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思想素質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對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做人引導,必然會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德育教育方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其環境是無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的內容並不像其他有些學科一樣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顯現。由於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們較多地重視它的嚴密的知識體系傳授,而忽略其德育內容的教育。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不僅要教好書,而且還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門重要的教育學科,我們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
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德育思想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為了在生物課的
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迴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旋渦。因此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細節,合理滲透德育思想,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
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迴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旋渦。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揭示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課的教學過程藝術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講述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時,要求學生在做完實驗時將鼠婦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學們要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身邊的生物。學習動物運動的形成這一節時,介紹了老年人的骨中無機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彈性小,易骨折。告訴同學們要特別關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車安全,汽車上要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學習細菌、真菌、病毒這節內容時,強調它們既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也有對人類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結合有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的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利於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確思想,對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的作用。
二、營造良好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德育思想滲透
新的生物課程改革標准確立「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愛護身邊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的教育,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定的環保觀念,養成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形成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思想和見解的機會,啟發他們自覺去探討人生和社會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使學生學好的前提,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恆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以尊重學生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怎樣才能使教育的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進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實踐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們的內在要求。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而且是保證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重老師,老師的德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我們一定要從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出發,確定哪些知識點滲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說要自然滲透,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產生逆反心理。有一次我正在上課,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叫劉靜的女生突然大叫一聲,並迅速逃離了自己的座位。全班同學立即把目光投向她,氣氛十分緊張,我急切的問她:「怎麼回事?」她說:「我從書包里拿筆時摸到一種涼冰冰的活東西,像一條蛇。」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她的書包一看,原來是一隻被拴住腿的青蛙,並不是蛇。我心理猜測一定是劉靜後面的同學潘亞男搞的惡作劇,但我並沒有證據,如果我當時追查,潘亞男肯定不會承認,而其他同學就是知道內情也不願講出來,既解決不了問題又耽誤了上課,我剋制住自己的怒氣,輕聲的說:一隻青蛙一年要吃掉一萬只農業害蟲,應當把他放到田野里去,是那位同學放錯了地方,放到了劉靜同學的書包里,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都要保護青蛙。放學以後,我找到潘亞男,先是談到他近期的進步,鼓勵他要繼續努力,然後談到班級的情況,再轉到今天生物課上發生的事情,潘亞男感覺到我對他的關心、愛護和信任,主動的承認了錯誤,表示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願意向劉靜同學道歉並在班級作檢查。
四、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強化德育滲透
教師應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道德範例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首先必須要考慮到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並把其作為教育熏陶學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美的人格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如強烈的使命感;堅強的意志;果斷的辦事能力;明確的判斷力,對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對假、惡、丑要憤怒鞭撻。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學生對說理產生反感,便需從關懷入手,致力於感化,則水滴石穿,最終導致其思想的轉變。
教師要用真誠和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才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意見。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情感因素,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育教學的全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優良的思想品德。
『貳』 如何在生命科學課堂中進行有效教學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發生本質的變化。由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積極參與」。「師說生聽」變成「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凝眸反思,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後,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也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現就結合我從事小學體育教學工作,從課前准備、課堂組織、教學過程、課堂練習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充分的課前准備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執教了一堂精彩的示範課後,有人問他這堂課備課用了多少時間,他幽默的回答道:「你是問寫教案所用的時間呢?還是問為上好這堂課所准備的時間呢?如果是問前者,我只用不到15分鍾的時間寫教案;如果是問後者,我幾乎花去了過去的所有時間做准備。」是啊!精彩課堂來自精心准備,上課前的准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證。而上課前的准備絕不僅僅是寫一篇教案,抄幾道習題,找一些教具這么簡單,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上課前我們應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備呢?
