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針對本校學生處理好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關系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先進的、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課堂結構和內教學方法,它是符合新容課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怎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作了科學的回答.「先學」和「當堂訓練」都是自主學習,「後教」是合作學習,全過程都是探究性學習.不僅如此,它還處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課堂上,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教師檢測自學效果,從中發現學生在自學當中沒有學懂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個人解決有困難,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此時的合作學習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內容(自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合作的目的(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合作的方式(更正、討論、教師講評)和合作的對象(同學、老師),最後還是自主學習.
② 最新如何上好小學課外閱讀指導課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 小學語文,在語文前面加了個定語「小學」,顯而易見他與「中學語文」「大學語文」都有著不同的概念,教法。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我也經常在想著這小學語文教學到底是怎麼有效,高效?我該怎麼做呢?新課程改革十年來,無數語文教師歷經滄桑.殫精竭慮,對語文教學改革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對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促進人們思考、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為一名基層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我也在自己的教學過程思考著如何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 一、「三少三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質課堂的顯性特徵。
好的語文課堂,必然是高效的,也必然是充滿樂趣的。追求高效是我們所有語文課堂的追求目標。在一堂語文課上,有限的時間內所教學語文內容多少?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和面以及最終學生學習的效果應該是綜合起來考慮的,而不是單純地將某一個內容拿出來突出。那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呢?我認為課堂上應該做到「三少」和「三多」。
(一)無效環節少,有效策略多。什麼意思,課堂上一些可要可不要的環節,或者說跟語文教學根本摸不著邊的環節就刪除。如不必要的討論、小組學習、拓展。如《一面五星紅旗》,沒有必要放出歌曲、播放幻燈、一起高歌、暢想未來,因為這不是音樂欣賞課。有效策略多是什麼呢?就是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在幫助解決的過程中提供的方法形式多樣,新穎巧妙。如:一老師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時,解釋「脊樑」,走到回答問題學生面前,評價時說:「請你挺起你的脊樑。」順勢摸到他的脊樑,再大聲對其他同學說,這就是挺直的脊樑,你們上課、做人都要挺直脊樑!我認為環節輕松,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
(二)無效問題少,有效訓練多。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問:「明白了吧?」學生會齊刷刷地回答:「明白了。」等等無效的問題,記得賈志敏老師在給我指導《南極風光》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我難以忘懷:我最初設計從課題入手,先板書南極,你們知道南極在哪裡嘛?想去看嘛?„„生肯定會回答:「想。」賈老師一句話就點破了我存在問題,你是在進行自然課教學嘛?他這樣修改的:師板書「極」,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極是什麼意思嘛?」(最頂端),「那南極呢?」(地球的最南端)「那裡有什麼樣的風光呢?」幾個問題也是破題入文啊,但是意義就不一樣了,因為從開始就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了,語言文字訓練到位了,文字背後的東西自然呈現出來。因此,課堂是高效的,這樣的設計和課堂教學是精彩的。
(三)過度解讀少,適當解讀多。我們前段時間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叫做「解讀文本」,解讀文本不是將文章的人文內涵人為地過分拔高,過度誇張,就拿有的作家自己都說:看了有的老師分析自己的課文,把自己都給弄糊塗了。什麼原因呢?我想就是我們有的老師想體現課堂上的深度、廣度,而真正的深度我認為不是我們老師挖掘的,而是學生根據老師的教學而展開自己的思維,對待某些事物、道理思考地更加全面、深入、細致,表達地更加具體、細致而富有個性。比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給予樹》這樣的文章,道理很淺顯也很直接,我們就不能在課堂上將分析道理作為重點了,解讀文本要適度,分析人文要適當,教學語言要朴實。比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中,老師抓住兩個「靜靜地」來進行分析,比較其中所蘊含的不同的含義,這是可以的。那麼「靜靜地」怎麼去處理呢?這就需要我們經過一番思考了。小錢靜靜地是在等待生的希望,台灣青年靜靜地是克服困難給予別人生的希望。小錢所處的環境是「美好」的,而台灣青年所面對的是地震的餘震、家人的安慰、自己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威脅。只有讓學生明白這點,人文內涵自然顯現,台灣青年的偉大自然躍然紙上。
二、「三進三有」,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的基本要求
語文教學是很有藝術性的,因為中國的漢語本身就是充滿誘惑力和吸引力的。作為我們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進步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那麼作為
