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育學區別是其包括的范圍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教育與教育學的聯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學。
拓展資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從傳授考試技巧,轉為傳授人文知識而已。
教育的本質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關於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知識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學之」的機會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傳授知識。
但在信息和知識泛濫的今天,治學的側重點應該在於「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② 教育和教學有什麼區別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③ 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教學是教給學生知識,教育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
④ 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⑤ 辨析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教學歷來都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什麼是教學?一般而言,教學就是教師通過教學內容作用於學生並引導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知識和經驗,養成一定能力,形成一定技能、技巧,並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育人活動。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活動總是包括施教者、學習者和教學內容,缺一就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授受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是通過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學的結果主要表現為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技能訓練與提升、行為方式的養成、道德和審美價值觀念的獲得、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等。教學具有明確的發展指向和發展價值。
其次,教學由教和學兩方面活動組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教師與學生雙方在活動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學活動便不存在。
最後,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教學作為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具有課內、課外、班級、小組、個別化等多種形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准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於教學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學既可以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各種直接交往活動進行,也可以通過印刷物、通信、廣播、電視、網路、錄音、錄像等遠距離教學手段開展。教學作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是共件與多樣件的統一。
對教學及其相關概念加以辨析,有助於准確把握教學的含義。
(1)教學與教育。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只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此之外,學校教育還包括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教學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學與智育。教學與智育是兩個相互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智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完成的,但教學並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徑;智育是教學的任務之一,但也並非教學全部任務,教學同時承擔著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我們決不能把兩者等同。一方面,教學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才能全面實現。把教學等同於智育將阻礙全面發揮教學的作用。(3)教學與上課。教學與上課之間的關系亦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教學包括課前准備、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輔導、學業評定等基本環節,上課只是教學工作的主要環節之一。
⑥ 教育與教學是什麼關系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第一、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正在成長和發展的青少年,他們求知慾強、興趣廣泛。在課外、校外活動中,由於不受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 研製,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 興趣、愛好廣發閱讀各種課外讀物,參加各種科技、文藝、體育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和自然界的 各種事物,吸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這樣,不僅能加深已學知識的深度,而且還能擴大視野,增長新知識。
第二、課外、校外教育是對少年兒童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課堂教學是比較局限的,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班級教學的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在此以前,學校採用的是個別教學的形式,在一個屋子裡聚集著年齡懸殊,程度不一的學生,教師對每個學生個別施教,教學內容和進度各不相同,教學時間沒有統一安排,教學效果一般都很低。歐洲中世紀的學校和中國封建時代私塾的教學就屬於這種組織課外、校外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能滿足學生的 不同需求,學生可以自願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這種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
第三、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多數是以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為主。整個活動過程是學生動手動腳,運用知識並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 過程。他不僅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各種鍛煉,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各種實際工作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四、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提供啊學生的 道德認識。但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過行為時間才能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另外,學生在課外、校外教育活動中能接觸實際的 人和事,能得到較深刻的 感性認識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單純的 說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這就是兩種教學的區別。
⑦ 教育和教學的區別
教育:教化培復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制與學習方法,還要培養品德和素質能力。教育的行為會出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里,實現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的成長。
教學:教人學知識學方法,使人具備一定的生活生存能力。這個就比教育要片面一些。
⑧ 請問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1、側重點不同
教育,在於育,育人,所以人的各階段都存內在,
教學,在於學,學會容知識技能,往往用於各種學校。
2、教育是個大命題,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主要的任務是育人,而教學在教授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要滲透育人的這一方面,教學是教育的一個手段和方式。用教學來實現教育
(8)教學與教育擴展閱讀: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⑨ 教育與教育學的區別
1,專業不同:教育學部分學科,教育專業是分學科的。
2,課程不同:教育學主要內有中小學語文、中國容教育史、數學教學法等課程;教育主要有數學、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
3,就業不同:教育學就業方向以教育實習、社會調查等;教育的就業方向以小學教學、管理和研究工作為主。
教育學簡介:
1,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3,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