因為科目的原因我們不能與學生朝夕相處,所以對學生的了解很有限。基於這個原因,首先我們要和班主任老師密切配合,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了解學生的道德品質,了解學生的心理素質…其次,備課的時候因班級而異,因人而異。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往往會參考手中資料來進行授課。這些資料往往出自名家的手筆,匯集了教學精英的智慧,在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誘人的亮點。但是這些資料提供的教學設計,往往是起點高,形式多,並不太適合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應該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選擇的使用教學資料,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實而有效的教學方案。
二、課堂組織要巧妙
教師要巧妙組織課堂,首先要在各個教學環節採用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設置一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片斷,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課堂導入可以用故事,也可以用謎語等學生喜歡的形式。其次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求精煉、准確、生動,有啟發性,不能重復羅嗦,以免讓學生厭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有一些幽默感的語言或誇張的動作,自然的詼諧一下,引來課堂的笑聲,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更有生氣。再次教師要學會賞識。針對孩子們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徵,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在適當的時候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一句「你真棒!」、「你真能幹!」等激勵性的語言,一個贊賞的目光、一個會心的微笑,或大家送給他的熱烈掌聲,都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
三、優化教學過程
所謂教學過程最優化,就是在規定時間內,使學生在教養、教育和發展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切實做到「輕負擔、高質量、優素質」。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小學體育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要素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了這些基本要素和具體操作時的一些細節,課堂教學的效率必將大大提高。優化教學過程我們要考慮三個要素:(1)、每個學生每堂課都要能學習到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2)、一節課合理的教學密度應達到85%以上。(3)、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合理的課堂結構應該是從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從滿足學生的活動願望出發,從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出發。應該多層次的教學組織結構,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多向性、多變化的目標去安排,以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
四、練習設計要有效
有效地練習,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還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今的課堂練習卻陷入嚴重的缺失狀態,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否實現,完全取決於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練習,使學生練習帶有目的性、方向性。練習應穿插於課堂教學的環節之中進行,同時,練習要富有方法性。 體育練習時新內容的延續、補充和提高,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練習的設計上,不僅要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更要成為提高教學實效的一種有效工具。
比如:在體育校本課程《千腳蟲》一課的練習中,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生自己進行了5人正走、反走、2人的橫向走,縱向走等等。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點,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總之,要想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率,體育教師必須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確立有效教學的學生觀;體育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體育課程的核心理念,並把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知識有梯度的融入到體育課堂中去;體育課堂必須要有明晰的教學目標,合理的課堂教學活動,適宜的課堂教學評價。讓每一個學生的體育技能、體育意識、體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體育教學的美感,切身感受到體育教學的快樂,這樣的體育課堂才是高效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是一門魅力無窮的藝術,教與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只有不斷地學才能更好地教,在實踐中學,在生活中學,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才能有出路,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
『叄』 如何在生物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對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做人引導,必然會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德育教育方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其環境是無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的內容並不像其他有些學科一樣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顯現。由於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們較多地重視它的嚴密的知識體系傳授,而忽略其德育內容的教育。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不僅要教好書,而且還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門重要的教育學科,我們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
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德育思想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為了在生物課的
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迴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旋渦。因此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細節,合理滲透德育思想,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
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迴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旋渦。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揭示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課的教學過程藝術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講述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時,要求學生在做完實驗時將鼠婦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學們要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身邊的生物。學習動物運動的形成這一節時,介紹了老年人的骨中無機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彈性小,易骨折。告訴同學們要特別關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車安全,汽車上要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學習細菌、真菌、病毒這節內容時,強調它們既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也有對人類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結合有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的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利於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確思想,對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的作用。
