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怎樣使課堂達到藝術化
列寧曾經說過:電影是一門集文學、音樂、美術、表演、攝影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一部好的電影,對於觀眾有極大的吸引力,常常使人如痴如醉,興趣盎然。顯然,這是藝術魅力產生的良好效應。同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需要講究藝術,需要創設藝術化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樂於學習,勇於探索,達到點有所通、啟有所發、導有所悟的教學效果。那麼,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風格呢?
一、注重課堂導入藝術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藝術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必須成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試想,課堂教學伊始,假如教師生著氣綳著臉走進教室,抓住某個調皮的學生狠狠訓斥一通;或是就最近遇到的不順心事情亂發一通牢騷,然後開始授課,那麼這一節課即使課文內容多麼精彩,也肯定達不到教學目的。相反,如果教師具有一定的課堂導入藝術,經常使用可以先聲奪人、切入本題、激起興趣的導語,就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慾,可以很好地達到「良好開端是成功一半」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有:
1. 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這種導入藝術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在進行一年級拼音教學時,有這么一節課,上課伊始,我說:「今天這節語文課,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你們愛聽故事嗎?」一年級小學生一聽要講故事,都來精神了,互相你看我,我看你,齊聲說:「愛聽!」私下裡還偷偷地笑呢!我接著說:「好!我看誰坐得好聽得認真,老師一會兒還獎勵他紅花呢!」我看學生一個個坐得筆直,就開始講《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當我講到小ü和j交朋友時,就學習j這個聲母,並與ü練習拼讀。待學生掌握後又繼續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來。就這樣邊講故事邊學習,學生感覺就是在聽故事,但卻不知不覺掌握了「j
q x和ü相拼去掉兩點」的知識點,愉悅完成了教學任務。
2. 問題導入,引發懸念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我教《海上日出》一課先問學生:「誰看過日出?是在什麼地方看的?」學生紛紛回答在門口、在陽台上、在樓頂上。我又問:「在這些地方看日出,你們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嗎?」學生回答有樹擋住,有房子擋住,不能看清太陽剛從地平線躍起那一瞬間的情景。這時我故意嘆了一口氣說:「多遺憾!大家都沒有看過日出全景,但老師知道有個地方看日出可以一覽無余,那就是大海上。大家想知道那是怎樣的奇景嗎?」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時甚至會把學生弄糊塗。
3. 舊課導入,承上啟下
這種導入方法是從回顧舊知識開始,將舊課中某些知識與新課中的知識聯系起來,可起到相互對照、相互呼應的作用。如我曾經這樣設計過導語:「上一節課我們學習領略了雄偉壯麗的北國風光——《長城》,這一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暢游秀麗奇異的南疆景色——桂林山水。」這樣,把萬里長城與桂林山水相互映襯,激發學生想了解、想認識桂林山水的興趣。
4. 審題導入,畫龍點睛
審題導入就是以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題眼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全文的興趣。如我在教《別了,可愛的祖國》一課時,就是從審題開始的:先板書課題,然後提問是什麼樣的文章?學生回答是抒情散文。我在課題的「愛」字下板書「抒情」二字,接著又問學生抒發了什麼感情?學生回答說抒發了作者告別祖國時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我又問學生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根據「別了」二字和「愛」字。緊接下來我又問課文標題中的「我」是指誰?學生答是作者鄭振鐸。那麼,「鄭振鐸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帶著這些疑問,我一步步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海洋。
此外,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妙語導入、練習導入、演示導入等等。但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要求簡練,短小精悍,盡快進入主題。
二、注重課堂語言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那麼,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1.
力求激情。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於情。」可見富有激情的語言才能感人,才能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才能在課堂內產生一種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使學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師身上、書本上,而不致於使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因此,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善於運用飽含激情、優美典雅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的興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別了,可愛的祖國》一課時,我時而抑揚頓挫地講述「離別祖國,告別親人的情境」,時而繪聲繪色地描述「祖國山河多麼美麗」,時而充滿激情朗誦作者希望祖國昌盛,表達報效祖國的鏗鏘誓言」,這樣,把老師所體驗的情感通過語言傳遞給學生,就能激發學生的共鳴,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
2.力求趣味。趣味是課堂語言的「味精」,它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啟迪學生的智慧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人曾說:「啟其蒙而引其趣」。這就是說經過啟發引導,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中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例如:我在解釋成語「欲蓋彌彰」時,就巧妙地運用另外一個富有趣味的成語典故「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來說明其意義。這樣,學生在笑聲中很自然地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他們不會把記憶東西當成一種負擔,反而在快樂的氣氛中記住了知識。當然,我們提倡課堂語言應該富有趣味性,而不是要教師專門講笑話,嘩眾取寵,來迎合學生。否則,就會使學生覺得課堂語言過於輕佻、庸俗、油滑。這樣不僅大大地偏離了主題,而且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3.
