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的五個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
⑵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過程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整體育人意識
對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實驗,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們把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放在首要位置,要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覺地創造性地參與教育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首先,開展理論學習。教師有針對性地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發展心理學、素質教育理論。通過學習,每個教師都認識到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和提高每個學生的創造能力並制定整體方案,切實樹立了整體育人的意識。
其次,組織教師認真鑽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體措施,並積極進行探索。教師不僅積極主動地參與課題實驗研究,而且還在實驗實施的過程中創造性的探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陸續將研究成果發表,使課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第三,加強教師的形態激勵效果
這里的教師形態指教師的語態、神態、體態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語言激的勵性。教師的語言體現著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研究語言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心目中的學習目標,使用信任、期望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學生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使用肯定性的、贊揚性的語言,使其內化為穩定的動力機制,對學生的某些過錯或錯誤,使用諒解、引導性的語言,促進學生養成反省的習慣,樹立再進取的信心。
2、形體動作的激勵性。教師的形體動作,能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刺激和影響。激勵教育要求教師的形體動作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每一次親切的撫摸,每一個贊美的手勢都表現出對學生的愛,使學生受到鼓勵,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3、情感的激勵性。作為心理因素的情感,是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情感素質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起很大作用,對教育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它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富有感情,通過贊許的點頭、期望的目光、會心的微笑,增強情感的感染力,使學生心境愉快健康,積極向上。
(二)利用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這里的環境是指教育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物質環境。校園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學生感到賞心悅目,並有美感體驗。校園要及時展示學生取得的各種成績和優秀作品,展示學生的才華,激勵學生不斷進取並取得新的成績。為此我們定期舉辦學生作品展、手工展、繪畫等。
2、人際環境。這里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優良的校風班風。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師生之間合作的氛圍,使學生的心境和情緒輕松愉快。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在一個班集體中,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人人受到鼓舞,都能獲得主動的發展。
(三)善待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
學習氛圍,主要指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我們以兩個層次的「三說」為切入點,強調教師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的智慧潛能,啟迪學生「我要學習」的需求,從而形成互相尊重與信任的良好氛圍。
「三說」的第一層為「敢說、大聲說、人人說」。提倡「敢說」,主要為性格內向或成績差的學生或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打開「放膽」的通道,對學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見,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勵他們敢於表達。「大聲說」旨在培養學生直言不諱,樂於主動探索的精神;「人人說」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第二個層次的「三說」為「正確地說,流利地說,愉快地說。」學生不但要樂於闡述自己的見解,並要趨於正確、完善,為此,我們主要採取了如下策略:
1、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因而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而教師要把愛心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情感教育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關愛優秀學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關愛那些學習困難、表現落伍的「問題學生」就比較困難了。這要求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摯的愛心。實踐證明,教師用愛心播種理想,去培養文明,去啟迪智慧,塑造心理,轉化了相當的一批後進生和一些家庭有特殊情況的學生。
2、尊重和信任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地位、作用的一種認識和評價。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如果發現學生做錯了事,或成績差,就恨鐵不成鋼,不去積極幫助分析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斥責、教訓、向家長告狀等,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乃至對抗的情緒,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然會失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一個學生,把關愛傾注於整個教育教學中,尤其在課堂上,我們對一些學習困難表現後進的「問題學生」多給一份愛心,多給於一點鼓勵,用教師那充滿期望的目光去驅散他們心中的孤獨與自卑,從而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3、採取寬容態度,善於傾聽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問題和做出「怪異」的回答,採取寬容的態度, 一般不生硬地給予否定,僅提示他們「再聽聽別人的意見」,引得學生在研討中自悟,精心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我發現的意識。
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要和學生廣交朋友,多開展談心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師要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喜怒哀樂講給學生們聽,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做可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一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才一個學期,語文成績就很突出,我們在進行民意測驗時就發現,他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幾乎都這樣寫道:「他是我們最喜歡的老師。」這位老師為什麼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就是因為他能建立一種民主的課堂教風,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並視自己的學生為朋友、弟妹,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錯誤,所以他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支持。