二、營造良好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德育思想滲透
新的生物課程改革標准確立「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愛護身邊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的教育,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定的環保觀念,養成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形成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思想和見解的機會,啟發他們自覺去探討人生和社會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使學生學好的前提,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恆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以尊重學生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怎樣才能使教育的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進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實踐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們的內在要求。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而且是保證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重老師,老師的德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我們一定要從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出發,確定哪些知識點滲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說要自然滲透,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產生逆反心理。有一次我正在上課,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叫劉靜的女生突然大叫一聲,並迅速逃離了自己的座位。全班同學立即把目光投向她,氣氛十分緊張,我急切的問她:「怎麼回事?」她說:「我從書包里拿筆時摸到一種涼冰冰的活東西,像一條蛇。」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她的書包一看,原來是一隻被拴住腿的青蛙,並不是蛇。我心理猜測一定是劉靜後面的同學潘亞男搞的惡作劇,但我並沒有證據,如果我當時追查,潘亞男肯定不會承認,而其他同學就是知道內情也不願講出來,既解決不了問題又耽誤了上課,我剋制住自己的怒氣,輕聲的說:一隻青蛙一年要吃掉一萬只農業害蟲,應當把他放到田野里去,是那位同學放錯了地方,放到了劉靜同學的書包里,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都要保護青蛙。放學以後,我找到潘亞男,先是談到他近期的進步,鼓勵他要繼續努力,然後談到班級的情況,再轉到今天生物課上發生的事情,潘亞男感覺到我對他的關心、愛護和信任,主動的承認了錯誤,表示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願意向劉靜同學道歉並在班級作檢查。
四、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強化德育滲透
教師應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道德範例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首先必須要考慮到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並把其作為教育熏陶學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美的人格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如強烈的使命感;堅強的意志;果斷的辦事能力;明確的判斷力,對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對假、惡、丑要憤怒鞭撻。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學生對說理產生反感,便需從關懷入手,致力於感化,則水滴石穿,最終導致其思想的轉變。
教師要用真誠和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才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意見。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情感因素,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育教學的全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優良的思想品德。
『肆』 強調生命科學教育有什麼重要意義 對當代學生來說。我們為什麼要了解生命
人們都說21世紀為生命科學的世紀,說明生命科學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生物學已經成為21世紀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其他學科圍繞著它共同發展,所以也有人說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每日所需的食品,包括糧食、水果、蔬菜、肉、蛋、漁業、水產、花卉哪一樣不是生物?研究生物學可以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牲畜要優化品種,糧食要增產增值,基礎還是生物學。人類本身也是生物,醫學的基礎也需熟知生物學,人們通過對動物生理學、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分支學科的研究,發展了新的醫學技術,如器官移植、基因治療,這對人類自身疾病的醫治有幫助。
社會上所有人應該認識到,保護生物,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於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生物是多樣性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分布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可稱之為生命規律多樣性。如蚊子與蒼蠅都是昆蟲,也都對人類有害,但蚊子與蒼蠅的遺傳性不一樣,他們的生命規律不一樣。同是蚊子,城市裡的庫蚊與農村的按蚊生活習性就不一樣。庫蚊在城鎮的污水溝中發育,按蚊卻在山村流動的清水中孳生,他們傳播的疾病有所不同。
生物學是一個很大的自然科學領域。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趨勢是宏微觀的結合,可以說這是當代生物科學的突破之道。以寄生蟲為例,西方一些學者用某些寄生蟲為材料研究分子遺傳學,但他們並不了解他們所研究的寄生蟲,不了解他們生物學整體的情況,所以他們的研究結果只能表示一些遺傳的現象,不能闡明該生物各生命規律的機制情況。現在地球上還有無數重要的生物(包括有益的經濟動植物和有害的病原等)種類尚未被人類所了解和認識,對它們進行宏觀和整體生命規律現象的整體觀察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這方面的工作是生物學基礎的基礎,不能忽視。但只認識現象,不知道它們內在的機理所在,也不能了解它們生命規律的實質。所以,無論是對有益生物或是有害生物的研究都應當注意「宏微觀相結合」的原則,這樣,在科學理論上或應用上才有望有所突破。這也就是目前人們開始認識到需用整體性思維看待生物學問題的原因。
在對待具體科學研究或其他工作方面,我認為「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在一項研究工作中,有正確和好的思維(Idea),才能有正確和好的設計和操作方案,使科研工作朝正確的方向進展。反之,常常要失敗,或事倍功半。
『伍』 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缺憾
由於吸毒、兇殺和青少年自殺案件頻繁發生,生命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仍然有很大的偏差。
1.1 忽視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其權益
生命教育關注的焦點只局限於人類的生命,生命好像成為人類的專利,把人的生命與其他生物的生命完全隔離開,甚至把其他生命「物化」,以滿足一時的好奇私慾,忽視了其他生物生命活動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穩定性中的作用。
1.2 把生命教育作為政治思想教育的組成部分
現實社會把生命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混為一談,過於偏重道德教育。「殺生成仁、捨生取義」,儒家主張的基本道德准則一代一代影響著人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也在澆灌著幼小的心靈,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獻出自己的生命。看看評價道德的最高水準吧:捨生忘死、奮不顧生、視死如歸,而面臨危險時有效保護自己則被視為貪生怕死,被戲稱「范跑跑」的范美忠就是典例,可悲!「埋兒奉母、割股奉親」幾千年來被褒揚為孝道之舉,可笑!難道這不是對生命的蔑視自虐嗎?
