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1.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主體意識和主體思維方式
首先,必須轉變教育只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其次,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准評價學生的質量觀,樹立綜合素質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揮的教育質量觀。再次,轉變只重視少數尖子學生,而輕視大多數學生,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知識學習和潛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並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用主體性發展去衡量學生的發展,用主體性思想來設計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覺、自信、自強,做學習的主人。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才能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情感關系是實現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
要給學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摯地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過程中,做到既是他們的老師同時也是他們的朋友。教師要充分發揮「期待效應」,對學生採用激勵式教育,對其點滴進步或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計地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並以各種形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等)給予表揚。
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平等的師生情感關系還體現在教師要敢於把講台讓給學生,把結論置後,讓其思維並充分展示才華。如讓學生板演、讓學生矯正、讓學生實驗、讓學生歸納總結等。
3.改革優化課程體系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從優化課程體系做起。要改革過去教學內容單一的學科課程,形成以必修課、活動課、選修課和研究課三大板塊的課程體系。
4.改革教學模式,實施綜合模式教學
教學過程本身的復雜多變性及學生主體發展的豐富多樣性也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普遍適用的。如啟發式、探究式、自學輔導式、復習課的研究性復習模式、講評課的雙研式模式、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不僅會使教學結構豐富多樣,課堂生動活潑,而且可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完善學生的主體人格。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無論運用哪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都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結構與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相一致,以利於學生接受、內化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外化為能力;都應特別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情景的設計、學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參與,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 「動」起來、「活」起來,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5.實施分層教學,促進主動發展
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性,區別對待地設計和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指導,以便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化的發展。或理解為,分層次教學就是在班級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優、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規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學習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6.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提高課堂效率,優化心理環境,優化思維過程,優化信息反饋,優化教學效果和節奏。使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地傳輸給學生。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具體,變重結論為知過程,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將教學內容內化為意識材料,促進思維活動,不斷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7.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評價應做到:①有彈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應肯定。②不僅評價活動結果,而且更要評價活動過程。尤其是對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及表現出的良好個性品質給予評價、鼓勵。這樣,更能發揮評價的教育與激勵作用。③變學生評價的客體為評價的主體。對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情況及結果不僅僅是教師去評,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或互評。
⑵ 如何運用初中英語"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
【摘 要】 構建「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同時有助於教師教學活動的展開。因此,初中英語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構建該教學模式,加強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而提高初中生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 初中英語 主體參與 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1. 「主體參與型」理論的基本概念
主體主要指活動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主體為學生,同時也涉及了教師和家長。而參與主要是一種實踐活動。主體參與型學習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參與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該模式主要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從方法上看,該模式主要通過教師採取各種手段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並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提升主人翁意識。總而言之,該模式以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此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2. 「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作用
2.1 貼近學生實際
傳統教學模式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不喜歡上英語課,因為英語課枯燥、無趣。而且英語教師也不會主動詢問自己是否熟悉課文內容,自己只是被動地接受並不熟悉的知識。構建「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參與度為教學目標。因此,該教學模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模式自然而然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迫沉浸於單詞、句型、語法以及背課文的情況。「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以絕對的優勢,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初中生的歡迎。
