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閱讀教學教育意識

閱讀教學教育意識

發布時間:2021-03-12 00:25:31

❶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

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


" 摘要:生命問題是一個關乎人類自身的重要話題,但在語文教學中生命意識的培養卻不被重視。加強在語文教學中生命意識滲透,主要通過閱讀教學等途徑進行。通過閱讀教學領悟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感受從自然生物旺盛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認識生命的意義;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豐富學生情感。語文教學要把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是偉大的,深入學生心中。
關鍵詞: 生命 生命意識 生命觀 閱讀教學
生命意識就是人的生命為了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據先天的基因,加上後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對客觀事物進行解讀、攝取、表現和改造的潛在能量的靈智和欲求。在教學論的范疇中,學生的這種生命意識就是優良的品格、聰慧悟性、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環顧周圍,人際關系冷漠、校園暴力、學生自殺、邪教殺人等對人類生命的摧殘與扼殺屢有發生,而最具人文性的語文學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對此,我們有沒有責任,語文課上我們灌輸多少生命意識?其實,對這個關乎人類本身的重大話題,語文學科是最有發言權的,遠在古代,生命意識普遍淡薄的時候,已有許多例子:馬棚起火,孔夫子問人不問馬;孟子認為「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這些都閃耀著人本主義思想,表現出深厚的生命意識。近在現代,魯迅對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許多文章中都闡明了生命是最為重要的觀點,典型的「韌的戰斗」就是他的生命觀的體現。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使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珍惜生命。
閱讀教學是憑借閱讀材料中具有客觀意義的文字元號,通過感覺、知覺、思維和想像等多種心理活動來理解閱讀材料的意義,掌握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形式,它是幫助學生獲取信息、積累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徑。把生命意識與閱讀教育結合起來,就是充分利用閱讀教學這一有效的途徑,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灌輸,培養學生優良的品格、聰慧悟性、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生命意識的好文章,例如有關於生命意義的,有關於體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的,有從大自然的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對生命意義理解的,有對弱小群體的關懷的,有對自然界生命的關注的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說利用現有教材,通過閱讀教學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進行生命意識的灌輸和培養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通過閱讀教學領悟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就是正確的生命觀。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作品,凸現生命的意義,進行生命意識灌輸,增強學生生命意識。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對於劉和珍等的徒手請願,明確持否定態度。因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對窮凶極惡又荷槍實彈敵人,這無疑是不當的,只能作無謂的犧牲。在另一篇《為了忘卻紀念》中,對道悅「坐化」的否定,也一樣表現出他對生命的珍惜。這里要說明的是,魯迅先生對於生命的珍惜並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為了更好的戰斗。這就是「韌」的戰斗,在課堂上我們往往從「韌」的戰斗的角度分析,缺乏從生命層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實人是最可寶貴的,生命賦予人類只有一次,我們應該如何用自己僅有的一次生命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而不是一味地蠻干,導致生命的夭折。生命無謂喪失,是對革命的最大損失。魯迅先生鑒於這樣的深刻考慮才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從生命的層面作考察,對於魯迅的這樣的行動,學生就會費解,以致誤解。


