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應該是輔助角色,在需要的時候可以使用,但是重要的還是傳統教學方式。
其實不僅是在小學,初、高中等也是如此。
❷ (一).教育技術的概念 1、現代教育技術在研究、設計學習過程時,著重利用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 ) A.
1 A 系統科學與視聽教學、個別化(程序)教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系統科學方法已成為教育技術領域進行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
2 C 信息技術是「教育技術」中的一部分。只有當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同時存在,並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才能稱為「教育技術」
3 D 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而逐漸形成的,但是媒體技術不等於教育技術,而是教育技術的一部分
4 C C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5 D D 評價學習效果,不應僅僅看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還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但又要避免偏向只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另一個極端
6 C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但不是牽強地使用信息技術
7 A 通過【格式】→【背景】,彈出【背景】對話框來修改背景
8 C 模板的內容可以通過預覽查看
9 D 幻燈片間的動畫效果即幻燈片的切換效果,通過選擇【幻燈片放映】→【幻燈片切換】,彈出【幻燈片切換】對話框來操作
❸ 《教育技術學》中教學設計的全過程
你的問題是問教學設計過程是什麼吧?教學設計過程按照不同的人可以分為很版多種,有權迪克-凱瑞、史密斯-雷根、很多種,還有重視教學過程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學環境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是不一樣的,有一個一般教學設計過程,如:前期分析、教學目標編寫、教學過程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情境、資源、媒體、課程組織形式;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順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教學設計形成性評價與實施、教學設計總結性評價等。
❹ 什麼是教育技術學
一、關於教育技術學的產生和特點
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學方法、個別化教學方法和設計與改進的實驗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有關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學習理論等}的影響,形成了以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評價技術和教學媒體開發與利用技術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是在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並逐步從教學方法范疇中分離出來的一門新興的教育分支學科。它區別於其他教育分支學科的特點不是表現在這個學科的目的任務上——為了改善和獲得有效的學習結果,而是在於它分析、解決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想、手段、方法和方法論。正如伊利(D.Ely)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說:「教育技術領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由於這個目標提出的任務是由教育學科的各個分支所共同負擔的,那麼它就不能作為某個特殊領域的理論依據而提出了。教育技術學的特點,從而可謂它賴以存在的理由是在於它達到這個目標的哲學方法和實踐方法。作為教育技術的特徵,其方法已被3個先後發展起來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間,它使這一個領域得到發展。這3個模式是:應用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強調個別化學習;運用系統方法。正是這3個模式被綜合成一個促進學習的智慧方法和操作方法時,就形成了教育技術的特點,從而也確立了這個領域的理論依據。」從這段闡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到教育技術學在分析、解決教育與教學問題中的基本思想、操作方法與方法論,以及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所以我們認為教育技術學是基於系統科學理論、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和教學問題,探討學習模型的建立與實施的技術過程以及媒體利用的理論和實踐。
正如加涅(R.Cape)所說:「教育技術學領域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促進和輔助在教學的設計和傳授中應用那些眾所周知並得到證實的方法。因此,從理論上講,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核心可以認為是有效的學習條件的研究,技術學可以用於改善教學的設計和傳授。」但是,由於教育技術的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和學科。不同背景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技術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和界定,並且都在實踐中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它們作出判斷,應相互借鑒,允許各自發展。
二、關於教育技術的定義與實質
自1963年以來到1994年,在美國先後出現了6個主要的定義。定義的變化反映了教育技術領域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AECT出版的《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與范疇》一書中給出了最新的定義:「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下簡略為94定義)。這個定義是一個具有綱要性涵義的規定性定義。它較明確地說明了教育技術領域的目的、觀點、對象、范疇和主要特點。這個定義的內涵與我國1991年出版的教育大詞典中有關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定義的主要方面(如目的、觀點、對象、范疇、特點和研究方法等)是基本一致的。所以94定義雖然是作為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來發表,但它基本上是側重地體現了學科定義的性質。94定義一書的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亦表達了這種觀點。在這6個定義中1970年的定義是一個規定性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是什麼的問題。1977年的定義是一個過程性定義,描述了教育技術的操作過程和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就定義的實質而言,伊利曾經對教育技術的定義作了研究,並指出各種定義均有三方面的主題思想。「它們表達了: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一種對手段的研究;一個具有某種目的的領域。」94定義一書中將手段解釋為過程和資源,將系統化描述為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5個范疇。它反映了教育技術從一場教改運動到一個領域和行業(由相應學科專業人員構成的行業)的演變過程,以及這個領域對理論與實踐做出的貢獻。「所以教育技術其實質是描述解決教和學問題的技術過程和工具的使用。」
三、關於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和基本原理
