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工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國家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可以通過這個國家教育的發展情況而得出結論的。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和手段,社會競爭對人才的需求給我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難題。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和抓住機遇,對於每個教育者而言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我認為應該以小謀大,即認真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只有教育者把本職工作做好了,教育才能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層次。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育者學生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很多時候是通過課堂得以實現的,課堂不僅是師生展開對話的一個平台,同時也是構建師生關系最好的舞台。而要完全而又成功地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間教與學的師生倫理關系,課堂的完善與否是相當重要的。我本人認為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教育者本人首先要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 首先,備教材。課堂是構建教學價值體系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育者是否有能力勝任往後的教學工作,是否有潛力去開發教學資源,是否有魄力去主宰教學從而更好地去影響被教育者,並促使其朝著教育者及社會各界的期望值成長。教育者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完善課堂教學,備教材始終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課堂是師生展開對話交流的平台,而這個平台的成功搭建在很大程度上則要藉助於教材。課堂教學是師生間實現傳授與吸收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教材則是不可或缺的載體。教育者在課堂中對學生所講述的任何內容、所闡釋的任何理論都不能脫離教材。脫離了教材,意味著教育者對被教育者所做的言傳身教工作已經沒有實質上的教學實踐意義,更沒有絲毫教學價值存在。即使是有,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學者在准備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時候要立足於熟悉教材,掌握好每一節課具體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把握好課標,並實施到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最終做到脫離教材而執行教學程序。 其次,備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育者所做的教其出發點和止點都是為了讓被教育者更好地學。教學不僅僅只是對教師而言,它更大意義上是為學生的學而存在的,並且它一直都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嚴格上說它是為師生兩者間共同的教與學而設立的。實踐表明,過去的灌輸、填鴨式的教師在講學生在聽的單一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於現在的教育現狀,也不再適應現在的時代發展。為此,備學生已經是現代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頭戲。進行課堂教學時,了解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熟悉學生的心理特徵,獲知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求職慾望都是教學者的首要任務。只有充分把握好這幾個環節並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貫徹實施,教師的教學工作才能算是完滿和合格的。在備學生這一環節上,師生間的關系和角色轉換也是需要注意的。課堂教學不單講究現代意義上所謂的教與學,師生間的角色轉換也是需要講究的,而不應單純止步於師生倫理關系。課堂上教育者應該擯棄傳統的傳授與被動吸收的關系,嘗試著去改變教學風格。基於平等的立場,把學生當成朋友、當成促進自己教學業務提高的督促者,聆聽學生的心聲,課後積極和學生進行交流,要求他們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進行教學反思,以彌補不足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師生間不應只是教與被教的關系,應該是親密的合作夥伴兼促進者。 教師要實現其角色的根本轉變,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主導者。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學生一起探究一起成長。為此教師要從觀念上超越,在行動中放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多關心學生,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應充分利用課余的時間,與學生交往,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盡可能地熟悉每個學生的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生真城相處,關心學生的生活。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而且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信賴感,有了濃濃的師生情,教學工作的開展一定會得到學生的大力支持。 教學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氣氛。理解、信任學生,既能大聲表揚學生的優點,又能寬容學生的缺點,尊重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學生作出努力了,取得好的成績或獲得成功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們祝賀和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遭受挫折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們安慰和支持,讓學生感受老師與他們同甘共苦,使學生明了老師的一片真誠和苦心,讓學生倍感師愛。給學生一份愛心,他們會還以兩份真情。當學生多方面的要求得到滿足,人格得到尊重,學生就會反過來尊重、信任教師,樂於跟教師親近,願意聽從教師的教誨,由喜歡教師而移情到喜歡教師所教的學科,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第三,備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但主導者卻是教師,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近年來教育界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呼籲停止應試教育,還推行了新課程改革。然而教育者卻始終不得不去接受這么一個殘酷的現實:素質教育離我們還是很遠,尤其是對教育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鄉鎮中學而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去實施素質教育。課程理念在改變,勢必要求教學者改變教學觀念,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以適應當前新的教育形勢。當然,使用何種方式是由教學者親自決定的,也就是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備自己。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組織者。但我個人認為,這並不適合於每一位教育者。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學效果要藉助於良好的教學過程來實現,而這過程的實現完全是要依靠教學者本人來執行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只有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來操縱課堂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過高或過低地看待自己的教學能力,其教學效果往往只會是適得其反。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育者要實事求是,根據實際能力主導教學整個過程。最低限度上要求做到自己清楚在對學生講述著些什麼內容,盡量挑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來講,做到言之有理,有理可依。長期以來,老師依靠的是教材、教學參考書,如今卻需要充分發揮的是自身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是與學生的交流與協商,是對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個性培養,這卻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掌握得好的。教育者把自己這一關口突破了,學生的難關自然不攻自破。
