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如果教師能運用靈活的、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發揮他們的創新精神.如果我們的方法得當,會使學生由「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他們對知識有一種渴求的慾望.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重視課堂教學,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習和各方面發展的主陣地.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創設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中國有句俗話「嚴師出高徒」從這句話當中包含有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及教師形象的威嚴,也可見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枯燥、死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心情會比較壓抑,而且思維能力也受到了限制,這樣會大大扼殺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現在我們倡導的是一種開放、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形式.記得一次,我觀摩了靳家彥、吳正憲等幾位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真正讓我受益匪淺.他們運用精練、幽默的語言,採用別具匠心的教學手段,整堂課學生都是興趣盎然,思維活躍,一堂課結束後,學生仍是余興未盡.如靳家彥老師在講「兩小兒辯日」這一課時,由於師生是初次見面,彼此不熟悉,靳老師首先設計了關於自己的六句話,這六句話有對有錯,讓學生來判斷,學生興趣十足.在判斷過程中師生又進行了溝通交流,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雖然靳老師第一次給這些學生上課,但可看出他們相處非常融洽,為老師後面的教學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理解古文內容時,老師採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出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也體現出課堂的民主與和諧.吳正憲老師在講「平均數」這節課的過程中,時而在學生耳邊說上幾句悄悄話,時而用幽默的語言把學生逗的鬨堂大笑,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也真正領悟到知識的真諦.我們想一想,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注意力能不跟著老師走嗎?還用得著老師說「注意聽」「別走神」之類的話嗎?
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的心聲,教材有情,如果我們能做到老師有情,創造出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情,那情感的紐帶就會聯結、溝通在教材——學生——老師之間.這樣我們的學生在一個有情的環境里,一定會變得愛學、樂學了.
二、教學方法要因材施教、靈活多樣
「發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哪門學科的教學方法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根據教材去設計教學方法.有的老師曾嘗試過把名師講的一堂課原原本本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以為會收到同樣好的效果,結果卻讓他們大失所望.原因是他們沒考慮本班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對於教材我們應進行深入的研究、揣摩.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就要求我們既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設計出每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拿語文來說,對於每篇課文,由於內容不同、寫作風格與所要表達的思想不同,我們也要隨之改變教學方法.如我在教學「壯麗的青春」和「撈鐵牛」這兩篇課文時,就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法.講「壯麗的青春」這篇課文主要是贊頌歐陽海捨生忘死的精神.這片課文在寫作上主要通過描寫當時情況的危急、用歐陽海的表現突出人物的品質.因此,我指導學生去品讀,並且讓他們親身體驗四秒種的長短,想像當時的情景,讓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生,讓他們讀出更強烈、更真實的語氣,在讀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人物的品質,老師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撈鐵牛」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本篇文章主要讓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我採用讓學生圍繞重點段質疑的方法,學生通過質疑解決問題,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到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去鑽研、更新,且不可死搬硬套,一成不變.
三、採用多媒體教學來傳達課文的情境,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能以直觀、動態、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創設啟迪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在饒有興趣地觀看生動畫面的同時,漸入佳境,在愉悅的氣氛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首先用優美的歌曲《塞北的雪》把學生帶入到冬的情境中來.接著用圖片展示出濟南冬天的景象,同學們看到優美的冬景,興趣一下子就提起來了.有了這種情感,就為進一步分析課文作了必要的准備.它起到了「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悅耳」的感知作用.
