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構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
1、當看客做閑人,一節課下收獲少;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找「全解大哥」幫忙,找「版網路聰聰」包權辦代替。節 2、討論時,自己未好好地思考問題,總想著他人送來的現成的答案,獨立自主的習慣沒有養成,卻養成了一種依賴思想
『貳』 如何有效的開展語文生本課堂
踐行生本理念,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我校語文學科全體教師積極學習生本教育理念,結合我校三學一練主流教學模式,積極實踐,不斷創新,努力實現生本高效課堂。 「三學一練」即:自學—同學—導學—精煉。
『叄』 如何評價語文生本課堂
一、認真鑽研教材,解讀文本
教學首先應該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怎樣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是本次教學的目標。確定了教學目標,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教學流程的設計。
因為《最後一頭戰象》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備課時,筆者設計了主要內容和細節兩條線,兩條線貫穿始終。閱讀課上需要引導學生體會閱讀方法,但怎樣能讓方法的使用和內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人覺得生硬概念化?這是篇很悲壯的課文,文章情感情很濃烈,教師的情感怎樣自然地融進去,而不顯得裝腔作勢?這些問題都要認真思考。
二、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思路要新穎,要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
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不拘泥於教參,不受別人教案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
其次,找准教學「突破口」。教師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學思路的「突破口」。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讓學生自由地抒發,如實地描寫自我個性,從而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三、集思廣益,不斷完善教學設計
通過一遍遍的試講,虛心聽取各位領導和教師的意見,終於形成了較成熟的教案設計。
1.課前交流讓師生放鬆。設計一個與課文有內在聯系的小游戲。比如,准備一組表現動物之間情感的圖片,讓學生配台詞。這個游戲學生非常感興趣,思維也很活躍。游戲很巧妙地與課文聯系,為走進嘎羧的內心情感做好鋪墊。
2.走進文本,探求嘎羧的內心世界。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是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了解嘎羧,體會一個英雄的高尚情懷。之後,讓學生依託這種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的內容。
3.前後對比,領會文本表達的意義。在教學「重回戰場」一節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課文中對嘎羧重回戰場時的吼聲的描寫入手。
教師出示披掛象鞍前的嘎羧形象,設計問題:通過嘎羧出征前後形象的對比,你發現了什麼?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嘎羧出征之前的年邁體衰與重回戰場的英武豪邁、威風凜凜之間的差異,以表明「這哪裡是一頭即將垂死的象?這是分明是一頭戰象,分明是一頭善良忠誠英武豪邁的戰象」。這樣的描寫使得一頭活生生的戰象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雖然昔日的年輕不再,昔日的戰場不再,但嘎羧的勃勃雄心還在。出示問題:此時此刻嘎羧還會吼叫些什麼?讓學生拿起筆來,寫寫真情告白,對學生進行寫的訓練。這樣一堂課中,學生的聽說讀寫都得到了訓練。想像說話、對比閱讀、動筆寫寫,抒發了學生的感情,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
4.結合想像,讀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在學習本文時,採用了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組合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自由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和描寫的細膩。
結合課堂小練筆,引導學生思考: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嘎羧彷彿在呼喚什麼。教師進行點撥升華,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體會到它當時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重點抓住嘎羧重回戰場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配樂朗讀,烘托文章,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善良和忠誠情懷。配樂朗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此時,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凈化,得到了提升。反思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最後,出示沈石溪的話「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的情感」作為學習本節課的結束語,起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並引發學生思考課文後面的情節中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動物具體行為體現其特點的,調動學生學習下節課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導、學、議、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與落實「生本、師本、高效」的目標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力爭教會學生閱讀,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努力實現真正的以生為本的教學。
「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自覺與不自覺地實踐著「生本教育」,並獲得了不菲的收獲。
