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深化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
(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著力提高教師素質。
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課內不達標課外搶時間的教學方法在部分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與素質教育相悖,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圍繞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羈絆,讓教師確立教改意識,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印刷了大量的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材料,下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聘請全國知名的課改專家來我縣對教師進行培訓,邀請先進地市的名師給我們介紹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不斷拓寬教師的眼界,開闊創新的視野,了解教學的新動態、新信息,激發教師自我鞭策,自覺教改的內驅力。老師們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在觀念上必須樹立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著眼於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的教學思想;在實踐上,必須以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徹底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滿堂練、滿堂問的狀況。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展現學習環境的「原生態」,才能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多年來,我們旗幟鮮明地唱響這樣的主旋律:高效課堂是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瓶頸,突破傳統,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於做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長思想束縛,為課堂教學改革搭建綠色平台。
校長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轉變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對於校長們來說,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會不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長期以來令各基層學校普遍擔憂的問題。對此,我們堅持認為,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廣饒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就必須解除校長們的思想顧慮。我們組織全部初中學校的校長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課堂教學改革比較成功的學校參觀學習,組織校長深入學校搞調研,校長們最終統一了思想,深刻認識到改革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從被動聽從走向主動改革,自覺地帶領老師投身到了課堂教學改革中去。
(三)充分發揮教研員的主觀能動性,為課堂教學改革出謀劃策。
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切實轉變教研職能。按照「以研為主,研督結合,評研分離」的思路,實行縣教研員兩進(進學校、進課堂)三包(包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推廣、學科骨幹培養、教學規劃指導)制度。積極鼓勵教研員走出去,多聽、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點定位,搶抓機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鼓勵各學科教研員高屋建瓴,統籌全縣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員結合本學科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要有時不我待的強烈意識。結合本縣實際,確定出符合本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創新模式。力爭利用1--2年的時間,在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等不同課型上有新的突破並把成功的經驗在全縣推廣,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教研員通過深入基層,和基層共發展同進步,不斷發現先進典型,大張旗鼓的為課堂改革吶喊助威,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健康和諧的發展,為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確保活動實效,我們了實行捆綁式考評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縣教研員的角色定位,為他們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指導基層,拓寬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課堂,創新教學模式。
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課堂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課堂都是「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課堂。因此,我們結合本縣實際,借鑒濰坊十中「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和東廬中學 「講學稿」 的成功經驗,確定了符合我縣自身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學導練,自主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並在全縣進行實驗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將實施過程的四個環節作簡要介紹。
(一)自主預習:教師在每節課之前,都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利用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確定講學稿,制定好預習提綱。①預習提綱需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准備。②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多少,可靈活採用課代表在黑板上抄寫、教師出示小黑板、列印張貼於班級、印發給小組長乃至全體學生等多種形式。 ③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難易,可靈活採用課外預習、課堂前部分時間預習或者整節課預習方法進行。④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於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這是學生搞好預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自主預習的依據。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由每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這一步至關重要。我們認為:學生要參加小組討論,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見解,否則就是無效的。因為沒有經過個體熟讀精思而匆忙展開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容易掩蓋學生的思維困惑和學習困難,這樣,有些表面上氣氛熱烈的討論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與真正的問題是油和水的關系。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設計問題時要緊扣學習目標,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其二,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學什麼,怎麼學,多長時間完成,完成到什麼程度。最好是以板書、多媒體展示或者印發講義等書面形式,盡量不用口述。其三,獨立思考的成果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就勾畫出來,不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紙上寫出來,因為思維是混沌的,語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是調動學生積極研討、解決疑難困惑的的中心環節。