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
1、備課
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授課前的准備工作,主要涉及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其中備課是結合教科書及參考書目等學習資料,細致加工所學理論。
備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基礎靈活安排教學,因材施教;備教法主要指在了解學生和知識特點的基礎上,能夠運用適當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2、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通過上課能夠有效傳遞知識,然而能夠稱之為一堂好課,需要具備多種要求:目的明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結構合理、語言藝術、氣氛熱烈、板書有序、態度從容。在備考中簡答題常常會考查這一知識點。
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屬於必不可少的環節,結合桑代克的練習律給我們帶來一定啟示,學習中運用練習能夠強化知識,有利於鞏固知識。
4、課外輔導
是在課堂教學規定時間以外,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課外輔導是上課必要的補充。其形式一般有個別輔導、小組輔導和集體輔導三種。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三種輔導模式。
5、學生學業成績評價
主要方法有測驗法、觀察法、調查法、自我評價法。其中,測驗法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基本方法。測驗有口試、筆試、操作測驗等多種具體方法,其中,筆試是考核、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
❷ 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一、備課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備課內容包括:
1、鑽研教材
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教學大綱是教師備課的指導文件。教科書是教師備課和上課的主要依據。
2、了解學生
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寫課時計劃,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要注意解決的難點;
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考慮進行的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准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最後寫出課時計劃。
一個完整的課時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題目、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程、備注。其中,教學進程包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和時間的分配。
二、上課
1、課的類型與結構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上好課,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課的類型 根據教學的任務來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又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來分為:講授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錄像)、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課的結構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
不同類型的課有不同的結構,任何一種課的結構在實際運用中,都會根據情況有所變化。
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
組織教學。使學生做好上課前的各種准備。
檢查復習。檢查復習的方式,有口頭回答、黑板演算、檢查課外作業等。
講授新教材。這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鞏固新教材。可以採取提問、重點復述、練習等方法進行。
布置課外作業。
2、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目標明確,
重點突出教師上課時要明確教學目標,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的任務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
內容正確
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教師教學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並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要及時糾正。
方法得當
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並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表達清晰
組織嚴密 教師上課語言要流暢、生動、明白易懂,板書要規范、准確、清楚。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進行緊湊,過渡自然,課堂秩序良好。
氣氛熱烈
課應該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注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課堂內充滿民主的氣氛,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三、作業檢查與批改
作業是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各種類型練習。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守下列要求。
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並要有代表性,要有助於學生鞏固與加深理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能力。
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
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並規定完成的時間。
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改進教學。
四、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在課堂教學規定時間以外,教師對學生的輔導。
課外輔導是上課必要的補充。對輔導工作總的要求,除補課外,一般是啟發學生自己找到解決疑難的門徑,不應代替學生的獨立鑽研,也不應該把輔導作為課堂教學的延長,加重學生負擔。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1、測驗目標
教學目標有救學內容的目標,有心理操作(又稱行為)和發展。這兩個不同難度的目標並不是相互游離的,而是互相交叉的。測驗是要考查教學是否實現了兩個維度目標的交叉。
2、試題類型
試題類型大體有供答型和選答型兩大類。
供答型試題又分簡答式試題和陳述式試題兩種。簡答式試題的最簡便形式是填充題。陳述式試題或稱論文式試題,陳述式試題編製得好,有助於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但評分標准較難掌握,易產生主觀偏離。
選答型試題可以分為是非題、多項選擇題與組配式試題三種,統稱客觀性試題。
3、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測驗的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是指—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准確性程度。
對信度進行估計的一種辦法,是分析第一次測驗機會的分數的位置與第二次測驗機會分數的位置之間的相關。另一種提高測驗信度的辦法是採用難度適中的項目。
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試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准確地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所以,一個試卷總的來說難易要適中,但它的試題既要有較難的題,又要有較易的題,做到難度適中。
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4、評價
評價是指根據測驗分數、觀察和報告對被測驗者的行為、作業的優缺點或價值作出判斷。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指導性原則、計劃性原則,還應培養學生自測和自評能力。
❸ 教學工作包括那些基本環節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個完抄整的教學實施過程襲應包括5個基本環節:
導入.
教學新課.
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要做好一名好的教師准備,必須備學生,備教案,備教具,備學生是要明白你的學生對象是什麼年紀的,這個年紀的學員是怎麼樣的一個特點:是叛逆的,還是溫順乖巧的,是程度比較好的,還是學習成績比較弱的。
注意地方: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因為只要你處在和他們一個思想層面上思考問題的話就很容易抓住小朋友的心,使他們比較聽話,這樣的話課堂紀律就比較好把控。備教案當然是教師重中之重,教的是什麼課程,課程的重難點改怎麼教授給學生
❹ 課堂教學有哪些重要的環節
導入、新授、鞏固、總結、布置作業
❺ 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包括哪些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包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和批改、課外輔導、教學評價 .