教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要從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系統科學等有關的研究成果中尋求理論依據,作為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指導理論。同時,在自己的領域內亦需要從實踐中總結出規律並把它上升為理論以指導本領域的實踐。由於教育技術學也具有應用性學科的特點,其理論體系中大部分概念與理論依據來自其它相關學科。但教育技術學的理論架構是新的,融學習與教育心理學、傳播學、系統科學等學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於一個有機整體之中,創造出一門新的學科體系。正如94定義一書中所指出:「教育技術是教育中的媒體、教育心理學和系統方法的融合。」其中教育中的媒體的概念與理論均來自傳播學。媒體作為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它是解決信息傳播的基本手段。系統方法的基本內涵是系統科學的整體研究思想和科學的操作方法(系統工程方法),它是分析、解決教學過程和教育過程所涉及的因素和各因素間關系的指導理論,並根據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習模型和學習結果類型對教學過程進行總體設計,從而開發出一個有效促進學習的過程並付諸實施。在設計過程中教學媒體的選擇或開發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而教學媒體的開發與利用是以印刷技術、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整合技術為基礎的。特別是現代通信技術與網路技術的發展,使獲得有效學習結果的手段與形式更加豐富,使建構主義學習模型的實現成為可能。所以說教育技術是描述解決教與學問題的技術過程和工具的使用。這里的技術過程指的是對過程的系統化設計,工具的使用指的是教學軟體和傳播手段的利用。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過程理論,即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其二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而印刷技術、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是它的技術基礎。
在AECT出版的94定義一書中把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概括為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5個方面。亦可以細分為教學設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包括微觀層次的教學設計和中觀層次的課程開發);教學媒體(或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與技術;過程與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教育開發的系統方法與分析、處理技術(或稱為教育研究的技術學方法)。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理論是教育技術學基本原理的核心部分,亦是教育技術學對教育理論的主要貢獻。藉助資源和媒體是教育技術學解決教與學問題的基本手段和表現形式,而對過程和資源的科學組織與管理是獲得有效學習成果的保證。所以,對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是應用教育技術學系統化分析、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手段與方法。目前,教學設計和媒體開發的理論與技術較為成熟,而課程開發、過程和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的理論,以及教育開發的系統方法和分析、處理技術尚不完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四、關於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
教育技術實踐領域是教育實踐的一個特定的組成部分,它是應用教育技術學的理論、手段和方法來分析、解決教與學實際問題的一個領域。它是按照系統方法的操作程序來解決教學問題的,即按照鑒定需求、尋找問題解決方案的技術流程,來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有關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在這個系統化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各種相關理論和分析、處理技術(如需求分析技術、數據處理技術、評價技術、系統管理技術等)的支持。但在實際應用中,整個系統與過程中的部分因素已經確定。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並不一定需要按照系統方法的線性過程來操作,往往是一個非線性化操作過程,起點亦不同。在有些情況下,需求已經確定,甚至傳播教育信息的手段亦已經確定。例如遠程教學中的網路教學形式和學校教學中的課堂教學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只須根據已知的條件應用教學設計理論來設計、開發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策略。在長期的教育技術實踐和應用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較定型的教學模式。如以視聽技術為基礎的集體教學模式、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個別化教學模式、以過程技術為基礎的小組教學模式、以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遠程教學模式。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以技術來命名的教學模式的應用,必須以教育技術學理論與方法來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整個教學過程,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如果離開了教育技術理論的指導和應用,只是一些技術手段的應用,則不能說是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其本質的區別在於是否應用了對過程的教學設計理論,而技術手段的應用是第二位的。因此,在實踐中應注意加以區別。例如遠程教育,它有其自身的理論與方法,其理論稱為遠程教育學,它是教育實踐的一個領域,但不是教育技術實踐領域的一個方面。如果是應用了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的遠程教學則屬於教育技術實踐領域的一個方面。當然其中有些交叉,但不能混為一談。此外還應指出,這4種教學模式無論是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或遠程教育等各類教育中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有選擇地綜合使用,或以一種教學模式為主其它模式配合使用,不能機械地認為學校教育只能使用集體教學模式,遠程教育只能使用個別化教學模式。如果這樣來理解就有點形而上學了。這4種模式是教育技術在教學模式中應用的概括。教育技術學在實踐中應用還有其他方面,如課程開發的應用、教學媒體的開發應用、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和教學各環節的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等各個方面。由於教育技術的指導思想包含了一些現代教育的理念和解決問題方法的技術學特點,因而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們的歡迎,但它不是高於或替代了其它教育分支學科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和方法,而是各有所長。作為教育技術學的應用來說,應從其它教育理論與方法中吸取營養,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
❺ 課堂教學技術中知識學習具體六個過程
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版願學、樂學的權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❻ 如何理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計算機和網路就是已經掌握了教育技術嗎
不是的,是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必須掌握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管理和更好的利用資源,從而改進和完善教學,從而更好的輔助教學。
❼ 什麼是教育技術談談在你的教學中對於教育技術的體會,教育技術對教學有什麼促進作
教育技術
網路名片
實用教育技術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70年由美國教育技術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遞交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後來經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後形成的一個完整概念。