因為有了學生個體的思考,就為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小組合作學習很容易流於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學的機制。我們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確劃分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採用異質分組法,兼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差異等不同的方面,小組成員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優勢互補。②讓每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尤其要注意發揮組長(一般是各組的1號)的作用,組長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同時兼任「記錄員」,隨時記錄和歸納討論的成果,還要能以「檢查員」的身份對小組成員的發言作出評價,檢查成員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組長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輪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標准。③這里的小組交流是動態的,可以是組內交流,也可以是組際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師要充分參與進去,適時調整、引導。比如可以採取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以對比討論學習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見。④小組評價要跟上。可以設計表格,由課代表和小組長聯合記錄學生的課堂發言、學習完成任務情況,在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性,比如4號主動回答問題得4分,1號回答對問題得1分等。一周一匯總,評選優秀小組,設置「流動紅旗」,在組與組之間輪換。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學習過程進一步優化,課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點撥釋疑:學生在充分自學,相互交流之後。解決了許多問題。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答疑解惑。這一步也最能考驗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交流和展示的資源,一方面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和提示,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體驗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示範、點撥、分析、講解等手段,促成展示過程中問題的化解。既要圍繞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也要兼顧動態生成的問題,解釋學生的疑惑。點撥過程要力求簡潔、透徹、明了。
(四)訓練反饋:改革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課堂效率。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知識掌握的生成度。簡言之,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學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饋很重要。課堂精練,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優化課堂結構的重要環節。以前,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多練而不加篩選地搜集習題,使學生陷入題海,重復練習,無效練習,浪費了課堂有效時間,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課堂練習題必須由備課組集體討論確定,以保證質量。二是練習題必須以投影形式出現或課前將練習題列印在紙上,以節省學生抄題時間,三是評講練習題時要突出其共性問題,個性問題,課後輔導,以提高整體效益。這樣做,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支配,便於他們深入思考,梳理、提煉知識要點,優化知識結構。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創造性地設計作業,精編、精選練習題,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題目一般包括基本題和選做題兩部分。讓好學生吃飽,中下游學生吃好。切實解決了一言堂、一種模式、好學生吃不飽、中下游學生吃不好的現象。另外,測試題的用時多少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除單元檢測外,一般不單獨佔用一課時。檢查的方式也應是動態的,以書面為主,也可以是口頭檢測或者實踐操作等,要盡可能體現「堂堂清」的原則,在課內完成,並及時把結果反饋給學生。
課堂教學改革活動開展以來,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思路、學生觀等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和落實。主要體現在:①學生參與面明顯擴大。②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意識得到充分尊重,自主活動的空間、時間在不斷擴大。③課堂的開放性、教學目標、學習主體的差異性原則得以落實。④教師對結論性知識的灌輸明顯減少,對科學探究方法的教育更加重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
三、科教一體,服務課堂改革。
1.科教管理一體化。為了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我縣非常重視科教管理一體化。在管理上,著重抓了兩項工作:一是抓校長。校長首先重視教育科研,要成為科研型校長。校長在堅持教育教學管理的同時帶頭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把自身的工作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作為自身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教育科學研究,及時掌握教育改革信息,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不斷提高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實踐告訴我們,校長參與教科研,不僅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教師投入教科研,還可以促進學校領導層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掌握第一手資料,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這比一般號召更具有說服力。二是抓教研網路建設。在組織上,各鄉鎮有以鄉鎮業務主任或業務校長、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為主的中心教研組;負責全鄉鎮教科研的組織、籌劃、落實工作。每個學科都相應成立了學科中心組,並給每位成員建立了業績檔案,由縣教研室對他們實行動態管理。每個中學都設立了教研室,負責全校的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教科研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實的教研體系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教研網路,教研教改工作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格局,很好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2.以課題研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高效能的管理、高質量的教學、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無一不是一大批科研課題研究推動的結果。多年來,我縣高度重視課題的應用性研究,全面推行教研成果推廣首席負責制和學科教師全員推廣制度,教研員是成果推廣首席負責人,對論證立項的科研成果由全縣同學科教師全員參與實踐研究,激勵同學科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實踐創新,區域性推進教改成果的推廣工作。「十五」以來,我縣共承擔市級以上課題70多項,試點學校達81處,課題已覆蓋了中小學全部科目。為了搞好課題研究,我們通過聘請專家講課、骨幹教師交流、外派教師學習等方式不斷加強對教師教科研方面的指導與培訓。通過教師培訓,大大拉近了教育研究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教師的教科研意識,豐富了教科研方法,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法。