『肆』 將生本教育運用於平凡教學生活——《用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將生本教育運用於平凡教學生活——《用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上個學期師傅(王大勇老師)借給我一本書——郭思樂的《用教育激揚生命》,副標題是《再論教育走向生本》,讓我好好看看,將生本教育運用於平凡教學生活——《用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雖然這本書我總是在斷斷續續之中去看的,但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首先,這本書中的引言部分有這樣一段話:「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我認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將教師作為主體來看,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業中時,教師生命本身的內涵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豐富,這個生命本身的價值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升華。「教育為了明天。當我們用生命來理解教育時,當教師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當學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中國教育的生命將更充滿活力!」第二,將學生作為主體時,應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師的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的牧者」。 生本理念(又稱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實驗在國內百多所中小學學校進行展開,產生了驚人的效果和巨大的社會影響,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回響。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教育者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學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發展。這個學期,我們學校的萬校長也在物理學科開展了這項實驗。雖然我沒有去聽過萬校長的課,但這也不禁讓我想到我們的高中政治課堂是否也可借鑒這一理念?在平凡的日常教學工作之中真正去運用這一理念? 大教育家張伯芩說過: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政治課堂給人的感覺是死板、僵硬與枯燥的,運用生本教育理念就必須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以學為本,專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學活動是生動活潑的,如何通過轉變方式讓學生自己學?這是我在日常政治教學之中一直思考的。通過很多次「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的實踐,讓我更加堅定的明白,學生自己學、學生互相學、學生樂學、學生好學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一向被認做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課堂更加應該注重運用於教學實踐之中。也許作為一個平凡教師的我,並不敢於去一次性嘗試將改革進行到底,但我認為我可以從一點一點去積累,去運用這一種新教育理念,讀後感《將生本教育運用於平凡教學生活——《用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第一,「生本教育」將鼓勵學生先自學,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要求學生能在課前自己總結整理和歸納知識點,這一點我將要求學生首先完成基礎行的《要點落實》,當然這里的完成並不是強制性的,我會大力的表揚已經完成了的同學。當然,自覺之中還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老師不教而教。這一點我做得並不理想,但是我會更多地讓學生上講台來講時事,在說時事的過程之中加入學生自己的觀點或談談它們與課本中哪些知識點是有聯系的。 第二,「生本教育」應該是關注於每一個學生的。書中一個來自於厚街中學孩子的文章讓我深受震撼。這是一個轉校生,轉來時成績很差,幾門功課不及格。他說:「請不要忘記,陽光從不放棄任何一個角落。如果你長久看不到陽光,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忘記了希望。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太陽的指紋已深深地烙在我們心中,使我們的生命充滿了陽光。」這篇文章已經選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本教育體系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十一冊。這讓我不禁想到一個有「差生史」的孩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也想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成為他們心中的那束陽光,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對於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如基本知識盡量找「學困生」(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組內其他人補充,典型例題讓中等生來展示、講解、點評,方法小結一般讓「優等生」來進行,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空間。而老師僅在關鍵處點撥,也就是「講在關鍵處」。這個關鍵處可以是知識點,可以去促成團隊合作之時,也可以是引發思考之時。 第三,我認為在「生本教育」過程之中,教師應該發揮這幾種作用:首先,在同學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教師應該是「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的調控,過程的組織,困難中的引導,成功時的鼓勵。其次,教師應該還權利於學生,如還學生自主表達的權利,不打斷學生的發言(我的性格比較急燥,正在努力之中),還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權利,不以裁判自居,還學生犯錯以及自主改正錯誤的權利,不急於指正,還學生發現的權利,不急於點破。最後,教師應該分享學生的成功,除了分享學習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分享學習的體驗,分享學生學習的成功。教師應該主動體驗學生的成功,為學生的成功喝彩,當學生有了新的發現時,教師要講究「稚化」藝術,可以說「你這個想法真有新意,老師還沒有想到呢!」切不可像有的老師說「這個方法還是換湯不換葯,沒什麼新意!」一下子將學生創造的慾望撲滅;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去體驗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悅,向其他同學學習,這樣,同學之間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真正的合作得以開展。 第四,我做班主任的一個座右銘:「給孩子一個機會,他會還你一個奇跡。」我想這也是生本教育的一種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再去愛孩子。作為班主任,我也遇到了「雙困生」,班上孩子的成績及行為習慣並不是太理想,可我堅持給每個孩子更多的機會,更多的理解,我認為現在這個方式是有效的。到現在我真正懲罰過任何一個孩子,可他們卻在慢慢長大,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我認為在這一理念中我收獲到了更多的開心! 最後,我想說:運用教育新理念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如果你並不敢於去嘗試大刀闊斧的改革,其實,我們也可以在我們平凡的教學常規之中點點滴滴地去灌輸這些理念,最終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們也會碩果累累! 文/曾鵬輝
