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做法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職業建設 :
教師是辦好學校的關鍵,師德是教書育人的靈魂。我們必須要求教師率先垂範,用自己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言傳身教中健康成長。教師要切實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好形象,永遠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爭取在教學上是一把好手,在師德上是一座豐碑,努力贏得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尊敬和認可。
二、抓好學生養成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
農村地處偏遠,加之長期較為隨意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養成很多無意識行為習慣。做什麼事沒有目的性,而且沒有多少規矩可言。這樣的習慣讓他們的學習、紀律、衛生、公共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陷。抓習慣培養,學校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地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有事做,做有意義的事。我們通過每周的升國旗儀式、主題班會以及校園廣播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行為規范。我們還制定嚴格細致的量化標准,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努力提高學生的自理、自立、自製的能力。
拓展內容:
教學質量管理是為保證培養規格,促使教學效果達到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規定的要求,對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指導、控制的活動。是教學管理的核心。一般程序是:確定教學質量的標准,主要依據教學目標,使之分解、具體化;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檢查和評價,通過與教育質量標準的對照比較,發現問題,改進教學;進行教學質量分析,找出解決或改進教學的路線和方法;進行教學質量控制,依據分析結果,實施改進措施。
② 中國首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准發布有啥特點
「質量為王、標准先行」。1月30日,教育部召開2018教育新春系列第二場發布會,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以下簡稱「國標」),這是向全國、全世界發布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准,涵蓋了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涉及到全國高校56000多個專業點。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介紹,首次頒布的《國標》有三大特點:一是既有「規矩」又有「空間」。既對各專業類提出統一要求、保證基本質量,又為各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發展留出足夠的拓展空間,形象地說,就是「保底不封頂」;二是既有「底線」又有「目標」。既對各專業類提出教學基本要求,兜底線、保合格,同時又對提升質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對各專業類標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時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標。
「標准為先、使用為要」。教育部將推動《國標》的應用,讓標准發揮以標促改、以標促建、以標促強的作用。一是讓教指委用起來。教育部將成立2018-2022年教育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充分發揮新一屆教指委作用,開展《國標》的宣傳、解讀、推廣工作。二是讓高校動起來。《國標》發布後,各地、各相關行業部門要根據《國標》研究制定人才評價標准;各高校要根據《國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多樣化、高質量人才。三是與「三個一流」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教育部將把《國標》實施與「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建設緊密結合,對各高校專業辦學質量和水平進行監測認證,適時公布「成績單」。
③ 現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學質量是否有所下降,原因為何
近日,關於「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是一個新話題。自上世紀末大學擴招以來,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碩士,5年前的碩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這似乎不只是用人機構的評價,就連學生自己,底氣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學里到底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然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答案必須建立在一系列實證研究基礎之上,至少要提出諸如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標準是什麼,測算的數據是什麼,以及統計分析結果的含義是什麼,等等關鍵性問題。缺乏基於數據的實證研究,只是憑感覺就得出「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結論,不僅草率,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積累。
但有時候感覺也的確反映了部分事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不斷推遲就業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用人機構迫切需要各類人才,但放眼望去,幾無可用之人,尋找合適的員工變得越來越困難。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正在加劇。
這說明大學的產品——本科畢業生——沒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至少沒有充分滿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除了快速擴招,盲目擴大規模和大學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方式等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三個更為根本性的弊端——我稱之為「刻舟求劍」「陪太子讀書」和「紙上談兵」——正在嚴重影響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弊端,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學教育質量的實質性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弊端一: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是指當前本科教育嚴重滯後於外部世界的快速發展。從國際來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正在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浪潮,互聯網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開始顛覆整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運行;從國內來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技術變化的速率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這使得19世紀以來以培養專業化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體系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它根本跟不上步伐。正如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羅森堡所說:「不要成長為一個專才,因為工作會變。當下科技的腳步變化太快,專才會無所適從。」
更大的麻煩在於,20年後,世界也許會變成一個用我們今天的知識和眼光所根本無法理解的世界。那時候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和今天的完全不同。這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將不再可能從已有的「知識儲備箱」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只能根據新的變化了的情況,通過合作和協調,共同解決面臨的難題甚至是危機。這就要求大學教育必須要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專業化教學模式,而建立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新的教育模式。
然而,自1952年按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相應建立起以高度專業化為特徵的高等教育體系以來,專業化思想就在中國大學里根深蒂固。不只是大學,社會的認識也大體如此。如果學生不學點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用性技術,就像南方人沒吃米飯一樣,心裡沒底兒。大學拋棄了古代中國教育中「重道不重術」的優良傳統,正在退化為職業技術培訓所——不是說職業技術培訓所不重要,而是它們和大學承擔著不同的使命——使得通識教育的推行在大學里往往會遭到強烈反對,分外艱難。一個危險性的信號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面對變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外部世界,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的專業化訓練程度越高,畢業之後適應、調整、轉化的餘地可能就越小,就好像那個在船舷上刻下記號的楚國人一樣,又怎麼可能找到自己的劍呢?