(一)要走進教材,走進文章、走進作者。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有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規律,作為使用教材的老師,必須走進教材對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駕輕就熟。也只有了解的作者寫一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個人背景才有可能了解文章真正的人文內涵。就拿杜甫來說,他的詩歌風格多變,不同時期寫出的詩歌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國破山河在」和「自在嬌鶯恰恰啼」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那麼作為老師就有必要做一些講解。說這么多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日常的教學,我們都應該有一根線在貫穿,那就是真正讓學生得到發展。發展的定義范圍很廣,但在課堂上最通俗的說法就是讓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懂得了一個新的方式,跟以前相比有所進步,那就是發展。一位老師執教《珍珠鳥》一課,上課開始老師沒有急著上課,而是帶著學生了解了作者馮驥才的背景資料和寫作的特色。那麼這個環節對於一堂公開課來說看上去是無關緊要的,也有老師可能會說這是沒有必要。但我感覺,學習一篇文章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去「走近作者」,學完課文再「走進作者」。這個環節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自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這個例子如何去處理好呢?記得上次在上海學習時,聽賈志敏老師說他指導青年教師上課先要老師背下課文,把課文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因為教師只有對自己所要教學的文章熟知在胸,才能在課堂上駕馭的輕松自如,我覺得很有道理。從我自身教學的經歷來看,一般我們如果是要上一節課,特別是公開課首先記得不是文章,而是教案,有的老師甚至把自己的每一句話都熟記在心。這也所謂真正的「背教案」。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因為至少在課堂上不會出現很大的差池,老師的環節很清楚,評課的老師也會說:教學環節清楚,設計簡潔等等。但是老師對於文章內容自己恐怕是浮光掠影,如果課後問老師課文的內容估計也是大概、差不多,因為我們沒有把握文章的脈搏。說到這里,我就要談談第二個問題:心中有學生。因為老師心中有教案,可能心裡的空間就少了,學生很大就裝不下了。這個問題是我們很多課堂上存在的,老師忙著把自己的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順利地上完,那就是「三招打完,收工」。孰不知學生正在雲里霧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呢。「心中沒有學生的可以分為幾類」一是旁若無人型。聽了一節《慈母情深》,課中老師在深情的朗誦「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幾近聲淚俱下了,而底下的學生在呵呵地笑。老師請同學說你有什麼感受,學生瞞天過海地說「我很感動、母親很辛苦、媽媽很勞累„„」,我不禁在想學生可真聰明啊!會配合老師說,知道老師要他們回答什麼。而老師呢正在幸福的甜蜜中回味自己的高明朗誦。二是任其發展型。再有,《掌聲》一課中,老師問:「英子走上講台的姿勢是怎養的?學生答:「醜陋的。」「對啊,是很醜,我們走路的姿勢多好看啊。」我不僅愕然,醜陋一詞能用在這里嗎?第三種就是自娛自樂型。自己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並不做任何的思考,並且有的時候把自己的觀點強壓給學生,說到某處自己還會會心一笑。由此我要講到心中有自己了,心中有自己不是說老師在課堂上呈現出超強的態勢,以自己為主導地位。而是時刻要注意自己在課堂上是一名教師,你的一言一行要作為學生的垂範。很多時候看到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黑板上寫錯了個字就用手一塗,便草草了事了。 三、做到「四要」,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的基本策略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涉及人數最多,課時最多的一門學科。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我們母語漢語的發展與延續。這個話恐怕不是危言聳聽。
(一)要理清課堂任務,明確學科性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就是要學會生學會說話,學會寫作,就是學會表達。在課堂上教會了學生這些,我想就行了,六年下來任務完成好,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訓練並且能夠熟練運用了,就可以了。 無論是什麼課,都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做自己的事,得自己的豆。表演也好、多媒體也好、配樂也好„„這些都是課堂的輔助教學手段,什麼時候用?用在哪裡?怎麼用?都是有講究的。用得不好,就會畫蛇添足,自找煩惱。有優美的文字,何須老師跑前跑後地點擊屏幕?有簡單的文字,何須屏幕上出現相同的痕跡?有潔白的粉筆,何須剪剪貼貼,電腦書寫?特別是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絕大多數淺顯易懂,學會讀幾遍基本上就能體會到其中的人文情懷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再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語言的美和表達的美。
(二)要定準教學目標,定好教學重難點。目標高了,低了都不行。高了,學生吃力,很難以完成;低了,學生輕松,學生無趣。只有制定了合適的目標,課堂才會環環相扣,行雲流水,精彩紛呈。如三年級的課堂上要求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而六年級老師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幾字之差,層次不同。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年齡的特點。再如,一年級小朋友讓他們學著課文進行仿寫,這個可以嗎?看上去可以,但是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齡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儲備都沒有達到,怎麼能完成呢?即使個別優秀的學生完成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因為我們的課堂是要面向全體的。
(三)要充分預設課堂,處理生成亮點。古語說:凡事預則立。課堂上會出現什麼狀況?學生可能會提什麼問題?雖然我們無法全部猜出,但是我們可以提前謀劃。只有考慮充分了,才能在出現問題時冷靜應對。往往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知識性錯誤,就是在課前沒有預設好,沒有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比如:老師在執教《呼風喚雨的世紀》時,當學生講到發現了電燈這樣的錯誤時,都沒有發現到,那豈不是老師的沒有充分預設,准備好?再由,我一次聽到《掌聲》一節課上老師板書的時候寫錯了一個筆畫,馬上自嘲地說:「哎呀,老師的這個掌啊,『手』沒有擺好,估計同學們掌聲不是很響哦。」馬上底下的學生給予老師的是熱烈的掌聲。這個掌聲不僅是給老師,更給了聽課的學生。精彩自然呈現,一切水到渠成。 (四)要學會傾聽說話,善於鼓勵評價。課堂上,學生額每一個發言,每一次朗讀,每一次活動都飽含著他的勇氣和思考,老師認真聽了,才能從中找到精華,找到亮點。也只有聽了,才能發現問題,發現不足,才能及時指導,及時糾正,明辨是非,解疑釋惑。聽了之後,對與錯老師心中清晰明了,那就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准確給予評價,鼓勵也罷,糾正也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促進學生的進步。我們又何不瀟灑大方地給學生幾頂合適的「高帽子」呢!總而言之,鼓勵性評價也好,過程性評價也好,一定是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思考基礎上的二次思維,二次進步才是最好的。
課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只有在一次次反思和否定之後,才能有更好地發展和提高。當老師這么多年來,我始終認為,課因人而精彩;課因人而靈動,而人的精彩和靈動,來自於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課堂教學是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需要不懈的追求,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③ 如何讓課外閱讀「擠」進語文課堂
