缺乏以及自身修養等的不足,尤其是教師專業能力的欠缺必然會導致教學的低效。比如教師個人的教育智慧,教師的職業倦怠等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教育智慧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構成,它內在地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狀態、質量,進而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缺乏智慧的教師,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學。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來自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也在影響著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就來自內心的失衡,導致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甚至厭煩,在這種心態下的教學就難以避免出現低效。這一點是最應引起我們管理者重視和加以解決的。
對策:
1、加強師德教育,規范教學行為
教書育人者,德字為先。有才無德,難當育人重任,因為才華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備,才是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利用身邊的資源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如王為凡,不僅大張旗鼓地宣傳他的事跡,而且寫進了《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連校慶都用專門的時間宣傳他,給很多青年教師帶來震動。今年我們又出台《規范教育教學行為的暫行條例》,把一些原本是底線的東西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加以要求。
2、倡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講,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它可以使師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這是教學活動得以完成的動力源泉。所以我們在教師中大力倡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比如學生的各項活動都要求任課教師抽時間參加,藝術節教師必須參加演出。平時要求教師利用自習課深入班級,熟悉學生,解惑答疑,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3、倡導建設學習型教研組
我們在幾年前就提出建立學習型教研組的口號,並推出了政治組作為典型。他們每次組會有專門的學習主題,由專人主講,大家討論,並且每次都有錄像資料。並提出幾個一(每年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每學期上一堂研究課,每周聽一節課,每學期寫一篇理論文章,每月寫一篇教學心得),在制度和機制的推動下,教研組已經具有了在共同願景下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學習型教研組的特徵。高二物理備課組主動研究選修模塊的開設。這種團隊建設的思想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堅實的基礎。
4、建立健全有效課堂的評價機制和制度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識增強了,有效課堂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而提高教師有效教學意識的保障是制度和機制。我們目前有青年教師研修班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匯報課制度,教學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學生評價制度,同時正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准進行修改。同時,我們還通過抓樣板課樹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典型,通過這樣的機制激勵、促進教師樹立質量意識,努力學習鑽研,切實使自己的教學增強有效性。
(四)學校管理文化因素的影響
學校管理文化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建設以及精神氛圍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寬廣的舞台,否則就制約著教師的發展。具體因素包括學校的評價制度、校本培訓制度、教師聘用、教師選拔、教師上崗、工作安排、晉升等諸多方面。學校現行的評價絕大多數注重可測量性與量化,忽視了質性評價;校本培訓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指導。
(五)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升學率的極度重視與高度期望,導致了在教學中較多地關注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社會上各種「教育理論」的層出不窮,使教師和學校有時感到無所適從,在操作上不是「跟風走」,就是無動於衷,因而在倡導新課程理念的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重視形式的無效教學行為。
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今天所談的只是我所想到的一部分。至於對策,也只是結合我們學校管理實踐的一點思考,因為各個學校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各異,可能還有許多成型的做法和經驗,我只希望我所講的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目的也就達到了。
Ⅵ 課堂教育的不公平對學生有哪些不良影響
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課堂教學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動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育的不公平現象應該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身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中體現教育公平,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教師教學心理要體現教育公平1、 改變教師期待的不良影響 學生的成長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響外,還受到教師的期待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對自己喜愛或成績優秀的學生充滿積極期待,給他們充足的機會展現.而對於成績、表現後進的學生,教師壓根兒就沒想到給他們足夠的機會提升展示自己.課堂教學觀念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導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課堂就必須改變教師原有的課堂教學觀念.過去的課堂教學之所以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其原因也在於教師所持有的課堂教學觀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指導思想中持有的應試教育的教育指導思想.