2. 結合你的受教育經驗談談以後你成為一名老師後該如何做好課堂教學工作
關鍵是要做好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
「」之我見無論教學如何改革,「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永恆的追求。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近期,我讀了余文森老師編著的《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一書,在書中我學習到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布魯納等名家關於有效教學的理論,也了解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幾種有效教學模式和近年來產生較大影響的有效教學案例,受益匪淺。下面就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一、有效教學的意義:(一)、有效教學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有效教學的直接效應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有效教學強烈反對死記硬背,反對題海戰,反對疲勞戰,反對課內損失課外補,反對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來獲得單方面的分數。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採用科學實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如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情景式學習等,這樣才有利於提高學生思維、聯想、創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有效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學有利於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花費時間少而收獲明顯,就會產生一種輕松、愉快的成功感,這種情緒體驗能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相反,會使學生陷入厭學的困境中,導致非智力因素負向發展。古人說「志當存高遠」,一般而言,成功經驗能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期望值,而失敗經驗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表現期望值。同時,有效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長期的低效學習和無效學習一定會嚴重影響一個學生的興趣、意志等良好品質的培養。同時切忌片面強調意志力會引起逆反心理。(三)、有效教學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有效教學直接考查教師的教學策略,對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教師要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有效的備課,有效的講解,有效的輔導,有效的布置作業,有效的展開師生交往,一句話,在追求有效教學的路途上,教師也會成就自己。(四)、有效教學有利於落實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天天喊,應試教育大行其是」,這種將載入教育史的怪現象既說明我們的用人體制和評估系統有問題,也說明我們教師被普遍「格式化」為雙面人格。出於良知和對教育的正確理解,教師們認同並呼籲素質教育,而出於自我保護和急功近利,教師們又拚命地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狂奔。而教學低下的教師又讓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傷害中雪上加霜。無效的提問、無效的講解、無效的討論(互動)、無效的訓練等等,耗費了學生、老師太多的寶貴時間!可見,素質教育離不開有效教學。(五)、有效教學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新課程改革目的在於增效,而絕不是減效或失效。在新課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學習變成了無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變為了低效的「放養」,一些情景教學消減了學生的獨立感悟,一些啟發式教學堆砌了太多無聊的提問……種種現象都說明:新課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學,絕不能以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給新課程改革造成消極的影響。二、如何進行有效教學作為一名教師,誰都想把學生教好,而且成績更要教好,所以任何一名教師都渴望自己的教學是有效的。那麼,有效教學如何進行設計與實施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去做:第一:不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要鑽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圖。我以為,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首先,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線索,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其次,細節上應學會推敲。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語言。我們一直倡導「深入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把教材鑽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名師常把復雜的內容教得很簡單。平庸的教師卻會把簡單的課越上越復雜,原因就在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實現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也才不至於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第二:解讀學生同樣不容忽視。以前我首先考慮教什麼?怎樣教?而對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卻缺乏必要的理解與關注。真正認識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前提。關於這一點,大家盡管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在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在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把握較准,而對他們的生活經驗積累等認識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對他們的學習心理、學習品質、認知風格等更是知之甚少,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命脈。第三:在教學中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標意識同樣是影響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因索。首先從觀念、態度上慎重對待教學目標的制訂,做到教學前心中有譜;其次,目標的制訂要具體可行,且兼顧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體現出教師對於數學教育的獨特理解與准確把握;最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心中有目標.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或參照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 的目標行進。第四:作為對課堂教學最直接的規劃者,我們在考慮好教學目標確立、教學情境創設的同時,更要考慮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計劃付諸實施。不能隨意否定過去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適應當前教學實際的觀念、模式,應該對學生究竟是怎樣認識教學內容的內在原理進行認真研究,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認識的一般規律出發,選擇恰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開教學。如採取比比賽賽的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挑戰自我的熱情的形式,從而引導他們自覺投入到新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來,效果也很好,而且節省時間,真正提高了課堂的效益。
