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有效課堂教學體會

有效課堂教學體會

發布時間:2020-12-13 19:31:48

『壹』 課堂教學與有效學習研究有何得失學習心得

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數學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

關鍵詞:學習方式 有效學習方式
一、前言
問題的提出:
(一)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有效學習方式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課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心理,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
(二)學生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弗蘭登塔爾認為: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創造,把前人已經創造過的數學知識重新創造一遍。因此教學過程就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轉變這種忽視人的靈性與被創造性的被動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以生成、弘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小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教師發展的需要
伴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思考和實踐促成我們的反思意識,對新課改中的一些現象以新理念加以審視,恍然大悟。但我們教師在實踐中過程中,試想從學生出發,研究他們的學習方式,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但在學習方式的指導要點和操作要領上遇到了不少困惑,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留於形式,通過課題研究,真正地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方式,使課堂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相應的品質。
(二)研究依據
一是基於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進行了大量的數學學習實驗,從中總結出了四條學習原理:①建構原理;②符號原理;③比較和變式原理;④關聯原理。所謂建構原理,指學生開始學數學概念、原理或法則時,要以最合適的方法建構其代表。符號原理,指的是如果學生掌握適合與他們智力發展的符號,那麼就能在認識形成早期的結構。比較和變式原理則表明,從概念到抽象形式的過渡,需要比較和變式,要通過比較和變式來學習數學概念。而關聯原理,就是指應把各種概念、原理聯系起來,在統一的系統中學習。
二是建構主義的理論及其影響
建構主義的理論對數學學習有三方面的指導意義:(1)知識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2)必須重視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要使數學學習學有所得,真正形成優良的認知結構,就必須有一個反思、交流、批判、體驗、改進、發展的過程。因為數學在一定程度上總要重復歷史的主要過程,及重視人類對數學的建構。(3)學習是發展、是觀念的改變。
(三)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總結提煉出適合小學生的數學有效學習的方式,以及有效學習的教師指導要點以及學生的操作要點。
(四)研究內容
1.通過實踐,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過程,提煉適合小學生的數學有效學習的方式。
2.整理出有效學習的教師指導要點以及學生的操作要點,獲得相關經驗。
3.通過實踐,歸納多樣性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操作要求、與之適合的情景條件和適應對象;
4.通過實踐研究形成與有關有效學習方式效益評價的方案。
(五)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探索出小學生在概念教學、計算教學、應用題教學和幾何知識幾大領域所適用的有效的學習方式,積累一些有效地學習方式,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學習方式供數學組的老師的繼續探討與學習。
2、優秀的課例匯編成冊,把有關有效的學習方式的優秀論文裝訂成冊,為後繼教學同類知識的老師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研究方法
有效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必須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因此我們先以文獻研究法來了解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種類。通過查閱找到選擇學習方式的依據。(1)小學數學教學目的。小學數學教學具有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依據不同的目的,可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2)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學習方式時,應結合具體的內容確定恰當的學習方式。(3)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和具有知識准備條件的學生,其接受能力、對直觀的依賴程度不同,因此,在選擇教學方式時,也有一定的差別。(4)客觀條件。學校具備的物質條件和教學設備的情況,也制約著教學方式的選擇。以文獻研究的同時,也進行行動研究法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並在研究過程中輔以案例研究法。
具體操作:
1、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每學期初制定好階段計劃,確立每一學期研究的內容的子課題,根據子課題由老師選擇各個年級段的教學內容,由本年級段的教師進行同一教學內容的嘗試,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選擇學習方式設計教學方案。
2、設計與之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3、進行實踐反思,兩度和三度教研,再實踐再反思。
(1)行動研究:
A、制定課堂教學備課,課前教研組內集體交流。
B、按制定方案計劃進行教學實踐,兩度或三度教研,再實踐,再反思。
C、對教學實踐進行小結反思。
(2)總結與提高:通過一個階段實踐,有了一定感悟,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案例分析。
(二)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已有兩年多,我們課題組成員在這段時間內,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反思——提高」,取得了一些收效。
第一階段:搜集有關「學習方式」的教學情況的情報和研究成果。初步建立學校研究的主題
《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數學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通過全體數學教師分散搜集和集中交流,我們找到了許多數學學習方式,並進行梳理,最主要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實踐應用上。並分段把適宜於各段學生展開活動的方式進行了總結梳理。
在高年級數學學習方式的研究中,我們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互動中有效地參與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總結出了這種學習方式的目的在於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同時還提出了輔以其他的活動方式,如:觀察式、自學式、 實踐式、查閱資料式、操作式等活動方式。
中年級數學學習的活動方式有:藉助圖像學習、 在歸納中學習、在質疑中學習、在實踐探索中學習等學習方式;
低年級數學學習的方式我們選擇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因為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思維更趨向於直觀的表象,因此,我們以操作式、游戲式、體驗式、猜想式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第一階段:我們在幾何教學方面進行了實施:
例如:「動手操作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案例
片斷一:
(1)大膽猜測,激起行動的願望。讓學生觀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後,猜測一下要多少根小棒才能搭成一個長方體。記錄下你猜測的情況?填在下表:
一共根數組數每組的根數長度分別是多少接頭的個數
猜測
結果
(2)動手操作,調整自己的思想。
我宣布正式開始搭長方體,並紀錄好最後搭成長方體的數據。同學們開始操作了,熱情可高漲了,自由拼擺,在寬松的環境下玩得自在,我發現有的同學通過動手感悟到小棒的根數和接點個數不正確,開始重新調整自己起先的想法,對自己表格中所填的數據都進行了調整,最後都搭成了一個長方體。說明只有讓學生行動才會有自己的思想。
教學反思
(1)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2) 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a、引領學生產生行動的願望,引進新知。
B、展示辨析,發展空間觀念。
C、行動中揭示了數學規律
