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一、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關系的正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為指導,將教學媒體作為與學習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運用系統方法,對教與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從而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媒體不僅能傳送語言、文字和圖片,而且能傳送活動圖像,增強了信息的表達能力和教學直觀性,將教學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地傳達給學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再現事物,可以源於「事物」又高於「事物」,並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引導人們在教與學的內容上向更廣、更深處發展。現代教育媒體中的設備功能齊全,能滿足教學上的各種需要,尤其是幻燈機、錄音機、視盤機、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等日益微型化、自動化、遙控化、綜合化、現代化,給教學帶來方便。現代教育媒體中的聲像教材,採用片、帶、盤、課件等多種存儲形式,把形、聲、色、光,動、情、意融為一體,表達教育教學內容,具有新鮮感,使學生喜聞樂見。現代教育媒體傳輸教育信息效率高,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加速學生的感知過程,促進認識的深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應用能力。總之,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關系的負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在提供形聲性、再現性、先進性、高效性、普遍適應性的同時,潛伏著導致教師依賴現代教學媒體而忽視教學過程設計、師生關系疏遠的弊端。伴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情感、心靈交流減少,削弱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導致了只重視「媒體教」而忽視「學生學」的傾向,出現了以「現代教育媒體為中心」的誤區。教育技術帶來的高信息量、多媒體化、網路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計算機很容易學到自己想學的內容;教師可以不直接接觸學生而在計算機終端獲得學生的有關學習情況,以此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和指導教學的依據。這較傳統教育通過課堂講授、傾聽、觀察、朗讀、練習實地與學生進行言語與形體的交流相差甚遠,教與學之間的直接交往減少了,變為通過計算機的「間接」關系所取代,不利於教學雙方情感交流,也不利於教師進行個別施教。例如,教師不面對面答疑,讓學生求教多媒體計算機,而計算機答疑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用先進的技術代替了教學思維,削弱了實驗技能的訓練和教學經驗的積累,這樣做不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更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科技進入教育領域帶來的正效應和負效應,二者同時並存,我們應從現代教育技術與社會其他諸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把現代教育技術同現代教育技術的社會應用及其社會後果區別開來。第一,凡屬於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尚不成熟、不完善所帶來的消極後果,要靠深入科研,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來克服;第二,凡屬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中其他社會原因引起的消極後果,可通過社會變革、科學管理、宣傳教育等使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弱、限制或避免。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一)遵循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規律 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素質,還必須具備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愛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 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生二者之間,人是決定因素。現代教育技術要靠人來掌握,要通過教師施教於學生。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點、不同個性特徵,具有不同基礎知識、不同基本技能的學生,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及教學對象設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以言語、表情、手勢、態度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就不宜使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教學措施三者之間的關系得以協調,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取得最好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二)業務上精益求精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中,使專業教學的內容與范圍不斷擴大,單靠傳統教育的思維方式、技術水平遠遠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 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堅定的意志,不斷進取,有所發明創造,以適應教育工作現代化的需求。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掌握現代教育媒體技術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此要有堅定的意志,勇於進取,戰勝困難,培養知難而進、奮發向上的意志品格,努力成為擁有復合知識的新型教師,以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 (三)堅持最佳選擇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必須堅持最佳選擇原則,其內容包括:內容最佳、手段最佳、效果最佳、效率最佳及資源浪費最小。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首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要適當,要適合於用多媒體計算機來表現,體現出多媒體計算機的特長。教師不僅是教育信息的發出者、傳播者,更應是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習特性等,有針對性地選擇傳播的信息,對學生獲取的信息加以監控,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作必要的選擇和調整。教學實踐中應該遵循由低到高的順序,凡是用傳統教學方法或傳統教學媒體能達到效果的就無需選擇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校條件不具備和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缺乏時,就不宜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任何現代教育技術都具有正負雙重作用,教師切不可把現代教育技術理想化、絕對化,不應片面誇大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盲目施教,在傳授知識時不能過分依賴現代教育技術,忽視傳統教育和教育心理因素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也不應片面貶低現代教育技術,過分強調負作用方面,抱著陳舊的教育技術不放,拒絕用現代教育技術施教。
B. 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C. 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談一談教師應怎樣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並注重學以致用,發展動手能力,領悟知識的價值。
D. 課程與教育的關系是什麼