四、重視對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對課堂教學的進程和效果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應多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而且還要照顧到全體學生.我們不要總是把那些鼓勵的、肯定的話語只送給優等生或中等學生.我在實際的教學中不但給優等生以積極的評價,讓他們思維更加活躍、更富有創新精神,我還積極尋找差等生的閃光點,給他們以鼓勵和正面引導,從他們美滋滋的表情,可看出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樣師生之間的配合更加默契,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都不斷地深入研究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讓它像雨露一樣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進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㈡ 如何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所有高中語文教師所關心並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問題。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許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實踐,並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這里再來談這個問題,就總有避輕就重的感覺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讓我一意孤行地要來作這個論文,是因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這些膚淺的認識,一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總結,二是來自於與同行就這個問題的探討,三是來自於對本縣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談到的低效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改變現狀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如果把本文所談到的低效現狀及原因分析當作普遍性來論述,就會使本來光明的語文教學前景蒙上「黑暗」的陰影,並把我誤當作《伊索寓言》里的蒼蠅,狂妄而沒有自知之明。愚以為,要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關鍵在於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綜述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現象
(1)以教材為立意式。此種課堂以為「教材」即是教學,因此,教學的目的是「學好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2)以寫作歸宿式。此種課堂或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文章的明線與暗線,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了這一課典型的雙環結構,即行蹤線索:出門—荷塘途中—荷塘凝望—憶采蓮盛況—歸來;情感線索:不寧靜—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暫得超脫—超脫不得。然後就叫同學摹仿這個雙環結構,在課堂上也寫這樣一篇類似的寫景抒情的文章,這一課就算結束了。而這一課所描寫的美景學生沒有去欣賞,美景中所蘊含的情思也沒有讓學生去品味,語言的巧妙運用沒有讓學生去揣摩。這就是典型的以寫作為歸宿的教學。
(3)以考點構架式。此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於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餘。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是某些名校奉為經典的高考秘訣,我也曾一度作為課堂教學的圭臬而引以為自豪,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在應對考試,尤其是應對中考、高考中也確實有一定的成效。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
當前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提高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是分析式教學法。所謂分析式教學法,就是脫離課文語言實際架空分析。其結構一般表現為,分析時代背景,分析結構層次,分析中心內容,分析寫作特點。這種分析式教學方法成了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誤區,有的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分析課文,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課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分析來,分析去,分析得體無完膚,真不知道語文教學是什麼時候走上了「分析課文」的道路?現在的閱讀分析教學真有點像醫學上教人體解剖學,解剖段落層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內臟,解剖寫作特點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經絡。解剖來,解剖去,只見筋骨,不見血肉,只見死人,不見活人。課堂這么寶貴的時間不指導學生讀書,卻在課文里乾巴巴地分析來分析去,學生怎麼會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是串問式教學法。一節課漫無目標,問這問那,一問到底。其結構表現為:一問作者是誰,二問段落怎樣劃分,三問中心思想是什麼,四問表現手法有哪些,等等。問得茫無邊際,問得無窮無盡,由於問題提得過於煩瑣、零碎,湮沒了主問題,把語文課上成了「滿堂問」的課。筆者曾聽一位教師教《春》,老師開始講解課文了,問道,第一個「盼望著」是什麼意思呢?那麼第二個「盼望著」又是什麼意思呢?「東風來了」是什麼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是什麼意思?這樣提問豈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話就可以提多少個問題嗎?
三是練習式教學法。即整節課做練習、做考卷,教師不加指導,不加點撥,放任自流,亦稱「滿堂練」教學法。這樣的「滿堂練」實際上是「滿堂灌」。因為題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選擇,不進行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練,是一種盲目的練,是一種輕重不分的練,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
上述三種,一言以蔽之,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成為普遍存在的傾向。如此教學,何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的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原因分析
產生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復雜:有對教材作用的錯誤認識,有對「讀寫結合」的淺表理解,也有對進行素質培養的閱讀教學能否應試的困惑。但是,如果撇開高考制度不論,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閱讀教學觀念的陳舊,閱讀教學過程的封閉、單極無序。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尚未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個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閱讀教學仍沒有表現出獨立的學科意識,不少人認為「閱讀只是個手段,寫作才是目的」、「閱讀是過程,寫作才是結果和標准」、「選拔人才只需寫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誠然,閱讀和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是學習寫作的門徑之一,但是,閱讀卻不完全是為了寫,閱讀教學也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學習寫作。國家教育部2003年印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在必修課程中明確把「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並列提出,而且對「閱讀與鑒賞」的內容進行了原則性的界定。如:「在閱讀與鑒賞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等等,可見,閱讀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能力而被學生所掌握,而不是作為寫作的附庸。當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之一確是不容置疑的。