2.2 提高教學效率
「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有利於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效率。大部分的初中生反映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提高了學習興趣,會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並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後任務。除此之外,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在該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早已不是原先的「低頭一族」,而是主動舉手詢問教師,同時在課堂討論環節,幾乎班級里的所用學生都參與到討論過程中,時而沉思、時而激烈,課堂氛圍很活躍。因此,該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向我們證明它的有效性。作為英語教師需要把該模式應用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調動初中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未知領域,感受英語知識的魅力。
3. 「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應用
3.1 調動參與興趣
參與興趣的培養對初中生來講尤為重要。當初中生興趣較高,便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初中英語教學的效率。所以,在「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激發初中生的參與興趣,其中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需要創新多種教學手段,利用圖片、實物、聲音等化抽象的英語知識為具體。教師在課堂授課時可以適當脫離課本,在掌握課文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時,教師可以延伸教學內容,詢問學生:「What fruit do you like best? How about bananas? How about apples or oranges?」同時,在詢問過程中,教師可以把事先准備好的水果或者蔬菜拿出來,或者用圖片直接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感受水果的顏色、味道。並根據課文中提到的單詞、句型進行回答練習:Why do you like bananas? Because of its color. / I don』t like apples. I like strawberry. Me too…這樣,學生會在直觀感受水果形狀和味道的基礎上鍛煉自己的對話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單詞、掌握語法、句子。當然,教師在教學north、south、west、east等方位名詞時可以藉助圖示法。在黑板上標注方位名詞所指的防線,讓學生有一定的方向感,避免出現方向性錯誤,在今後的學校過程中用錯、誤用。除了藉助圖示法展示方位名次之外,教師還可以藉助圖示法展示人稱代詞、形容詞、其他名詞等。教師在選用圖示法的同時還應該採取聲音教學法。具體來講就是利用歌曲歌謠陶冶學生情操,用歌曲營造氛圍,增強英語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現行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編成初中歌曲的內容,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課文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掌握單詞、短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例如,歌曲《Big big world》歌詞雖然簡潔,但是其中語法知識以及形容詞、單詞的運用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而運用歌曲也可以營造具體的教學氛圍,讓小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掌握課文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動畫視頻歌曲,視頻與歌曲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小學生會主動投入到英語知識學習過程中,鞏固現有知識。
其次,教師需要用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自信心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前提,只有幫助小學生樹立自信心,才能讓學生有勇氣、有信心參與學習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熱情。為了增添學生信心,教師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學習成績和理解能力把學生劃分不同的等級,但是該等級的劃分應該是動態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師應該把不同層次的學生交錯分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相互溝通。在布置作業時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假設,A層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接受知識的速度較快。那麼在布置任務時,教師需要以挖掘該層學生潛力為主。B層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差,那麼在布置任務時,教師則需要以鞏固該層學生基礎知識為主。
3.2 重視課堂互動
應用「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應該重視課堂互動,其中包括: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家長與學生互動等內容。通過增強課堂互動性來打造開放性的英語學習課堂。在傳統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並不注重課堂互動,單純把提高升學率作為教學的目標。在授課方式選擇上選擇「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長久下去,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會把學生變成學習的機器。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首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需要重視師生互動。教師參與到活動中可以激發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並在參與過程中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參與過程中應該先轉變教學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力。而教師則需要適當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這樣初中生會從傳統被動聽講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在相對平等和諧的環境中明白自主學習的方法和重要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轉變教學角色,營造和諧氛圍是構建「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也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
其次,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需要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構建「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通過通力合作戰勝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學生合作和師生合作不同,學生合作的主體是同齡人,在合作過程中不會有太大的思想分歧。同時,隨著競爭日益加劇,初中生彼此的合作機會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忙於自己的學習、生活,忽略了周圍人的感受。而教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設定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假設:圍繞「Shopping」讓兩個學生展開對話:
A:Hi, girl. What can I do for you?
B:I』m looking for a white skirt.
A:How about this one?
B:That』s wonderful, I like it. How much is it?
A:One hundred dollars.
B:OK, I will buy it.
