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融合
一、藉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於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多媒體應用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堂課成功的教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是很高的,信息技術是我們的好幫手。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在導入新課時運用一個動畫講授一個故事,提一個問題,設置懸念,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這樣會激起學生積極探究新知識的心理。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因此,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難題。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的判斷中,學生對「線」的特徵雖然了解,但應用於上把握不定。我們在設計課件這一部分時,採用動畫顯示直線、射線和線段。例如,可以使線段自左飛入,然後按動畫疊放次序播放,射線是線段基礎上一端的無限處長及把線段兩端處長得到直線,這種在原有圖形基礎上的動畫展示過程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線間的對應關系,加深了對「線」的特徵的掌握。增加問題情景設計,激起課堂高潮
以往的數學教學課件因程序化太濃,難以達到學習的高潮。如果利用AUTHWARE的交互功能自編的課件,靈活地結合教材與教學實際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我們對《圓的認識》設計採用了三個問題情景:首先是向學生提出圓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幾種?等學生回答後,從計算機中調出圓的圖象等幾種,讓學生集中精力觀看後,情緒高漲,思路開闊;在對圓的判別中,設計插入一個繪制的車輪圖象,使學生對圓的性質豁然醒悟;在對一堂課的歸納、小結時,採用網路技巧及特寫處理,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思想和解題技巧以以特寫方式歸於一張畫面上,並配上輕松的背景音樂,使同學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我在執教相遇問題時,用速度和乘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恐怕難以接受,於是用多媒體演示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3小時相遇的畫面,然後用線段圖表示兩車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車每小時走的路程,並把它們合並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3小時就有了3段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車走的路程和。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需藉助信息技術,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二、藉助信息技術,搜集信息,充實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教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實現資源共享,它徹底打破了學校教學方式的束縛,這種一體化的特性,使我們的教學既可以實施個別化教學,也可以實施合作教學,經過合作學習,最後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對同一個問題得較全面、科學的認識。使學生的學習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網站上儲存的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等內容,每一位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有目的的選擇學習。這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培養學生的搜索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能力,又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藉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實驗平台,供其實踐操作、探索、發現。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時,除用兩個梯形的拼擺得出計算方法外,如何利用一個三角形的切拼,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利用幾何畫板可以方便地表現通過「平移」、「旋轉」、「翻折」的手段三角形轉化為已知的基本圖形,進一步的理解梯形面積計算方法,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能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靠掛圖或板書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及時有效的反饋中,進一步地加強學生對於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認識。
四、藉助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把知識還原於生活實際
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例如:學習「在購物中的學問」這一內容時,從課前學生應該與家長一起進行商場購物、調查的實踐活動入手,利用計算機這一強有力的工具,發揮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設計制
2. 談談信息技術用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好處有哪些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策略,創造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成為了主體.信息化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教師作為導學者, 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各種個性化的學習情境, 有效幫助學生學習, 激發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協作互助,讓學生在獲取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
信息技術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的好處
數學課堂上使用一些相關的電子信息,比如課件、投影燈等手段可以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由枯燥變得有趣,由呆板變得生動,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當堂課堂內容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也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感到更加輕松。
一、設置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數學的嚮往,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並獲得快樂和享受,歷來是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興趣和動機有賴於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引起,小學生尤其如此。課堂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信息的載體和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僅可以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了課堂氣氛,有利於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應用計算機課件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就可以用鮮艷的色彩,優秀的圖案,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游樂場的動態圖,貼近生活實際,引發學生興趣,伴隨教師的提問:有幾架小飛機?每架飛機上有幾個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通過學生列出連加算式,引導學生加數太多時寫加法算式不方便,提出加數相同的加法可以改寫成乘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生動的畫面完全調動起來了,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去了。
二、感知知識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很強,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滿足於讓學生「記」一些知識點,而不關注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內涵,學生們就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對那些比較抽象的學習內容。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在原有的認識結構基礎上,形成新的認識結構」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我們在使用常規教學手段教學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動態圖像演示技術,利用媒體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地顯示,以其較強的刺激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促使我們的學生了解掌握相對完整的知識形成過程。如在《認識時間》一課當中,很多學生對時間的描述不夠准確,比如:8時5分,在鍾面上顯示時針走過8,分針指向1,所以是8時5分。學生們在時針走過8的描述當中不能准確了解走過的含義,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播放可以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時針走過的過程,便於學生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協助學生釋疑解難