(2)尚未摸索出閱讀教學的科學規律。心理學家把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徵叫做能力。閱讀能力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其基本功是理解與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閱讀的優良品質的一個重要標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讀者就必須具備分析、綜合、聯想、想像的思維能力。如此復雜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觀規律的,它的內核也是有等差級別的。正因為我們有的老師,包括我在內,曾不明白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老師單方面的繁瑣分析,而不注重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涵詠,學生一堂課下來往往只記住了一些零星的結論,而這些結論對於理解能力的形成卻是毫無意義的。
(3)尚未完全構建出自主創新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強調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材的創造互動。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動活潑的學習。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原因分析
(1)教學觀念的陳舊是導致「滿堂講」的重要原因,持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老師主導」就是「老師主講」,教師不對課文進行分析,那要教師干什麼,以為對課文分析得頭頭是道,能引經據典,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便是一堂成功的課。知識貧乏者把課上得索然寡味,知識豐富者把課上得像聽故事。學生的思維根本沒有得到訓練,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落實。
(2)對課堂質疑的誤解是導致「滿堂問」的直接原因。雖然一堂課總是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貫穿,但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不僅取決於是否對課文內容有深層次的理解,也取決於是否對學生的思維層面有準確的把握。出現「滿堂問」只能說明教師本身對教材鑽研不夠,而且對學生缺乏研究。一個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問題有序地層層深入地組織起來,把學生的無序的問題,哪怕是看來無序無理的問題隨機應變地引向深層,就很難駕馭課堂。其結果,不是聽任對話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瞪瞪看著課堂陷於一片混亂。
(3)出現「滿堂練」的直接動因是針對考試,「怎麼考,就怎麼練」把每堂課都上成高考訓練課是不少教師教學的「法寶」,而且也能出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此造成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厭惡,同時,也扼殺了語文的人文性,喪失了語文「文以載道」的功能。
三、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
課堂教學的目的應該是:(1)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習得閱讀能力,包括收集、選擇、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鑒賞評價、懷疑探究作品的能力,為他們具備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創造性應對社會的能力打下基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是這樣表述「閱讀與鑒賞」的要求的:
1、在閱讀與鑒賞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對此,我們應該仔細鑽研,認真體會,以切實明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樹立五種新的教學觀念
一是「主體教學觀」。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得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是「民主教學觀」。教學要民主,要尊重學生,不搞獨斷專行,不搞一錘定音,讓學生消除壓抑感,體會和諧感,產生能動性。
三是「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大視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是「思維教學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是「分類教學觀」。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實施分類教學,讓學生相互積極影響,相互促動,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飛的就飛」的局面。
(三)嘗試建立以「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1)自學輔導式。以自學為主,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輔導。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為:自學—質疑—討論—點撥—自結。
例如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以自學輔導式學習為特徵的「四環八步學習法」。這種教學法強調:學習過程自動化,即學生在學法的指導下,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學習步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質疑,參與討論和總結,自始至終做學習的主人。學習知識規律化,即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遵循知識本身的科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的心理規律。這既是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兩件「法寶」,也是教師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案的兩件「武器」。學習步驟程序化,即「四環八步」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逐步達成目標。知識體系結構化,即讓學生學會整理歸納知識點,形成知識結構板塊。「四環八步」分別是:第一環:預覽(第一步)定向(第二步),第二環:自學(第三步)質疑(第四步),第三環:討論(第五步)答疑(第六步),第四環:測試(第七環)小結(第八步)。
(2)質疑探究式。以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的思路,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宗旨進行教學設計。課堂結構設計為五個步驟:設置問題—探索問題—討論問題—歸結問題—問題遷移(由一個問題引入另一個新的問題)。
