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2021-03-12 13:01:47

1.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

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1)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德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也有較大影響。20世紀初,它曾借道日本傳入中國,對當時中國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等地興起,赫爾巴特教育思潮及赫爾巴特學派的影響逐漸衰落。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練習與作業,把系統化了得知識運用於實際,檢查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

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階段,即准備、提示、聯想、概括和運用,為廣大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模式。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又將其演變為五步法,即復習、引入、講解、總結和練習。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中小學曾廣泛採用這一教學模式。

2.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張內容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主張內容:

1、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提出「我想不到有任回何不教學的答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強調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2、理論基礎:主張將倫理學、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3、三中心:赫爾巴特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提出「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4、教學過程:提出四階段論——「清楚(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後經過其學生齊勒修改為五段教學法,赫爾巴特四階段教學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

5、教育目的:提出教學是為了「培養良好的公民」,屬於社會本位論的觀點。

(2)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稱號

1、科學教育學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學》使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獨立的學科。

2、傳統教育的代表人,與杜威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相比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稱作是舊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稱作傳統教育學代表人。

3、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是誇美紐斯之後教育學發展的又一個分水嶺似的人物,他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 簡述赫爾巴特四段教學理論

四個階段:

1 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2 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將新出現的個別事物與經驗觀念中的原有事物聯系起來考慮,初步形成新舊事物之間的某種暫時的「關系」,它相當於針對新問題而初步提出某種「假設」。

3 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赫爾巴特講的「系統」是針對初步形成的新舊事物聯系(假設)進一步檢查,使新舊事物處於恰當的位置。

4 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通過重復推廣應用,進一步驗證原來假想的關系。赫爾巴特講的「方法」即「應用」(或練習),比如作業、寫作與改錯。

(3)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實質上就是課堂教學的完整過程,是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赫爾巴特將興趣分成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方法,行為,並根據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兩種思維方式:專心和審思,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井然有序的。

赫爾巴特教育心理學化的明顯特徵是心理學化的徹底性及與倫理學的相關性。他不是把某一心理學知識具體運用在某個教育問題上,而是既包含在宏觀的理論研究和體系建構中,又滲透在微觀的教育工作與具體實踐中,因此不論其心理學的科學程度如何,與前人相比他的心理學化具有最大的徹底性。

這種徹底性源於他對教育學科自主性的認識,教育學應擁有自己獨立發展的空間,一方面逐步完善學科自律機制,建立知識共同體的學術規范,另一方面渴望做出重大的理論貢獻,赫爾巴特就是在試圖建立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他要求「普通教育學必須把論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論述之前」,以確立教育學的自主性,描繪整個教育概念體系。

赫爾巴特的心理學應用與其倫理學相輔相成,共同為完善教育理論服務。運用心理學知識時,他始終不忘心理本身的社會性及教育科學的人文屬性,具有平衡和諧的古典主義特色。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雖然,赫爾巴特的教育心理學化是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繹的成分最終影響了其理論的科學性,表現為心理科學本身發展的局限性,對教育實驗的忽視,對教育教學過程認識的不足等。

4. 赫爾巴特教學形式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一、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主要內容

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實質上就是課堂教學的完整過程,是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赫爾巴特將興趣分成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方法,行為,並根據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兩種思維方式:專心和審思,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井然有序的,都經歷四個階段:

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

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

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

二、教學形式階段理論的意義

赫爾巴特的形式教學階段理論最突出貢獻是在嚴格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基礎上,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動都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建立了一種明確的規范的教學模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不僅是對教育教學活動本質認識的發展,而且具有實踐的意義。因此,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對世界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它固有的機械論傾向也受到來自個方面的批判。

(4)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門理論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既要研究教學的現象、問題,揭示教學的一般規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規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技術。

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論,也是一種處方性和規范性的理論。教學理論來源於教學實踐而又指導教學實踐,與教學實踐成辯證關系。

赫爾巴特的理論體系→戚勒( T.Ziller,1817---1882 )及其弟子萊因( W.Rein , 1847---1929 ) (四階段)補充與修正→五階段(准備、提示、聯想、概括與運用)

→赫爾巴特學派教學理論→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德國、蘇聯、日本、中國;「五段教學法」

→心理取向的教學理論:發軔於德國萊比錫大學與耶拿大學的德加爾謨( C.Degarmo1849---1934 )的《方法要素》( 1889 )和麥克默里( C.F.Mcmurry )兄弟的《一般方法要素》( 1892 )的發表,把美國對赫爾巴特思想研究推向高潮,形成了赫爾巴特運動。

後經杜威等人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繼承、批判與改造,導致教學論的心理學化,並隨心理學派別的分歧和論爭,相應地產生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教學理論和情感教學理論。

