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是教來師專業發展源的基點,也是教師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必經之路。教師要關注自身實踐中有意義的事件和日常工作中有價值的困惑,在看似無問題的「教學慣性」中發現問題,在問題成堆時聚焦某一個問題,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熱情,挖掘學生潛能,塑造學生人格,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教師科研的真正境界。
② 如何將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2.根據內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容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③ 教學研究與課堂教學有什麼關系
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回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答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
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④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階段小結
一、加強學習,加強課題研究意識
由於廣泛宣傳,我校教師對課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達成了共識。隨著我校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校專門成立了由校長為組長,副校長、教導處主任為副組長,骨幹教師為組員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校長組織召開課題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課題實施階段性計劃,及時總結研究經驗,領導小組成員還認真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理論,對實驗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使教師盡快掌握和提高科研能力。
1、2013年9月,校領導把課題研究工作列入了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經研究決定,我校課題研究工作的第一階段主要由語文教研組全面負責實施。
2、10月23日,校領導把課題研究工作列入了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副校長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准》、《科學課程標准》。10月24日,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思品課程標准》,再次明確教學各年段的具體任務。
3、10月28日課題組全體成員再次學習課題方案,明確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召集學校骨幹教師討論和研究實施方案,並利用業務學習等機會讓教師們了解今期的課題主研內容,參與課題,實踐課題,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意識。 通過課題研究會以及業務學習等機會,組織教師學習有關《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的實驗方案和本學期的研究計劃,使全體教師增強了對課題研究工作的認識,提高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⑤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一.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現在初中生學習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不會閱讀數學課本內容,以為閱讀課本就是看結論,結果是讀不透,似懂非懂。比如:在學習一次函數概念時,學生往往只注意解析式y=kx+b這一形式,而忽略了另一關鍵詞:「k、b都是常數,且k≠0」。實際上y=(m-1)x+3中,m=1時,它就不是一個一次函數。因此,重視讀法指導對提高初中新生的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學一個章節內容,首先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幹,然後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細細地讀,即根據每章節後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再次,帶著研究者的態度去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並歸納要點,把書讀「懂」,並形成知識網路,完善認識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三種讀法,形成習慣之後,就能從本質上改變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了。
二.培養良好的聽課習慣
初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課,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培養學生學習專注、專心聽講,激活其原認識結構,並使學生的信息接受與教師的信息輸出協調一致,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其次,要培養學生會聽,注意聽教師每節課強調的學習重點;注意聽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的方法和過程;注意聽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注意聽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一節課最後的小結。這樣,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三.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同化」或「順應」,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同化」或「順應」的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著力於以下幾點:(1)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會思考。(2)從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索式教學,培養學生追根究底的思考習慣,使學生學會深思。(3)從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善思。(4)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反思。還有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於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四.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學生在解題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等問題。比如在做化簡求值題目:已知a=-3,求(a+2)2+(a-1)(a-3)-8的值時,學生往往這樣錯誤書寫:原式=a2+4a+4+a2-4a+3-8=2a2-1=2×-32-1=17。這主要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大重視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在教學中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易犯的錯誤。比如,(1)要教會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還要注意數學符號中數學演算的前提條件;(2)要讓學生在推理的同時學會書寫表達,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常用的書寫格式;(3)要訓練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作圖,正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以便更好地利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這樣經過多形式、多層次去強化訓練,讓學生過好分析關、書寫關,使學生在注意嚴謹性、邏輯性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五.培養良好的記憶習慣
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初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初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於結合數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比如,(1)理解記憶法,因為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准、記得牢,所以必須「先懂後記」。(2)簡化記憶法,簡化記憶方法分兩類,一類是把文字「濃縮」之後記憶,另一類是用字母符號表達抽象記憶。(3)形象記憶法,內容形象、直觀,記憶就深刻、難忘,把知識形象化能幫助記憶。(4)對比記憶法,「有對比才有鑒別」,把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清異同,增強記憶效果。(5)口訣記憶法,將數學知識編成「順口溜」,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遺忘。(6)系統記憶法,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於整體上掌握知識,可用關系圖來幫助記憶。此外,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明
⑥ 教師如何進行教學研究
一、教研工作的三個層次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一般包含三個階段,即教材探悉的起步階段——教學過程研究的發展階段——心理研究和課題實驗研究的成熟階段。這個成長過程體現了認知的層次性和漸進性。由此,我們可以把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分為三個層次:(一)學習、鑽研課程標准和教材——教師成長的起步階段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和學科指導意見。每位教師,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必須經常對課程標准和學科指導意見認真研讀,反復思考,熟練掌握課程標準的教學目的及對各知識點的要求。總的說來,教師鑽研課程標准要做到以下四個明確:1.明確本科目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論和技能是什麼,教學體系的結構,主要的思路和邏輯主線是什麼。 2.明確教材的各部分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什麼地位,它們之間是怎樣聯系的。 3.明確哪些是教材中的基本現象、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4.明確每個部分的具體的教學目的、要求是什麼,並據此確定內容的教學檔次。一般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個檔次。 其次,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 1.把教材讀厚——微觀備課 把教材讀厚,就是要求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指導意見的指導下,對教材精讀細研,作深入細致地分析。把教材讀厚,就是要求教師在鑽營教材時多思考,多發問,對一些重點知識反復思考,將心得體會、疑問或評論和有關的參考資料放在一起,就會感到把書讀厚了。把教材讀厚,目的是把教材的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越細、越深越好。