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其目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標准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的標准
一、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❷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哪些
http://wenku..com/view/c89bf177f242336c1eb95ebd.html
把「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做為關鍵字,網路一下便知有許多,試一試吧。呵呵!
❸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是什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能夠耐心地仔細地看下去,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准有:
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
3、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及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系。
7、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地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在界定心理健康標准時,尚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概念。所謂的相對性是指,心理健康只有在與同齡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的比較中,才能顯現其價值。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為不同等級,是一個從健康到不健康的連續體。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間難以分出明確的界限,換言之,心理健康不是某種固定的狀態,而是富有彈性伸縮的一個相對狀態。
3、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與一個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並不是一回事。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簡單地根據一時一事下結論。心理健康是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狀態,心理健康者並非毫無瑕疵。一個人偶爾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並非意味著此人一定心理不健康。有的時候,只要他能適應社會生活,仍應視為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是一個文化的、發展的概念。在同一時期,心理健康標准會因社會文化標准不同而有所差異。心理健康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達到自我實現。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環境適應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較為常見。
2、學習問題。大學生常見的學習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問題、學習動力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學習態度問題,以及學習成績差等等。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態度不好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
3、人際關系問題。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問題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學習,也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人際關系問題常常表現為難以和別人愉快相處,沒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過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單、苦悶、缺少支持和關愛等痛苦感受。
4、戀愛與性心理問題。大學生處於青年中後期,性發育成熟是重要特徵,戀愛與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而性心理問題常見的有:手淫困擾,以及由婚前性行為、校園同居等問題引起的恐懼、焦慮、擔憂等
5、性格與情緒問題。性格障礙是大學生中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其形成與成長經歷有關,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自卑、怯懦、依賴、神經質、偏激、敵對、孤僻、抑鬱等。
6、求職與擇業問題。是高年級大學生常見問題。在跨入社會時,他們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擔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求職需要些什麼樣的技巧等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帶來困擾和憂慮。
7、神經症問題。長期的睡眠困難、焦慮、抑鬱、強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經症的臨床表現症狀
第七種問題是偏離正常狀態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而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種心理困擾,這些困擾主要是由很多現實的社會心理因素所導致,也往往是暫時性的,經過自己的主動調節或尋求咨詢老師的幫助,多能恢復心理的平衡和適應。
心理保健的三條「求助熱線」
當我們遇到上述心理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恢復良好心境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支持系統,在遭遇困惑時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求助熱線」來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這三條心理保健的「熱線」是:自己、親友與心理咨詢師。
第一條:自己
有人說能打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也有人說能拯救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能欣然享受生命中的快樂,也能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困難。但是,有些人對自己並不了解,即俗語所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時就需要運用以下兩條「求助熱線」。
第二條:親友
親友是我們最可信賴的人,他們讓我們在這個世上不覺得孤獨,能直接感受到人間溫暖,也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深切依戀的最主要原因。親友能極大地滿足我們感情上的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親友是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遭遇困難時幫助我們走出困境。但是,親友並不都能理性且准確地分析我們的問題,這時我們就需要運用下面這條「求助熱線」。
第三條: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的「求助熱線」,心理咨詢師的同理心、傾聽、無條件關注等,會讓你有一種被接納、被尊重、被呵護的感覺,她能讓你坦然接受自己的沮喪、脆弱、憤懣、憂傷等消極情緒;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養能讓你擁有一雙慧眼,讓你有機會跳出自己的圈子,更理性、更客觀地評判自己與周邊的關系,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採取有效的行為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平復我們心靈的創傷。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當事人會從做中學,學會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與行為,我們的心靈會得到成長,會更成熟、更有效地處理以後的生活危機
我今天剛剛參加了一個心理學研討會。有機會的話看一看付培榮的《哲學與人生》。
❹ 教師的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
1、每天可以笑著面對學生
2、學生把你當成知心的哥哥姐姐
3、工作是你的樂趣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❺ 教育心理學中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教育心理學》中心理健康標准:
1.自知:對自己的基本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並能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2.自強: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根椐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奮斗計劃;
3.自製:有道德和法規觀念,遵守社會公德與學校紀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行為規范;
4.自覺:自覺努力學習,不怕困難,情緒穩定,樂觀處世,不為一時沖動而違反紀律,不因學習困難而憂心忡忡,始終充滿朝氣。
附: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具有發育性、多變性、可塑性,其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時期,如果兒童心理問題在關鍵時期及時發現並得到正確診治,則問題比較容易解決。
兒童、青少年在出現心理障礙時,在情緒、行為、生理反應等方面會表現出異常變化:
①在情緒方面表現為:
恐懼、焦慮、拒絕上學、容易生氣、敵意、想自殺、興趣減少、多變、憂郁等;