弊端二:陪太子讀書
「陪太子讀書」是指大學教育的資源配置不合理,浪費現象嚴重。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麼?這個根本性問題我們還沒有想清楚。按照現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大學是由各個專業院系組成的。它們是大學里的「諸侯」,有各自的特殊利益,未必和大學的整體利益相一致。院系的管理者和教師,最關心的是專業教育。這不僅因為這是他們的偏好,也是其利益所在。由於長期專業訓練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容易習慣性地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思路和模式去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就像其老師曾經做過的一樣——力圖使每一個學生的專業基礎更扎實,專業能力更強。實際上,這是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而不是本科生的培養模式。
但問題在於,不是每一個進入大學的學生未來都想從事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社會也不需要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從事科研工作。更顯著的事實是,絕大多數學生不想也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同時,社會所能夠提供的科研就業崗位非常有限。統計數據顯示,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最終從事本專業科研工作的比例不超過10%。即使在科研領域內部,根據一項對近年來諾貝爾獎得主所學專業的研究,大約85%的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也不是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既然90%以上的人畢業後都不會從事專業科研工作,為什麼要按照培養不到10%的科研人員的模式去組織本科教學呢?大學和院系為什麼要把全部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不足10%的人身上呢?為什麼要讓超過90%的學生成為不足10%的學生的「陪讀」呢?這不是巨大的浪費嗎?看來,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應當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將學校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資源按照不是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超過90%的學生身上,而將小部分資源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不足10%的學生身上,各盡所長,各得其所。
歷史上,美國頂尖大學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爭議:本科教育應當採取和研究生教育同樣的模式嗎?大學所要招收和培養的學生,到底是以成為學者、科學家、大學教師或研究博士為目標,還是成為未來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的領導者?如果是前者,招生時就應當盡可能挑選那些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如果是後者,招生時除了要考慮學業成績之外,還必須參考那些對於取得成功而言更為關鍵性的素質:動機、熱情、堅韌、道德責任感和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等等。20世紀60年代,當美國受到蘇聯航天科技最強有力的挑戰,對科技人員的需求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時,對此的爭議也達到了白熱化的頂點。但即使在那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等最頂尖的私立大學也沒有選擇前者,而是堅定地以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為大學的根本使命。後來的事實證明,它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科階段,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熱情、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感,等等。對於今天的大學教育而言,這是更為基本的挑戰,也是社會對於大學畢業生素質的要求。當學生走出校門時,大學給予學生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畢業證書、成績單,還是別的東西?我曾經請幾位大公司的CEO列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看重的素質,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體好、人緣好和想法多。至於大學和學生所最看重的考試成績、英語熟練程度和藝術特長等,他們根本就不在意。面對如此之大的差異,大學又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去滿足用人機構的這些需求呢?
弊端三: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書本理論知識——許多實際上已經過時——過多,缺乏與實踐生活的系統性聯系。學生背誦了大量用來應付考試的理論、名詞和術語,卻缺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關心。以經濟學教育為例,許多學生對帕累托改進、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勒拿指數和精煉貝葉斯均衡等模型和術語滾瓜爛熟,卻看不懂一張基本的企業財務報表,這不是令人奇怪的現象嗎?一學期18周的教學計劃中,至少有17周是在教室里度過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有機會了解到真實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脫離實際的教學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只會根據現成的理論、知識和數據去做外圍性的輔助工作,卻很難獨辟蹊徑、無中生有地進行開創性的領導工作。學生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但提不出獨創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一旦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或危機,則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中國社會缺乏自主創新成果的根源,也是面對重大災害時行動效率低下、損失巨大的重要原因。的確,在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很快把歐美的新東西引入國內,甚至因為中國市場的廣大而取得比歐美國家更大的成功和商業利益,但為什麼我們自己就不能提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比如Google、Uber、Twitter,等等——讓歐美發達國家來模仿中國呢?
