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從閱讀教學談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

從閱讀教學談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12 09:05:34

A. 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有哪些基本情況如何評價

我國基礎教育基本狀況

1、我國基礎教育成績巨大。我國基礎教育的基本情況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即「窮國大辦教育」。我國人口眾多,財力比較薄弱,收入差距較大,財政投入困難。國家對教育的「欠債」也很多,鄧小平說過「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誤在教育。」「速度寧願慢一點,也要把教育的事辦好。」但目前基礎教育仍然缺少必要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時,我國基礎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對於提高中華民族素質,提高綜合國力作出了巨大貢獻。關於基礎教育領域內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從各個不同層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2、我國基礎教育必須改革。當今世界在飛速發展,國家經濟建設對教育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或者說,教育對國家建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明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給教育金字塔最底層的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課程改革。世界各國在教育改革中,總是把課程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因為課程改革涉及到教育培養目標、人才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價值觀。它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因此,在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上,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素質教育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當前要突出抓好的有四項工作:一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二是改進和加強德育工作;三是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四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李嵐清副總理把課程改革擺在了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位置上。《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將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十五」期間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素質教育取得明顯成效的主要目標之一。

B.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結合我國的教育現狀和自身情況談談現在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我覺得教育體制改革的前提應是受教育機會的平等和教育資源的平等,在近期改革的效果不會太明顯,改革體現的是社會的進步,總比一層不變強。

C. 結合實際經驗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革策略

以國家級實驗區和第一批省級實驗區為例:從管理者、教師到學生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管理者與教師的觀念改變

問卷和訪談資料顯示,實驗區課程管理者和教師的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是校長、教師對自身專業責任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學習、研究與探索成為校長、教師的需求,校長、教師認識到實施新課程需要學習來補充新知識、新技能,特別需要更新觀念。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校長自覺地寫讀書筆記、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新問題,不再停留在常規的管理上。在教師座談中,教師們普遍談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新課程促進了不同教育思想的交鋒,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位教師感慨地說:「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到現在才知道怎麼教書。」

二是教師的課程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多數教師能根據學生和情境需要活用教材。當問到「您在教學中是如何利用教材的?」,69.4%的教師選擇「利用教材時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僅有3.5%的教師完全按教材組織教學。同時,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也有了明顯的增強。

三是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問卷中,當問及「老師上課經常鼓勵學生提問嗎?」有38.7%的學生認為老師總是鼓勵他們提出問題,51.1%的學生認為教師經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同時,教師努力將課堂變成民主的學習和交流場所,有學生在問卷的開放題中說,「現在的老師對我們來講也好像換了個人似的,以前上課,整節課都是老師講,學生做錯了題目就要受到批評,而現在每節課老師大約講半節課,學生講半節課,學生回答問題時,即使我們答錯了,老師不但不批評,反而還是積極鼓勵我們,讓我們對學習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感興趣。」

●校本教研製度的建立

從調研評估中了解到,實驗區在創建校本教研製度上,均有自己的特色。為有效實施新課程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例如,重慶市渝中區實施了「研究推進、課題帶動」的策略。各個學校立足本校的實際,創造性地實施了校本教研製度,有關部門在全區組織了集體研討、觀摩、培訓於一體的「新課程實驗現場會」「新課程實驗階段總結交流會」「新課程校本教研論壇」等。在第四次評估中,94%的教師認為校本教研有必要或很有必要,89.4%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新的課程管理機制的形成

課程改革實驗需要與之相配套的管理機制與方法,因此,課程實驗區首先對課程管理機制進行了創新,以保證課程改革實驗的順利開展。如有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改革實驗,由專人負責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同時,將「常規教學與管理」賦予新的內涵與意義。在教師問卷中,對於「課改以來您是否有機會和其他學校的相關教師進行交流」的問題,回答「總是」或「有時」的比例總計佔69.2%。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總是」或「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總計佔81.6%。多數教師有和其他同事交流的機會,大多數教師能夠在教育實踐中不斷進行反思。這從某種角度上說明學校正在形成合作、交流、反思的教師文化。