②在行為方面表現為:
暴力行為傾向、離群、沉默、過分活躍、精神不集中、離家出走、逃學、偷東西、迷戀和強迫行為等;
③在生理方面表現為:
頭痛、肚子痛、嘔吐、厭食、耳鳴、尿頻,可是經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問題。
我們只有了解了少年兒童健康的和異常的心理表現,才能給孩子以正確的心理教育和引導,當發現孩子異常的心理表現時,應給予及時的教育和疏導,使其回到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狀態中,達到防患於未然,保持心身健康。
學生心理健康原則:
1、了解自我
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
對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難,面對挫折能坦然處之,並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失敗
3、悅納自我
對自己的外形特徵、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納認同
4、控制自我
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5、調節自我
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行為目標、心理不平衡狀態、與環境的不適應性,能做出及時的反饋、修正、選擇、變革和調整
6、完善自我
能不斷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7、發展自我
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充分發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人格
8、調適自我
對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理解他人,悅納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9、設計自我
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與目標能切合實際
10、滿足自我
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標准
一般說來,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他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沖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❻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前面提到: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的標准,應該說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標准都有了新的定義,以前是軀體健康,現在要求既要軀體健康,又要心理健康,還要社會適應良好,還有道德健康,這四個方面都健全,才能叫一個健康的人。對於中學生來講,還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但是有一些特徵,比如說整個學生時代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應該是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的,而且應該是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綜合各家之言,一個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智力包括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注意力、記憶力等五種因素。智力發育正常的人,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
2.情緒穩定,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可以自覺地加以控制和調節,可以接納自己的一切方面,可以承受挫折、恐懼和不幸,努力適應環境。
3.意志健全。有決心、信心、恆心,意志堅強,有一定耐受力,對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和打擊,能夠正確對待,能把困難變成奮斗的動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取得優異成績。
4.自我意識強,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做出恰當評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自傲,不自卑。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取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5.適應能力強,能夠面對現實,正視現實,不怕到新環境去學習、工作、生活,能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6.人際關系和諧。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心理健康的人,善於與人相處,樂於助人,關心人,也得到別人的幫助、關心。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學校,和本校、本班的同學、老師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親近;其自身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
7.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為規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8.人格完整和諧,心情愉快,有幸福感。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符合社會進步潮流。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郁的行為。
9.睡眠正常,生活習慣好。
10.行動自覺果斷。這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做出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絕不是說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11.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學習看做是一種樂事。
上述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你覺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專家分析,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學界認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卻永遠是人們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通過這個標准來衡量自己的言行,那你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❼ 教師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一)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三、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徐亞靈象心理健康的定義一樣,從國外到國內,心理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標准,這些標准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維持都有實際意義。現把其中的幾種我認為比較適合我們教師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介紹給老師們,老師們可以用這些標准去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可以用之去衡量學生是否心理健康,並努力去維護自己的心理平衡,讓自己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狀態、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把這些知識應用於教育管理學生的工作之中,對提高教育管理學生的效果,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幫助,也是非常有益的。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與和米特樂曼提出了十條心理健康標准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估價。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2、台灣心理學家黃厚堅在《青年心理健康》一書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條標准——徐亞靈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夠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從其工作中發揮出來,以獲取成就;同時他常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之感,因此他常是樂於工作的。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樂於與人交往,而且他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在與人相處時,正常的態度(如尊重、信任、喜悅等)常多於反常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憎惡等)。3、心理健康者對於他本身有適當的了解,並進而能有悅納自己的態度。他願意努力發展其身心潛能;對於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無謂的怨憂。4、心理健康的人應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能正確、客觀地觀察,並且能作健全、有效的適應。他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能以切實的方法加以處理,而不在企圖逃避。3、我國心理學家李樹珍綜合研究各心理學家的觀點後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條標准。