目錄
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教育技術發展歷史視覺教育
視聽教育
視聽傳播
教育技術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
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教育技術與教育的發展關系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教育技術發展的新領域一、教學設計:從媒體編制到系統設計
二、教學設計:從學校教學走向企業培訓
三、教學設計:從獨立到融合於績效技術
參考文獻
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教材
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簡介8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9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新世紀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教育技術發展歷史 視覺教育
視聽教育
視聽傳播
教育技術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
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教育技術與教育的發展關系 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教育技術發展的新領域
一、教學設計:從媒體編制到系統設計 二、教學設計:從學校教學走向企業培訓 三、教學設計:從獨立到融合於績效技術 參考文獻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幹課程教材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簡介
8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90年代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 新世紀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要求展開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編輯本段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現行的"教育技術"定義中,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簡稱AECT)在1994年發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影響很大。 我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研究》雜志發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AECT『94定義:教學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該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表述為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的提法,體現了現代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向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重大轉變。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種信息和環境條件。新的教學理論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能積極進行信息處理的主動學習者,而教師要提供能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環境。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求出發,建造一個能支持全面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創造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大系統。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標准。該標准對教育技術作出了如下的定義: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編輯本段教育技術發展歷史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最大,其他國家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英國、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
視覺教育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協會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視聽傳播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編輯本段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我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把發展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發展和民族發展的推動力。美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柯林頓擔任總統時曾提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先進國家。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展方案,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 我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陳至立部長曾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改革邊緣移向中心,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編輯本段現代教育技術
突出「現代」是體現在: (1) 更多地注意探討那些與現代科學技術有關的課題; (2) 充分利用眾多的現代科技成果,作為傳播教育信息的媒體,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為教育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3) 吸收科學和系統思維方法,使教育技術更有時代特色,更科學化,系統化。 教育技術與教學媒體 教課書 語言實驗系統 傳統教育媒體 現代教育媒體 黑板 實物 標本 模型 報刊 圖書 資料 圖表 照片 掛圖 視聽媒體 幻燈 投影 錄音 錄像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1] 電視 電影 CD VCD 攝像系統 綜合媒體 微格教學系統 CAI系統 多媒體計算機 衛星接收 教育媒體 網路 手機 無線寬頻網路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各種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社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字的出現,特別是印刷術的發明,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知識傳播成為可能.幻燈,無聲電影,有聲電影,無線電廣播,電視,投影等視聽媒體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知識傳播質量和效益.隨著人類社會步入信息社會,以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具有將儲存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等功能與信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於一體的功能,使人類對知識的學習進入到立體傳播階段. 現代教育技術呈現出聲像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綜合化,信號處理的數字化,信息儲存的光碟化,教學過程的智能化等趨勢,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夠隨時進行自主學習,快速,便捷地獲取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文化.