如在教「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先用幾何畫板製作一隻會「飛」的蝴蝶。當這只蝴蝶「飛」上屏幕時,立刻就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結合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軸對稱」的定義,學生們學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他們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下,始終興趣盎然地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從而實現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四、提供合作探究機會,培養合作意識
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小學數學的合作探究教學,有助於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探索,多渠道地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學低年級數學實踐活動課「拼出美麗的圖畫」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合作探究小組,讓每個組里的同學大膽地進行創造性地拼擺活動,然後由代表到視頻展示儀上交流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體思維空前活躍,互相啟發,創新意識得以增強,竟然有30種拼法,有的像機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車、有的像路標……。
五、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利用電腦軟體,親臨其境,如見其人,如做其事,學生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選擇自己所要的學習內容,積極性很高。另外課余大量的時間老師可指導學生在國際互聯網上查找各種資料,更好地為學好數學這一基礎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只是教學方法的某種改進,更是教學觀念的一次革命,因為它始終調動著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而最終實現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六、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課堂教學的反思
時代的發展,要求競爭者提高自身素質,也要求學校教育走在發展的最前端,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又要求教師更新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觀念的支配,所以我們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的優勢,良好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但它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教學活動過程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信息技術教育是無法取代的。在師生互動的教與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產生數學問題、促進學生思維擴散的路標。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術,用它來取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所以,客觀合理的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方法,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轉變的觀念。
如不滿意,歡迎隨時追問。望君採納,O(∩_∩)O謝謝
3.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把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計算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由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信息技術的發展,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已應用於各行各業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時代教育領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術帶來的必然產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強調現代化信息手段轉化為『現代化教學手段』及這種手段對教育變革的意義。
《新課標》要求「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對信息技術進入教學課程領域採取了「大力開發」的策略。這就要求,電腦和網路等應成為學生一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手段。要求教師普遍運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一些過去只能通過思維、表象和想像領會的數學內容,可以得到直觀的表示和處理。一些數據處理有關的繁難運算,都能通過計算機運行,數學的現實情境和虛擬情境將通過信息技術融會貫通。信息技術強大的認知工具作用,無疑將極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發展。信息技術之水,必將載著數學教學之舟一日千里,輕過重山。
一、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應用於數學課堂教學,讓數學課不再枯燥無味,給學生創設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滿足了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望,讓他們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因此,我們只要深刻理解現代化教育的本質,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中繼承傳統教學的優點,努力探尋網路環境下新的數學教學模式,就能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一)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師製作課件提供了所需的資料信息
製作多媒體課件,需要大量的資料及信息源。在傳統的教學中,這種資料主要是通過書本、圖片、錄音和錄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輸信息,信息來源有限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光碟、網路等途徑獲取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方位信息用於課件製作,或直接取材於網際網路,大大豐富了課件內容和表現形式。
(二)信息技術能全面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通過精心准備,教學中可以藉助電腦、投影儀等先進的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增大課堂語言流量及容量,從而可以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旨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主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計算機教學可展示優美的圖象、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展現過程,深化認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利用計算機的動畫、漸變、疊加等效果和計算機的聲像功能將知識難點和某些過程直觀化,以多種媒體刺激學生的感官、深化認識程度,並通過揭示內在的規律和現象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用多媒體可以變靜為動,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強化算理教學;可以變靜為動,突破教學重難點;可以變靜為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3、讓數學走進小學生生活
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夠貼近生活。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能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授課中,可以把准備好的圖文聲像資料做成網頁,帶學生到電腦室上機操作,讓學生運用計算機手段自主學習,豐富了知識的內涵和外延。使學生由單純學習課本有限的知識擴展到由課本知識點向無限的知識空間發散,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究與獲取,激起學生強大的求知慾。
二、怎樣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
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個式子、某個公式、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展示對象客觀存在或隱去;可以隨機做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像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在創設情景時運用多媒體,激發參與興趣
《新課程》倡導學生在情景中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設情景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幅美麗的圖片或一段flash動畫來展示要學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練習課的教學,我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去數學宮。在此故事中有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在去數學宮的路上:坐著飛機出發了,途中三顆星星擋住去路。看到這生動的畫面,孩子們不禁激動的叫起來。為順利到達數學宮,要解決三個問題,孩子們毫不猶豫的充滿了迎接挑戰的激情。其中一個問題是「森林醫生」,為樹治病,給算式找錯,並修改,小組交流再匯報。孩子們是樂於助人的,他們以「森林醫生」的角色義不容辭的「為樹治病」,每人爭先恐後地出謀劃策。第二個環節是進入數學宮的育苗門,電腦播放可愛的兔媽媽、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對話。根據聽到的對話中的問題列式計算。接著電腦又出示小熊的商店裡有很多的體育用品,請小朋友們想,要買哪兩樣,一共花多少錢?跟你的好朋友說說。本環節利用一個生動活潑的童話故事,使學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積極展示他們的智慧,解決故事中的問題。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精選貼近學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組織教學。