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產學研一體屬於哪個方面的改革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三十年前,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重新啟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三十年後,繼續改革、完善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既是突出而緊迫的時代任務,也是推進改革開放大業的需要。而當前的狀況是,高等教育不僅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培養不出世界級別的大師,更嚴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經開始脫離甚至是拖累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浪費著中國無數的人才。高等教育是關繫到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管理體制則是決定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敗必將影響到中國未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甚至會影響到中國文明的進程。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賴的官僚體系之間的關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體系之間的關系和高教內部的管理體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過去建立的蘇聯式的高等教育體系經歷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並沒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外部管理體制的關系主要有兩個層面:和政治的關系和經濟的關系。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1.政治化與行政化在中國,很突出的問題是,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導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領導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政治化。中國的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現是高校的高級管理人員與官僚體系接軌。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個政治官僚單位,而非教育科研單位,這也決定高校領導最重要的議程就是履行行政職務所賦予的政治任務。第二個負面的結果是作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領導的任務就是「不出事情」——「維穩」。從這個角度看,高校領導的任務和其他政府官員的任務沒有什麼兩樣。這樣的結果就是,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領導的工作議程。第三個負面的效果是人為製造的糾紛不斷。政治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教育部門要控制高校,書記、校長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學生。除正式的控制機制之外,還要利用人際間的斗爭,黨政間糾紛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種環境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搞關系」要比努力做學問、用功讀書更重要。2.商業化大學校長、書記不僅是政治人物、官僚,而且還是商人或企業家,但不是教育家。因為從財政上來說,國家的教育投入不夠,雖然許多年前國家就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要達到GDP的4%」,但這目標到現在仍沒有實現。過去十多年,國家的財政收入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為什麼教育領域的財政投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呢?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校長、書記要去搞項目,教育需要產業化、擴招,這些都是商業行為。校長、書記對大學的管理就像官員對經濟和企業的管理一樣,拚命追求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不是履行高校應有的人才培養、傳播和創造知識的功能。當行政化、政治化和企業化主導高等教育運作的時候,高校最重要的品質和功能反而就成了現行管理體制的載體。因此,高教體制與政治體制之間是什麼關系?我們現在的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控制如何影響高校的運作?高校和商業世界關系應該怎樣?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要改革高教體制,就必須去政治化、去行政化、去商業化。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1.去政治化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對高校的管理要從政治式的控制轉變成法治式的管理。要求高校完全沒有政治性,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各種制度下,政治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影響高教和整個教育系統。實際上,現代社會的教育系統承擔著很多政治功能,中國的問題不在於高教的政治化,而在於政治控制,教育體制變成政治控制的工具。政治控制的特點是隨意性和主觀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決於「人」。在總體政治控制的過程中,往往有部分人被政治化,例如高校的校長。校長本來應該以自己的專業謀生,追求的是專業知識,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中國的校長和書記依靠政治謀生,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依靠政治謀生,經常可以看到某些中國的學者不是因為學術而出名,而是因為對政治的批評或者對政治的貢獻而出名。關於去政治化的改革措施,中國可以從歐洲的「教教分離」(教育和教會分離)中學到些經驗教訓。近代的大學最初是從教會發展過來的,高等教育機構原本是教會的分支機構。歐洲的教育和教會分離過程很長、很痛苦。現在歐美大學實行的「終身制」,就是歐洲最初為保證教授、學者不會因為宗教見解不同而被解聘的制度。教會與教育的關系經過長期的演變才成為西方國家今天的情形。所以中國必須從政治控制轉變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讓政治和教育找到某個平衡點,讓政治和教育達到雙贏。2.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就是讓高校系統從國家的官僚系統中脫離出來。由於政治對高校的控制,高校內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機構具有同質性(盡管與其他行政組織比較,高校組織結構還是比較扁平的)。實際上,在高校設置行政級別完全沒有必要,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高校有部級、副部級的設置,行政級別不去除,就很難改革高校系統的政治化、官僚化行為。更嚴重的是,這種制度「有效地」淘汰真正的領導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加坡現在總共4所大學,3所大學的校長是外國人,只要是人才,新加坡就使用。如果新加坡也強調行政級別,就完全沒有法做到全球招募人才。3.去商業化高校還需要去商業化。現在校長、書記、院長甚至學生都要去拉贊助,高校變成商場,「能否搞到錢」似乎成為很多大學衡量成敗的價值標准。「錢搞得越多越有價值」,這實質上就是GDP主義在大學的延伸。如果僅僅是經費問題,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但是目前的情況是,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對金錢的追求已經變成某種商業文化。很多中國大學的基礎設施連發達國家的學校都難以比擬。中國高校教育內部的貧富分化非常嚴重。國外教育機構之間和機構內部擁有資源數之間也有差異,但是差異不大。中國的高校,不僅外部政治體制不讓它自治,而且內部財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權化,結果就變成「誰有本事,誰去弄錢」,各個院系在賺錢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到極致。就這方面的結果而言,中國的高校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而生產功能,即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不再重要。中國高校這種逐漸商業化的狀態不糾正,即便經濟怎麼發展,國家財政給高校多少錢,都難以做到高校的去商業化。在這里說的只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管理體制,可以說只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部分,相對高等教育改革來說只是其中微小的部分。不管從哪些方面說,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勢在必行,但是任重道遠。
B.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的意見內容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
教師〔2011〕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師范大學:
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現就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創新教師教育課程理念。教師教育課程在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要圍繞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理念,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師德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構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開放兼容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遵循教師成長規律,科學設置師范教育類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學科理論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課程不少於一個學期。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的學習領域、建議模塊和學分要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保證新入職教師基本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需要。
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中,精選對培養優秀教師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容,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特別應及時吸收兒童研究、學習科學、心理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成果。要將優秀中小學教學案例作為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
四、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計劃」,通過科研立項、遴選評優和海外引進等途徑,構建豐富多彩、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庫。大力推廣和使用「國家精品課程」,共享優質課程資源。