『伍』 生本教育的弊端
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了,可是很多學生的自主意識差,氣氛太過活躍,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下降。
『陸』 淺談如何走進語文生本高效課堂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學生就像花木一樣,他們有著不同於其他個體的內在潛質和外在表現,他們是天性的個體和渾然天成的群體,是「帶著問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就要根據不同個體特性以及群體的共性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最好體現。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指出: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是: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這是閱讀教學觀念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逐漸清晰的一個認識,必將引領我們走進新課改的福地,達成閱讀教學的理想願景。帶著對生本教育的思考,我們在研討《最後一頭戰象》時就注意了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真正實現了生本高效的課堂,同時也帶領每一位聽者真真切切地走進語文,去感受語文教學的無窮魅力。一 認真鑽研教材,解讀文本 從閱讀教學來說,首先應該是學生自己和文本的對話,其次才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的對話。離開了學生自己和文本的對話,後面的幾種對話就會落空,學生閱讀能力培養也就會落空。我們要教學生學語文,自然少不了備怎樣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備自己怎樣和學生一道和文本對話,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確定了教學目標,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教學流程的設計。 因為《最後一頭戰象》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厚重的歷史,沉封的記憶;生動的語言,具體的細節;深深的情,深深的的義,學生要如何才能理解透徹,要如何才能實現深層次的閱讀和理解?備課時,我們一遍遍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的突破口,我們想:可以抓住一條線來進行教學,可是這條線在哪裡?是抓住動物與動物之間,還是抓住人和動物這條主線吶?在教學中可以抓住文章中最打動人的片段來理解,可是學生會被打動嗎?這篇課文要如何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呢?《最後一頭戰象》在教材中不是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要求體會作者怎樣把文章寫具體的。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怎麼教,怎麼用,很值得討論。方法的東西不是教給學生,而是讓他們感受到的。我們設計了主要內容和品細節兩條線,兩條線貫穿始終。閱讀課上需要引導學生體會閱讀方法,但怎樣讓方法的悟得和內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人覺得方法的引導很生硬很概念化呢?這是篇很悲壯的課文,文章情感情很濃烈,但老師的情感怎樣自然融進去,而不顯得裝腔作勢呢?我們都在認真的思考這些問題。 二 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是教學的設計理念 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不拘泥於教參,不受別人教案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其次,找准教學"突破口"。教師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學思路的"突破口"。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讓學生自由地抒發,如實地描寫自我個性,從而創造良好課堂教學環境。根據苗蕊老師的特點設計教案。這是我們的教案的設計理念。苗蕊老師語文基本功扎實,情感豐富,刻苦努力,板書工整認真。但工作時間短,課堂駕馭能力稍顯不足,這些都是我們在設計教案所要思考的問題。三 集思廣益,反復修改,不斷完善教學設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在《最後一頭戰象》教案雛形中,我們長文短教,抓住重點句段、重點字詞,採用「讀、思、悟、談、寫」的方法。通過一遍遍的試講,虛心聽取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意見,終於形成了一篇較成熟的教案設計: 課前交流的目的就是讓師生放鬆。設計一個與課文有內在聯系的小游戲。我們准備了一組表現動物之間情感的圖片,讓學生配台詞,這個游戲學生非常感興趣,思維也很活躍,游戲很巧妙地與課文聯系,為走進嘎羧的內心作下情感做好鋪墊。 1. 開課從一條爆炸新聞入手。引出作者沈石溪。並對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有個簡單了解。動物小說的特點是情節曲折生動。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和最後沈石溪的話首尾呼應。然後從課題入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齊讀課題你有什麼疑問。質疑問難的環節,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然後提問戰象給你了怎樣的印象?並出示嘎羧的圖片,初步感知戰象的英武豪邁。 2.師生互動,交流體會:老師先來談自己的體會,初步了解動物小說特點曲折生動。老師在讀這篇課文時感覺課文篇幅較長,情節曲折生動,深深打動了我,現在請同學們集中精力,請你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那些情節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深深打動了你吶?一會用你自己的話說說。快速瀏覽課文,梳理小標題是為了體現教學的民主性,也教給學生快速瀏覽的方法。提出速讀的要求方法,捕捉到主要內容,並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我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並教給學生,讀篇幅較長的課文就要用梳理小標題的方式抓住主要事件學習。