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信息化課堂教學講座要點

信息化課堂教學講座要點

發布時間:2021-03-12 00:41:19

❶ 怎樣理解信息化課堂教學

怎樣理解信息化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的核心,也是當前我國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教育部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大力提倡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作為新課改中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此,很多學校都已著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開展信息化教學課堂,但在指導試驗學校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校存在著對信息化教學的錯誤理解以及實踐中的機械、盲目地操作。這些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離正確的方向。
一、在技術世界裡迷航
1.技術排斥觀
不少學校的領導認為:多媒體好是好,就是身價高,學校硬體不到位,師資又缺乏,暫時不搞也無妨,還是等水漲船高吧。這是一種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我們的社會已開始進入數字化時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從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已成為教改的必然趨向。所以一定要更新觀念,放遠目光,抓住機遇,搶先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現代教育改革的主動權。
2.唯技術主義
很多人武斷地認為,一堂課如果沒有用到網路,或者只用了幾分鍾的計算機,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課,甚至形成「無多媒體課件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謂的多媒體課件,也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完全是印刷教材的電子化。事實上,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並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過信息化達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技術用的好壞是看其是否用得恰當,在於質而不在於量。
也有一些人對技術持一種亢奮狀態,認為技術越先進越好。原本可以面對面實現的討論,非得要用視頻會議系統來實現,結果非但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其成本效益極為低下。
還有一些人是對電教老師的依賴,認為電教老師理所當然要包辦與計算機相關的一切工作,上一堂公開課需要幾個電教老師陪同,機器出了故障由電教老師解決,甚至完全由電教老師操作電腦。這樣的教學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也是不現實的,學科老師還是應該具備基本的技術操作能力。
3.大而全的完整課件
很多中小學教師一聽到要製作課件就很害怕,在他們看來製作課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追求精緻的基礎上還必須保證功能齊全,不僅要有教學內容,還要有在線測試、在線討論、用戶許可權管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答疑等交互模塊,這對於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科老師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以下三點:首先,課件要和網路教學平台良好的整合,把一些復雜的交互功能移交教學平台,由專門的技術人員來開發完成,而教師只要用FrontPage、PowerPoint、Flash等一些簡單的工具做一些網頁、動畫即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學內容上,完全沒有必要學習AuthorWare、3DMax、Director、VB、Asp等復雜的開發工具;二是要給課件「減肥」,設計課件時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上,每一堂課突破一、二個難點,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師感到難以講清楚的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講清楚就可以了;三要採取「拿來主義」,目前國內面向課堂教學的課件逐漸多起來,學校可適當購買一些,這樣使用起來就會比較方便,當然現成的課件不一定適合教師的教學意圖,這時可利用抓圖、抓動畫等軟體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組織、加工。
4.課堂教學以課件為中心
很多教師認為要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課件。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課件製作上,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以課件的形式固化起來,它幾乎包括教師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達的所有內容,就像一篇電子教案,以至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教師-課件-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割裂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系。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力全部局限在課件上,滑鼠、鍵盤不斷按動,眼睛瞪著屏幕,口中念著課件上的內容。而學生則盯著不斷變化的屏幕,把它當作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這種誇大課件作用,降低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勢必將教師和學生淪為媒體的奴隸,制約信息化教學深層次地發展。教師應該擺脫以課件為中心的怪圈,關注教學過程的設計,使信息化教學課堂內容豐富、生動活潑。
5.過多的多媒體展示
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是萬能的,在課上從頭至尾都用多媒體,對其它常規媒體不屑一顧。在某些公開課上,我們甚至看到一些教師純粹以多媒體替代小黑板與掛圖,其追求現代化的意識是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長有短。總的來講,藉助多媒體能將抽象物體具體化,微觀物體宏觀化,對教師講授重點和難點是有一定幫助的,但過多的多媒體展示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在語文教學中過分的意境表達,會剝奪學生的想像力與對優美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數理教學過分的形象化,會剝奪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再者,教師成了多媒體的放映者,無法發揮其主導作用,也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都被禁錮於多媒體中。
6.技術使用和課程容量的錯誤處理
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無原則地增大教學密度,令學生應接不暇。雖然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可將聲音、圖像、動畫集成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並在設計者的優化組織設計下,增大信息傳播速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益。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堂課如果內容太多,進度太快,學生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呈現的信息切換過於頻繁,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及時地轉移。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一味加大教學密度,即使圖文聲情並茂,學生也經常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所以教師一定要科學地處理技術使用與學生認知規律的關系,重視啟發性原則,給學生留出時間去思考,安排適量的活動去發現。
與此同時,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學環節流於形式、忽視實質。例如,40分鍾一堂課,學生既要上網查資料,又要小組討論,還要自己作報告。有的教師規定三分鍾上網查資料,三分鍾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做一些拷貝粘貼,根本無法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我們認為,可以考慮以活動為單位進行課時安排。這樣才有可能將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落實下去,而不流於形式,學生也有時間從容地思考,把外界信息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❷ 信息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有哪些

穿「技術」新鞋,走「傳統」老路 目前,教育觀念的落後已成為制約信息化教育內發展的容關鍵,尤其對教育信息化發展在推動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盡管有許多學校較多地運用了信息技術,並且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只重視信息設備的引入,教學水平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沒有充分體現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❸ 如何真正讓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升(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哪裡呢?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1]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探討,最後多無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1996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劃,2010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進行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引出一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命題)。
由於這一命題與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內容看,NETP2010是涵蓋美國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劃,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范圍來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闡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最終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或者說,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在於: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
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有何差異。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