(3)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這是第一輪中老師根據數學組確定的子課題《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幾何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每個老師所定的幾何時間後的案例反思,發現教師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確定該課所選用的學習方式,在與其他學習方式結合著用。發現在幾何教學中,操作式這個學習方式比較適合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變抽象為直觀,當學生一旦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可以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但發現老師的如果操作要求不明確,課堂上學生的操作就顯得亂,通過反思我們通常有操作就要有要求,而且要求不能成人化,應兒童化。
如:五年級《梯形的面積》老師在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前向學生提出了如下要求:
(1)剪一剪或拼一拼,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
(2)畫一畫、測一測、標一標你所需要的數據。
(3)算一算一個梯形的面積。
(4)說一說你的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有條有理,而不會使合作學習是一種形式主義。
第二階段
第一輪實踐嘗試,大家都感到研究的面不廣,所涉及的知識點只有五個年級,同年級的老師只是嘗試一份教案,課例也只是一份。我們總結了第一階段中的得失,在第二輪實踐中改變策略,確定了子課題為:《課堂教學中小學生計算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變集中為分散,有每個數學教師根據自己年級段的計算教學確定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方式的選擇,再次進行實踐反思。
※案例《操作探究演算法,解釋算理,增長能力》
片斷一:嘗試分小棒,理解算理
1、49根游戲棒,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多少根?49÷4=
2、請你們每個人拿出手中的小棒來分一分,說一說
3、他剛才的分的過程我們能不能用算式來表示?
演示分整捆:算式:40÷4=10
演示分單個:算式:9÷4=2 ……1
所以:49根小棒平分給4人,每人12根,餘1根。算式:49÷4=12 ……1
中年級數學學習的活動方式適用操作後藉助圖像學習,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在操作中的思維,不但使操作的目的、程序更加清楚,而且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內容。從操作的順序中訓練學生將操作與語言結合,再用算式表示,可以訓練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和准確性。
縱觀這一節課,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白了算理,但操作只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一根拐杖,當學生理解了算理時,可讓學生想分的過程,說算的過程,再自己寫出橫式計算的過程。真的為豎式計算明白算理作鋪墊,而不是讓操作作為形式過過場。
※擔任低年級備課組長在新教材的計算教學中總結到:一年級第一學期教材安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一年級第二學期安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二年級第二學期安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從教材的安排上來看,它遵循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新教材在指導學生學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除了要讓學生明確加減法的意義之外,教材還安排了數樓——分成幾和幾、10的游戲等活動,通過活動我們不但可以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也滲透了有序思維。又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湊十」是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破十」是計算退位減法的關鍵,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等數學品質,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備。
從10以內用兩種方法計算到兩位數加兩位數的10餘種演算法的出現,就看到了學生的潛能,看到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當然這些創新思維就是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個體的再創造而產生的。如20以內的加法,有三種最基本的方法,繼續往上數、分與合和湊十法。在計算23+35時,學生出現了以下10餘種的演算法。
20+30=50,3+5=8,50+8=58
3+5=8,20+30=50,50+8=58
(根據數位值表計算,轉化成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一位數)
23+5=28,28+30=58或23+30=53,53+5=58
35+20=55,55+3=58或35+3=38,38+20=58
20+30=50,50+3+5=58
(數的分拆,轉化成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
23+7=30,30+28=58或35+5=40,40+18=58
(湊十法的遷移,先加到整十數,轉化成整十數加兩位數)
20+35=55,55+3=58
23+30=53,53+5=58
23+40=63,635=58
正是有了這些學習的方法做拐杖,到了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習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和兩位數減兩位數減法時,無需你老師多說什麼,學生自己就會運用遷移規律學會新知。當然這時我們不是滿足於學生得出計算的結果,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類,進一步培養學生分類、猜想、推理、歸納等的數學思維品質。
※數學組根據自身的學科和學生的特點,還開展課數學課外拓展活動,設計開展了《從數字變化看發展》的專題學習活動。此項活動的實施對象小學五年級的全體學生,此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一些統計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統計的能力,藉助學生的這一能力,讓學生以社區小隊為單位,每個小隊均有一個自己取的名字,所有的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可以通過上網查詢,自己平時的觀察,向父母、居委會、校長室、總務處等進行訪談,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及我們自己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
學生的積極性非常的高,都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訪談,光看校長室、總務處門口總是有拿著紙筆的學生就可見一二。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區、校長室、總務處等地方,其實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對小組成員的統計數據進行匯總,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好辦法,同時也有益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第三階段,讓學生把自己做出的統計表繪製成條形統計圖,更直觀、清晰的展示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巨大變化。並選出好的統計圖表進行展示。既達到了讓學生熟練繪制統計圖的目的,也讓學生充分擔當設計者的角色,同時讓全校學生都能通過我們自己身邊所熟悉事物的數字圖表的展示,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激發全校師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是學有用數學,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同時也是本課題研究最好的體現。
第三輪實踐
在前二輪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更深入的實踐。 課題組成員在上輪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得失,找出不足,改進方法,後來我們又同時制訂了《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概念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和《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應用題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我們數學教師挖掘了所教年級知識的特點,結合課題,進行了四年級《應用題二》,五年級《平均數應用題》,二年級《小統計》和《快樂的節日》等應用題教學;還進行了概念《軸對稱圖形》,二年級《角的分類》,《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等案例研究。
例如:《軸對稱圖形》
●案例描述
「對稱美」給人以勻稱、均衡、連貫、流暢的感受,因而體現著一種嫻靜、穩重、庄嚴。但在數學課堂上,如何使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能夠感受和體驗數學美,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主動去學習數學呢?
片段一:1、「做」中感知對稱,建構概念。
1、媒體出示:帶有各種各樣的蝴蝶、蜻蜓圖片的情景圖。
2、展示學生的作品,交流作品。
3、看看書上將這些具有對稱特點的圖形稱做什麼?看書126頁
揭示概念: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軸
片段二: 「做」中應用概念,發現規律。
1、判斷下列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為什麼?
2、出示平面圖形:
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二人一組)
3、動手操作、交流匯報
片段三:「做」中發展空間,拓展思維
1、實物投影出示:

