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堂教學應該怎樣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
一、高效課堂的局限性
高效課堂的理論基礎是三個關鍵詞:效果、效率、效益。但實際上人們最為關注和可以量化的是效率,所以高效課堂會不自覺的引導人們關注知識學習的高效率:高效課堂=學習的知識/學習的時間。這就產生了我們經常聽到的衡量高效課堂的一些標准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節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努力追求課堂高效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將高效作為課堂追求的唯一目標或者是主要目標,必然會忽視學生精神及生命成長的需要,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到創新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因此,我們認為,高效課堂雖然極大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但高效課堂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說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
二、魅力課堂的基本內涵
自2012年開始,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專家曾軍良校長提出了魅力課堂的概念,並在實踐過程中對魅力課堂的內涵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界定,初步構建了魅力課堂理論。
「魅力課堂」是基於尊重學生美好天性,激發學生精神動力,努力讓課堂迸發五彩的魅力光芒,讓學生感知快樂的心理體驗,從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創新發展的改革行動。
「魅力課堂」以尊重人的生命發展需要為出發點,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注入動力,從而激發學習活力,達到學習高效目標的。因此,魅力課堂改革更加關注過程的魅力,更加充滿了人性的溫情。
魅力課堂是「引力場」、「思維場」、「情感場」,並最終走向人的「生命發展場」。這樣的「魅力課堂」,將努力使學生的學習是基於內在興趣和需求的推動,強大的內驅力使學生學習成為一種生命成長本身的需要。
「魅力課堂」的目標追求是提升「三力」,即提高課堂學力,激發學習活力,增強教學魅力。並逐步將課堂從「知識傳授型課堂」向「激情、溫暖、美麗、思考、開放、分享的課堂」轉變,讓課堂成為師生快樂成長的殿堂。
「魅力課堂」是一種理想的課堂境界,是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追求,我們要逐步探索「提高課堂學力」的途徑,探討「激發學習活力」的辦法,深究「增強教學魅力」的策略。
「魅力課堂」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境界。在這種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是真正的尊重、成全、關注;學生擁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思維高度活躍,表達充滿自信,教師和學生都進入了一種主動成長的境界。
「魅力課堂」追求以愛育愛、以情激情的精神世界。教師心懷真愛,讓學生在愛中成長,在愛中懂得愛、珍惜愛、理解愛、學會愛、付出愛,在教育的過程中生發出不竭的愛;教師有激情,只有教師充滿激情,才能激發學生的激情,才能催生靈動的思維,才能燃起智慧的火花。
「魅力課堂」激活了師生成長的動力,改進了師生關系,提升了師生的幸福指數,教師的魅力也大大增強,育人的質量也得到全面提升。
三、魅力課堂與高效課堂的共同價值追求
魅力課堂和高效課堂改革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在課堂層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二者都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產物,都是學校綜合課程改革的一部分。魅力課堂不排斥高效,魅力課堂和高效課堂有很多共同的價值追求,高效課堂的探索為魅力課堂的構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素材,可以說魅力課堂是在繼承高效課堂精華基礎上的發展。
我們將魅力課堂和高效課堂加以認真研究和對照,不難發現:二者都反對灌輸式教學,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理念;都重視師生的角色定位,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都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以及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都重視對學生的多元評價;都強調與生活實踐的接軌和課程的校本化改造;都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注重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都強調課堂的開放與生成;都強調學科特點,重視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不同教學形態。這些都是魅力課堂和高效課堂的共同價值追求。
B. 怎樣評價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教學工作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徑。因而抓好「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什麼樣的課才是好課?往往眾說紛紜。 對事物的評價,由於方位不同,內容取捨,標准迥異,其結論就會大相徑庭。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也是如此。一堂課後,常有褒貶之爭。A說好,B評差,C認為一般。說好是對的,評差也沒錯,認為一般同樣有道理,因為大家評議的角度不一。有時為了鼓勵、為了調動積極性,盡力從這堂課上找某一個哪怕是細微的亮點,加以褒揚擴大,上升為整體評價,從而加以肯定是一堂好課。其實這樣的評價並一定是全面的正確的。而對於不太熟悉、出於禮儀的評課,往往會從某一點展開加以點評。 有從教育學角度評議,選用某一條原則,加以分析評點的。如人們常用教學的教育性原則,評議教學中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教學中較好的結合或滲透思想政治、道德觀點教育,……; 有從心理學角度評議,根據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年齡段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培養……; 有從教學論角度評議,課堂教學並不是教師簡單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教師指導學生活動,使他們獲得知識,……; 有從智力非智力因素角度評議,教師重視學生意志、毅力、興趣、注意力的培養和發展,……; 有從教學法角度評議,教師重視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師生互動,及時反饋,內容高密度,難點有坡度,……; 有從教學手段角度評議,較好的將信息科技和學科教學整合起來,藉助信息科技功能,既直觀形象又增加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也有從社會學角度評議,教師巧妙設計學生互動,提供交流探討平台,重視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展示人際交往能力……; 教育界有「教無定法」的說法,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評議都是可以的,問題是如果肯定某一點,那麼就此「點」而論,當然此「點」可以評得深一些,講得透一點,拔得高一點,但是絕不要以片概全,用部分替代整體,虛擬地升華到對一堂課的整體評價,否則,對課堂教學整體評價就會出偏差,容易誤導視聽。 對日常的課堂教學(熟稱「家常課」)的評定,我認為主要應該突出以下三點: 1. 目標的適切性。 教學目標是評定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相應標准,是確定教學要求和設計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 在中長跑訓練或比賽中,常用領跑的方法,以引導、激勵選手來提高成績。領跑的關鍵是要控制好領跑的距離,適當領先的距離。