由於人們認識角度的不同,所以對「課程」的內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認為版課程可權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課程是指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教科書、課程計劃(舊稱教學計劃)和課程標准(舊稱教學大綱)中;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它包括學科設置、教學活動、教學進程、課外活動及學校的環境氣氛等,也就是說,廣義的課程不僅包括課程表所規定的顯性學習內容,也包括學生的課外活動及學校中潛在的各種文化教育因素;它不僅指書本知識,也包括學生個人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個人經過系統的整理由實踐反復檢驗的科學知識,以及個人的經歷產生的情感體驗,可以說,廣義課程的內容是更廣泛的,更有助於我們認識課程的內容。
課程與教育的關系:
課程是設計圖紙,教學是具體施工;
課程是一場球賽場的比賽方案,教學是球賽進行的過程;
課程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
E.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育學區別是其包括的范圍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教育與教育學的聯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學。
拓展資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從傳授考試技巧,轉為傳授人文知識而已。
教育的本質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關於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知識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學之」的機會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傳授知識。
但在信息和知識泛濫的今天,治學的側重點應該在於「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F. 在教育理論中,教育與教學的關系是().A
本題原題為:在教育理論中,教育與教學的關系是()
A.結果與過程的關內系
B.整體與部分的關容系
C.目標與手段的關系
D.內容與方法的關系
本題答案為:B。教學時教育的一種途徑,除了教學,教育還有其他的途徑。所以他們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G. 赫爾巴特的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回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答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H. 在教育教學當中教師應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系
摘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於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乃至整個教育教學效率都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關鍵詞:學生觀,教師觀 一、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於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乃至整個教育教學效率都是至關重要的。 1、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 ①所謂學生觀就是教師怎樣看待學生,即教師對學生的基本認識『生首先是人,雖然還不成熟,是未進入正式成人社會的「邊際人」,但他們有作為人所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和尊嚴。對於這一點,我國在《憲法》、《婚姻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明確、具體的規定。規定中對青少年兒童的權利包括:生存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和安全的權利。教師在了解以上規定之後,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幫助他們在學校教育中健康成長。 學生是發展的人。作為發展的人,學生處於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成熟,正在成長的人。這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教師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師肩負著學習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積極上進,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並在此過程中,始終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是能獲得成功的。所以,也可以這樣認為: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 另外,學生是獨特的人。這一觀點有兩個層面。一是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到每個學生都有其與眾不同的,不能為了某種目的,如考試成績或升學率,將學生簡單地進行整一化。晚清著名教育家龔自珍先生曾在其著作《病梅館記》中沉痛批判教書先生們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口味和需求,遏制學生自然發展的做法。我們今天更應引以為戒,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個別差異,讓他們自由、自然地發展,把他們培養為具有獨特人格的人。二是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在認知發展和自我意識等各方面都有異於成人。 最後,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頭腦,他們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不能把學生看成是器皿,可以任意在其中注入知識和自己的意志,也不能隨意控制、支配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 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只能引導和指導他們學會學習。一味地強制和代替只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或變成學習的機器。 做為一名成功的現代教師應該有以下特徵。 飽滿的教學熱情教師對教學擁有飽滿的熱情,能使學習充滿樂趣。教師對教學的熱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能;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可以感染他人,使課堂內外充滿活力,有助於建立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合作氛圍。 嫻熟的專業知識 教師需密切關注自己專業的發展。不論是剛走上講台的新教師,還是有著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請跟上您所學專業的趨勢。假如您是幼兒教師,請定購一種幼兒雜志;假如您是化學教師,請積極主動參加當地大學的相關研討會。 有組織的教學 教師有效組織教學能使學生擁有更多有效學習時間。教師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每天的教學事務,如收集學生的作業,分發學習資料,布置任務,檢查任務,交流班級信息等,並形成班級慣例,這樣不僅能保證班級工井然有序,同時為教師和學生贏得充裕的學習和娛樂時間。有活力的教學 成功的教師對教學是投入性的。課堂上,他們不是站在某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躍於每一個角落。他們積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對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二、教師以德為本,身正為范。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影響力的大小,而教師的影響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識因素和情感因素組成。身教重於言教,因為教師職業的示範性極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須時時、處處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2、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
I. 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教學是教給學生知識,教育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