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前教育教學有哪些方法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7日起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應當配備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的玩具、教具和幼兒圖畫書,不得使用教科書。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此消息一出,議論紛紛。
孩子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從小就接受教育。現在的家長普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好。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學的更多,學的更早。教育部的草案一出,家長們開始著急,著急自己家的孩子上小學後,要是學習跟不上怎麼辦?
現在孩子上培訓班已經是普遍現象,是不是上了培訓班就有用呢?為什麼明明做了這么多幼小銜接工作,孩子上小學還是會感到累?甚至有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開始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厭學、抑鬱等。還是那句話:「因為幼兒園小學化」。過渡幼小銜接非但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反而提前讓孩子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杜威說的:「學校教育必須與兒童現在的生活聯系起來。」
有這么一個案例:思思是一個三歲的寶寶,但是思思媽媽會讓思思握筆寫字,寫1、2、3、4、5之類的字。一天,媽媽也是照常讓思思進行握筆寫字,但是在思思握筆的時候,媽媽發現思思的握筆姿勢不對,媽媽就上前去說:「思思,握筆要這樣握,像媽媽一樣。」媽媽邊說邊示範,可是思思怎麼也握不好筆。案例中的這情情況,思思是個三歲的孩子,一般來說,54個月之前的寶寶不建議握細小生硬的筆寫字。因為54個月之前的寶寶小肌肉發育不完全,握筆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這時候讓寶寶握筆寫字,以後握筆錯誤的姿勢會改不過來,嚴重會導致手部發育畸形。更嚴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思思感受到的是枯燥的數學書寫,這樣的書寫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既不能產生有趣的作品,也不能用它為自己服務,有的只是旁人的態度:好或不好)。案例中的家長過於急切的想讓孩子學習寫字,很可能對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產生消極影響,作為家長,對於寶寶能力的發展要有耐心,多給孩子進行小肌肉鍛煉的游戲,等寶寶肌肉發展完全了再寫字也不遲。
杜威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他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准,就看他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麼程度,看它為實現這份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麼程度。」[ 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
㈡ 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你發現哪些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若說“有法”,應是指教學原則下的一些具體操作。這些具體操作的角度很多,如從教師的角度,要善於演講,語言幽默風趣;從師生關系的角度,要能調動情緒,合作學習;從教材的角度,要因材施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等。每個人的風格不一,套路不同,但成功之處,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當前,課堂教學流傳著各種各樣形式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學習借鑒,但不可照搬照抄。教學還要考慮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㈢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組織形式主要受什麼的制約。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組織形式主要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要求。一方面,辦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質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會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興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任何社會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取決於兩方面的條件。
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生產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即能提供多少勞動年齡人口,多少社會剩餘產品,多少可以從事學習的富餘時間,以及多少以教育經費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用於教育活動的條件。
另一方面的條件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勞動力總量和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它們分別決定著整個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的體系、結構。
教育結構通常是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及比例構成。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變化。
(3)教學教育方法擴展閱讀:
影響教育的因素:
1、家長因素。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對教育的理解和性格都在影響孩子。教育的理解會對孩子的成長目標影響較大,預設目標過高,會恨鐵不成鋼;過於散漫比較自由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教育理解會造成對培養目標的度把握不當,影響孩子的發展。
2、教師因素。人生最大機遇就是遇到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夠引領激勵孩子的成長。教師知識淵博,能吸引學生,教師的關心愛好,讓孩子感到溫暖,也能感動孩子。
3、社會的因素。社會的初衷是追求公平、公正,在社會的實踐中,往往被一些人搞得魂不附體。功利思想、形式主義讓孩子的成長脫離正常的軌道。費事費力,沒有學習效率。最大的問題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沁入學校讓孩子過早養成不良習氣。目前,孩子當中的一些不良情況都來自社會影響。
㈣ 《學記》中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所謂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或標准.教學原則,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標准,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5)《學記》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學原則主要有:
一、 教學相長的原則
《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6)《學記》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及原則,這是它對教學理論的傑出貢獻.
教
學相長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本義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通過教發現自己的困惑.正
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引《尚書·兌命》說「學學半」.(7)但以後有的人在注釋「教學相長」時作了引申,將其
視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並將其也作為《學記》所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原則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法,它
是我國古代教學原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我們民族教育的最可寶貴的精神,「即在現代世界教育論著中亦屬罕見」.(8)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仍起積極的指導作
用.
二、 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預防性原則的提出是針對大學教育的.一般的
說,
教師教育學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品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
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糾正不好的道德品質.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好的道德品質一經形成,或積習已深,克服糾正就會格格不入,倍感困難.就象《學記》所說
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調查工作,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以便作到防患於未然,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現在,預防性原則已被
各行各業廣泛採用.