五、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學改革作為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落實到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師范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學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擬課堂、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師范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著力提高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和應用,將現代教育技術滲透、運用到教學中。
六、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於一個學期。支持建立一批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長期穩定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習基地。高校和中小學要選派工作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師范生實習指導教師。大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農村中小學,引導和教育師范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開展師范生實習支教和置換培訓,服務農村教育。
七、加強教師養成教育。注重未來教師氣質的培養,營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圍,激發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興趣,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信念。邀請優秀中小學校長、教師對師范生言傳身教,感受名師人生追求和教師職業精神。開展豐富多彩師范生素質培養和競賽活動,重視塑造未來教師人格魅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將《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列為教師教育必修課程。
八、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採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勵高水平教師承擔教育類課程教學任務。支持高校教師積極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擔任教育類課程的教師要有中小學教育服務工作經歷。聘任中小學和幼兒園名師為兼職教師,占教育類課程教學教師人數不少於20%。形成高校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機制,實行雙導師制。
九、建立課程管理和質量評估制度。開展師范教育類專業評估,確保教師培養質量。將師范生培養質量情況作為衡量有關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要將師范生培養情況納入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和公布制度。加強教師教育課程和教材管理。
十、加強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積極支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高校把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列入學校發展整體計劃,集中精力,精心組織,抓緊抓好。要建立和完善強有力的師范生培養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加大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確保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項經費。
附件: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C.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國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就是要全面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進一步引導高等學校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要注重整體推進,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地位,緊密圍繞優化結構布局、改革培養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健全質量保障體系等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把教育資源配置、學校工作著力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堅持重點突破,要在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上,發揮國家級項目在教學改革方向上的引導作用、在教學改革項目建設上的示範作用、在推進教學改革力度上的激勵作用和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輻射作用,調動地方、高校和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
(三)近年來,中央財政先後支持實施了「985工程」、「211工程」、「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及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等項目,促進了高等學校學科發展、改善了教學科研條件、提升了科研水平,有力地推進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緊緊抓住影響本科人才培養的關鍵,選擇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引導性的項目,有效推動了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初步形成了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質量建設體系。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系統強化教學關鍵環節、引導教學改革方向、加大教學投入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整合各項改革成果,加強項目集成與創新,把握重點與核心,提高項目建設對人才培養的綜合效益。
(四)實施「本科教學工程」旨在針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要在高校專業結構不盡合理、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教師隊伍建設與培養培訓薄弱、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強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上,通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建設,力爭取得明顯成效,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
D. 如何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
不論是大學教育還是中學教育,其教學系統都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以及教學媒介四個要素構成。相比基礎教育的多次改革嘗試,現在的大學教學依然沿襲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現狀,課堂教學多以講授式為主,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因此,無論從學生學習的層面,還是從教師教學的層面,大學教學都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提高。
從學生角度來講,教師主導的講授式課堂,教師根據個人經驗設定若干教學階段,難以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教師授課進程不匹配。如,課堂上學生的思路跟不上教師授課節奏,卻不能及時反饋;課後學生自學的疑惑沒有得到及時解答,上述情況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和學習動力的不足。「上課基本睡覺,作業基本靠抄,考試基本靠蒙」的情況在大學並不鮮見。此外,現在的傳統教學也缺少對學生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思辨能力的培養。
從教師層面來講,由於教學任務重,課時量有限、班級人數多等多種原因,教師往往試圖在盡量短的時間里將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缺少與學生的深層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變為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學活動幾乎淪為重復性的體力勞動。以復旦大學「大學物理課程」為例,每年有十多位教師給若干班級講授幾乎相同的內容,加之科研任務繁重,教師們難以從教學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缺少提高教學質量的激情。
E. 修改病句(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學生的培養深受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明顯
原句:近年來,復隨著教育教學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學生的培養深受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明顯提高、
這個句子缺少主語。修飾長句的成分多,稍不注意就容易丟失句子成分。
修改: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近年來畢業的高校學生深受社會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明顯提高。
F. 高校在教學改革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校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學改革現狀——忽視「教學結構」的改革
G. 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育發展合力
(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
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那麼,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魂。《決定》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字里行間深深寄託著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進程中,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賦予立德樹人以深刻理論內涵和全新時代特徵,意義非常深遠。今後教育領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端正政治立場和前進方向、砥礪品德陶冶情操、激發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本質要求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求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就是要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要求,細化為學校教育的具體安排,把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從過重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使其騰出更多時間探究思考、加強鍛煉、了解社會、參與實踐。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還必須積極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決定》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及推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清晰表明我們黨關於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政策基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觀念、理順結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加強能力建設、推動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盡快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決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著力點,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