教師通過開展對話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效果,以此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建設「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共同參與到活動當中,是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的要求。學生們可以在共同參與過程中分享心得、交流經驗、真誠溝通、發展合作精神。並在其中鞏固知識、收獲友誼。
除了師生溝通、學生之間溝通以外,還需要重視家長的參與度。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渴望得到家長的誇獎和承認,並希望能和家長共同參與到自己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趣味。所以,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家訪、課後溝通等方式調動提高家長的參與度,讓家長在課後監督孩子的學習活動,並與學生共同分享參與活動的心得。這樣有利於加深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感情,讓家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與孩子共同進步。
3.3 布置教學任務
為了強化教學成果,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同樣可以通過布置一些趣味性的教學任務來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在布置教學任務之前,教師需要仔細分析不學生生的學習情況,用科學的、趣味性強的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讓初中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水平,夯實自己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本知識和當下綜藝節目為學生布置更多有意思的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借鑒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撕名牌的形式創設「英語撕名牌」的任務,讓各組小組成員分別代表形容詞屬性的單詞、名詞屬性的單詞、代詞屬性的單詞、副詞屬性的單詞,只有代表相對性詞性的組員才可以撕名牌。
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該項任務中記憶自己所撕的單詞,並用該單詞造句。教師則需要對學生的表現以及最後的成果做出點評。
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變化任務的強度、難度和實施方式,增加教學任務的靈活性。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一般會布置一些難度較小,趣味性不夠的學習任務,多以試卷和小測等形式呈現。但是,大部分的初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會逐漸厭惡這種學習方式,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無法提高參與該學習任務的積極性。所以,為了改變傳統局面,教師需要結合教育發展的要求,針對當下初中生的需要,豐富教學任務的內容,提升教學任務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同時,教師應該採取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完成任務,而不是一味地苛責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尊重初中生的主體地位,又能激發其參與教學任務的興趣,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帶來教育的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初中英語教學教育的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構建「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有利於提高初中生的參與度,營造較為開放的教學氛圍,增加師生的互動性,培養初中生主動學習積極交流的態度。在「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中只有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才能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⑶ 新課改模式下課堂如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改模式下
瓊中思源實驗學校 鄺海連
關健詞:新課改 初中思想品德課 參與式
自我校實行新課改模式試點教學以來,我和其他同事一起模仿中實踐,實踐中也曾困惑迷失,但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新課改模式的潮流之中。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小組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校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組長,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1.新編<<思想品德九年級上、下冊教學參考
2.教育學和心理學3.思想政治課新課標
⑷ 什麼叫主體課堂
主體課堂
名詞解釋:
主體性課堂:主體性課堂是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回,通過教師有答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意志、品質、情感和行為能力得以發展的課堂。
⑸ 什麼是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
胡 唐 明 一、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內涵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的一種模式。 區別於其他模式,其顯著特徵是教師和學生兩者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大主體交互在一起,共同參與課堂中的教和學。這種模式下的課堂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有機系統。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一體的動態平衡關系。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系統就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及課堂環境有機構成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精神,重視了人格培養。通過主體的全員主動參與,最大限度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生成及問題的解決,提高了課堂整體效率。 第一,課堂環境是模式實施的基礎。布置環境必須保證其民主性要求與和諧特徵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證課堂氣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分組過程中,要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合理分配。一般來說,每小組中要盡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組織能力和參與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有利於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助,以期學習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學內容是課堂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每堂課教學內容的確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體班級學情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准和教學要求,由教師在課前備課時確定的內容。教學內容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變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堂生成問題作及時應對。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它是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教學內容呈現形式不求統一,視學校教學條件而定,通常呈現在黑板上、教案上、學案上或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 第三,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之一。教師的教學行為通常有:參與、設計、引導、梳理、點撥、示範、質疑、釋疑、輔導、生成、指導、督促、檢查、評價等。主體參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最關鍵的作用,不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導」,「教師」就是「導師」。對於教師來說,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問題情境的創設者;課堂生成問題的激發者、發現者和參與解決者;思維的啟發者。教師是教學環境的「設計師」,是學習途徑中的「引路人」,是課堂上的「導演」兼「配角」,偶爾也串客「主角」。 