❹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物質和能量同為構成人類社會資;一、教學目標的確立;情感教育在各個學科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計算機學科中;二、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盡管教材是具體的教學;三、教學方法的探討;現代教學最主要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問題是怎;1、合適的課堂導入;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2、游戲入門,自覺學習;例如學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物質和能量同為構成人類社會資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信息技術教育應運而生,發展迅速。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課教師,通過對多年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我認為做好信息技術教學應該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
情感教育在各個學科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計算機學科中也不例外。根據計算機學科的自身特點,學生的合作意識要逐步加強,他們的探索精神更要不斷培養,這些教育要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項任務中。我在每一個班級裡面都選出若干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組成一個輔導小組,在每次上機的時候由他們循環指導有困難的學生,這樣既提高了總體成績,又使他們獲益不少。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 盡管教材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內容要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需要、學生實際等方面去考慮詳略,不能一概擴展內容,也不宜把教學內容完全局限於教材內容。我校是農村中學,學生家裡很少有計算機,而我們這兩年的《中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都是建立在學過《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基礎之上的。所以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我針對絕大多數學生講了兩堂基礎課,包括:開機、關機,窗口和桌面介紹等。
三、教學方法的探討
現代教學最主要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問題是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1、合適的課堂導入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但這種喜歡往往表現在愛玩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等等,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在講Word97文檔修飾時,不是直接講課本的內容,而是先做好一張賀卡,並說這是一位學生寄來的賀卡。這時學生都很好奇,接下來我講述了這張賀卡的製作過程,這樣學生對於如何製作這張賀卡興趣很高,而通過分析賀卡的製作,也就將這節課的內容講清楚了。學生既學習了賀卡的製作,又掌握了教學內容。
2、游戲入門,自覺學習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得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游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這是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的。
3、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學習任何知識,如果不經過自己的加工,那麼,學到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知識,永遠都只能跟在別人的後面。
下面的Excel題目沒有明確地說明要用到篩選,而事實上它是將篩選和填充相結合的題目。這個題目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於篩選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要求: 85以上評價為「優秀」,60以下為「差」
講了排序的一般操作及注意事項之後,在上機時我對學生給出了如下任務,學生按成績總分排序,再排名次,最後還要重新排成原來的順序。關鍵就在最後一個要求,激發學生去思考:給予適當的獎勵機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出一定的學習「任務」,而且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對於完成「任務」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與鼓勵是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的肯定的強化方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等。所以,課堂上,特別是在學生上機練習時,教師應該及時把握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和肯定。
要使課堂效率得到有效實施,首先應該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中學的信息技術課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上課的時候離不開計算機。有了計算機又出現的新矛盾——「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永遠要比對老師的興趣要高」。教師怎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就成了最大課題,如果這個課題解決不好,也談不上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果了。
對於課堂管理,改善課堂管理的第一點就是——「老師首先要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其次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信息技術課堂本身教學時間就不是很多,一個星期一節課,所以必須在最小的單位時間內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爭取在課堂內達成大部分教學目標,盡量不要把一些隨堂作業留到課後去完成。再次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給出難易不同的任務。針對學生的計算機掌握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現象,上機任務即要考慮到基礎差的同學的積極性,又要考慮到基礎好的同學有挑戰性,筆者認為,任務的給出在確保大部分同學都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出幾道思考題,這樣即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那麼學生們在上機的過程中就沒有其他心思去做與學科學習無關的事情。
信息技術教師還要通過提高自身的素養,不斷精湛自己的專業技能,講解時能深入淺出,內容上能精彩豐富,形式上能多樣生動,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崇拜。除了掌握好自身專業技能外還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眼見,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將知識融會貫通,把課上活,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配合,就無須考慮如何維持課堂紀律。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學生普遍比較喜歡的學科,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只有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及時控制好課堂局面,才能便於老師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而不用擔心課堂失控,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習性;只有提高課堂管理的有
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實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❺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要點包括哪些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回,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答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3、教學設計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4、信息化教學設計主要環節包括:單元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任務與問題設計、信息資源查找與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作品範例設計、評價量規設計、單元實施方案設計和評價修改。

❻ 信息技術的課堂 教學 有哪些 基本環節

1、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2、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

❼ 信息化教學的基本方法有那些

1.教學模式應該是教學系統的上位概念,也就是說它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礦建,而教學設計有位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活動流程。 2.信息化教學模式這講教學設計的書上應該有吧 ,比如基於webquest、等等 3、發展能力,體現了三維目標的第二位目標,也就是過程與方法,這類知識多半體現在布魯姆知識分類中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所以也就是教師多以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為主

❽ 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到底是什麼樣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其特點是

❾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知識儲備,擴大課堂容量.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正因為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多元性,教學方法具有獨特性、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審美情趣,優化教學過程;可以藉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語文知識的儲備,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蘇聯教育家羅廖夫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深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光、影、畫、特技等手段,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學生在一個新的平台中寬松、愉悅地學習,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習平添諸多趣味,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訓練學生思維.
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僅靠興趣是不能長久的.學生要獲取豐富的知識,除了願學和善學外,還要樂學,而學習的樂趣來自學習過程中對於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則取決於教師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實現媒體與目標的統一性、協調性、突出性,才能達到解決重點難點的目的;只有藉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文字直觀形象地作用於學生的感官,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距離,才能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只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達到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能力、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單位時間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審美情趣,改善認知行為.
審美感知是人對於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於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教師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通過錄像、投影、計算機、多媒體互動式白板等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觸動學生審美感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美好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鑒賞美的大腦和創造美的雙手.藉助信息技術,通過審美感知,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均可以引起學生心態的系列變化:或愛,或憎,或喜,或怒,或歡快,或沉悶……這些情感色彩的印記,在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改善學生認知行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想像訓練,培養創造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的發展,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想像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軀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恰當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翱翔於想像的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著重大的意義.教師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經常進行想像訓練,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強大優勢.教師要清楚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課堂教學講座要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