(3)分層遞進式。課堂教學中顧及好、中、差各類學生,實行分層教學。教學貫穿一個基本思想,即「承認差異,適應差異,面向全體,分類推進」。教學設計實行「四分」:①學生分層。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差異,將學生分為a、b、c動態的三類。②目標分類。教學目標的制定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③訓練分層。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分類訓練。④評價分層。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如a層學生90分為優,b層學生85分為優,c層學生80分為優。
(4)點撥導引式。對學生相機誘導,進行點撥教學。教學中注意「啟發誘導,拔開迷霧,畫龍點睛,開啟思維」。點撥教學的操作結構設計為「六步」:①吃透兩點,摸清障礙(重點、難點、學生心理障礙);②認清方向,選准「口子」;③相機誘導,適時點撥;④討論交流,理解消化;⑤雙向反饋,總結提高;⑥遷移訓練,舉一反三。
(5)學教結合式。讓學生先自學,然後由老師來教,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教結合」的課堂結構設計為五個階段:①准備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②自學階段。學生圍繞目標自學。③議論階段。讓學生自我表現,相互質疑,相互交流,啟發理解。④點撥階段。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讓學生心領神會,豁然開朗。⑤延伸階段。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升華。延伸階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識的深化,二是知識向能力、技能的轉化,三是學習方法的固化,即演練鞏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以上五種新型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的實施,打破了分析式教學法、串問式教學法和練習式教學法的傳統結構模式,促進了教學思想的轉變,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嘗試,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過去以教師的分析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由過去以教師信息單向傳遞為主轉變為以師生的雙向傳遞或多向傳遞為主;由過去以面向少數尖子學生為主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主體性教學」的特點,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依循層級實施訓練,進行分步教學
依循層級實施訓練,進行分步教學的具體操作要求是「依循層級,分步進行,突出重點,兼及其它」
「依循層級」,即在宏觀上按能力層級進行有目的地閱讀訓練;「分步進行」,即在單篇閱讀中按「通讀,整體把握」,「精讀,品味鑒賞」,「研讀,擴思質疑」三步進行,「突出重點,兼及其它」,即在閱讀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學習該年段應習得的能力。如《季氏將伐顓臾》,編排在解析能力年段,則重點學習「能否整體感知本文內容」、「能否讀懂句子含義」、「能否理清三告三對的結構」等;編排在鑒賞能力年段,則應在通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賞析三告三對是如何層層推進的」、「設想冉有閃爍其詞、推諉責任時的神態」、「揣摩孔子曉之以理、喻之以害、言之以本時的心態」;進而提出「你對孔子的政見有何看法?」「今天應不應『陳力就列,不能則止』」等。
語文教學近年來,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在九十年代以來受到了全國各界,特別是專家學者的強烈指責,當看了著名文藝理論家孫紹振的《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以及孔慶東、摩羅、余及主編的《審視中學語文教育》,我時常感到「觀念的恐慌」與「本領的恐慌」,惟恐自己誤人子弟,故也時常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作一些反思和總結,每有體會,便總有贖罪的感覺。作此文,也正是有感於此,並以此就教於大方。
㈢ 如何「奏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序曲」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人們的思維工具,又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語文教學亟宜打開教室的大門,縮小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源頭活水流進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一種專門待業的工作語言.教學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其中導語是指常用於一節譚的起始和一個問題開頭的教學語言.一節課的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在上課的五秒鍾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導語的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揭示本節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可以看出,設計出成功的導語,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成功的導語,如同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也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此導學生竟相登堂入室.用詼諧幽默、機巧睿智的個性化語言做導語,不但能激發興趣、活躍氣氛,而且能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事實上,許多聰明的教者就是抓住了課前導語這環節,潛心設計,使得他的課能先聲奪人,一開課就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課文學習中,自覺地接受文章的感染.那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導語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實踐,總結,把它分為四類:一是利用教參、課本上現有知識,加以改造,或是介紹或是設置懸念;二是利用與課文關系密切的課外知識,把它們同課本聯系起來導入新課;三是利用聯想、想像的方法對教材進行發揮;四是以創新思維設計問題.但是不管哪一類型的導語設計,都要結合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遵循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和趣味性的原則.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然而,長期以來,在教學中存在與生活脫節的弊端,使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聯系生活進行基本訓練,既導流,又開源,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學人做人.不關心廣大的社會生活就很難學好語文. 一、深入思考生活聯系生活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生活,實際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關於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也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例如我教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要求學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與海倫的雙目失明、兩耳失聰的生活相對照,學生深有感觸,從而激發學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裡努力拚搏,學習海倫執著的精神、頑強的毅力,最後有所作為.