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其形象、逼真、生動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創設多樣化的情境,發掘數學自身的魅力,將抽象的單位知識轉化為可見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慾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成功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並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學的藝術不在與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採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實物圖像、運動過程,利用放大、重復、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路刺激,而創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主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我在講「認識左右」時,一開始就展示一段動畫:孫悟空與豬八戒分別在樓梯上下兩端面對面站立,並且在激烈爭論「靠右走」應走哪一邊才對,孫悟空說這邊,豬八戒說是另一邊。我問學生: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同學們能用什麼知識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呢?就這樣,立刻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有意注意。在授課過程中我繼續用多段動畫作引導,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引導著,教學緊湊,過渡自然,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還提高了教學效率。
4.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有效運用,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教學中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復雜為形象簡單。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鞏固。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同時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由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可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播放師生游「三星堆博物館」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20元,學生票每張8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5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5.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
新課程標准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教學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有機整合。這種做法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中,在內容上「把演算法融入到數學課程的各個相關部分」,這就使得信息技術實質性地成為數學課程教與學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學好或教好數學課程的必要條件。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得易於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方向。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是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信息技術,如何恰當地把它與學科教學整合在一起,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信息技術具有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並能夠突出要點,有助於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在講「平移和旋轉」這節課時,本文作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除了在游樂場里出現過,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與旋轉的現象。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感受,聯系生活實際,判斷下面的畫面哪些是平移運動、哪些是旋轉運動?屏幕出現幾種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直梯升降、風車轉動……)錄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有汽車的行進,溜溜球在旋轉,風車在轉動,推拉窗的移動,電梯的移動等。這些情景都是學生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了,可能平時他們並沒有在意這些現象,更不會想到這些現象能和我們今天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通過這段影像的播放便加深了他們對這兩種運動方式的認識。接著教師提問「誰還能來說一說你在生活中曾見到過哪些平移與旋轉的現象?由於有了前面屏幕上展示的平移或旋轉的實際錄像,學生們說出了很多生活中出現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現象。
二、信息技術具有圖文並茂性,能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
例如在教學《垂徑定理》這一節時,課本中對垂徑定理的證明學生根本不理解,於是我製作了一個FLASH動畫,按課本中的證明過程進行動畫演示以後,很多學生就能嘗試著進行證明,與課本中的證明過程幾乎差不多。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快速繪圖、動畫、視頻、發聲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擬某些發明、發現的過程,使傳統教學難以實現的「發現法」教學可能經常實施。例如在教學《位似》這一節時,我用幾何畫板製作一個課件,畫出兩個位似圖形,在我的引導下,利用軟體的測量功能讓學生很快就將對應邊、對應角、對應頂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間的關系等自己找出來了,再通過調整任一頂點或位似中心的位置觀察圖形的變化,學生對這一內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為這一節不比其他章節,其圖形不是想畫就能隨便畫出一個來,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常規模式的教學效果是一定好不起來的。
三、 信息技術具有動態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有利於反映概念及過程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拋物線》一課時,學生對拋物線的認知就是一條光滑的曲線,但我們利用多媒體播放火箭隊和湖人隊的一場比賽,展示出籃球運動員姚明投籃時籃球的運動軌跡,學生就會對拋物線有更直觀的認識。由於用電腦演示,手段新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效果明顯。
四、 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並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體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例如,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是平面幾何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點的延伸,同時又是學習平行線截線段成比例的基礎。正確理解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是教學關鍵,學會尺規等分已知線段也是本節的重點。教材中直接給出定理內容及證明方法,如若採用傳統教學方法講解,機械的步驟和靜止的圖形給學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覺,並且只能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結論,不便於揭示問題探索的過程。這樣使學生對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學生知識的認知結構中出現斷層,不利於能力的培養。為了使學生參與問題的探索過程,正確理解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結合這節教材的具體內容,我利用《幾何畫板》製作了課件,利用課件的測算、動畫、隱藏等功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電腦上親自去度量線段的長,計算線段的比,然後驗證線段的比是否相等,這樣做,教學中發現了「定理」。另外,通過平行移動圖中線段的位置,學生很容易「發現」該定理的兩個推論,即它的兩個變示圖形。這樣的教學方法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探索觀察的實驗意識,從一般到特殊,從形象到抽象,學生經過這樣一番試驗、觀察、猜想、證實之後,再引導學生給出證明,這樣較難講清的問題,就在學生的試驗中解決了。
五、信息技術具有補充性,能通過多媒體實驗實現了對普通實驗的擴充,並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
譬如,在上中位線性質時,可用《幾何畫板》設計如下課件讓學生實驗.畫一個可以任意調節的四邊形ABCD,順次連接四邊形的中點得到一個內接四邊形EFGH。實驗:(1)任意拖動四邊形ABCD,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2)當四邊形ABCD為矩形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麼圖形(菱形);(3)當四邊形ABCD為菱形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麼圖形(矩形);(4) 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相等,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麼圖形(菱形);
(5)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互相垂直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麼圖形(長方形);(6)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麼圖形(正方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上述實驗,大膽猜想並加以證明,最後得出結論。應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展示,便能把一個難以講清楚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了.