3.以常規化、制度化的教研促教改。為加強常規教學,縣教研室立足教學創新,制定了中小學教學常規,嚴格實行了全員、全程、全環節檢查過關制度,固定教研活動時間,強化集體備課,使教研活動制度化。許多學校把每周六下午作為學校集體教研活動時間,或觀摩外地優秀課堂教學實錄,或商討下周同學科教學進度、重點難點的處理、測試題的題型等;各學科教研組每周集中半天作為固定教研活動時間,組織開展聽課、評課、討論、學習等活動。絕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教研管理機構健全,設置合理、職能明確,能夠堅持開展半日教研活動,做到了教研活動制度化,規范化。許多學校將研究、探討課堂教學作為教研活動的重點,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4.充分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我縣一直重視名師的龍頭帶動和骨幹示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積極鼓勵名師通過合作項目、協作項目、集體攻關項目等帶動缺乏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的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採取結、通、幫、帶的方式培養本校的教科研骨幹力量,尤其是作為後備力量的年輕教師,使一大批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講科學、講方法、講效率,受到學生的歡迎。
四、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大練兵活動。
近年來,我縣始終堅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創新求發展,組織了多種形式的課堂大練兵活動,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一是結合蹲點視導,重點探討課堂教學模式,組織了各學科的「樣板示範課」;在組織樣板示範課基礎上,開展「全員公開課展評」活動,由各鄉鎮各學校承擔全員公開課的組織實施,根據各學科實際確立課堂教學創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活動中我們始終堅持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並重,積極開展優質課、優秀論文、優秀教案「三優」評選。二是圍繞教學創新開展人人上一堂精品課、觀摩課活動,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校內優質課及教學能手評選活動等。這些活動對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要求各中小學校結合本校實際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使之更有效的服務於教學,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地制宜,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路子。這些活動,推動我縣的課堂教學改革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五、展望未來,躊躇滿志。
目前,我縣的課堂教學改革已邁向了更高的層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校的辦學理念進一步端正,辦學行為進一步規范,教學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科研興教」正在成為全縣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新的科研理念和思路初步形成;各項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工作進展順利,研究成果和實驗成效喜人。當然,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正處在一個探索、實踐的階段。也一定會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不會動搖我們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堅持走「科研興教,教研強校」的道路,建立和諧課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我縣中小學發展現實的需要。
㈡ 關於教育學改革的方面
《教育學課程》專題式教學的利與弊
【 作 者 】陳伏琴
【作者簡介】陳伏琴,華中理工大學高教所
【 正 文 】
知識經濟初見端倪,迫使各國把競爭的焦點放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創新教育勢在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體系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一、創新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育體系
1、創新及創新教育的必然性。
1)歷史的選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質上是一部創新史。 人類社會從野蠻簡陋的原始社會發展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其間充滿著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而科學的本質則是創新。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推陳出新,創造出一些更適合於時代發展需要的新事物,才能迎來今天的輝煌。因此,創新是歷史的選擇。
2)時代的呼喚。知識經濟時代,人類面臨更多的挑戰, 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競爭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各種嚴重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因此僅僅依靠對現有可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已經行不通。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創新。知識經濟賦予我們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只有創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3)社會的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進行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的模式無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開辟自己的路,因此社會主義事業實質上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立足於世界之林,只有依賴於大量創新人才的貢獻。
創新已是一種趨勢一種必然。但與世界一些偉大的民族相比,與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相比,我們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還是相當不相稱的,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當務之急。個人的創造潛力,雖系先天的稟賦,可是人人具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只表明程度上的高低與類型的不同;且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充分,還有餘地接受教育,使之盡量發展。創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學而發展。史坦(stein )在其《激發性的創造能力》(1974)中,認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唯須適當的教育。因此我們應努力改革傳統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擴大學生創新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2、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改革課程體系。
課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
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因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課程的設置合理與否,課程質量的高低,其實施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繫到人才的質量,對於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常說,課程居於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臟」,有人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學邏輯起點以課程為起點。同時,課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沒有這個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觀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實。因此,要實現創新教育目的,優化課程體系應是首當其沖。