包括五個階段:

①具體說明最終的行為表現:確定並明確目標,具體說明想要得到的行為結果,制定測量和記錄行為的計劃;

②評估行為:觀察並記錄行為的頻率,如有必要,記錄行為的性質和當時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關系:做出有關環境安排的決定,選擇強化物和強化安排方式,確定最後的塑造行為的計劃;

④實施方案:安排環境並告知學生具體要求;

⑤評價方案:測量所想到的行為反應,重現原來的條件,測量行為,然後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簡單來看,行為主義者似乎關注的是「怎樣教」,而不是「教什麼」。

事實上,根據行為科學的原理設計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麼,不教什麼,他們側重的是行為,並要以一種可以觀察、測量的形式來具體說明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

5.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當前的教育學中是否做到他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為依據,試圖探討其「教育性教學」思想,包括這一思想的內涵及筆者自己的理解、該思想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和實現途徑三方面的內容,以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教學改革實現途徑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內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學」一詞首先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他認為,人的觀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為知識傳遞過程的教學和作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則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爾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論理學的基礎上,認為培養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認為把知識單純的作為知識,亦即冷冰冰的知識加以掌握,不可能強化意志與態度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識轉化為意志與態度,教學必須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義,即「教育性教學」。

通俗地說,教育性教學就是既教書,同時又育人。現在,我們可以把教學及其教育性理解為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科學獲知,還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等,從而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同樣地,對教師而言,只靠教書也許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積極地協助社會發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許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要靠教學過程去實現。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在教書和育人上均能給學生以深刻影響的人。

舉例來說:最近,筆者在看了魏書生的「教書育人,明主管理」的報告會以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筆者認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應對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和發展規律進行認識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標準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教育五個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學,科學需要求真。任何偉大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大膽的假設開始的。魏書生剛步入教育陣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會對人成長的要求及五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後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育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樣的。五育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教師要當人師,不能當經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書應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應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教書,教育工作要堅持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方向。這樣,才能給學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證學生的素質發展不出現缺陷。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書生特別強調身教,他認為身教應重於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養學生的人格,他認為教師沒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範,事實他就不能進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統領著全班學生,並且放手讓學生去做,普通學生能做的,不讓組長做,組長能做的,不讓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讓班長做,班長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讓班裡學生個個有事做,極大的加強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看了報告會,筆者強烈地認為現代教師應是一個聰明的思想者和科學的實幹家。做教師首先應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哪個是主要的?做到從宏觀上把握教育,從微觀上研究、經營教育。

學習魏書生主要應學習他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習魏書生「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教書育人藝術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對學生、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他注重根據學生心理特別和年齡特點實事求是地決定育人目標、育人內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態度、方法,並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頭腦清醒,方向明確,積極行動,鍥而不舍,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學」的原則。

二、教育性教學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

目前,教學的教育性是理論界公認的教學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受「升學第一」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專業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們無視教學教育性的存在,而將教育性讓位於專門的德育課程及活動,教學過程完全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過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後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學」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有極大的啟示。

第一,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以得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效果;還要有意識地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得到教學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正確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見效,前提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嚴格要求,對學生是否具有「三心——愛心、真心、耐心」,這也說明,教師不僅要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去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養來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師經常和學生在一起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示範作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兒童中間更加普遍,在他們心目中,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人,並視教師為自己的榜樣,常常利用他們那超乎我們想像的模仿能力,模仿著自己心中喜歡的教師的一切;

第三,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學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學生的成長發育。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不僅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本錢,更是一個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備的,假設一個人有100000000萬,前面的1則代表健康,後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車子、妻子、兒子、金子等,如果沒有前面的健康1,後面都將等於0。大量實踐證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與他生活的家庭、集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程度地依賴於這些環境的良好熏陶與引導,更依賴於各級學校在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面採取的積極措施。

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把課程從以往的注重知識教育轉向注重綜合素質教育,把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發展學生,使教學充分地發揮其教育性的作用,這些都為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情感意志的培養和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為每個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間。

學校教育工作的客觀實踐證明,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教育性是教學永遠的靈魂,它應該是基於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價值導向性,教育性教學必須體現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和價值影響的自覺性。用赫爾巴特自己的話說就是,永遠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也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教學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們的教育系統以及教育者應從不同角度關心下一代的健康發展,為祖國的明天奉獻自己的所有。

總之,教學過程中是含有高度價值取向的,教育的結果不僅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個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三、教育性教學的實現途徑

依據赫爾巴特的思想,教學的教育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以實現。

1、從教學內容本身的教育性著眼

赫爾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現」作為教育內容的核心。就是說以宗教、國語、歷史一類的學科中同道德行為有直接關系的教材為中心,賦予兒童現實了善與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圖像,訓練兒童的倫理判斷,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操與意志。