●案例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們也一直在追求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去引導學生學習,特別對「做數學」的認識是清晰的,也把教材中一些具體的內容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進行嘗試,但為什麼到了實踐操作中則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1、當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參與學習活動,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體時,課堂教學時間將成為制約教學放手的阻力。從根本上來說,一堂課有意義的探究課,有意義的接受和主動探究是有機的結合,課堂上「做數學」所用的時間多了,不必要的練習勢必要精簡了,但由於一些教師還存在重結果的教學觀,當顯性知識的教學與「做數學」的活動在時間上發生沖突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寧願舍棄過程,而保證練習的用時,從而使「做數學」半途而廢。
我們教師應該重視我們的教材:要挖掘教材中與「做數學」相匹配的內容開展探究活動,在「做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盡可能創設好條件讓學生多一些自主性的體驗、親歷的活動,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活動起來。
2、「做數學」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但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仍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離開教師適當地引導,那麼課堂則會出現一盤散沙。教師在組織學生「做數學」的活動中,預設了教學環節,在每個環節中學生又肯定會有新的生成問題,因此,在加強學生的體驗、感受的過程中,仍離不開教師的引導,甚至教師在活動關鍵處的點撥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堂的信息反饋中,應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問題質量,結果可以作為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一個標准,但並不是主要標准,學生的思維過程,數學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例:感受「需求」,建構新知《統計》教學課例
教學片段
1、創設情境,產生統計的需要
(1)師:小朋友們,再過兩個多月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每年我們學校都會組織每個班級舉行聯歡活動呢!老師想為小朋友們准備一張精彩的動畫片到時候觀看,你們看,老師為你們選了哪些動畫片?——媒體演示:米老鼠唐老鴨、皮卡丘、獅子王、加菲貓
師: 在這些動畫片中,老師最喜歡看加菲貓了,不知道你最喜歡看哪一部?
學生踴躍匯報
(2)師:哎呀,這么多小朋友們說,老師真記不住到底有多少小朋友喜歡米老鼠和唐老鴨、多少小朋友喜歡數碼寶貝……。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讓老師知道嗎?
(學生匯報:舉手、站立、一個一個點名說)
(3)師:好,我們就請你用舉手的方法來試試看!每個人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動畫片,只能舉一次手!
(將數據按照順序羅列在黑板上)
2、初步感受統計表的需要
(1)人數都在這里了,你們能看懂嗎?
(2)想什麼辦法能讓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和老師也能看得明白呢?
學生:要在每個數的上面寫明是什麼動畫片就好了。
(3)出示卡通明星的圖,將它們貼在黑板上。
(4)為了讓人看得更清楚,我們還可以把它做成一張表——老師做統計表
3、初步認識統計概念
(1)剛才小朋友們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知道了喜歡各種動畫片的人數,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統計。板書:統計
(2)老師把小朋友們剛才的統計結果做成了一張表,我們把它叫做統計表。
4、會看統計表
在這張統計表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現在,你們覺得六一節那天老師應該放哪部動畫片給小朋友們看呢?為什麼?
反思:
「統計」是課程標准中加強的內容,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這節課我主要從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入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建構統計的新知,初步體驗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統計過程,掌握基本的統計知識,學會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體會了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活動一開始,我創設了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的情境,很大程度地吸引了學生興趣。當學生興高采烈的時候,拋出關鍵性問題:4部動畫片,到底應該選哪一部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統計人數的需要,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解決問題的興趣。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動腦,出謀劃策,成功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舉手來統計人數,哪部動畫片人數最多就決定看哪部。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接觸統計,對於為何要用統計表,我覺得有必要讓學生理解感受它的作用。在課堂上,我故意將動畫片統計到的人數沒有規則的羅列在黑板上,提出問題:如何才能讓別人也能看懂我們班小朋友最喜歡看哪部動畫片呢?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能自發的建構合理的動畫片統計表。因為是自我需要才產生建構的統計表,學生很容易就能看懂統計表中的各種數量,而不是老師一再地機械式灌輸。
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有了需求,才會有自主地探求,才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這就是低年級教學中
這里可以看出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思維更趨向於直觀的表象,因此,我們以體驗式游戲式、、猜想式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也可以伴隨操作式。
總結階段
總結工作並不意味著實踐的終止,我們邊實踐邊總結,實踐為總結服務。研究永無止境,今天的報告只是我們近兩年來實踐的總結,同時也作為我們以後研究的起點。
三、實踐結果
(一)學生轉變了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應用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低年級學生以操作式、游戲式、體驗式、猜想式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在運用這些學習方式的時候,要善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中年級數學學習的活動方式有:藉助圖像學習、 在歸納中學習、在質疑中學習、在實踐探索中學習等學習方式;
如學生學習倍數應用題,學生採用畫線段圖,數形結合,藉助圖像可以准確無誤地求出一份數或多份數。
而高年級數學學習方式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互動中有效地參與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幾何知識的學習很適合用這種學習方式,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通過自主學習再交流,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
(二)實踐中促使教師積累經驗,提高業務水平
每一學期數學教師都要根據數學組確定的課題選好實踐課的知識點,而且要圍繞學習方式這個中心議題,這樣就逼著數學組的老師上網學習或閱覽書籍,看有關學習方式的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學生實際確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進行,並能在能在說課和案例反思中反思自己所用的學習方式是否適合本年級段的學生,由於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都在轉變,寫的案例分析質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三)製作了大量課堂教學實踐的課件,積累了大量教學設計、說課以及案例,我們對這些資料作為學校的資料,也作為老師們共享的資源,讓老師們可以反復使用,不斷地進行調准,真正優化了教學資源環境。
四、分析和思考
通過大量的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數學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是廣大數學教師的共同追求。有效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一)教師注重情境引入,引導學生體驗、觀察。
教師們能認真發揮教學情境圖的作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情景由靜態為動態。能用好情景,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讓學生看懂圖意,獲取選擇、帥選信息,突出數學的特點。我們的教師很會動腦,也是教學情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善於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僅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能激發學生求知慾,和探索新知的慾望。
(二)教師注重學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教師能根據這一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做到有操作就有要求,使操作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再小組交流;有操作就有交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讓手、腦、口並用。學生的自主探究其實是一種「再創造」,老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教師要認真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系。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二者沒有優劣之分,教師在教學中要使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發揮個體作用,又發揮群體效應,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評價機制
評價可以是多角度地評價,可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並發展學生的潛能。教學中教師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並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作出恰當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不僅看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對他人評價;不能吝惜表揚,也不能太多的表揚,要要關注學困生和中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善於發現其中的好的地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貳』 讀有效教學最需要什麼心得體會