六、信息技術具有大容量性,能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經歷:為節省上課板書時間,課前准備了大量紙條,把板書內容逐條寫上;為增加課堂練習量,把各式習題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給教師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氣不好坐在後排的學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響教學效果。如「數據與圖表復習課」中有關統計表、統計圖設計的題目,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信息量大。使學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來比較困難。CAI介入課堂教學較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由於多媒體技術「動」性強,因而傳遞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強,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訓練和信息交流成為可能。這樣,教師可以精心組織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優化了教師的教,也優化了學生的學。姚明投籃時籃球的運動軌跡,學生就會對拋物線有更直觀的認識。由於用電腦演示,手段新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效果明顯。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起到了「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最佳效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減輕學習負擔,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符合現代化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客觀合理的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法,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積極轉變的觀念。
6. 信息技術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哪些優勢
英盛觀察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全面展開,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大幅度提高了教學質量,但也因此出現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我針對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親身感受來談談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利與弊。
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優點
1.形象生動的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視教學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漠視各種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應用情境,直接進行孤立的知識教學。學生不知道知識產生的背景,也不知道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導致學習興趣不足。如果能在比較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充分調動已有的相關知識來解決面對的問題,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掌握。
2.打破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利於知識點的學習及重點、難點的突破多年來數學教學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忽視對觀察、實驗、想像、猜測等能力的培養;重視數學解題技巧的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內心活動、情感體驗和合作交流;重視對結果的應用而忽視對過程的探究。數學新課程標准強調要進行「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應用能力。現在,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開創了一個「數學實驗室」,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工具與手段,讓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探索,來研究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學生從接受數學知識的學習方式改變成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數學知識,即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探索知識。
3.從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數學課上總要在黑板上抄寫大量的習題,有時候需要作圖,其中有部分是機械的、重復的,有些還相當繁瑣,但是作圖過程本身對教學目的無太大的意義。這些過程都可以利用「幾何畫板」、「Z+Z智能教育平台」、CAI課件和其他工具軟體在課前製作好,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迅速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用計算機代替教師、學生做這些工作,減輕了負擔,讓教師、學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層次的教學和學習環節中去,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顯著提高。
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缺點
1.頻繁與多媒體接觸,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身體機能、降低學習效率多媒體教學中需要用到計算機、投影儀等大量儀器。頻繁與這些儀器接觸,違背了人的自然生長與外界光、電等相適應的規律,會導致學生身體機能的一些損傷。教師製作的課件往往包含大量的教學內容,學生整堂課對著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的強烈的光線、輻射勢必會對學生的身體機能產生影響。長時間下去則導致學生某些身體方面的疲勞,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師容易受到課件的限制,少了發揮的空間,也不利於發揮學生的想像因為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由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甚至問題的設計都早已安排好。數學這門學科的性質決定教師在課堂上思維必須要活躍、善變,由於課件的束縛使得數學教師失去了許多發揮的空間。一個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往往以其生動的語言,並恰如其分地配以優雅的形體語言,將教學內容表達出來,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這種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學,嚴重束縛著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與發展。這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相矛盾的。在使用PPT後,黑板的空間減少了許多,使得教師的發揮空間減少許多,許多問題的講解會簡單話。
3.課堂容量過大,學生不能及時鞏固,影響教學效果與後繼課程數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而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以後,加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加快了教學進度,造成學生來不及思考,不能及時鞏固已學內容,不能很好接受後續課程。大多數課件是翻頁式的,無法進行全面的展示整體內容,學生無法過目不忘。課堂上教學節奏比較快,要求學生做到眼耳並用,稍有疏忽,前後的內容就可能銜接不上,不利於知識的小結與鞏固及知識體系的形成,其教學結果是適得其反。實際操作中,教師們用PPT時往往講解速度較快,而且與學生互動會相應減少,影響學生的理解。