(一)備課
教學以上課為中心環節,但是,要上好課,課前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准備,即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備好課又必須做好一下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
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參考書.教師鑽研教材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般須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那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 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了.
2.深入了解學生
不但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興趣和需要,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會有哪些困難,出現什麼問題等做出預測,以採取積極的對策.
3.合理選擇教法
這就是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它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課的類型,如何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此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課堂學習活動與課外作業等.
(二)上課
1.明確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的.它包括知識教學目標,也包括思想教育目的,還應當有啟智與審美目的.一節課的目的,不僅應在教案中明確提出,而且應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師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師生的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的進行,全力以赴地實現目的而不偏離目的.
2.保證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
科學性就是教師要正確無誤地傳授知識和進行操作,及時而准確地糾正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種種差錯.思想性就是要深入發掘教材蘊含的思想性,以飽滿的熱情講解,激起學生的思想共鳴,使他們深受教育.
3.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應使師生都處於積極活動狀態,尤其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中,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活動,只有調動起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而不是任何一方的積極性,才能上好一節課.
4.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認真執行備課時制訂的教學計劃.但是課堂情況千變萬化,即使原訂計劃在完善,也難免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教師要善於根據未估計到的情況及時調整和修改教學計劃,想方設法完成主要的教學任務.
5.組織好教學活動
整個課的進行,要有高度的計劃性,嚴密地組織好教學活動.上課開始,要立即穩定情緒,引導他們作好停課的心理准備,隨即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然後,按預定的教學進程,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練等,都要組織的非常妥當、嚴密有序.
6.布置好課外作業
課堂教學結束前一分鍾左右,要布置好預定的家庭作業,講明作業的要求,完成的時限,並對較難的作業作必要的啟示.
(三)課後的教導工作
課後的教導工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1.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主要包括:培養學生計劃學習的習慣,及時復習當**功課,按時完成作業;經常提醒和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按時交作業;了解學生獨立作業與自學的情況和學習條件;查明學生未完成作業的原因,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家長聯系,共同商定督促與教育的辦法等.
2.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
❻ 淺談課堂教學幾個重要環節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一般包括三個環節:學生自主預習,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教學目標的反饋矯正。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同伴互助解決,互助方式一般採用「2-4-8-n」的方式,即先與同桌討論,再有問題在四人小組討論,還有問題由六人大組解決,最後的問題由全班同學一起研究解決。然後,通過反饋矯正了解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採取補救措施,使全班學生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求。一般地,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中,學習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小組按異質和雙向選擇的原則組成,組內實行分工負責制,設紀律檢查員、時間調控員、形象代言人等,而且實行輪換制。青少年學生對歸屬感的需求非常強烈,歸屬感的滿足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滿足了學生對歸屬感的迫切需求。實行小組自治,解放了學生頭腦,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構建起多元開放、充滿合作與交流的小組集體文化,形成了有利於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具有內在凝聚力和群體個性的、生動活潑的良好環境,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益。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改變了教師的職業觀念和職業行為。在每一次的課堂上,教師總會面對數十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十個大腦的思維,隨時都會面臨智慧的挑戰,課堂始終充滿著活力,由此大大改變了教師的生活狀態。教師的職業不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不斷地創新;不再是乏味、無奈和重負,而是始終充滿激情。老師們在學習狀態下工作,在研究狀態中提升,一大批教師與新課程一同成長起來。
❼ 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哪些環節
什麼是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環節?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
教學媒體
、
教學策略
、教學評價等教學
要素
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
特徵
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
教學過程
、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
需求
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
教學
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
基礎
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
教育家
杜威
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
劉茂森
等人
引入我國
教育技術
領域
,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
理論
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
體系
,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
教學實踐
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
教學模式
發展的軌跡和
成果
,提倡學生
創造性
和
科學精神
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
應試教育
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形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可以看教學設計的一般
模型
,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
研究方法
和操作工具,
教師
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
教員
的
專利
,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
規模效益
。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
出發點
,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
學習活動
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
解決問題
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
