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比較新穎的關於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題目
初中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探究
一、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每個朝代的更替,每種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歷史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新舊更替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新的、進步的事物代替舊的、落後的事物,也是歷史發展的鐵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發展的、進步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讓學生將目光放在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上,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我國古代的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傑涌現,他們有的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滿了英雄氣概,如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時,他的愛國情操可以讓學生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於危難之中,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經過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他們的責任感也會讓學生為之觸動。還有堅韌不拔,周遊諸國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與堅強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再如「聞雞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奮、好學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這些傳統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沉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教師要將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向先人學習,領會他們的高尚品格,並時刻牢記這些英雄故事,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面對挫折不氣餒、不放棄,勇於挑起社會的重擔,做一個有理想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
㈡ 如何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的論文
一. 激發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宇先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上歷史,上課能自主地去探究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關鍵所在。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一):用新穎多樣的導入激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對一堂課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導入新課,我常常採用如下方式:(1)用故事導入。例如,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可講塞爾維亞青年刺殺斐迪南夫婦的故事導入。(2)用詩歌導入。例如,教《美國南北戰爭》時,可以用惠特曼歌頌林肯的詩歌《啊,船長,我的船長!》導入。(3)用歌曲導入。如,教《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可以演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導入。(4)創設情境導入。比如,教《全國大動亂》(即文化大革命)時,老師可以描述紅衛兵批鬥所謂的反革命分子、學生給老師寫大字報的場景導入。此外還有用謎語導入、用圖示導入、用典故導入、用湖南地方文化常識導入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組織辯論賽激趣
我認為,展開歷史辯論賽,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的能力等。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經常組織辯論賽,讓學生在辯論中主動學到更多的知識,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如「辯論題一:有人認為,秦始皇功不可沒,是千古一帝;有人認為,秦始皇過失巨大,是個暴君。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秦始皇?」 「辯論題二:假如你是秦始皇在位期間的一名朝廷官員,你是贊成還是反對修築萬里長城?請說出理由。」 「辯論題三:有人說,改革比戰爭好;有人說,戰爭比改革好;還有人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改革、戰爭並無好壞之分。你同意哪種觀點?請簡述理由。」 「辯論題四: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請說出你的理由。」等等。
(三)表演課本劇激趣
表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表演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表演能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不妨讓學生多多表演課本劇。例如,學「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時,可以讓兩位學生分別扮演秦孝公和商鞅,讓他們用對話的形式闡述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學完「諸子百家」後,可以設置一個這樣的情境題: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六人跨越時空聚到了一起,對自己及自己的主張進行了介紹,請同學們表演出來。我相信學生興趣高漲,還會大膽地進行創造,然後再表演。課堂上的笑聲應該不斷吧?
(四)講名人故事激趣
可以說,每個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特別喜歡聽名人故事。平時上課,只要那篇課文中出現了名人,就要講一兩個那個名人的故事給學生聽。例如,講華盛頓誠實的故事,講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故事,講貝爾發明電話的故事,講孫中山破除迷信、拯救中國人民的故事,講袁隆平培育秈型雜交水稻的故事,講曹雪芹幾十年如一日地寫作《紅樓夢》的故事,等等。名人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其實歷史老師可以堅持每節課講個名人故事給學生聽了,一年之後,厭學的學生肯定會少很多!