4.課件製作、教師信息素質和學校資金帶來的問題想藉助多媒體上一堂生動、高效的數學課,那麼必須製作出精美、實用、靈活的課件,多媒體教學的種種功能設置,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所以課前教師得投入大量的時間量身定做課件,這樣一來使教師沒有精力研究教材的教法。許多教師由於對多媒體缺乏了解,信息技術的不足,導致他們在課件製作以及多媒體的操作上都會碰到很多問題,在課堂上不能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往往達不到他們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近期的教學評估中,規定了教師課堂教學盡量不使用多媒體等工具,使課堂教學「返樸歸真」。
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堂教學是在新課程改革下非常必要的,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其優勢,成為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該看清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堂可能產生的種種弊端,在使用過程中盡量做到合理、有效、靈活,使多媒體的效用發揮到及至,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數學課堂教學任務。這將給我國的現代化教育帶來不可估計的巨大效益。
7.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內容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恰當使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由靜態變成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能較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促進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聲音來創造教學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的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以學生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就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多媒體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數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維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抓住兒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不斷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利用flash動畫創設了動物們去森林公園旅遊的生活情境。向學生播放動物旅遊公司派來了三輛公共汽車,來接動物們去旅遊的畫面。教師問:「同學們猜一猜看,小動物們最喜歡坐哪一輛車?為什麼?」接著讓學生觀看三輛車行進的效果畫面:第一輛車,車輪是方的,車子在行駛時顛簸不已;第二輛車,車輪雖是圓的,但它的軸心沒有裝在中間,車子在行駛時也會顛簸;只有第三輛車,車輪是圓的,車軸裝在中間,車子行駛起來,又快又穩。教師問:「為什麼第三輛車開起來又快又穩呢?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學生:「想」,接著老師:「好,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圓,它會給你滿意的答案。」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生動的畫面完全調動起來了,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了。
二、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重難點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最初的教學,充滿了形象、色彩,就能夠為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我們就能夠使自己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而多媒體的展現方式多樣,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極大的突破了常規教學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地展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把學習的內容化大化小,化靜化動,化遠化近,化抽象為具體,既可將整體分解為部分,亦可將部分綜合為整體。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彌補教學中學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幫助學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學中的難點。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分》時,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學生對時、分的關系不太理解,也不容易接受。剛開始,我運用flash動畫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使學生理解了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而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
那麼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呢?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重點,通過動畫課件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使學生跟著課件5分5分地數,最後得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在數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運用5的乘法口訣,數到五九四十五,然後一大格加5分的方法得出結論。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課件可以靈活操作,重復演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去理解,分針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
認識時、分的關系,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在這里我設計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課件呈現動態過程,形成表象。「同學們,下面看場有趣的比賽,時針和分針的比賽要開始了。」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演示分針和時針同時出發,同時結束的過程。分針走一圈,時針也正好走了一大格。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和學生觀察、思考、討論,自己感悟、總結出1時=60分。這樣就降低了知識的難度,使抽象化為形象,達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思維活動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感性認識是思維活動的源泉和依據。因此,教學時應讓學生通過感知來獲取大量具體而生動的材料。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使用文字、數學、語言解說等配合傳統教學的分析、推理,可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運用音樂、圖形、圖像、動畫等,可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加減應用題》時,我把課本上兩幅鴨子圖,製作成課件,讓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將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河岸上有7隻鴨子,又游來了2隻」屏幕隨著音樂游來了二隻鴨子,學生很快列出算式:7+2=9(只),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因為從鴨子游來的圖畫,使學生產生增多的思維,從而明確這一道加法應用題。再分析第二幅圖,「河岸上有9隻鴨子,遊走了2隻」,屏幕上出現了鴨子遊走的圖畫,使學生從「遊走」產生「減少」的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在強烈的創新意識的指導下,把頭腦中已有的消息重新加工,產生具有進步的新設想、新方法。