二、現有課程體系的弊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而我國的傳統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實在不可恭維,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大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不合理的課程體系對形成這一缺憾無疑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實施創新教育,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找出現有課程體系的種種弊端,然後對症下葯。
現有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知識分割過細。由於課程大多按不同專業設置, 有些專業口徑狹窄,課程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面內,因此各門課程之間分割的很細。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許多教材面面俱到,教師講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必然會導致對許多重要內容的舍棄,捨本逐末。而各個專業之間又涇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學科之間難以遷移,由於知識分割過細,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考慮,其結果一方面造成學生知識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復和產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學生單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識結構,不利於他們多維的、靈活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2)課程內容陳舊。許多教材都還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 有的甚至更早,很少涉及科學發展前沿的東西,缺少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內容,如生態環境問題等,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新穎性,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尤其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更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3)課程過於求同。課程內容大多屬於定論的東西,不容置疑, 缺乏對學生的啟發性,致使學生習慣於接受書本已有的結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求同思維的訓練,而忽視求異思維。課程設置強調統一性,一味地講求整齊劃一,忽視個性的培養,其結果是學校無特色,學生無特長,不利於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的成長。4)教師單向灌輸。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 片面強調知識傳承以及應試技巧的訓練,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方法,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多採用演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5)實踐環節薄弱。課程大多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忽視實踐環節。從理論到理論,課程顯得既枯燥無味,又空洞乏力,導致學生雖滿腹經綸,卻只能紙上談兵,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6)課程結構不當。專業課比例過大,而對基礎課重視不夠; 必修課過多,選修課較少;重課堂教學,而輕活動課程;重視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等。其結果是課程門類多,課時多,學生負擔重,自學時間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才能。
現有的課程體系造成綜合教育的削弱,創新教育的忽視,實踐觀念的淡薄,使得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科學與人文分離,動手實踐能力差,個性發展受到忽視,最終阻礙學生創造性發展。
種種弊端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影響。即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等;二是受系科分割的影響。「大學被狹隘的系科利益所分割,造成了擴大學習領域的障礙。」
三、課程設置的依據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經告誡人們:「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葯一樣,絕不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要改革不合理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清楚課程設置的依據。
課程設置要考慮眾多因素。其中社會與時代要求、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及個性發展的需求是幾個主要方面。
1)社會與時代的需求。社會結構一般包括經濟、 政治和文化結構,他們對課程的發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其中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主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展示其巨大的魅力。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類將會更深刻地體會到「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的矛盾性,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創新教育的內容要在課程中得到 深刻反映。面臨信息社會,高新技術的發展也應在課程中得到體現。
2)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 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成果的特殊形態和高級形態,課程總是從科學知識總和中根據一定的標准精選出來的,因此課程內容一般體現著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個獨立學科之間已由單線聯系走向多維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相互滲透、多層次的、綜合的科學體系。設置一門新的學科,必須懂得與此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要建立和設置較完備的較科學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門類結構還必須把握和理解整個科學體系中,各個分支學科的具體內容。
3)個性發展的需求。 課程是為促進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而設計的,因此受教育者個性結構發展的需求對課程的發展同樣具有制約作用。總的來說,大學生應該處在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要設置合理的大學課程,就必須了解大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及其發展需求。大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表象和形象思維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發展到較高水平,促使他們能超出有形的物質條件的束縛而思考問題;他們的思維富於獨立性、批判性、組織性和深刻性。與此相關的是,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注意力,都已經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明顯的分化、矛盾和統一的過程。通過自我意識,大學生常對自己的整個心理特徵進行評價,分析自己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徵等的優勢和特點,並力求使之趨於完善。非智力因素在大學生的創造活動中起著始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與補償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認知過程和自我意識方面的心理發展水平,表明大學生要求獨立,要求發展個性的願望更加強烈,大學階段也是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期」。