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培養優秀學生作為教學的目標,於是就有了在課堂教學行為中重視成績優秀、學習表現突出的學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個「參與教育機會均等公平」課堂的重要任務就是教師改變這種教學心理暗示,轉變對成績突出學生優先的教育期待.改而以個性發展的均等觀看每個學生,給有著不同特長的學生以相關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結果個性化的均等.2 、擯棄心理偏見的消極影響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承認,教師的心理其實是存在偏見的,這種偏見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公平性.這種心理偏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師出於個人原因而偏愛家庭優越的學生是在各個層次的教育過程中屢見不鮮的;另外,教師也對基礎好、以往表現優秀的同學給與特殊優待,用學生的話來形容,就是「老師喜歡好學生,不喜歡成績差的,一碗水端不平」.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們盡量在心底努力糾正這種心理偏見,但因為教學質量、教學進度、教學效果、社會對教師的評價等問題,常會致使這些心理偏見在老師的心裡作祟,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貼上了固定的高低標簽,嚴重地影響著教師在課堂中的公平對待.因此,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教師應該首先從心理上更好地樹立平等觀,塑造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結構: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能夠以同樣的態度,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不同的學生.對優秀生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對中等生要鼓勵他們努力,對差生要細心教導.總之,對任何一個學生都不能放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平等的關懷與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在這種課堂上,教師需要在教學心理和行為上消除學生彼此間隱性的社會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於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的經歷;教師要避免在課堂中對幹部學生的特別關照;整理學業秩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自尊、自信,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避免優生始終認為「我最棒」,而後進生始終認為「我最差」的思想惡性循環.在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個體都是待發展的個體,教師應該讓學生們知道,作為老師本人,他(她)對學生是沒有偏見的,對於學生而言,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人人可以品嘗成功的喜悅.總之、教師不但要愛「尖子生」,還要愛「後進生」,更不能歧視所謂的問題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學生,務必拋棄成見,克服偏見,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二、座位的安排要凸顯教育的公平教師在每年開學時最苦惱的事莫過於學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學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黃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這樣的位置有限.教師在安排位置的時候,通常會按學生的身高來安排座位,然後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後不變地輪換制度.在給學生安排位置時教師總能接到家長的電話,要求給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領導要求特別地關照某某學生,從而出現了特殊的「人情位置」,這就是課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如現在一些班級的座位是按照期末考試成績來安排的,學習成績靠前的學生被安排在前面的幾排,學習靠後的學生被安排在教室的後面,成了教室中的另類.這樣的位置安排對於學生心靈的打擊和創傷是巨大的,這樣的歧視性政策絲毫不能改善學生的學習,反而會造成班級同學間的關心和師生關系的緊張,是很危險的做法.國外的學者比較早地關注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採用了圓桌式的位置安排,這種位置安排能較好地解決由位置安排引起的教育不公.但是在現在普遍採用大班制的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採用這樣的方法.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充分發揮民主的決策,盡可能地尊重每個學生的實際,統籌安排好學生的位置,切不可以學生受教育環境的資源進行交換和分配.比如: 把視力不好學習能力也不強的、個子較矮的同學調至前排就座,不會影響其他同學看清黑板. 三、 課堂互動交流要體現教育公平1、 豐富課程內容,促進課程資源的合理分配通過採用多樣化的材料與方法,鼓勵個體學生自主學習,布置更加個人化的作業、實行多種分組模式,從而縮小了學生個體之間的能力差距,因此,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課程內容,發展學生的優勢智能,是促進課程資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徑.此外,課程資源的公平分配需要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相同課程內容的機會.傳統的能力分組教學剝奪了所謂的「低能力組」接受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根據學生的特殊性為不同學生提供能夠滿足其需要的學習材料,又要給予學生學習具有同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的機會.2、 協調師生地位,建立良好師生教學學習關系 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尊重學生表達學習思想的機會,拒絕自己成為「擴音喇叭」,還需要從其他方面培養學生平等與教師交流的權利和能力.當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課堂上,促進空間資源和學生資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要實現上述目標所需要的.這有很多應對措施,其中合理設計學生座位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課堂上的教育管理者可以使不同類型學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勻分布狀態,以保證每一個學生周圍環境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是為了緩解空間距離所帶來的座位的優劣之別.