例如,實踐課有這樣一道題:「把一個西瓜切三刀分成八塊,該怎麼切?」剛開始,有學生說,會切,而經過思考,才知有難度,於是他們就開始思考、討論。這說明低年級學生空間想像力較差,這時候,如老師憑空講解,效果不好,但用多媒體課件,學生一目瞭然,積聚在頭腦中的疑團一下就解開了。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目的之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想像具有特殊的作用,想像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這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而且給了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於既能提供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態圖像,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又能伴隨著圖象的變化、動聽的音樂,誘發愉快的學習情緒。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可以使聲、形的感性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為輕松、愉快、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8.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
一、藉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於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多媒體應用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堂課成功的教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是很高的,信息技術是我們的好幫手。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在導入新課時運用一個動畫講授一個故事,提一個問題,設置懸念,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這樣會激起學生積極探究新知識的心理。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因此,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難題。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的判斷中,學生對「線」的特徵雖然了解,但應用於上把握不定。我們在設計課件這一部分時,採用動畫顯示直線、射線和線段。例如,可以使線段自左飛入,然後按動畫疊放次序播放,射線是線段基礎上一端的無限處長及把線段兩端處長得到直線,這種在原有圖形基礎上的動畫展示過程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線間的對應關系,加深了對「線」的特徵的掌握。增加問題情景設計,激起課堂高潮
以往的數學教學課件因程序化太濃,難以達到學習的高潮。如果利用AUTHWARE的交互功能自編的課件,靈活地結合教材與教學實際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我們對《圓的認識》設計採用了三個問題情景:首先是向學生提出圓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幾種?等學生回答後,從計算機中調出圓的圖象等幾種,讓學生集中精力觀看後,情緒高漲,思路開闊;在對圓的判別中,設計插入一個繪制的車輪圖象,使學生對圓的性質豁然醒悟;在對一堂課的歸納、小結時,採用網路技巧及特寫處理,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思想和解題技巧以以特寫方式歸於一張畫面上,並配上輕松的背景音樂,使同學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我在執教相遇問題時,用速度和乘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恐怕難以接受,於是用多媒體演示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3小時相遇的畫面,然後用線段圖表示兩車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車每小時走的路程,並把它們合並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3小時就有了3段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車走的路程和。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需藉助信息技術,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二、藉助信息技術,搜集信息,充實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教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實現資源共享,它徹底打破了學校教學方式的束縛,這種一體化的特性,使我們的教學既可以實施個別化教學,也可以實施合作教學,經過合作學習,最後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對同一個問題得較全面、科學的認識。使學生的學習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網站上儲存的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等內容,每一位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有目的的選擇學習。這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培養學生的搜索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能力,又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藉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實驗平台,供其實踐操作、探索、發現。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時,除用兩個梯形的拼擺得出計算方法外,如何利用一個三角形的切拼,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利用幾何畫板可以方便地表現通過「平移」、「旋轉」、「翻折」的手段三角形轉化為已知的基本圖形,進一步的理解梯形面積計算方法,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能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靠掛圖或板書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及時有效的反饋中,進一步地加強學生對於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認識。
四、藉助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把知識還原於生活實際
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例如:學習「在購物中的學問」這一內容時,從課前學生應該與家長一起進行商場購物、調查的實踐活動入手,利用計算機這一強有力的工具,發揮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設計製作模擬網站及「網上商場」,同時把網上處理數據的方法用到數學計算實踐活動課上,通過「網上商場」這一信息社會才有的產物,將購物、調查等實踐活動引進課堂,使多媒體、網路技術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通過模擬、模擬等方式使活動內容更加生動、非常直觀。在小組活動中,學生身臨其境,通過上網,進行查尋、了解商品信息,經歷購物全過程的實踐活動,採用網路技術輔助數學實踐活動課教學,試圖達到:實踐活動的過程基本處於學生自我控制的狀態,學生面對計算機屏幕通過鍵盤和滑鼠,控制對商場調查分析選擇的活動節奏,並且可以自由討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在獲得學問性知識的同時獲得體驗性的知識,如怎樣了解和比較價格,貨比三家,少花錢多辦事等;不僅獲得方法性的知識。如調查、分析、設計、調整,而且獲得綜合性的知識,如計算器與口算與估算的綜合運用,網路工具的功能等。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引進課堂,實現了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把過去的「學」數學變為自己「做」數學。較好地落實了實踐活動課應遵循活動性、應用性、綜合性等教學原則。
