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量表評價法、隨堂聽課評價法。
拓展資料:
一、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信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拓展資料: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並找出主要原因。可見教學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的科學的診斷。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調節作用
評價發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②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 1 )評價對象從關注教師的 ' 教 ' 轉向關注學生的 ' 學 ' 。綜合發展趨勢,從以往側重教師的教回轉向面向教學答結果的同時,也考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2 )從只關注知識的掌握轉向全面關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3 )教學評價既關注 ' 有效教學 ' 結果的達成,也關注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狀態表現。
( 4 )強調評價標准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靜態走向生成。
( 5 )從關注短效到關注長效,尤其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習慣的養成,主動開動腦筋利用多種策略、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為孩子的發展積淀的重要財富。
( 6 )從關注評優課、展示課的評價到關注常態課的評價和診斷。
( 7 )從獨立的關注一節課到關注一系列的課,從關注一個人的課到關注一個學校教師群體的課,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文化氛圍。
( 8 )從關注形式的變化到關注對學科本質的追問。
③ 課堂教學評價的評價者應具備哪些條件
一、評課的標准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新課程評價已經從過去以知識水平為中心的甄別性、利害性、封閉性、標准性、結果性評價,轉化為以能力水平為中心的發展性、激勵性、開放式、多樣化、過程性評價。由於新課程評價內涵的改變,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的評價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評價者在聽課時,目光不是緊盯在授課者身上,二是整體考查教師的教的行為和效果,同時考查學生學的狀態和學習效果,這樣,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也隨著評價者關注對象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做出了這樣兩個方面的界定:
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是「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這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確定了很好的准則。
二、評課的原則
1、實事求是原則:即客觀公正,也就是在評課過程中,要求評課者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准去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的對象定位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事件本身)上面,而不是定位在授課者(人)上面。當然,實事求是的評課原則還要求評價者能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不夾雜感情因素。
2、坦率誠懇原則:就是要求評價者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對教師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能明確地指出來。當然,在具體評課時,還要考慮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一些,對心理承受能力強的教師可坦率、直爽一些。
3、兼顧整體原則:一是評課者應樹立整體意識,堅持在評課中把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二是評課者在評價過程中,還要兼顧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既要看所聽的課,還要看平時的課,也要看教學成績,應綜合一個教師的多種表現,而不能「一課定終身」。
4、激勵性原則:一是對被聽課者的激勵,二是對參與聽課的其他教師的激勵。前者主要是要善於抓住教師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的閃光點,發散甚至放大教師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成功的地方,使被聽課者明確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在哪個環節上是優秀的,以便於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好地保持。對參與聽課的其他教師,通過評課也要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可使用這幾種激勵方法:目標激勵,給教師提出一個教學研究的目標;榜樣激勵,為教師樹立一個教學典型;信息激勵,為教師提供教改信息。
5、差異性原則:一是看課型的差異。針對不同的課型應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不能用同一評價標准來評價不同課型的課。二是要看教師的差異。對不同執教年齡的教師進行評課,要求自然不同,對不同職稱的教師授課情況的評價,要求也應該有所不同,聽不同學科的教師的課時,也要能根據學科特點設立不同的要求。三是要看到學校和學生的差異。一般情況下,教師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的選擇,是基於對學情的分析的,也就是說,他要根據他的教學對象去確立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評價者應通過觀摩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課堂教學效果去評價,而不是根據自己或他人的教學經驗去評價。
6、講究方法原則:評課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是要充分尊重授課者的勞動,先肯定成績,再找出教師授課過程中需要改進的一些因素,不可以用簡單的二元對立是非觀去評價教師的授課情況;二是在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的時候,褒獎與貶斥要有「度」,放大優點或擴大缺點,都可能對被聽課者造成傷害;三是評課要主次分明,在重點問題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講透,一般問題可一帶而過,對缺點問題要抓要害,不嚴重的缺點可輕描淡寫,不能面面俱到,否則無論是對聽課者還是授課者都起不到評課應有的效果。
7、導向性(方向性)原則:在確定了評課目的之後,依據評課標准,關注教師授課過程中那些體現現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細節,發散並放大這些能體現時代教育教學特點的成功細節,從而使這些成功的細節能夠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8、科學性原則:一是審視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是不是符合科學性要求;二是審視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評課者應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解剖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和課堂組織形式,並根據課程、教材、學生學習實際需要等內容,對教師的授課行為作評價。
④ 有效教學評價標准包括
鍾煒
1、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
1.1、有效教學的定義.