美國頂尖大學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千方百計提供各種機會,增加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以MIT(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它的核心理念是「關心真實的科技與世界」。教授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想法,並動手把它做出來。有時候,教授會把學生丟到印度一個窮鄉僻壤中,在沒有網路、沒有數據、沒有資料、沒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研究真實的事件和問題。有趣的是,美國頂尖大學的課堂對笛福筆下的魯濱孫特別感興趣,常常要求學生設想如果自己處在魯濱孫的環境下,應當怎樣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許多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政治學的理論就是從對魯濱孫的討論開始的。
因此,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相比,更有價值的問題也許是,每一所大學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點,反思如何改善自己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這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畢竟,在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如果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可以「用腳投票」,選擇自己滿意的教育。社會機構也是一樣。
④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英盛觀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既不能簡單圖快,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在堅決破除不利於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的基礎上,綜合改革、辨證施治。
南京大學充分認識到按教育規律管教學、確立一整套教學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力圖通過制度保障推進本科教學改革,努力在增加教學投入、加強教學隊伍建設、健全教學組織機構上用心思、下工夫、謀實效。
增加教學投入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學校在「985工程」中設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包括培養模式創新計劃、高水平課程建設計劃、教師教學發展計劃、改進育人環境計劃和教學資源建設計劃等5大類計劃453項,對創新人才培養經費實施「上不封頂」的政策。
教學師資隊伍是深化教學改革、保障教育質量的關鍵。學校設置了教學崗教授和副教授,激勵積極投身教學一線的教師;增設各項教學獎勵,每年由學生評選「我最喜愛的教師」;將教學工作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對教學工作不達要求者實行一票否決制。在評價教師時,實行四個「一視同仁」,即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一視同仁,教學研究項目與科研項目一視同仁,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一視同仁,教學帶頭人與科研帶頭人一視同仁。
健全教學組織機構是教學改革可持續的重要支撐。學校先後成立了「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研究與評估中心」「考試中心」,逐步實現教學的「管、辦、評」分離,從而對教師教學提供切實的指導,對教學改革提供理論的支持,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的監控,對考試考核給予有力的規范,確保了高質量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世紀。我國大學一定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正本清源,回歸大學之本,不斷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繼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大學如何抓質量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秦紹德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學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建立規范的教育體系、改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建設好教師隊伍、改進教學管理等方面全面著手加以努力。我們的教育教學體系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一路走過來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為國家工業化道路服務的痕跡比較濃,專業化的教育比較成功,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共和國的建設培養了大批骨幹人才。但是這一體系顯然已不適應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盡管經過30年改革開放這一體系有了不少進步,但還需要進一步改造。這就需要不斷解放思想,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教師隊伍。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要保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一是要有足夠數量稱職的教師,生師比不能過高,這樣才能要求教師的課程質量。二是要千方百計激勵、動員教師在教學、人才培養上增加投入。現在教師負擔很重,幾副擔子一肩挑。要減少教師的行政兼職,校內設立專司科研的研究員系列,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課程。許多優秀教師的身上有著天生的熱愛學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積極性(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對此要獎勵倡導,以良好的師德師風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師。三是要保障教師的學術水平。高水平的課程得有高水準的學術保障,教師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這是大學教學和中學教學的根本區別。
提高教育質量還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動的機器。因此,人才培養要著眼於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發展的成才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內在積極性。要為他們開設盡可能多的選修課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轉專業,得到「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接受外校的插班生;增加在校學生出國交流機會;增加學生課外與教授通過科技活動等進行接觸的機會;為個別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等等。總之,要因材施教,發揚個性。公共服務和後勤保障設施也要樹立「用在學生身上最值得」的觀念,捨得投入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明確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南開大學校長 龔克