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長課文短教。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從整體入手,初步理解動物的情懷。3.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是我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的體會,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品細節也是長文短教的好方法。既然要品,就要品透了。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開始的設計是學生只要談到其中的一個詞,就引到象鞍。但後來感覺學生理解的不太深刻。後來把教學設計改為學生把這些細節描寫的詞語全部找到後,並談出了自己的感受後,再接著問:「一個什麼樣的象鞍讓嘎羧有如此異常的舉動」學生在文中找到,讀一讀,再出示象鞍的圖片和文字介紹。讓每個人對嘎羧又有了新的認識——「嘎羧要找回的是那段過去的歷史。」什麼樣的歷史,學生的思緒「唰」想到了1943年打洛江畔那場慘烈的戰爭,再讀,慘烈溢於言表,敬重溢於言表,學生也很容易理解了嘎羧為什麼會在一見到象鞍久久地摩挲的原因,然後想像讓嘎羧內心情感更加豐富。由「嘎羧為什麼會在見到象鞍久久地摩挲」展開想像,它會看到些什麼?它會想到些什麼?學生談體會,這樣讓嘎羧的內心情感更加豐富了。 再讀這個片段,便很容易就抓住「一下子」、「呼呼」、「摩挲」和「淚光閃閃」幾個詞語有感情朗讀,對嘎羧,在那一刻也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後通過換詞訓練,用溶解的方法,把「久久地,呼呼」去掉,進行對比學習,請同學們體會具體描寫的作用,體會到位會,總結出沈石溪動物小說的特點是抓住具體行為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領會表達後教師指名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這里體現了重視朗讀的設計理念,課堂達到一個小高潮。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很自然的融進嘎羧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這也體現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設計理念。這也是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習沈石溪好的寫作方法,將來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4.對話教學,體會情感 我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我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了解嘎羧,體會一個英雄的高尚情懷。讓學生依託這種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的內容。在「告別村民」這部分的學習時,加上了原文對嘎羧年老體衰的描寫,教師配樂渲染,隨機提問它走了一圈,一圈,又一圈是為什麼?請同學們感知嘎羧的內心世界,想像它會想說什麼,從而體現出嘎羧的重情重義。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更深入地走進嘎羧內心中去。教師趁機指導學生齊讀。讀後總結沈石溪抓住具體行為,這樣達到了言猶盡而意未盡的效果。5.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它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6.前後對比領會表達在教學重回戰場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從嘎羧重回戰場的吼聲入手。「這吼聲,讓它身體——;這吼聲,讓它四條腿——; 這吼聲,讓它一雙眼睛——; 這吼聲激越悲壯——。」 吼聲中我們看到了重回戰場的嘎羧,出示披掛象鞍前的嘎羧形象,前後對比,你發現了什麼?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領會表達。體會到嘎羧之前的年邁體衰,重回戰場的英武豪邁,威風凜凜。這哪裡是一頭垂死的老象?這分明是一頭戰象——這哪裡是一頭象?這分明是一頭善良忠誠英武豪邁的戰象!這樣一頭活生生的戰象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現在我們面前。雖然昔日的年輕不再,昔日的戰場不再,但嘎羧的勃勃雄心還在。此時此刻嘎羧還會吼叫些什麼?拿起筆來,寫寫真情告白。這是對學生進行寫的訓練。這樣一堂課中學生的聽,說,讀,寫都得到了訓練。想像說話,對比閱讀,動筆寫寫,抒發了學生的感情,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5.組合讀和想像相結合,讀中悟情,收獲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組合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結合課堂小練筆引導學生們思考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彷彿在呼喚什麼。教師進行點撥升華,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它當時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重點抓住一處嘎羧重回戰場那動人的一幕進行組合的朗讀,配上音樂,烘托文章。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善良,忠誠情懷,組合朗讀這樣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此時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凈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反思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最後出示沈石溪的話「「動物小說寫的是動物,折射的卻是人類的情感」作為學習本節課的結束語起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並引發學生思考課文的後面的情節中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具體行為體現動物的特點,它又會帶給我們哪些思考呢?引發學生學習下節課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重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把「導、學、議、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與落實「生本、師本、高效」緊密結合起來,力爭教會學生閱讀,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努力實現真正的「以生為本「的教學。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已經自覺與不自覺地實踐著「生本教育」,並獲得了不菲的收獲,「生本教育」已經沁入我們的心脾,身「輕」如燕的教育者必將乘著新課改的東風,踏著「生本教育」的陽光大道揚帆遠航!