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
有效果:只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教學活動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
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即只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評價。
1.2、有效教學的兩個緯度.
對於有效教學,國內研究分為基礎性和發展性兩個緯度.
基礎性:是否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是否注重個別差異;教師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語概念式表述、案例領悟式表述和圖式結構式表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
發展性:是否能靈活運用、選擇和編制教學計劃;是否能調動學生積極參入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能否體現互動和開放的要求;是否具有科學思維和創造性。
1.3、有效教學的評價標.
指標體系是 評價的內容規定,標準是對指標體系的程度規定.
確定有效教學評價標准應關注四個主要變數.
教學主體具有復合性.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各自的角色與作用體現出來的。
教學內容具有發展性.能夠引領和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要有挑戰性和開放性。
教學過程具有和諧性.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上,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智慧的生成。
教學環境具有支持性.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必須創設一種安全、相容的心理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有效教學的五條評價標准.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學首先要營造一種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氛圍。民主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和諧就是師生、生生間要有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自由就是讓學生有選擇權,能夠舒展天性;安全就是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鼓勵成功。
用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發展,是有效教學的依據。教學目標要三維整合,要有挑戰性,要有生成性,要問題化。
學生主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慾,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空,讓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參與機會,設計的問題要有挑戰性、開放性
⑤ 如何制定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標准
摘要: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我們的教育實踐者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過於重視教學活動的過程而忽視了教育目標的設定,以至於目標制定過大或與幼兒的實際能力及教材的內容不相符合,沒有發揮教育目標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淺談一下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的制定,希望自己的拙見能為大家提供點滴啟示作用。
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是教育工作者對幼兒在一定學習期限內的學習及結果的預期,是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即是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和教學策略的依據,也是活動評價的標准。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對於教育活動組織實施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制定科學的活動目標,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以《綱要》中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中規定的各領域的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制定。
幼兒園的教育對象是3-6歲的兒童,此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實施科學教育,才能健康的發展。《綱要》中的教育目標是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方面及統一內容不同時期發展特點綜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指導性。如中班活動《濟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會為重點領域的活動。此活動可根據《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目標。即目標一: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穿越馬路時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規則;目標二:通過欣賞濟南獨具特色的「泉」,萌發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情感;目標三:在旅遊中,提高幼兒自我解決問題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遊中,有的小朋友身體不舒服,同伴之間要給予安慰和照顧等),這些都是建立在總的社會領域目標的基礎之上的。
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目標要根據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認識規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一個「雙生子爬樓梯」試驗,在這個實驗中,雙生子T和C:T從第48周起每日進行10分鍾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C不作爬梯訓練,只從第53周起開始作爬梯訓練。根據他的實驗結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訓練,就能趕上T的水平。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這種順序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發展規律表現在,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做什麼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齡,幼兒就會走路、爬樓梯,不到這個年齡,機體這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訓練,也是事倍功半。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不能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如小班上學期活動教材中體育游戲《運沙袋》制定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幼兒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走」運沙袋,改成「跑」運沙袋,對於身體協調能力發展較差的小班孩子來講就太難了,孩子會因為沙袋總是在運送的過程中從身上掉下來,失去信心和繼續做下去的勇氣,從而放棄游戲。又如大班健康活動《小青蛙本領強》的目標之一是使幼兒體驗跳躍的動作要領,練習不同的跳法,發展跳躍能力,如果把「練習不同的跳法」去掉,單純體驗跳躍的要領,而平時孩子又經常玩跳躍的游戲,使得孩子失去了長時間練習跳躍的興趣。
