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和教學的區別

教育和教學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0-12-13 11:48:34

A. 教育和教學有什麼區別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B. 你認為教學和教育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兩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教學外,學校還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向學生進行教育。

C. 教育與教育學有何區別和聯系

兩者是屬於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教育包含教育學,教育管理方面等很多方面。專我是師范院校畢業的屬,可以給你說一下教育學方面的知識:
教育學又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方法學、教師師德修養不同學科的內容。每個學校和專業課程的安排都可能會有不同。我們學校那個時候,主要側重在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理論方面的學習。
考試偏向的內容也不同的:有的偏重於教育學,有的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合並考試,有的則是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學、師德修養、班主任工作的合並考試。當然主要還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和一般規律的科學,兩者是不同范疇的。
教育基礎知識包括教育學和教學心理學,考教師的話主要側重在教師基礎知識方面。
教育學包括以上說到的各個方面。
希望以上信息能幫到你,有什麼不清楚的歡迎隨時提問交流。
如該信息對你有用,請採納。謝謝!

D. 教育與教學是什麼關系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第一、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正在成長和發展的青少年,他們求知慾強、興趣廣泛。在課外、校外活動中,由於不受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 研製,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 興趣、愛好廣發閱讀各種課外讀物,參加各種科技、文藝、體育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和自然界的 各種事物,吸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這樣,不僅能加深已學知識的深度,而且還能擴大視野,增長新知識。

第二、課外、校外教育是對少年兒童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課堂教學是比較局限的,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班級教學的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在此以前,學校採用的是個別教學的形式,在一個屋子裡聚集著年齡懸殊,程度不一的學生,教師對每個學生個別施教,教學內容和進度各不相同,教學時間沒有統一安排,教學效果一般都很低。歐洲中世紀的學校和中國封建時代私塾的教學就屬於這種組織課外、校外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能滿足學生的 不同需求,學生可以自願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這種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

第三、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多數是以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為主。整個活動過程是學生動手動腳,運用知識並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 過程。他不僅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各種鍛煉,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各種實際工作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四、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提供啊學生的 道德認識。但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過行為時間才能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另外,學生在課外、校外教育活動中能接觸實際的 人和事,能得到較深刻的 感性認識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單純的 說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這就是兩種教學的區別。