三、《學記》主張及時施教.
「當其可之謂時」,要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從教師教的方面說,抓
住一切施教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特別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的慾望、動機.當他們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時,教師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施教,
這就抓住了可告之機,如孟子說的「時雨化之」;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一是學生按年齡特徵接受教育.就是學生在什麼年齡階段應該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不能錯
過應該受教學習的時機,這就是適時受教.如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時之謂也」.(9)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
涉及到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在現代,不少教育家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們
認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的最佳內容不同,錯過以後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們也主張及時施教. 四、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總結了孔孟的循
序漸進思想,提出了「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不躐等」,「敬孫」,反對「雜施而不孫」,「及於數進」等教學中雜亂無章,急於求成的做法,主張「先其易
者,後其節目」,重視「先河後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漸進,教學才會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記》對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
學兩個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總結.一是指教的對象學生,要按照學生年齡的順序,而教之以相應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
進行了闡述.而學生的學,具體一切過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循序漸進原則就是要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知識、學生和教學三方面的順序和客觀規律.
五、觀摩性原則
儒
家的教育傳統,歷來都注重群體意識,主張「群育」,強調群體相互影響的教育作用.特別把好朋友的輔助看做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
提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擇善而從」.(10)另外,荀子、《易》、《大學》等都提出了類似觀點.《學記》在全面繼承總結這些思想的基礎上,並
予以了一定的發展,特別強調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響教育都必須以「善」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相互的學習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響,以達到「善」,這就是「相觀而善」的實質.
《學記》強調,教師不僅要教育好學生「論學取友」,引導學生接近「益友」,而且還要爭取使「損友」轉化為「益友」.這正是「相觀而善「另一方面的積極意
義.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觀摩性原則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標准至今仍適用於我們的生活.
六、啟發性原則
《學記》反復強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11)
「喻」,就是啟發誘導.如南宋戴溪說:「教者有善誘之功,學者有欲罷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說:「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條極其
重要的教學原則.是對孔孟啟發誘導思想的總結概括.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條,要按「喻」的原則教學,就要用啟發式,這是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教師如何喻,《學記》提出了三項要求:
一
是「道而弗牽」.道即導,引導,指導.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而不牽著他們走.教師只有很好的啟發誘導,認真指導,學生一定會樂意而且能夠很好地接受的.這
樣,教與學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自然就會和睦友善,這就是「道而弗牽則和」.達到了「和」,就是說學生產生了樂學、願學的喜悅的心理傾向.這樣,學習
起來就輕松愉快,從而也就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會得以充分發揮.
二是「強而弗抑」.強是嚴格要求,認真督促;抑即強制、壓抑.
教師教學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認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於過度而成強制,讓學生感到壓抑.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預期效果,甚至
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厭學,畏學.清學者方苞注此說得非常透切:「強之猶恐其不能進取,而或抑之,則重以為難,而自沮喪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強
而弗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很好發揮,決不會視學業為畏途.因為沒有思想負擔,心理壓力,所以學起來自然會心情舒暢,輕松愉快,而且
會信心十足,困難也易於克服.這就是所說的「強而弗抑則易」.
三是開而弗達.開,開啟,使露其端倪.教師給學生講解問題,必須把握要領,抓住重
點,突破難點,講清帶有啟發性的關鍵,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盤托出.這樣,學生便可得到老師的某種啟發,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與作
用.所以,啟發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本一點就是促進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活動.
針對當時教學的弊端:「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學生就會以學習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師,並很快地把所學的東西丟棄得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
正因為啟發誘導原則重在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是教師不斷改進教學,進行教學改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它很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教學改革的需要.啟發性克原則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被普遍地運用,並大力倡導,原因就在於此.
七、長善救失原則
教
學很可能會有得有失,得與失就是教學結果這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學之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
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而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
體的心理差異造成的.
對教師來說,要起主導作用,必須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發揚其「善」.對學生的「失」,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摸透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施教,才能做到「長善救失」,這就是《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得
和失並不是絕對的,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辨證的.學生學習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況下是「失」,教師必須盡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
面,失中又蘊藏著得,即轉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說「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以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
長矣.」如果能正確地做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便能正確地做到「長善救失」.
八、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就是「正業」(正課)與
「居學」(課外作業、課外活動)相結合,學習進修
與游戲休息相結合,也就是課內外勞逸結合.教學的這個過程,決不可能永遠處於緊張、興奮或者絕對鬆散的狀態.總要有一張一弛的合理安排,師生都必須有勞有
逸,課內外各項教學活動必須相互結合,辨證統一.