同時,教育活動目標的的制定還要遵循幼兒的認識規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識規律一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動《小烏龜爬爬爬》,這次活動的目標首先要建立在認識小烏龜特徵的基礎上,然後了解小烏龜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點,目標之一才能設計為引導幼兒學習手腳著地爬行。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制定時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讀材料、分析材料,對材料所蘊含的意義和對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作用有一個比較深層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夠透徹,目標就會出現導向上的錯誤,如中班主題活動《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內容及其蘊含的意義,教師只把目標定為:能認真聽故事,並能復述故事;體驗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樂趣。而不是引導幼兒認識會生蛋的動物,並理解故事重復的結果預測故事的結局。那麼孩子只能單純的學會講故事,而不是在教師的引
⑥ 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的評分標准
你說的題是大題吧? 評分的時候主要就是看知識點的 只要知識點答出來了 就能給分
通過率? 這個你先要考過60分才行
⑦ 如何在課堂評價中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小學學科教學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其隱性的教育價值,協同發展小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也就是在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指在學校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傳遞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注重挖掘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中的內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幫助小學生提高認知和技能、情意特質和人格素養,從而完善心理機能的一種課程形式。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在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在小學學科教學目標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還應該包括認知、情意和行為。任何一門學科課程的目標都應同時反映學生的心理層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一方面,學科內容傳遞的過程以人的心理發展為基礎,服從心理規律,使學科內容心理化,這是解決教育過程中學生與課程矛盾問題的正確策略;另—方面,學科內容的傳遞是著眼於學生整體發展的,即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並行不悖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體現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科位置與教育價值。傳統的學科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學生要適應教學,從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而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性的培養。下面以小學社會課《我家的鄰居》為例,說明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該課的教學目標有:①懂得良好的鄰居關系的重要性;②培養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情感;③主動維護住宅公共部位的環境衛生並且能主動招呼、關心鄰居。其中①是認知方面的目標,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標,③是行為方面的目標。二、在小學學科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現行的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內容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經過適當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課程中對學生道德意識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質(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養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德育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定向和動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是維護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在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疊、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師要善於挖掘德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善於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線索。三、在小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層面來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集中反映在學科課堂心理環境的創設與優化上。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改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使學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和提高能力,又能發展良好的個性和提高心理素質。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是指教師根據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目標和對學生心理特點的了解,通過把握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來優化課堂教學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產生積極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以營造課堂教學氣氛的過程。它是學科課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優化課堂心理環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貫徹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來實施的,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主要有和諧原則、民主原則、興趣原則、成功原則和探究原則。優化課堂心理環境要以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核心,以情感溝通為橋梁,教師要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滿足或引導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使學生產生積極健康的學習行為,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學風班風,而這種良好的學風班風又會反過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的保持最終會形成新的心理結構,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品質獲得健康發展。各學科教師在貫徹優化課堂教學心理環境五大原則時,還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來進行教學:教師活動:巧設情境—指導實驗—激發探究—點撥引導。學生活動:好奇觀察—動手實驗—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心理過程:增強動機—感性認識—理性思考—領悟內化。鍛煉能力:科學興趣、觀察動手、質疑探究、思維想像。塑造人格:新鮮感、務實感、責任感、求知慾、好奇性、參與性、堅忍性、科學性。四、在小學學科教學評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是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傳統的課程評價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對教與學的評價是以知識理解為中心,是單維的、片面的評價;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標准化答案,輕創造力考核,把考試與評價等同,把分數與效果,即學生的價值等同起來。這種評價只關注預期的、靜態的、客觀的目標,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體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單純追求分數、升學率,學生負擔重,創造性、個性受到摧殘,壓抑了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損害了學生身心整體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帶來了傳統學科課程評價的變化,它要求評價的多元化,注意評價的心理層面,兼顧到學生心理發展的各個要素和各個層面,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確立課程評價的心理指數,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⑧ 積極參與課堂有哪些評價標准