這樣聯系生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變難為易,而且便於抓住機會進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二、構建師生互動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質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 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 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生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 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從教師處聯系社會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內容是寫父親.兒子寫父親,可以入文的自然很多,但作者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父子在南京耽擱了一天多時間,其間定有許多經歷,但文章只寫了一個瞬間的父親的背影.可見這里選材的標準是: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要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系.此其一.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在文章中有兩處敘述,皆是作者目睹:一回在父親去買桔子,爬上那邊月台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里頭的時候.前一回,作者把父親的背影描寫得很仔細,是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的;後一回,作者卻只寫了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一句.這里選材的原則是:能突出以直觀描繪父親的背影的地方,就應該不厭其詳、細致入微地寫;不能以直觀描繪(父親的背影已經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的地方,就絕不妄加虛構.此其二. 全文記父親說的話只有五處,都十分簡單.按理說,在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難分難舍的離情中,交談、告誡、囑咐,自是不少,為何作者只記了這極普通極簡短的幾句呢?仔細審析,可以看出文章在這里選材的標準是:只記敘可以表現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的話語,使讀者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彷彿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此其三.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身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並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 此時應緊扣父親疼愛兒子這個中心,重點剖析望父買橘的背影這一情節,充分體會父親的用心和艱辛;並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分析,體味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切的愛子之心. 三,開展多種課外活動學以致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語文課外活動,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有計劃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寫字活動、朗讀比賽、歌詠比賽、書法比賽、智力比賽、即席發言、參觀訪問、旅遊采風、故事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作品欣賞會、改編排練課本劇等等. 四,講述課本之外的故事講述課本之外的故事在於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不會產生時間上的代溝.香港教材中範文介紹與預習兩項是最具特色的.範文介紹部分說:本篇《背影》是我國白話文學上一篇十分著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認為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所敘的只是一位老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的情形.可是,那永難磨滅的父親的背影,卻使中國人的父子親情,感動了全世界的讀者.本文先述祖母逝世後的家庭狀況,次述他隨父親到南京的原因.再又述說他父親如何囑托茶房照料他,如何越過鐵道,到另一邊月台去買桔子;如何買了桔子回來,再三叮嚀的情景,寫得細膩極了.最後,描寫作者接到他父親的來信,再而聯憶起父親的背影時的哀傷.讀者們讀了本文,多會產生共鳴,並想到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親情和作者的父親並沒有兩樣.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勢力明爭暗鬥,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艱難.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也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在這一背景下,課文通過臨別前父親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這一切都顯示出父子親情的純摯與可貴. 經過此番介紹後可讓學生更加容易融入課文,為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產生實際感,讓學生不至於有不著邊際的感覺,對於讓學生聯系實際有著良性的輔助效果. 總之,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我們可以使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使教育質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㈣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獨具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課,對於教師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建立學生對教師的信心;一方面,可以增進師生的感情;再者,可以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節語文課,通常不要馬上進入新知識的講授,一開始首先要向學生們作自我介紹。包括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使他們對你產生興趣並接受你,最後鼓勵他們,大膽地站起來向大家介紹自己。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對每個發言學生進行精要點評。要注意的是,不管學生說得好不好,都應肯定他們的勇氣和膽量,對每位發言者,只要吐字清楚,聲音響亮,表達有條理,就應給予表揚。這樣的交流看似老套,其實是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言語交際活動。在這樣的言語交際中,師生成了共同的信息收集者,學生們利用觀察和想像收集的是老師和別的同學的信息,而教師則通過交流、分析收集到學生的語文修養和每個學生的特點。然後不失時機地把你對他們的一些學習上的要求提出來。比如說在學習上注意做到先復習後做作業;先獨立思考後請教別人,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質規律的理解記憶為主;三戒解題模式化,提倡勤於思考,提倡思維的靈活性。精彩成功的第一步會讓你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更加順利,事半功倍。 二、優化設計課堂導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第一環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語文課堂教學比喻成一首動人的交響樂。那麼教學導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課堂導入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課堂導入有時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時過於簡單,沒有達到效果,而有時又過於花哨,擾亂了學生的注意力甚至讓課堂陷於失控的境地。