為了提高區名師培養對象的教學質量及整體素質,區向每位區名師培養對象推薦了很多好書,我有幸與趙國忠老師的《有效教學最需要什麼》一本書有了親密的接觸。這本書的出現使我對教育的含義有了煥然一新的認識,改變了我以往的一種「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的痛苦」的現象。下面我將我對本書的一些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
本書共分五章,每章內容對我都是受益匪淺,《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是我校近一年多來主要研究的教研課題,我校教師全身心投入,探索、研究、實驗、修改、定型……經過反復打磨,已經初顯成效,我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這是值得欣慰的,但在欣慰之餘,我也還有些困惑,我終於找到了解決有些知識點或習題講過了,甚至講深講透,反復強調了,但學生仍然沒有掌握的問題之答案。
《有效教學最需要什麼》的第三章:有效教學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中對「學生學習具有有效性」給出了精闢解讀,並用經典案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案例分析。
教師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師責怪學生,並因此加強反復練習;也有些教師因此反省自己的教學,力求將得更清楚些,課上得更加生動些,然而結果也並不盡人意。原因何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發展。
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僅能很快地接受知識與技能,還能更好地適應今後的工作、生活,盡情地自由自在地有效地在知識海洋中遨遊,在社會實踐中開拓、創新。所以,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是有效教學課堂最需關注。「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當達到教師不用教或少教而學生自己能掌握的程度,教學已進入了新的境界。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我們教師平時的教學有必然的聯系。那麼教師如何運用課堂教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呢?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心理素質
1、以鼓勵為主,讓學生自信、自主地學習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學生成績差的學生通常自我評價過低,對成績的提高缺乏自信,這是造成他們成績不好的普遍原因,了解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潛力,提高對學習的信心。還有的學生做過的題過陣子也會錯,過於自信,輕視自己對知識的復習及鞏固。我們要鼓勵他做過的題及時去復習。
2、打破「教師說的是對的」的神話,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新大綱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習中創造力、創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來,教師都讓學生務必自信:教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的異議不置可否。其實,這是「作繭自縛」。「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消除膽卻的心理因素,針對教材內容大膽地懷疑,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和獨創的見解,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成效的。事實上,敢於承認不足、敢於鼓勵學生創新的教師才是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
3、運用肢體語言,然新股而生輕松地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為了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師氣氛,往往在教學形式、教具運用等方面絞盡腦汁,卻忘了教師本身教態語言的作用。其實,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肯定的微笑對創設良好、輕松地教學氛圍都起著輕重的作用。學生能強烈地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教師在有意無意中就解除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學生的學習會更加投入。教學時雙邊活動,如果學生缺乏熱情,教師講到聲嘶力竭,效果也必然不好,活潑、民主的教學氛圍必然為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
二、優化課堂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要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1、巧妙運用討論法,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討論法通過群體參與的方式,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在英語教學中,有些題需要難點突破,在突破的過程中,有許多學生,遇難而退,急於詢問老師的解答,不去進一步靜下心來去思考,去探究。久而久之,對於這道題如果不及時鞏固復習,該同學會出現再次做不上的可能。為了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就要深入培養學生,遇難而群論的思想,這樣印象深刻,又培養了學生參與精神、合作意識、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學的基礎,也可以說是自學能力的必備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對於英語教學,我認為應該養成大聲朗讀、反復記憶的習慣,速記單詞、短語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其次,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善於思考,歸類反思的好習慣。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能力,持之以恆,長期堅持,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三、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培

