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有哪些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專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屬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 課堂教學導入方式的具體要求有幾方面
(1)短。即教師在導入時的語言要做到簡短、明白、易懂,以生動有力、簡潔明快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2)新。即導入的語言要有新意,形式新穎,避免平鋪直敘、千篇一律。因為後者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影響導入的效果;但也不能過分誇張,更不能為吸引學生而獵奇,或者收集一些庸俗的東西去迎合一部分學生的好奇心理。
(3)精。即語言精煉、講解精彩,能抓住關鍵;切忌拖泥帶水、詞不達意、吞吞吐吐。
(4)平。即教師在導入時的知識坡度不宜太大,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識點(聯系點)要講准,最好都在同一水平上,這樣易使學生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轉移。
(5)熟。即運用的導入方式,語言、動作的銜接、配合要舒展自如、運用熟練。特別在運用演示操作類導入時,一定要在課前進行預演,以避免課堂上出現演示操作不當、銜接不自如的現象。
(5)准。即新舊知識銜接點要找准,語言要用准,不能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導入的宗旨是為了新課,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導入的運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不能為導入而導入,更不能在導入時牽強附會,信口開河,胡編亂造,愚弄學生,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7)快。即課堂教學要向時間要質量、要效益。因此導入的時間不能太長,一般以3分鍾為宜,盡量不要超過5分鍾,以便有充足的時間釋疑、解疑。
(8)活。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導入的運用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師生的情感在上課開始就得到交融。切忌教師自己唱獨角戲而不顧學生的情緒。
3.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的五個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
4.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獎懲性評價的目的是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師進回行獎懲,它將課堂教答學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的獎懲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教師晉級、嘉獎、降級、解聘等的依據。
這種評價是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運用較多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參評教師過分注重被評課的質量而不是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出現中評不中用的現象,此外還會出現難以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等問題。
發展性評價的目的則是期望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點評、討論、反思,讓被評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評價結果不與獎懲掛鉤,而是為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發現各自的優缺點提供機會,為制訂教師發展的目標和對策提供依據。
(4)課堂教學方面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評價意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盡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
評價體系的建立,意味著對課堂教學中與教和學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選擇和側重點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將促使教師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加註重評價所側重的各種相關因素,並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展示和發揮的重點,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5. 課堂教學從哪些方面
有效課堂教學主復要是為了制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與科學化。而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主要是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科學高效的達成。其實質是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教學、思維訓練和學習體驗這三個方面。那麼,如何評價這三個方面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效體現呢?
一、 關注知識技能的可檢測性。這是通過考試檢查成績來體現學習效益的。是課堂教學中的顯性標志。
二、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也就是看學生在課堂合作探究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價值。
三、 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的積極性,也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如何設計引導學生的愛好、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保障系統。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課堂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如何把知識教活,有效促進學生的智慧成長:激活有效課堂教學中的興奮點;優化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著力點;有效評點新課程校本教研的引爆點;突出思維,抓住新課程學業評價的關鍵點。這「四點」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課、備課、聽評課和考試評價。
這些方面都能做到,也就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化。
6. 有效課堂教學包括哪些方面
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與科學化。而新課程改革中,版課堂教學主要是體權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科學高效的達成。其實質是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教學、思維訓練和學習體驗這三個方面。那麼,如何評價這三個方面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效體現呢?一、關注知識技能的可檢測性。這是通過考試檢查成績來體現學習效益的。是課堂教學中的顯性標志。 二、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也就是看學生在課堂合作探究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價值。 這些方面都能做到,也就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化。
7.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學發展的有效性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影響學生個體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動與交往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性因素。要使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活動的發展效應取決於下面四個條件:(一)活動對個體所提出的要求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學要求掌握在「最近發展區」為宜;(二)活動本身的組織結構水平與重復程度,如贊可夫主張「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於充分展開學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三)主體對活動的自主程度;(四)活動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動主體對成效的感受。