領跑距離就是「近期目標」,設定這個「近期目標」必須「適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好比領跑距離的控制,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而略高於實際,讓學生看得到,在原有基礎上,經過努力學習能夠達到這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明白、具體。 一堂課,教學目標制訂得符合既符合課程標准、教材要求,又符合班級學生實際,符合課堂教學「目標適切性原則」,那麼,這堂課基本上就可能是好課了。 在教學實際中,理科教學目標的設定一般比較容易,通常就是教學內容多少、練習程度深淺之區別;而文科教學目標的設定大有講究,尤其是語文教學,教學目標不容易集中,較難把握,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方方面面,究竟如何安排落實,這就要執教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實際的了解,對整冊甚至整個年級、學段教學內容和要求的理解把握。知道本節課要求在全局的位置,其前後的聯系發展等等。 教學目標的適切性可以從目標高度、深廣度、前後連接以及重點難點等方面衡量評定。 2. 方法的誘導性。 教學方法的選用必須遵循教學原則,教學原則由教學目的所決定的。 通常運用的有教育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自覺性積極性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等等…… 除了傳統的、引進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可參考國家教育部編撰的《教師基本功》關於教學方法章節,它收集了我國近幾十年來,廣大教師在教改中總結創造的適合實際的幾十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按年級、學科、課型以及班級實際狀況選用,可以單獨選用,或將幾種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運用。 但是,不管選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貫徹誘導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各種有效方法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地深化教學進程,以至完成教學任務。本市某教研員提出的「加強基礎,狠抓『三小』,強化『三常』」的以高考基本題為主要考查內容的指導高考復習方法就是非常實用的好方法之一。 三小:小轉彎——概念辨析小轉彎,小變化——解題方法轉化小變化,小綜合——概念之間聯系小綜合;三常——常見題型,常見方法,常見錯誤。 總之,教學方法的選用必須注意教學過程對學生學習進程的循循善誘,逐步引導、深入,以至完成教學任務。 3. 效果的顯著性。 檢驗質量的有效性,常用「懂」和「會」,即「理解」和「運用」來測定,一般用知識的知曉率、習題准確率、知能鞏固率以及問卷、調查、統計、座談等方法加以評定。 課堂教學不論採用何種方式方法,上得好的話,就會使師生都感到在前進。氣氛熱烈,情緒亢奮,情感融通。這樣的課,必定會增長知識,或者提高知識的質量,或者培養能力,或者兼而有之。這一點當堂師生都會體會到。由於效果的顯著,而產生愉快的心情,能夠激起學生積極地對待課後作業。 這樣的教學氛圍,在課堂進程中便能直接感受到,具體體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性。這樣的教學氛圍,在課堂進程中便能直接感受到,具體而真切地體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性。 我認為,一堂課(尤其是一堂家常課),如果在教學目標適切性、教學方法誘導性、教學效果顯著性三方面基本做到了,那麼,應該評定為「好課」、「成功的課」。
C. 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優質課比賽總結會發言。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四、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六、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七、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八、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D. 從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的角度如何評價一節課
一、評價教師的教 (一)評價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及達成 除了考慮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以及對教學策略的運用之外,應充分考慮到對學情的了解,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1.評教學目標的設定,一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三維教學目標,是否考慮到三者的有機整合和體現學科特點。二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具體---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否用可以檢測學生學習行為的動詞來闡述;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描述,是否落實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過程中。三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適切----是否以本學科的課程標准為指導,難易適當,是否能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和個體差異。 2.評教學目標的達成,一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實;是否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是否注重學生學習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簡馭繁,使學生易懂、易掌握,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三看教學效率是否高,學生的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 (二)評教學思想是否體現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教學就應該以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為出發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把教學的重點從單一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應該讓學生自己學。以往評課強調教師要精講多練,而現在應關注教師精講精練,學生想講想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有利於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知識。而在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客觀審視,傳承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講授式教學,提倡啟發式教學,揚棄被動的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接受式學習。評課時要善於分析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從課堂中看到教師是否真正用新課程理念上課。 (三)評教師的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事件和教學措施的編排和組合,銜接過渡的設計,詳略安排情況。一看整堂課的設計脈絡是不是清晰、科學有序,如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層次是否分明,詳略是否得當等。二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學生實際,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三看整堂課安排的幾個大的教學環節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出和上下環節的過渡是否自然,設計的問題是否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四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如教法的選擇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教學坡度的設置是否適合學生,教學容量的確定是否得當等。