『叄』 構建有效課堂之我見 什麼叫有效課堂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高效,有效

參加了學區組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通過學習,我對高效課堂教學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所謂「質量求生存,質量求發展」。而學校質量提高的關鍵是如何構建有效課堂。下面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1、備好課2、重視課前有效預習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5、合理利用多媒體6、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總之,構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篇一: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近期,參加了學區組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通過這次的培訓學習,我對高效課堂教學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受益匪淺,但收獲的同時,仍有著不解之處或者說是困惑。下面針對這次學習談談自己的膚淺體會。

從整個課堂教學結構來說,教師真正做到了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性的學習,在學生自學過程之前,教師提出明確性的學習目標,然後圍繞一個中心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學,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大約15分鍾,保證了能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有所悟,有所思,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心得批註的書旁,培養了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反思,我自己的教學,在給予學生自學的時間還不夠充足,甚至有時目的性不是很強,學生不知怎樣進行學習。

在班內大展示環節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充分讓學生談理解、談感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自悟、對比感悟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體會人間的和諧的美, 從而激發學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讀中欣賞到了風情。反思自己的教學,放手還遠遠不夠,生怕學生說不到,牽引太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相信他們一定會學習的,學習得也會更深,更透,在關鍵之處,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

『肆』 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提高有效課堂教學 課件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這么說,是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緝滬光疚叱狡癸挾含錨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一、教學反思的涵義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而進行教學後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反思應是每位教師所必備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就是對「失」的反省,對「得」的歸納。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一)及時性原則一節課過後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回憶、反思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思維閃光點,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受,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二)持久性原則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使之升華、凝結,必須以大量的課後反思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們寫教後記像醫生寫病例報告一樣成為一種基本的職業習慣。鍥而不舍,在持之以恆中提升水平,把教師閃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鏈。(三)簡約性原則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寫長篇巨著,講究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等,要突出重點,捕捉亮點,抓住要點,在言簡意賅中有所收獲,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四)交互性原則教學反思要重視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對話與研討。採用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學習他人長處,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五)探究性原則記錄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格物致知。(六)發展性原則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當我們重復教授同一個內容時,要結合前幾次課後反思中記述的情況和感想,科學施教,之後再認真寫課後反思記錄,要不斷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煉與升華,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三、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體內容(一)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料,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反思。它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錄音錄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方式進行,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1)行動研究式行動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師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循環漸進的過程,即教師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採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進而又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在這樣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2)敘事式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傳統教育理論將許多教育問題從教育實踐中抽拔出來而概念化抽象化,產生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隔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鮮活的現實中,使理論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這就離不開敘事研究。(3)案例式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運用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蘊涵其中的教育教學原理。編寫案例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培養自身的洞察力。要從分析教學任務的目標出發,多方面地獲取有關信息,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學背景。因為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價值。每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時的理念與困惑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多種詮釋或理論闡述。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編寫案例外,還要注意研究他人編寫的案例。開展教研活動時,各位教師拿出各自的案例,展開互動式討論和開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編寫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還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眾多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提供了佐證。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一把鑰匙;案例是教師業務進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的一塊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合作性反思則是指教師通過與他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等)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的對話和研討,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座談等。通常採用的方式有對比式、參與互動式、觀摩式等。(1)對比式在進行有對比的反思活動中,就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兩位或更多位教師來進行對比,先通過聽課或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深入觀察、比較和分析,改進方法,再通過課後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2)參與互動式參與互動式的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與專題主講人或公開教學的當事人直接對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有意識地讓自己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生成新的教學理念,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也可以通過向學校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咨詢,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請專家加以診斷;也可以請其他教師同行聽課,集體會診,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3)觀摩式觀摩式通常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上示範課,其他教師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共同切磋和進行反思,最後由教研員(或專業研究人員)歸納點評。由於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之授課教師與聽課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現場觀摩外,教師還可以觀看有關示範課的錄像,觀看時可採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課的精彩片段或「敗筆」進行回放,讓觀摩者認真研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師一起邊看、邊評、邊議。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麼?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裡?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3、「偶得」有哪些?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獲。意外收獲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對面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創新的」火花捕捉:學生發生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4、「缺失」在何處?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5、「效果」如何?每一節課後,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為今後再教學這一內容提供借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四、採用有效的策略,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一)讓教師塑造反思的意識,營造全員反思的氛圍學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員反思的氛圍。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自己往往還意識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也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人還沒有樹立起反思的意識,集體中還缺少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承認教師是有潛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這里的潛能不僅是指教師先天具有的而尚未顯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尚未激發的與自我發展相聯系的能量和興趣。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只有激發這種潛能,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煥發出強勁的動力,推動教師主動積極投入工作,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而推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策就是學校管理者應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著眼於激發和培育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在這環境條件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因此,上述從各方面加強教師之間、組室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還是為了這一點而服務,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下受到內心感染而融入集體中去。(二)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關於對教學事件的反思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事實真相的表達,它能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說明教育實際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義與精神的占據,具有實踐的生機活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之軀。