(五)創設問題激趣
有時,我們可以創設幾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並解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時,就設置了這么三個問題:(1)老師的弟弟大學畢業後,想去外面的城市找工作,你建議他去哪裡?請說明理由。(2)老師讀書時,曾看到這么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棟房。」可老師今年春節去上海遊玩時,卻發現浦東比浦西繁華得多,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嗎?(3)同學們發現,婁底有肯德基、麥當勞,漣源有開心湯姆,能讓自己一飽口福。肯德基店、麥當勞店、開心湯姆店在中國的出現與21世紀初中國所做的哪件重大事件有關?這三個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都認認真真地去閱讀課文,希望自己是第一個找到正確答案的學生。找到答案後,就爭先恐後地回答。綜合多個學生的答案,就完全突出了本文的重點內容:經濟特區的設立、上海浦東的開發、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整堂課,正是因為老師設置了幾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就自主地探究、獲取知識,老師只要稍作點撥就行了。
(六)開展各種活動激趣
歷史活動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課堂上,可以組織搶答賽、挑戰賽、評價歷史人物、我最喜歡的名人名言、故事會等。例如,學完春秋戰國的歷史後,就安排一節課讓學生講與歷史有關的成語故事;又如,學了三國的歷史後,就可開展「我講三國」的故事會。學完了一個單元的內容,可以組織學生復習,就可用搶答賽、挑戰賽來激勵學生認真復習和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另一類是課外,可以舉辦「歷史手抄報」比賽、可以帶學生參觀歷史遺址、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博物館和歷史影片、可以
㈢ 淺談如何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㈣ 淺談高效課堂下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專定的教學目屬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
㈤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高效教學
新的課程目標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要使學生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樹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新的課程目標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徵,涵蓋了學科教學的所有目標和內容。
針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力量在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當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相關素質和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乃至態度、習慣等相關因素,筆者認為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的目標,仍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去努力創造條件,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那將枉費了事業,毀壞了我們的學生。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人們普遍的印象,學習歷史就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是一種陳舊的觀念,如果死抱住這種觀念不放,我們的課堂教學只能是死水一潭。
筆者多年從事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樂於探索、善於積累、勤於反思,深深感到新的發展時期的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理解課程性質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前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提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續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讀課程標准對歷史課堂情感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歷史學科的教學所肩負的重任。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維系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更偉大的發展所必需的精神紐帶。
我們也必須深深地體會到:我們必須從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看待我們的歷史教學,又要把其看作是一項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奠基性的艱巨的工程。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既要緊扣歷史教材的特點,又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乃至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及深刻內涵,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揚提升其民族精神。
如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不能忘記現在的學生將來都要是走上工作崗位,無論將來他們從事怎樣的工作,要做好自身的工作都必須具備獻身的精神。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也不能忘記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標准之一。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融入社會生活,他們也都要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豐富的社會生活,濃烈的社會色彩,需要我們的學生去創造。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同樣不能忘記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怎樣的經濟發展都要維系著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二、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左右翼
歷史課程的教學離不開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其形式應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以為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則最為重要,它是我們歷史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的左右兩翼,它的發展能夠拉動諸多行為的發展。這里思辨是基礎,而筆耘則是補充、提升、發展。因此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引領我們的初中學生在思辨的基礎上去筆耘,即訓練學生圍繞認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去寫小論文。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興趣的激發,不是隨心所欲的,既要講究科學又要講究藝術,尤其要注意小論題的吸引性以及可操作性。要首先讓我們的學生有得寫,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切切不可令其高深莫測。其次則是設法讓我們的諸多學生努力增強筆耘信心。應當說不少學生由於思辨不到位,材料不充實,筆耘功底也比較差,他們還暫不可能寫出質量較高的歷史小論文來,因此作為教者必須作有心人,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歷史小論文,引導學生去認識小論文中出現的作者觀點以及作者觀點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去創新小論文的論證方式、文章結構的語言特色等。再其次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學生寫不出像樣的歷史小論文尤其顯得干癟的主要原因是論據還不夠充分,是其思辨探究單一所致。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領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極力地鍛煉學生,讓學生得到認識歷史、適應歷史的實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得到互動中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其在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三、尊重學生見解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踴躍高效思維的橋梁