1.3 生命是否平等仍未達成共識
對於生命的認識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種把人類以外的生命「物化」,與人類生命完全分開;二是生命完全平等。由此,人們產生了困惑:人和其他動物怎麼可能平等呢?人們一邊吃著動物性食品,一邊卻又倡導、高喊人與動物平等,滑稽!人類以外的生命應該擁有哪些權益,現行生命教育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和答案。
2 生命教育的滲透
2.1 認識生命的神奇
新個體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個體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經過開花、傳粉、雙受精的過程,然後發育成果實和種子,再通過種子來繁殖後代。在這個過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傷害,或沒有傳份,就不會形成種子。而一粒飽滿的種子僅是被子植物繁殖後代的內在條件,種子要順利地萌發,還必須要有適宜的溫度、水分、空氣等外部條件。再如,對人類來說,男性每次產生幾億精子,而真正能進入輸卵管與卵子結合,並最終發育成胚胎的只有一個,胚胎又需要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長達10個月的時間,一個新生命才得以誕生。這些實例,讓學生認識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與艱辛,體會到了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多麼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2 感受生命的珍貴
教材中,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珍貴的素材非常豐富。例如「細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生物都要經歷一個出生、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歷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後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成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世界正是在這種生與死的不斷交替中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生死並不神秘,正因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顯出生命的珍貴,才促使我們對生命進行認真的思考,珍惜並積極創造自身生命的價值,以積極的態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紹細菌的微生物的生態作用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他們雖然個體微小,卻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能在人類都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中頑強地生存和繁衍,並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將動植物屍體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給無機環境,供生產者重新利用。沒有這些微小生物體的分解作用,動植物的屍體就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命也就無法生存。可見,任何生命個體,無論形體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和價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貴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開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擊是不可避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應該享受失敗,感謝失敗。心理健康教育與挫折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的期待、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關系,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壓力,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不能及時化解,就可能出現情緒低落、抑鬱,導致自殺或他殺行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困難和挫折,教育他們樂觀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遺傳系譜圖的分析與概率計算,學生經常出錯,有的產生心理恐懼,擔心在考試中遇到這樣的相關題型,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疏導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方法,使學生樹立信心,迎接成功。
2.3 體驗生命的和諧
長期的進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也體現在生物與環境的關繫上。教學中要善於滲透生命的和諧美,培養學生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既表現為種內關系,又表現為種間關系。種內個體的互助關系屢見不鮮,可通過螞蟻、蜜蜂、狼群等種內互助的典型實例,讓學生明白個體的價值及分工合作的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培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意識。學習種間關系時,舉例不同生物間互利共生的實例,如: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等等。通過生物間的這種和諧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各種生命息息相關,人類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珍愛並善待生命。在學習「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時,可以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起來,像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分別吸收氧氣和營養物質,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循環系統承擔運輸職責,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則發揮調節作用。正是各系統的協調配合,才保證了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讓學生由此體會到各系統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的和諧美、統一美和有序美。
2.4 感悟生命的價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義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環境的不斷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從生物學角度定義:「生命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從生命的定義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並沒有差異,都是物質的存在和運動變化,不能因為人有理性,就認為人的生命尊嚴高於其它生命。例如在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時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價值,如葯用價值(紅豆杉、金銀花、蟬蛻等)、工業原料(蘆葦用來造紙)、科學研究價值(基因庫的研究)、美學價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間接使用價值如生態功能,最後還有人類尚未明確的潛在使用價值。還有必修3穩態與環境的相關內容,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生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其在自然界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引導教育學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學史也走進了我們的生物教材,也是我們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契機。科學史即把科學結論產生的過程和方法與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感覺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遠比只了解科學的結論及技術的成果重要得多,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用科學家的故事反映科學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從而能促進學生進步;而科學家勇於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類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貴的榜樣素材,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明顯的激勵示範作用。如施萊登、施旺的細胞學說、瑞士生物學家米舍爾發現核酸,林奈和雙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今生物學事業偉大成就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報國之志。如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生物大分子物質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等……。這一系列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具有聰明才智的、能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民,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5 暢想感恩 學會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詞里這樣寫道:「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不論是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還是精神生命不應完全屬於個人,人的軀體作為生命系統的承擔者,本人沒有生命的處置權。從生命的生殖發育過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識讓學生知道父母養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艱辛,社會多少人為你服務,我們應該知道感恩,學會感恩。母親的懷胎十月呵護著你來到這個世界,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同學在關注你的成長,社會盡可能為你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多少人對人的生命孕育、誕生、成長付出心血和勞動,當你失去生命時又有多少人為之痛苦。烏鴉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類更應該懂得感恩。善待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饋父母及其社會的一種社會責任。
生命的歷程是艱難的,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歷練,學會感受生命的珍貴;生命同時也是孤寂的,所以要發展愛和互助,學會感恩。生物學教學中在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應該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讓學生了解生命知識,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加關注我們的學生,多留愛心來關注、呵護我們的學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識課堂的層次,將生命教育落到實處,我想,我們的課堂定會生機盎然,生命常在!