事件是突發的、不規則的、個性化的、未經設計的;同時,事件也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個學生都生存或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教育事件之中,每個事件都是個性化的獨特境遇,都是師生間或生生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為生動、最為穩定、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注學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長,側重於境遇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的主體是人。對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情感價值觀,並確認自己的存在,促進人不斷的生長與生成。 2、關於對教育對象的反思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自己的觀察,並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許多優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3、關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教育行為,還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對一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復一日的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疏於思考,使鮮活的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程式化。對日常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來近乎沉寂的平靜,將所有理所當然的理念懸置起來,以懷疑、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它,以積極的心態分析過程與結果的教育意義與價值,反觀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4、關於對教材教法的反思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用到各種知識,而且教師本身也無法描述和預測具體哪些知識。教師既要知道「教什麼」,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的內容,又要知道「怎麼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麼」的知識與「怎麼教」的知識在性質上還有所不同。「教什麼」的知識在於掌握,在於知道「它是什麼」,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而掌握。「怎麼教的知識」不是教師被傳授的「應該怎麼教的理論」,而是教師的所體會,理解和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於教師日常不斷的反思實踐而獲得的,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又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應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就是要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其中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內部,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及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揭露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並且善於預見事件的發展進程和結果。(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將反思有效地融入評價機制中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以弘揚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後記 「教後記」又稱「教學後記」,它是教師在一節課後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後記」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師進行教學控制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對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查找,以求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及系統目標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來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議,備課筆記在最後留出空處撰寫教後記,可以隻字片語,可以洋洋灑灑,視這節課的情況而定,在第二輪該知識重新備課時,教師便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是既應有課堂設計,又應有教學後記的。 2、反思性日記開設「成長與創新」教師沙龍,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教師記反思日記,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學習共同體能夠把不同背景的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並共享問題解決的方案,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的確立。教師的反思性日記主要是將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之後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在記錄任何形式教育活動:與同行老師的交流、與學生的某次談話、與家長的一次溝通、對一次公開課或講座的點評和體會等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區別於單純的教後記。養成教師撰寫反思性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並為教師經常性的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將反思性日記進行經常性的集體交流與分享,將更有助於教師個體教育觀念的形成與教師的成長。 3、聽課。聽課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年輕教師要多聽年長教師的課,從中吸取上課的一些寶貴經驗,包括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資深的或者年紀大一點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教師的課,並將此與自己的教學做比較,通過這種反思來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還應主動邀請別的教師來聽自己的課,讓他人來評估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學生反饋策略是指導教師應定期從學生那裡取得反饋信息,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反饋是多樣化的,有對教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學習的總結,也有向教師傾訴自己最近不悅的事情,徵求建議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反觀自身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教師要想從學生那裡得到如實的反饋,平時須與學生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 5、專題反思圍繞教師個體在一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深刻的反思,這有利於教師從較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的效果作冷靜的分析,進而概括出教學行為表現的背景原因,並從宏觀的角度對今後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專題探討或研究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教後記」,每一階段的「反思性日記」零星地、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在鮮活的教學實踐中微觀和瑣碎的教學心得的話,那麼專題反思這一行動研究就是有明確主題的教學反思,由於它聯系的是更長周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從宏觀著眼,從單一的問題線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概括,並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後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6、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教師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關注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一旦上升到一個高度,就對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擴大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力,並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反之,教學實踐又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相符時,應先反思自己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確信無誤,也可對理論產生懷疑,並向理論的提出者挑戰,共同探討。這樣,教師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學者型教師。反思性教學為廣大教師架起了一座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這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學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好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也是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伍』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心得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用適度有效的表揚進行評價,讓課堂充滿熱烈。
所謂「有效」,就是表揚要適得其所,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狀態,使表揚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的作用。該表揚時,慷慨真誠;不該表揚時,守口如瓶。所謂「適度」,就是要掌握表揚的分寸,不任意誇大學生的優點。
不同的學生,對於表揚的期待與反應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簡單的問題,學優生對於老師是否表揚往往表現得無所謂,受了表揚也常常是反應平平;而後進生則不然,他們很在乎老師的表揚,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受到表揚後也能高興一番。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候對於表揚的期待與反應也不相同。如學優生在解出難題或者對某題有新的解法時,他們就很在乎老師對他們的贊揚,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會感覺很興奮」。
針對不同的需要,我們可以進行不同的表揚——
如果一位學優生回答的問題非常完美,我們可用極其真誠的語氣說:「你說話時有條不紊,表達的內容條理清晰,你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很強,你努力了,能成為語言學家呢!」相信那位學生聽了一定會自豪和興奮的。而其他學生受了感染,也會紛紛舉起手要求回答問題。
如果是一位比較靦腆的小姑娘回答了問題,雖然她的聲音仍不很響亮,但她已經能做到主動地舉手發言了,這是她的進步。我們應抓住契機進行表揚:「今天你回答問題的聲音真好聽,我還想再聽你說一遍剛才的答案,行嗎?」相信小姑娘一定會非常激動的,以後的她也會越來越自信的。
簡而言之,表揚要貼近學生的心理,表揚學生需要的,表揚學生在乎的,這樣的表揚式評價才會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評進行評價,讓課堂洋溢溫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以下兩種方式的批評效果很好。
幽默式批評。幽默式批評即寓批評於詼諧之中。用一些充滿愛心、智慧的話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糾正學習中的錯誤,讓他們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他們自然會爭先恐後地發言。
自省式批評。「批評的智慧在於讓學生成為自我的批評者。」自省式批評的最大優點是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較持久。
課堂評價要求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准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使學生對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標准,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揚長避短。
第三、多元化進行評價,讓課堂變成「伯樂」。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使學生更明智、更理性地進行學習,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揚所驅使,一味地為表揚而學習。因此,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
1、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學生自評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因,啟發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運用自評有利於減少對學生的傷害,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和改進自我。
2、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互評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從夥伴的優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勵學生共同發展。避免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時,總是挑對方的「刺」,老師的評價語言應該引導他們慢慢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能正視自己、正視夥伴。
課堂評價必須糾正「為了課堂熱鬧好看」的浮華,必須注重人性化,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讓學生關注自己的發展和進步,真正體現評價所應有的教育意義。
還應注意,我們在對評價形式進行創新的時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傳統評價方式。如:點頭、微笑、眼神、口頭與書面結合、當眾與個別結合等等。