力求多種形式的結合。課堂教學中,姿勢、目光、表情、動作等身體語言也稱無聲語言,它是對有聲語言的補充、配合、修飾,可以使老師表情達意更准確、更豐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如老師用微笑鼓勵學生,用點頭肯定學生,用嚴厲提醒學生等等,這也是課堂語言藝術的另一種表現,需要老師在充分運用有聲語言的同時,盡力創造色彩多樣、個性鮮明的無聲語言作同步配合,以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持久,興趣更加盎然。
三、注重課堂板書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除用語言表達外,另一重要手段就是把所講要點、內容等書寫在黑板上。板書是實現課堂教學藝術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合理布局的板面,工整美觀的板書,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系統的知識,理解知識,還能幫助他們記憶知識。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板書的新穎性、形象性,善於把板書與文章的思路、教師的引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切實增強課堂教學實際效果。
此外,板書還應以「趣」為切入點,激起學生的興奮。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對事物有興趣時,他的大腦就會興奮起來,對事物記憶的時間也將會大大延長。反之,當人對事物毫無興趣時,他的大腦細胞就會處於遲鈍狀態,若是死記硬背,大腦細胞就會越來越疲勞,即使當時記住了,印象也很模糊,所以,孔子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先決條件,課堂教學中如能恰如其分地通過板書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標點符號的故事》是一篇聽說訓練課,在教學實踐中一提到標點符號,不少同學往往嗤之以鼻,為了較好地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我特地在板書設計上下了一定的功夫。在上課一開始,我就在黑板上寫下三個沒有標點的句子。
1. 你想我干什麼
2. 糧食不要送給八路軍吃
3.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你回家
接著,我就讓學生討論,給上面的句子添加標點符號之後,我又在黑板上著重寫下第三個句子添加標點符號的具體語境:
(一個細嫩的聲音)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你回家。
(一個模仿大人的聲音)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你回家。(我們錯怪你了)
這樣,通過前後板書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標點的妙用,從而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標點符號的興趣,使他們樂於學習,收到較為滿意的課堂效果。
由此可見,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板書,其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它以什麼形式出現,都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深入、形象地理解課文,並成為實現課堂教學藝術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構成課堂教學藝術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追求、不斷探索,就能把每節課的教學,變為精美的藝術品,就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貳』 如何進行高效課堂的導入和提問藝術
網上直接找參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一切教育教學改革最終都要大大折扣。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學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發生重大轉變,已經由以往的「主導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就成為提高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這既是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教育研究》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列為
2006 年徵稿選題的 30 個要點之一 ),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向縱深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必然趨勢。
一、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的特殊意義
傳統的課堂教學倡導「以教促學」。在課堂教學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課堂提問看作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進師生交流、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
,因而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課堂提問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
,這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教學權威。
與其相對應,新課程倡導「以學促教」,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調控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而且教師的施教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助產士」,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學會學習,不僅授以「魚」,更要授以「漁」——「捕魚」的本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學習的核心目標在於「
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發展」,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
不能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塞進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把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在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新問題並加以分析和解決。在新課程中,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
—— 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
因而,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進課堂,如何通過變革課堂提問、課堂練習等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改善課堂文化和課堂環境,使得學生既獲得人類已有的知識,也在學習中獲得全面、健康、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實現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長的需要,進而逐步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這已經成為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
二、有效課堂提問的含義及其實施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所謂「有效」活動,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思考、踴躍交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里的「有效」體現在學生思維的含量足、個體獲得的發展效果明顯。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在這里,學生有無進步、有無發展就成為鑒別教學有沒有成效的核心指標,具體體現在,學生個體獲益的深刻性、明顯性以及獲益學生的普遍性、廣泛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在有效提問中,學生能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教師通過提問使課程內容持續地生成和轉換,而不僅僅傳遞特定的課程內容。也就說,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發現新問題、分析解決新問題,實現學生自我建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這種輔助作用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而展開。這與以往灌輸和強制式的「提問」(實際上是「發問」、「命令」)有質的區別。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增值」的重要途徑。目前,關於有效教學的研究正在從以往只關注理論思辨層面的思考,逐步走向關注可測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調控課堂提問的難度