二、通過閱讀教學感受從自然生物旺盛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認識生命的意義。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萬物進化過程中,人類走在了前面,成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當我們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震驚,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生存下去。人們從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人類自己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積極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輝煌燦爛。新教材選用的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就是這類主題作品,是揭示生命意義的典型例子。史鐵生在作品中表現的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你看那些愈見蒼幽的老柏樹,茂盛得自在坦盪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搖頭晃腦、展須疾行的螞蟻,忽飛忽走、時隱時見的瓢蟲,還有把蒼涼的歌聲灑滿天地間的雨燕,讓人浮想聯翩滿是稚氣地留在地上蹣跚歪斜深深淺淺的孩子們的腳印……處處、時時,都洋溢著生命的律動。正是這強烈的生命意識促使主人公從自卑的泥潭中走出來,去實現生命的意義,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這是一個進行生命意識培養很好的例子。
三、通過閱讀教學揭示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生命摧殘和扼殺。
封建制度摧殘人,封建禮教殺人,在現行的教材中,以魯迅小說揭露為最,《祝福》中有祥林嫂因為被逼改嫁而寧願撞死的情節,這是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扼殺生命的有力揭露。這一情節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即使分析也只是從祥林嫂對婆婆反抗的角度分析,具有反抗精神,用的是意識形態的話語。其實,這一情節最具典型地批判封建禮教殺人。祥林嫂為什麼選擇如此強力的反抗舉動,不惜喪失生命?如果我們從生命意識的層面去作分析就會發現,封建社會為了維護三綱五常,是不惜犧牲百姓的生命的,而祥林嫂則為不違反封建綱常,寧願死去也不嫁人,足見祥林嫂受封建禮教的毒害之深,封建禮教真是殺人不見血啊。在閱讀教學中能把這一點講透,學生對封建禮教的殺人才會有真切的理解。
四、通過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豐富學生情感。
現行教學體制特別是應試教學的弊病就是把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和學習的機器,而不把他們當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積極開展與閱讀教學活動相結合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豐富學生的情感。
(一)、開講座,傳授生命知識。人們習慣於開設文學講座,為了灌輸生命意識,把文學講座和生命意識結合起來,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觀,或在小說等文學形式中表現出來的生命意識作為講座的內容向全體學生講解,使學生了解作家對生命問題的看法和思想動態。
(二)、辦專刊,寫出對生命的感悟。隨著生命意識的逐步滲透,學生對於生命問題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對生命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慾望也漸趨強烈,寫作的情緒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此時因勢利導,把學生的作文結集,或利用文學社期刊或班刊和團刊,把這些對生命的認識感悟理解予以發表,更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寫作慾望,生命意識必然增強。
(三)、走出校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現代語文教學講究大語文教學,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課外的時間里進行。而關於生命問題正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極好題材,組織學生走出去,去調查周邊地區的物種情況,人民的生存情形,人們對於生命問題的看法等等,然後寫出調查報告。通過學生的親身調查,學生對於自己的生存環境會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問題就會更加深入學生心中。
從賤視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是現實生活中對生命意識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輕視生命現象屢有發生,面對這樣的現實,語文教學責無旁貸,必須要把生命意識的教學扎實有效地開展起來,在學生的心靈烙上生命是偉大的、生命是可貴的、生命值得珍惜、要使生命更加燦爛輝煌的印記。

參考文獻 趙曉非《灌輸生命意識》,載《語文教學參考》

❷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用意識訓練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以語用訓練為中心 長久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重於分析,重於理解,重於人文內涵的挖掘,卻唯獨缺少語言文字的積累 和運用。這樣教學造成的結果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低下,表現為說話和寫作能力的低下——內容空 洞,言之無物,言之無序,語病多多,詞不達意,言不成文。而且,這是普遍現象。「十年的時間,2700 多課時, 用來學本國語文, 卻是大多數不過關, 豈非咄咄怪事! 」呂淑湘先生幾十年前感嘆的「拙拙怪事」 到現在依然如故。這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據了語文教學大半壁江山的閱讀教學效率低下是主要 原因之一。而閱讀教學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著力方向搞錯了——重分析、重理解,輕積累、輕運用, 忽視了語用訓練。要改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困境,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閱讀教學中切實落實 語用訓練。 一、要有訓練意識 針對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困境,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國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發 出了「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的呼聲。他強調語文教學要體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 點」: 「一個中心」即以語言訓練為中心, 特別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 「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 (聽、 說、讀、寫、書) ,提高人文素養。他說:「閱讀教學要摒棄繁瑣的內容分析和人文內涵上深挖洞的做法, 把教學重點堅決地鉚定在理解品味語言,特別是運用語言上。」 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原浙江省小語會理事長沈大安先生指出,閱讀教學告別「內容分析」,要實現 多個「轉向」,其中第一個轉向就是走向語言積累和運用(第二個轉向是走向閱讀能力的培養;第三個轉 向就是讓孩子領悟學習方法。)。他指出:「學語文首先是學語言,特別對小學生來說,正確地理解和運 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是小學語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務,語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 是首先的任務就是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會滲透著 一些文學的、文化的等內容,但是我們的基本任務是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且這種語言文字的學習重在 人的積累和運用。」 教育部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2011年版) ,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 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 文實踐中體會
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在「課程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 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 故此,語文教師心中應時刻有語用訓練的意識,並以此指導我們的閱讀教學工作,以落實「課標」的 要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二、捕捉訓練點 要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就必須善於尋找和確定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所謂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就是在語 文教學中,根據「課標」對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結合課文的內在訓練因素,按照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 水平所確定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單位或部位。語言文字訓練點確定得好,語言文字訓練才會卓有成效。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 練技能。」(「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即是要練成「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技巧」)語文教材既是 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豐富的修辭、生動的描述、 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訓練的素材。 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課程年段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從字詞句段篇和語修邏文等方 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蘊含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且各年段的訓練重點應有所側重。 怎樣確立語言文字訓練點呢? 1.常規訓練。常規訓練是指傳統語文教學經常採用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字訓練,我們應當根據學段目 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和課後練習題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 第一,從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和學生的疑點處去確定訓練點。 第二,從語文知識和能力訓練的角度去確定訓練點。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詞辨析;⑶分析重點句子 (或句群);⑷段落層次劃分;⑸概括節意、層意、段意;⑹歸納主要內容;⑺歸納中心思想;⑻典型的