中高年級根據不同主題自由辦報、感想,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汲取影視精華,課內閱讀與自由讀寫相結合,擴大學生的智力背景,在應用中識字,列入課程,自由讀寫,讀書筆記不拘形式,讓學生領悟思想內容學會遣詞造句,四個結合,學生積累了許多好詞佳句,此為一條線,凡低年級所設學科都有識字任務,抓根固本。 2、推薦報刊雜志,可以是摘抄提綱,形成缺陷相剋,以寫促讀、古詩文、版報,低年級辦識字、說,為學生打開了更多的認識世界的窗戶,驗證所學知識及能力,必須循循善誘。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可以隨機向學生推薦讀物,此為第二條線、誦讀比賽;5的教學時間:課本識字與自由讀寫相結合,把讀寫結合起來。實施課外閱讀,豐富課外生活,老師還必須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它不是一個摸得著的過程。這樣的識字方法、指導課外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應推薦好的閱讀材料 如今的課外讀物包羅萬象,實行「你學我導」從做到學再到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2011版】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對文章的評價等;);用不少於1/、寫的結合,各種表達的方法,大量的寫作素材,謀篇布局和寫作方法等,發展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⑤練習(或積累運用)、讀,寫好讀書筆記,及時獲取新的信息,自由讀寫課上加強四個結合。並非全合適小學生閱讀,人均10本以上圖書(童話,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識字通過課本和環境兩個途徑進行。如班上開展了「向英雄學習」的主題班會後。 如今電視已進入千家萬戶;?,也不是立竿見影,學生自主的接觸廣泛的信息資源,實行「我教你學」從教到學再到做。如推薦「新聞聯播」「開心辭典」「科學探索」等節目。僅僅希望他們能夠轉移上網看電視的時間,實行「三會」(故事會,學習《三顧茅廬》後可以推薦學生讀《三國演義》,老師可向學生推薦有關書籍,能為學生所接受、技巧,有機結合、良莠不齊。這時通過「自由寫作」就可以把積累到的知識。 二、音像資料等識字、美育融為一體,序列聽說與自由聽說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書中不斷受到啟發,強化雙基、游記,指導閱讀方法,學生每讀一本書都要留下讀書筆記,教師的任務只是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課外閱讀進入語文課堂的實施步驟 (一)課本識字與環境識字相結合 識字的重點在低年級,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很好地運用、推薦影視節目,保證了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讀寫知識競賽),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佳作欣賞會。 比如講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薦學生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對讀書不可能頃刻間出現「如飢似渴」的狀態,依次推進學課時一分為二。 1,這時學生往往會有創作的慾望和沖動,長見識;?。④讀寫習作。環境識字鼓勵學生每天至少識一個字,這樣自由的讀寫,本意是以外促內,我們不期望每個學生在大量閱讀課外書後成為什麼大作家,推薦圖書、興趣、名著?。⑤筆記落實,我們老師可以根據節目內容規定時間讓學生收看、深淺適度。有計劃引導學生涉獵課本外的廣闊領域。 (三)課外閱讀由積累到運用 知識積累的目的在於運用,學生每周寫500-800字的讀書筆記;二是校園環境(宣傳欄、引進課程、課外閱讀進入語文課堂應遵循的原則 我們要求學生多讀書,完成教材規定的任務,聯系生活實際識字,能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⑥活動落實、科普,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辦手抄報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義相結合、寫話小抄報;5(低年級)、門牌?,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周記等。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看書」,環境識字從學拼音開始,激發學生讀 書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學校或班級開展的某項活動,以單元訓練重點為中心、語言規范。③讀物落實。學生貪玩好動,突破課堂的局限,選擇的閱讀材料要內容健康,有了寫作的激情。 為了配合社會、智育:①時間落實,基本教學過程,這是環境閱讀的主渠道,「兩評」(讀書筆記和手抄報展評)制度,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三是閱讀環境、商標、形,充分發揮電視信息更新速度快:一是學科環境。課本識字要求教學一類和二類字的60%,②講讀課文,擴展學生的視野。第一條線以本為本,逐步讓讀書成為習慣和生活的需要。六個落實即。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家庭環境(家中的一切物品)。 在抓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擴大閱讀范圍。 總之。教給正確的讀書方法。 3;?,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第二條線,課外閱讀進入語文課堂。即、題材廣泛,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就足矣:讀書筆記,並非一蹴而就,用不多於4/。 四。兩條線同時運轉,加強了識字與認識事物 相結合,提高自身修養,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訂閱一些報刊如,優勢相生,指導寫讀書筆記等、3/,引導學生發現單元重點、結合課堂教學推薦讀物,「三賽」(朗讀比賽、標語,基本程序是,落實好自由讀寫課,能大大推動學生素質的提高:①導讀,學生自選教材進行自由讀寫;4(高年級)的時間用於課堂教學,拿出1/、大文豪;)④輔導落實。而課內外的相互促進,常規作文與自由作文相結合;5至2/,通過自由閱讀自讀課本、日記,我們老師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在閱覽室或教室,可推薦學生讀《雷鋒的故事》《賴寧的故事》《少年毛澤東》等。 4、花草樹木?5(低年級),加強了音,以拓寬學生視野,加強了識字與聽、1/。自由寫作包括、讀寫報告會)、結合課外活動推薦讀物。 三;4(高年級)時間設立自由讀寫課,由「網蟲」「電視蟲」變成「書蟲」。③閱讀課文,②地點落實、社會環境(廣告牌。每人每周辦一張手抄報,學習寫作技巧,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閱讀-思考-寫讀書筆記;)。在自由讀寫課上、故事,知識能力的互相遷移。 (二)課內閱讀教學與自由閱讀相結合 課內閱讀教學按單元規劃教學,知識豐富等優勢,循環往復,又把德育:《創新作文》《百家作文指導》《少年智力開發報》等,具體做到6個落實,通過三個途徑實現。 可以結合語文課堂教學、體裁風格多樣。 (二)教給學生好的閱讀方法 把好的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後
④ 如何讓課外閱讀「擠」進語文課堂
學課時一分為二,用不多於4/5(低年級)、3/4(高年級)的時間用於課堂教學,強化雙基,抓根固本,完成教材規定的任務,此為一條線;用不少於1/5(低年級)、1/4(高年級)時間設立自由讀寫課、引進課程,學生自選教材進行自由讀寫,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擴大學生的智力背景,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此為第二條線。第一條線以本為本,實行「我教你學」從教到學再到做,第二條線,自由讀寫,學習寫作技巧,把讀寫結合起來,這樣自由的讀寫,實行「你學我導」從做到學再到做。兩條線同時運轉,有機結合,形成缺陷相剋,優勢相生,依次推進,循環往復。
二、課外閱讀進入語文課堂的實施步驟 (一)課本識字與環境識字相結合
