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1.不應過來分強調中看源不中用的、形式上的東西。如一些不恰當的動畫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達不到預期效果。課件的製作和使用應以實現最終教學目的為宗旨,避免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現象。
2.不應重機器、輕教師,不能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不應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忽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甚至教師成為現代媒體課件的播放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簡單的電子講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不應喪失的。
B.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心得
在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環節,增強教學效果。就此,談談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主題畫面,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 (2)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解決重點、難點。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中去,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C.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但我認為在教學實踐活動這個舞台上學生是主角是演員,而老師則是配角是主持人,應該以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中心,以此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二、深入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設計的前提。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有意識的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保證。
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的體系結構,知識分布。不僅是對於當前所學的這一冊的教學內容應該把握,還應該對整個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於這套教材採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為什麼會在這一冊這一課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是有著全盤考慮的。教師把握好所教內容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和前後聯系,有助於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好地形成教學設計,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點的情況下針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雖然信息技術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強,但不是說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再加工,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
1、我了解自己的學生嗎?
教學設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對學生的分析是確定教學起點的主要依據。
每一課的學習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教材默認是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已經掌握,但學生的實際情況怎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他們是否有能力應對即將學習的新課知識?如果不足,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考慮採取什麼方法補足。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新課中的一部分知識,教學設計中應採取什麼方法加以提高和鞏固。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預先設想種種教材教學內容以外可能出現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取捨、補充、簡化、組合)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已有的認知識結構很好地銜接起來,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2、我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嗎?
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倡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教學設計中的任務設計是信息技術課中的重中之重,任務設計的成敗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設計好的任務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不光學知識,還可學方法。任務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進行。教材中已經體現出任務驅動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務,但任務的細化和具體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完成。設計的任務應做到教學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學習而設計就是要把學生怎樣學、學什麼,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學放在首位。
五、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需建立與教材教學內容適應的教學環境。
與其它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課前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做較多的課前准備工作,由於學校軟硬體條件的和師資的差別,各校的信息教學環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實時高速地在網路上進行教學,條件差的學校可能至今沒上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思考:我的教學環境能適應課程需要嗎?如果不能,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彌補。
六、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學習慣:
1、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學素材的習慣。
硬體素材:計算機的壞舊硬體。特別是不容易見到的[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處理器,內存、硬碟、軟盤]
軟體素材:教師的優秀作品和學生的優秀作品
2、使用好每節課的閱讀材料、活動、和課後的探索活動
閱讀材料: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每節課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
活動設計:教材設計的活動都是 針對本節課重難點設計的,每個學生必須完成。
探索活動:課後的探索活動是針對本節課內容的外延,是要讓學生課後進行一些探索和社會實踐活動。
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國際信息技術發展動態。
我們老師應該站在信息技術的前沿,老師不僅要關注國際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也要讓學生關注。要了解其它國家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不斷進行比較,吸取別人的長處,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需考慮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優化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D. 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思考
談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筆者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現有的45分鍾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效益?筆者認為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自主學、學會學。
1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自學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和創造的舞台
到外面講課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教材有可能不同,學習進度有可能有差別,而學生的情況不可能在一時半刻了解清楚,教師對學生是陌生的,而學生對教師也不熟悉,尤其在有評委聽課的情況下,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講課教師就應該想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思想活起來。此次講課的教師都做得很好,每一個課堂氣氛都能做到有序而活躍。
講課教師在與學生見面時,會融化學生的距離感,讓學生和教師親近起來,課前會放一些輕松的音樂讓學生很快進入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講課時,教師會布置一些具體而有趣的任務,讓學生去思考、去完成。當教師提問時,會把答案讓學生盡可能補充完整,而不是毫無耐心地代學生回答,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最後會有一個展示環節,讓學生展示他們本節課勞動後的成果。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想法和學生拉近距離,讓學生感覺教師是他們學習的「同伴」,他們和教師一樣在課堂上是問題的解決者、勞動成果的創造者。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發現和創造的權利,不要代勞,只需要在學生有所成就時加以及時的鼓勵,同時要以各種方式給學生展示的舞台。
2 小組競賽學習讓學生學會融入集體,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很多初中生缺乏集體主義精神,還沒有很好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的影響會有多大,缺乏責任心。信息技術課堂也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好地方。在此次教學能手的觀摩課上,都很好體現了小組學習的良好效果。小組的分法或大或小,但在小組之間的學習競賽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讓他們體會到為集體而「戰」的快樂。同時,小組學習的形式也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競爭並獲得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也嘗試把小組學習的方式運用起來,並希望不斷探索這種方式所能發揮的最好效果。不過,如何分組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並不是隨意幾個學生一組合就能成為一個好的學習小組,最好小組成員之間分出層次來,這樣能讓學習較好的輔導落後生,讓學生之間能夠更好地合作,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當然每一個小組都必須有一個有能力更主要有責任心的組長。這樣其實是把「大」化「小」,教師統籌各組之間的學習,而小組長統籌本組的學習,從而讓學生合作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教師運用恰如其分的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學生提高自我意識,學會自我評價
在課堂上,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需要教師給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或者鼓勵,讓學生體會一種成就感,不至於失去學習的興趣,或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都需要教師學會評價學生。有一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都是那麼恰當,筆者很是佩服。雖然她沒有運用過於華麗的詞藻,但讓人聽起來很合適。比如開始時,大部分學生有些拘謹而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只有一位學生大膽舉手並連續兩次回答,這位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誇他「回答問題很積極」,並給該生所在組加分。這些都在暗示鼓勵其他學生大膽回答問題,後來確實起到了效果。當有學生自己根據課本完成還沒學到的內容時,這位教師及時發現並表揚他說「沒有學過的能夠通過自學而完成,很了不起,這就是成就」。筆者認為自己在這方面還要加強學習和訓練,學會評價學生。