考試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搭建符合基本國情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促進教育公平,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所必須秉持的基本政策內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還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狀況有待改變,對此,《決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時,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要循序漸進和制度創新,既要把促進公民受教育機會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還要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制度規則公平,這些都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著力點。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
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定》專門就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具體部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特別是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等,都成為亮點,也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決定》提煉出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要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決定》提出的系列改革舉措,關鍵在於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通過建立「管辦評分離」制度,明確各級政府責任,推進學校分類管理,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將更多運用法規、規劃、標准、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展。
「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決定》提出的極具創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採取多樣化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人教育領域,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並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實行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新階段,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說,也是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抓住歷史性機遇,統籌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一)切實增強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高度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35年經驗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緊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眾廣泛參與、集體同心攻堅的結果。我們要把《決定》精神落到實處,必須科學分析、深刻認識當前教育體制機制積弊,盡快克服改革動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願打破常規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級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識,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強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大政策舉措,一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除完善專家咨詢機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環節外,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實施前,要進行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改革實施中,加強檢查監督和定期評估,對於出現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及動態調整,避免產生大的偏差,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行使順暢,為重大教育改革付諸實施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不斷完善上下聯動、各方協同創新的改革推進機制
改革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統在內的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直面的問題。《決定》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對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組織投身改革提出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不同部門之間會有一定的職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協調的關系。圍繞《決定》所布置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各項重點任務,要在國家層面制定指導性意見,注意增強部委之間的政策協調,逐項明確本屆政府任期內重大教育改革清單。地方要以增強本級教育統籌為重點,制定綜合改革方案,落實國家層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務,體現省域教育改革特徵,重在解決本省的實際問題。國家建立鼓勵支持改革激勵機制,對改革成效顯著的地區和學校,在資源配置、權力下放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支持。
(三)繼續注重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全國一盤棋,但決不能一刀切。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啟動實施時,就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高校選取425個單位先行試點,經過3年的探索,在頂層設計、政策協調、咨詢指導、監督檢查、宣傳推廣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進機制。根據《決定》總結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的改革重要經驗,我們要繼續沿著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按照《決定》提出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任務以及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對國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試點進行整體評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強統籌,多措並舉,以點帶面,扎實推進。
H. 當今中國大學的教學模式(教育模式)是什麼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前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按部就班的去操作,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中國模式的教育特點有:
1、應試教育全面泛濫。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是以相關知識的記憶和簡單運用考試為核心來運轉,既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考慮學生的道德修養,更不要考慮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和創新能力了。大學之前在應試,大學之後在應付,學的越高,應付的越容易,職稱越高,應付的越輕松。
2、教育理念全面衰變。教育以學生為根本,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圈養。教學好壞的關鍵是教師,但是不管懂不懂教育都可以來當老師。教學本來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現實中卻變成了題海戰術和知識講述。
一百個人對於教育的理解,有九十九個認為教育就是上課,學習就是上課,上課就是把書本的知識講一遍,學習就是做一堆的題。學生弄不明白的知識,教師就應該立刻講解。
3、教育改革由政府推動。教育出現了問題,並不是找教育家和教育者來解決,而是放到政府官員的桌面上。教育的未來如何,並不是由懂教育的人來設想。
4、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脫軌,目前中國的學校教育還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脫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增加學生的知識,讓學生在以後走向社會的時候有能力立足。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很多學校的教育與家庭社會是完全脫軌的,學生在學校里只學到了知識而並沒有真正能應用與實踐之中,這些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脫軌的主要是中學學校,目前大部分大學學校都開始重視把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相互結合。
比如很多大學都定期開展了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學到的技能和知識應用在實踐之中,而目前很多中學學校都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完全的封閉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家庭社會中失去了實踐的能力。
教學模式簡介: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
最先將模式一詞引入到教學領域,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當推美國的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il)。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
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