4.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已有經驗的作用
一、理性思考
1、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基礎
數學學習的實質,是在個體作為主體與數學知識作為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主體的一系列反映動作,在頭腦中構建其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數學認知結構作為數學思維活動的調節機制而存在,因此數學認知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個體數學思維活動方式的變化。由此可以得出數學學習的定義:數學學習是個體以自己數學認知結構的變化適應數學知識體系發展變化的過程,即個體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和累積或數學認知結構的構建過程。如今數學學習課堂缺的不是活潑有餘的教學情境,不是熱熱鬧鬧的教學氣氛,而是能激活學生經驗的教學情境,為抽象的數學問題找到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原型」,實現所要學的數學知識和學生已有經驗的有機整合。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首先要了解與學生學習內容相關聯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活動經驗在哪裡?把學生已有的經驗作為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出發點。
2、辨證的理解已有經驗的作用
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的建構,總是按照「動作認知(操作水平)——圖形認知(表象水平)——符號認知(分析水平)」的認知序循序漸進地建立的。其中藉助表象進行思維的圖形認知階段,是溝通直觀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中介與支柱。其中的思維定勢現象是一種預備性反應,它是在連續活動中發生的,在活動進程中,先前活動經驗為後面的活動形成一種准備狀態。定勢是指向於一定活動的動力因素,它使學生傾向於在學習時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定勢本身是在一定活動基礎上形成的,它實際上是關於活動方向選擇方面的一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本身是一種活動經驗。對數學知識的遷移來說,定勢的影響既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數學教學中,我們往往利用定勢的這一作用,循序漸進地安排一組具有一定變化性的問題,來促使學生掌握某種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某種數學經驗。將學生學習活動不僅僅建立在看數學、聽數學、說數學等間接性經驗基礎上,更應重視為學生提供親自探索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猜數學、找數學,積累豐富的直接性活動經驗,學生對數學觸摸深、透,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數學,達到深刻理解與靈活應用,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培養與發展。當然,定勢的作用也會影響阻礙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因此,我們需要正確面對!
二、已有經驗的作用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主要陣地,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經驗的作用,對於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生已有經驗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學生已經生活經驗、學生已經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已經有的操作活動經驗等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已經有的經驗的作用,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我實踐著、思考著!
(一)巧借已有生活經驗,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經驗」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與技能;二是經歷。孫宏安教授在概括了關於經驗各方面的解釋後給出如下定義:「經驗指的就是個人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及在感性知識基礎上,經過自己系統整理和由實踐反復檢驗了的科學知識,以及個人經歷對個人身心發展產生的影響。」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就是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關於數學活動目的、數學內容意義、數學活動行為及其方式的轉換以及數學活動環境第方面的感受、理解、領悟、體驗及由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智慧、情感與觀念等內容組成的有機組合性經驗。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獲得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是學生感知、體驗、探究、反思與調整的過程,具有「過程性」、 「親歷性」、 「體驗性」等特徵[2]。「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因此,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學習很多新知識前就已經具備了一些生活經驗。如果教師能發揮生活經驗在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中的積極作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很多孩子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計算方法,有家長教的方法,也有在校外的培訓機構學的方法。在學生形成新知識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重點組織學生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將學生已經有的計算方法進行優化,在教師的點撥下巧妙的將已有經驗數學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積累。再如有這樣一道練習:有一個掛鍾,分針長30厘米,時針長20厘米。時針的尖端一晝夜走過多少厘米?教學這一內容時,我發現面對要解決的這一個實際問題,大部分學生理解有困難,我就組織學生觀察教室里的鍾面,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通過實際觀察,學生很快明白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求時針轉動的周長。然後,我運用多媒體演示一位學生一晝夜的生活場景,同時呈現時針轉動情況。學生很快就明白,解決這個問題是要求時針轉動兩周的總長度。這樣充分發揮生活經驗在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時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積累!