『柒』 「生本課堂」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
在開始生本教學研究中,我發現這樣幾點問題值得引起我們注意:
第一,先做後學,先學後教。有的老師覺得:課上,交給學生問題,學生准備,再交流,也是先學,答案是否定的,生本教育中所謂「先做後學,先學後教」是將新知識、新任務提前交給學生,讓他們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自己學,讓學生進入課堂的時候胸有成竹,有備而來,讓課堂成為展示先學的舞台。有的學校和老師認為一二年級不適合做生本,也是錯誤的認識,也許有老師要問:一二年級的孩子這么小,能養成這個習慣嗎?我想:生本教育模式從入學開始,養成習慣,才更有發展潛力,試問若是中年級或是高年級憑空做起,不是一樣從零開始,而且半路殺出的學習方法難道是對一二年級自己的教學方法的全盤否定?所以,生本絕不是中高年級的事情。無論路有多迷茫,我們還是竭盡全力尋找著回家的路,以生為本是方向,比起漫無目標的走,當然容易的多。
第二點,前置性作業布置。在各類觀摩課,常態課上,常看到老師設置的前置性作業,存在著很多問題。前置性作業是任務性作業極少,騰出時間給孩子大量閱讀,預習。有的老師要問,大量查找資料,我們都是做過的,不見其效,其實,以往我們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搜集的資料,在生本課堂上是要求學生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匯報給同學。大家都知道,要與人交流是需要思考的,尤其是將課外資料和同學交流,首先,他要吸收這段文字,還要通過邏輯思維使句子完整通順、講得生動。課前,學生大閱讀、課上大交流,久而久之,語文能力不是無形就在提高嗎?要比我們逐字逐句的幫助他咀嚼,消化吸收,來的不是自然和有效嗎?
前置性作業設計是要動腦的,一定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抓住知識中最關鍵、最本質的東西後,再從中選擇出最適合學生的起點、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給學生。「低入」。即教師的設計簡單化,讓學生的活動容易化,從而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能做」的機會,也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有能力多做。真正的「低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堅實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去感悟知識。
第三點,生本教學中的大閱讀。難怪我們的教育被人戲稱為「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我們甚至二三十年來都拿著同樣的備課稿去給學生們講課,這樣的教學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啊!束縛,束縛,還是束縛。束縛中包涵了對教師能力,對學生能力。
暫不說閱讀教學策略,單是閱讀一個字眼,就讓我們聯想起,猶太人嗜書如命,將閱讀置於很高的地位: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在以色列,平均每6個人就訂一份英文報紙;我國學校和學生的圖書擁有量是很可憐的,民眾閱讀相當匱乏。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超過30萬種,但是戶均消費圖書只有1.75本。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生產國,我們卻又是人均閱讀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萬猶太人,全世界的猶太人加起來不超過3000萬人。這個在公元70年以後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並寄人籬下的民族,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世界級傑出人物?
馬克思、愛因斯坦、卓別林、畢加索、、盧森堡、基辛格、摩根、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響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中,佔美國總人口2%—3%的猶太人佔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學教授中,猶太人佔1/3;全美律師中,猶太人佔1/4,華盛頓和紐約兩地的大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中,猶太人佔40%;美國的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佔1/3;全美文學、戲劇、音樂的一流作家中,猶太人佔60%……不勝枚舉。一個民族獲得這些傑出成就,靠的是什麼?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後,是猶太人精神成長歷程中對於書籍宗教般的情懷。
很多人說,我們天天不都在讀書嗎?天天都在看教科書、教輔書。但是,這些並不是我的閱讀觀所提倡的真正意義上的書,這些書相當於母親的乳水,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個孩子終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個發育不良的孩子。每個孩子在兩三歲之後就要開始自主進食,甚至更早。教科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的思想。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如果離開了自主閱讀,離開了對於人類經典的閱讀,就不可能走得很遠,精神發育肯定不健全。如果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很容易將書本永遠丟棄到一邊,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成績雖然普普通通,但對閱讀養成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生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他的未來一定會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學校教育不僅要像提供母乳一樣給孩子們提供最初的滋養,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提倡自主閱讀讓孩子們學會自由飛翔。
所以,我們應該向生本語文教學以大閱讀為核心看齊,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研、以讀引寫的。
第四點,小組評價。大家都在努力將課堂還給學生,課上採用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匯報交流,這里一定要注意,什麼問題交給小組最恰當,如:晏子使楚一課,教師提出小組合作,圍繞晏子的第一次反駁過程,結合前置性作業,抓住描寫晏子動作和語言的重點詞句,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誇父追日的找到誇父想法神奇感動你的句子小組交流,再進行全班匯報。一定要有一個對小組合作探究,匯報交流評價的具體評價方式。要把課堂交給學生,不但是教師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好學,善於思考,還要形成生生互評,組組互評,更要有具體的評價結果。
作為我們一線教師,在自己班級里做一點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實驗,完全可行。只要堅信自己行動的價值,上對歷史文化負責,下對莘莘學子負責」。
『捌』 生本教育下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