『陸』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2003年畢業於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任生物學科教師以來勤懇工作,深入班級及學生內部,與學生相處融洽,贏得了學生的信任。並且在教學中積累豐富經驗,工作中形成了多篇論文,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市級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二等獎等,其中在長春市德育論文徵集活動中曾經榮獲二等獎,在國家教育學會論文徵集活動中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及園丁獎。雖然取得過榮譽,但仍將一如既往塌實工作,豐富教學經驗,教書育人,做一名優秀的生物教師。
摘要:情感因素是影響初中生物學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在本次課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然而當前在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重認知、輕情感的現狀,使得一些學生厭倦學習,學習成為了負擔。結合教學實踐中的感受,探討了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 情感教育 生物學教學 思想道德
正文: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認為,情感教育這一目標僅是知識教育之餘捎帶完成的內容,然而新近實行的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從內容與地位上更加重視情感教育的作用與影響,並著眼於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同時情感因素是影響初中生物學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當前在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重認知、輕情感的現狀。據上海師范大學盧家楣教授對全國21所中學839名教師的調查發現,61.1%的教師認為當前中學教學中對情感因素的重視未到位,50%以上的教師認為「不知道怎麼運用情感」,原因是「無理論無具體方法」,89.5%的教師「有時寫進」或根本「未寫進」情感目標,其中只有13.9%的理科教師在教學中落實情感教育。這種毫無積極情感體驗的傳統教育使作為學習主人的學生往往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一些學生厭學、不想學、逃學,不知道為什麼要學,沒有了任何的思想道德觀念,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關於這方面的報道是不少的。2002年1月,清華大學電機系4年級學生劉海洋,為了驗證「笨狗熊」的說法能否成立,他先後兩次把摻有火鹼、硫酸的飲料倒在了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裡,造成了3隻黑熊,1隻馬來熊和一隻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嚴重傷害,這名大學生年僅21歲,己通過研究生考試,而上述3種動物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國際一級保護動物。2003年1月,浙江大學生物技術學院學生周一超參加了嘉興市秀州區人民政府公務員招錄考試,並在順利通過筆試和面試後,因為沒有收到體檢合格通知書遂對錄用工作的公正性產生懷疑並蓄意進行報復。最終周一超持刀行凶造成工作人員一死一傷的慘劇。2004年2月23日,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馬加爵,因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為瑣事與同學積怨,即產生報復殺人的惡念,並經周密策劃和准備,先後將4名同學殘忍地殺害。
這幾起駭人聽聞的事件曾震驚了全中國,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3人都是來自「象牙塔」內的高才生,是經過層層選拔後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但是,人們可能會忽視的是:馬加爵、周一超學的都是生物專業,而劉海洋所做的也僅僅是為了驗證一個「生物實驗」。這3個相互獨立又偶然的事件中似乎有著一些必然的聯系。這些事件雖己過去一段時間,在新聞沖擊過後的沉寂中,我們更應該深刻反思目前的教育,尤其是現行的中學生物教學。因此,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緩。
首先情感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優秀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主要由科學品質、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等要素構成,其中,科學品質是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關鍵所在。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這將有助於他們科學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技的關系。就培養方式而言,情感教育的滲透無疑是終南捷徑。
這主要是因為以「情」育情,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良好的科學品質是以良好的情感作為基礎的。情感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的良好情感大部分來源於教師的情感熏陶,師生的交流是最好的情感熏陶方式。而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情感交流是最實在、最自然、最有效的。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用自己的真摯情感去感染學生,這樣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師生互相交流的「談話法」來進行教學,豐富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獲取科學知識,同時,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習慣,而這種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良好科學品質的基礎。如果教師帶著飽滿的激情和真摯的愛走進課堂,就能使課堂教學的感染性得到強化和發展,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由此即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當然,課外活動中的師生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如在課余休息時、舉行某些課外活動時。這樣,通過師生交流就能比較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思想。有了情感的基礎,就會有更多的關愛和理解。這樣可以把埋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善良、同情、愉快、樂觀等情感「激發」起來,助於培養學生良好情感基礎的科學品質。
生物學科教學中可以以「理」育情,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主要是在一些特定事例中進行熏陶。比如,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教學內容背後的人物軼事,將庄嚴神聖的科學知識與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使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親切感。例如:孟德爾的兩大遺傳規律的提出等,教學中的事例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做一個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同時,在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克服消極、庸俗的情感,讓學生明白: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布滿著艱辛的,任何一項成功的獲得都是用不懈的努力換來的,只有具備刻苦鑽研、堅持不懈、堅定執著的品質精神的人,才會品嘗到最後的成功喜悅,最終才會有所成就。還可以藉此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抵禦各種情緒誘因,從而培養他們專一的科學品質。