❸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的是問號。」何謂問題意識?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主動質疑、積極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是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基礎。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促進學生的個性學習,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不容忽視。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已經得到重視。新課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就是要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次課改所倡導的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的理念,彰顯了學生學習活動中「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而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不難發現,有關問題意識的培養其實已經處於很令老師難堪的地步了:老師問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知識點,與此無關的問題都不該問、不會問、也沒有時間問。而學生提問的太少了是因為他們不敢問,不想問,不會問,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學生樂於回答,不願質疑。現實中的語文課堂實際上就是老師問、學生答。我們的學生所擅長的是解決現成的問題,而不會發現問題;長期的「師問生答」式教學,嚴重弱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上一旦要求學生根據文本中發現問題,並相互質疑時,學生要麼面面相覷,不知道怎樣下手;要麼趕緊翻看手頭的資料或練習,「抄襲」現成的問題作為「答案」上交,以完成任務。可是,眾所周知,好奇心、求知慾和問題意識本是人的天性,可當孩子們跨入學校大門後,問題便逐漸減少以至無問題產生了。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怎麼了?當然,所有的過錯不全在老師設置的任務上,也不全在孩子的反應行為上。在我看來,如果從意識層面上的分析,學生無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權威意識作祟
學生無問題意識還來自於教材權威和教師權威。就教材而言,編輯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與課後練習中或明示或暗含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技法,這便成了學生閱讀時的「憑借」,即學生不是靠自己的閱讀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而是「捷足先登」,從提示和練習當中去尋找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和惰性。而歷來師道尊嚴,教師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老師的威嚴甚至一個眼神嚇到九霄雲外去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所要做的、應該做的就是要恭敬地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視教師所講為唯一正確的觀點,甚至要當作筆記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掌握。總而言之,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認同感,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鉗制著學生的思想、思維,替代、消解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質疑。(二)習慣已成自然 長此以往,學生總是處於「被組織」的狀態,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裡,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有回答的義務。教師不問,便不知道怎樣學,更無問題產生,課堂教學完全依附於教師的「牽引」,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循教師而動,哪有問題產生?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教師應該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承擔更重要的責任。首先,創設一種寬松的營造質疑的環境敢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行為。自古有「不恥下問」,在我們周圍的學生可顯得不那麼愛問。總是有一種試試看的想法。「老師我能提個問題嗎」,「我向別人提問題,別人會不會笑我笨?」「我提個問題行么?」等顧慮存在於每位學生的心中。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有疑想問,有問敢發,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天地。而教師對待學生的提問與回答的正確態度更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以親切的微笑迎接每一個提問,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幼稚無理的問題,如此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就會為學生提供質疑的環境,為每一個敢問不會問、會問不敢問的同學解除了後顧之憂。教師可以並且應當做到的是:(1)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在一定的指導下,獨立學習,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其盡情發揮,也可以讓學生相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研究,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參與。(2)注意延遲判斷。課堂里往往有這種情況:當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者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的手仍然舉著。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出了一點問題,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否定該學生的發言,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說,我說。」此時,發言的學生會顯得浮躁不安,甚至失去自信。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別人,使每位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延遲判斷,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良好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也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積極評價,及時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樂於提問。