維果茨基關於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其關系是:已知區 最近發展區 未知區。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使學生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因而,經驗豐富教師的提問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後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這些教師常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數學思想、價值觀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並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
刻畫有效提問的問題難度,我們可以借鑒 教育測量學刻畫試題「難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 刻畫問題的難度,其中, W 表示班級學生總人數, P
表示這個班級回答特定問題正確的人數。顯然, N 在 0 ~ 1 之間取值。當 N 的值為 0 或接近 0 時,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問題太容易;當 N
為 1 或接近 1 時,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太難。比較適宜的 N 值應在 0.3 ~ 0.8 之間,這樣大多數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做出正確回答。
2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調控課堂提問的 頻度
顯而易見,「填鴨式」教學是不足取的。而頻繁的提問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討論式的課堂,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事實上,成功的教學經驗表明,提問過多不僅煩瑣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因而課堂提問的次數應當適量。
對於如何控制課堂提問的頻度問題,我們認為,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設計思考量大的問題,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這樣的提問才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例如,在小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兩位教師分別設計了如下問題:
①
我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麼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這個梯形的面積?
②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還要除以
2 ?
不難發現,前者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後者的提問不僅問題域過大,而且問題數量過頻,同時,過於直白、瑣碎,這將直接抑制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參與回答的熱情。
3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適時調控
提問的等候時間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只停留 1 、 2
秒就開始點名。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於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准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進而,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提示或者糾正學生的錯誤,既不經濟又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一方面要根據問題的難度適當控制提問的等候時間,也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以提高學生回答的准確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對於等候多長時間為宜,我們認為,自提出問題到指定學生回答,至少應該等待
3 ~ 5 秒鍾為宜。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那麼留給學生的等待時間以 10 秒左右為宜。
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體現在受益學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同學,而不是「一對一」式的問答。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使全班同學都能受益。這是中國大班額教學的必然,更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4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當配搭
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在有效的課堂提問中,所提問題的開放程度是影響提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閉性問題是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而開放型問題是指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閉性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既定的、有確切答案的知識而設置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設置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主要依據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有關調查
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較低時,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較高時,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為宜。
5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
恰當利用鑒別 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沉默率
衡量課堂提問有效性最簡單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課堂提問的沉默率做出判斷。這也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調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謂 課堂提問的沉默率
,是指課堂提問後學生沉默的次數與提問的總次數之間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發出問題信息以後,學生由於信息接收不暢、信息理解出現困難、偏差或者根據現有信息無法做出判斷等而出現長時間的「無語狀態」。這不同於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回答的人數佔全班總人數的比率,或前文所說的「提問的問題難度」。
例如, 在一節 45 分鍾的數學課上,某教師提問 60 次,而學生沉默了 48 次,課堂提問引起的沉默率達到了 80
%,每個問題佔有的平均時間僅僅 45
秒,多數問題的思維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假問題」),問題缺乏啟發性,無法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或者是