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可以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
所處
的
情境
,也就是描述清楚
問題空間
。
形成探究思路
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
經驗
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
有些時候
,可以考慮與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
知識經驗
調動起來,分析問題,
收集信息
材料,形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
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
核心
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
實驗
、
資料收集
、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
類型
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
性質
來探究的程度選擇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
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形成不同
形式
的探究結果,可以是
實驗報告
、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可以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❽ 課堂教學四環節是什麼
教學環節,即教學活動中鏈鎖式結構的諸組成部分。各組成部分之間前後銜接。
如綜合課中的組織教學、檢查復習、學習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稱為五個教學環節。
當前基礎課程改革中學習理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其「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成為廣受關注的學習理論。有效教學不僅需要從教學角度探討有效,更重要的需要從學習的角度探討有效。
有效教學嘗試學習是在教師引導、合作、參與下構建學習共同體,學生運用嘗試學習建構起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條件,學習效果顯著而且學習效率較高,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資源的有效。為有效推進課程改革,構建「有效教學,嘗試學習」五環節教學模式。
拓展資料
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嘗試學習是指先試後導,先練後講,使學生在愉快、民主、和諧的環境中樂於嘗試,在嘗試中成功,在成功中創新,在創新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形成「愉快——嘗試——愉快」的良性循環。
有效教學嘗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導、合作、參與下構建學習共同體,學生運用嘗試學習建構起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條件,學習效果顯著而且學習效率較高,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資源的有效。
讓學生學會合作、嘗試,全面體現課程目標,注重單位時間學習效益,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有效教學嘗試學習不僅是一個教學活動,更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高質量的嘗試學習、合作學習過程。有效教學需要在嘗試學習中體現,嘗試學習是有效教學的一種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先試後導,全面發展」。
❾ 教學過程六個基本環節
課的導入。進入主要內容教學之前,就像歌曲的前奏一樣,先進行導入。導入不能偏離主題,時間也不能太長,3-5分鍾為宜,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❿ 課堂教學有哪幾個基本環節
課堂教學有5個基本環節,分別為觀、思、讀、講、練。
1、觀:
對教師而言,是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錄像、掛圖、實物、模型、實驗等手段,展示豐富、直觀、生動的觀察材料,並針對材料提出有目的性、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或問題組,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產生問題、引起學習動機。
對學生而言,觀是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之一。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正是他獨特的洞察力,才發現了許多生物學領域的奧秘,創立了新學說。
學生應在教師設問的引導下,運用包括視覺方法、聽覺方法等多種感官,對各種觀察材料進行感知,獲得對生物概念的初步認識,這也要求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2、思: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包括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在內的多方面能力,而思維能力又是各種能力的核心。培養思維能力,關鍵是要教給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如比較法和歸類法、分析法和綜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系統法和具體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等等。
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滲透多種思維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科學地思維,從而掌握多種思維方法並自覺運用這些思維方法。另外,「思」這一環節也可以說是貫穿整個模式的核心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的思維作為前提,這也是學習過程中S-O-R理論中最關鍵的O過程的核心內容。
3、讀:
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科書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的確,教材是前人知識和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學生對生物教材的閱讀,不是識字和鑒賞,而是對其文字所蘊涵的生物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拋棄教材,而應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善於閱讀,學會閱讀;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材料或者激發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己去選擇閱讀材料,真正學會學習。
4、講:
教師要深入研究和全面了解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熟悉學科內的邏輯結構和知識間的前後銜接及學科間的有機聯系,教學中貫徹系統有序原則,做到少講、精講,使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
另外,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允許他們暢所欲言,民主地思考、分析、質疑。通過討論和發言,促使學生潛在的各種能力的開發。
5、練:
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特點,精心選擇、設計形成性或研究課題,通過示範、討論、作業、報告等形式,解決生物問題,進而鞏固所學知識,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同時要特別注意收集反饋信息,及時發現教與學存在的缺陷,共同採取矯正性補救措施,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生應通過討論、練習、作業等形式,努力運用生物概念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並不斷總結解釋生活中生物現象的方法和手段。
學生鞏固所學習的知識,校正所學知識中的錯誤概念和結論,或運用所學知識中的概念和規律解決自然現象和生活實際問題,並將獲得的抽象性知識應用於實踐,達到真正掌握概念或原理的目的,做到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形成,實現其各方面的發展。
(10)淺談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的主要類型:
1、認知性問題。回答時,學生只需對事實或其他事項作回憶性的重述。
2、推理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對所接受或所回憶的資料進行分析及整合。
3、創造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將要素、概念、已有知識等新組合或採用新奇、獨特的觀點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此類問題沒有單一性質的標准答案。
4、評價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先設定標准或價值觀念,據此對事物進行評價判斷或選擇。
5、常規管理性問題。 在新課堂中,教學所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對課堂中的提問無論是功能要求,還是提問類型都需要更新與拓展,提問要為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能提出新的問題服務,不斷增加創造性問題、方法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使提問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