還有教師讓學生自我評價,採用的也是小組學習,當某個小組正確回答了問題或是完成了某項任務,那麼就為本組贏得一分,但分數不是某種具體的分值,而是讓學生自我評價,認為自己是靠什麼品質而完成的,如智慧、勇敢、團結等,那麼教師就會把該標志賦予該組。其實這也讓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中應該培養自己的某些品質和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的內容倒是其次。
4 提高教師課堂掌控能力,真正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學生千差萬別,在課堂上的表現永遠會超出教師所想像到的情況。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課堂駕馭能力,沒有足夠的應對方法,那學生產生的狀況就會讓人應接不暇,甚至課堂無法進行下去。有一位教師很棒,他的這個班學生不怯場,並且還有幾個「搗蛋鬼」,在課堂上給這位教師製造了很多情況。而這位教師很好地處理了種種發生的情況,讓課堂順利進行。其實在很多學科的課堂上都可能出現各種情況,對於信息技術課堂來說,可能更多。比如:某生在上課時突然把別人的電腦關了,某生在完成任務時做一些搞怪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講課的進行。教師如何制止學生的這些行為,同時把他引導到學習中來,的確需要有很好的應對能力。
5 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讓課堂豐富起來
如今有很多教師運用了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這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運用此法時應該遵循:任務設計得既有趣從而吸引學生,還要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他所學習的正是一種可以幫助他解決生活中某些問題的信息技能。筆者認為,任務的設計還要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相結合。有一堂課開始時設計得很美,讓筆者感覺像是在聽語文課,其實在這堂課完成後,需要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學科之間應該相互融合,會使課堂變得豐富起來。
6 要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得與失,以便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這節課的課堂教學的任務就結束了,還要認真總結反思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風格、學案的編寫、備學生等方面的問題。下面就以「備學生」為例談談。
備學生就要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是非常必要的過程。見學生並不是要預先教給學生什麼東西,而是拉近彼此的關系。另外,見學生需要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情況,比如講網路下載,要清楚學生平時是否下載過文件,曾經使用過哪些下載工具。教師只有了解了這些,在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時才能預見他們會完成到什麼程度,自己需要進行何種程度的指導等。但不要給學生涉及過多的要講的內容,因為這會降低他們對本節課的好奇心;更不要領著學生提前學一遍,因為這樣課堂教學中就缺少生成的東西,學生的思維會被束縛。
綜上所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效益,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為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教學目標。
E.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教學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教學,不是被動地納入,而是主動地適應課程的發展,並與其和諧自然地融為一體。作為課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它的飛速發展,必須引起一場學習的革命,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營造學習環境,完善教學模式,變革評價方法。讓課堂更精彩。
2、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為一體。正因為信息技術既可以豐富視聽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與時代氣息為一體,教師使用這一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這種整合是一種和諧,一重互動,而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徵是它具有學科的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
二、優化課堂教學:
1、信息技術簡單地應用於教學,而應該創設主動學習的情景,創造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信息技術與其主體是課程,而並非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為運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根本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更新,既要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經驗,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在整合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習管理,加強課外輔導,重視學科基本素養的培養。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不能否定傳統教學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4、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的處理、學生的特點、教法的變革要能准確把握,同時,要積極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即獲取、選擇、加工信息的能力,由於信息的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自由選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樣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課堂無法調控,完不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成績兩極分化。
5、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切忌好高騖遠,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既要勇於創新探索,又要善於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既要學習了解信息技術,又要深刻認識學科教學的真諦。
6、說明: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適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4)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於意義建構。
(5)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擴展閱讀: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於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
F.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錄像播放師游「廣州東方樂園」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5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6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G.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評論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知識儲備,擴大課堂容量.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正因為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多元性,教學方法具有獨特性、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審美情趣,優化教學過程;可以藉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語文知識的儲備,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蘇聯教育家羅廖夫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深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光、影、畫、特技等手段,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學生在一個新的平台中寬松、愉悅地學習,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習平添諸多趣味,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訓練學生思維.
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僅靠興趣是不能長久的.學生要獲取豐富的知識,除了願學和善學外,還要樂學,而學習的樂趣來自學習過程中對於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則取決於教師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實現媒體與目標的統一性、協調性、突出性,才能達到解決重點難點的目的;只有藉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文字直觀形象地作用於學生的感官,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距離,才能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只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達到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能力、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單位時間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審美情趣,改善認知行為.
審美感知是人對於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於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教師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通過錄像、投影、計算機、多媒體互動式白板等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觸動學生審美感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美好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鑒賞美的大腦和創造美的雙手.藉助信息技術,通過審美感知,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均可以引起學生心態的系列變化:或愛,或憎,或喜,或怒,或歡快,或沉悶……這些情感色彩的印記,在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改善學生認知行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想像訓練,培養創造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的發展,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想像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軀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恰當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翱翔於想像的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著重大的意義.教師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經常進行想像訓練,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強大優勢.教師要清楚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H.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