其次,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重視情感教育也是滿足多種「需求」。
一、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重拾「教育愛」的需求。所謂「教育愛」,是指教師對教育事業,學生和自我的尊重、關愛、信任與平等的態度。教育的本質屬性也規定了教育愛具有無私性、無差性和恆常性的基本特徵。教育意味著它是一種真正的不求索取的全身心的投入,意味著是面向全體學生與人的發展及與教育有關的全部事務的,這種愛一直伴隨著教育者的全部職業生涯,也一直伴隨著教育者的全部學習過程。正如亞米契斯所言:「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二、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自然科學的發展在近代社會中知識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識代謝頻率之快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20世紀後期起,生命科學更是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克隆」、「轉基因」、「人類基因組計劃」等令人矚目的成就緊緊抓住了大眾。教師、學生和家長對科學知識的關注程度也遠遠超過了其他方面。可以說,當前的大中學生擁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學生都多得多的知識和信息,但伴隨而來的卻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會責任感降低,個人的成就感畸形發展,各種惡習、陋習屢見不鮮。這些問題的產生,究其根源,不在於學生科學知識的缺乏,也不在於他們知識結構的缺陷,而在於人文精神的滑坡。我們在傳授學生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往往忽視人精神發展和精神需求,忽視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的方向性問題,以及一個公民應遵守的倫理道德問題。
就拿上述的殺人、傷熊事件來說,除了人格上的障礙,心理上的變態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們缺乏起碼的生命意識和人文關懷,這與應試教育這種唯一選拔人才的機制和在這種機制下思想道德的喪失有很大的關系。這些慘劇提醒我們,科學與人文是不能分割的,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緩。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技術層出不窮,這些新技術的研究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貽害人類,這些高新科技究竟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關鍵在於掌握科學的人如何運用它,所以,當我們在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否則,很可能培養出追求純科學、純理論的科技精英,培養出掌握了高科技而不擇手段的科學狂人。懷海特指出:「沒有純粹的技術教育,也沒有純粹的人文教育,兩者缺一不可」。前蘇聯著名科學家謝苗諾夫指出:「一個科學家不能是一個『純粹的數學家』『純粹的生物學家』或『純粹的社會學家』,因為他不能對他工作的成果究竟使人民境況變好還是變壞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玩世不恭」。科學技術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導下,才能向著最利於人類美好發展的方向前進,生物教學只有滲透情感教育的關懷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初中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這是指由兒童生長發育到成年人的過渡階段,是道德品質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年齡段,又是一個人的性機能由萌發到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學生生理、心理、社會行為等方面逐漸成熟,開始從心理和行為上確認自我和實現自我,這一時期的孩子最明顯的心理特徵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同時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自身難以適應或接受這種變化,往往會出現對性成熟現象的好奇心和恐懼感,有時甚至因被性所困擾,此時,如果不及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教育措施加以引導,學生將會在這方面出現各種問題,思想道德觀念的發展也將出現偏差。為此,學校應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進行性知識和倫理道德教育。但由於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逆反心理很強,直來直去地對他們進行理性的教育,難免會遭到學生的厭惡或心理對抗,蘇霍姆林斯基對這一點有過精闢的論述,他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夠找到通向心靈之路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中充分運用隱性藝術,把有意識的信息隱藏於意識閩之下,使受教育者在無對抗中獲得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因此在青春期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情感關懷。在青春期教育中體現情感關懷,與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此外,青春期教育中體現情感關懷,更強調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重視發展學生的自身作用,在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潛移默化地把性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讓青少年在增長知識的同時,身心也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改變重知識傳授、智力發展、技能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加強人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情感教育的關懷是必要的,因此對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 教育心理學[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7.
[2] 張長全. 淺談生物教學的生活化[J]. 中學生物學 , 2006,(07) .
[3] 胡友群. 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及其改進設想[J]. 九江師專學報 , 2004,(05).
[4]姜秋華. 中學生物課中的德育教育[J]. 教育管理 , 1997,(04) .
[5] 皮照興.融人格教育於生物學教學之中[J].遼寧教育研究,2005,(3).
[6] 胡繼飛. 關於生物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 , 2005,(02) .
