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有哪些
1、啟發探索法
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2、游戲法
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
3、歸納演繹法
歸納法是藉助已掌握的知識,概括出簡單本質特徵和規律,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是運用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通過這兩種方法幼兒可以獲得初步的推理能力,並能運用之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
4、比較法
比較法的目的是通過兩組或兩組以上物體的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按照比較的形式來分,可分為對應比較和非對應比較。
5、操作法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通過藉助於事物在頭腦中的形象來思維。單純地向幼兒傳授講解,既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又不利於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6、講解演示法
講解演示法目的是通過教師展現直觀教具並結合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呈現出來。
7、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是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與想像、智力活動、體力活動、練習、音樂等方式的綜合運用,巧妙地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運用暗示教學法要注意,暗示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暗示手段。創設好暗示的環境,使幼兒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無需強記的無意識活動。暗示的內容必須具體,使幼兒的無意識心理活動能產生教師預期的效果。
8、發現法
發現法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1)培智教育常用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幼兒園需要培養孩子以下能力:
1、鍛煉生活能力。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前,在家裡吃喝拉撒睡只靠哭笑就有家長來服務。而進了幼兒園,孩子就要懂得照顧自己,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識以及各種動作要領。
2、養成良好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階段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和學習習慣(如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以及對新事物有探究的習慣等)。
3、社會化能力。幼兒園階段是孩子從家庭走向學校和社會的過渡期,孩子在幼兒園里以玩的方式成長,能充分地跟同學一起玩,互相模仿,彼此協助,建立規則,信息溝通等諸多方面獲得發展,並在社會化過程中培養相應的心理品質。
4、培育學習興趣。幼兒園里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都注重兒童能力的開發。孩子通過不斷體驗、經歷,學習知識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開發。
❷ 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3、直觀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參觀教學法——組織或指導學生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8、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❸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❹ 幼兒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數學教學方法選用得當與否,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優劣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1、啟發探索法 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啟發探索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 (1)啟發探索法要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以及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 (2)啟發探索法應與操作法結合進行; (3)教師的提問要能起到引導幼兒思路、引導探索方向的作用; (4)在教師的啟發下,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5)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開導、鼓勵,並給予幫助。 2、游戲法 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戲方法有:(1)有情節的游戲,如看電影按票號坐座位;(2)運用感官進行的游戲,如聽鼓聲說數;(3)口頭游戲,如數數歌;(4)競賽游戲,如倒數比賽等。
❺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那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實驗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方法。
❻ 培智學校的教學原則
1、補償性原則
在智障兒童訓練過程中,即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缺陷,又要促進其身、心協調發展。對於中、重度智障兒童,應從實際出發,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如:「先天愚」的學生,手指短,手掌厚,動作緩慢,協調能力差。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有意識地讓他們多做一些手的動作,像夾豆、剪紙甲、折紙、穿珠子等。還編排了手指操,以及利用「333」學具,讓他們做一些手的精細動作,訓練手的協調能力,達到補償缺陷的目的。
2、激勵性原則
在生活中智障兒童常常充當「殘疾者」、「落後者」、「失敗者」的角色,長期的角色使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激勵理論,鼓勵他們去嘗試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讓他們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激發其參與的慾望,形成巨大的內在動力。特別是當學生取得一點成績時,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時機給以鼓勵,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達到激勵情感的作用。
3、個別化教育原則
智障兒童個別差異很大,他們接受能力、愛好、興趣都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生活技能前,要充分估計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目標,選擇的內容和訓練強度要適合每個智障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點。對於接受能力較強,體力較好,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學生,目標制定的就要高一些,讓他們做一些有難度的訓練。對於體力差,有明顯動作障礙,手腳不靈便,理解較慢的學生,目標制定的就要低一些,讓他們做些容易的事情,對於個別掌握不好的學生還可加強課外輔導,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他們進入社會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打下基礎。
4、家校結合的原則
在對智障學生進行生活自理技能,家務勞動技能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如果單靠學校單方努力肯定是收獲甚微的。因此,培養中、重度智障兒童生活適應能力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學校一方要積極作好家長的思想工作,隨時與他們取得聯系進行溝通,讓家長明白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性,配合學校給孩子創設實踐的機會,督促鼓勵子女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並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補償其缺陷,開發其潛能。
5、實用性、實踐性、適應性原則