E. 教書、教學與教育有什麼區別

這三者是密不可分,但也有區別。 教書,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生把書本上的內容弄懂、記住,考試中能重復出來;教學就完全不同,這個詞表述得已經十分清楚,應該是教學生學,教學生掌握學習的本領。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知識天天有,只學會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本領,才能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教育,育人也,核心在一個「育」字,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手段把一個「自然人」培育成「社會人」。現代的社會人需要具備的決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最需要的是創新素質、文明素質。教育的任務應該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的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我們經常說「教書育人」,現在的教書也好、教學也好,只是在教學生應付各類考試,顯然是達不到育人的目的的。 有人認為,教學就是我講你聽,這是不對的。教學不是灌輸,決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必須是雙向交流;教學需要必要的講述,但講述決不是轉述,教師不能以把知識講清楚為能事,應該是引導學生腦子的積極運轉。通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導演」,使學生的情感、心靈都有所觸動。能不能當好教師,能不能有效實施教學過程,關鍵不是看教師有多高的學歷,有多淵博的知識,而是看他有沒有能力設計好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在實施過程中又能不能既當好導演,又能不能當好演員,把每一個學生的情感都調動到教學過程中來。 教師要較好實施教學過程,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步驟。設計中必須嚴格按照課程目標的要求;必須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必須考慮到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可接受性。有句話說得好:教育者沒有權力選擇可以教育的學生,只有選擇學生可以接受的教育的方法。這一點在基礎教育中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可以把教師上的每一節課看作為一部長篇連續劇中的一集,一學期下來,不是上百集,也是幾十集。這部「連續劇」不能中斷,不能重復。教師在每一集中,既是演員,更是導演,學生也不是簡單的觀眾,使參與者。教學過程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投入進來,情感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參與中學到知識,受到應有的教育。每一集都應該有高潮,有「看」點,如果平鋪直敘,必然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當一堂課沒有吸引力,學生沒有興趣,那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教學過程。有些教師常常埋怨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從不考慮自己的課程設計得怎麼樣,這是不公平的。黨的十七大提出「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中這一點顯得更為突出,因為教育的對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最高原則。 教學過程的本質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信息交流的過程、情感溝通的過程、心靈碰撞的過程、藝術創造的過程。 信息交流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與學是一對矛盾的二個方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把這二者孤立起來了,對立起來了,形成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的單邊活動,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雙向交流、互相溝通、相互啟發,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傳播手段已經多種多樣,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佔有者,不再是知識的寶庫。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學。 情感溝通的過程。人是有情感的動物,每一種行為都受情感的支配,學習活動也是一樣。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能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教學過程不可能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就應該有情感交流的因素。在過去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教師學歷並不高,知識並不很淵博,但是他很能理解學生,很能把握學生的思想情緒,適時、適度地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他的教學效果就非常好,非常受學生歡迎。有人可能認為,這種情感溝通只能在文學藝術性科目中才有可能。其實不然,所謂情感溝通,老師對學生心理、情緒的把握,這在任何科目的教學中都是存在的。 心靈碰撞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品格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會暴露出各種疑問、困惑、矛盾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會展示出聰明才智獨特個性的一面。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這一點,只有十分關注、尊重學生的每一點心理表現,爭取達到共鳴的效果就是最好的教育。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還處於成長期,老師的一句話,一個行為,某一種關懷與點撥,可能會產生處於醫療的反應,甚至影響其一生。 藝術創造的過程。教師實施教學決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不能簡單地把書本知識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就算完成任務。一堂好課應該使學生在課堂上興高采烈、其樂融融,學習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強。前面說過,教師所上的每一堂課是一部長篇連續劇中的一集,那麼,每一集的藝術性、可接受性是對教師藝術創造能力的極大挑戰,可能是一個比創作連續劇要求更高的藝術創造過程,因為它每一個場景都是現場直播,而且決不允許返工重來。 筆者曾按照這樣的原則實踐過。 1997年,受朋友之邀,我曾去一所培訓學校擔任高二同步訓練班的老師。一般這種同步訓練班的教學並不復雜,把一周的課程做一些梳理、把課程中的重點進行必要的強化、再找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習題加以鞏固應該說達到了要求。 我在接這個班之前就考慮這樣的問題:學生放棄休息,到這里來接受我的輔導,他們的心理既有積極好學的一面,也有被動無奈的情緒,如果我不能理解他們,情感上就會有隔閡;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學校,他們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我不可能十分了解,要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輔導是不可能的,簡單地我講他們聽,達不到信息交流的效果,而且,這些課程,學生在自己學校都聽過,再給他們說一遍,沒有什麼新鮮的,必然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做習題吧,學生在學校已經做的夠多的了,到這里還是做題,在有針對性,他們的心裡必然容易產生厭煩情緒。要上好這樣的課程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除非我只是為了掙一點「外快」按照常規應付,責任性不允許我這么做。 結果我是這么做的。第一天上課,主管這個班的班主任跟大家說:這學期我們請到了很有經驗的老師給你們上課,你們要專心聽講,認真記好筆記。這位班主任走了以後,我跟大家說:我不要求大家「專心聽講」,不要求大家「認真記筆記」。此語一出,全班驚訝,從他們的表情上看出他們的心靈受到觸動,他們沒有碰到過這樣的老師。我進一步解釋說:如果我講得不好,對你們沒有什麼幫助,硬要求你們專心聽我講,這是不合道理的,我講的內容你們覺得有用,你們自然會專心聽的。你們來聽課是自由的,怎麼聽由你們自己決定。只要不影響我講課,做什麼都可以。至於認真記筆記么,那更不必。記筆記必須要有選擇,不要老師說什麼就記什麼,老師在黑板上寫什麼就抄什麼你們放棄休息到這兒來上課,目的不是訓練記筆記的技能。我們是補習輔導班,所講的內容,你們在學校都聽過,只是有些當時沒有聽明白、聽懂。今天聽我講,原來沒有聽明白、聽懂的,現在聽明白、聽懂了,怕忘,覺得有必要記下來,就記在你的筆記本上,回去好好看看,這樣才對你們的學習有幫助。」這段話基本上達到了「情感溝通」與「心靈碰撞」的效果,雖然第一次相識,我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性格、特點,更不知道他們的學習程度,但是,我與他們的距離拉近了,為以後的「信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後,那位班主任問我,要不要印一些試題,下次上課用。我說不需要。 我的課是這樣上的:根據當周的課程要求,在備課時編寫出十道很值得思考的習題。上課時,就把這些習題寫在黑板上。我剛完第一題,學生們習慣性地就要抄寫,我就立即制止,叫他們不要抄,要求大家認真想,看這道題應該怎麼做,有幾種答案,可以自由討論。十道題寫完,再留出二十分鍾時間由他們想,由他們討論,同時鼓勵有想法的學生自動到黑板上來填寫答案。 這種班的學生來自全市各個學校,程度很不齊,有普通學校學習比較差的,也有重點學校學的比較好的,又都互相不認識,讓他們自動上來比較困難。我就反復講道理,從學習態度講到學習方法,還從新時代新形勢下對每一個人品格的要求鼓勵他們。這些道理不能長篇大論,只能在不影響他們思考的情況下根據現場大家實際的情緒表現適時插話。效果很好,慢慢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參與了教學活動,也是我了解了他們的對輔導內容的認識程度。 接下來就是我的主要任務,由我來講評他們的答案。我的講評一般有三個部分:解這類題的思路;與這類題的相關知識;以及做這類題容易犯的錯誤。(我把這種教法起名為「舉一反三」,即,舉一道典型例題,講三方面的內容)。在我講的過程中,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把自己覺得最有收獲的記下來。大家就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度過了二小時。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教學藝術的創造,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很受學生歡迎,這個班開始三十多人,後來發展到將近六十人,都是聽說了我的教法而插班進來的。 現在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標准,只要誰教的班,學生考試分數高,就被認為是好教師;哪位教師能幫學生壓到考試題,就被認為是最有本領的教師;哪位教師不辭辛苦,沒完沒了地加課,給學生輔導,就被認為是責任性最強的教師,這樣的標准合理嗎?是不是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家對我說:爸爸,你管不管老師?(她就在我們學校上學)。我說:管,爸爸就是管老師的。怎麼了?她告訴我:他們班哪位數學老師,講課車軲轆話來回轉,講不清楚。一到有自習課,她就進來,說要給補課。同學們特別煩她,又不敢說,叫我給你反映放映。我說:好吧,明天我去聽聽你們班的課。第二天我去了,的確很成問題。概念交待不清楚,除了書上的,沒有更多的解釋,主要手段就是反復叫學生練,這樣的教學的確枯燥無味,學生不喜歡聽,反感很正常。可是她是學校里的「優秀教師」、「先進黨員」,主要就是她能不計報酬地加班加點,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輔導。我們說,不計報酬加班加點的「老黃牛」精神,的確可貴,但是,教學不是體力勞動,需要的不是捨得花費時間,而是要動腦子,要用「心」。 教學,是要使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到了中學的學生,腦子已經不是一張白紙,已經有許多已知的東西。我們的教學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據學生的「已知」情況,引導他們認識「未知」。為什麼同樣的教材,教農村的孩子與教城市裡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起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引導,大家都知道的「啟發式教學法」其核心就是引導。引導的目的就是轉化,教學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在認知程度上有一個轉化,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轉化,達到「腦子開竅」的結果,最終目的就是要由一個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適應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 教學,絕不是灌輸。教師不是輸出機,學生不是接收器。人類的知識在不斷地豐富,要想讓學生全部接收,是不可能的。書本知識是有限的,而且一般都是陳舊的(起碼是一年以前的)。每一個成年人都清楚,中學所學的那些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都沒有直接派上用場。設置各門功課的目的,不是要學生死記住那些知識,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腦子開竅,提高思維能力。那種灌輸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絕不是正確的教學方法。 所以說,各人的教學方法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必須達到「引導」、「轉化」、「開竅」的目的。「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奮斗目標。