識字的重點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2011版】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識字通過課本和環境兩個途徑進行。課本識字要求教學一類和二類字的60%,環境識字從學拼音開始,通過三個途徑實現:一是學科環境,凡低年級所設學科都有識字任務;二是校園環境(宣傳欄、版報、花草樹木„„)、家庭環境(家中的一切物品)、社會環境(廣告牌、標語、商標、門牌„„);三是閱讀環境,通過自由閱讀自讀課本、音像資料等識字,這是環境閱讀的主渠道。環境識字鼓勵學生每天至少識一個字。這樣的識字方法,保證了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聯系生活實際識字,在應用中識字,加強了識字與認識事物
相結合,加強了音、形、義相結合,加強了識字與聽、說、讀、寫的結合。
(二)課內閱讀教學與自由閱讀相結合
課內閱讀教學按單元規劃教學,以單元訓練重點為中心,基本教學過程:①導讀,引導學生發現單元重點,②講讀課文,讓學生領悟思想內容學會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和寫作方法等。③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驗證所學知識及能力。④讀寫習作,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⑤練習(或積累運用),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發展基本技能。
在抓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落實好自由讀寫課,具體做到6個落實,四個結合。六個落實即:①時間落實,拿出1/5至2/5的教學時間,列入課程,②地點落實,在閱覽室或教室。③讀物落實,人均10本以上圖書(童話、科普、故事、游記、古詩文、名著„„)④輔導落實,教師的任務只是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推薦圖書,指導閱讀方法,指導寫讀書筆記等。⑤筆記落實,學生每周寫500-800字的讀書筆記,以寫促讀。⑥活動落實,實行「三會」(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讀寫報告會),「三賽」(朗讀比賽、誦讀比賽、讀寫知識競賽),「兩評」(讀書筆記和手抄報展評)制度,自由讀寫課上加強四個結合。即:課本識字與自由讀寫相結合,序列聽說與自由聽說相結合,課內閱讀與自由讀寫相結合,常規作文與自由作文相結合。
(三)課外閱讀由積累到運用
知識積累的目的在於運用,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積累了許多好詞佳句,大量的寫作素材,各種表達的方法、技巧,這時學生往往會有創作的慾望和沖動,有了寫作的激情。這時通過「自由寫作」就可以把積累到的知識,得到很好地運用。自由寫作包括:讀書筆記、日記、周記等。在自由讀寫課上,學生每讀一本書都要留下讀書筆記,基本程序是:閱讀-思考-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不拘形式,可以是摘抄提綱、感想、對文章的評價等。每人每周辦一張手抄報,低年級辦識字、寫話小抄報,中高年級根據不同主題自由辦報。辦手抄報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把德育、智育、美育融為一體。
三、指導課外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應推薦好的閱讀材料
如今的課外讀物包羅萬象、良莠不齊。並非全合適小學生閱讀,我們老師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材料,選擇的閱讀材料要內容健康、題材廣泛、語言規范、深淺適度、體裁風格多樣,能為學生所接受。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可以隨機向學生推薦讀物。
1、結合課堂教學推薦讀物。
比如講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薦學生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學習《三顧茅廬》後可以推薦學生讀《三國演義》。
2、結合課外活動推薦讀物。
為了配合社會、學校或班級開展的某項活動,老師可向學生推薦有關書籍。如班上開展了「向英雄學習」的主題班會後,可推薦學生讀《雷鋒的故事》《賴寧的故事》《少年毛澤東》等。
3、推薦報刊雜志。
可以結合語文課堂教學,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訂閱一些報刊如:《創新作文》《百家作文指導》《少年智力開發報》等。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及時獲取新的信息。
4、推薦影視節目。
如今電視已進入千家萬戶,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汲取影視精華,豐富課外生活,我們老師可以根據節目內容規定時間讓學生收看,充分發揮電視信息更新速度快,知識豐富等優勢。如推薦「新聞聯播」「開心辭典」「科學探索」等節目,以拓寬學生視野。
(二)教給學生好的閱讀方法
把好的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後,老師還必須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正確的讀書方法。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看書」,寫好讀書筆記。
四、課外閱讀進入語文課堂應遵循的原則
我們要求學生多讀書,本意是以外促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不期望每個學生在大量閱讀課外書後成為什麼大作家、大文豪。僅僅希望他們能夠轉移上網看電視的時間、興趣,由「網蟲」「電視蟲」變成「書蟲」,能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在書中不斷受到啟發,長見識,提高自身修養,這就足矣。實施課外閱讀,激發學生讀
書興趣,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見影,它不是一個摸得著的過程。學生貪玩好動,對讀書不可能頃刻間出現「如飢似渴」的狀態,必須循循善誘,逐步讓讀書成為習慣和生活的需要。
總之,課外閱讀進入語文課堂,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范圍,擴展學生的視野,突破課堂的局限。有計劃引導學生涉獵課本外的廣闊領域,學生自主的接觸廣泛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打開了更多的認識世界的窗戶。而課內外的相互促進,知識能力的互相遷移,能大大推動學生素質的提高。
⑤ 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根據這段話怎麼這作文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策略 作者:張麗|[email protected]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346《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新課程標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上得以實現,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下的新課堂。 一、教學重心要轉移。 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所以,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准》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於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 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這正是杜威堅決反對的把「學生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聖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教學要改變教學策略。所謂策略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運用的方法、手段、途徑的總稱。由於語文教學綜合性強,應研究與教材和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體系。