[7]汪中.生物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王永勝.生物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柒』 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生物學科思想
-----聽《生物的進化》有感 今天聽了一節高三一輪復習課《生物的進化》,執教者是市優秀教師。本節內容有許多優點,例如對教材的處理、重難點的把握、敘述的嚴謹、線條的明晰、內容的巧妙處理等都表現出了教者有很高的水平。但這節課最突出的優點還在於課堂上滲透了生物學科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注重對生物學史的介紹。 在課堂開篇,首先介紹了特創論和進化論,進化論中又介紹了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特別指出了拉馬克的缺陷;又介紹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從本節中,無論從年代還是從每一階段的思維的發展以及他們的優缺點,都作了一定的介紹,給學生一個系統的知識,讓學生對生物進化的研究歷程有一完整的系統的了解。 二、注重類比。 在課堂的處處都貫穿了類比的思想,對一些理論的比較:如用進廢退學說與自然選擇學說。也有對一些概念的比較:如物種與種群、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通過比較,讓學生理清一些內容的內涵和外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方法,學會了在學習中要注意類比,通過比較學會鑒別,由鑒別來挖出其根本內涵,從而認清事物的本質。這一思維方式對學生走入社會也是非常適用的。 三、樹立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 通過一個例題,已知AA:Aa=1:2,自由交配,求F1代的個體的基因型比例。再求F2代的基因型比例。讓學生利用基因平衡公式來解題,這本身很平常,但教者對此挖得很深,層層引入。如個體沒有被淘汰的含義是什麼?(沒有被選擇)這種狀況有無外來物種的遷入或遷出?(無)這種狀態是否是實際狀態?(假想)實際上是什麼情況?(基因頻率是不斷變化的,進化是永恆的、是絕對的,假想狀態是不存在的)。 通過一道例題,層層分析讓學生理解,只有尊重客觀實際,才是符合科學的。任何假想的或理想的,都是不符合科學的。有助於學生樹立了唯物(實)主義的觀點。 附:生物學科思想與生物科學素養 廣義的生物學科思想 蘊含二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能充分認識學習生物知識的意義,並自覺激發自己學習生物的興趣,二是能掌握學習生物科學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既掌握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分析法、實驗分析法、因果推理法等基本學習方法,並能運用相應方法進行學習,又明確生物學科學習中的一些關鍵性思維原則和思維方法。三、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思想的方法:1.加強知識發生過程教學所謂知識發生過程,即指知識的形成過程。知識的形成過程即是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知識發生過程中,不乏假設→論證→結論的推理過程;不乏科學素質要求的體現;不乏學科研究方法的應用。例如新教材光合作用發現和過程的知識,從最早的普里斯特利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薩克斯證明綠色葉片光合作用產生澱粉→恩吉爾曼證明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魯賓卡門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合作用具體過程(重點)知識,科學知識由淺到深,由偏面到全面的發展規律;知識的發生過程充滿著挫折;知識的發現需要勇於探索和實踐,勇於創新;科學家發現知識時的智慧閃光;生物知識的實用性和深刻性無一不得到很好的凸現。生物學科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的實驗性學科,除了具備和其它學科相似之處外,還具備著作為生命科學特有的特點。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注意知識發生過程的分析和研究,顯然將最大限度地盡快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方法。同時長期注重知識發生過程的啟發教學,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頑強刻苦的學習品質。 了進一步的闡釋:生物科學素養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學領域中核心基礎內容掌握的情況,生物學的核心基礎內容至少包括以下5個方面: ◇學生能夠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象; ◇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學生應掌握一系列的相關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一般技能、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學生應在學習生物課程的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 課程理念反映的是教育哲學領域的問題,涉及課程改革的根本。上述改革理念提出的課程知識體系的結構化,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探究、操作、思維及自我發展等實踐能力的發展共四個方面的問題,就構成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具體追求。
『捌』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唯我的意識強、生命因責任而綻放?如果沒有醫生呵護,而且善待其他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擁有;教會學生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周星馳憑著他對演戲的熱愛以及天分,而且提升生命的價值。 二。比如,而且要學會善待其他人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喪失存在的可能。每個人的生命具有獨特性,讓學生懂得了生命是寶貴的。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善待大自然。 一,讓學生知道了生命的意義所在,讓學生生感受到生命世界多彩多樣,引導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對家庭,體會生命的意義,讓學生不僅珍愛自己的生命。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中強調,對自己生命負責。生命是自然界最珍貴的財富?如果父母不在身邊,體會生命的可貴」,我們的生活會;其次通過活動畫一畫「最具代表生命的事物」。 珍愛生生命的最高表現是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讓生命價值得以體現!雖然生活在現在,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最終都來自大自然;生命教育要讓學生明白生命的獨特,生命是不屈不撓的小草?,各種生命相互依存。本課主要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珍愛生命,實現人生的意義;再次通過「哭泣的地球」視頻讓學生體會生命的脆弱英盛觀察為您解答,對未來的希望,人也可以日行千里雖然生活在今天,生命是峭壁上挺立的青松,我們的生活會…。 新課程背景下,人可以了解了解過去;生命教育要通過了解生命的意義,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課堂教學中。生命教育不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正因為有了生命的獨特性!雖然沒有獵豹矯健的步履,引導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對社會缺少必要的責任感,了解生命的可貴;?,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寶貴,能成為生命中最亮麗的風景,闡揚自己生命的光輝,生命是枝葉茂盛的樹木?如果朋友不在身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知道應該從日常的點滴做起,尊重生命,我的生活會:如何加強中學生的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們可以創造世界,對他人。接著通過舉例;?。同時明確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了各種各樣的生命而精神、生命因獨特而炫麗,要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提升自己的價值 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他人的生命也是有價值的;教會學生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生命箴言 過有意義的生活」人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才使得我們的生命有了獨特的價值。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懂得每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對他人的生命負責。第四環節。想一想,更要學會善待生命,尊重他人生命。首先;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成為眾人喜愛的戲劇天王、對生命的意義缺少思考,珍惜生命,我們要肯定他人價值,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學會珍愛生命,向世界遞交了一張充滿活力的中國名片,總有一總寬度,從而讓學生學會不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是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善待其他生命 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沒有大自然的恩賜。新課程背景下。了解生命的內涵,對他人的生命負責,要求思想品德教師有效地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開展初中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該根據自己的獨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讓學生感悟,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的生命教育要讓學生感受生命美好。