9. 如何讓信息技術高效服務於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要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作為中學數學教師應該確立新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改進教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下面,筆者從六個方面就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作一些初步探討。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情境,從而激起學生探究和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創設這樣一個虛擬的場景:六隻小動物在動物樂園舉行騎車比賽,這些車的輪子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橢圓形的、圓形的、不規則形狀的。隨著發令槍一響,屏幕上出現各種車開動的動畫,很多車子上下顛簸,車上的小動物苦不堪言、丑態百出,只有坐在圓輪車上的小猴美滋滋的、四平八穩舒服極了。這時畫面嘎然而止,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認為誰能奪得第一名呢?」學生在開心、詼諧的情境中興致盎然,在笑聲中他們不禁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圓輪的車子跑得既快又平穩,而其它的車子卻不能呢?這樣就揭開了問題探究的序幕。另外,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運用多媒體,還可以調整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傳統教學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二、直觀展示,突破教學難點初中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園與園的位置關系」的教學中,該用哪些量來刻畫園與園的各種位置關系。對於這個問題,若直接給出答案,只需三言兩語,但這不符合課改要求,若要讓學生自己感悟,用點撥提示的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筆者藉助多媒體軟體只做兩個動畫。動畫1:兩定圓作相對的平移運動並讓兩圓心閃爍。在圓的平移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兩圓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由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內切→相交→外切→外離。由於兩圓心的不斷閃爍,給學生一個暗示和聯想的空間,感悟到圓的平移運動實質是兩圓心的平移運動,既兩圓位置的變化體現在量(圓心距)的大小變化,從而認識到圓心距的大小兩圓的位置關系。動畫2:讓圓心固定的兩圓輪流變大變小。在兩圓輪流變大變小的過程中,學生同樣看到了兩圓的位置不斷的發生變化,由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從而感悟到兩圓半徑的大小也決定兩圓的位置關系。通過這兩個動畫的演示,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感悟到用兩圓的圓心距及兩圓的半徑來刻畫兩圓的位置關系,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三、化靜為動,展現教學過程多媒體的最大優點是能夠清楚展示數學課堂中教師難於言語表達清楚的概念、數量關系、抽象的圖形或知識點。利用計算機組織教學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不僅使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例如:學生對「線段、直線、射線」的理解很困難,利用微機輔助教學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微機屏幕上先出示一線,在兩旁各出現一個閃爍的光點,告訴學生這就是線段,然後將線段的一端似光線一樣向前射出,使學生明白了射線是怎樣形成的……學生能從清晰的過程展示中獲取了概念,掌握了「三線」的聯系和區別。在幾何形體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演示,將圖形由靜態變為動態,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圖形的變化過程,從直觀中理解新知識是如何由來的。如:在講解「有立體圖形到視圖」一節時,學生對圓錐、圓柱的三視圖不易想像,觀察實物又難以在全班同學面前演示正的視角。而利用三維圖形軟體進行動態觀察,就可使全班同學體會到正的視角效果,既形象又直觀,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四、模擬現實,加強學生認知數學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生活中的許多知識和問題都和數學有著一定聯系。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常常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把數學和生活實際相聯系,並做到學用結合這一問題。但在具體實施教學時,往往因條件、因素的限制而達不到預期效果。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微機設計虛擬的現實場景,可以豐富學生的想像,並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加強和促進學生的認知。例如:當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後,教師根據設計的傾斜草垛課件畫面提問:草垛傾斜了會發生怎樣的後果?誰能當一名「問題解決家」幫它解決?問題一出,學生馬上聯系新知,想到在草垛旁撐一根斜木,組成三角形以增強其穩定性就可以防止草垛倒塌,並由此及彼,聯想班級桌椅搖晃,我們也可以根據這一原理進行修理。五、人機對話,促進反饋交流心理學認為:反饋越及時,受教育者獲得的學習成果的正確率越高;反饋信息所代表的范圍越廣,層次越深,准確率越高,被教師運用的價值就越大。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獨特的交互性,可隨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他們自己,讓他們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如:在新授課後的練習題中,學生答對時悅耳動聽的音樂,答錯時難聽刺耳的聲音,不僅能讓學生從自己與媒體正確答案的比較中找到錯誤所在,還可以從自己的正確答案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上進的信心。另外,計算機友好的交互頁面可快速有效地促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機交流,使課堂教學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互動。例: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蝴蝶、飛機、天安門等軸對稱圖形,然後讓學生也上網收集,教學完之後又可讓學生利用畫板程序設計創作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並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創作感受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這其間,學生不僅感受了對稱圖形之美,學到了新知識,而且還創作了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後的他們,對軸對稱圖形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六、擴充容量,優化練習設計傳統教學中,教師不僅經常需要花大量時間板書,而且單純的教師講述還限制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往往很難處理好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使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與「獨角戲」,學生成了被動的「聽者」和「觀眾」,這使得數學課堂教學效益大大降低。在教學中成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可以縮短課堂授課時間,使得課堂上學生有的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增加了訓練的密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得以鞏固,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動腦思維、動口說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如:《概率與統計》教學時,我們採用多媒體顯示文本的功能可快速顯示題目及解題過程等板書內容,教師就可以重在分析和師生互動,再以各種媒體的組合來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分析,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設計者、評價者,充分發揮了師生各自的角色潛力,既優化了課堂教學,又提高了教學效益。此外,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利用教學課件,可提高練習題的質和量,能及時反饋學習情況,不斷強化學生練習效果,使學生對知識從初步掌握向熟練掌握過渡。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等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情趣,聲情並茂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而愉快的學習氛圍。適時、適度、創造性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在實踐中得以實現。