F. 日常所說的教育與教育學中的教育的概念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日常所說的教育來屬於源廣義的教育,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個體之間教授知識傳授經驗的一種互動行為。學校里的教師教學生知識,包括社會上的老師傅教給學生經驗,這些都是屬於教育。教育學中所說的教育,其大概就是屬於狹義的教育,主要研究的是學校里邊的教育,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一些關系和發展等等

G. 教育活動和教學活動有什麼區別嗎

1、教育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活動,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的版課堂教學活動。
2、教權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課外活動、實踐活動;而教學活動只是在學校課堂內進行的指導。
3、教育活動包括有管理者的活動、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活動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
參考資料:教學活動-網路
教育活動-網路

H. 教育和教學的區別

教育:教化培復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制與學習方法,還要培養品德和素質能力。教育的行為會出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里,實現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的成長。
教學:教人學知識學方法,使人具備一定的生活生存能力。這個就比教育要片面一些。

I.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育學區別是其包括的范圍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教育與教育學的聯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學。
拓展資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從傳授考試技巧,轉為傳授人文知識而已。
教育的本質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關於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知識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學之」的機會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傳授知識。
但在信息和知識泛濫的今天,治學的側重點應該在於「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J. 「教育」與「教學」兩詞的區別

「教育」一詞的漢字解釋。「教」意為「老師全職授業」,強調全日制和專職性質,這是從「孝」的本義引申和轉義而來的。「孝」本指子女為了全天照顧病危老人而徹底放棄田產和耕作,轉義為全脫產受課業,從而有了」老師全天專職教授「的意思,並進一步發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樣尊崇老師」的含義。「育」字從雲從肉,「肉」指「人體」;「雲」本義為「旋轉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霧氣通過旋轉聚合過程而同化成大雲團的一分子,轉義為「同化」,所以「育」是指對已經存在於世的人(即「肉」)進行同化工作,即對未成年人灌輸社會主流價值觀,使之能順利進入主流社會,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對野蠻人,則採取「一幫一」即一個文明人與一個野蠻人結對幫扶的方式促使其放棄落後的思想觀念和習俗,轉而尊崇和接受先進的中華文明理念和習俗,成為中華文明圈的一分子(請參考「仁」字的本義解釋)。簡而言之,「教」是指老師全身心授業,「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蠻族人士,使這兩種人成為中華文明社會的合格成員。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閱讀全文

與教育和教學的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