(二)遷移已有數學活動經驗,不斷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蘇格蘭數學家波塞爾概述道:「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最重要的活動。它不只是一種游戲,盡管我們喜歡玩它;它不只是一種藝術,盡管有時它是至高無上的藝術;它並不像哲學家所想像的是無聊的一小步、一小步推理組成的長鏈。數學活動是包容了從『粗俗』的手工勞作到『高雅』的理性發現的系統活動。」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就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不斷發展變化,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學生在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往往出現: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總是在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展開的。只是學生在這一方面的體驗不夠,沒有體驗到數學活動經驗之間的聯系,即缺乏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的遷移的意識和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遷移數學活動經驗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已經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迸發出揮巨大的輻射作用,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斷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例如:我在教學這樣兩道題時,做了如下的整理。第一題:一張長方形彩紙,長16分米,寬4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個直徑是2分米的圓片?第二題:一張長方形紙,長26分米,寬16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個半徑是1.5分米的圓片?教學時,先讓學生嘗試解答。第一題,學生完成很順利,第二題,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困難。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充分發揮學生已有數學活動經驗的作用,有意識的組織學生將兩題進行比較:比一比,這兩題有什麼不同點?交流中學生發現:這兩題最大的區別就是①第一題已知直徑,第二題已知半徑,②第一題計算結果是整數,第二題計算結果出現余數。接著組織學生思考:你能發現這兩題的相同點嗎?學生很快發現相同點就是:解題思路一樣,可以用第一題的思路來解決第二題,計算結果進行取捨即可。學生一下子就有了解題的方法:先算出圓的直徑,計算結果出現余數採用去尾法,難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這樣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已有數學經驗的作用,實現了已有數學活動經驗的正遷移,巧妙地生成了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刪除已有經驗的負效應,實現數學活動經驗的增值效應。
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過程中總是起著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起著一定得副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積累時的不利因素,避免已有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負效應。這需要廣大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實踐、總結、反思,努力實現數學活動經驗的增值效應。例如上面提到的一道練習題:一張長方形彩紙,長16分米,寬4分米。用它最多能剪出多少個直徑是2分米的圓片?有一部分學生,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再算出圓的面積,最後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的面積。顯然這一解題思路是由於學生曾經有過計算「共需要鋪多少塊地磚」的實際問題的影響。教學時,我首先組織學生對這一解題思路進行判斷,交流的過程中:認為這一解題思路是正確的學生,他們就是以鋪地磚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例子加以說明。接著,我出示了兩種活動的示意圖:鋪地磚和剪圓片,讓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學生終於明白了這兩種數學活動的區別所在,即鋪地磚是密鋪,而圓是不能密鋪的,同樣是鋪卻是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最後,組織學生反思上面的解題思路,說說自己的收獲。有學生說:我終於知道了這道題目的正確思路;有學生說:我的收獲是面對問題要多觀察、多思考,不要輕易地下結論;有學生說:我發現畫示意圖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還有的學生說:我們在運用已經有的解題方法的時候,要進行比較,思考一下:解決面前的問題能否運用已經有的解題思路;等等。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在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同時真正刪除已有經驗的負面影響,切實實現數學活動經驗的增值效應。
以上只是我對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生已有經驗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一些的思考,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還需要不斷的實踐、反思、總結!更加有效的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已有經驗在數學活動經驗積累中的積極作用!