「講」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學」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練」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評」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學科《課程標准》江蘇省《教學要求》各版本教 材學科《考試說明》學科大型考試試卷「測」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 第四,學生是學習主體,是兩大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學生的行為通常有:學習、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動、接受、享受、質疑、釋疑、評價等。學生是課堂生態系統中的最高級「消費者」,既藉助教師主體與教學內容發生關系,又可以直接與教學內容發生關系。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主動參與是主體參與的基礎。這種模式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和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者之間就必須保證民主與平等;既然兩大主體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兩者就得合作、互動,師生之間就必須雙向影響、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發現,共同體驗;既然兩大主體是通過合作形式來交互,師生關系就得和諧融洽,以期教學相長,和諧發展,共同發展。二、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既繼承了傳統教學之精華,又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許多問題,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是批判與繼承的關系。第一,繼承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的主導性,也重視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並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如,解決了以「教」為主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等低效課堂教學問題;第三,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樂意學;第四,重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解決;第五,讓教師更了解學情,促使教師的問題應對水平和應對能力的提高;第六,幫助教學管理人員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學管理更符合實際;第七,促進了教學其他環節的有效性,如解決了如集體備課形式化、備課筆記教條化、課堂教學低效化、早讀晚讀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教學環節問題。 三、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歸類指導 前提:不為某一模式所固定,根據教學內容綜合各種模式,以學生課堂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與變化。以下提供幾種模式供參考: 記憶教學模式歸納思維模式概念獲得模式探究訓練模式先行組織者模式發散思維訓練模式 1.形成概念2.詮釋資料3.應用原理 1.呈現資料,確認概念屬性2.學生對獲得的概念進行檢驗3.學生對以上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 1.教師提供問題情境,講解探究步驟2.收集資料(確認階段)3.收集資料(實驗階段)4.提出解釋5.分析探究過程所使用的方法論 一、創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 1.描述當前狀況,教師布置學生討論熟悉的觀點2.直接類比法3.擬人類比法4.矛盾壓縮法5.重返直接類比法6.重新檢查任務,請學生進行比較,回到最初的問題或任務上 二、認識新事物(把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 1.教師提供新信息2.教師或學生直接類比並對此作出描述3.擬人類比。幫助學生熟悉未知事物4.對類比進行比較5.解釋不同點。學生解釋類比對象的不同之處6.再研究。學生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對最初的問題重新進行研究。7.產生類比。學生提出自己的直接類比並探索其相同點與不同點。 1.提出先行組織者2.提出學習任務或材料3.鞏固學生的認知結構 1.識記材料2.建立聯系3.擴展感覺表象4.練習回憶 角式扮演模式小組預備活動;挑選扮演者;布置場景;組織觀眾;第一次表演;重新表演;討論和評價;總結。 群體調查研究模式法理探究模式研究室訓練模式社會探究模式疑難情境;探索學生對情境的各種反應;系統陳述研究的任務,並將這些任務組織起來。獨立探究和群體研究;分析進步與過程;循環活動提出事件;認清問題;選擇立場;探究所選擇的立場;明確進一步穩固的立場;驗證關於事例、定義和後果的假設。依賴—脫離;反依賴—脫離;解決—疏通;迷戀—依賴;迷戀—脫離;交感—效應;情境提出和明確;提出假說;明確假說;探索;搜集證據;概括。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課堂會議模式確定幫助情境;學生主動積極地陳述和探究面臨的問題;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生開始作出問題有關的計劃和決定;學生報告他們採取的行動,進一步發展。形成會議氣氛;揭示有待討論的問題;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確定可供選擇的行動步驟;深化會議主題,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強化學生認識。 掌握學習模式 教學前的准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教學評價階段。 程序教學模式 直線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爾德程序。 直接指導模式 導向,建立該學習任務的框架;講解;練習(組織練習、指導練習、獨立練習)。 模擬訓練模式 導向;對參與者的培訓;參加模擬訓練;學生對模擬訓練的總結和問詢。 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是理論與實踐溝通、聯結的橋梁,是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的有效措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執行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了有效教學。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有法、妙於巧法、教有常法,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實驗中學等學校為實驗基地,嘗試實踐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並得到驗證,有力地證明了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所表現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
⑹ 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學校校本教研的主題是「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夯實有效教學,堅持以課堂為中心,向四十分鍾要質量,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教學中要尊重主體,面向全體,講求實效,持之以恆。以孩子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培養發展中的孩子,成長中的孩子。促進學生內涵的發展,培養幸福學生。在參加校本學習中,聽了趙校長的精彩講座,通過和各位老師的交流和研討,縱觀各地教學模式,明確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就不一樣。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 加強預習(自學)
課前預習有三大好處:首先,預習可以使學生了解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第二,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抓住重點,使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第三,通過長期的預習,有益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可以根據要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安排在前一天或課前幾分鍾。
要「先學後教」。教師要簡明扼要的提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提出思考題,規定自學內容,確定學習時間,完成自測題。
自學有三個特點:主體式、大容量、快節奏。
主體式:目標任務三維主體式,任務落實到人,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
快節奏:單位時間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二、 注重互動(生生互動 師生互動)
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交流感悟,加強質疑釋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交流討論,探索問題,積極思維,討論問題,尋求結論,解決問題,力求突破。教師啟發點撥,辨疑解難,啟發發現,啟迪思維,引導遷移,鼓勵創新,,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易混,易錯,易漏點進行有效的講解。「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以學生為主體」,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互動」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課堂中有效的師生互動意味著信息的流動、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動態生成,充滿生命活力。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呢?