[摘要]新課程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通過互動,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激勵學生: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讓課堂生動、有趣;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台;讓積極的評價體系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
[關鍵詞]學生 課堂 教學活動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即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宰,大部分時間里,學生或在緊張地記筆記,或在忙著找書上的知識點,被動地接受知識。應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況呢?應該從學入手,以學論教,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用真誠、贊賞的語言,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一、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學生學習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如在每課教學前指導學生做課前准備,查閱資料,同時教師自己也進行充分的活動准備。課堂上,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各種活動之中,學生的表演或回答問題,都會得到教師真誠的鼓勵和稱贊。學生從教師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輔導者和教導者。學生在課堂上,完全沒有對教師的畏懼和約束感,師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學生在內心接納了教師,喜歡了教師,就會樂意參加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思維活躍,個性得到發展。
二、讓課堂生動、有趣
教師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能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好和樂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願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就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以下幾點:(1)根據課程標准,提出教學問題。所提問題必須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2)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和好動的年齡特點,設計出操作性強的課堂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和競爭意識,讓書本知識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活起來。(3)通過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並指導自己的實踐。
三、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台
教師上課不能根據書本的知識直接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資料,整理資料,共同解決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和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學習促進,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定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己學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質疑的精神。在活動情境中,教師要始終扮演倡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演員,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並在展示中認識了自己,學會了尊重別人,欣賞別人。
四、讓積極的評價體系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過: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的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和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對學生的活動和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不同表現的學生都給以不同程度的鼓勵。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尊重和贊賞,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強。這是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自己評價自己、小組成員中相互評價的過程中。而且我們的評價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反思能力,使學生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新課改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傳統的知識講授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⑨ 擬定一份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的評價標准 只需列舉一級評價體系,並分別附
(一)國內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關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研究雖然不多,但很多省市正在積極地進行探索和研究。1998年底,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制訂了「上海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它按機構設置、教育與輔導、隊伍建設、教育成果等四個方面進行評估。以這四方面為依據,根據程度不同分別以A, B, C三個等級在上海市嘉定區進行評價。2002年,「黑龍江省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實驗」總課題組制訂了「學校心理保健工作條例」,並設計了一份針對中小學、幼兒園的「學校心理保健工作評價表」。該評價表以組織與領導、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心技能育、心理保健工作過程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四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分別賦予15%、20%、 50%、15% 的權重。評價結果採用自評和他評方式結合。2002年以來,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契合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推出,研究制定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方案》,開始了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工作開展、效果成效等方面的綜合評價。2004年由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組織編寫的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標准(徵求意見稿)中按照良好(81~100分)、合格(61~80分)從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制度保障、工作條件、活動內容、人文環境等六個方面進行評估。