所謂「培養什麼人」,不同時代面臨不同的問題。從當今的時代來看,有幾個突出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首先,世界的發展需要是可持續的,我們要培養的人就是能夠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人才。以氣候問題為例,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司法問題、國際關系問題等等。我們過去培養的工程師,都是利用自然界的能量來節省人力。今天,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能量的開發是要付出環境代價的。如何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知識等「嵌入」到大學教育之中,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直接涉及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
其次,中國的發展進入了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國家的新階段,我們要培養自主創新型人才。我們以前培養的人才,都是適應特定工業化崗位的專門人才。而信息化改變了工業化和整個社會的面貌,電子信息滲透到各個領域,並且和這些領域結合,這種情況直接沖擊了過去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果說我們之前培養的人是善於學習國外先進技術,跟蹤國際科技發展的人,那麼現在我們就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用我們獨創的科學技術、我們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貢獻來履行我國的大國責任。
第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誰都阻擋不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獨立自主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生產的各個要素,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所有這些問題在今天都顯得特別突出。我們要培養適應全球化發展要求的人才。他們要有全球視野和應對國際化問題的能力,適應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新要求。
第四,現在是知識加速更新、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時代,人才的專業口徑要寬、適應能力要強。如果過去人們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夠一個人用一輩子,那麼現在即便是一個人不換崗位,他所做的工作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這種情況就需要一個人有自主學習、更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對「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我認為對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習能力強。而且,那種少數人憑著興趣去搞發明創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今的人才一定是要善於團隊合作的。 質量意識要內化為自覺行為
湖南工業大學校長 王漢青
外部監控是指國家和地方政府、社會對大學教學質量的監控,內部監控亦即大學教學質量自我監控,是大學組織按照自己的標准自覺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國家層面正在積極推動大學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內部監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固有觀念的束縛和路徑依賴,質量監控仍沒有跳出原有質量管理的框架,真正有利於大學組織健康發展的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尚不成熟,迫切需要在觀念更新、模式構建、策略實施上取得突破。
提高教學質量的真正動力源自大學組織對高質量教育的追求。要形成這種追求,關鍵在於大學組織質量建設主體意識的強化。因此,在質量監控觀念更新上,首要的任務是實現由「外控為主」到「內控為主」的轉變。長期以來,由於機制體制的原因,我國大學教學質量監控一貫以政府主導的外部監控為主。片面的外部監控,由於難以顧及諸多組織的差異,導致質量標准同一、監控模式單一,遏制了大學個性的發展,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的辦學質量。內部監控,以「本土化」的質量標准為監控依據,以大學組織和組織內部成員對質量建設的高度自覺為基礎,充分尊重學科專業的特殊性與多樣性,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的個性、特色發展。
其次,要牢固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質量管理,是一個組織基於質量管理的變革願景,雖然產生於企業管理實踐,但非常切合大學人才培養活動的實際,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大學質量管理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具體到教學質量監控工作,要特別強調過程監控,因為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如果某個環節達不到質量標准,質量鏈條就會斷裂,整體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同時,全員參與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要通過質量文化建設,催生質量意識,內化為自覺行為,築牢全員參與的思想基礎。
質量不是靠檢查出來的,而是生產創造出來的。大學組織的「生產一線」就是教學,對教學一線的質量監控,必須充分發揮一線教師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隨著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為主旨的學院制改革取得進展。因此,大學內部質量監控的重心在教學基層,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監控模式。
實踐證明,構建以學校主導、學院為主、全員參與的教學質量監控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這種監控模式下,學校傾力於教學質量標准建設和目標管理,學院傾力於具體教學活動監控和管理,師生員工能自覺評價和調整自己在工作或學習中的行為,從而實現質量監控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使內部質量監控的各種力量形成合力。該模式在操作層面可以通過實施校內學院教學工作評價制度來實現。校內學院教學工作評價的重點,是各學院的教學工作與管理工作,目的在於客觀評價各學院的教學工作,准確診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師生質量意識,實現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⑤ 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有了 《國標》有哪些特點
1月30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有關情況。
近日各論壇紛紛發文傳播這個國標的發布消息,但國標其實是一再延遲發表,背後也有多種考量,如是否必要,有何意義和影響,正面的作用是什麼,負面的作用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執行,執行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這些都是我們在執行時必須思考的。著應該也是制定者的初衷之一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從向別人學到逐漸向創新引領邁進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推出這個《標准》,必將會對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也正在向全世界貢獻中國標准、發出中國聲音。
「質量為王、標准先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質量這個「綱」。教育標准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工程。
⑥ 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准已經發布了嗎
據報道,教育部日前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專,這是我國高屬等教育領域首個教學質量國家標准。
同時,明確了各專業類的基本辦學條件、基本信息資源、教學經費投入等要求,涵蓋了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涉及全國高校56000多個專業點。
希望該標准有助於中國教育質量的提升!