首先,必須安排按時的正課教學,當正課完畢後,學生便可離校休息,但必須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
「大學之教也,明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內外必須緊密結合,它們可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因為從復習的角度說,「居學」是「正業」的復習、鞏固,又是
使正業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即《學記》所說的「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從預習的角度說.「居學」既是學習正業的准備,又能增進「正業」的興趣.即「不興其藝,不能樂
學」.
「正業」的弦、樂、詩、禮是學的主要內容,而居學的操縵、博依、雜服是藝,是練,是掌握正業的重要保證,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同時,
「藏修」與「息游」偏重於課內外的勞逸結合,意為學習應有張有弛.學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學習中的疲勞,發展愛好特長,又可以擴大視野,培養興趣,增長智
慧,學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達到安學、親師、樂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錫所說「藏焉修焉之,謂正業專習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謂居學養純而義愈
熟」.(15)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藏息結合的原則,抓住了人生理機制的緊張與疲勞和心理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等基本特點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有其科學依據.合
理而辨證地處理好這種關系,既保證正常的
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符合教學規律,就今天來看也是完全正確的.當今,語文教學中
對課內語文訓練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強調,語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乃至「大語文教育」的倡導,同這一原則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何況「不學博
依,不能安詩」等是對古代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
作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先秦儒家學派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的高度概括,《學記》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其歷史意義
和理論價值十分顯著.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觀摩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和藏息相等輔原則,是以
當時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是當時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反映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概括.它對以後歷代的教育教學活動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學原則是對師生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學原則的提出和發展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離不開教學實踐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接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
不斷修正、充實和完善.而《學記》中所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早已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正確的,它從先秦的教學實踐中來,又指導了以後歷代的教學實踐.經實踐檢
驗和歷史證實,這些教學原則對今天的教學實踐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但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教育內容、過程、手段和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這些教學原則的應用,要緊密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以便更好地為當前的教育服務.
㈤ 教師的教育方法
1投入感情
作為教師,作為老師應認識到沒有什麼「差生」、「壞學生」,只有需要老師付出更多愛心去關心、幫助、教育、引導的好學生。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師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注入自己的感情」能夠使自己的言行在學生中產生良好的效應,這既是是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
沒有學生是完美的,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不能吹毛求疵,更不能以點帶面。學生也有有自尊心和獨立人格的,通過耐心細致的啟發教育,喚起學生的自尊,才能啟發學生反省悔悟。這就需要我們在批評的時候以善意和慈愛為出發點,滿腔熱情、以人為善,在批評時既要掌握分寸,又要實事求是。切勿因一時激動對學生過度責怪、誇大缺點。這樣既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又會給其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通過真心實意的平等對話,不僅能獲得學生們的親近與愛戴,而且批評教育的效果也會更佳。
2適度激勵
對學生的微小進步採用積極適度地激勵它比用斥責的方法有效十倍、百倍。
沒有哪一個學生心甘情願地成為一個「壞孩子」,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進步的快慢既要受自我約束能力、行為習慣和自身綜合素質等主觀方面的影響,也要受外界環境和教育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任何一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無是處,也不可能沒有優點,因此,我們不能責備學生「不是老師不想表揚你,而是你沒有給老師創造表揚的機會」。而是應該在留意學生不足的同時,刻意地尋找學生的「閃光點」並以此來鞭策學生。
3態度誠懇
對學生態度要誠懇。
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都要真誠懇。真實誠懇不是要求言語要有多華麗,而在於你的言語是否發自內心,是否流露出慈祥和關愛。
㈥ 幼兒園教育教學主要方法是什麼
觀察法
㈦ 新視學教育是怎樣的教學方式
新視學教育是通過整合,用在線教育的方式,實現優質師資共享,以一種新型教育方式,推動教育的發展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
㈧ 遠智教育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
目前採取的是網路直播模式授課,老師親自授課的
㈨ 職業教育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常用的教學方法四步教學法、引導提示法、可視化教學、關鍵詞卡片法、觀點站位法。
1、四步教學法
四步教學法以對某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它由講解、示範、模仿、練習四個教學步驟組成。在四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採用提示型的教學方式講授教學內容。
2、引導提示法
引導提示法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教學最終目標的能力本位教學法。其教學過程分為收集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驗、評價六個行為步驟。引導提示法實際上是一種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的教學法,多採用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樣式。
5、觀點站位法
教師把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觀點、方法等設計為有三個不同答案的選擇題(例如是,否,不確定),讓學生做出選擇。
然後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別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這樣就形成了三個組。然後教師到有問題的二個組去,聽取他們選擇此觀點的理由。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訓練學生用口語論證自己觀點的能力;提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