編輯本段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1、教育技術AECT94定義: 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2、教育技術AECT2004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3、該定義表明: (1) 界定的概念名稱是"教育技術"(Ecational Technology).而不是"教學技術"(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2) 教育技術有兩大領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3) 教育技術有雙重目的:"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 (4) 教育技術有三大范疇:"創造""使用""管理".與AECT94定義比較,相當於將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整合為2004定義中的三大范疇.其對應關系是:將94定義中的"設計""開發"兩個范疇合為一個范疇"創造";將94定義中的"利用"范疇改成了一個較簡單的詞"使用";將94定義中的"管理"與"評價"兩個范疇化為"管理"一個范疇. (5) 教育技術有兩大對象" "過程"和"資源". 與94定義中的"學習過程""學習資源"有一定區別.2004定義中的"過程"和"資源"之前有一個限定詞"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與資源. (6)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其技術性. 4、教育技術AECT2004定義的主要貢獻: 教育技術相關書籍
(1) 將教育技術的研究范圍由教學領域擴展到企業績效領域; (2) 首次明確提出教育技術的實踐應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 (3) 首次將"創造"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三大范疇之一,強調教育技術創新; (4) 從對一般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研究限定為對"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的研究,突出了專業特色和工作重點. 5、該定義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局限於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行業背景,強調了定義的實用性和規定性,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仍不夠深入; 其次,在一定范圍內強調教育技術實踐的道德規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
編輯本段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學習化社會概念的提出,既是對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一種預測,同時也是對人類未來發展提出的一種理想和目標,其中還包含人類對自身未來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挑戰。 終生學習的概念,實質上是在綜合了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涵蓋了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思想。由此出發,終生學習的概念應該包含有3個方面的最為基本的內涵和外延: 第一,終生學習必須具有學習化社會的前提,也就是社會必須為人們的終生學習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第二,這種學習不能是一種終極性學習方式,而應該是一種終生性的學習方式,是持續人一生的學習方式; 第三,終生學習還必須要求打破某一種教育機構壟斷教育的局面,必須實現社會處處是教育、社會無處無教育的學習化情景。
❽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
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1、中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
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2、中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3、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這是中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標准。該標准對教育技術作出了如下的定義: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由1.0升級為2.0,要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這對新時代的教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應用於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徵等),因為學習者的情況對於選擇目標、確定步調、確定評價性質等許多教育決策都產生直接影響。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依靠開發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
教育技術重視所有學習資源或稱為人類的學習媒體的開發、應用、管理,設計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強調用科學的系統方法來分析和整合「教、學」過程。例如,利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經過需求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制訂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遞進的學習目標;
並根據這些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過程、方式、媒體),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設計方案,並在方案的試行中,進行評價總結,依據需要作必要的調整和修改。這樣的系統過程為實現優化教學活動(或學習經驗)提供了途徑。
❾ 視聽技術的發展資料,詳細總結他們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所起作用
為什麼說視聽教育理論是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1.視聽運動推動了教育技術學的發展;
2.視聽教育理論為教育技術中媒體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理論支持
答:1. 20 世紀 30 年代至 50 年代,大量視聽教學媒體,如廣播、幻燈、電影、錄音等被引入到教育領域。這場興起於美國的運動被稱為視聽教育運動。廣大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如何運用視聽媒體及其教學效果等方面問題,他們通過教學實踐,歸納出一系列視聽教學的方法,並提出了相應的理論依據。視聽教育運動是教育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所形成的視聽教育理論對當時的視聽教育運動產生過極大影響,同時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視聽教育理論學派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教育學家愛德加.戴爾在 1946 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一書中提出的 「 經驗之塔 」 理論。戴爾認為,經驗是 「 我們身體和思想加入活動的結果 」 ,因而極力提倡 「 從經驗中學習 」 。他把人類學習的經驗分為直接(做的)經驗、替代(觀察)經驗和抽象經驗三大類,並按抽象程度分為十個層次。戴爾把人類學習的經驗分為做的(直接)經驗、觀察的(替代)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三大類,並按抽象程度分為十個層次,形成一個「塔」形結構。
(1)塔的底層經驗是直接的、具體的經驗。通過與真實事物接觸、設計製作模型和演戲等獲得的知識最易理解和記憶。
(2)塔的中層是通過視、聽,間接接觸事物,可得到「替代」的經驗。特別是電影、電視等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且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塔的頂層經驗最抽象。通過視覺符號(圖、表等)、語言、文字,便於獲得概念、原理,可使學習簡單化、經濟化,並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教育應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必須充滿具體經驗。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育工具,可使教育更為具體,從而獲得更好的抽象。
(5)教育不能止於直接經驗,不能太過具體化,而必須向抽象和普遍發展,上升為理論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用於指導實踐。