學生集中精力傾聽他人講話是尊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表現,更是培養學生會說、正確地說的基礎。我們提倡在聽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如聽同學朗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朗讀聲剛剛停止,就有許多同學舉手,有的同學贊揚他「讀出了每種小動物說話的不同語氣」,有的幫他找出丟掉的字,然後說「我來重讀這句話」,久而久之,在傾聽中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情感能力會逐步形成。
(四)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為給全體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我們試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水平、智能、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編組或自願組合。合作學習時,將課桌拼成「凸」字形,5至8人一組,這樣,學生不再是面視老師,也可以面視同伴,為每一位同學創設了「無威脅」的課堂氣氛。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體現在:增強了信息的交流量;培養了互助合作的精神;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有效地推動了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五)注重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的創始人是保加利亞的心理療法專家、哲學博士洛扎諾夫,他提出的「藝術手段不僅用來為課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創設愉快的氛圍,他們也必然會促進暗示的心理傾向——態度、動機和期待。」可見,藝術形式是一種很好的暗示調節與表達手段。學生在藝術美的熏陶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釋放和陶冶,不知不覺地排除急躁、輕浮、粗野的性情,使人的情趣、健康、心靈凈化,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豐富和發展,有利於學生良好的情感養成。在暗示教學中,要使學生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兒童最具有好奇心,思維自由度大,無拘無束,不受限制。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善於保護這種好奇心,善於啟發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愛好和興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智感。
(六)鼓勵學生學習創造精神
學生最終的學習目的是學會創造,在「情感教育」實驗中,我們體會到:每個學生的健康的情感,可以促進整體的情感形成和發展,增強現實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創新精神就產生於這種健康的情感中,我們有意識地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敢於思考,勇於探索,善於創造。
1、鼓勵求異思維。當學生在學習過程處於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並以主要的身份投入到學習中時,他們的求異思維會非常活躍。例如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教學內容,認識到:80:2=240:6,兩個外項相乘80×6=480,兩個內項相乘2×240=480,通過計算證明了「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積等於兩個內項積」,為發掘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證明這一點,學生通過研討提出了用通分、化簡、比的基本性質等方法加以證明,學生求異思維得到發展。音樂課上,學生根據老師所教唱的歌曲或音樂,自編自演一些動作優美的舞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2、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當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學習共同探討新知識時,他們的想像力會遠遠超出大人的意料,教師要適時地加以贊揚,並在教學中不斷啟發學生主動思維、發散思維,充分想像,還可以為孩子們創造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窗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這些「人同比心,心同比理」的美好情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一個受到情感教育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溫暖、柔和、善於溝通並且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而不會是一個專橫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我們在情感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陶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因此,我們在該課題的實驗中總結出一下的情感教育規律:
1、以情育人,創設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2、以情動人,叩開情感教育的大門;
3、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4、情意互促,鞏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當然,情感教育的課題我們還要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實踐的深入和經驗的積累,情感教育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⑶ 教學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教學過程的步驟是:
一.自學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內容,怎麼自學,達到什麼要求,如何檢測效果,需要多長時間等。教案上也就是寫基礎知識網路構建。
二.合作探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文本中探究知識,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教師督查一定要認真,不能走過場,放任自流,對表現積極的小組和個人要進行表揚,較差的教師要進行引導、提示。教案上教師可分層次預設幾個問題。
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學、探究成果,學生思想的交流碰撞,知識的整合和質疑,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教案上可寫問題的答案,多預設幾種。
四.精講點拔:做典型題,找規律,寫方法。
五.當堂達標:學生做題檢測學習效果。
注意:教學過程大致包括這些環節,可以適當增減。
課堂是靈活的,很多教學事件是教師無法提前預設的,只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完成教學。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⑷ 如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如何實現教學系統的控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作好課堂教學設計是基礎 教學設計就是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對教學信息的傳遞方式和順序進行規劃。 原始的教學信息要轉換成一定形式的信號,傳遞給學生處理。語言型信號的傳遞主要通過聲音和板書進行的,表象型信號的傳遞主要藉助於圖象、直觀教具、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等媒介。兩種形式的信號的配合使用,可以增加可供學生提取的信息量。同時信號作用的方式、頻率、強度等的變化,都會對學生接收、處理和貯存信息產生影響。如教師注意聲音的聲調、節奏變化、語言的感情色彩,板書的空間、時間上的安排(包括添加色彩、符號等),以及帶有動感的演示等,都將增強對學生大腦的刺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並使學生得到某種啟示,能從中獲取學習課題各方面的聯系的信息和解決該問題的途徑的信息。 至於對信息的傳遞順序方面的規劃,就是要考慮好教學內容中各知識點的組合結構和呈現時序,它不是教材內容邏輯結構的簡單再現,而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加以調整充實,使其最易被理解接受,減少簡單重復,提高課堂效率。總的原則是:「低起點,多層次」,面向包括學習困難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遵循認識規律,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大致有兩條思路:以實驗、歸納為主的展開方式和以演繹推理為主的展開方式。一般來說,對於新授內容或初中生應考慮增加實驗、歸納的成分,對於復習課或高中生則可多採用演繹推理的方式展開。實踐還表明,在教學中歸納與演繹並重,有益於打破單一以演繹推理形式組織教學帶來的思維封閉性,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尤其是直覺思維都能得以訓練,從而優化思維品質。 提高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是關鍵 首先要給學生准備一些不進行信息編碼便不能完成的學習課題,那些只需藉助於過去的知識經驗,接受一些模式,並學會識別、導通這些模式的方法,便可對付過去的問題是無須進行過多信息編碼的。