當教師與所有學生尤其是與距離教師較遠和處在教師視域邊緣的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時,師生之間就會降低空間距離所帶來的疏遠感,從而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師生的交流心理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必將得到發展.3、以學生為本,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實施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使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我們突破課堂要求的一致性與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分層教學和合作學習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組織形式.課堂中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個人性質的課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經常是整班教學和個別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合作性課堂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完成;競爭性的課堂要求學生個人之間或學習小組之間競爭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分層教學注重學生的差異性,結合互動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就保證了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減少了課堂中的「看客」,壓縮了課堂中的「死角」.四、課堂中教師的言語要體現教育公平 「一句好話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傳統教學多採用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常常以自己固有的想法和觀念給學生添加標簽,「聰明」和「聽話」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反之就是壞學生;從來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活生生的人來看待,甚至剝奪他們的個性和自由;喜歡上課聽話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是與他們和風細雨的進行交流和討論,而且受到表揚的機會也比起其他同學要多,而對於那些有壞學生標簽的孩子,則會冷眼旁觀,甚至在他們舉手問問題時,給予不屑的眼神和冷言冷語;特別是當這些壞學生達不到要求時,有些教師會說「你真是個木頭腦」「你這樣學習還不如回家睡覺呢」「你的表現跟豬一樣笨」等諷刺的言語;對於一下子答不出得同學,有的老師便催促:「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了!」這些都是嚴重的教育不公,教師常以自己的道德標准和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學生,而學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成長的經歷.當教師在課堂中一次次地傷害他們之後,他們受到這樣的不公對待之後,還能積極投入學習中嗎?他們會隨波逐流,放任自己,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壞學生」.所以,教師要謹記好語暖人心,惡語傷人心.課堂中教師要多一些耐心,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贊賞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千萬別要吝嗇你那溫暖人心的話語,因為幾乎所有人具有愛聽好話的心理. 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公平是相對的.作為教師,我們唯有克服自我意識心理和行為表現上所體現的偏見和公平,時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牢記這樣的一句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真心實意地去關愛每一位學生,並隨時對自己不公平的教學行為做出適當的調整,努力實現教育的公平.
Ⅶ 社會要略對現代教育是否還有指導作用
一、新課改下,教師應加強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當前教學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基礎,實現現代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會從不同維度同時刺激人們的多種認知感官,使學習者更容易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從觀念上更新、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以人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才能實現自身職業專業化的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是以信息技術為環境、手段、途徑、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技能、職業態度等方面不斷完善的一個系統的、復雜過程。
教師專業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而課程改革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會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成長,才能充分的開發教師的潛能。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優化,如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教學管理知識、教研教改知識,以及教育技術知識引發等。提高教師績效、教育變革和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可以對檢索工具的應用,遠程協助,交流社區,游戲平台,電子期刊、教育網站、網路投稿、投票、網路課程、教育資源庫、教師網聯、教師博客圈等進行網路化學習與利用。另外還有課改示範課、學科帶頭人觀摩課,
配套課件作品,各校名師教案、課堂設計、教研論文,以及電子圖書館等豐富的優秀教育教學資源,為教師的講備課、教研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二、多實踐,通過繼續教育培訓、信息教育培訓等途徑,加快教師專業發展進程
教育部門每年都組織教師大量開展現代化教育理論學習,方式靈活,如遠程教育與網上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介紹現代化教育改革的趨勢,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觀念。還通過聽課評課、實踐反思、教學研究,更新補充知識、提高技巧,不斷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依靠信息網路技術,最大限度地吸納借鑒成功的教育教學模式,迅速投入實踐,並在網路上公開交流探討,有效提升專業技能。教師藉助信息技術,利用網路,可實現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能提升。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中各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互為作用,以發揮教學系統的最大效益。