五看教學結構是否嚴謹、環環相扣,過渡是否自然,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適中。六看教學思路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是否有個性特點。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四)評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 在評課時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一份好的設計體現在教師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充分地估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出現的各種困難,制定出各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既有教的過程,又有學的過程。評課要從課堂教學分析中分析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是否明確,每一個教學環節是否合理。 (五)評教師的基本素養 主要是從教師的基本功來評析。包括教態、情感、理念、風格、語言、手段等。一看教態是否親切、自然、端莊、大方。二看是否說普通話,語言表達是否准確清楚,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語調高低是否適宜,快慢是否適度,是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有感染力。三看媒體的運用,能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否運用多種媒體,並將它們有機整合起來。四看教學的應變和調控課堂能力。 (六)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從教的方面來說,看教學方法是否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量體裁衣,靈活運用,富有藝術性以及是不是有改革與創新的精神。還要看教師是否關注學法指導,是否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是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敢於獨立思考、敢於探索、敢於質疑的精神等。具體說教師採用恰當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將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感悟、思考、表達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深入思考(防止被動思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從中情感得到升華。教學中還要採用積極多樣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具備靈活應變性,能根據學生反饋信息,既是對教學進程、問題的難度、教育學的方式、課時長短等進行適時調整。 (七)評教學的內容 一看教學內容的正確性。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知識性或思想性錯誤。內容的選擇是否凸現學科學習的價值功能。二看教學內容設計的整合度。內容設計是否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教師是否從整體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反復研究教學的重點、難點,把教材作為教學的必備工具,創造性靈活運用教材,能否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易懂、樂學。 二、評價學生的學 要確立以學論教的觀念,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具體說就是教師的教是否有針對性,看教師能否從學生現有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教學的實際效果出發來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教師的評價是否促進學生改進學習、增強信心、提高效益;與此相對應的是看學生的學是否有實效性,看學生的情感是否被調動,知識、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和諧發展。 (一)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 課堂上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後,應以學生的參與度為保證,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度不夠,都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要求學生人人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二)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 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從交流中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首先教師要創設民主、平等、歡送、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一堂好課,教師會十分注重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會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都會肯定,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一堂好課,應體現教師教法靈活、學生思維活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以及用同一種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讓學生講述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對多種方法進行異同比較,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有了深度和廣度的認識。 (三)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評課時關注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十分重要。首先,要分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什麼,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是通過怎樣的途徑獲取的,主要考查學生有無切實掌握所學知識以及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分析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跟進行為是否落實,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尤其對於課程生成性問題,教師是否把握住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有時學生的小小錯誤,被教師抓住了,將它看成生成性資源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三、對課堂教學的觀察與評價要處理好幾對關系 (一)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要陣地,發揮課程和學科育人功能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以科學合理、全面准確的課堂教學定位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體現教學與教育的有機整合,首先要有效落實教學的三個維度目標。上海二期課改中提出各學科要發揮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兩個綱要提出的育人功能,同樣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主題之一。為此,一堂好課,必須在正確處理知識與技能、注重方法能力的教學同時,要注意與情感和責任等方面的培養實現有機結合。 (二)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對課堂教學目標、內容、進程、條件等方面的預設是成功的基礎。上好一節課,預設的功勞不可抹殺。預設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效果追求的價值思想,是長期積累的經驗表現。但是預設也不是一帖萬能葯,原因在於對學生群體的差異性與發展性的預測不是絕對正確的。所以課堂教學教師必須還要重視生成,給學生生成的權利,留有生成的空間,這也是考察教師在理念基礎上的靈氣與智慧。如引導學生解答和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不同的課堂教學行為,前者試圖要學生接受預設的答案,而後者是給學生以方向,同時考慮教學應變,體現生成。一堂好課,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 (三)接受與探究的關系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以較少的時間了解到較多的前人經驗和文化,這就是接受式學習。接受式學習有學習效率比較高的好處。我們的課堂文化中,提倡接受式學習是符和國情包括校情的實際舉措,也證明了是有效教學之一。現在的問題是在前人經驗十分豐富並不斷增加呈現知識爆炸的態勢下,單一的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尷尬。進入一個學習型社會,培養終身學習能力變成課堂教學的新任務。其出路就在於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注重探究的實踐體驗,包括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訓練的改進,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新的課堂應該是接受與探究兼顧。 (四)自主與合作的關系 在學生學習的層面上,我們很看重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的能力和方法,更注重主動性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行為的素養培養。但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和諧社會」建設注重溝通交流,注重團隊合作等素養,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列為培養要素。合作學習應有基本的要求,包括合作的要求,角色的分工,實現成果的共享等。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合作學習的真正意義。當然,我們也不能輕視個體化的自主獨立學習,而且覺得應該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展合作學習能力,主張在合作學習中能夠擔負起個人責任,這就是實現自主與合作相輔相成。 (五)細節與整體的關系 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個傳統,就是對課堂教學比較注意觀察細節上的科學性、藝術性。象對課堂教學行為的的指標分解,也是表達了對細節的關注。比如,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是優缺點甚至是錯誤的;在充實資料方面哪些是先進的可取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教具學具的運用、演示試驗的操作、教學時間的掌握等等方面,觀察和評價的視角很仔細。我們不能說這種傳統不對,尤其對那些有可能影響成敗的細節必須關注,但也不能忽視整體,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例如,教師能否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有效調控學習方式,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過程,培養科學思維方法、學科基本思想方法和綜合素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注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些都是一種著眼大局的觀察與評價。 總之,一堂好課具有在發揮育人功能基礎下的學科特徵,而不是貼標簽,是在效率、效益、效能等方面都體現有效教學的要求,而不是盲目熱鬧的泡沫課。
E. 課堂教學中「導入」有什麼功能
1、安定學習情緒。課堂導入常常是課前騷亂與課堂肅靜的分界線。學生從課間休息時的游戲打鬧到上課鈴響後安靜下來,需要有個過度轉換階段,這就需要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
2、吸引學生注意。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集中在教學的內容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上課,才能「箭無虛發」,句句入耳,點點入地。
3、激發學習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在導課過程中,教師風趣幽默的講解,富有感情的朗誦、漂亮美觀的板書、瀟灑動人的風姿或一幅美麗的繪畫、一首美妙的樂曲都可以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
4、溝通師生情感。良好的導課是接通師生信息的電鍵。一上課教師登台亮相後,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笑容、一句話語,如果一下子博得學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教學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築在學生對你的期待、信賴、尊重、理解的基礎上。
5、明確教學目的。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導課過程中讓學生預先明確學習目的。當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時,教師就要適時地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保持旺盛長久的注意力,並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
6、啟迪學生思維。富有創意的開講,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智慧,使之善於思考問題,並能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
7、確定全課基調。
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
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設計了如下的導語: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風輕吻臉頰的輕柔,春雨淅淅瀝瀝的清爽,春花爭奇斗艷的爛漫,小草鮮嫩逼眼的新綠……朱自清先生描繪的一幅幅春景圖更是美不勝收,讓我們來欣賞《春》,來體會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要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
如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我講了文章的來歷。唐代,劉禹錫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和州通判。按規定,應住衙門里三間屋子。知縣是勢利小人,見劉禹錫被貶,便多方刁難。先安排劉禹錫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很高興,特撰寫一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他的舉動氣壞了知縣,又把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這房子在河邊,附近還有柳樹。劉禹錫因景生情,又寫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調到城中,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
三、從欣賞歌曲導入
歌曲以其優美的歌詞、動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導入。