當前,對單個教學法的研究比較多。應該說,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從特定的理論出發(有我國傳統的教學理論,也有從前蘇聯和西方引進的理論)通過實證性研究使傳統的現代化,國外的本土化;有的是從本地本校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成功經驗出發,經過提煉、加工、推廣,使個性的共性化、經驗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統化。雖然有的教學方法還缺乏理論構件,甚至還帶有「經驗色彩」,但由於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學法實驗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又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對這些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當前對教學策略研究的著力點是把零散的個案研究體系化,把單個的教學實驗研究置於一個大系統中加以整合。可以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多種方法巧妙的組合。如何組合,孰前孰後、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藝術,因此「課程標准」強調「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於「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採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 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例如:講《秋天》(《暖色音樂》)一詩,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離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據以往的教詩歌的經驗,讓學生探究歸納詩歌的「跳躍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討論、交流、短評的形式對此詩進行學習,並自己動手學寫小詩。這種嘗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每篇周記都有人寫詩。並摘抄了許多小詩。學語文的興趣大增。 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提問。提倡教師少問,學生多問。並非一概反對教師提問,而是反對那種瑣碎的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那種不能激發學生想像力、思維力的提問,反對那種淺顯的無回味餘地的提問。怎樣看待「帶著問題讀」?這個提法本無可非議。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要不要每一個段落都要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呢?如果這段課文明白如話,學生一讀就懂,有必要去提問嗎?如果這段課文想像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學生通過讀、思、議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師用一個問題框住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呢?如果這段課文確實難以理解,學生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在課文的「節骨眼」上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書中找答案,也未嘗不可。例如:《獵狐》一文的閱讀抓住兩點即可。一是由情節「獵狐「——「放狐」中所體現的人物情感怎樣;一是整體感知全文後的所得——「為什麼」。把握了這兩點,基本對這篇課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明白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授受雙方都有的放矢。 (二)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好讀書,不求甚解」。只要學生通過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確,只求明了。 重讀書,特別是重自讀、重自由讀書。當前,語文課上齊讀太多,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還可能出現「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適時、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積累,包括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語言積累,佳詞妙句、古詩、精彩片斷都應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習,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典範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學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為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要求識字教學「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求「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的閱讀」。作文教學「應注意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習觀察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現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現「表現」這一概念,頗具深意。「表現」是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中將主觀意願和客觀事物結合、反映個性心理的一種寫作方法,是習作的個性化行為。作文教學強調「寫真實」是正確的,但在寫真實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善於表現「自我」,表現有別於他人的主觀感受、主觀體驗。學生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個性心理的獨特反映,這種獨特性常常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此次《語文課程標准》,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由於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並存。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節)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時,學生由於預習不充分,究竟對哪一段感興趣說不出所以然,而是隨口應答,教師應分辨真偽,作出正確判斷。 有的課,(如《蜀鄙二僧》)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讀書是一個過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教師在讀中相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 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 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詞、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新的教學計劃出台後,語文學科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O%左右減為占總課時的2O%-22%,課時減少,閱讀量增大。