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

發布時間:2020-12-14 01:11:51

⑴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其授課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2.講解演示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與練習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4.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5.對話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6.教學游戲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7.模擬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計算機輔助測驗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9.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0.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網路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網路,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⑵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如何能夠更好的結合

今年有幸參與了學校新一輪的課堂改革,深切感受到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翻遍與效率。本人認為,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必將對高中數學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將是數學教育的一大發展趨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結合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對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的必要性及幾點思考進行初步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我國傳統的教學結構是在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授式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這種教學模式對系統知識體系的傳授具有比較好的效果,但因其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心理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上有缺陷。所以,當前創建新型教學結構的核心,或者說,當前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器和知識灌輸的對象;教師則應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那麼要實現上述教改目標就決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這是因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體現出以下的幾種對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寶貴的特性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
1、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力求認識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由有趣---樂趣---志趣逐級發展。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多媒體計算機通過聲、象、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將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個體化學習
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師,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探索勾股定理》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度量各邊長度的平方值並進行比較,學生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產生很感性的認識;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從而加深了對勾股定理的認識、理解和應用。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的教學效果遠比傳統教學來得高效,很受學生的歡迎。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實現了個體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3、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在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習慣於用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去取代學生的理解,忽略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往往說出「這還不知道」,「顯而易見」,「你怎麼這么笨」等等不利於學生學習的言語,這不僅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由於認知障礙未解決,最終導致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師沒有深入了解所教學生的認知結構,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或者是由於所教內容過於抽象,難於用言語、紙筆給出形象的表示而敷衍了事,下面的例子也許對你有所啟示。例如:在學習函數這一概念時,通常給出以下定義:「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數x與y如果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麼就說x是自變數,y是x的函數。」對這一定義,初學的學生對「變化」、「唯一」和「對應」都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這是高中最難的一個概念。
如果我們給學生安排以下學習情境,則問題將變得親切和自然:用幾何畫板畫出y=x的圖象,在y=x的圖象上任取一點P,測出點P的坐標(x,y),然後拖動點P的位置,觀察點P的橫坐標x與縱坐標y的關系。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函數的本質中蘊含著運動與變化,並且這種運動與變化通常是有規律的.在圖中,隨著點P位置的改變,點P的橫坐標x與縱坐標y都在變化,但無論點P在哪個位置,點P的橫坐標x的平方總等於縱坐標y(即自變數x的平方等於函數值y)。這樣做既直觀又揭示了函數定義的本質,學生理解深刻多了。
4、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提供學生創新空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生活中各種數量關系的科學。一堂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運用本課內容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現代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於豐富表象,引發聯想,啟發思維,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啟迪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的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如在函數中函數值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用幾何畫板制課件,讓學生操作看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隨△的正負而上下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直接經驗,啟迪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5、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能夠擴大信息量,提高學習的效率
信息社會需要有獲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新型人才,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從而開闊思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的能力。
例如,講授切割線定理及其推論時,可用「幾何畫板」製作程序,讓學生能測量到大量的數據,再進行歸納分析。通過拖動點P,細心的學生會觀察到切線長度的平方與兩割線的乘積的值總不變,這就是切割線定理。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引發的思考
1、切實做好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
一方面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但是不是簡單地應用與教學,而是應該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還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務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用合適的技術。特別切忌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如果在設計上我們僅限於把課程內容轉換成精美的課件並以良好的傳遞方式直接播放給學生,那這種整合只是表面層次上的整合,是封閉的,學生的學習仍是接受性的,並不利於學生對深層次知識的探討也不會引發學生高水平的思維。一個高品質是數學課件需運用大量的技術手段,要學會使用各種軟體,例如:PowerPoint、幾何畫板Photoshop、Flash、3D-Max等等甚至編程語言,一般教師難以達到這樣的技術水平。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適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使之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學好、學活、學深並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才是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核心。
2、繼續深化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整合
為實現有效的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不僅要有基本的信息技術條件,還要對數學教師進行信息化教育條件下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培訓,要進行先進教育思想、教學與學習理論的學習,以及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方法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使每一為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學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學方案。
3、處理好教師、計算機與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
不要過分誇大計算機網路的作用,因為對於教育教學來說,它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整合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學科的整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作為一個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特點,合理地看待信息技術給數學學科課程帶來的前景,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符合《新課程標准》,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數學知識,不斷提高數學素養,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⑶ 學校與教師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路時代的到來,在學校的教育中,我們必然會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所學學科的有關資料,促進該學科的教與學。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文化水平。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應該是高素質、高起點的,能全面適應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能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並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結合現狀談談如何才能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認識不到位
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但是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將兩者融合了,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開展存在懶惰、畏懼的心理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開展首先需要學科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如何進行有機融合。有些教師不想動,在思想上存在著懶惰的心理;其次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教齡偏大的教師對新技術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願使用。
(三)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需掌握的技術操作還不足
信息技術是與學科進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術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順利地進行,對於非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師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也是他們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目標
(一)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應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並能在虛擬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三)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大量的網路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自主地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路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在信息時代中,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態度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中,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五)要運用創造性思維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六)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之間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學校領導的重視與否將直接決定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程度的強弱。首先,學校要根據應用的需要來進行信息化設備的配備,這是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環境;其次要給予行政上的支持,對於在課堂上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師和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給予政策上的鼓勵。
(二)信息技術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相結合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將會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2.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
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一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通用教學軟體(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用好常用的學科軟體;二是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的工具;三是對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與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
3.鼓勵教師鑽研,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的進度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要鼓勵教師在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條科學高效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好