——徐亞靈這七條標准更適合於青少年學生的實際情況。現根據我的理解介紹給大家:1、自知——自我意識觀念明確。自我意識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特點的知覺和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體相、健康、體能、心理動機、興趣、情緒情感、能力、智力和思維等方面有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清楚地知道個人的優缺點,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自我意識是調整每個人行為的前提。2、自愛——正視自我,悅納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生理特點、心智能力及周圍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個人的理想、信念、行動上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並與社會要求相一致,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慚形穢。不論長得美醜,有無生理缺陷,有無疾病或疾病的輕重、智力水平的高低,都能接受、接納自己。不管周圍環境優劣、條件好壞,都能從實際出發,努力適應。自我接納是生活、學習安定的前提條件,一個連自己都不會接納而否定自我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的自信和動力的。3、自持——情緒穩定、樂觀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保持樂觀向上心理、善於調節、穩定自己的情緒的人,使自己對周圍環境和現實生活有良好的適應。4、自尊——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做到尊重自己,也能做到尊重他人,他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與人友好和諧的相處。一個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會遇到較多的人際沖突和矛盾,因而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許多的煩惱甚至傷害。5、自強——有理想,有生活目標心理健康的人決不會是整天無所事事,對人生無所追求,得過且過的人。他會是一個熱愛生活,並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追求人生價值和自我實現的人。並且他會不怕挫折,堅持不懈地去為實現自我目標而奮斗。6、自製——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心理健康的人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限於社會道德范圍之內。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道德規范發生沖突時,他會約束自己服從社會規范。因為這是自覺的行為,所以他會很自然地保持心理平衡。7、自覺——努力工作和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生活和學習應該是人生存的必然需要,是一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因此他能自覺地從事自己的學習或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幸福生活。4、、大學教材闡述的教師心理健康標准在網上查到某大學教材闡述的教師心理標准,具體的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教材,但是這是我在網上查到比較全面的關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准。該教材寫到: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師心理須達到如下標准和要求。1、良好的教育認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師認識過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動方面的內容。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周圍的事物和客觀環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相對平衡,並能在教育崗位上表現自己的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等。2、悅納教師職業主要是指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和接納等。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並愉快地接納這一職業的要求,還要了解自身作為教師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等。3、穩定積極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現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能保持穩定的情緒,而且情緒反應適時、適度,情緒自控力強,能承受來自學生、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始終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境。4、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師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自覺性、果斷性、自製力、堅持性的意志品質。5、良好的教育人際關系教師的教育人際關系,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領導的關系和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教師一般都樂於與人交往,並能夠正確處理好各種教育人際關系。他能為學生、家長、同事、領導等所理解和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和諧。6、教育環境的適應與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對教育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判斷,能接受教育事業的各種新事物,能適應教育變革、發展的要求,並能主動迎接各種困難與挑戰。5、徐亞靈提出的教師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徐亞靈隨著現代人生活質量的提高,生存競爭的日益加劇,心理健康對人的身體、情緒、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響越來越顯示出來,以至現在政府已經開始關注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國家衛生部等17個部門於2008年頒布了《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年-2015年)》,比較詳細的對國民的精神衛生問題納入政府、社區和學校的工作體系。教師的職業對象是教育和培養成長中的未成年孩子,教師不僅要讓這些孩子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的師德修養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給予學生在道德品質、為人處事等做人的素質上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人。心理健康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現代社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培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經受起競爭和挫折的考驗的一代新人,就成為了現代學校和教師的非常重要的任務。事實證明,教師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不僅直接影響到其心理是否平靜、生活是否幸福,影響到教師的生活質量,而且在很大程度傷影響到教師能否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更影響到教師能否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緒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尤其是教師的不良情緒可能導致沖動的教育方式,給學生的身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要讓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求每一個教師的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形成。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比其他任何一個行業都顯得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向人的意識和情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人的心理的一種持續穩定的狀態,一種個體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感悟,所以,我從心理健康的這一特點出發,根據教師職業的特點、教師在社會、學校中所處的地位,教師在學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總結出了以下十條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准。1、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就是教師對自身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可,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並能從教師職業生活中找到樂趣。沒有對自己從事的教師職業的厭惡感。心理健康的教師明確自己的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明白自己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責任,對自己選擇教師職業無怨無悔。即使自己的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地位平常,也能平和的接受,沒有怨言。2、對自我能力價值的肯定感教師對自我能力價值的肯定感,指教師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不自負也不自卑,對自我的價值有客觀的評價,明白自己對他人和社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自我否定感。