寧鴻彬老師的「三不、三個歡迎、三個允許」還是很有道理的。他提倡獨立思考,讓學生破除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而讓學生獨立思考,則實行「三個歡迎」——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而要做到這些,則必須理解學生,因此要求老師做到「三個允許」,即:允許說錯做錯,允許改變觀點,允許保留意見。在筆者的教學實際中,運用這種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確實行之有效,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範。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能夠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主動地去嘗試解決問題。其次,給所有學生大膽質疑的機會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缺乏主動性,尤其是中差生,他們大多在那兒等著你去灌他,他們也許是怕惹笑話,也許是怕抬不起頭來,因此激發他們的質疑動力,樹立他們的質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師要採取具體實在的措施去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給他們質疑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愛,教他們學會「我要說」、「我要問」、「我能行」、等「學習心語」,讓他們主動的進入自覺學習狀態。 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找有些難懂的詞句,有學生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孔乙己叫什麼?」其他同學就笑了,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可是教師覺得這位同學提的問題相當好。她就讓學生自己思索,並且反問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教師緊接著問了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麼會沒有名字呢?」學生面對這 「反常」現象,沉思起來,教師就在學生這種情緒之中開始講述課文,造成較好的教學氣氛。
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以提高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工具」,學習方法是學生的「工具」,只有這兩種「工具」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整體作用,對學生來講,學習方法作為「工具」,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系統,才會形成學習能力。學生在質疑時,往往不知如何質疑,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質疑的指導,學會質疑,形成能力。(1)教師在課前備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使之切乎學生實際。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問題方向設置的難易、深淺、梯度以及問題針對對象的分配、學情預測等問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問題目標設置過低會降低學生思維訓練的要求,自然不會發現問題;過高則會使學生無力突破而受阻,產生畏難情緒而導致學習擱淺,也不可能產生問題。只有備課充分,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為、有所得。(2)做好「問」的示範 有關研究表明,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行為方式。因此, 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老師要想提高學生問的質量,不僅要告訴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必要時也要做好提「問題」的示範。要蹲下來看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作示範。(3)把握「問」的時機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的時機很多,有對課題進行質疑;有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有在矛盾處進行質疑等。課題猶如文章的眼睛,要啟發學生透過「眼睛」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俗話說:「題好文一半」。經常推敲標題,有利於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經過實踐,我認為對於標題的質疑大多放在初讀課文前,當然有時也可以放在課文學習中。(4)學生往往在提問時抓不住要領,這就需要教師在關鍵時拉一把,設置有坡度的問題,達到善問的目的。讀、問、解、辯,學生自主的學習、探討,思維的火花自由的相互碰撞。「問題解答」波浪式連接,孩子們沉浸在孜孜探索的愉悅中。而問題就在這提問、研討、交流中一個個迎刃而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問題中不斷提高。最後,將引導學生將質疑帶出課堂宋代哲學家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對一個善學的人來說,「疑」將貫穿其學習的全過程,而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學生將其疑提出並加以解決,長久下去,學生質疑的興趣會大大降低。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那怎樣保持學生對質疑的興趣呢?必須擴大質疑的空間。老師要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質疑,課外也可以質疑,不僅可以對老師質疑,學生家長親朋好友都可成為質疑的對象,不僅可以對語文所學內容質疑,而且可以對相關知識、相關學科質疑。從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並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並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擴大質疑空間,可以引發學習探索的內驅力,培養質疑的興趣和能力。總之,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❹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貫徹文本意識