如在講《小巷深處》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兒,有人給你擦……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不管你功勞多高,不論你成就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媽。」那優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訴說,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們。這時,我滿含深情地說:「母愛是無私的、博大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小巷深處》去感受那真摯的愛。」
四、由觀察插圖導入
新編語文教材有很多插圖,這一教學資源,常被忽略。要善於利用這一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巧用插圖導入。這些插圖形神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我們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學習《周庄水韻》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彩圖,要求學生描繪畫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動著斑斕的光點,純朴的船娘搖著彎曲的木櫓,小小的蓬船從圓拱石橋劃出,悠然滑進方形石橋……通過插圖學生對周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自然導入: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贊嘆「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周庄的美讓中外遊人神往,讓我們走進周庄去感受她獨特的美。
五、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還可以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
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鄉愁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積極思考回答踴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我因勢利導,滿含深情地說:「離鄉在外的遊子,日夜思鄉念親。鄉愁像一彎月,鉤起一串串回憶;像一條蠶,咬噬著那顆孤獨的心,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感受《鄉愁》。」
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1. 復習過渡,導入新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是同類知識,要提升到新的台階更需要原有的知識作鋪墊。尤其是英語學習,更重要的是積累,提高語言的復觀率,注意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以復習、提問、表演上節課學過的對話等開始,向學生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要點。
這樣導入,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大大降低了學習新知識的難度,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2.直觀導入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藉助掛圖,簡筆畫、幻燈片、投影片、錄象、實物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語言學習的情境,直觀導入。直觀導入形象生動,易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行、音、義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聯系,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語言項目,也有利於加深印象,加強記憶。
3. 設疑引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以認識沖突的方式設疑,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構成懸念是另一種導入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預測、或滲透本課學習的主題。
F. 淺淡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學生的參與度,便於學生動口交流、思維碰撞、分享觀點,便於生生互動,便於老師分別指導,從而打破教師「一言堂」、打破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實現教師「主導課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目標。因此,課堂成功與否就是要看學生有效參與的程度如何!我個人認為課堂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首先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改變「新課程、新理念」是我們常常掛在口頭的詞語,如何全面把握「新」、「舊」理念,實現教學觀念的徹底改變?似乎是覺得司空見慣,可又一時說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課堂教學的觀念簡單談一下我的觀點:1、怎樣備好課(1)備好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2)充分研究學生特點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努力找到師生契合點,真正把教育與結合起來;(3)過去著眼於將知識分成小塊呈現,對教材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設計。今天著眼於學生的不斷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2、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實踐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3、教學轉向的核心是什麼是教學本質的轉向。具體而言:(1)教學觀念從「單純傳授知識」轉向「知能並重」;(2)教學目標從「以知識為主」轉向「以方法為主」;(3)教學方法從「單純的授、受」轉向「合作參與」;(4)教學特點從「生為教而學」轉向「師為生而教」;(5)教學過程從「重結論」轉向「重過程」;(6)教學對象從「關注部分學生」轉向「關注每一位學生」;(7)教學方式從「單、雙向交流」轉向「群體、多向交流」。4、實現教學轉向應把握好哪幾個關鍵(1)凡是學生能探索的老師絕不代替;(2)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去暗示;(3)盡量給學生多一些思考時間、活動的餘地。5、進行教學課堂變革,首先弄清教學的結構是什麼 教學結構不清,自然是盲目亂改、亂變,無的放矢。簡單的說,教學結構包括知識結構、課堂教學結構、學生認知結構三個部分。知識結構包括同化結構和順應結構(同化、順應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師、生、教材、教法;認知結構是指內化了的知識網路體系。進行教學變革就是對教學的構成進行合理擺布、優化、改造,使教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體現學科特點。二、教師如何組織教學 這是大家談得最多的問題,幾乎把新課程理念局限在了這一方面(其實,學校把握教什麼,老師研究怎麼教,這就是學校實現以教學管理為中心向以課程管理中心轉變)。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局面。 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參與;「方法」是研討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繹而不是歸納;「手段」是組織而不是指令。 具體一點說,就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脈絡設計教學過程,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動口、動腦、動手),給與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我們都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實現兩個轉變:(1)從教師行為轉為學生行為——不是老師怎麼教而是學生怎麼學;(2)從感覺效應轉為運動效應——體驗才有價值。三、實踐新課程靠的是什麼 一句話,開展「行動研究」。從一個一個的教學課例開始,不斷積累。