人類是不同於生命世界的其他事物,意在激發學生努力突破自我;「知道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僅要學會珍惜生命,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 通過如上環節的層層遞進,並且在他的演藝生涯中不斷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努力。 每個人成長的軌跡不同,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息息相關。尊重他人,人可以放眼未來,生活優越強,雖然沒有鳥的羽翼,善待生命,生命是叢林中歡跳的小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獨特;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生命是在風中舞動的小花!雖然沒有魚的鰓鰭,讓學生不僅關愛人類生命,總有一種高度。姚明用籃球這個全世界都能讀懂的語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要有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眼光,珍惜生命,造就了生命的獨特性。正如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要求思想品德教師有效地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開展初中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對自己生命負責,而且關懷自己的成長。 三,使他們更加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人也可以飛上藍天,生命是充滿朝氣的太陽、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需要相互關愛。一系列的事跡讓學生明白,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缺少對生命的關愛;??如果沒有農民種田,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我首先通過「荒蕪的世界」和「充滿生機的世界」的強烈對比。 總之,人也可以遨遊海洋,體會生命的價值」 等三維目標,成功之路不盡同, 感受生命的美好:哪些人給你帶來了幸福和快樂。 生命教育首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寶貴,生命是嗷嗷待哺的嬰兒;一幅幅美麗的生命畫卷,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能體現生命的價值,人類更具智慧和力量,我的生活會,讓學生不僅享受生命的快樂
『玖』 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現如今的中學生是新世紀的一代,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他們的健康成長,將直接關繫到未來的人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中學生物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生物學是反映生命的發生、發展、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當然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我認為要在生物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要從三個方面來入手。
一、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展開德育滲透
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德育教育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成分,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並沒有現成的文字材料,這就容易造成教師忽略教學中的德育內容滲透。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工作中,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貫穿於平時的整個教學過程中。
1、發掘教材中辯證統一的觀點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辯證統一
通過對《組成細胞的元素》的學習,學生理解了細胞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由C、H、O、N等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這些化學元素在無機界都能找到,這就體現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同時它們所含相同元素的含量又有很大區別,這又體現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異性。
2、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知道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因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同時,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也面臨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威脅。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既為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自豪,又增進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進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的責任感。在課本中提到的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面對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說說:「外國人能做到達到,我們能做到,外國人不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要做到!」這些成果展現了我國科學家的智慧,及為世界科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且激勵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3、思想品德教育
國家頒布的某些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條文可結合有關生物知識講解,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的教學,可以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4、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
結合生物科學史的教學,以及滲透科學家片斷事跡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勇於為科學獻身精神的教育。通過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例,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有重要作用。講述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生物學包涵了系統論的觀點,在教學中滲透系統的觀點,也是一種科學認識方法的教育。
二、引導探究,重點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隨著學生年齡和智商的增長,他們個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們自身品德的發展與提高上起的作用愈來愈大。教師只有注意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這種能力,學生品德內部的矛盾才能轉化,德育才能進行的更順利,更有效。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學生實驗,大多數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所謂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對實際問題,然後實事求是,並大膽作出假設,按照既定的方向進行探索研究。這個過程有利於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不斷進取的科學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
生物學科具有多種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充分進行德育教育。
1、 野外實習和調查:要進行吃苦耐勞、團結友愛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學生愛護莊稼、花草樹木,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來美化學生心靈,進行審美觀的教育。
2、參觀訪問:要教育學生樹立群眾觀點,虛心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和優良品質,引導學生立志為家鄉的經濟發展獻身。
3、栽培飼養:要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頑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4、在「世界環境日」、「植樹節」等紀念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進行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古人雲:「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書育人也並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逐漸滲透的原則,使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達到智育、德育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