二、教學知識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我認為教學效果不取決於教學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豐富和教學時間的長短,而取決於有效的知識量。教學首要的、根本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統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的智慧發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感,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教學調控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速度、難度的調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現為:其一是課堂教學的速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定量,教學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在恆定的單位時間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學速度是否適當的標準是極難確定的,一般以學生的接受水平為依據。其二是課堂教學的密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教學任務的程度。課堂教學傳授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課鬆鬆垮垮,沒有足夠的思維密度,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於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提高思維密度即設法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採用學生實驗、問題討論、表揚激勵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其三是課堂教學的難度。它是指教授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的難易程度,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生不理解,是浪費;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其四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時間缺乏精打細算,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為了減少時間的損耗,建議在教學中應做到:課前做好准備;准時上課;提煉和濃縮教學語言;精簡板書;提高提問技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等。
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強調啟發式教學,這也可以說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途徑。但啟發式教學不是盲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是通過揭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善於引導。人們往往誤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其實在實際教學中啟發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目的啟發、問題啟發、形象啟發、比較啟發等。最終是為了達到最優的啟發效果。在教學中怎樣在學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識基礎上,用大量典型的實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正是啟發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教學策略的選定和設計又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取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有針對性加以選擇和組合相關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和內容,可以構成有特色的教學方案。
五、教學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藝術手段對學生輸出教學信息。教學過程也就是由書本等知識媒體或教師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通過傳輸(傳輸狀態的知識信息),成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的過程。在這一傳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至少應注意三個環節:
(一)解決好信息的變換問題。教師備課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准備將貯存狀態的知識重新組合,以便變換成傳輸狀態的信息而輸出,其基本要求是簡化信號、合理編碼。
(二)解決好信息的傳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聽、觸覺來接受教師所傳來的信息,而一般認為以視覺最為有效。
(三)掌握好對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表現。雖然沒有輸出就沒有輸入,但教學效果如何卻不能用教師輸出多少來加以判別,它取決於學生的有效輸入。
六、教學交往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其相互影響和交織構成了教學活動的復合主體。教學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復合主體中雙邊的關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為當代教師應該運用心理規律去組織課堂教學,獲取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運用心理規律組織課堂教學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程度。
1 、無意注意 ----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與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對比關系和刺激物的運動變化有關。
2 、有意注意 ---- 即是自覺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與以下因素有關:對學習目的和完成學習任務的理解程度有關、對學習的間接興趣有關、對講解重點和難點去強化注意有關、對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程度有關。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轉化。
兩種性質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開,二者可相互轉化,有意注意需要緊張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疲勞;無意注意無需主觀努力,不易疲勞,但易受新異刺激干擾。所以,課堂教學全靠有意注意來維持高度緊張的學習是有困難的,應該有意和無意交替進行,把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內容上。「一個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和教學的基本功就在於傳授抽象的知識時而讓學生感到不抽象。」
(二)應充分考慮社會心理在課堂教學中的效用。「課堂社會」的復雜性是每一位教師不可能沒有體驗或不可能不覺察到的。有幾點影響應值得注意:
1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教師的第一印象,是通過一個中介環節起作用的,這就是班集體的群體氣氛、交往的形式、輿論等活動的過程。
2 、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合作與競爭心理,這里的相互學習包括爭論問題、學習榜樣的影響、學習方法上的啟示。不同教師、書本學習之處在於「別的同學都學得好,我也應學得好」的比賽與競爭。這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3 、學習風氣的影響。從眾與類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體共同的價值觀、在集體學習活動中相互之間的凝聚力、集體輿論、學習態度的一致性。上述的這些社會心理現象都需要加以認真研究。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
8. 語文教師從哪些方面改進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改進語文課堂教學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在教學中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均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術媒體的有利條件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輕松而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課前激趣
一個好的開始對於一堂課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若能在課堂教學伊始便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如《小鎮的早晨》一文,文字優美、格調清新,通過生動優美的句子,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美麗的晨景圖。教學前,我以錄像的形式向學生出示江南水鄉的畫面,配以課文錄音,柔美的畫面與課文朗讀的同步效果,把學生帶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我問學生:「剛才小鎮的晨景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活躍起來,搶著說出自己的感覺:「太美了!」「美得讓我陶醉了。」……學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鄉的晨景烙印,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中「持趣」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性較強,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快樂地學習。