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就會距離成功越來越近,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實踐新課程,老師是主體。因此,實踐新課程需要老師們創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須全心全意相信老師、理解老師、依靠老師。 教育需要三個東西:知識掌握、思維訓練、經驗積累。從總體上講,我國教育需要學生掌握「四個基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經驗。溫總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據上級有關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新課堂教學的要求,作了如下幾方面工作: 1、精講多練 本學期我們文科組基本改變了以往「以講代學」「以講代練」的現象,「講」為「學」服務的意識有所提高。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首先把精力放在備課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課程標准對本學段本學科的要求,確定出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實際的實用性目標。然後圍繞教學目標,認真分析本節課要講授的內容,找出重點,精心確定教師要「講」的內容。2、優化練習 我們結合洋思經驗及杜郎口中學模式,改革了課堂上的「精英」教學設計,努力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用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預習內容、學案及練習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本節課理解程度的掌握,影響到本節課目標的達成率。所以我們圍繞這個「課題」先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然後教師之間互相研究、探討,寫出心得。最後,由各年級主備人負責將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得出各學科不同課型分層設計練習的模式,並根據各學科模式進行嘗試,教師圍繞本節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分別設計基礎性練習、提升性練習、能力性練習,分層達標。 3、生命課堂 開學初,我們分學科、分年級對學生、學情進行了分析,出台了《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要求》,分學科制定出了教學計劃,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目標與培養措施等。結合改革內容,自己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我校教師進行大膽的嘗試。如語文課堂上努力嘗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採用多種方法積極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為了進一步強化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們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課堂測試等,讓學生感到「課堂像考試一樣緊張」。通過測試,既可以了解、掌握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又可以使學生改變課堂拖拉懶散的現象,同時還可以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4、激勵性評價傳統的教育在於局限,僵化於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師、學生、家長一古腦兒圍著學生的成績轉,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特長的發展。我校針對這一現狀,為一年級的小朋友開設了閃光獎,讓每一位孩子都樹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除了設立「三好學生」獎外,還設立了一些素質獎,如樂於助人的學生發給「愛心獎」,學習、勞動等各方面進步明顯的學生發給「小孔雀獎」、「金畫筆獎」;學習刻苦,作業認真的學生發給「好學獎」,講衛生,服裝整潔的發給「形象獎」,我們還設置了十星級評選活動。
G.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打造高效課堂
我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高效課堂:
一 、教師教的轉變和學生學的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尤其是在數學課堂中更應該轉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教會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研究教法學法、要做好學情學況分析、要因材施教.;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還要致力於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遇見新問題、或難題要勇者無畏,敢於正面對待,不繞道而行.要想方設法,抓關鍵,尋求突破口,並不斷培養自己攻堅克難的自信心。例如,在講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給學生提示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去思考每一個式子,並且.用自己思考的方法解一下,最後結合全班人的方法總結出最簡單的方法,並且將其類型歸類。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的好不如學的好;會教不如會學,因此轉變學法,至關重要,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能說、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激活思維、發展能力、培養個性,真正讓學生樂學、想學,從而為提高教學提供保障。高效課堂的顯性表現,一堂課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主動的,動態的,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例如,你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也就是對導學案提前完成,在課堂上,讓學生盡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對於數學課來說講究的是方法越多越好(數學課講究的是一題多解),這樣學生就會大膽的動腦,大膽的思維,大膽地去展示與交流,進而使數學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課堂。
二、激發學生的樂趣。
學生若是對數學有濃密的樂趣,就會發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作為數學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和激發學生的樂趣。若是學生對數學發生了樂趣,他就會自動地學,效率將會獲得很大的提高。在樂趣中學習數學還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將學習算作一種興奮的享受,從而發生積極自動的學習念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那麼就在於你的導學案的設計是否新穎,是否接近生活,是否能走進學生的心靈。
三、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
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這是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到你愛他,學生才能信任你,你講的話才有感召力,你的願望才能得以實現。同時學生也會向你敞開心扉,經常向你吐露心思,這樣你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使你的教育教學工作有針對性,有實效。為此,我認為應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學生,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二要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全體學生。客觀地看待全體學生,也有利於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對待學生應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三是利用課余時間,再盡量去了解學生,充分的接觸是建立朋友式師生關系的基礎。利用課間的休息時間作為了解學生的最佳時機,這樣可以向學生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自己的建議。因為學生的自尊心都很強,所以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向其指出錯誤或提出好的建議,學生極易接受。