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信息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專業化的成長,要求每位教師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支持下的遠程自我提升學習。以選擇任何時間、地點、層次、方式,有選擇地修煉。教師的教育觀和專業知識的更新,及對信息技術掌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變革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直接可以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性實踐,通過網路觀摩優秀的視頻教學案例,還影響著教師制度建設的完善,教師的終身學習與自我發展。
三、學以致用,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化教學
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學以致用。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對於教師來說,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豐富了教育信息資源以及促進了教育手段的多樣化。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起著頂樑柱的作用。通過教師個人對一個主題下的相關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並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認識、反思,通過他人的評價和建議等,使教師個人對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都有一個深入地總結、反思以及對未來教學計劃的預期安排,並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加以表現。這樣,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將內隱性的經驗外顯化,成功實現個人的知識管理,促進個體專業成熟。
第2/4頁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准備的重要工具,推動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從備課查找資料,到設計、製作教學軟體都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工作效率和質量等綜合專業素質的提升。在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環境、改變教學行為,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教師教學中運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各種教學媒體的光、音、色等信息輸出功能,立體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使不可見變為可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創新,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共同探討。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於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眼界,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增進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有積極作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區域性跨學科、跨年級、跨學校互動活動形式,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開展校際教研活動,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在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課件情境教學,音、色、形、空間等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努力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作用和提高,在信息技術創設的藝術情境中體驗、感知、審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還有模擬試驗,使學生印象加深。還比如講解艾滋病細胞等微觀世界的精細結構用信息技術就比較方便,使學生興趣大增。
四、幾點建議
1、加強建設,加強進修學校這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設。利用師資培訓基地進行教育資源實踐。
2、加強投入,加強各地區電教館資金與設備的投入。重點建設成當地先進的電教機構。負責各地區的電教、信息科研、資源配置等工作。
3、優化農村信息技術環境,完善基礎設施,使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資源建設得到有效發展。信息化應用環境的建設必須適合學校實際的應用理念,才能切實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4、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應用技能、信息安全意識、信息化應用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合理安排、最好分批次和水平,分層次地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技能培訓。使之能真正成為合格的掌握信息技
第3/4頁
術的專業教師。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創新性人才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5、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意義提醒我們,必須加大對教育信息技術資源的建設,使中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提升到一個高度,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改革。
五、結束語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信息化,在於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師。所以,要實現教師專業化,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師資培訓基地進行教育資源建設實踐,加強進修學校這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設。加強各地區電教館的資金與設備的投入,在師資培訓基地上加強教育資源建設,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優質資源,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教學實踐、教改教研、繼續教育、提升自我資源服務,這可以使教師整體素質、教師專業化發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個巨大的工程,它不是短期就能做好的,而是一個相當長的適應教育發展、服務社會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奮斗,拼搏。我們對未來信息化資源建設的前景充滿信心。