(三)課程實施過程的地區和學段差異

從幾次評估結果的分析中,我們看到城鄉之間、中學和小學之間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對課程改革的認同,對課程教材的適應等方面,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區和學段的差異。從圖3可看到,小學教師認為「暫時不可以」的比中學教師低近10個百分點。從圖4可看到,村鎮教師認為「暫時不可以」的比省會城市分別高出32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四)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

一是城鄉差異明顯,農村課改進程存在一定難度。在第二、三次調研中,特別了解了農村學校的情況,發現城市、鄉鎮、農村學校之間一直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於三類地區學校在基礎條件、教學環境、教師水平和學生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城市學校的課程改革推進得比較順利,而鄉鎮和農村存在一些困難。在農村實驗區的一些學校,教師缺乏基本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加上學校運行經費的解決渠道不暢,農村學校課改面臨著許多困難。問卷調查的數據也顯示了城鄉差異,城鎮和農村地區對課程改革的信心、對課程理念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可實現程度的估計、對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認可等都明顯低於城市地區。如不採取有效措施,隨著課改的深入,幾類學校將會形成更大的反差。
二是課程資源暇乏,經費投人不足。四次課改評估都涉及改革實驗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的統計,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困難分別是缺少課程資源、時間緊和缺乏指導。缺少課程資源是教師實施新課程遇到的最突出問題,又以農村地區表現最為突出。時間緊和教師負擔過重問題也很突出,對教師的專業支持和引領以及實施的政策和經費保障(尤其是評價制度)都是不容忽視的。筆者在與實驗區教師的座談中感受到教師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和負擔,教師問卷調查表明,課程改革以後,教師的工作量明顯增加,70%以上的教師反映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

三是校本教研不夠深入,教師缺少專業支持。課程改革推動了校本教研製度的建立和校本教研製度作用的發揮。校本教研製度的推行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但校本教研製度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專業支持。教師和校長都反映,雖然專家和學者介紹了很好的理論,但是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踐,還需要更多的專業支撐。教師現在普遍覺得缺少這種支撐,非常希望這種專業支撐能進入學校。調查中發現,教師認為缺少專業支持是影響新課程實施的不利條件之一,在給定的十個選項中,位列第二。專業支持的來源主要是教研員和各層次的專家。調查數據表明,僅有5%的教師經常得到專家的指導,而近20%的教師只能得到教研員的指導,加大課程改革專家和教研員對課程實施的指導是深入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四是部分課堂教學存在單純追求形式的現象。調查中發現,有的課堂教學雖然表面上氣氛活躍,學生也積極展開討論、探究、合作,但是往往對於形式上的東西過於看重,過多地追求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學生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和提高,教學缺乏有效性。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策略

(一)堅定課程改革的方向與信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關於新課程的目標、內容以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研究和討論,人們開始反思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存在的問題。如何看待改革的方向,怎樣面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值得重視的。對任何一次教育改革來說,實施者對改革的認同是影響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認同感在實施初期,會受到課程政策宣傳等因素的影響,而在實施的中、後期,影響教師對課程改革認同的直接因素就是實施的效果問題。課程改革在總體運行上取得的成果,對於增強人們改革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實施的推進,不斷總結、推廣改革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採取有效措施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同時適當修訂課程改革方案,會使實施者堅定改革的方向,增強改革的信心。這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心理策略。

(二)認真總結課程改革的實施經驗,科學發展我國的教育理論

近些年的課程改革實踐積累了許多的經驗。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創造性經驗是課程改革方面的財富,應當及時總結、提煉和交流。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對課程改革的進程和實施效果進行專門的研討,做好提煉與升華的工作,及時推廣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經驗。決策者、理論工作者、媒體工作者應該走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一線,走進課程實施的現場,與課程實施者一起分享課程改革的經驗,積累課程教學改革原創性經驗,科學發展我國的教育理論。當代我國教育理論的科學發展,離不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檢驗與推動,離不開對傳統優秀教育理論和經驗的繼承和創新,離不開以改革開放的心態對國外好的做法的研究和借鑒。當代我國教育理論的科學發展,應該以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及其經驗總結作為源頭活水。認真總結課程改革的實施經驗,是科學發展我國教育理論的實踐性基礎;基於總結實施經驗而升華成的先進教育理論,又是進一步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性基礎。這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明智策略。