中、重度智障兒童生活適應課除了體現以上幾個原則外,還應突出實用性、實踐性、適應性的原則。即教學內容要與學生所生存的生態環境相適應,體現實用性。教學方法要以學生學得會,做得好為標准,體現實踐性。教學效果要以學生會用,用得好為標准,體現適應性。只有遵循了原則,中、重度智障兒童所學內容才能學以致用,指導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❼ 簡述智障教育有哪幾個基本的教學原則
智力障礙兒童的教學活動與正常學生的教學活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因而有許多共同遵循的教學原則,如全面發展教育原則、啟發性原則、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反饋性原則等是所有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但是,智力障礙兒童畢竟存在著身心發展障礙,而這些障礙又必然影響其學習的過程和效果,因此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教學還有一些特殊原則應該遵守。
(一)科學性原則
教學應力求科學准確,科學性原則就是為了保障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而提出的一項基本的教學原則。雖然該原則是在所有教學活動中都是必須遵守的首要原則,但是針對智力障礙兒童教學的科學性原則尤其重要。具體而言,針對智力障礙兒童教學的科學性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教學的設計者所選擇的內容必須是科學的,即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和技能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其二,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呈現方式和教學序列,以及教授方法是科學的,即教學方法既符合學科教學的規律,又符合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特點。其三,教學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也應該是科學的。
(二)功能性原則
功能性原則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身心障礙、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個特殊的教學原則。功能性原則是指將分析、提取出來的適應環境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教給智力障礙兒童,並幫助他們在具體環境中加以運用,以最終形成依據環境參與社會生活所需的功能性知識和技能。功能性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考慮教授學科知識的邏輯性時,要關注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的運用,包括運用方式、運用效果等。功能性原則更適用於嚴重智力障礙、多重智力障礙或年齡偏大的智力障礙兒童發展社會性技能的需要。
(三)補償性原則
智力障礙兒童因身心障礙影響了其學習,而補償性原則正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缺陷補償的需要而提出的一個特殊的教學原則。補償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認知、語言、記憶、行為、情感等缺陷,運用特有教學內容提供專業的教育訓練。例如,智力障礙兒童的腦損傷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容易疲勞,因而無法長久地、注意力集中地學習;社會參與度低、認知水平差導致他們概念貧乏,而且概念與事物間難以建立聯系,因而理解所學困難;語言障礙導致他們理解錯誤、言不達意,而信息交流不暢又反過來影響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手眼協調和手部控制障礙導致他們學習操作性技能困難,特別是書寫困難;觀察力、分辨力、記憶力差等又導致他們的學習難以推進。有鑒於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障礙和補償需要,除了教給學生精選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利用教學過程適時地提供補償性訓練,以促進智力障礙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抽象思維能力低下的特點提出的。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藉助直觀教具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直觀性教學原則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因而該原則對所有學習者都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學校教育中的許多內容是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被直接感受到和觀察到的,所以在學習這一類內容時,必須依賴學習者大腦中已有表象和概念,進行合理的推理和想像。如果學習者頭腦中缺乏表象,邏輯思維能力又差,那麼很可能導致學習者不理解所學內容。智力障礙兒童因認知障礙、社會經驗不足、思維能力低下而在學習時常常表現出表象缺乏、邏輯思維受限、推理困難等問題,因此直觀性教學原則正是通過直觀的教具、語言、動作、表情,通過讓學生接觸、觀察和模仿,豐富其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這為他們學習知識、形成概念、發展智力服務。因此直觀性教學原則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該原則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應用價值非常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運用該原則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慎重選用直觀教具。
(五)小步子原則
小步子原則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力、記憶力差等學習障礙提出的。小步子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應按照智力障礙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提供相適應的教學量。根據智力障礙兒童的心理特徵和學情特點,國家規定培智學校每節課為35分鍾。但是障礙程度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和習慣等不同的智力障礙兒童具有不同的學習潛力,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障礙程度、注意與記憶的特點以及學習興趣,合情、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的量。例如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將所講內容設置為便於學生理解和操作的若干個教學任務和教學環節,帶領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學習和鞏固知識、技能。另外,教師要根據每個兒童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的分量。特別對教學中的難點、重點一定要堅持低起點、小步子的原則,並依據兒童的能力水平設計教學的難度和坡度,促進兒童的學習。
(六)個別化原則
個別化原則是針對智力障礙兒童個體差異大,絕大多數智力障礙兒童具有獨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個教學原則。個別化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個別差異(特點),為每個兒童設計他們所能達到的基本的學習量,然後採取相應的方法促進其發展的一項教學原則。個別化原則的核心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兒童的不同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需要。由於智力障礙兒童的障礙程度、認知發展水平、學習能力和情緒狀態等均不相同,所以要想在同一個課堂上充分兼顧到所有兒童的教育利益非常困難。為此,針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教學必須貫徹個別化原則,並將其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練習和評價各個環節之中。所以,個別化原則實際上包括了教學內容、要求、手段和方法上的個別化。
(七)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又稱充分練習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效記憶策略和反復練習等方法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加以內化、長久保持,並在需要時准確再現、正確使用。該原則正是根據智力障礙兒童識記慢、遺忘快、不善運用有效記憶策略的特點而提出的一項教學原則。記憶障礙和不良的記憶策略導致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效率低下,教師為阻止學生對所學內容遺忘的發生,必須加強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