心理健康的教師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在培養未來一代中的價值,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沒有自怨自艾,沒有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能教育好學生,相信自己的從事的是一種很有價值和有意義的職業。3、對心理情緒的穩定感教師對心理情緒的穩定感,是指教師的心理和情緒能夠保持平和穩定的狀態,沒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和心理沖突。心理健康的教師的心理和情緒是穩定的,即使遇到較大的挫折和心理沖突,也能冷靜的面對,通過自我心理調很快消除煩惱,緩解不良情緒,比較快的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4、對人際關系的和諧感教師對人際關系的和諧感,是指教師能夠比較好的處理好與學校領導、同事和學生的關系,即使在學校和家庭的人際關系產生大的矛盾和沖突,也能冷靜、科學的做出處理,讓自己的人際關系保持和諧。沒有長期處於因人際關系不良造成的嚴重的內心沖突和不良情緒之中。心理健康的教師能較好的處理人際關系,能以理性、寬容、平和的態度對待人際矛盾和沖突,在社會人群中有安全感。5、對競爭壓力的平和感教師對競爭壓力的平和感,是指教師能夠認識到教師的職業競爭和工作壓力是正常的,能夠以平和心態面對日益激烈的職業競爭和工作壓力,沒有因為職業競爭的激烈和過大的工作壓力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健康的教師能用平、從容的心態去應對職業競爭和工作壓力,他不會在面對激烈的職業競爭和沉重的工作壓力產生焦慮、煩惱和不良情緒。6、對學生的平等關愛感教師對學生的平等關愛感,是指教師對師生關系有理性客觀的認識,能夠認識到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對學生有愛心,不居高臨下的對待學生。沒有出現嚴重的對現代學生的怨天尤人和問題行為學生的厭惡感。心理健康的教師對學生有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學生具有關愛之心,並且能夠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他們對差生沒有歧視的態度,也不會對有問題行為的學生表現出怒氣和焦躁情緒,更不會產生簡單沖動的教育行為。7、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是指教師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白自己的工作對學生、家庭和社會具有的重大意義和價值。教師面對的是接受教育和訓練成長中的未成年學生,教師對自己工作的責任心決定著教師能否讓學生健康成長,對學生的現在和未來負責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責任感的強弱反映出教師心態是否正確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責任心不強或沒有責任心的教師本身的人生態度和心理狀態都是消極的。而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的人生態度和心理狀態都是積極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價值和自己肩負的神聖使命,對自己的工作是一定不會敷衍塞責,而是高度負責的,教育教學工作面臨再大的困難也不會退縮,努力克服困難讓自己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盡力把科學文化知識交給學生,盡力教育學生合格做人。心理健康的對工作充滿著高度負責的精神,8、對人生態度的積極感教師對人生態度的積極感,是指教師對人生意義有積極的認識,要求自己去追求一種有價值的人生,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活動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以積極良好的狀態和高度的責任感去面對教書育人的工作。他能夠對人名義的是保持一種淡定的態度,不會為名義所束縛,並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矛盾和問題。心理健康的教師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態度不僅影響著自己的工作熱情和績效,而且對學生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的確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會對教書工作產生厭倦感,更不會產生職業倦怠。9、對家庭和生活的滿足感教師對家庭和生活的滿足感,指的是教師對自己的家庭關系和生活是滿意的,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是滿足的,對家庭和生活沒有不滿和怨言。心理健康的教師,對家庭富有高度的責任感,對老人、配偶和孩子等家庭成員充滿著關愛情感,積極為建立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努力。10、對人生追求的適度感教師對人生追求的適度感,是指教師對自己鎖定的人生目標切合實際,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實現抱有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態度,既不會自甘落後,也不會好高騖遠,能腳踏實地的去為實現遠大的人生目標而努力。而且對人生目標的實現抱有一種平和的態度,能實現的盡力去做,不能實現的能平和面對。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很好的把握和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能夠做到在成就面前不暈頭,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氣餒。而且會不斷調節自己的心態,不會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沒有達到自己所定的目標而焦躁不安,責備自己,與自己過不去;也不會為了實現目標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產生心理疲憊。
❽ 中小學心裡健康的原則和標准分別是什麼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原則
1、了解自我,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對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難,面對挫折能坦然處之,並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失敗
3、悅納自我,對自己的外形特徵、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納認同
4、控制自我,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5、調節自我,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行為目標、心理不平衡狀態、與環境的不適應性,能做出及時的反饋、修正、選擇、變革和調整
6、完善自我,能不斷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7、發展自我,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充分發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人格
8、調適自我,對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理解他人,悅納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9、設計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與目標能切合實際
10、滿足自我,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標准: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標准:
1.能夠適應學校正規的課程安排,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2.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心情愉快,以當小學生為自豪;
3.有較強烈的求知慾,勤奮好學,能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
4.有集體榮譽感,樂於參加集體活動。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標准:
1.自知:對自己的基本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並能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2.自強: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根椐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奮斗計劃;
3.自製:有道德和法規觀念,遵守社會公德與學校紀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行為規范;
4.自覺:自覺努力學習,不怕困難,情緒穩定,樂觀處世,不為一時沖動而違反紀律,不因學習困難而憂心忡忡,始終充滿朝氣。
附: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具有發育性、多變性、可塑性,其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時期,如果兒童心理問題在關鍵時期及時發現並得到正確診治,則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兒童、青少年在出現心理障礙時,在情緒、行為、生理反應等方面會表現出異常變化:①在情緒方面表現為:恐懼、焦慮、拒絕上學、容易生氣、敵意、想自殺、興趣減少、多變、憂郁等;②在行為方面表現為:暴力行為傾向、離群、沉默、過分活躍、精神不集中、離家出走、逃學、偷東西、迷戀和強迫行為等;③在生理方面表現為:頭痛、肚子痛、嘔吐、厭食、耳鳴、尿頻,可是經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問題。
我們只有了解了少年兒童健康的和異常的心理表現,才能給孩子以正確的心理教育和引導,當發現孩子異常的心理表現時,應給予及時的教育和疏導,使其回到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狀態中,達到防患於未然,保持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