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就是對人物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雖然帶有作者乃致於編者的傾向性,但真實性仍然是其基礎。而學習歷史一定意義上講需要我們去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見解,進而提高認識能力、分析能力、評價乃至於評判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總不難看到學生的評判有著許多不中肯的地方,導致這些的原因應當說也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歷史知識淺薄、社會閱歷很不豐富所致,也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所致,更重要的是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受當時社會的局限或者本身的是非迄今仍有爭議。諸如此類的原因從某些意義上講也就繞化了我們的學生,導致對其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從理性的角度去對待學生的這些評判,而是草率了事地用前人的、先人的、聖人的見解去否定我們學生的見解,那就是對學生個體不尊重的表現,同時也是對科學不尊重的表現,更是對課堂教學本身的不尊重。所以歷史教學,我們必須把尊重我們的學生看作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充盈活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具高效。所以當學生的見解稍有偏離時,我們可以去循循善誘,當學生的見解發生錯誤時,我們可以暫不對其表態,讓其表達自己的意見,待時機相對成熟時再跟其進行探討。這樣既可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又能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同時很好地融會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樂意學習多年來被人們忽視的初中小科的學習。
㈥ 求一篇初中歷史教學方面的論文,3000字左右,題目:如何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歷史教學是歷史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學質量如何,主要取決於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怎樣才能較好地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本人根據多年的高中教學經驗認為:必須激起學生的學習渴望,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重視歷史機智教學。
一、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歷史課堂教學一般有復習、引入、傳授、反饋、深化、小結、作業布臵等過程,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歷史課的最重要的因素。
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於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同學初步獲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後,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並有意識地讓它們產生「撞擊」與「交流」,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某一歷史名詞的理解,如「商鞅變法」,就可以讓學生思考:「商鞅之死是否說明變法失敗了?」,學生通過思考就可以加深對這一改革措施的掌握,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對知識的領會加深,能力也得到發展。 設計課堂教學層次還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的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的組織課堂教學。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甚至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安排學生分析評論,並進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結構大致歸納為三種形式:一種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再引導學生深入並指導解題,變為能力,這種結構的主要特點是前後承接,脈絡清晰,它對於內容淺顯易懂的章節比較適用。第二種是遞進型。它主要是在講解比較抽象的概念和難度較大的章節採用,如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變化以及產生的影響等,它的主要特點是把知識與能力緊密銜接、交替上升。第三種是輻射型。它的特點是抓住關鍵,引導學生發散式思維,多方位思考,通過篩選歸納使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這種形式多在復習課中採用,如生產力的發展是思想領域和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等。
實際教學中,以上幾種形式是互相結合使用的,在安排課堂結構時,是基於講清知識內容,提高學生能力,有效利用時間的原則,當然要優化課堂結構,除了要精心設計課堂層次,還有賴於教師的講授能力。
二、創設合理性的教學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准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歷史問題,主動地運用歷史知識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經濟、文化現象,自主地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從學生身邊事例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與生活的聯系——歷史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歷史。因此,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如宗教問題、旅遊問題、考古知識等等),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成份,無疑地,歷史課堂教學應積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和興趣。
歷史知識源遠流長,每堂歷史課都對學生具有新鮮感,如能在引入新課時,提出具有誘惑力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知道,引入新課一般有開門見山的直導式,以故事介紹的誘入式,有具誘惑力的問答式等,在各種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與課本有關的問題或通過誘導的方式提出問題。例如在介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時,可以簡單的敘述一下原始社會的社會狀況以及炎黃時期的傳說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介紹兩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產生以及影響時可以引伸到現實生活中,以身邊的實例來講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例如講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可以以太和回民的現狀為例,這樣更加合理的導入本課內容。這樣,一開始就「引人入勝」,產生好奇心,並由此產生求知慾望與熱情,對課堂學風和理解內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並及時地進行表揚與鼓勵,也是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課堂教學中,要對同學們的熱情態度和取得的成績給予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鼓勵。如在講完一個歷史名詞後,讓學生復述,並回答其原因和影響.講完一個例題後,讓學生歸納其答題的要點,運用了哪些歷史思想和方法。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一些基礎問題,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耐心細致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提問的勇氣和信心。當學生的作業做得很好時,當學生的成績有進步時,當學生表現出刻苦鑽研精神時,都要給予適度的表揚,以增強學習信心,激勵學生的攀比熱情,達到表揚一個人,激勵一大片的目的。