以 「 經驗之塔 」 為核心的視聽教育理論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論作用,視聽教學論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利用視聽媒體進行教學和訓練,可以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其心理學依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視聽教材的新穎、多樣、生動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動機,吸引注意,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視聽教育對真實情景的創建或模擬再現,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可擴大觀察范圍和可見度,有利於形成表象,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視聽教育採用多種形式,從多種角度提供材料,易於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幫助學生充分感知,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掌握規律,形成概念,運用知識,並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半球的不同功能,提高識記效果。
(5)利用錄音、錄像技術對視聽覺信息的記錄、儲存、再現功能,讓學習者能隨時多次復習強化;提供自我記錄、反饋,通過比較和分析,促進其技能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
2.(1)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技成果引進教育領域,對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世紀末,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技成果引進教育領域,對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照相、幻燈、無聲電影等新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向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視覺形象,使教學獲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於是人們產生了"視覺教育"的想法。1905年,美國第一家學校博物館在聖•路易斯開辦。此後不久,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雷丁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也開辦了學校博物館。這些學校博物館和學校課程有著較密切的結合。當時,"一些學校博物館通過銷售攜帶型的博物館展品、立體照片、幻燈片、膠卷、學習圖片、圖表和其他教學材料而充當了視覺教學中心管理機"。
(2) 電影的發明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對視覺教學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電影的發明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對視覺教學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10年,克萊恩在紐約出版了第一本《教育電影目錄》。大發明家愛迪生對電影教學異常熱心,他在1911年就已開始製作了一些供教室反映用的電影了。在1913年他曾預言道:"在學校里,教科書將很快過時。不久,學生將通過視覺來接受教學。使用電影教授人類知識的每一門分支學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後,我們的學校系統將徹底改觀。"在愛迪生預言後的10年裡,他預期的變化沒有出現。但他推崇教學電影的熱情以及對電影的教學作用的宣傳卻鼓舞了許多視聽材料製作商和教育工作者。人們深信電影能促進教學改革,同時能降低教學成本。
視覺教學作為一場正式的教學改革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的。在1918年至1928年期間,這場運動稱為視覺教學運動,標志著教育技術的發端。
(3)視聽教育理論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視聽教育理論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現代學習現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其中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應是被動的接受外部的刺激和被灌輸知識,而應當是信息的主動加工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而且知識的構建應當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學習情境中學習進行,與視聽心理學結合。且由於多媒體和網路技術能夠提供圖文聲並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於協作的學習的互動式學習壞境,還能夠提供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大量資源,所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普及,實際上為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視聽心理論為多媒體和網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4)視聽教學的發展隨著媒體及各種理論的沖擊便轉向視聽傳播學的形成。視聽教學向視聽傳播教學發展主要由於以下三種情況:
a.教學電視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
b.在1955-1965年期間,語言實驗室、電視、教學機、多媒體組合系統、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先後問世並在教學中得到應用。
c.傳播理論、早期系統觀以及學習理論的發展,給視聽教學領域引起了大量新鮮的理論觀念,拓寬了視聽教學理論工作者的視野。
❿ 對教育技術的理解。
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
作為一個數學師范生我覺得,並且學了快半學期的現代教育技術了,雖然我的認識很淺顯,學到的的東西也不多,但我還是想簡要談談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項充滿生機和富有發展前景的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實踐活動。若不能全面、正確的理解它的內涵,則無法使之充分發揮作用。而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含義並非是指單純的物質技術,它更重要的是指設計和運用教育技術的現代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
教育技術是一個系統的體系,對於教師來講就是運用各種教育手段來逐步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明確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含義,不僅是從事教育教學及其管理工作者的必修課,同時也是每一個從事教育教學及其管理工作者的必修課,因此作為師范生的我們,更應該早早的了解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以便將來能更好的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打好基礎。我覺得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的結合也很重要。在現階段就是將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很好的結合起來更好的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去,對於一些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我們必須熟練掌握,而且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也需要保留和提高,如何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是我們要思考的和研究的。
我覺得有了技術和設備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在課堂中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內容,首先應認真備好課,設計好教學過程,針對該節課的教學內容,要提什麼問題,講解分析的內容都編定。做成多媒體課件,還必須把握時機,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作為一名數學師范生,更是需要ppt等的幫助,以後上課有了ppt的幫助就能事倍功半,將許多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定理以及空間圖形等等的都通過ppt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