一、重視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閱讀活動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閱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閱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閱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閱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閱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閱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我眼中的美國小學教育》中所敘述的:美國的小學老師給小學生布置類似「敘述自己的國家」、「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責任該由誰承擔」、「假如你是羅斯福總統的安全顧問,你該怎麼」、「敘述自己國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們都無從下手的作業。其目的很明顯: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也應該從中得到點啟示嗎?二、想像幫助激發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強,求知慾極旺,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而且想像力特別豐富。學生讀有情有境的課文,老師要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像,邊讀邊在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想像力。如《荷花》是一篇文字優美、想像力豐富的課文,我在教學時,把學生帶入這樣一個情境之中,在悠揚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中,用幻燈片打出一幅幅陽光照射下荷花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的美麗畫面,隨即讓學生伴著琴聲,邊聽錄音朗讀邊看畫面,那挨挨擠擠的荷花,飽脹的花像個骨朵,美麗的白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展現學生眼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我就問:「你能用形象准確的語言來描述這美景嗎?望著這幅畫,你有什麼感受?」畫面上的美好意境,引發了豐富的想像,學生各抒己見:「荷葉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撐開的小綠傘,魚兒在傘下做游戲」,「一朵朵潔白的荷花如少女在碧綠叢中翩翩起舞」,——這氛圍使學生彷彿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中,受到美的熏陶。這樣一來,不光大部分學生都動腦,就連個別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也都有興趣動腦思考了。三.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創新興趣語文課本身就是一門很好的藝術,只要我們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就能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要使學習興趣之花常開,除了學生的內在需求外,還需要採取新穎多樣的學習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我曾經嘗試過朗讀、默讀,有感情朗讀和分角度朗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感覺新奇,保持興趣不遷移。例如同樣是閱讀課文,我採用課前錄音讀,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欣賞,使學生得到感染,從而激發朗讀興趣。四、情景表演,提高閱讀興趣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綜合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施展學生才華的天地。在表演中,學生通過腦、眼、手、耳、口的綜合活動,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發展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讓學生演一演。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是一個趣味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我在教學這一課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完課文後,根據角色讓學生演課本劇。同時不只看學生的「演」,還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任務,比如突出「台詞」——可以對原著直接引用,也可以超出文本的獨特修改,還可以自由添加一些更精彩的語言。從而引導、組織學生去品,去析,去賞!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高潮,個個都喜形於色的表演起來。通過表演,不但能使學生輕松愉快的閱讀課文,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五、讓每個學生都與書交朋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向各種傳媒、電子網路延伸,使之與社會發展、知識巨增相適應。其次,兒童在進學校讀書之前幾乎「讀得懂」所有「說」出來的書,對書的「聽」的興趣往往會遷移到「讀」的興趣上來。因此,語文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錄音機、電視等視聽媒體多讓學生「聽」書。從而誘導學生早讀書、多讀書。如果不這樣的話很多學生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精彩的課外故事書如《七龍珠》、《美少女戰士》等漫畫書上,這無疑降低了學生的閱讀品位。但要說沒有適合小學生的讀物,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要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能僅僅停留在一些常見的教材上,而是要豐富學生閱讀材料的內容,擴大閱讀內容的點和面。再次,語文教師要盡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學《可愛的草塘》時,我打開幻燈,出示北大荒草塘的圖面,簡介了草塘的美麗景色,富饒的物產,奇特的風光,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學習興趣濃烈。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相應的情緒、情感活動又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及語言表述。六、藉助書籍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望的基礎上,筆者便從圖書室里找來一疊涉及各種知識的課外書,用一個袋子裝好,提到教室,當學生迫切地想解開謎底時,我便把書本拿出來,然後動情地說:「這些課外書啊,是你們豐富了我的知識!」在學生恍然大悟後,教師便要做好以下兩項工作。一是介紹古今中外苦讀成才的故事。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白天寫詩,夜晚讀書,顧不得休息,以致口舌都長了瘡,手腳都磨起了繭。引導學生向故事中的人物學習。二是上好閱讀指導課。閱讀指導課上,教師要簡述書中大意,或摘讀文中的精彩章節,或提出書中的要點,或解釋疑難語句等,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不同閱讀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選擇地針對他們的閱讀興趣採取相應的培養方法。尤其是對毫無閱讀興趣的學生而言,首要任務就是誘發他們的興趣。可以設置引讀性的疑問,促進學生產生閱讀動機,藉助設問置疑的外在誘發,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如《我的第一本書》中,喬元貞沒有課本,但他卻考了第一,父親說:「元貞比你有出息。」作者也特意補述了喬元貞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裡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教師可設置問題:這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呢?這種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而形成的閱讀動機比起以有趣的內容所激起的興趣更持久,更濃厚,讓學生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生活與人生。所以,在閱讀的起始階段,設計引讀性的疑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並由本身的智力活動促使學生主動進入閱讀狀態。為了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見解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綵帶有觀摩、解惑、競賽性質的活動,像小說,故事講座、作品欣賞、讀書報告會、讀書知識競賽、名言警句輯錄、寫讀書札記、印讀書集錦、紀念著名作家等活動,這些都可以激起學生愉快、積極、廣泛的閱讀興趣。我認為,誘發閱讀興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加和豐富想像力,從而帶動學習。學生在寫讀書札記、作名言警句輯錄時,經常會欣賞魯迅、朱自清、海倫等名家的文學性較強的文學作品,在作文中就不會理屈詞窮的無話可說,更不會胡編亂造一通。一旦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主動地把閱讀內容變為一種信息儲存在自己的記憶中。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切實的增強責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積累教學資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讓材料進課堂,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轉變觀念,大膽求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愛學,讓語文課教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