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例如《海底世界》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把學生未見過的海底下面嬉戲著的魚群、蠕動著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無生氣的教材內容變成了立體的、可感的鮮活畫面,這樣的課堂學習,學生不僅不會感到有負擔、產生厭煩,而且還會懷著濃厚的興趣、輕松愉快的心情、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樂而學之」,課堂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3、課外「延趣」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也不能忽視了課外學習的作用,「樂學」應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如在教學《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後,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深化對「改革開放帶來中國大地巨大變化」這一主題的認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網上尋找相關的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深圳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後的對比照片;有的學生收集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生活上發生的各種變化的數據資料……孩子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認識,又擴大了自身視野,真正做到了「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二、巧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
特級教師洪宗禮老師曾說過一段話,讀來感觸良多。他說:「四十五分鍾的一堂課,時間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課堂,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只要有廣博的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可以在有限的時空里,發揮學生無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而如今這些想法都可以藉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得以實現。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豐富了傳統的教學內容,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且能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信息技術使教材「活」起來,真正讓語文教學實現「小課本,大課堂」。
那怎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有限的時空里,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呢?
1、補充資料,拓寬視野
網上豐富詳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課件引入一些補充材料,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小鎮的早晨》一課後,學生被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恨不能親自去游覽一番。我見學生心神嚮往之,便適時從網上調出相關資料,做知識拓展。讓學生一邊欣賞蘇杭等地的秀美景色,一邊聆聽晏幾道的《蝶戀花》、《胡搗練》等贊美江南的詩歌的朗誦,讓學生對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
2、配合練習,讀寫結合
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聽說讀寫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用計算機製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的思考,加快了課堂教學進程,增加了練習容量。同時,也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善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教師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能很好地實現這一點。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1、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信息技術交互性強,方便為學生開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交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拼音教學,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入「拼音樂園」進行自主學習。屏幕上那美妙的畫面,動聽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他們不自覺地跟讀、模仿,興致勃勃地為生字編兒歌、擴詞,在實踐中擴大了他們的識字量,培養了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佳作連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意境。而限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對語文教材的品讀首先是感性而較表面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教材的「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達的「美」更直觀,更形象,將教材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呈現於學生跟前,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提高他們審美能力。具體做法有二:
一是將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通過靜態的或動態的畫面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對於沒有見過草原的學生來說,《草原》一課所描繪的情景離他們太遠太遠了,他們無法在頭腦里形成相關畫面,無法激發美感並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如讓他們眼見為實,適時播放一段草原風景錄像片,將無聲的語言描寫變成動態的美景,「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等詞句一下子變得形象可感起來,學生深深地為大自然的美麗所折服。可見,信息技術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他們面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認知更加真切,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樂,渲染氣氛。音樂是有聲的語言,它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語文課上適當播放適合課文內容的樂曲,能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調動其感覺、知覺,對課文中的優美語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從而達到提高審美素養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經典作品。為了讓學生悟出文中所描繪的那種隨樂曲起伏而產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讓學生閉目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月光曲》,隨著音符的流動,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很快地便進入文章語言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去提高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最後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時,我配以音樂播放了一些穿著蒙漢兩族服裝的人或抱或握手,流淚深情交談的畫面給學生看,學生一下子進入了情境,沉浸在畫面當中。見此情景,我鼓勵他們展開想像:「你能把這幅情景說得比作者還要好嗎?」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思維更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新的高潮。
語文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則讓這門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運用,為語文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9. 教師在教學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能夠積極地並且是自信地學習,是學生學習狀態很重要的標志。談起學習,很自然會聯想起背許多公式,做大量繁雜的題,這既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也並未反映學習的本質,長期這樣,會造成學生對學習的不良感受。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新的課程標准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主張全面評價學生的教學過程、情感與態度。新的理念必然會帶來新的學習方式的革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應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性、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求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與錯誤。教師「應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