四是 要放下身段,既在保證教育教學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學生才會沒有忌諱的在課堂中發揮自己,展示自己。
四、高效課堂需要充分的課前准備 ,既導學案的擬定。
1、教學內容的擬定。「不打無准備之仗」,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置性作業。知識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還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另外,在備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不在於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還有,教師還要准備充足的時間在下節課前處理上節課遺留的問題。
2、教學對象擬定。課前備課必須充分,特別是「備學生」要落實到位。這節課你雖然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必須符合你這個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須修改,因為這是關繫到我們所講的這節課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學生興趣的一個關鍵之所在,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我在設計《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節課時,正巧西安世園會已經開幕,學生們沒有時間去遊玩,可是我在導學案中就可以設計世園會的相關話題,並且到課的時候告訴學生,你只要學好了這節課,暑假你的父母帶你們去有游世園會的時候,在你購買東西時可以先請教父母他們攜帶了多錢,那麼你能很快的計算出你們要買東西的數量,你們就可以很合理的買很多東西了,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厚,對這節課的研究會很認真,小組討論會非常激烈。
3、學生課堂的擬定。高效課堂需要活躍的課堂狀態,教師要善於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重視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在心理上處於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題意識和主題精神,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
H. 課堂教學主要有兩個任務是哪個
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
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的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在教學目的上,以前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培養,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通過新課程學習後,我深切地認識到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把「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2、在師生關繫上,以前我認為學生就像小孩,需要管教,嚴師才能出高徒,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理解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通過新課程學習後,我認識到我的這中觀念太落後了,在教育教學過程,慢慢地轉變,與學生交流談心,深入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解除疑惑,讓自己的角色從一個單純的教育者向教育者、服務者、引導者多重角色轉換。對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師生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二)優化了教學程序。
學生自主學習並非等同於自學。它是一個由教師策劃、制定的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把學法指導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把握教材內容並設計好教案。教學的結構和方式要發生變革,將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首先,信息教育不是把黑板搬上屏幕,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如果不掌握大量的教情、學情作參考,缺乏針對性地濫用多媒體技術,就會走入另一個多媒體教學的誤區,把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和積極的一面給扼殺了。我認為在面授課中,製作課程電子教案時應考慮到開放教育學生的特點,注重突出教材重點難點,教案形式要簡潔明了,內容表達方式應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有限的面授課中很快能抓住各知識點的精髓。從實際看,多數學生對使用電子教案的授課方式是贊同的。從另一方面說,效度原則告訴我們: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選擇,不能唯「電」是從,媒體現代化固然有它的優勢,但不一定就會帶來教學高效度。引起教學質量變化的是使用媒體的方法,即教學設計,而不是媒體本身。應該由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學媒體,而不是由教學媒體來主宰教學內容。哪種設計方案,哪種媒體手段教學效度高,我們就應當選擇並使用它。
其次,教學方法要多樣化。如今,在自主學習的宗旨之下,「小組討論」已趨向於是一種基本的課堂組織形式,「小組討論」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最直接的對話、交流形式。在討論前,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個別思考時間,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或觀點雛形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這樣他才能真正體驗到討論給人帶來的挑戰性以及與他人分享思想果實的快樂。在討論時教師可以設計各種記錄表格,幫助學生將其小組討論的學習活動過程加以記錄,努力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表現的機會,以實現其對自己和同伴共同探究結果的欣賞。
再次,網上交流不容忽視。教師在虛擬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化輔導,這種教學形式的及時、高效和交互性是其他任何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從實際教學過程看,學生參與網上答疑的積極性很高,有些學生能主動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老師探討,有些學生一個學期中提過多個質量較高的問題。教師若能及時准確地回答提問,無疑會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大增加,自主學習的動力大大增強。
I. 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淺談如何上好一堂課