提供的課題必須是與舊問題既有某種聯系又存在「反差」的問題,它能誘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廣泛聯想、促使對舊知識、經驗進行統整,並從中檢索出有用的部分,結合所面臨的新問題清凈,進行分析、綜合,從中獲得新的領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知識發生階段還是認識的整理階段,都要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對信息進行處理,教師的啟發、引導固然必不可少,但切忌越俎代庖,要讓學生親自參與重要概念的形成、原理規律的獲取。以及解題方法、實驗方案的選擇的過程,並自行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要為學生創設自己觀察、研究和解決某些學科問題的機會,留出自由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學還要有一定的彈性,教師要幫助他們對舊知識再現和復習。那些在新授課中,採用緊逼式提問,並急於從學生零碎的回答中湊出「正確結論」的作法,以及大塊塊地進行知識點羅列、梳理的復習法,都是不足取的,因為教師代替了學生對信息進行精密編碼的過程,而把對信息處理加工的結果拋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了。 再次,教師要注意多示範,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的方法。這里的關鍵是教師要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如面對一個具體習題,如何進行審題分析,抓住本質,找到突破口,又是如何獲得解題途徑,確定解題方法,以及受阻後如何變換思考角度,得出結論後又是如何進行檢驗的等等,都一五一十的自然而然地向學生展示。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與學生進行交流,允許學生質疑和對教師的思維過程、結果進行評價,若長期堅持這樣的程序化訓練,定會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加強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是重要環節 教學信息的反饋與學生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相聯系.一堂課教師若從頭到尾唱獨角戲,那教學效果的反饋只有到課後的作業或測試中去獲取了.要克服這種滯後性,就得讓學生積極地介入教學活動中,對每節課的教學細節進行反饋調節.教師要善於通過觀察、提問,了解分析學生聽課困難所在,及時調整速度、減緩難度,增加層次,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習課題。讓學生板演、討論是獲取反饋信息的較好渠道。一方面,通過競爭,學生間的互相評價,教師的熱情鼓勵,學生易於得到成功的滿足感;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得以暴露,這樣教師就可抓住學生中對學習課題產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及解答問題的視角,不失時機的通過提問方式等,引導他們從中選擇逼近教學目標的中心問題展開探討,集思廣益,把學習過程推向深入,增強學習效果,或針對學生的誤答、錯解展開分析,找出錯因,加深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養成自我反思、互相切磋的好習慣,為課堂教學創造出良好的氣氛。
⑸ 什麼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基本流程包括哪幾個教學環節
高效,就是在比較短的時間里,用比較小的投入,得到盡量大的效率效益。
其一、所謂高效的課堂,一定是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事做。在新課程條件下,我們強調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不是時髦的理念,而是保證課堂高效的必需。
其二、所謂高效課堂,就是在具體的一節課中學生能達到厚積知識,破難解疑,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的境界。
因此,我認為,高效率的課堂,不僅是學生學有所獲,更是投入和產出比較合理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樂學:不僅掌握了知識,更增長了能力;老師樂教:不再聲嘶力竭,而是師生互動,適時點撥,少講精講。
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應取決於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即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方面,受益愈大,則課堂教學的質量愈高,效果愈好,鑒於此,我的理解是:
首先高效課堂是一種教學理想,即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要從本學科的教學特點和規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課,使學生能從中學得到更多的東西,至於用何種方法和手段,則需要我們教師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高效課堂只有更高,永遠沒有最高,課堂教學雖然有法,但永無定法,這正是教師的發展之道,是教學科研的魅力所在。
其次,高效課堂是一種教育責任。即要求我們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高質量、高標准地培養人、發展人、成就人。高效課堂之高效不應該以教師教得如何為衡量標准,而應該取決於學生學到什麼,學得如何。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要從其效率和效益兩個層面來體現、評估。效率就是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課外學業負擔方面;效益就是學生所受教育教學影響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開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重點體現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等基本素質的發展方面。因此,高效課堂應是努力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這一手段,高水平地達成培養人的目的,高效課堂應是教學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結合。
三、高效課堂的評價標准:
以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規范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扎實的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多元的學習方式為中介;以積極的課堂氣氛為依託;以科學的教學組織為保障。
高效課堂表現出六個力: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續的內在動力;適度的思維張力;強大的團隊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長遠的發展潛力。
四、高效課堂對學生表現: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高效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評價:1、高水平的教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教師向課後要數量。2、高水平的教師注重教學方法,低水平的老師側重教授知識。3、高水平的教師講究整體建構,低水平的老師注重細節雕琢。
1、目標取向評價與主體取向評價相結合2、師生互動評價的運用與課堂教學效果相結合。3、評價標準的相對穩定與不斷生成相結合。4、重視教學反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有一節成功的課堂,首先要有充分的備課,並且把備課過程形成教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重點和難點,從而開展針對性的講解。
改變以前滿堂灌的形式,把主體讓給學生,讓學生充當課堂學習活動的主角,教師起主導性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引導下開展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教師在學生需要釋疑的關鍵時刻給予必要的啟發和點撥。總之,要保持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
三分教學,七分管理。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首先要樹立必要的威信,同時制定相應的課堂行為准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約束。課堂管理的好,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便於教師開展有效的組織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七、幾點感悟:
1、高效課堂它體現的是以人為本,以三維機制為准繩,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目標,以過程和方法為依託,以情感和價值觀為紐帶的教學理念,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使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2、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不斷的學習。高效課堂無論是從情景導入、提出問題、啟發引導、師生探究、問題解決、歸納總結、強化訓練、版式設計、學法指導、作業布置、最後反思,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否則,高效課堂將成為一句空話.