大學課程的設置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努力設置最優化的課程體系。
四、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
課程體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僅從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方面談一下一孔之見。
1、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發展,課程應該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育改革的總目標應是構建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優化的課程體系應促使人才從以下幾方面的提高。
1)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統一, 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統一,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等。
2)自學能力的增強。 課程改革必須有利於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因為獨立思考是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首先要從時間上保證,如縮減課時,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另外,從物質上保障,如圖書館、實驗室等設施的建設。
3)人格品質的塑造。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課程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
4)實踐能力的提高。
5)學生個性的發展。2、課程內容的改革。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是確立課程內容首先要明確的問題。任何知識都有價值,但「最關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哪個知識有無價值,而在於它的比較價值」(斯賓塞語)。課程內容是價值實現的載體,功利主義者以「有用」為最高價值,但有用的價值標准往往具有近視性、片面性,不利於人的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選擇知識的標准應從「有用」轉向「有效」。有效知識指對學生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觀點、材料。
有效知識不同於有用知識,它既包括一部分有用知識,也包括一部分「無用」知識。有些知識當時對學生個體來說,也許無用,或者表面看起來無用,但就學生的長遠發展看卻是大有用處的。同樣的,有用知識也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有些知識雖然有用,卻對學生來說並無新意,因此也不能算有效知識。
有效知識也不同於科學知識,它也包括一部分非科學知識,有些科學知識就現實意義來講,逐漸陳舊、老化,它的價值越來越低,直至接近為零,而淪為無效知識。如氣象台「預報」「昨天」的氣象。即使正確也無效了。非科學知識也不能籠統的認為都是無效知識。如神學、宗教等是非科學,它為什麼經久不衰,說明它有一定的有效性非科學知識可以啟迪人們的思考,努力「證偽」,從非科學走向科學,從而形成更牢固的科學世界觀。因此課程內容應盡可能選擇有效知識,主要是那些科學而又有用的有效知識。
在確立了這一指導思想後,我們認為大學課程的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是使學生形成某種職業定向以及用較短的時間勝任某一專業領域的工作的保證。專業賦予人們謀生的技能,是社會發展和人口發展都需要的生存與發展的手段。
2)人文、社會課程。 高等教育目標應當是從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需求出發,達到兩點:一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二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專業課程主要教會我們做事,而教學做人的課程卻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社會人,使人區別於禽獸。因此人文社會課程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會課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藝術、經濟學、社會學等。尤其是藝術教育還沒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它對開發人的右腦,陶冶人的情操及對創造性的培養方面所能起的潛在作用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3)科學方法論課程。現代社會是科學高度發達的產物。 大學生理應處於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而且許多大學生將來都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即使不如此,科學方法的掌握也有利於他們的學習,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應開設諸如科學研究方法、創造學等方法類的課程。
4)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類課程。現代社會知識急劇膨脹, 而且日新月異。知識的獲取與選擇日益重要,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速人們對知識的獲取。當代大學生要及時地了解科學發展的新形勢,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與工具。因此計算機網路知識也應擴充到課程中來。
5)實踐課程。針對我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特點, 實踐課程更應受到重視。光有理論,缺乏實踐是很難取得更大突破的。理論不付諸於實踐,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應加強實驗課、第二課堂等活動課程的建設。
3、課程體系的三個轉變。
實施課程體系改革,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應當實現三個轉變。
1)認同性課程轉向「創造性」課程。
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其職責在於把個體訓練成為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課程具有「認同性」的屬性。課程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及行為規范,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數量上達到高效率及行為變化上達到高質量,學生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地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的「構想」及技術更新構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為宗旨的「創造性」課程必將成為學校課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而進行改革的方向。「創造性」課程與「認同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的出發點及學習的心理水平不同。「創造性」課程將學生的學習由感知、記憶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維高度。主要特徵是學生在課業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態度及創造性地掌握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創造性」課程並不否定對知識掌握的必要性,但卻不止於認同式的掌握。現代社會知識激增,各行各業變化加劇,掌握一門技能便一勞永逸的傳統逐漸被打破。要解決知識無限膨脹與學習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就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系統的、方法的知識,因為只有這些知識才具有更強的遷移力。另外,應該教給學生科學前沿的東西,擴大學生的新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2)「專業化」課程轉向「綜合化」課程。