5. 各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自學引導的,有哪些成功的經驗來說說吧
一、設計有效提問,實現有效教學
1、把握重點,找准著眼點,明確目的,有的放矢。
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如課堂組織的定向性提問、了解學情的摸底性提問、溫故而知新的復習性提問。提 問過多,教師勢必面面俱到,學生忙於應付提問,必然減少讀書、思考和書寫的機會,所以,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問到要害處、重點處,把時間留給學生直接感知閱讀內容。
2、科學合理,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問題的設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階梯性,要善於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問題。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和能力進行問題情景設計,應分層次。
3、新穎別致,方法靈活,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設計課堂提問不可機械死板,類型應靈活多樣,選擇一些符合學生求異思維或喜聞樂見的方式,綜合運用啟發性提問、探究性提問、比較性提問、歸類性提問等。
4、尊重個體,面向全體,重視差異,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面臨幾十個人,且一個老師所任教的班級往往有多個。由於學生學習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方法有差異,因此課堂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實際,面向全體。
二、實施有效講解,實現有效教學
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多數老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顧慮重重,不敢做任何講解,甚至不敢提問、不敢點撥,生怕被扣上滿堂灌的罪名,從而使合作學習變成了自由活動,探究學習找不到方向,出現很多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活動。誠然,原來灌輸式的知識講授方式確實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沒有必要的講解,學生缺少自主建構的材料和方法,他們也不能很好掌握新知識。所以,我認為最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講解是很有必要的。
三、適時教學示範,實現有效教學
由於兒童、青年和成人都喜歡通過模仿學習,因而在學校教學中應把模仿作為一種方法。其重要意義是使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技能;還可使學生明顯地看出學習的成功或失敗,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哪些方面需要克服。所以,模仿是不可少的一種基本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與模仿相關聯的是教學示範。教學示範就是有目的地以教師的示範技能作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使他們通過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四、適時小結歸納,實現有效教學
小結歸納穿插在整個教學環節中, 既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最主要的是提升思維、總結方法。如:可以通過一道習題的解決,讓學生反思,師生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方法;通過一個層次的學習,再讓學生反思,概括出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思想;最後通過全課反思,不僅達到對所教內容、所用方法的回顧,還要讓學生意識到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通過操作、想像、分析等找到共同特徵,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解決問題。
6. 淺談如何基於基本活動經驗進行課堂教學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結果。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的結果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而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的基本任務之一,尤其是小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至關重要。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能正確地應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數學交流工具,使學生在數學交流時說准確、說完整,說得有條理,說得合乎邏輯,說得簡煉。因此,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數學教學過程伴隨著數學交流的過程。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教材及教學媒體的交流、學生與社會的交流,以及學生的自我交流等。學生通過數學語言,用它特定的符號、詞彙、句法和成語去交流,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就是提高學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但要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而且教師要用規范的語言,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還要持之以恆地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應逐步要求學生用確切的、簡練的、清晰的語言來表達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法則、性質。下面針對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談幾點我自己的看法。一、教師要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影響學生教師的言語和行動,是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教材。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數學語言規范的教師他的學生表達能力也較強,表達也較准確、清楚、簡練。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准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有些教師偶爾也把不規范或不科學的語言帶進課堂,這些不科學、不規范的語言,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數學語言的教學沒有得到我們足夠的重視, 很多老師對數學語言表達的教學地位存在片面性認識,認為語言表達教學應附屬於識字、閱讀、寫作教學,並沒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導致學生因沒過好語言關而學習起來困難重重。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語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語言之間的轉換不流暢,思維顯得緩慢,從而造成數學知識接受、處理困難。在我教學中和聽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在小組活動交流時,只有幾個學生爭相發言,絕大多數學生變成了光聽不說的「木頭人」,即使被迫發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見時,語言羅嗦、詞不達意、條理不清,有的乾脆站立不說,這是教學中出現的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是講得過多,學生說話的機會少,有的甚至是「滿堂灌」,把課堂教學的「多邊活動」變成了「單向活動」。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以至隨著年級的增長在解決數學問題上出現了重重障礙,所以,數學思維的發展是離不開數學語言的同步發展的。