『陸』 課堂教學與有效學習研究有何得失學習心得

1.通過實踐,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過程,提煉適合小學生的數學有效學習的版方式。
2.整理出權有效學習的教師指導要點以及學生的操作要點,獲得相關經驗。
3.通過實踐,歸納多樣性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操作要求、與之適合的情景條件和適應對象;
4.通過實踐研究形成與有關有效學習方式效益評價的方案。

『柒』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習心得

課程改革活躍了我們的課堂,新的理念、新的課標、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精彩。但在一些「熱鬧」的課堂之後,冷靜下來,反思那些已經被廣大教師認同並積極採用的新的教學方法,比如情境設置、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演算法多樣化等,感到我們在理解新課程、新理念上還有誤區。有些教師過於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丟掉了教學方法中的一些優秀傳統,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當前課程改革中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種含義: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教學效果是指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有效率,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教學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在經歷了三年的課改之後,反思我們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對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應該有個科學的、理性的、切實的理解。
一、怎樣理解「演算法多樣化」「一題多解」和「演算法最優化」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不搞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因此,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演算法的弊端,在新課程中提出了「演算法多樣化」。
比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20以內退位減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減 」「點數」「連續減」等方法都可以。因此這些演算法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很難說孰優孰劣,學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經驗採用和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不對各種演算法進行評價,要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提倡和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一題多解」與「演算法多樣化」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演算法多樣化」是面向群體,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演算法,同時在演算法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別人的優勢或改變自己原有的演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說出幾種演算法,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但是數學是講究「最優化」的,數學中「演算法最優化」的含義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十分明確,要負責任地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並使學生掌握那些公認的最佳的、最優的、最基本的演算法。曾經看到一些計算課,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十多種演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地催問:還有什麼方法?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直到臨下課時才說: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結果班級一些思維慢的學生搞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最終也不知道哪個方法最好。這種教學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樣擺正「情境設置」與「教學內容」、教學「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一些教師為「情境設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確使課堂活躍了許多、精彩了許多。但是某些課堂在這一環節上教師花費了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卻偏離了課堂教學內容,丟失了課堂教學高效率性。
在課改中,我們應當提倡什麼樣的「情境設置」?「情境設置」的作用是什麼?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新課程中所倡導的「情境設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兒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動,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二,提供學生熟悉的問題情景或認知矛盾,引起學生關注的興趣和探究熱情,並體會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其三,情境不僅是導入,而是相關學習活動的認知基礎。
數學是抽象的,但是對兒童來說,他們往往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讀」數學現象。比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為了降低對小數抽象性理解的難度,教材創設兒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價格。在情境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關於元角分的知識來感悟小數的含義、小數的加減法,學生學起來親切、有趣、易懂。這種情境是學生學習小數的認知基礎,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種教學方法。
同樣是「小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一位教師這樣創設情境:我們來到數字王國,數字1,2,3踢皮球,一會兒是1跑在前面:1.23,一會兒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鍾的時間停留在數學王國的情境渲染中,才說:這就是小數。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學生對小數的意義還沒理解。這種情境設置是不是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怎樣看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在編寫中很注重學習方式的培養,注意在學生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親自探索、操作實踐、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從而更好地了解數學的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
「動手實踐」「合作學習」都不能滿足於學生表面上的「熱熱鬧鬧」的操作和參與,而應關注學生究竟在做什麼,他們的動手實踐產生了怎樣的實際效果,是否引起並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教師怎樣發揮指導作用,教師指導的最佳介入時期在哪,學生自主探究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支持是什麼。
但是在某些課堂上曾經看到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往往是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比如,二年級下冊「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一課,例1,小猴分桃,計算12÷3=?提問了幾個學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訣算出,教師又說:分組討論,用小棒分一分。這時學生對已經會做的題目失去了探究的興趣,多數都在玩小棒。這種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就有些太形式化了。這種形式化,浪費了有效的教學時間,也失去了教學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怎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怎樣繼承和發展中國數學教學的優秀傳統
教育改革、課程改革已是一種世界趨勢,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們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課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斷創新,不是忽左忽右的運動。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態冷靜地看待課改,課程改革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要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教學傳統。比如「學生預習」就是一種很好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預習之前可以給出問題提綱,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或者提出問題:預習之後,你們知道了什麼?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這是「圓的認識」(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課堂教學片段,教師安排學生課前預習,並給出問題提綱:
1.半徑、直徑都有哪些特徵?
2.怎樣驗證這些特徵?
3.怎樣尋找一個圓的圓心?
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自主探究。
師:一個圓有多少條半徑、直徑?為什麼?
生1:將圓形紙片反復對折,可以得到無數條直徑,所以圓有無數條直徑,並且所有直徑都相等。
生2:圓上有無數個點,每一點與圓心的連線都是圓的半徑,半徑就有無數條。
師:怎樣找圓心?
生:將圓片按不同方向對折,摺痕的交點就是圓心。
師:黑板上的圓,不能對折,怎樣找圓心?
生1:在圓內做一個頂點在圓上的長方形,長方形對角線的交點就是圓心。
生2:用直角板在圓上做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邊的中心就是圓心。
生3:我看見家裡裝修時,師傅對牆上的圓找圓心,是先用水平尺找到圓上的最高點,再在最高點上用「線墜」找直徑,之後確定圓心。
生4:連接圓上兩點得到線段,在這個線段的中點做垂線得到直徑,直徑的中心就是圓心。
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步步深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也學到了很多知識。這堂課很充實,是一節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課。
其實,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體現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教學要講求效率,教學方法要講求效果。面對新課改,教師要盡最大可能採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的每一分鍾都體現出價值。