這種由薄到厚的過程,是不斷思考的過程,是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教材不斷理解加工的過程。 2.把教材讀薄——宏觀備課 把教材讀厚可以把細節搞清楚,但是,也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教師還必須在精讀細研的基礎上,藉助提要筆記、心得筆記,不斷地對教材進行概括歸納,把握教材的要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只有這樣對教材吃透吃深,我們的教學才有明確的方向性。我們才能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才可以制訂出可行的教學計劃,有利於學生學習。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這並不是學的知識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二)熟悉、研究教學過程——教師成長的發展階段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改進教學方法。可以說,課堂教學的研究深入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各個教學細節,不斷完善教學過程,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過程的研究內容有很多,包括教法研究、學法研究和教學手段研究。教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教材的處理方法、教學思路設計、課堂結構安排、教學語言設計、提問設計、板書設計、難點突破的方法等等。學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介紹學習經驗,揭示學習的規律,預習、復習和考試的方法等等。教學手段的研究的重點是研究如何利用教學的輔助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的輔助手段包括掛圖、投影、幻燈、錄像、電視等等。特別是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方面有好多問題值得研究探討。(三)研究教育教學——教師成長的成熟階段 中小學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實踐經驗豐富,對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體會深刻,每個教師都有好多經驗需要總結,還有許多問題和困難需要解決,所以說,中小學教師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但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存在信息閉塞,資料不足,時間少而散等不利因素。因此,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應側重以下三個方面: 1.以應用研究為主。中小學教師的各方面的條件決定了他們的教研課題應以應用性為主,教師要不斷從備課中、從教學中、從學習研究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研究這些問題,從中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這些課題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干什麼,研究什麼,相互促進。 2.以微觀研究為主。所謂微觀研究,就是要求教師研究的課題題目要小,把問題講深講透。例如,我們可以就一節課的導語設計、課堂小結的方法、詞彙的學習等進行研究。由於課題比較小,便於集中精力研究,容易組織資料,也容易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3.以引入研究為主。引入研究就是要從自己的工作需要出發,引入和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經過自己的消化和改造,創造性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大多數教師的工作情況。
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傳達給學生,而學生也會在討專論、交流的過程中把屬自己的所思所想反饋給教師,實現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這樣比原先那種由師到生的單向交流要有效的多。在強調合作能力的今天,生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討論過程中,特別是小組討論中,學生在不斷的交流中去分析自己與他人的認識,取長補短,分析問題的能力會不斷增強,合作的意識與合作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⑧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的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回的主渠道。然而課答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與發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於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⑨ 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
一、課題的界定
1、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應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渴望與需求」,不應僅限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內在需求」。「情境創設」還是從現實生活通向知識的橋梁,「情境創設」要想辦法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不應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種「裝飾」應是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關注情境,在觀察過後有渴望、有思索,有利於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2、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教學。有效課堂的基本標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設計精當;(2)講課精煉有效;(3)主體作用發揮;(4)分層教學落實;(5)師生關系和諧;(6)教學目標達成。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教學也注重情境創設,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並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創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也明白了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目前還有些教師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情境創設的基本功,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不會創設情境或情境創設的不到位;二是不會運用創設的情境,導致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游離與知識之外,或脫離學生實際,或花里胡哨的。出現了不少情境創設「花」,問題引入「偏」整堂課成了情境化的課堂,有些課教師在情境創設上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所有這些不僅僅沒有達到方便、激發、吸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影響了教學進程,教學任務完不成拖堂,課內損失課外補,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在一片「熱熱鬧鬧」失去了價值。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有其重要的意義。
1、 從知識及來源上看。
知識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是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應,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本身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實際的內容,而表徵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文本)。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只記住一大堆乾巴巴的文字元號,而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適度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知識的掌握需要創設教學情境。
2、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看。
課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的橋(橋梁與引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在眼前,聽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盡管這種論述未免有些絕對,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從新課程理念上看。
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營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有資源意識等,得靠教師、學生、文本對話。單靠我講你聽,我寫你看,我問你答的單一的簡單的教學形式顯然達不到效果。因此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4、從農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地處農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識面較窄,而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生活的環境、農村學生生活的經驗、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數學課標: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標根據不同學段的實際情況,對語文、數學學科情境化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進行情境創設的研究是課改的需要。
2、情境主義的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的歷史中,有關學習的理論經歷了三個主要范形的轉變,即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到情境主義的轉變。情境主義主張按照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探索活動改造學校教育,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活動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境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的遷移。
3.直觀教學原理。直觀教學原理從實踐論出發,認為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入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縮短認識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4.情知對稱原理。情知對稱原理就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心理分認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從認知因素來看,情境教學強化了實體感,縮短了學生的認識時間,加速了理解過程。從情感因素來看,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認知和情感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相互滲透,體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補,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默契。同時是教學雙邊合作,是教書育人的統一。