有效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我們廣大教育同仁要認識到位,認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優化教學,同時肩負起 「資源建設」的重任。相信我們的前景會無限光明。
有效利用遠程資源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隨著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進入內涵發展階段,在中國廣闊的農村天地,如何實現教育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農村學校校長面前的一大課題。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能夠增大的資源只能是人力資源,在人類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中,只有人才能生長和發展」。基於此,在學校教師才是最根本、最積極、最豐富的資源,只有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成長,才能單筏廁禾丿鼓搽態敞卡充分的開發教師的潛能。我校在長期發展中,遇到以下突出問題(1)教師觀念陳舊,走不出傳統教學的陰影。(2)在信息技術掌握與多媒體運用水平方面,教師尚未大面積提升,農村遠程運用技術不嫻熟,「有效課堂」未能形成校園主流。(3)教研工作封閉在局部小天地,需要構建學科高層面良性互動研討的格局。為此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有效利用農遠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平台
對於地域較偏僻的我校,農遠工程既給予我們硬體基礎設施,又給予我校海量的「從天而降」的寶貴資源,實現了與大都市一樣共享優質資源的夢想。它真正實現施教者和受教者跨越空間的實時或非實時交互,成為我校信息技術普及的助推器,為此學校乘借東風(1)開展立體式信息技術知識培訓,構建學習型的集體,採取理論培訓與教學示範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天網與地網信息相結合,遠程教育與網上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師在掌握傳統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又掌握新形勢搜集、處理、整合信息的能力,與信息技術能力。(2)組織大規模地課堂教學聽課評課活動,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輻射普及的作用。(3)開展典型案例研討活動。學校充分引導教師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組織教師集中觀看課堂教學視頻錄像,藉助優秀教師或名師的課堂教學視頻錄像來提高學科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在教研活動時讓教師們一邊觀摩,一邊根據需要,隨時回放教學片段,定格了解細節,反復解讀反復研討;引領教師在反復研討優秀案例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行為與理念,發揮集體研討的優勢,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智慧。
(二)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化實踐平台
教師的學習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同樣重要的是教育教學中進行實踐探索,實現遠程教育資源與學科課程資源整合,幫助教師增強教學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創建有效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1)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信息與技術,實現情景化教學。
在語文、英語、歷史、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為了再現或創設具有情緒感染力的生活形象與場景,使學生在愉悅氛圍中學習知識,受到感染教育的方法。如:九年級思想品德《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策略》一節,我校教師成功截取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神七飛天、嫦娥二號奔月行動的視頻資料,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於耳聞目睹中油然而生愛國主義豪情,諸如此類情景,極大地拓展了教育時空界限,空前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傳播廣度與教育效能。
(2)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模擬化教學。
在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學科教學中,由於我校物理、化學實驗設備葯劑不足,或有時實驗儀器不夠精準,為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此時,可以借用他山之石——遠程教育資源,播放相關實驗的視頻資料,把復雜實驗過程直觀地展現到學生面前,如電流的形成、人體血液循環、太陽的公轉、葉的光合作用、內燃機的工作原理、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過程等,提供給學生無法感知的事實與現象,建立理解知識的經驗。
(3)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微格化教學。
在體育、音樂、勞技等涉及運動技能的教學中,可以運用電視機、DVD、教學光碟,專門指導學生各種技能技巧。如學生學習健美操,為了使動作更規范、更連貫,展現美的形狀,微格化教學則彰顯農遠資源力量,達成遠程教育信息與技術和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
(4)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探究式教學。
在物理、化學、數學、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從生活中的故事與現象入手,形象地設問質疑,通過富有探究性典型問題,引導學生探求新知,促進思維。如《物理》講解《大氣壓強》一節,老師再現馬德堡半球實驗歷史一幕,相背運動十六匹馬奮力去拉被抽成真空狀態的兩個半球,但都紋絲不動,是什麼神秘力量起主導作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主動性,分析原因,尋找規律。從而於獲取知識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
(5)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有力推行「三大板塊六個環節」教學模式。