⑷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合理結合,對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節省教學時間,擴大課堂容量。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我們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後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歷史課教學為例,如在講《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危害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生回答內容時,將其一一展示出來(豎排),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危害,分析一條展示一條。如下所示:中日《馬關條約》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危害:⑤喪失更多領土;⑥加重人民負擔;⑦侵略范圍擴大;⑧阻撓民族工業發展。①~⑧表示出現的先後順序,這種作法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在有限的時間內顯現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課堂密度又節省了時間。又如在講述英國如何一步步侵佔香港時,由於涉及到以前所學的內容,於是可把書中1898年英國租界「新界」示意圖展示出來,並將香港被英國侵佔的三部分分別製成動畫,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內容來回答,在回答的同時操作演示,這樣既增加了課堂容量,又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既感興趣又加強了記憶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種看不見的感情沖擊力,興趣在學習中是最活躍的因素。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多媒體教學使圖片與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觀化,把枯燥的知識形象化。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投影機、電子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構建成操作性強、效果好的教學設計新模式,把書本的靜態描述變成動態的多媒體教學,使形、聲、圖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圖文並茂,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如在講歷史課《鴉片戰爭》時,講解鴉片戰爭的原因,可先播放電影《林則徐》中有關「禁煙」、「銷煙」的歷史背景及林則徐採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單調的復習,鞏固知識點,一下子將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說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的爆發是不是由虎門銷煙而起?學生紛紛展開討論,發言積極,氣氛活躍。這樣就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愉快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多多,但是,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也難免存在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內容過多,運用多媒體呈現信息的速度過快,學生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過於誇大多媒體教學的功效,用屏幕來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濫用、誤用各種媒體,分散了學生注意力,抑制了學生的思維;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不了解,出於種種原因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鑒於以上原因,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教師應學習並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和技能。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越熟練,就越能發揮它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反之則有可能因人為操作不當,或不能及時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干擾了正常的上課秩序。因此,教師自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要進行多次的實驗,結合學生的活動情況,及時總結,不斷創新,爭取做到最好。
(二) 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書本相結合,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備課,就是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因此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仍然需要以教材為主,深研教材,適時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然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非主導,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選取得當,不能太多,太花,信息量也不能過大,否則將淡化重點難點,形成了為趕時髦,擺花架子,或越俎代疤、或喧賓奪主、或畫蛇添足的不良後果。這就要求教師要緊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選擇多媒體資料和製作課件必須以課本的相關內容為依託,課件重點難點要突出,考慮問題要全面、周到一些,選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資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解決書中的疑點、難點,使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並且學有所獲。
(三) 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要把教師的主導性與電教媒體的輔助性處理好。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信息技術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工具,是我們多種教學手段里的一種。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課堂影響力以及整潔的板書等都是任何一種現代教學手段無可替代的。因而我們不能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依賴於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教學方式,避免整節課單純地去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避免教師整節課一味站在教師機前操縱滑鼠,而應根據該堂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適時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創造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營造出富有生機、充滿蓬勃朝氣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碰撞,熏陶和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表達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預期的目的。
(四) 加強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管理,提高電教設備的利用率。
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對教師、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教師,學生也應加強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方面知識技能的學習。因此,學校應根據自身的條件,修建機房,配置設備,以推廣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從而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優勢,推動教育教學又好又快地發展。
總之,在今天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大勢所趨,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適當地應用信息技術的各種手段。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仍處於輔助地位。因此,教師應通過精心認真的教學設計,選擇最合適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做好最充分的課前准備,以備在課堂上以最佳的教學效果。