『捌』 看有效課堂從哪兒來心得體會【精品

看《有效課堂從哪兒來》心得體會 點軍小學 楊曉東 2010 年暑假教師公需課程培訓期間經教育局領導推薦,觀看了由北京師范大學錢志亮教授關於《有效課堂從哪兒來》兼論怎樣上好一堂課的視頻講座,錢教授從以下5 個方面生動地闡釋了有效課堂從哪兒來。我也從中獲益不淺。 (1)什麼有效課堂的概念,從本質上說就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習者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錢志亮教授特別提到要讓絕大多數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知識。學生需要學習什麼,教師又如何合理的安排。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要求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要認真踏實的完成,確很少去體會學生的感受,不論他們需不需要,一股老的灌給他們。像這樣被老師牽著鼻子去學習,就有好多學生對所學內容並不感興趣,實際的課堂效果並不好。另外教師在准備時選擇什麼樣的內容就顯得比較重要了,選擇了合適的內容,那麼學生參與的人數就會增加,和老師的配合好了,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進來了,學習的效果就會大大的提高。再就是在教學難度的要求上,教師要掌握好一個度,難了,學生夠不到,就會變得有壓力。簡單了學生就不會願意學,覺得沒意思。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哪些環節是重要講的那些環節是可以省略的,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這樣得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2)有效課堂的前提,一名教師要有事業心、責任感、能力及工作的積極性。錢教授在談到教師的事業心時,列舉了很多相關事例。一個沒有事業心人,只是把教師這個行業當做一個職業來看的人,那麼很難上好課,雖然多數教師都能遵守教師職業規范,多能認真,按時完成任務。但是教師面對的是人,是一群求知的學生,你只有時時 刻刻想著他們,把他們的需求,想法裝在自己的腦筋里,那麼你才能在課堂中有更多的想法。在師范院校讀了幾年書,學校牆上貼的教書育人的標語,平時老師說話的語言等等在學校里里所感受到的氛圍對人本身的身心就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教學還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學問高的人不一定能夠教好學生。自身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不然教學過程中就會受到局限。想上好一節課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對一名老師來說,不僅需要老師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還要有豐富的文史知識和社會,以及專業知識,這樣在課堂上才能駕馭自如。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這也是加強自身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上完課後想想自己成功的地方是什麼?失誤在哪裡?教學方法應用是否得當?學生聽明白了沒有?多問自己一些為什麼。教師要有一定的溝通能力,不要看這些孩子小,他們的課外知識量是比較豐富的,當老師的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們喜歡的話題哪有怎麼能和孩子們說到一起去。 (3)有效課堂的條件,就是在課前要有精心的准備,學問再大的人也得事先了解下面該做些什麼,提前要做哪些准備工作。一名教師要想把一節課上好就必需把 把教內容的環節要安排好,先要分析學習者是什麼情況,在什麼環境當中講課,講什麼內容,要把這三個搞清楚,然後根據這些情況在來確定教學目標是什麼。 (4)有效課堂的實施是告訴我們如何最有效的傳達教學信息,而授課的實質是讓學生感知教學信息,要讓老師傳達信息和學生學習知識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學生通過各種通道感知信息,讓學生知道哪些通道對學習最為重要,首先視覺通道最為重要約占整個的50%,一個人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眼睛去學習知識。聽覺通道為15%,學生把聽到的東西儲存轉化為使用知識。優化每一個教學環節,基本分為啟 動、感知、理解、總結階段。從上課鈴聲響以前就要准備好,教師的儀容儀表,說話的語氣,動作的合理性等等 。課中注意學生是否注意聽講,要抓住細節,很多學生看上去眼睛看著前面或者老師,但是實際上她並沒有聽講,心思不在這里的時候怎樣提醒他。傳授知識時候多溝通多鼓勵。 (5)有效課堂的評價。所謂有效教學評價,就是判斷我們的課堂是否遵循教學規律,優化了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教學要素,保證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等合理性;是否有效果,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特別是促進了學生答道進步和發展;是否有效益,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符合社會好學生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有效率,相對於師生的教學投入,師生的進步和發展是盡可能大的、理想的。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玖』 學習《怎樣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的體會

先敘述一下工作及學習情況,重點描述學習了什麼,對工作有什麼指導意義,一年工作學習經歷得到的啟發及今後的努力方向。

閱讀全文

與有效課堂教學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