為了打造有效課堂,我校多年來一直探索「三大板塊六個環節」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出示目標——問題引領,引發思考——面向全體,基礎檢測——設疑設障,突出重點——立足生活,拓展提升,此教學模式,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軸,思維為主攻,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完全置學生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中,使學生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認知規律中獲得自信與成功感,而該模式的運行完全依託遠程教育資源信息采擷與加工,依靠信息技術嫻熟運用。經過實踐,該模式對於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有很好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交流平台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離不開交流,而交流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對後續的行為產生影響」。在農遠資源的推動下,我校構建了全方位多層面的教師交流研討格局。
(1)首先每個教師依據所代學科建立個人學科資源庫,與同科教師可以合作共贏,為同課異構交流奠定基礎。
(2)科任教師建立個人博客,利用博客空間,可以自由發展自己觀點、教學反思及心得體會。
(3)科任教師加入QQ群,與學科交流群,實現網路教研,突破校園「同僚文化」的拘囿,教研方式由一對一擴大為一對多,面對面,層對層的立體化教研,在互動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靈感的迸發,自由輕松的交流中長善救失。
(4)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區學科教研,網路論壇,使學科交流成為互動的舞台。
(5)學校創建學校資源庫,為不同學科教師互相學習借鑒,奠定基礎。
農遠資源是火炬,點燃了廣大教師投身課改、實現專業成長熱情,農遠資源是催化劑,加快不同年齡結構教師提升信息技術運用水平的速度,農遠資源是寶庫,為教師開發潛能,提升自身素養,提供不盡資源。在農遠工程推動下,學校工作環境熏陶下,出現以下可喜形勢:
(1)教師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專業知識結構。
(2)在學校示範引領、輻射普及策略實施過程中,全體教師深切認識到遠程資源與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效益的巨大作用。
(3)學校通過制度考核、賽講評優活動,點燃了更多教師有意識自發運用多媒體手段實施課堂教學熱情,使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極大地改觀。主動收集教學信息的老師多了,自覺研究的多了,自主學習的多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師教學研究水平提高了。
Ⅷ 什麼是影響中小學教學質量因素的
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聲譽的好壞都取決於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現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幾點看法: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一是向學生講道理,告訴他們我們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學習;二是告訴學生他們這個年齡就是最適合學習知識的年齡,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會徒傷悲的。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著手。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悉文本內容、准備教學內容,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可以從心理學方面來考慮,我們要給學生自信心,當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時去表揚他,讓他知道,我能學好這門功課,我有信心學好這門功課,這樣他就會逐步對這門功課感興趣。學生有了錯誤,不宜過多指責從而打擊他的積極性,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二、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認真備課,設計最佳方案
在教學中,學生起著主體作用,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一個好的組織者,好的領導者。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課文讀幾遍,然後再看各類教學參考書,在查閱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領悟備課。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前通過課外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在上課時給予表揚肯定,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自覺的學習獲得知識。這樣教師學生同時運用得來的知識會更牢固,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除了對上課內容的准備,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學生,知道他們的知識基礎和答題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問題來研究。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他們有更多數的人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在教學中,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可以用上美術、音樂、電腦等。總之,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語文基礎知識
1、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為教師,我們應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學生的思維想問題,特別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我們應尊重學生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世界,憑借教材用中華民族文化的瓊漿玉液澆灌學生純潔美麗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學會做人。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巧妙地藉助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
學知識建立聯系,寓學於樂,化難為易,既增添學生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養的培養。
3、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對於漢語言的精髓,在學生學習書面語言時,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這些精品,讓他們熟讀成誦,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品位和語文素養,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蘊,使其受用終身。
四、及時批改作業,加強培優補差工作。
布置了作業以後,教師要及時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要及時讓學生訂正。對於不會訂正的同學,教師要從旁指點,進行補差。做到日日清,當天清。學生就沒有拖拉、偷懶的問題。這是一個補差的好辦法。