⑸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能力

1、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2、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3、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化學習工具的搜集與開發,這是實現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

5、「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整合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

⑹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教學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整合於課程教學,不是被動地納入,而是主動地適應課程的發展,並與其和諧自然地融為一體。作為課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它的飛速發展,必須引起一場學習的革命,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營造學習環境,完善教學模式,變革評價方法。讓課堂更精彩。

2、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為一體。正因為信息技術既可以豐富視聽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與時代氣息為一體,教師使用這一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這種整合是一種和諧,一重互動,而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徵是它具有學科的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

二、優化課堂教學:

1、信息技術簡單地應用於教學,而應該創設主動學習的情景,創造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信息技術與其主體是課程,而並非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為運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甚至不惜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根本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更新,既要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經驗,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在整合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習管理,加強課外輔導,重視學科基本素養的培養。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不能否定傳統教學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4、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的處理、學生的特點、教法的變革要能准確把握,同時,要積極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即獲取、選擇、加工信息的能力,由於信息的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自由選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樣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課堂無法調控,完不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成績兩極分化。

5、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切忌好高騖遠,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既要勇於創新探索,又要善於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既要學習了解信息技術,又要深刻認識學科教學的真諦。

6、說明: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適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4)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於意義建構。

(6)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擴展閱讀: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並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2、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於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確的指導和講授。

⑺ 淺談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淺談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所謂的現代信息技術是指藉助以微電子學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的結合而形成的手段,對聲音的、圖像的、文字的、數字的和各種感測信號的信息進行獲取、加工、處理、儲存、傳播和使用的能動技術。信息技術是學習活動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的學習工具、作為協作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作為知識建構和創作的實踐工具。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是現代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值得去探索研究。
2 藉助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藉助現代信息技術,變靜態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之」無疑指的是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展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推動力。魯迅先生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傳統的課堂教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輔助以卡片掛圖等,以靜態為主,學生感到枯燥、單調、乏味。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極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現代信息技術集音、像、動畫為一體,圖文並茂,聲情並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直接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變靜為動,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主動投入、主動參與,獲得主動發展。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筆者讓學生摸一摸圓形學具(鈕扣、圓形紙片、硬幣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圓的面積。再演示課件:在一塊綠色草地中央的樹樁上拴著一隻小羊,繩長2米。教師提出問題: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麼想的?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小羊沿樹樁走一圈,閃爍圓形的綠色部分。這是求什麼圖形的面積?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積多一些,該怎麼辦?請同學們猜一猜,圓面積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生動有趣的演示,不僅使學生獲得圓面積的豐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找到了圓面積與半徑(直徑)的關系。
藉助現代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突破課堂教學難點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具有形象性的特點,這是小學生認知過程中的一對矛盾,而這對矛盾在概念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小學生由於受年齡特徵和生活實踐的制約,對於一些數學概念,無法通過文字來有效地理解。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既能加強直觀,又有利於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維難度,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學「認識時、分」一課時,教學難點是理解時與分的關系,知道1時=60分。這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常識,但是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抽象、難以理解的。筆者利用多媒體製作一個Flash小動畫:鍾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向12,同時轉動。學生觀察:分針走一大格,時針走了幾小格。多媒體的反復演示,幫助學生找到了時與分的關系,原來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時=60分,將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實現形象與抽象的統一。
藉助現代信息技術,變繁瑣為本質,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和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隱退認知對象中繁瑣的非本質的屬性,使對象本質的屬性呈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教學「角」的概念時,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紅色亮點,閃爍數秒後,由這一亮點引出兩條射線。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角。學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屏幕:兩條射線勻速延伸。角的大小有變化嗎?學生思考後會得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無關,只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的結論。這樣的教學將那些看似靜止孤立的事物活動起來,使學生較容易地找出事物間的聯系,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3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需注意的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促使認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問題。
要注意適時適宜 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到時機適宜,內容適當,恰到好處。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出發;否則,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
注意師生互動操作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互動。在藉助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認識社會、接受新信息並最終完成意義建構的手段,而不應該變成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教師在演示多媒體課件的同時不能忽視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應該給學生提供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統一 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為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地表現出教學內容創設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在直觀中形象思維的機會相對增多,但如果在教學中僅滿足單純感知直觀形象,而沒有抽象思維,就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既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時引發抽象思維,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帶來空前的改革和創新機會,在教學效果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優勢。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以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真正意義上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⑻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