傳統教育只注重「專業化」課程,學生視野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領域,難以有新突破。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局限於某一狹窄專業的孤陋寡聞者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創新往往產生於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處。因此,實施「綜合化」課程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人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客觀世界的有機統一性等因素影響的必然結果。通過實施綜合課程,有助於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圖景(知識結構);可以消除課程繁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傾向,有助於應付知識的激增,利於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綜合化課程一般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的內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叫作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一種是合並數門相臨學科的內容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叫做廣域課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
㈢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回歸教育育人本質主題論文有哪些
原句:近年來,來隨著教育自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學生的培養深受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明顯提高、
這個句子缺少主語。修飾長句的成分多,稍不注意就容易丟失句子成分。
修改: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近年來畢業的高校學生深受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明顯提高。
㈣ 如何抓好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論述題
經過多年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對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學校定位和發展目標有了明確的認識,保證了學校各項工作全面健康協調地發展。
辦學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根本任務,依法辦學,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努力把北方工業大學建設成為一所教育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有活力、有優勢、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
學校定位:北方工業大學是一所以本科教育為主、具有研究生、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發展目標:努力辦好教學型大學,爭取達到國內同類院校的先進水平。經過長期不懈的奮斗,使北方工業大學進入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行列。
服務面向:立足北京,面向全國,面向有色金屬工業,重點為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拓寬基礎,強化實踐,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年來,我校招生規模發展很快,每年以凈增1000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現有本專科在校生9115人,二學位111人,研究生206人。
學校現設有19個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今年又申報成功3個本科專業; 現有12個碩士學位點,同時也是北京市高校教師進修研究生學位課程的定點單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95名,外聘教師79名。專任教師中,教授53名,副教授134名,二者占教師總數的47%;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1%,其中博士51名,占教師總數的13%。
學校目前佔地500餘畝,已有校舍建築面積24.8萬平方米,90%以上的教室都裝備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措施。
四年來,學校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工作的主線,堅持不懈地抓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在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的情況下,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領導重視,牢固樹立教學工作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十五"期間學校在校生規模將超過萬人。2001年學校新的黨政領導班子成立後,及時提出今後的奮斗目標是穩定本科生招生規模,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辦學條件和學校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學校指出,在學校發展進程中要實現"四個統一",即"堅持教學與科研發展的和諧統一,堅持規模與水平發展的和諧統一,堅持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和諧統一;堅持學校發展與個人發展的統一"。在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學校黨政一把手始終作為第一負責人,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全校各部門都自覺地圍繞教學工作開展工作,教學工作在學校的中心地位已經確立,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生命線的觀念已經成為教師和管理者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2、以改革為動力,調動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
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永恆的主題, "以教學為中心,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方針,已經得到教職員工的廣泛認同。提高教育質量必須緊緊依靠教師,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自1999年學校實施第二次綜合改革以來,我校的教師崗位聘任工作已經進行了三輪,其改革要點是在教師中建立激勵和競爭機制,全面實行聘任制,競爭上崗,優化人員結構和素質,廢除職務終身制,打破分配製度上的平均主義,根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拉開收入差距,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教師崗位設置了學科帶頭人、責任課教師、主講教師和一般教師。學校做好定職、定崗、定責工作,在聘任時實行教學事故一票否決,末位淘汰,保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責、權、利的統一,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了我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3、組織落實,常抓不懈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存之本,如何保證和監控學校教學質量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學校各級領導對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從校領導到各學院院長、書記、學科主任長年堅持到第一線聽課,抽查教師教案,檢查教師批改作業和答疑情況,聽取畢業答辯,調閱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對發現的問題加以指導和解決。每到期末考試,為嚴格考紀、端正考風,各級領導都親自參加考場巡視,對於考試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
為了加強我校教學質量的監控,學校在教務處成立了"教學研究與質量監控中心」,負責全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工作。教務處的"考試中心」與各學院配合,負責建立試題庫、實行考教分離,推動考試方法的改革。學校還成立了教學督導員隊伍,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師教風和學生課程學習狀況進行隨機檢查。以各班學生學習委員為核心成立了教學信息員隊伍,負責日常教學信息的反饋。學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每學期用3-4周的時間,在全校進行大規模的期中教學質量檢查,開展學生評教、專家評教、教師相互聽課,檢查教案、檢查試卷、以解決教風和學風中出現的問題。四年來,期中教學檢查已經進行了8次,每次有所側重地抓好教學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問題,已經形成一種為廣大教師認可的常規性制度。從學生評教的結果看,90%以上的教師評分在80分以上,這充分說明我們的教師是敬業的,教學質量是有保證的,學生是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