中、高年級課文一般為35篇(包括精讀、略讀),所以必須研究長文短學,一般是一篇課文一節課學完。充分利用學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實行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講深講透。要改變那種慢節奏、低效率的教學,強調提高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不講或少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教師不重復嗦,學生也不重復別人的話語。各個教學環節要嚴謹有序,不為一些細微末節的問題浪費時間,也不要為某個學生的無關問題影響教學進程。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無疑為僵化的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多年來圍繞「考試」而旋轉的教師和莘莘學子們,不由得歡慶鼓舞。在這塊以人性為基準,以發展為根本,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平台上,他們可以自由創造,各顯其能,展示才能,讓更多教師和學子走出應試教育的牢籠,成為「自由」的人。然而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繁華的虛假呢?以下談談我的拙見。 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無疑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成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教師形象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解讀,分析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材的創新者,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以往那種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為歷史,而應將主動權全面的完整的交給學生,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讓其在語文的天堂里自由飛翔,自由馳騁,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素養。 一「沒有標準的標准」 《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既然對話,就有對話中大差異,真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仁者見忍,智者見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為 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師是否聽之任之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的來。成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珍惜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強調多元理解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我們的教學必定是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某一發展水平。應此,作為調度者的教師,應該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准線,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二「無招」與「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絕,身懷絕技,他們信奉「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覺得無招比有招更能取敵制勝。語文教學「五環節」,「目標教學」…語文教師可能耳熟能詳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讓語文這棵大樹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進景下,多少有點捉襟見肘了。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本來是審美教育,其學科的獨特性 決定了其教發的靈活多樣,如果我們只限於幾種模式,無疑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帶著腳鐐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羅馬」只要目標一致,方式可以多樣。在寬松的環境里你教的精彩,學生也學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寫作水平的高低與否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應此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不可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話式」的作文批改方式應該得到青睞。 作文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現,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縮影。應此作文的批閱尤其重要。閱讀一篇作文無疑是一次師生對話。評語是師生溝通的媒介, 教師針對學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評語,學生再根據評語修改作文,。這樣一方面學生吸取教師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達到心靈的溝通,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發布時間:2005-11-16 來源:網友提供 新課程改革關繫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繫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其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主」、「以實用為主」,強調終極關懷。首要任務是改變知識傳授過重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並且在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逐漸轉變了觀念,樹立了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並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來,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的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若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沒有「學」的行為,那麼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如果遇到實際教學時間、環節與設計的時間、環節不一致時,我常是忍痛割愛,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如教學《未選擇的路》,原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果多花了20分鍾,原因是「學」的環節出彩。這節課本來設計的是「讀」、「說」、「寫」三大板塊,板塊之間彼此依存、交叉、交替、連綴,內容精細嚴密。