生本教育下,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讓課堂更精彩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白一堂課為什麼教(學生成長)、教什麼(知識和技能)、怎麼教(過程和方法)、什麼用(價值)、得什麼(情感)。教學中,教師注重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教案設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使教學內容能有效的傳達,加強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的聯動,突出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的引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來落實教學中的知識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難點清楚,才有利於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才能有的放矢。教師通過創設學生分析、討論的探究性問題情景,才能胸有成竹,靈活自如,游刃有餘。 其次,創設情境、喚起熱情 創設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使地理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愛學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給學生建立一個溫暖的、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獲取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讓學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拉近學生和新知識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誘發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全部主動參與能力、掌握各種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我用POWERPOINT製作《旅遊景觀審美特徵》多媒體課件插入大量風景名勝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講解旅遊景觀特徵,同時案例分析了石阡旅遊景觀特徵,使地理知識得以延伸。只要我們留心找情,精心設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就會使地理課堂更加精彩。 其三、探究問題、抓重攻難 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探究點」,設計探究層次,選擇的「探究點」應是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為了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通過問題導航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落實目標,釋疑解難。讓學生帶著石阡有哪些著名景觀,請說明景觀特徵,讓學生去看書讀圖,查找資料,努力完成目標要求。對學習目標中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師生、生生互助解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問。 其四、滲透德育,引領做人 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一個導游,我緊緊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要求學生守時,要求學生注重自己的儀表。這種有針對性的即時引導比乾巴巴的說教效果肯定要好。這樣做,很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要滲透德育的要求。並且,學生的表演,也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增進教學趣味性的效果和目的。教師最後引導學生作為一個主管縣旅遊領導如何發展石阡旅遊業,問題設置思維含量高,探究價值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旅遊業成功的事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放棄機會,要敢於爭取,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只要愛自己不懈奮斗,就會達到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容應對挫折、堅強不屈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的教學,對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我通過師生齊唱「歡迎你到泉都走」歌曲,城招天下客,投資石阡,建設石阡,將石阡變得更美麗。話外有音,耐心細致的引導,循循善誘的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得到交友的重要性,從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增進了學生的交友意識和交友願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突顯了新課改重視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提高學生行為能力的理念。 在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改變了教學方式,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玖』 生本教育讀後感
[生本教育讀後感]著名印度哲學家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生本教育讀後感。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今天,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那麼就象我們現在經常說的生本教育我想應該就是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游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那麼我們老師就不會整天煩惱於學生的學業等等,學生的學習就會泥水到渠成了。可見自主學習中尤其體現了生本教育是多麼重要。而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和和僕人。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我國學者龐維國曾這樣闡述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要想作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那麼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讀後感《生本教育讀後感》。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再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雖然平時對教育工作也能夠認真對待,也能夠關心自己的學生,愛護他們.但是在心底申春我還是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雖然感覺是比一般的職業高尚,或許也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夠體會到教育教學帶給我的快樂,不能感受帶給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曾經有人問郭教授:什麼是教學?郭教授說:比如教學‘3x5=?’,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反問學生:是啊,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侯,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3乘5等於14 ?!好像不對吧?!’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3乘5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這個例子足以證明了自主學習的課堂實效更高,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只有這樣一個。回想我自己的課堂又是怎樣呢?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有的聽有的不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課堂上老師做的太多,將知識講解的太細,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學生便懶得想了,也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我想再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首先要喚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要想做到這點,教師要在課堂上善於運用表揚的語言,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感覺。我們教師必須明白自己的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學生,創設情境,打造讓學生能夠真正能走得進去得課堂。〔生本教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