❺ 結合實際談一談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增強訓練意識和服務意識兩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七、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結合實際談一談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增強訓練意識和服務意識兩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2.試述如何以

❻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創造是一種活動,是人類活動中最高級的形式。創新能力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一種特殊能力是個體創造性的最好表徵。創新能力也是反應個體在解決任務中有效的對原有知識經驗進行加工、組合、創造新設想、新事物的能力。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關鍵詞]:學習主體、提高意識 、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能鞏固知識,開拓視野。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創新能力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素質的不斷提升,促使教師為培養學生具有閱讀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以創新為目標才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帶動學生學好語文知識、閱讀博覽等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因而,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之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擺脫固有習慣經驗的禁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膽地、積極地進行創新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又符合教學規律的新方法。變教師的滿堂灌、透徹分析為適當指導,科學點拔,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下面就本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新課程隨著時代的教育教學的新氣息走向我們,廣大教師不但在理念上親近了新課程,而且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上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仍有一部分教學擺脫不了傳統的灌輸、聽教模式的束縛,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揮與發展。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組成的共同的活動過程;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替代學生學習。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而每個學生都願意擔當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勝利者,體會創造的樂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能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慾望,使學生成為閱讀的真正主人。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文章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手法向我們介紹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文章邏輯性強,語句簡潔優美,學起來很容易懂。教學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學生能准確的懂得作者採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別具一格,並且掌握作者採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寫出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險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完全投入到了文章中去,學生是閱讀真正的主人。
二、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創新意識。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教育在促進先進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方面有特殊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方針,教育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教師來實現;各項教育制度,要通過教師來執行;教育質量,學生素質,要通過教師來提高。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深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教育工作不懈的追求。只有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利益,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一定要教好書、育好人,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質的庄嚴職責。要肩負起這庄嚴的職責,就得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
一方面要利用平時的課余時間學習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新課改理念,更新自身教育觀念。無論是教育名家的教育專著還是普通教師的教學心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方面,老師要擴展自己的視野,了解國際國內教育形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教師的知識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是一條小溪,一條永不斷流的小溪。這更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特的教學藝術,具有出色的教學效果和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因此,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記得2010年到海口跟班學習時聽了跟班韋老師的一堂試卷講評課讓我受益匪淺。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拿到試卷後我會從第一道題講起,然後順序講完便大功告成了,但韋老師並沒有這樣做她,她一開始就講評閱讀題和習作題,然後再講學生丟分較多的基礎題。這讓我清楚的認識到學生的注意力是短暫的,應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一份試卷大部分學生對基礎題掌握得較好,而閱讀題和習作題就不盡人意了。因此,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我們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學》告訴我們:強烈的閱讀慾望和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促進閱讀效率的提高。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時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時要很好地創設某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懷著探索的心理狀態投入到語文閱讀的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啟迪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永生的眼睛》一文,文章啟示我們:以自己的愛心給他人帶來幸福,生命才更有意義。學習這篇課文,主要一點是要培養學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但面對這群物質生活較優裕的孩子,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不大會去愛別人。於是,課前我先讓同學們輪流用紅領巾把眼睛蒙上然後讓他們在教室里取東西,完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盲人你會怎麼做呢?這樣,以此切入課文,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了,而且班級也形成一種很融洽的氣氛。2、展開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一句英國諺語,說的是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學中,想像思維是經常用到的思維方式之一,想像能力也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內涵。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通過作者的語言再創造一個新形象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推進離不開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學生的想像力一豐富,對作品的閱讀理解也豐富。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於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節的續寫等方式去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鍛煉學生的想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課文上完了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五位壯士有的並沒有死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有的學生寫到好人有好報,五位壯士跳崖後他們並沒有摔死他們有的被掛在了樹上,有的掉進了河裡,鬼子走後群眾把他們救了傷好後他們繼續投入了解放戰斗。這是多麼富於合理的想像。3、運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運用多媒體網路課件可以使我們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充實。因此,教師常可利用網路進行課堂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行教材中,許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比較遠,造成學生對課文內容難以理解,這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教師可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合理地使用網路資源輔助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利用網路課件進行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伴隨下,讓學生盡情欣賞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欣賞完,讓學生自由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感。之後,又讓學生觀看被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圓明園景象,前後的鮮明對比,在學生心中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激發了同學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引導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按常規思維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但有的事情和問題按常規思維卻解決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得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從事情或問題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這就是求異思維或叫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例如在教學《司馬光砸缸》這一課中,我們知道司馬光是絕頂的聰明。他的絕頂聰明就在於不按常規去想,而是從反面設想,使水離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司馬光之所以能在緊急關頭用砸缸的辦法救出落水兒童,正是因為他的思維有異於普通人,也是他的創造性潛能得到了較好發揮的體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認真地去閱讀課文並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說課文講的是司馬光用石頭砸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的一件事。接著我又問學生:司馬光是用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人,那麼除了司馬光這種辦法,你們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救那個小朋友嗎?這個問題一出,同學們會通過思考得出各種不同的想法,從而開發了他們的潛在能力。應該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創造性潛能,一個人的創造性無法展現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這種潛能,而是因為受到外部條件或內部因素的限制,沒有得到相應的培養和開發所致。因此,我們要啟發求異,訓練學生的求異性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鼓勵質疑,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
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因此,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去自主質疑,發現問題,大膽發問。教師不要怕節外生枝影響教學過程。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是錯的,我們也要肯定他愛動腦筋,並且耐心地予以啟發和指導。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特別是對一些有開拓性的、價值較高的問題,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解決疑難獲取知識。當然,解決疑難要把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協作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解決問題,使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例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當我們都沉浸在繪聲繪色地分角色朗讀時,突然,有個學生問:老師,狼那麼兇殘,想吃小羊易如反掌,為什麼還要找借口呢?這時,其餘學生也紛紛附和著:是啊是啊,狼吃小羊撲上去就得了,為什麼還要找三個理由呢?於是,我豎起大拇指,先誇獎了那個孩子一番:你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連老師也沒想到,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然後就組織全班學生分組討論。隨後的發言更是讓我感受到他們身上的無窮潛力。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學的效益。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特別是創新教育更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有效、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❼ 淺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教育