提問引起長時間的沉默,或者回應人數寥寥,或答非所問,不知所雲,讓聽者雲里霧里。 實際教學表明,這種提問幾乎都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別指出的是,「無語狀態」不同於啟發式的「憤悱」狀態,這里特指所提問題 未能達到激發學生開展積極思維、並用適當語言予以表達
的目的。一般地,課堂提問的沉默率不宜超過 20%
。這取決於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課堂教學的風格。相比之下,高年級的課堂有些問題的提出只是引發學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為沉默;沉思型(內向型)的課堂教學風格相比活潑型(外向型),其課堂提問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實,沉默率只是一種模糊的刻畫方法(而不是數學上的精確度量)。
為此,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結構特點。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沉默不語,教師可以考慮轉換自己提問的角度,從另一個方向來發問;或者轉換問題的種類、改變問題的開放程度、改變問題的層次(如將綜合性的問題降低為應用性的問題、理解性的問題甚至事實性的問題);或者用更清晰、簡練、明確的語言重新表述自己的問題,進而提高提問的效度。
當前,適當減少課堂提問的沉默率、注重提問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成功做法,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
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因而,對課堂提問的評價,不僅體現在對教師的提問本身的評價,而且更要關注教師提問所導致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意等方面的發展實效,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思維狀況。
通常情況下,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以從教師的提問技能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兩個緯度進行
。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參與程度、交往環境、思維狀態、情緒反應與生成狀態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參與程度包括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問題的思考、學生是否參與問題的提出、是否把問與答的角色集中於一身。交往環境包括課堂上是否有多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反饋,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是否激烈。思維狀態包括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情緒反應包括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與愉悅感,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生成狀態包括學生是否都各自盡其所能,學生是否對後繼的問題思考更有信心。對教師提問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評價,可以從問題的質量、反控能力、能力培養、關注學生以及組織能力等方面加以進行。
當然,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不能是終結性的,而應該採用發展式的。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更進一步說,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生存。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把問題看作是一種潛在的獎勵方式。亦即,對於學生來講,通過回答問題,能夠有機會在同學和教師面前展示自己習得的知識、獲得的能力,進而博得一種認同,獲得成功的體驗。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後,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注重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是否能夠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學生的思維狀況,動態地生成新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使用在備課中業已預設好的現成問題。當然,這對教師隨機應變的本領、教學機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題法、尋究法、評價法與發散法。
1 .破題法
亦即,根據題目的問題取向,直接設問。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記述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據題目恰當設問,可以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文章的中心,進而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
案例 1 小學語文《小音樂家楊科》一文,根據題目設計如下問題:
( 1 )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音樂家」 ?
( 2 )楊科為什麼被稱為「小音樂家」?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3 )楊科的命運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命運?
在教學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2 .尋究法
尋究法就是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
案例 2 光華服裝廠計劃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餘下的平均每天應該做多少套,才能按時完成任務?
師:要求餘下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必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數。
師: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數,我們必須先求什麼呢?
學生:先求已經做的套數。
師:怎樣才能求出已經做的套數呢?
學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數乘上已經做的天數就可以了!
師:剩下的天數怎麼求呢?
學生:總天數減去已經做的天數。
從案例 2
中不難發現,這種探究式的提問是從題中所求的問題出發,在教師的適度暗示和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根據題意,逐步探求一個個中間的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 .評價法
亦即,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不並確表態,而是把學生思維的各種結果精心編排成富有啟發的組合,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其進行評價,進而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結論。這對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案例 3 當學生學習異分母加法計算後,了解到要「先通分」,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 時出現了幾種算式:
( 1 )
( 2 )
( 3 )
問題:你認為哪種演算法是合理的 , 為什麼 ?
4.發散法
也就是,對於同一個問題,教師從多個角度進行設問,通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達到分析解決問題的目的。
這種提問的突出特點是,對於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多種答案。
案例 4 在減法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准備提問 37 — 18 的含義。
生 1 :被減數是 37 ,減數是 18 ,差是多少?
師: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 2 :總數是 37 ,一部分是 18 ,另一部分是多少?
師鼓勵說:還有什麼說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師:回答得好。還可以怎麼說?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師:你很會動腦筋。誰還有別的說法?
生 5 : 37 減 18 還剩多少?
師:喔,真好!還可以怎麼說呢?
生 6 :已知兩個加數的和是 37 ,一個加數是 18 ,另一個是多少?