3、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一生追求的目標。通過學習和交流,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諸如講得多,練得少;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學生回答不上來,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如學生回答了問題,沒有讓學生坐下或對學生的結論沒有說明正確與否,讓其他學生搞不清楚問題的正確答案;有時候老師提的問題學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問題太寬泛,不具體;學生沒有糾錯本,糾錯沒有成為一種習慣;展示課的板書都很成功,我們平時做得不夠;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對新課程的理解不到位等等。通過聽專家的報告,更是對專家的科研成果贊嘆不已,反思我們自己平時還是思考的少,總結得少。
總之一句話,為了教育的輝煌明天,為了我們的事業,為了家長的期盼,為了學生的明天,我們努力把每一堂課上成優質課,上成高效課
⑹ 課堂教學過程實錄怎麼寫
每年全國都有很多教學比賽和名家展示課,如果能去參加肯定是最好的。比如千課萬人、內現代與容經典等。如果參加不了怎麼從網上獲取資源呢?
1、訂購每次活動的光碟
新教師可以關注活動的微信公眾號,在活動進行後,微信號中會推送如何訂購活動光碟,光碟一般在兩三百左右,新教師們可以提前訂購,或者以學校為單位訂購。
2、購買活動的視頻
某寶中有大量名師講課的視頻,動手搜一搜即可。
親愛的新老師們,聽課只是學習講課的第一步,後面的模仿講課、磨課、反思更為重要。希望我們都能用最短的時間快速成長!
⑺ 方法指導課的基本流程是什麼課堂教學中要經歷哪些基本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除應遵循一般的教學原則外,還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內的特點、學生的身容心發展的規律,遵循以下原則:
自主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應有利於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
開放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創設十分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時間的安排、主題的確定、方法的運用和成果的表達方面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習 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泛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實踐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有豐富材料和真實的情景,主張學生在「做中學」 .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這些新經驗與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可應用的個性化理論、模型和技能.
綜合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從學生身邊的事物或問題出發,形成跨越諸多學習領域的活動,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能力的形成.通過親身的實 踐,使學生了解和關心社會,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奧秘並形成綜合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⑻ 簡要回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三種教學方法分類及12種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三種教學方法,一個是講授法第二是討論法第三個是案例發。
⑼ 課堂教學怎樣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如學習肖復興寫的《荔枝》、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馬克·漢林寫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學習《魯本的秘密》等孩子關愛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何愛父母的。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再如有的教師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後,布置學生開展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范圍,新課標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總而言之,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⑽ 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哪些環節
什麼是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環節?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
教學媒體
、
教學策略
、教學評價等教學
要素
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
特徵
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
教學過程
、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
需求
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
教學
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
基礎
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
教育家
杜威
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
劉茂森
等人
引入我國
教育技術
領域
,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
理論
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
體系
,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
教學實踐
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
教學模式
發展的軌跡和
成果
,提倡學生
創造性
和
科學精神
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
應試教育
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形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可以看教學設計的一般
模型
,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
研究方法
和操作工具,
教師
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
教員
的
專利
,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
規模效益
。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
出發點
,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
學習活動
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
解決問題
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
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可以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
所處
的
情境
,也就是描述清楚
問題空間
。
形成探究思路
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
經驗
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
有些時候
,可以考慮與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
知識經驗
調動起來,分析問題,
收集信息
材料,形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
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
核心
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
實驗
、
資料收集
、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
類型
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
性質
來探究的程度選擇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
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形成不同
形式
的探究結果,可以是
實驗報告
、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可以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