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把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中,保證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寫文章等練習)把現在課堂教學中化在「多餘的情節分析,瑣碎的談話,沒有思維價值的提問」等活動中的大量時間省下來;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得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里,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能認認真真讀書,主動積極地思維,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扎實實地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素質。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而直奔「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陷入被動局面,反之,教師遵循教學規律,重視過程教學,在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主動學習。
如閱讀課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真正讀懂,要讓學生有一個「讀——悟——回」的學習過程。但目前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提問,自己不主動質疑。而「質疑」是學生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反饋,也是教師教學的起點,現在教師怕學生提問沒質量,「浪費」教學時間,又怕自己無法駕馭、就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實質上,指導學生能從字里行間找出矛盾,新舊知識之間發現矛盾,能換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那麼,語文的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有效。要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看似矛盾、實質是問題的症結所在,當通過讀書、領悟,解決了這些疑問,就獲得了相應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是:「自學——質疑——導讀——釋疑——悟讀——練習(應用)一一存疑」。這樣周而復始,螺旋上天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
六、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拓展知識面,提高寫作水平。(學生要有書可讀,開放學校圖書室是前提)
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個積累消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何況,多讀多寫就是學好語文的傳統經驗。因為課外閱讀的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彙,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質。如果能在課內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將大大得益。高年級則要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所謂真正的閱讀興趣表現為:喜歡讀,集中注意地讀。持久地讀,有效地讀;而閱讀的方法可以有精讀、略讀。泛讀……在閱讀過程中作些讀書筆記等。
七、影響質量的其他因素。
1.教師評價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考績輕能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教師的生命線。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好,那麼無論如何,他不會被認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相反,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非常突出,往往就會一俊遮百丑,他就可能是一位獲得過很多榮譽的「優秀教師」。以學生考試成績代替了對教學質量的評定,導致了教學管理工作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以及獲取成績的手段。教師的教學質量,除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學生是否愛學、樂學、會學等學習因子及動手操作、演示,參加實踐活動等學習能力方面。
2.教學設施與教學需求矛盾。
許多教學工具、設備老化、滯後、虛設嚴重。
3.學校制度在制定和實施時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一是還存在著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像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二是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教干),實施的對象就是被管理者,使兩者處於一種對立狀態,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權力行為。
4、教師激勵機制要加強。
對教師表揚的形式、次數太少,影響教師積極性。可以設立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青年、老年教師〉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
農村教師福利待遇幾乎為零,學校辦公經費嚴重不足,制約了學校發展和教師工作積極性。
教師收入太少,低於農民工40元/天的基本標准,和其他行業差距更大。
教師政治地位不高,社會尊師重教氛圍不濃。
5、對教師培訓流於形式,教師沒有學到真本領,多數教師仍沿用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教新教材,來教育社會化的學生。
6、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甚至背離。
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建議
在實踐中不難覺察到,小學素質教育難以推進,深層次的症結是課堂效率不高。我認為,只有通過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狠抓教學質量,才能保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
一、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領導充分重視教學工作。
1、每周校辦公會都安排研究教學工作的時間,針對存在的問題,商定有力措施。
2、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及時了解教學工作情況,每位校級、中層幹部都擔任一門學科的教學,每周深入教研組指導教研工作,每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課後就教法、學法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3、備課檢查分定期查和抽查兩種形式。定期查分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檢查後留有記錄並及時向教師反饋情況。個別教師還需跟蹤檢查,督促其整改;抽查是在推門聽課後隨機檢查,在定期查、抽查情況的基礎上於期末評出優秀教案。