創造是一種活動,是人類活動中最高級的形式。創新能力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一種特殊能力是個體創造性的最好表徵。創新能力也是反應個體在解決任務中有效的對原有知識經驗進行加工、組合、創造新設想、新事物的能力。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小學語文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關鍵詞]:學習主體、提高意識 、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能鞏固知識,開拓視野。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創新能力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素質的不斷提升,促使教師為培養學生具有閱讀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以創新為目標才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帶動學生學好語文知識、閱讀博覽等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因而,閱讀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之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擺脫固有習慣經驗的禁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膽地、積極地進行創新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又符合教學規律的新方法。變教師的滿堂灌、透徹分析為適當指導,科學點拔,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下面就本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新課程隨著時代的教育教學的新氣息走向我們,廣大教師不但在理念上親近了新課程,而且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上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仍有一部分教學擺脫不了傳統的灌輸、聽教模式的束縛,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揮與發展。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組成的共同的活動過程;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替代學生學習。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而每個學生都願意擔當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勝利者,體會創造的樂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能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慾望,使學生成為閱讀的真正主人。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文章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手法向我們介紹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文章邏輯性強,語句簡潔優美,學起來很容易懂。教學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學生能准確的懂得作者採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別具一格,並且掌握作者採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寫出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險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完全投入到了文章中去,學生是閱讀真正的主人。
二、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創新意識。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教育在促進先進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方面有特殊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方針,教育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教師來實現;各項教育制度,要通過教師來執行;教育質量,學生素質,要通過教師來提高。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深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教育工作不懈的追求。只有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利益,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一定要教好書、育好人,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質的庄嚴職責。要肩負起這庄嚴的職責,就得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
一方面要利用平時的課余時間學習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新課改理念,更新自身教育觀念。無論是教育名家的教育專著還是普通教師的教學心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方面,老師要擴展自己的視野,了解國際國內教育形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教師的知識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是一條小溪,一條永不斷流的小溪。這更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特的教學藝術,具有出色的教學效果和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因此,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記得2010年到海口跟班學習時聽了跟班韋老師的一堂試卷講評課讓我受益匪淺。按照傳統的

閱讀全文

與閱讀教學教育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