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的讀數和寫數時: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對二十幾的數字的讀作和寫作時總是寫成二一,二二,二三……,經過我和家長溝通發現:孩子這樣讀的原因是家長在日常生活和給孩子學前教育的時候沒有正確的讀數,使孩子養成了不正確的讀法, 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的讀法,我讓孩子先讀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讓孩子自己發現讀法,再回過頭讓孩子讀二十幾,這樣孩子就能夠較准確的讀出。雖然有些人認為讀數無關緊要,只要孩子會數就可以,沒有必要強要求,但是我認為當學生學會說一句正確和完整的話,掌握了最簡單、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後,就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能夠有條理的思維和表達。因此,應該從點滴做起規范的使用數學語言。二、教師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一)、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書本的理解。理解是表達的基礎,要培養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必須先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如理解和、差、積、商、擴大、縮小、質數、合數等概念。對學生語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點疏忽。例如問:「什麼是質數?」有的學生答:「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的數叫質數。」於是老師問:「4能被1整除嗎?能被它本身整除嗎?4是不是質數?」學生立即意識到自己錯了,應該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叫質數」。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彙,結論錯對分明。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語言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的讓學生會用,會說數學語言。(二)、隨時對
7.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已有經驗的作用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8. 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上的成功經驗和體會
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應該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我帶的是中專一年級,班主任也是年輕的老師,所以我們之間的共同話題很多,可以就學生以及班級工作互相切磋。中專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問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中學英語教學質量不佳,恐怕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保持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點。
新生大都不喜歡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稍顯沉悶,聽力和口語也都相對比較薄弱。聽不懂就更無法主動學習,克服這個英語學習上的攔路虎迫在眉睫。為了提高大家的聽力和口語我要求學生作值日報告「Duty Report」:每堂課給學生3分鍾朗讀小故事、小幽默或是自己的經歷,說者鍛煉口語,聽者鍛煉聽力,並由老師總結發問。一開始的幾堂課我嘗試用全英文的方式授課(內容是對話,比較簡單)來對我班同學的英語水平摸底,但課後學生反映接受有困難,聽課效率不會很高。通過找學生個別談話以及讓學生寫自己學英語的困難和對英語學習的期望等方式,我對同學們英語方面的弊病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對講課方式和步驟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全英文授課變為中英各半,課文前的導入部分自己設置問題,課後帶領學生聽磁帶以鍛煉聽力。
其次,隨著授課方式的改變,中文多起來了,我也漸漸放下了一開始異常嚴肅的面具,利用畫畫和身體語言把習題中的錯誤問題表現出來,使學生們更容易認識到錯誤,並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講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西方國家的風俗習語,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增加幽默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並適當地加入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諺語、典故甚至廣告詞,比如「As we all know/As is known to all/Everybody knows,」意思是「大家都知道」我就形象得告訴大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地球人都知道」,引得大家會心一笑的同時又加深他們的印象,這些方式對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幫助。
二、充分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用從網上下載的聽說讀寫的英語材料、採用自製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再次,相同的知識要反復操練。因為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如果不及時鞏固,反復記憶,學過的知識還是會很快遺忘。所以我們要根據記憶規律引導督促學生不僅在課上更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抓緊點滴時間反復操練,鞏固記憶知識。這一點也可以從我們平常的默寫和小測驗中看出來。
三、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更應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因為之前就一直聽說老師如果與學生太過親近,會讓學生產生與老師是同輩的錯覺,從而不利於老師威信的建立,再加上從前實習時自己的親身體會和有經驗的老師的忠告,所以我決定先兵後禮,先唱白臉再唱紅臉。第一節課我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就重點講了我們學校英語教材的特點,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技巧等。讓他們對中專的英語乃至中專生活有一種緊張充實的預先感覺。給了他們一個小小的下馬威。既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也為我以後處理師生關系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師生關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啟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最為有效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師良好行為的體現。教師的工作是解決學生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其中除了教學上的,還有心靈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對待形形色色的問題,不計其數的學生,都要用一顆熱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差生」,學習英語的毅力和耐心都較差,聽課時的心情也常處於一種抑制狀態,覺得學習無聊。因此,在課堂上除了多給他們參與活動和發言的機會外,特別是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質疑,哪怕再淺顯也應耐心回答,並予以支持和表揚,這樣對消除他們心頭的恐懼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像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英語學習及教材大綱中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