…
顯然,這種發散式的提問,對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正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所言,課堂提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需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要注重提問的實效,其中的關鍵在於,提問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的創新是課堂教學發展的不竭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教學機智靈活機動地動態生成新的提問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研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這更有利於促進我們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
注釋
教育研究編輯部 . 《教育研究》 2006 年徵稿選題要點 [J]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96 頁
李如密 . 教學藝術論 [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第 347-349 頁
閻承利 . 教學最優化藝術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第 100 頁
[美]加里 .D. 鮑里奇著 . 有效教學方法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魯獻蓉 . 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 [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 年第 10 期
『叄』 誰有姚宏東的《高中英語課堂導入藝術與學生內部學習動機培養的研究》論文啊 太著急了
【摘要】:導入,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是最基本的課堂教學環節。它所佔時間不多,比重不大,但是它的作用不可低估。這是人們把導入看作英語課堂教學「序幕」的原因。一堂課如果導入得當,就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善於靈活運用多種導入手段,使課堂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使他們把英語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 本文從Krashen的語言習得等理論出發,探討了內部動機在語言學習的重要意義以及導入技能在激發和培養學生內部動機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商洛市鎮安中學高中一年級兩個班的教學實驗,問卷調查,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的分析,作者深信成功的導入藝術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部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 英語課堂是培養學生內部動機的主陣地。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名教師從一堂課的開始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內部動機,那麼,學生們就有可能在整個課堂中輕松愉快的學好英語。學生形成學習活動的內部動機有賴於教師應用高超的教學藝術來激發和培養,教師應該從課堂的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內部動機。馬俊明把課堂的導入藝術看作一塊磁石,應該從課堂的開始就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筆者認為,教師的導入方法對學生內部動機的培養和激發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導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一堂課的成功。在作者看來,導入,作為一節課的序幕,它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教師巧妙的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以及課堂管理藝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快中進行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技術,提問等形式導入新課。同時,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可以運用他們生動幽默的表演來導入新課。教師,就如一名導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總之,本文旨在幫助廣大中學英語教師意識到導入技能對激發和培養學生內部動機的重要作用,共同探討中學英語教學的新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肆』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入藝術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inner part of zipper ledge
『伍』 課堂導入語什麼是藝術
音樂導入法。
音樂是一種極富內涵的藝術語言,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優美、動人的畫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鍛煉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
『陸』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設計成功的導入語,能一下子扣動學生的心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拓思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在《語文課程標准》指引下進行小學語文新課的導入呢?下面就自己在外出聽課學習和本鎮開展教研活動中,摘錄一些新課成功的導入,與老師一起交流。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導入應當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以情動人。如我國偉大的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傳情的導入,其效果不僅能使學生從形式上、內容上去感知知識,並且能作用於感官而達到震撼心靈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導入的傳情性,善用生動感人的情境,去撥動學生的「情弦」,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不同的課文創設不同的情景,設計不同的導入語。一位老師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則是採用不同的導入。一邊播放音樂感染學生,一邊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公園看荷花,想去嗎?」接著,老師讓學生們閉上眼,深深地嗅了一下鼻子,說:「公園里的花真多呀!現在,你們聞到了什麼?」(花香)老師又出示各種荷花的圖片,說:「讓我們一起乘著音樂的翅膀去荷花池邊看荷花吧!在看的時候可以指指點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地被老師的導入語引入了大自然,引進了美麗的荷花池邊,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
二、設疑問難,質疑導入
小學生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對於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都想問個明白。由於他們的知識經驗有限,語文課本中的許多內容,只要教師稍加設疑,均能引發他們強烈的探究心理。教師在運用新課的導入之中,可以用設疑作為挑動學生的好奇心的觸發點,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慾望,而這種慾望一經形成後,學生就非要追根究底,尋過水落石出不可。因此,設疑問難的導入是否能激起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是否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是否能將思維引向教學的主題,也是決定一節課的關鍵。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一位老師設計這樣的提問:「同學們,當我們急需一樣東西而自己沒帶錢買時,最好就是用什麼辦法解決呢?」大多數的學生想到了「借」。老師馬上用這個「借」字導入新課後,問道:「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它向誰借呢?借到了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設問的導入,由題生趣,設疑引路,不但使學生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引發學生品讀、細讀的興趣,而且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在學生心中設下一個又一個懸念,引人深思,刺激了他們的思維,既突出了課文重點,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可見,在學生的心智被調動起來時候,也是引入新課的最好時機。