(三)關注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不平衡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中,不可迴避教育的均衡發展與公平問題。要科學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們應當關注並研究課程實施過程中突出存在的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和中小學之間的差異,應當及時地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城鄉課程改革的協同發展和均衡發展,應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人,特別是教師的培訓與提高方面的投入,針對農村地區的需要採取具體可行的措施提高農村教師專業水平和課程實施能力。例如,加大網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課程改革成功的經驗和優秀教師的示範教學通過多種媒體送到農村第一線。應針對中小學的特點和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特別是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這是整體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和諧策略。

(四)對課程改革方案進行恰當的調整

改革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改革方案的清晰度、可行性、明確性是改革成功不可缺少的。課程改革的過程是一個互動調適的過程,實施者要努力使自己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提高自己新課程的實驗能力和實施能力。課程的設計者也應通過實施過程的研究與反思,及時了解出現的問題,對課程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應建立一種反饋、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創造條件使實施者與設計者保持經常性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課程改革方案,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可行。這是推進課程改革的互動策略。

(五)加強行政管理與政策導向

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門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組織領導和政策導向作用,是推進如此大規模課程改革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行政管理的可行和有效,政策導向的正確和合理對於課程改革順利推進十分重要。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採取有效的政策和策略,使課程改革健康有序地推進與發展。如,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各級教育行政管理者應當及時了解、切實解決學校和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及時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專業上的支持。這推進課程改革的行政策略。

D.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德育、課改、均衡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確定工作重點1、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 教育部在工作要點中首先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具體措施包括頒布《中小學德育規程》,推動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頒布新修訂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提高中小學班主任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此外,教育部還將通過「形勢教育大課堂」等多種形式,推動中小學深入學習和宣傳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為契機,深入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動。組織好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迎接北京奧運會勝利召開。 2、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根據工作要點,教育部要頒布修訂後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啟動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指南》和《學業質量評價標准》的研製工作。修改頒布《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啟動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准使用情況的調研工作。 根據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教育部還要完善教材審查機制,更新教材審查委員庫。積極推進教科書循環使用。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強調,要推動建設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並完善中小學學業質量分析、反饋、指導系統。積極推行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制度,推廣將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 同時,教育部將繼續擴大普通高中新課程試驗范圍。推動建立高中校本教研製度。研究建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參與指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試綜合改革。還要積極推動農村地區課程改革工作。 以上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最終服務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教學體系。 3、 大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部將繼續把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工作重點,推動各地制定和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標准、教師編制標准和教師工資收入標准,實施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同時,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必要資助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的政策措施。還要加強對城市義務教育免費工作的跟蹤和指導。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在爭取各地統一解決教師地方津補貼的基礎上,教育部將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各種形式的對口支援。 他還表示,在加強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的調研的同時,推動各地以流入地和公辦學校為主做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工作。 教育部負責人強調,針對當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教育部將切實加強學校管理,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工作要點還提到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啟動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啟動「中國掃盲和能力增強計劃」,引導民辦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等。

E.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是什麼

趨向於綜合化的課程發展,主要還是借鑒了西方和歐美等罰些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其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人發展、回歸生活、有效教學、從分科到綜合、以評價促發展、民主管理。

拓展資料:

從哪些方面認識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

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趨勢

2.從"雙基"到"四基"的趨勢

3.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趨勢

4.課程綜合化的趨勢

5.課程社會化和生活化的趨勢

6.課程體系三級管理的趨勢

7.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趨勢

8.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發展的趨勢

課程教材改革的法制化

最後,還有兩個趨勢也是值得高度重視的:

一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必須進一步沿著法制化的軌道健康前進。也就是說,無論機構變化如何,也無論人事更迭如何,都將致力於探尋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處理好繼承、改革、創新、發展的關系。

二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與改革的體制必將更加健全,隊伍必將更加鞏固,機制必將更加合理。既有領導、管理機構,又有研究、開發機構,又有審議、評價機構。既有國家隊,又有地方隊。既有專業人員,又有兼職人員。既有教育專家、心理專家、課程專家、學科專家的投身,又有社會各領域專家和各界人士的參與。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唯才是舉,量才錄用。這樣一支隊伍,既相對穩定,持之以恆,又適時調整,及時更新;既充滿使命感、責任感,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我國基礎教育的主體是什麼: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

中國的基礎教育特點、優勢是:

1、課程內容結構嚴謹,系統性、邏輯性強2、 學校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

3、 重視對學生雙基的培養4、中國特色的師生關系

5、強調正面的道德教育

6、國家統一的招生與考試制度

7、統一完整的教育管理川制

8、家長的期望和支持

F. 結合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情況,談談如何正確理解教育目的和價值取向

我國的基礎教育制度,必須與改革開放歷史朝流相符合,必須培養國際科學技術一流的人才,必須與國際接軌,

G. 談談你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政策的認識

一、課程改革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方向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是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的課程。把課程改革建立在腦科學研究、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學研究基礎上,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使課程領域重新出現了科學化和心理學化的潮流。國際教育界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要糾正片面強調智能發展的傾向,轉向使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盡管我國在注重學生能力發展方面與國際進程有一定距離,但我們可以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把個性發展和能力發展同時納入課程改革的中心視線,採取措施,使之並行不悖。個性、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潛能等等,成為目前課程領域的主流詞彙,這對我們糾正長期以來的知識、技能偏向,樹立現代的、科學的課程觀是極大的推動。

二、強化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知識的趨勢

80年代以來,一些課程權力相對分散的國家如英國和美國,通過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確立了每個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國家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並組織力量編制了各科課程的國家標准,強調要堅持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這與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長期形成的堅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雙基」論形成不謀而合之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基礎」的理解有了新的變化。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和知識發展的特點,學校課程的「基礎」在不斷發展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我國過去長期在學校的課程和教學中堅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從事生產勞動打下堅實基礎,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中的一大鮮明特色。事實證明,堅持「雙基」為保證基礎教育的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僅僅堅持「雙基」的教學是不夠的,現代社會對公民和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此外,飛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還要求學校養成未來公民基本的觀念和態度。所以,學校課程的基礎實際上已經由「雙基」發展為「三基」和「四基」。由於我國理論界和廣大教師對「雙基」的重視,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方法,教師比較熟悉「雙基」教學的操作程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實。我們欠缺的是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進行理論和實際操作程序相結合的研究和實踐,如果不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指標和實施方式進行認真的探索,教學實踐很可能仍然會停留在抓「雙基」實、抓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培養虛的層面。同時,必須充分認識我國在「雙基」教學上多年形成的理論和經驗價值,防止出現一強調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就忽視甚至否定「雙基」教學的偏向。

三、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傾向

道德情操的養成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養成道德在歷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至今也仍然是學校教育肩負的重任。從古至今人們對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觀念、態度和價值體系的傳遞在教育和社會教化中的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當今全球化、網路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都加大加重了。我國社會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經濟市場化的過程,給學校德育帶來了新的特殊的難題。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學校課程中更好的體現並融為一體,產生有效的德育效應和氛圍,是教育研究和實踐面臨的迫切任務。但我國道德教育長期存在花時多、作用小的情形得以改善的前景不容樂觀。學校、社會和家庭之間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脫節,進而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本「教科書」的局面。這種情形不是靠行政命令或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必須在發現和尊重德育的規律方面做巨大的努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確定性與人文精神的永恆追求在當今社會已經形成為一對尖銳的矛盾。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造福於人類也可能給我們帶來難以預料的災難。靠什麼來控制科學技術這匹狂奔的野馬呢?專家學者把目光投向了傳統人文學科的教育。他們認為,科技發展需要人文精神的牽引,人們需要人文精神來指引和確定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國際上近年出現的加大人文學科課程份量的趨勢就是這種看法的反映。我國學校教育中數理學科比例較大、人文學科份量偏低的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四、課程綜合化的趨勢和問題

綜合課程的提出和發展緣於對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長期以來,課程整合的理想和學科割裂的現實困擾著中小學教育教學。世界不可能按照一個整體來進行傳授、學習或探索,對世界進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認識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各種分門別類的教育需要在一個學生身上最終發生整合的作用。如何解決這樣一個矛盾?