根據本人的教學經歷,我認為要上好一堂課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 精心設計,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教學設計,就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分析評價其結果的過程。教學設計分為教學目標的編制、教材的分析和處理、了解學情研究學生,教法的選擇、教案的編寫五個部分。1、吃透大綱,明確培養目標,圍繞目標進行教學。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只有明確目標,教學設計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特別用目標教學法時更是如此,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三大類」。我在上「數列」這節課時目標有二個:①理解數列的概念。(知識目標)②會根據數列的前幾次寫出它的一個通項公式。(能力目標)2、深鑽教材,把准重點、難點、關鍵點,做到因材施教。「重點」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點,它是我們學習後段內容的基礎,具有常用性和應用性。如「溶液」這節課中,溶液中分散系的概念,膠體溶液的性質一項就是重點。「難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二是學生容易出錯或混淆的內容。如「溶液」這節課中,根據已知條件進行濃度的表示及各濃度表示方法相互之間的轉換就是難點。「關鍵」是指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個鑰匙,其餘內容便會迎刃而解。
J. 如何從課堂細節中尋求教學智慧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等新課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而我個人認為,不管提出哪一種觀點或理念,教師對課堂教學細節的合理把握和適時調控,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我們要倡導從細節入手,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注重師生的有效交流,加強課堂調控。正如汪中求所著《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所說的「一定要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的確,課堂教學是由許多教學環節組成的。而每個教學環節又是由一些教學細節組成的,一堂課最能體現教學效果的莫過於課堂中那些閃光的細節。一節成功的課要求教師必須處理好教學中的若干細節。
如果教師能在課前有意識地、創造性地預設好每一個教學細節,在課堂中對這些教學細節加以具體、有效地指導,並運用自身積累的教學經驗、教學機智處理好每一個生成的教學細節,把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那麼,我們的教學將會更加有效,我們的課堂將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結合自身的一些教學實踐和平時的聽課體會,著重從「注重細節預設——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捕捉精彩細節——展現課堂教學的魅力;規范自身教學管理細節——促使課堂和諧;反思教學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四方面,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對教學細節把握的一些粗淺看法。不妥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指正。
一、預設精緻細節,確保課堂教學環節暢通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完成相關教學任務,實現預定的目標,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突破重難點,我們一定得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參考縣教研室統一定製的《教學設計》)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往往很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卻忽略了對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部分的預設,這往往就會導致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呈現出教師對教學思想的追求,閃爍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造精神。因此,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應該對以下每一個細節進行認真的思考:學生的探究活動怎樣進行?要選擇那些操作材料?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操作?我該提出哪些問題?面對我的問題,學生會有哪些盡可能出現的回答?對學生的這些回答,我應怎樣評價?對意想不到的情景,我會怎樣處理?等等。只有我們在備課中充分的注重對這些細節的思考,才能在課堂上面對一個個學生,用有備而至的行動,在每天的課堂里創造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亮點。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特別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細節預設。
1、操作材料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實效
課堂教學中操作活動的組織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操作材料的選擇是否具有典型性,往往直接影響到教學有效性。選取簡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現有的材料,就會促進操作活動有序、高效地開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歐山小學的許彩霞老師在上四年級社會「商標指南與食品安全」一課時,當這節課所有的教學內容完成後,她便要求學生按小組拿出了一些事先准備好的小食品包裝袋,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到的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仔細檢查食品包裝袋上標示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注意事項等內容,學生一下子來勁了,不到一分鍾時間就輕而易舉的掌握了本節課所學到的所有知識。既縮短了學生發現知識的時間,培養了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也使學生容易記住知識。
2、問題的設計要做到指向明確,體現實效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設計必須直接指向預設的具體教學目標,使教學的程序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展開。
語文課堂上的問題設計須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技能、培養情感。能引起思維,激發想像與聯想。
例如:中心小學的楊美榮老師曾執教《坐井觀天》一課。在學完課文後,楊老師有意設置懸念:「後來,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學生可以想像多種結果,認為沒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執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還是那樣大。認為跳出井口的,青蛙會驚奇地說:「小鳥姑娘,你說得對,天果然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麼也不會相信你的話。」學生的思維大大拓寬了。
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教學的突破口,切不能無的放夭、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提問。教師要考慮所提問題是否有價值,有效果。避免目的不明,無須動腦、超越實際,缺乏條理的提問。
總之,恰當的提問,不是靠現場「現炒現賣」,而是教師在備課時要了解學生,熟悉教材,鑽研教材,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復推敲和精心設計。掌握和運用課堂提問的技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探究活動要精心設計,提高實效
實施新課程實驗以來,教師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和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有的探究活動不是從學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