( 一)、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做到三種角色的轉變。即: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在互動學習中建立互動型的師生合作關系,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因此,教師在學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
( 二)、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習慣的培養
為了有效地開展高互動學習,保證「互動學習」在實踐中取得較高的效率,在互動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論是「互動」、「合作」、「交流」,都必須以獨立思考為前提,以獨立思考為基礎。互動前,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沒有獨立思考的互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互動」,互動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沒有獨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就不能產生碰撞,不會產生共鳴,不能受到啟發。互動學習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而應是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互動,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獨立思考是互動的基礎,引導有深度地獨立思考和探究是進行互動的基礎,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動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2、培養學生善於表達,認真傾聽的習慣
交流是互動學習中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在互動中得出的知識、方法、結論,都要通過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互動學習中,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 一個人會不會「聽」是有很大區別的,那種時刻想說而不願聽別人講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傾聽」的快樂,更體會不到「傾聽」所帶來的收獲。此外,這種少數人在「互動」中獨霸課堂的現象,不僅不利於信息的多向交流、破壞「互動」的氛圍,而且最終也將影響合作學習整體目標的實現。所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不僅是互動學習中必要的習慣養成,也是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必要步驟。因此在互動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已的觀點,養成會說的習慣;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才能重視並採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 三)、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時機的選擇
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時機,真正讓互
動學習體現其價值,而不是為了互動而互動。那麼教師如何准確把握互動的時機呢?1、在需要探究時進行互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慾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讓他們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新的問題,並把此作為探究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習。2、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進行互動。多用在出現了新知識,新難點需要處理時。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進行互動,這時的互動學習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3、意見不一,有必要爭論時進行互動。可以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合作,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內化知識時;當學生舉手如林,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時;當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需要與人分享時,也是互動學習的有效時機。
( 四)、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評價的多元性
在互動學習中,評價內容和形式應體現出多元性。評價的形式可以是教師點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學生的創新與發現,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等。因此評價時應注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中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個性。
總之,師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夠喚醒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互動的價值,組織開展好師生互動,真正使互動學習成為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 、 注重訓練(作業 檢測 實驗)
在先學後教之後,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點、難點。要求學生向每節課要質量,課堂上盡力完成學習任務。向每天要質量,對課堂上完成的練習要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找相關學生個別輔導,每星期的周末必須對部分學生一周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學生必須掌握最基本內容,比如:「課堂練習必須題、基本背誦內容、基本公式規律、課內知識點的積累等」。重視學困生,讓學生建立互幫小組。訓練要扎實有效、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
四、 注重總結與反思
課後進行總結與反思,交流本節課的 學習體會,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總結,如成功、存在的問題。撰寫錯題集等。
五 、 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
經過不斷地實驗研究,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但不模式化。 只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認真鑽研教學理論,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與思俱進。總會找到恰當的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法。變重教輕學,轉變為教學並重,變系統傳授為啟發指導,讓學生愛學、樂學、成長、快樂。
⑺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習看成是有待寫字著色的白紙,或者是等著往裡塞知識的口袋。內在課堂教容學中,不少教師上課時總是習慣於一成不變的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案開展教學,常常是「一言堂」,把課堂當作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場所,教師包辦代替太多,總是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記不牢,掌握不住,對一個問題或是一篇課文反反復復進行講解、分析,對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提示又提示,總是擔心學生會不按照某個特點或教師的思路去思考,從而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教學思想強加給學生,以致出現教師主導一邊倒的課堂教學。可見,傳統的課堂教學嚴重的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事實上,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教學應是一種對話、一種互動、應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與教育的主體(教師)交互作用的過程,應是構建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過程。