三、巧編故事,激趣導入
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既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又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為新課的講授做好鋪墊。
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聽。那是一個蔚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的晚上,海濱的沙地上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一個少年項戴銀圈,手握一柄鋼叉,正向一隻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講到這里為止,老師同樣抓住學生「欲知後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出了問題:「這英俊的少年是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讀書的慾望油然而生。這樣,巧編故事的導入方法,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簡筆畫,形象導入
簡筆畫導入也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對優化課堂教學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老師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根據課文的描述快速勾勒出一幅《桂林山水圖》的簡筆畫,具體形象突出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並說道:「我們在以前課文中游覽了祖國不少地方的壯麗景色,今天我們同樣來欣賞以山水著稱的桂林,請同學們看看桂林的山水有何特點。」教師扎實的簡筆畫基本功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們。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借圖理解課文內容,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氛圍,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五、朗誦導入,激發想像
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文情並茂的名篇佳作。這些名篇佳作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教師可以通過朗誦,激發學生去想像,從而導入新課。那麼,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使之與課本內容產生共鳴,達到融合的效果呢?我們可以利用幻燈片、掛圖、錄音、影像、實物等,再配上教師生動形象的朗誦,創設特定情境來烘托氣氛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老師通過多種導語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學習體驗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文本,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柒』 淺析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如何藝術導入
新的英語課程標准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英語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義。英語教師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教學行為,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以適應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
這一點變化尤其體現在語篇閱讀教學上。筆者認為,一堂閱讀課教學,如同一首交響曲的演奏,扣人心弘的交響曲的前奏能引導觀眾步入意境,課堂成功的「導語」即「開場白」,能激發並加深學生聽課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所以說,要收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導入的設計和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導入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好差。
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各有千秋,在平時的英語閱讀教學課堂基本採用以下辦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 從趣味性表現入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趣味性表現法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一些具有較強趣味性的可操作性的活動,然後再講解學生要學習的具體內容。以新目標英語九上Unit 1 What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為例,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對problems這個話題一般都抱有極大的興趣。所以,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設計了富有戲劇性的導入手段:小品表演。一群學生模似了生活場景:他們相約周六去聽周傑倫的演唱會。誰知周五各科老師布置了很多作業,回到家後,爸媽又增加了新的任務。他們萬般無奈,同時又十分沮喪。這一做法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們迅速進入上課狀態,並產生了共鳴。除了拚命做作業之外,還能怎麼樣呢?懸念產生了。這時,由一位學生扮演的Luck Fairy 出現了,她作了自我介紹,屏幕上適時出現了有Luck Fairy 文字的圖片。每個學生都問她:Luck Fairy? Can you help me? 她回答說:You are a good boy / girl. I』d like to give you a wish. 於是,小品的氣氛轉為活躍。孩子們的願望各種各樣:I wish no homework at all. / Jay Chou will come to see me . / I can have a robot to do many things for me …然後,Luck Fairy 又走到講台下的學生中,詢問他們生活學習上的煩惱。這次的導入打破了教學常規,以學生表演的形式第一時間抓住了學生的眼球,並因為生活氣息濃郁而獲得了全體學生的心理認可。Luck Fairy 這一導入自然、適時,在特定的環境中很快被全體學生掌握。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提出新的問題:What do we deal with them when we have problems?順勢引入學生要學習的課文內容。
2. 從文章的標題入手,引導學生探究課文
以新目標英語九上 Unit 2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為例,先讓學生分析文章的標題,Who is he? What does he do? How old is Martin now? What made him change a lot? Did he use to give his mother many problems? Why did his mother have to work? What did his mother tell him on the phone? What changed Martin』s mind?
分析文章的標題,能夠使學生簡要快捷地弄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寫作意圖或學習重點,從而深入具體地展開閱讀理解,讓學生真正地步入到學習佳境中。