每學期定於期中階段檢查作業情況,分作業量大小、作業設置是否有層次、學生書寫情況、教師批閱情況等幾項,評出優秀作業。
4、加強教學管理,嚴格執行教委下發的教學課程、課時計劃,做到三表立法。每天值日校長都要巡視每班的上課、下課情況,對隨意調課、空堂、拖堂、不備課上課等違紀現象做嚴肅處理。
5、學校制定了教學質和量的評價措施。
6、學校成立了教科室,設了中心教科研組,帶領教師進行教科研理論學習,在《教科研園地》中交流教學經驗,大膽開展教學實驗。
7、每年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會,每學期有專題研討會或優質課賽教。
二、加強教學研究,重視師資培訓。
1、科研先行,全員參與。
開學初傳達了教科研計劃,提出實驗要求,每位教師都根據學校教科研總課題,結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任務,找出本學科的重點、特點及學生自身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確立實驗的子課題,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中摸索實驗經驗。教師在期初有研究計劃,過程中有記錄,有階段小結。
2、教研組形成網路,教研活動有落實。
學校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思品、勞動、自然、活動等十二個教研組,每周一下午大科組活動,每月一次小科組活動,研究教法、教材,開展說課、一人一課、評課活動。學習有關的教學先進經驗,並將其結合到實際教學中,增加教學中的科研成份。
3、抓教師的師資培訓工作。
學校分期分批派教師參加區級骨幹班培訓,外出觀摩優質課,鼓勵教師參加業余進修,新教師定期培訓。
Ⅸ 目前課堂教學質量存在哪些問題,相應的對策是什麼
大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課堂教學任務認識不足。其主要表現是:育人功能被淡化。目前知識本位仍然在大學課堂里具有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由此派生出當代大學課堂以教書為中心任務,而將育人拋到一邊,教書與育人嚴重割裂。俗話說「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則是危險品」。大學生肩負社會發展的重任,其品德發展狀況,不僅影響自身發展,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未來。
(二)課堂教學三要素的相互關系不夠明確。構成課堂教學的三要素是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但是,目前高校教師並沒有完全理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過分強調自己對課堂的主導作用,而對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卻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缺少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像張楚廷所說「中國大學普遍的沉悶狀態是令人憂郁的,課堂本是一個應激起大腦風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靜的令人可怕。」 [1]這很形象地說明了我國大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缺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客觀知識和考試重點內容的傳授上。也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說:「大學課堂只圍繞考試來進行教學,學生只圍繞考試來進行學習,這實在是太淺了。」 [2]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於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開闊,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試制度不完善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現在大學里的考試一般以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學生記的筆記為考試內容,或者採用論文的形式。使學生有機可乘,沒有去聽課的學生,在考試前猛抄或復印其他同學的筆記「臨時抱佛腳」,也能過關,甚至比上課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的分數還要高,特別對文科類學生來說,這種情況更是普遍存在。這樣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注重聽講,上課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了逃課現象,極大地挫傷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Ⅹ 影響自己教學質量的因素
1、學校因素
第一、學校領導沒有正確處理好「兩基」工作與教育教學的關系。近年來,由於我縣屬於「兩基」工作的驗收縣,所以許多學校領導「重硬體,輕軟體」,重「控輟保學,輕教學質量」的現象普遍存在。
第二、學校「以研促教」成為空話。首先,學校領導深入課堂第一線聽課的次數極少。根據筆者多年的了解,多數學校領導深入課堂聽課的次數極少,缺乏教學調研。其次,教研組沒有明確的教研課題,教研活動單一,無非就是組織教師聽幾節課,有的甚至連聽評課記錄也沒有。
第三、教師上課形式單一,多數老師任然是一支粉筆一張嘴,上課照本宣科,學生厭學情緒不斷滋生,輟學轉學情況嚴重。
2、家庭因素
第一、多數家長意識不高,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後,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在家不督促孩子溫習功課,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漠不關心,覺得孩子只要能認幾個字,會計算簡單的加減乘除,將來能打工掙幾個錢就行。
第二、許多家庭的不正當娛樂,或非法經營,比如在家開麻將管等,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
第三、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對孩子動輒吆喝打罵,言行粗暴,造成孩子逆返心重,對學習不感性趣。
3、社會因素
第一、讀書就業難是主要原因。家長和學生對學習的真正意義缺乏認識,讀書就是為了分配工作的思想在家長和學生心中根深蒂固,本來升入高等院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考入高等院校國家也不一定分配工作,許多家長和學生一時適應不了社會的用人改革制度,所以使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
第二、社會風氣的影響是重要原因。如影視和網路的影響,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毒害至深,青少年正處身心發育階段,然而,特別是港台的功夫片、言情片盛行,使青少年兒童盲目效仿,小小年紀就開始談情說愛,或者打架斗毆。另外,網路更是毒害青少年兒童的罪魁禍首,許多孩子由於迷戀網路,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對學習完全置之不理。
第三、拉關系,走後門的歪風邪氣較嚴重,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許多教師一心只想在縣城等條件較優越的地方工作,想方設法拉關系,走後門,只需憑借某些領導給基層的學校領導打個招呼就可以借調走人,而不需要行文調動,致使基層學校領導工作不好開展,缺編後只好請代課教師充數,試想,在著種情況下,學校的教學質量怎能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