5.寓教於樂原理。健康主動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發動和促進的作用,而消極不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著阻礙和抑制的作用。快樂的情感是人們努力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積極力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要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
6.個性和諧發展原理。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必須促成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力求個性優化,避免畸形成長。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使學生的身心智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把創設和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情境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認真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特徵是什麼;
問題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適合的情境,如何改進;
問題三: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問題四:如何充分利用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1、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
2、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各一名語、數老師。
六、課題研究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動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縱向對比法、調查法以實現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課題研究應成為學生和教師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動。
2、個案發展觀察法:
觀察課堂教學,研究網路技術和學生的問題意識,參與行為,探究行為的相關性,力求使網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科學、有效地運用。
3、調查測查法:
採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和學生需求,為研究提供依據。
4、理性思辨法:
對課堂教學和研究資料進行理性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系列論文;
3.「 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4.「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資源庫;
5.「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綜合報告。
八、課題研究預期的階段成果
1.前期准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課題博客 調查報告
選題立項,制定課題方案,撰寫計劃,搜集相關資料,建立研究檔案,做好理論准備,進行研究。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優秀論文專輯、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錄 教學情境
創設的課件、教具、學具 不同教學情境創設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現
組織、落實開展實驗研究;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統計分析數據,做好資料的搜集;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取經,接受專家的指導及培訓;進行實驗反饋,交流研究情況。 反思前段研究情況,以論文形式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調整研究方法,形成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3.總結階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
進行實驗後測和實驗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專家鑒定和課題驗收
九、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到閱覽室、上網、看教育雜志等形式學習多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子課題的活動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每周參加一次集體學習,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課題實驗材料。
2、與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各課題組成員確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次備課有中心發言人,並有專門記錄。學校領導不定期參加各組備課活動,了解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指導協調課題工作的順利進行。
3、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堂教學研討課,課後進行評課研討。每月開一節課題研究匯報課,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匯報,每半期進行一次匯報總結。
4、與個案剖析、教學反思結合起來。 每位實驗教師都要圍繞課題收集典型個案、寫好教學反思,進行書面交流,從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並注重材料的收集與積累。
5、與論文撰寫結合起來。學期末結束後,每位實驗教師都要根據本學期初制定的研究課題,進行總結提煉,寫出經驗論文,積極向各教研報刊雜志投稿。
6、與成果鑒定結合起來。每學期結束後,負責人要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鑒定的主要內容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無發生變化,課堂有無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無轉變;學生及家長反映如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無得到提高;論文有無交流發表等。
7.與網路平台結合起來。實驗教師應盡可能發揮平台及資源的優勢。學校應對平台和教學資源給予及時的關注。學校積極調動實驗教師、計算機教師的力量,盡可能保質保量完成資源任務。
十、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和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預計研究的難點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聯系,是在課程內容(糖果)上人為裹的一層糖衣,學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綠綠的糖衣所迷惑,對五顏六色的糖衣感到興趣,至於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麼,他卻全然不知。可以說,這種情境與教學內容並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2、假問題的情境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4、「猜謎式」的情境(偏離教學的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5、「電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了多媒體課件的束縛,學生的探究意識也被扼殺了,這也就是所謂的「電灌」。多媒體課件僅僅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體演示,而不是從頭放到尾。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6、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二)解決方法:
1、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師由「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2、根據「農村學生生活的實際」、「貼近農村學生生活」、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教學情境。對教材中有些遠離農村學生生活的情境活動,教師依據本地課程資源、學生實際情況可以進行加工處理。
3、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4、教學情境創設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情境的創設,將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終落腳點要提高教學質量,研究期內,要收集單元、期中、期末的質量監測資料,做好分析工作,並整改措施。
(三)創新點:
我們的課題研究力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扎實而有效。
⑩ 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節奏的研究的課題
1.把握教材。備課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參,承上啟下地熟知教材內容,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師本人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一定要了如指掌,絕不能出現「糊塗老師帶出一幫糊塗學生」的極差課堂。
2.把握學生。要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利用新課程教學理念,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要十分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運用恰當的鼓勵性語言評價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3.把握教法。教學方法是把握課堂教學節奏的根本,教學節奏完全是由教學方法來主宰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學生,還要研究自己,進而決定一節課採用哪幾種教法,哪個為主,哪個為輔。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創新性,往往可以加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4.把握主次。主要內容應該重點探究和講解,學生能理解的要多讓學生探究和講解。防止出現主次顛倒的低效課堂。
5.把握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的時間進行分配,要遵循「主多次少」的原則,重點的和難點的內容多花時間,次要的內容少花時間。最好在進課堂前,在頭腦中先給自己上上課,劃劃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靈活應對課堂中的突變。
6.把握教態。課堂教學行為十分規范,語言生動、簡潔、抑揚頓挫,教態親切、大方,服飾美觀、得體,板書精練、層次清楚、富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