⑦ 什麼是教育質量什麼是教學質量什麼是人才培養質量有何區別
呵呵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首先,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不講清楚,所有答案都沒有意義。
其次,教育與教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什麼是教育,首先考察的是教育的起源。目前國內外關於教育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個人研究認為:教育起源於人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
為了滿足生理需要或叫做滿足生存需要,即衣食住行的需要,人必須學習----學習的需要是天生的,因而教育也是人生來就需要的。從這一角度,教育是為滿足人的生理或生存需要的、教育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傳授經驗與知識的活動。
而在人類社會化程度不同的今天,人的需要更主體地體現為生活的需要----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較生存狀態更為豐富的精神、物質需要。此時,教育則是為了人們獲得提高生活質量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的需要的,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性實踐活動,一般指向學校教育。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強調對人進行全面、全方位的培養和訓練,幾乎包括了所有可能對人的成長產生影響的因素,如教育環境、學校各種氛圍、學生家庭條件、教學的基本保障等等。現代的「教育」概念,強調的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某門或某類學科知識的培養與訓練,更注重強調為社會的發展服務或是為個人的發展服務。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的基本要素有很多種提法,總起來離不開教師、學生、教學媒體。
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注意強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從系統管理的角度,教育和教學是兩個不相同的系統,教育比教學的范疇為大。高等學校的教育管理系統包括行政管理系統和黨委管理系統,這兩個系統之下又有一些子系統,如行政管理系統下的教學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後勤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等等。而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一般包括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以及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學風、教學隊伍、教學管理制度等教學基本建設的管理。」教學管理系統不包括教學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統,如圖書情報系統、後勤服務系統、體育衛生系統等等。教學管理系統是教育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又有緊密有關系。
因此,教育質量與教學質量也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
教育的質量,即一種特定的社會實踐(人才生產)的質量,最終由其產品——培養出的人才來體現,不僅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各個方面來規定,同時也包括了教育環境建設、學校氛圍、教學保障等方面的質量。可以說,教育質量是以人才(學生)作為衡量教育實踐質量的基點,並以此為中心從各個方面對質量進行考察。教學質量則主要是由「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成,並以「教」為中心;教學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質量必然是教育質量的一部分,教學質量與教育質量存在質的差別。一般地,教學更強調課堂教學(包括一部分有組織的課外教學),對教學環境(如課堂自然光、聲環境)等不做嚴格要求;教育則必須包括學校教育中的各個環節。
教學質量更注重教師「教」的質量,考察學生「學」的質量,則主要是在教師的「教」對於學生的「學」所起到的作用、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生不受教師影響的自學或其它學習形式則不在教學質量考察范疇之內。
教育強調對學生的的個人發展的影響力,指向一個較大的范疇;教學則更注重某門或某類學科知識的學習,主要指教育的一個環節。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相比這一學校的教學質量,前者更強調學生的成才率(即產品合格率、優秀率),從學生的角度考察質量。後者則更強調教師「教」的質量以及由這一「教」的質量引起的學生「學「的質量。教育質量更傾向於成品——人才質量,至少指向某門學科的教育質量,如同樣是土木工程學科,教學質量則更傾向於產品的前期加工。
現代質量觀,是將質量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待的。從質量系統的角度,教育質量的決定因素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背景、政策、體制等宏觀因子,也涉及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教育方法、形式、內容、機構、人員等中觀因子;而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則是在教育質量的各種影響因子之下的一種微觀要素,包括教學管理質量、教學質量(如課堂教學質量、課程教學質量)。可以說教學活動作為子系統,是教育實踐的基本細胞;各式各樣、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教學活動(基本細胞或子系統),是教育實踐這一整體系統的最主要內容。進而,教育質量與教學質量是大不相同,卻又緊密相關、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兩種系統。