我們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求新,求奇,求巧,以求激起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情感,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導入有很多方法。比如說情境導入法,解題導入法,設置懸念導入法,講述故事導入法,新舊知識導入法等等。不同的課形就會有不同的導入模式。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故都的秋》。我用古詩詞來創造一種意境。比如說,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一切景語皆情語」。未入課文,先體味秋景,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又使他們清楚的知道了文章學習的重點。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代的發展 ,科技的進步,使得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不再是一隻粉筆,一本課本,一塊黑板講到天黑。還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媒體的使用。 比如講授說明文時補充一些錄象和實物,能使原本讀來枯燥的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如《神奇的極光》這篇文章,我們這邊的學生很少又機會看到極光。所以可以事先准備一些極光的圖片或影片,讓學生們用眼睛領會到了極光的多變多彩。學生在愉快學習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識。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就會轉化為極大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趣味性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熱情,培養他們自覺學習的好習慣。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加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
㈤ 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幾點建議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習興回趣,能喚答起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慾望;開展小組活動,能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景;營造積極氛圍,能激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熱情;加強師生交往,能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空間。因而,創建高效課堂,在教學中用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十分必要。
㈥ 如何梳理高中語文教學課堂
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所有高中語文教師所關心並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問題。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許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實踐,並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這里再來談這個問題,就總有避輕就重的感覺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讓我一意孤行地要來作這個論文,是因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這些膚淺的認識,一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總結,二是來自於與同行就這個問題的探討,三是來自於對本縣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談到的低效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改變現狀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如果把本文所談到的低效現狀及原因分析當作普遍性來論述,就會使本來光明的語文教學前景蒙上「黑暗」的陰影,並把我誤當作《伊索寓言》里的蒼蠅,狂妄而沒有自知之明。愚以為,要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關鍵在於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綜述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現象
(1)以教材為立意式。此種課堂以為「教材」即是教學,因此,教學的目的是「學好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2)以寫作歸宿式。此種課堂或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文章的明線與暗線,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了這一課典型的雙環結構,即行蹤線索:出門—荷塘途中—荷塘凝望—憶采蓮盛況—歸來;情感線索:不寧靜—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暫得超脫—超脫不得。然後就叫同學摹仿這個雙環結構,在課堂上也寫這樣一篇類似的寫景抒情的文章,這一課就算結束了。而這一課所描寫的美景學生沒有去欣賞,美景中所蘊含的情思也沒有讓學生去品味,語言的巧妙運用沒有讓學生去揣摩。這就是典型的以寫作為歸宿的教學。
(3)以考點構架式。此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於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餘。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是某些名校奉為經典的高考秘訣,我也曾一度作為課堂教學的圭臬而引以為自豪,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在應對考試,尤其是應對中考、高考中也確實有一定的成效。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
當前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提高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是分析式教學法。所謂分析式教學法,就是脫離課文語言實際架空分析。其結構一般表現為,分析時代背景,分析結構層次,分析中心內容,分析寫作特點。這種分析式教學方法成了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誤區,有的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分析課文,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課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分析來,分析去,分析得體無完膚,真不知道語文教學是什麼時候走上了「分析課文」的道路?現在的閱讀分析教學真有點像醫學上教人體解剖學,解剖段落層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內臟,解剖寫作特點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經絡。解剖來,解剖去,只見筋骨,不見血肉,只見死人,不見活人。課堂這么寶貴的時間不指導學生讀書,卻在課文里乾巴巴地分析來分析去,學生怎麼會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是串問式教學法。一節課漫無目標,問這問那,一問到底。其結構表現為:一問作者是誰,二問段落怎樣劃分,三問中心思想是什麼,四問表現手法有哪些,等等。問得茫無邊際,問得無窮無盡,由於問題提得過於煩瑣、零碎,湮沒了主問題,把語文課上成了「滿堂問」的課。筆者曾聽一位教師教《春》,老師開始講解課文了,問道,第一個「盼望著」是什麼意思呢?那麼第二個「盼望著」又是什麼意思呢?「東風來了」是什麼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是什麼意思?這樣提問豈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話就可以提多少個問題嗎?