我們認為,分析和綜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與此相對應,學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綜合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綜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狀況和不同階段學校教育的目標,不同階段的課程綜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綜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特別是科學教育科目應該適當加以綜合。但高中階段,分科深化的課程隨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體現出的教育上的巨大價值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世界各國在高中階段都比較重視分科的教學,綜合課程成為分科課程的有效補充。

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勢,防止以綜合的優點來反對分科的長處。防止要改掉的恰恰的是要繼承和發揚的情形出現。那種動輒以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代表不同的教育價值觀為借口,不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片面強調綜合或分科的優點,以便取代對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以預料,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靠制定一個政策,而是需要我們認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綜合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需要我們如何能排除干擾,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綜合的界限並使它們能夠相互滲透和補充。該綜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綜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綜合。

五、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實用化的趨勢

中小學學術科目在追求學科體系結構完整性和純潔性方面的誤區,使我國課程總體上脫離生活和實踐的傾向仍然很嚴重。特別是表現在中學的一些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上,這種情形更為明顯。這種誤區的出現首先是對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為公民基本素質教育的這一本質特點認識不足,學科課程專家把出發點放在為學科後備人才的培養打基礎上造成的;其次,它與課程編制者沒有切實認識到實踐和生活的教育價值,沒有把實踐和生活當作學生認知發展的活水來看待有關。

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實際之間的聯系,使它們更有效的融合起來,並不是要使課程脫離學術的軌道,而是給已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而充分學術化了的課程增添時代的特徵和新的活力。把中小學的通識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適度融合起來,通盤考慮,是許多國家通常採用的做法。我國20多年來也一直在這一領域探索,但始終沒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在這一方面,職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結合「適度」是最難把握的,50年的歷史證明,我們總是圍繞這個「適度」或左或右來回徘徊折騰,甚至滑向嚴重干擾教學秩序的方向。過於強調職業教育或通識教育對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危害,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認識。

六、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趨勢

課程個性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問題。在班級授課制的情形下,教師面對眾多的不同資質、不同特點的學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採取各種措施,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幾百年來,人們在課程教材和教學領域不斷地探討,企求有所突破。因材施教作為課程編制和教學過程的主要原則,可以說在大部分的時間和情形之中仍然停留在理論原則上。目前的課程改革,個性化依然是我們要堅持追求的目標。但是,應該注意到,實施個性化的課程和教學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信息技術手段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在學校中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課程個性化的時代內涵就是要利用新技術帶來的的可能和機遇,為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特點鮮明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

課程多樣化是我國各地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競爭促精品的現實需要。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教材採用「一綱多本」和「多綱多本」的政策,全國范圍內有多套義務教育教材正在使用。總結義務教育教材多樣化所走過的道路,我們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的改革必須堅持走多樣化的道路,這是確定無疑的正確方針。但是,堅持課程教材的多樣化具有三個必要的條件:首先多樣化是一個數量增加的概念,就是要發展多種多樣的課程教材;其次,數量的增加必須和課程教材的差異性結合在一起,即多種多樣的課程教材必須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間的編寫的風格和適應的對象上都應該具有明顯的區分,各自顯示出獨特性的特徵;第三,僅有數量的增加和差異性的存在,還不足以真正構成多樣化的本質特徵,它還必須和課程教材的可選擇性結合起來,使不同特色的學校甚至不同特點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獨立地、自由地、不受干擾地對各種課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選擇。只有這三方面的條件具備了,課程的多樣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現。

七、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發展的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日益向學校教育領域滲透的局面,給學校教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學校教育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現行學校教育方式在未來社會繼續生存還是消亡?信息科技的發展最終會為教育方式帶來什麼樣的變革?這在今天還是一件難以預料的事。但我們應該清楚,現行教育方式或課堂教學方式並不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它本身也是通過變革和發展而確立的,它適應的是以紙張為載體的印刷時代的要求。今天正在變化的信息網路時代會把我們帶到什麼樣的方向?值得我們深思。

學習方式的變革可能是這個時代教育將要發生的變化中最突出的特徵。是仍然像現在一樣基於課本進行學習?還是基於信息資源進行學習?顯然把教科書作為聖經一樣來進行解讀是陳舊的、過時的學習方式。如何為教師和學生准備方便易查的學習資源是課程編制面臨的新的巨大的課題。在教學資源的選取上,課程研究中古老的問題「什麼知識最有價值」被賦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和創造的資源在新的教育知識價值觀的引導下,會逐步占據主要地位。由此,課程的概念將會增加新的內涵。

閱讀全文

與從閱讀教學談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