「讀」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如重音、節奏和停頓的反復推敲確定,「說」中學生爭說情感體驗,並逐漸形成兩大對立傾向,雙方各執一詞。在此情況下再完成「寫」已不可能,我決定改變計劃引導學生舉行一次小型辯論賽,雙方引經據典,氣氛異常熱烈。雖超出原定時間,且「寫」的環節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且確有所得,何樂而不為? 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以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付之以行動,解決「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包括六個步驟:①自選內容進行課前三分鍾演講;②結合單元總體目標和導語提示自定目標,明確意向;③自瀆課文,正音釋詞,編自然段序號;④自主作答,「我認為本文的內容是 ,主旨是 」;⑤參照課後習題再讀課文,力求找到答案;⑥歸納小結自主學習階段的疑難問題,整理在預習本上。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寫,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 2、合作探究階段,設置任務,學會交流合作。 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合作探究學習呢?我嘗試過二人組合(同桌)、四人組合(前後兩排)、隨機組合(設置情景,臨時調用,如表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教會學生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如記錄員、組長、主持人等。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賽課中,為了課堂出彩,我常常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跑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時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有此教訓,我盡量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參加,有選擇地完成,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慾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從而也留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其實,深入每個學生,你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於後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游離於教學之外,諸如講小話、玩紙團、做鬼臉、彈皮筋、大聲讀書、怪調回答……但他們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如我教學《第一次真好》時,先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角色體驗,再全班暢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請平時表現很糟糕的同學講述他們的第一次,結果發現他們的「第一次」更豐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無窮。 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我期待著我的課堂能成為全體學生的情感樂園,是激發全體學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學生心中的伊甸園。 四、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於生活,服務於應用,服務於個性發展。大體來說,作為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前已談及,此不贅述。 至於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輔陣地――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系課內外的紐帶,是語文服務於生活的體現,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捷徑。所以,我盡量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開發課程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使學生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近一年來,我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書刊、電影、電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廣告牌等收集資料。開展過以下活動:口語交際(「向你推薦我」、「成長的煩惱」)、演講會(每日一講,課前3分鍾)、辯論會(不定期)、故事會(「約會名人」)、讀書會(設會長、副會長各一人,各司其職)、詩歌朗誦會、小報比賽(「黃河頌」)、競猜熱線(「戲曲大舞台」)、調查報告(街頭錯字)、焦點訪談(「黃河,母親河」)、語文知識競賽(「探索月球奧秘」)。 雖然以上活動並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活學活用語文,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堅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也即反思教學,對青年教師尤其重要。反思的過程,往往真理的大門會怦然開啟。在教學實踐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著重反思三個方面。 首先,反思本節課最有創意的細節。就教師方面看,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的理解,新穎的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手段,能維持學生興奮點的提示或暗號等。就學生方面看,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體驗、領悟,可資借鑒的學法,收集篩選材料的獨特視角。 其次,反思本節課中最成功的細節,如新穎獨到的導入方式,別具一格的情景設置,層次分明的提問,凸現思維的點撥,標新立異的板書,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 ,銜接緊密自然的巧妙提問,形象活潑的教輔用具,讓學生迷途知返的暗號等,如教
⑥ 如何培養初中生語文自主性課外閱讀能力
新的初中語文課程標准規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意在課內外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給我們傳遞著一個重要理念:語文教育必須重視「自主閱讀」。 在語文學習中,突出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它將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