如教讀新目標英語九年級 Unit 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一文時,我做過這么一個試驗:在所執教的兩個平行班中,採用不同的教法。甲班採取慣用的講授法。課堂上,從單詞的拼寫、含義到用法,從片語到句型,從句型又到語法、句法,一一進行詳細的講解。一節課下來,老師口乾舌燥,非常疲勞;學生們也是緊追急趕,氣喘吁吁。整整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的印象卻很少,對於那些乏味枯燥的語法條框,學生更是如墜雲霧之中。乙班則是給學生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去收集有關Food and Drink方面的資料。學生們非常積極,去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搜索相關信息,向有關人士打聽、求教……課堂上,學生們踴躍發言,不僅用英語把課本上的內容表述出來,還補充了不少知識,甚至還有不少同學談到了東、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肯德基、麥當勞為什麼會風行中國等。接著我不失時機地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就如何健康飲食這一焦點問題進行辯論。經過一個時期的「擱置」,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用同一份試題對兩班學生測試,試題以課後習題為主。結果表明:甲班優秀答卷僅佔全班的38%,而乙班的優秀率達70%。究其原因:教者在乙班從課文的焦點問題切入,相機誘導,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所獲取的知識在學生潛意識中已深深地紮下了根,並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即使擱置了較長一段時間,學生仍能得心應手地去解答相關問題。而在甲班,學生僅僅依賴於老師講解的知識,即使當時心領神會,但未必能長期保存於大腦,更談不上轉化為學生的真正能力。同一個內容,同一位教師,兩個班竟出現了不同結果。為什麼呢?僅僅是由於教師的教法不同嗎?追根求源,學生的學習方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後一個班的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達到了更好的效果。
4. 從質疑入手導讀課文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疑,能促進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探索,從而提出問題或新的見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敢疑、善疑,使之養成敢於質疑的習慣。
如講授新目標英語八下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一文時,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選擇了如下教具:一張新加坡國家地圖,一段相關的影音設備。在教學一開始,我做了如下的導入:Today we』ll get to know a country, that is named … 然後播放了一小段Singapore的人文景觀,學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此時提出第一個問題: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Singapore? Or do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Singapore? 部分學生率先簡單地對新加坡做一些描述,而大多數提出了許多的疑問。於是我發出指示: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Singapore,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拿起課文,一氣呵成讀完。然後踴躍發言,爭先恐後地給出各種各樣的回答。一節課下來,老師輕松,學生心情舒暢,不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總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導讀方法多種多樣,導入切忌古板、單調。乾巴巴的導入不能引起學生充分的注意,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起來,課堂氣氛就沉悶、乏味。教師應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靈活選擇、恰當運用,設置一些科學、合理、藝術的問題,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喚醒學生探求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氛圍,牢牢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求知慾,教給學生閱讀的技能,讓課堂煥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激發學生英語閱讀興趣,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
『捌』 導入音樂課的幾種方法
一堂好的音樂課,課堂引入在教學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有了好的開端也就成功了一半。他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增長求知慾。我用姊妹藝術和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這兩方面來引入作了一些嘗試。 一、用姊妹藝術來引入。用姊妹藝術來引入可促進學生在各門藝術之間互相聯通、互相遷移,以提高綜合藝術審美能力。 1、用電影故事引入。 如《天地在我心》一課,首先設問:誰能給大家介始一下動畫片《寶蓮燈》的故事?教室里一下熱鬧起來,爭著想講。我就採用「三講」法。由「分組互講」到「抽生講」再到「教師歸納講」這三個環節。既體現了師生互動,有放有收,同時使學生了解影視音樂隨故事情節發展而變化,他們的綜合藝術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歌唱二小放牛郎》也可採用這種方法。 2、用舞蹈引入。 如《巴塘連北京》,首先由教師或者學生表演舞蹈場面(有件的用課件展示),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又如《銀杯》一開始用課件展示蒙古人宴請賓客吃全羊肉載歌載舞的情景,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引入歌曲教學。 二、用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來引入。用藝術之外的其他相關學科來引入,可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能力,以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 1、用民間風俗導入。 用民間風俗導入,可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如《劃龍船》,首先提問:農歷五月是什麼節?(端午節),在這一節日里有哪些民間風俗?(賽龍船、吃包子、吃粽子……),這一節日是為了紀念哪一位愛國詩人?(屈原)。通過這樣的引入使學生了解端午劃龍船的目的意義,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2、用情景導入。 用情景導入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小螺號》一課。課前教師准備好瓶罐或小孩子吹的那種螺號,課一開始就表演吹奏螺號的情景,把學生的思維從課間一下子拉回到了課堂上。又如《一把雨傘圓溜溜》一課,課前找幾個學生把故事情節排煉好,上課展現給大家,使學生一下子就聯想到平常生活中也有這種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現象,同時個別沒有這種助人為樂的習慣的同學從這個故事當中受到教育。象這類用情景導入的課加上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學生的興趣很容易被激發,使整堂課都處於學習興趣濃厚的狀態。 3、用天文、地理知識導入。 用天文、地理知識導入可培養學生的思維。如《水星--飛行使者》看誰的天文地理知識知道得最多,設問"太陽系有幾顆行星?(九顆)哪九顆?(金星、水星、地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根據標題展開你的想像。通過這樣的引入進一步拓展想像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了綜合文化素質。 4、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 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能讓音樂課堂走進學生生活。如《小小少年》首先設問:你是否有煩惱?都有哪些煩惱?隨著年歲由小變大你的煩惱是否增加了?讓生互相交流,就可引入到歌曲當中來。又如《踩雨》利用設問來勾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從而引入歌曲教學。總之,課堂引入不能用固定的格式,要靈活多樣,以激發學生興趣為重、豐富學生知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