10.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一、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興趣使數學教學趣味化
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如在復習整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 以一個秋遊的見聞貫穿整節課。教師先用計算機展示一幅圖像清晰、色彩鮮艷的秋天風景,並聲情並茂地說:「現在是秋天,秋天多美啊!火紅的楓葉,美麗的蝴蝶,青翠的松樹……來到秋天的大自然中,發現很多美景。今天,在這里進行一個特殊的秋遊活動。」這樣美的畫面和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學生們的審美感,歡悅的笑容在他們的臉上綻開,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了求知境界。然後在不同的畫面中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1)畫面上原來有13隻黃蝴蝶,又飛來的4隻花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蝴蝶?(2)小明跑過來捉蝴蝶,嚇跑了9隻蝴蝶,還剩下多少只蝴蝶?(3)坐車時,班上42個同學上車後,還有8個空位,這輛車有多少個座位?(4)原來岸上有18隻鴨子,後來有4隻到水裡游泳,現在岸上還有多少只鴨子?……讓學生融情入景,在不同的情景中,發現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並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這些問題。
二、恰當借用多媒體技術,拓展課程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
應用多媒體手段,適當拓展課程內容,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能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全面、和諧、愉悅、高效地發展。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人民幣的認識》時,在完成教學目標後,設計了這樣一個「了解人民幣的歷史」環節,讓學生跨越時空的界限,知道中國貨幣歷史久遠,夏商時代以海貝為幣;金屬幣始於商代晚期的青銅貝,距今已有3000餘年。春秋戰國時代,貨幣文化有很大發展,金屬鑄幣後先後有布幣、刀幣、有文銅幣、金版及有孔圓錢等等,形成文字、形制各具特色多元格局的貨幣文化。以及發展到現在的第五套人民幣,通過圖片與文字的再現,真實演繹人民幣的發展歷史,讓低年級的孩子對人民幣的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學科整合滲透數學美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節課時,正逢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發行。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利用這一熱點新聞通過視頻轉播「福娃」宣傳片導入,畫面最後定格在五個「福娃」身上,同學們一下子就喊出了「貝貝、京京、歡歡、迎迎、呢呢」五個「福娃」的名字,教師相機引導交談,營造了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然後又讓學生欣賞判斷世界各國的國旗,這不僅開闊了學生知識面,又通過設計的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練習的設計中老師有意識地進行開放性的訓練,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來學習新知,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在學生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想更加體現數學生活化,讓學生真實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都藏著數學知識,只要善於觀察,積極思考,就會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老師又精心設計了一組圖畫讓學生欣賞,通過欣賞中國的建築、中國的民間藝術品如剪紙、京劇臉譜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對稱的美,同時也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這節數學課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受到了美的教育。
四、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感受過程,使數學教學體驗化
(一)化「單一」為「豐富」
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課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圖:楓葉、蜻蜓和天平,素材單調,索然無味,難以與學生已有經驗產生聯系。小學生對身邊熟悉的事物感興趣,於是老師創編教材,把高年級學生親手製作的作品製成多媒體課件,在課件呈現前設問:「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然後結合音樂、旁白呈現畫面,在優美的音樂中,旁白富有激情地介紹:「自由自在的魚群,展翅飛翔的小鳥,翩翩起舞的蝴蝶!」優美音樂、動聽介紹、精美畫面烘托的氛圍把學生帶入了聲、光、色三位一體的美的境界,他們陶醉了,神情專注,完全被融入到了情境中。學生邊欣賞、邊思考,感覺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享受數學中的美,思維很容易就激活了,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二)化「呆板」為「生動」
教材只是一個文本,怎樣讓文本活起來呢?除了教師對教材的精心設計,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年級《10的分與合》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熟練掌握10的分與合,為後面10以內的加減法作鋪墊。如何讓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10的分與合練習呢?課件解決了這一問題。老師把10的分與合設計成下面火車形狀:課件首先呈現兩個小朋友高高興興地開著火車出來了,火車「嗚嗚」地叫著,火車頭上方冒著蒸汽,學生的情緒馬上被調動起來:「書上的火車活了!」老師趁機問:「小朋友給貧困地區的孩子送糧食,每節車廂裝10噸,第二節車廂下面裝7噸,上面應該裝幾噸呢?其他的車廂呢?」學生早就按耐不住了,紛紛舉手發言,學生答完後,只要用滑鼠點擊答案,如果答案正確,電腦中的掌聲也隨即響起,學生得到電腦的肯定,學習熱情更高了,隨即又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多媒體技術化「呆板」為「生動」的魅力,讓學生樂學,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
(三)化「靜」位「動」
在教學一年級《加法的初步認識》的時候,通過學生來校園里澆花和小鳥兩幅動畫來體現:畫面上有三個小朋友在澆花,又跑來兩個小朋友;樹上有一隻小鳥,飛來兩只,使學生知道把兩個數合在一起用加法算,了解加法的意義。對於減法,通過動畫顯示小朋友澆完花走了,一隻小鳥飛走了,還可利用將減法的部分慢慢移走,然後逐漸消失等形象的展示,從而很好地說明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減法計算。
新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了廣闊的天空。堅信,只要大家共同為之努力,去開發、研究,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