⑧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如何有效提高小學階段教育教學質量根據網路資源整理抓教育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對如何有效提高小學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的膚淺認識。一、抓管理大家常說,向管理要質量。管理的核心是評價。評價的方式很重要,它可以說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如果這根指揮棒偏離了方向,那麼,質量也就不是有效的質量。我們傳統的把教育分為小學、初中 、高中教育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 應該有不同的評價側重點。小學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所以,對小學教育的評價,要重點看常規管理、學習興趣和習慣的養成、活動的效果。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對初中教育的評價主要傾向於能力的檢驗。,高中教育,是教育展示的窗口、教學水平的標志。備受社會關注。只要用高考,來進行「選擇」和「選拔」,為了多考本科、提高升學率,那麼,「應對高考的教育」,就將繼續存在。 高中就是高考,升學率就是生命線。由小學、初中,到高中,由養成教育、能力培養,到高考選拔,一脈傳承,接力遞進。養成是根基,能力是軀干,選拔是枝葉,是開花結果。要固其根基,強其軀干,廣其枝葉,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二、抓習慣英國培根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的話確實包含著深刻的道理。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造就或阻礙自己,一個良好的習慣會使你一輩子受益。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功的秘訣就是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要抓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靠班主任一人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最好的方法是培養一批得力的班幹部。諸葛亮、李世民,大家對他們的名字都不陌生吧?如果要我們各位班主任選擇向他們學習,不知你會選擇誰呢?諸葛亮一生英明蓋世,但因為他什麼事都要親歷親為,結果呢?真給司馬懿說准了,「等等吧,他決計活不長了!」果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後繼無人,很快就滅亡了。你看,諸葛亮空有驚天緯地之才,卻沒有培養後人。不僅劉禪沒輔佐好,就是他看好的姜維也因沒有鍛煉只屬二流人才。所以,才鬧得身死國滅。而李世民呢?就不同了。他大膽起用人才,以人為諫,一大批人各司其職,幫他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而他總攬全局,悠哉游哉,一片太平盛世。所以我覺得我們身為班主任,就要像李世民那樣,要培養人才,大膽起用班幹部。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話似乎有些絕對,但良好的習慣對人生的確太重要了。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人、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更大的潛在能量。所以,要抓教學質量,就要首先抓好學生的習慣。三、抓細節海爾集團的老總說:「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從事的教學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事業,為了把我們的這項平凡的工作演繹地不平凡,我們就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得抓教學的每個細節。當今,眾多的專家們在喋喋不休地討論:教育的內涵是什麼,教學的性質是什麼,教學該如何教等等。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我們這些從事語文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最無理。而正因為我們的茫然一片,學生們在多元化的今天提筆忘字、別字、錯字現象數見不鮮,簡單的數學計算不過關,我們在茫然之餘,總是感嘆「遙想當年,我們的老師並沒有用什麼先進的理論,可我們的學生卻少有別字、鮮有錯算現象。」所以我們應靜下心來,轉換思路:如平常就從抓生字、抓背誦、抓口訣、抓公式、抓概念、抓課堂知識點開始,夯實基礎。這樣抓每一個細節,形成習慣,孩子們的成績一定會得到提高。四、抓學習先不說什麼「和書本擁抱,與大師對話」這些冠冕堂皇的話,單是培根一句話,我相信大家都還記得:「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准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讀書的好處,培根說的淋漓盡致了。作為老師,我們能給學生留下些什麼呢?就學生來說,有的可能著迷於老師的言談,有的可能著迷於老師的博學,有的可能著迷於老師的氣質風度。老師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也會激發起學生奮斗的熱情。
⑨ 中國傳統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有哪些
管理問題,大學逃課太嚴重,第二,大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專業知識不過關,眼高手低,為什麼以前的實習期一個月,現在是三個月或者半年,或者一年呢,就是怕他跳槽,
⑩ 最新版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報告"是什麼
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授權人民網正式發布最新版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這是繼2016年首次發布以來,我國第二次發布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其中,《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和《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均為首次發布。
《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質量報告》是在連續五年發布《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的基礎上,對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質量和轉型發展的首次大檢查、大展示、大交流。
《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是首份專題性的民辦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根據報告,截至2016年5月,全國共有本科高校1236所,其中民辦本科高校417所,佔比超過三成。民辦本科教育最初僅作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如今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