杭州市教育局採取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建立與完善了富有區域特色的杭州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體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系統、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系統、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評價系統等三個子系統(一級指標),並對一級指標進行細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系統分解成8款(二級指標)28項(三級指標)考核指標,各項指標賦以一定的權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系統主要從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學校心理環境兩方面進行評價,並分為心理健康水平、校園環境、課堂教學、人際支持、專項支持五個指標;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評價系統主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優秀論文和先進個人進行評價。 另外,對此做深入研究的學者還有吳增強、陳家麟等。吳增強在《現代學校心理輔導》中,認為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評估可從學校心理輔導課程的評價、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評價、學校心理輔導組織管理的評價、學校心理檔案的評價四方面進行評價。江蘇陳家麟從領導重視、師資素質、活動場地與設施、教育過程、教育質量五方面設置評價指標。尉輝棟依據有關文件及客觀性、可比性、可測性、動態性、全面性、一致性等六項原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分為對學校的評價,對教師隊伍建設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三方面(一級指標),對三項指標進行細化設置二級指標,並賦予不同的權重。 (二)國內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 雖然一些省市和專家已經對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做了很多研究和實踐,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研究與實施並沒有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發展相一致,而且國內至今也沒有一個被認可的評估模式。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主要存在一下幾方面問題。 1、評價模式的指標片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包括對學校、教師、學生、與家庭、社會合作情況等各方面的評價。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針對學校、教師的,針對學生和與家庭、社會合作情況的較少。 2、評價模式的評分標准缺乏客觀性。評分標准易受評價人員主觀影響,分數評分有很大的主觀性;等級評分制欠精細,只是使用「優良中差」等級評分,缺乏一個科學、有效界定的評分標准。 3、評價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以往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理論層面上建構評價模式,沒有真正應用到現實實踐中運行,科學性、有效性尚待定論。 4、評價模式重上級評價。一般評價模式都是為了迎接上級檢查的需要,缺乏學校自身、學校教工和學生的評價,真正效果如何不得而知,這樣做多了應付公事的色彩。 5、評價模式重過程輕效果,重靜態輕動態。大部分評價模式都是對過程的評價,如機構設置、隊伍建設、課堂教學等,缺少對學校、教師、學生的長遠效果的評估,這個過程是靜態的,缺乏縱向評估。 三、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原則 教育部雖然在2002年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對學校督導評價之中」,但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評價的理論依據及、具體內容和方式方法,文件中並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思路,所以有的省市建構自身區域性評價體系,如杭州市,但是大部分地區還是建立本校的評價模式,缺乏統一性。鑒於此,本人認為建構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國家規定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的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構建一定要與國家的教育方針、有關文件結合起來,甚至有可能國家統一制定一個基本的評價模式的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各地區根據本地區的地方特色,建立與本地區相適應的評價模式,這樣既能保證全國都有統一的標准,又能發揮地方的主動性。 2、目標與結果,過程與效果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要設立目標,評價時要根據目標對其評價,看看結果是否達到目標;評價模式除了包括過程評價外,還要看工作開展、評價對象受益的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標准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指標的建立也要反映評價對象的發展變化。 3、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原則。各地區、學校一般都是接受上級相關部門的評價,評價偏於主觀和片面,應結合學校自評(包括校方管理層評價、教師滿意度和學生滿意度評價),家庭、社區評價等,才能全方位的評價,基本保證客觀性。 4、全面與部分相結合的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動態系統,應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實,反映其均衡性,另外,各項指標根據重要性設置不同的權重,要特別突出權重重的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構建是一項全面工作,本文只介紹了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的意義、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構建的原則,由於具體的評價模式指標正在制定,運用到實踐中的效果還不能下定論,所以,為了保證評價模式指標的科學、有效,暫不提供具體指標。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工作。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模式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並且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各學校配合一起完成,以推進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
⑩ 講課評分標準是什麼講課流程是什麼
1、說明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5分)
2、准確表述教學目標,可觀察、可檢測,符合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體現技能訓練的可操作性。(5分)
3、准確說明本課的重點、難點、關鍵。(5分)
4、教材處理符合教學目標。寓德育教育於教學之中。(5分)
5、教法設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有利於落實教學目標。(4分)
6、針對重點、難點設計教法,有一定靈活性。(4分)
7、體現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引導。(4分)
8、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能訓練到位。(4分)
9、選用教具合理,符合本學科特點。(4分)
10、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合理,教學思路清晰,時間分配得當。(6分)
11、課堂教學活動突出學生主體性及多向互動。(6分)
12、突出重、難點的有效解決過程。(6分)
13、體現專業技能訓練方法的可行性。(6分)
14、合理設計教學反饋環節,預估教學效果。(6分)
15、普通話基本標准,表述具體、充實,層次清楚,語言簡練清晰,邏輯性強,富有感染力。(10分)
16、儀表端莊、穩重,舉止自然大方,表情豐富,富有修養,精力充沛。(10分)
17、板書設計合理,有層次,突出重點,字跡工整,准確、美觀。(10分)
說課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 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