三是練習式教學法。即整節課做練習、做考卷,教師不加指導,不加點撥,放任自流,亦稱「滿堂練」教學法。這樣的「滿堂練」實際上是「滿堂灌」。因為題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選擇,不進行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練,是一種盲目的練,是一種輕重不分的練,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
上述三種,一言以蔽之,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成為普遍存在的傾向。如此教學,何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的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原因分析
產生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復雜:有對教材作用的錯誤認識,有對「讀寫結合」的淺表
㈦ 淺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實施,新教改對於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要求越來內越高。傳統語文教容學模式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在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碰到許多困難,為了徹底貫徹落實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教育界提出了很多的方案,也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使其不斷完善,提升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效率,以至提升整體的教育水平。本篇論文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摸索之路做一個淺要分析,並提出提出一些淺顯的意見以供參考。
㈧ 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實現高效課堂
一、有創新理念。
「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一個優秀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是: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幫助學生找到學好語文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並相信語文應走在新課程改革前面,用新課程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作指導,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學生語文成績才能真正提高。
二、激發興趣,增強學生樂學的慾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強調「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學生樂學。有了興趣的激發,有了樂學的慾望,整個學習氣氛自然會和諧、愉快起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當然會提高了。
興趣就是人們的意識對一定客體內在的傾向性和內在性的選擇,是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因此,學習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內驅力,是學好語文的誘因。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啟發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用語文的重要性喚醒學生,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方面,知識有三層樓,最高一層是專業知識,第二層是一般文化科學知識,最低一層就是語文,這比喻非常形象生動,非常深刻,蓋高樓大廈,先要打好基礎……這明確指出了語文的基礎性作用。生活處處皆語文,尤其是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你無論走到哪裡,都離不開語文知識。另一方面,現在的高考模式,也越來越重視語文,語文學科在高考中的權重也越來越突出,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重視語文,必然會吃虧。明確了這一點,學生會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統觀念中清醒過來,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學習語文的興趣。
2、用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說話能力的高低,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簡潔、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語言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能豐富學生的想像,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優美的語言是最能體現語文課教學語言藝術的關鍵因素,也是能給學生美的感受、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優美的語言,不在乎形容詞的堆砌,不注重修辭格的多寡,而是要語言的抑揚頓挫、流暢悅耳、生動形象,給學生以詩情畫意的享受。因此,教師要有說相聲般的幽默、小說般的具體形象、詩歌朗誦般的激情,才能通過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用電教手段創設情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顯示出重要性和獨特性,它能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生動地再現出來。電教媒體的恰當運用,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當然,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定位應該是在「輔助」,應先備好課,分析學生的需求,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運用多媒體。表現重點、難點、主要邏輯框架,給老師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
4、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且,盡可能的有所變化,不要讓學生產生聽課疲勞。
三、走近、欣賞學生,師生共創和諧課堂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情緒渲染是講授素養之一,它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必須傾注自己的愛,「以愛動其心」,多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形成師生互愛,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師生親密合作,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做到的。
1、關愛學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張對學生施以「仁愛」,他說「仁者,愛人」,要做到「誨人不倦」。法國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指出:「熱心可以彌補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彌補熱心」。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應當是有情的,離開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單純傳授知識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礎。」關愛學生,是每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工作的原動力。多給學生以關愛,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傾聽學生們的心聲,幫助學生們分析、認識和對待各種語文學習問題。學生的心理壓力只有得到適度釋放,才能愉快學習,健康成長,也才能與老師更加親近,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更有利於有效教學。
2、尊重學生
全面參與、有效參與是課堂教學效果的保證,離開了全面性和有效性,課堂教學就會流於形式,就會失去生命力。有專家指出,考察語文教學效率的標准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