⑻ 如何運用初中英語「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
主體性課堂教學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到學生的主體特徵,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認識特點,創設民主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真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研究、討論情景下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能力,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成為終身學習者。
第一,正確誘導是英語主體性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比如,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問題情境的創設者,課堂生成問題的激發者、發現者和參與解決者,思維的啟發者。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盡一切可能誘導」,「教師」就是「導師」。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謂「相機誘導」可以理解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關鍵地方、關鍵時候、針對關鍵問題適時巧妙而靈活地啟發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加深理解、拓展思路,促使學生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大量的事實證明:如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忽視了教師誘導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師生交互的設計,那麼這種教學必定失敗無疑。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花費很多時間,不得要領,甚至可能鑽進牛角尖。
第二,尊重差異是英語主體性課堂教學的重要支撐。
主體性課堂教學要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機會,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充分發展。其基本精神是以學生為主體,承認並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開發。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藝就在於發揮每個人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腦力勞動中取得成績的喜悅。學生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的形象思維能力強,有的動手操作能力強,所以作為主導作用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差異,關心信任每一位學生,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能學好。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教材「雙基」知識,還要顧及學生的能力、情感、心理素質,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既要根據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的特點制訂出基本教學目標,又要針對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制訂出提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使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彈性,以便挖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潛能,使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和諧的發展空間。具體實施中可以將學生分為優中差三組,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基礎的問題,中等學生回答提高性的問題,基礎好的學生解決綜合能力較強的問題。這樣分層設置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更能體現自主學習的樂趣,使優生得以提高,中等生得以進步,差生得以轉化。
分層教學切忌給學生過多硬性化的限制。比如,在處理初中英語每個單元的Main task部分的寫作任務時,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可以列出相關的詞語並允許他們邊讀範文邊仿寫;對學習中等的同學,可要求他們根據列出的詞語,自己去想像、去造句;而對學習好的同學,除了上面的要求外,還要求他們學會正確使用關聯詞、修飾語等等。又如,在聽力教學時,允許成績較差的同學打開書本,邊看邊聽,肯定遠遠好過於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第三,關注生成是英語主體性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主體性課堂每堂課教學內容的確定都應該是在充分了解具體班級學情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准和教學要求,由教師在課前備課時確定的。但教學內容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變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生成問題作出及時的應對和調整。教學內容呈現形式不求統一,視學校教學條件而定。同時,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向教師和教科書質疑,鼓勵學生把自己不明白或存有異議的問題提出來供師生研討,對勇於陳述自己與老師或教科書不同觀點的學生要給予特別的鼓勵和表揚。這樣做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意識,同時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以前的教學模式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單純追求學生認知的發展,這種教法不但枯燥無味,而且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通過主體的全員主動參與,最大限度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生成及問題的解決,提高了課堂整體效率。它改變了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的傾向;偏重學生記憶,疏忽學生思維能力的引導。它倡導教師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進行角色轉換,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
⑼ 哪個教育家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羅傑斯
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羅傑斯(1902-1987)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羅傑斯從構建師生的良好人際關系出發,認為「真實」、「接受」、「移情性理解」是構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要素,教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一,做一個真實的人。羅傑斯將此要求作為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態度。
第二,無條件地接受學生。良好的心理氣氛需要教師對學生各個方面無條件地接受,並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進行有效的自我學習。
第三,對學生的移情理解。移情性理解是一種對教師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觀察世界,敏於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