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 教學方法是教師藉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的一種手段,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使學生易於吸收。具體一堂課,到底選用哪種教學方法,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考慮,一般地,每節歷史課都要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採用的都是講授與練習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講《南京條約》時,第一關鍵主要是講清條約內容,較簡單可用問答式,採取歸納講授法為主。講辛丑條約的影響時,這主要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採用練習法為主較為合適,練習可層層深入。又如小農經濟的影響與東西方差距的講解,可採用發散講授法,即變換角度,用不同的歷史時期去分析、考慮,學生通過對幾種方法的講授比較,對這一問題以及牽涉到的幾個方面的知識了解透徹,課堂吸收好。
有些課題要列表和史實結合求解,此時可聯系表格,用談話式分析史料中所蘊含的信息,吸收自然好。對於一些綜合題,可結合分析,採用點撥講授法,要挖盡條件,點其竅門,減緩坡度,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也便於學生吸收。需要指出的是,採用講授法為主,應讓同學有一定的思考或練習時間,也可提高問題,使講授內容步步深入,切忌完全由教師包辦代替,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也有助於課堂調節。對於一些較難例題,切忌蜻蜒點水,不深不透。採取練習法為主,以練代講,應在必要時啟發思路,以免同學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還要注意課堂上避免過於冗長繁瑣的分析講解,節約課堂時間練習,提高學習效果。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必須在「講」上下功夫,狠抓「練習」這一環節,注重啟發式、探索式,講授時做到深入淺出,語言規范簡潔,練習時做到難易適中,適時啟發反饋,力求使同學在認識與實踐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形成技能技巧,以達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強歷史教學機智,提高思維品質的優化率。
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由理解到掌握,進而能靈活運用,變為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思維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歷史教學機智主要有啟發聯想、運用反例、及時調節、滲透歷史思想與方法等。 啟發聯想,構思多解,是常用的歷史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對一些問題可啟發同學仔細觀察其題意,回憶所學過的知識,比較以前掌握的歷史問題、推想、探求,將「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熟知」的問題,從而迅速合理地解決它。有時還可通過橫向比較,開闊同學的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發散性。例如,講到新三民主義的影響時,就可以聯系舊三民主義的影響。這樣做不僅可以解決問題,且復習了過去的歷史知識。於是,通過聯想與類比,此問題的解法就簡便得多,並能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變通,培養思維的批判性與變通性,是歷史教學機智極為出色的內容。歷史是一門嚴謹的科學,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導致錯誤。有些歷史題從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闡述,教師在教學中如能恰當地使用簡明生動、擊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學解題中出現的典型錯誤而給予簡練、深刻的評析,這將會大大增強同學的理解能力與解題能力,使學生茅塞頓開產生質的飛躍。如「洋務運動在歷史中的作用」這一問題,就可以通過正面講解及運用反例和逆向思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重視及時調節的作用,穩定有意注意,培養思維的適應性與持久性,是歷史教學機智的重要表現。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基礎與素質有差異,由於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某些教學內容不一定適合學生口味,由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情緒會出現波動,必須進行及時調節,此時,可利用刺激物來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比如,教師講課時,可加重語氣與聲調,可提出問題激發興趣,指出錯誤引起同學反思,或轉講為練,以練代講,使學生對課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穩定,保持課堂的良好狀態。 滲透教學思想與歷史方法,是歷史教學機智的重要發揮。中學歷史的許多內容,都包含著某些歷史思想和歷史方法,例如,中國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等等。課堂教學中在傳授內容的同時,努力挖掘並向同學滲透歷史思想與歷史方法,有利於培養同學思維的科學性與深刻性,使一些問題迎刃而解。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形成熱烈的學習氣氛,憑借歷史記憶性強、靈活性強、趣味性強的特點,精心設計教案,擺正講與練的關系,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就一定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書目:
《中國政治制度史》 作者: 白鋼 出 版 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詞典》 作者:中國近代史詞典編委會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作者:胡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現代教育學基礎》 作者:築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編,鍾啟泉譯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㈦ 如何打造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階段,全面、系統復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鑒於初一、初二師資力量缺乏,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甚少,在這個復習階段更要依據課本逐冊、逐課、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課,重點內容一節課仍上一課書,必要時當堂消化落實,非重點內容則上到哪裡就停在哪裡,下節課再接著上。上課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要盯住學生,隨時檢查學生書上劃書記筆記和課後練習及知識的鞏固情況。也可以讓班主任配合,決不能讓學生落下,或學夾生了。
第二階段,主題(單元)歸類復習,注重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的落實。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要麼以單元為單位定期自出試卷,通過練題、講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要麼將重點知識具體化,分主題(單元)讓學生熟讀、記憶,逐人、逐題落實;理清線索,讓同學結合學校自編資料跟著一起復習一遍,主要是已考過、經常考、以後可能會考的基礎、重點知識,書本由「厚」變「薄」,知識躍然腦海中。這時期採用上當教學法挺有用的。在教學中不要怕學生錯,不要處處不放心,老是抱著、扶著學生走。要給學生思維沖擊,在出試題時有意設計點小陷阱,誘發出學生易犯的錯誤,不要在練習前去指導、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練習後的講評環節中讓學生去分析和認識各種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的錯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實際上就能顯露了學生學習中的缺陷,再通過講評糾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更扎實了。
第三階段,關注焦點、時政熱點和重大周年紀念,小專題、針對性復習。
為了把教材學活、用活,還需要打破體系,比較對照,縱橫聯系,進行一些小專題的復習。同時,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現世問題。近年中考試題均涉及時政熱點問題。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知識的落實是關鍵。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基礎、抓線索、抓主幹、抓重點、抓落實;啟發性、互動性、整體性、針對性、計劃性。知識不可不記,也不能全部叫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歷史,必須要「死」去「活」來。有些知識點,只能「死」記。考試時,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記往的知識靈活運用,這就是所謂的「死」去「活」來。「翻餅烙餅」。學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復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總得兩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後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