一、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 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並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採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 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① 創設情境 : 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② 啟發思考: 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於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③ 自主(或小組)探究: 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④ 協作交流: 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范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⑤ 總結提高: 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注並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

⑼ 怎樣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合理結合,對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節省教學時間,擴大課堂容量。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我們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後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歷史課教學為例,如在講《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危害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生回答內容時,將其一一展示出來(豎排),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危害,分析一條展示一條。如下所示:中日《馬關條約》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危害:⑤喪失更多領土;⑥加重人民負擔;⑦侵略范圍擴大;⑧阻撓民族工業發展。①~⑧表示出現的先後順序,這種作法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在有限的時間內顯現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課堂密度又節省了時間。又如在講述英國如何一步步侵佔香港時,由於涉及到以前所學的內容,於是可把書中1898年英國租界「新界」示意圖展示出來,並將香港被英國侵佔的三部分分別製成動畫,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內容來回答,在回答的同時操作演示,這樣既增加了課堂容量,又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既感興趣又加強了記憶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種看不見的感情沖擊力,興趣在學習中是最活躍的因素。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多媒體教學使圖片與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事物直觀化,把枯燥的知識形象化。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投影機、電子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構建成操作性強、效果好的教學設計新模式,把書本的靜態描述變成動態的多媒體教學,使形、聲、圖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圖文並茂,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如在講歷史課《鴉片戰爭》時,講解鴉片戰爭的原因,可先播放電影《林則徐》中有關「禁煙」、「銷煙」的歷史背景及林則徐採取的措施,用它代替單調的復習,鞏固知識點,一下子將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說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的爆發是不是由虎門銷煙而起?學生紛紛展開討論,發言積極,氣氛活躍。這樣就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愉快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多多,但是,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也難免存在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內容過多,運用多媒體呈現信息的速度過快,學生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過於誇大多媒體教學的功效,用屏幕來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濫用、誤用各種媒體,分散了學生注意力,抑制了學生的思維;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不了解,出於種種原因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鑒於以上原因,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教師應學習並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和技能。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越熟練,就越能發揮它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反之則有可能因人為操作不當,或不能及時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干擾了正常的上課秩序。因此,教師自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要進行多次的實驗,結合學生的活動情況,及時總結,不斷創新,爭取做到最好。
(二) 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書本相結合,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備課,就是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因此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仍然需要以教材為主,深研教材,適時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然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非主導,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選取得當,不能太多,太花,信息量也不能過大,否則將淡化重點難點,形成了為趕時髦,擺花架子,或越俎代疤、或喧賓奪主、或畫蛇添足的不良後果。這就要求教師要緊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選擇多媒體資料和製作課件必須以課本的相關內容為依託,課件重點難點要突出,考慮問題要全面、周到一些,選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資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解決書中的疑點、難點,使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並且學有所獲。
(三) 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要把教師的主導性與電教媒體的輔助性處理好。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信息技術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工具,是我們多種教學手段里的一種。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課堂影響力以及整潔的板書等都是任何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