追隨並第一個探索赫爾巴特所開拓的教育性教學道路,即追求學科內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與赫爾巴特一樣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與赫爾巴特不同,他認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識作為教育性教學的核心。當然,單純用宗教的道德的學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學科劃分為不同的領域,而且沿著這個終極目標,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達到。這樣,戚勒主張,以情操學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與道德教學的宗教、歷史、文學組成——作為核心,在核心周圍,配以自然科學、數學、地理、體操、勞作等,把他們綜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中心統合法課程。

在古希臘曾因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由體操和音樂組成的教育制度,當然與其軍事目的、國家目的相關,但同時也是與其道德倫理目的、審美目的相關的。這里的音樂不限於樂器和聲樂,還包括詩歌和文學。音樂教育把韻律與和諧注入人的靈魂,使人領略形體之美,樂於抑惡求善,最終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體操和競技不用說旨在發展勻稱的體格增進健康和體力,體育尤其利於鼓舞勇氣培養耐性、堅定決斷的意志、發展性格、發展美的身姿與美的心靈。如果重體操而輕音樂,性格將變得粗野凶頑;反之,性格將會變得溫順柔軟,只有二者適度的平衡,才能培養圓滿的人格[2]P53。

可見,教材的內容是教學教育性的基本立足點,它是含有豐富教育性因素的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各種科學知識,是實現教學教育性的重要基礎。教育性是教學的靈魂,教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育人[3]P171。因為豐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內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專研教材內容,以正確的立場、觀點進行解說論證、闡述,才能發揮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對學生產生實際效果。有人說,教育性是教師內心世界及其對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現,這話頗有道理[4]P322。

發掘教材內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學科的不同性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這要教師明白並主動地發揮所教學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於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從學生發展地實際狀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要教師了解學生發展地狀況,把握學生的時代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產生實際的教育性效果。

2、從教與學的活動本身著眼

赫爾巴特認為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能動地探求並掌握知識,這種學習活動本身便是形成學生的意志與態度。其追隨者第多惠斯也認為,教學的教育力不限於特定的學科內容。認為教育性潛藏於全部學科之中,組織學生自覺的、能動的學習活動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育活動。真正的教學活動總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性格形成。

教學的組織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專制型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的教育性影響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要破除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平等、民主、友愛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也將對教學的育人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學生旨在掌握教學對象的學習活動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力。就是說,學生在教學中採用什麼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將會極大的左右他們的套獨與性格[4]P203。例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賜予的東西,或是機械地模仿並死記硬背教師灌輸的東西,往往會養成學生盲從的、屈從的態度和性格。與此相反,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精神,引導他們逐步依靠自己解決學習課題、發現知識、就會養成學生獨立地友善地實現目標態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舍的頑強意志與人格。再如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或是心不在焉地學習,也將對他們人格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在班級中總會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交織著友愛與竟爭的氣氛。在這種場合,如果學習是以個人之間竟爭的方式進行,彼此排他的,就會養成學生相互歧視、分離、對立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態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幫助、分工合作的教學方法,將會促長學生的情誼,形成團結、友好、協作的良好的社會道德特性。

總之,教師教與學生學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教與學的模式和方法、教與學的過程等無一不對育人的效果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合上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對促進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要具體分析,取精用弘,這對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6.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赫爾巴特(1776一1841)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過重版大影響。
赫爾巴權特以現代心理學為基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教育和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此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熱門話題。但是,德育與智育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統一起來,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對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紀初,赫爾巴特對這一問題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並把它作為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轉機。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的的同時,卻不能放鬆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兩個基本內容,形成了實施學校教育的兩條基本途徑,即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陶冶道德情操;通過系統知識的傳授啟發......(本文共

7. 什麼是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育原則

赫爾巴特(1776一1841)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內過重大影響.赫爾容巴特以現代心理學為基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教育和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此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熱門話題.但是,德育與智育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統一起來,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對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紀初,赫爾巴特對這一問題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並把它作為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轉機.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的的同時,卻不能放鬆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兩個基本內容,形成了實施學校教育的兩條基本途徑,即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陶冶道德情操;通過系統知識的傳授啟發.
望採納

8. 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具體含義和特點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注意貫徹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研究者進行研究要符合學生版身心發展規律權,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學生的正常發展,一切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容違背的原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考慮課題實際上的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整個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也要考慮對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響。

9. 赫爾巴特教學的教學性原則,符合哪一教學原則

重視德育,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赫爾巴特認為知識與道德具有直版接和內在的權聯系,德育問題不能同教育問題分離開來,而應該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的廣泛的聯系在一起。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並把它當做教育的基本原則。赫爾巴特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系,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