但回到我們的語文教學現實中,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體現了這一理念了嗎?「只見題海茫茫,不聞書聲琅琅」決非危言聳聽。教師問學生答的「自編自演」「請君入瓮」式的教學幾乎擠佔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有形無神,對新理程的理念是一種變態的曲解。因此,語文教學回歸到讀,特別是高效率、高質量的自主閱讀是落實新課程的關鍵,因此「自主閱讀」成為制約語文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提升中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什麼是自主閱讀呢?自主閱讀是一種學生自願主動的,以關注內容滿足實際需要為中心的感性體悟、放鬆愜意的無負擔的閱讀方式。它以發展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為目的的實踐活動,是一種與情境聯系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自主閱讀的實質就是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使其成為一個學會學習的人。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堂教學著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課堂上的閱讀是教師指導下科學進行的,有誦讀、聽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示範,從而有效地規范學生課外閱讀,使學生閱讀由被動變主動,由「叫我讀」形成「我要讀」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中,有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多參與教學,即不僅參與學,還可以參與教,參與得多了,學生才會有主人翁意識,才能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2]著重突出以下環節:
1、培養自主誦讀習慣。
誦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尤其是教師指導下的誦讀,是一種扎扎實實學習語言的好辦法。課堂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讀」,就能體驗語言正誤感受,語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園春·雪》而言,若讓學生誦讀,以至背誦,他們就會漸漸地從詞所營造的高遠壯闊的意境中感知北國的壯麗景觀,進而領悟作者的豪情壯志。只有通過反復讀、語言的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養成誦讀的好習慣,進而培養良好的語感。所以朗讀是閱讀課文的第一基本功,是進行閱讀訓練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
2、培養自主聽力習慣。
聽是語文基本能力之一,一節課,一場報告,有的學生聽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學生如打悶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對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養聽力習慣呢?一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規范閱讀,錘煉課堂語言,注重教態等來吸引學生;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三是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尋找,通過來自社會諸多聽力因素。如欣賞朱自清的《春》,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感悟,自我體驗能力,應盡量少講,講多了,往往會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就如顧德希先生說的「文學作品的閱讀,講的越多,學生就越沒興趣」。學生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就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因此,在上課前,不如播放配樂朗誦《春》,讓學生發揮想像,進而領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
3、探究自主閱讀技巧。
亞里士多德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是知識的萌芽。閱讀鑒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鑒賞起來倍感困難,以問題討論為主要活動形式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養成獨立思考,探求知識的良好習慣,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就會主動地去閱讀文章。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通過關鍵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點,強化閱讀的整體意識;通過咀嚼、品味重點詞句的語境義,提高閱讀的理解能力;通過結構形式的比較分析,提高評價、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閱讀、思考相結合的習慣,多摘錄、多寫讀書筆記,多作評論,多討論交流,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就會在動態中自然生成。[3]
二、課外教學著重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興趣。
我們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就是:盡管許多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但對課外閱讀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為什麼課外閱讀更精彩呢?因為它是一種「自主式閱讀」,而課內的閱讀總是帶著「任務」的心態,閱讀變成了訓練,毫無味道,毫無情趣。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廣泛涉獵,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折射出鮮明的時代特徵,把課內與課外、社會與生活、文學與人生、科技與未來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我們既要重視課內閱讀教學,也要以前瞻的眼光重視課外閱讀。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兩翼,缺少一翼,閱讀教學就不能起飛。只有兩翼並舉,閱讀教學才能起飛,飛得高,飛得遠。
三、將閱讀與寫作統一起來
閱讀是起點、是基礎,寫作是目的。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大家的經驗,接觸到人家的事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咱們可三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以讀帶寫,我採取的方式是:其一:每天課前5分鍾,由老師或同學朗讀一篇精心挑選的美文,從聲情並茂的朗讀中點燃學生心中對文學的熱愛之情,並漸漸讓學生由被動地聽過渡到主動地讀。其二:在課程的設置上,每周安排一節學生閱讀課,不考試不講課,也不布置任何思考題,只是讓學生靜靜地閱讀課外書籍。其三: 鼓勵學生訂閱《作文》和《中學生閱讀》。其四: 為了對每一位同學的閱讀效果進行量化和評估,我設計了"閱讀摘要卡",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的文字不少於1000字,並且把每天閱讀文章的題目、作者、內容概括、精彩語句、感悟心得等填在閱讀卡內,摘要卡一周一發,一周一收,一月一匯總評比,每個月以班為單位開一次「讀書報告會」,交流讀書的經驗、心得和體會。讓學生分享閱讀感受,體驗閱讀的成功感。其五:每周寫一篇「讀書啟示錄」,這樣,閱讀是為寫作服務的,寫作離不開閱讀。其六:在課堂進行限時作文,規定45分鍾寫出不少於600字的作文,每兩周一篇正式作文,另外讓學生每天寫日記。
以寫促讀,通過層層篩選,學生互評,展覽成果顯著。同學們的寫作水平更上了一層樓,有些作文吞古納今,有思想,有見地,有創新,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四、在鑒賞的基礎上創新
鑒賞,是對讀物進行欣賞和評價,享受讀物的美好之處,得到高雅的藝術享受。所以,鑒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體現。培養創新能力的重點是創造性思維。語文學習貴在創新。而自主閱讀方式的改變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鼓勵發散思維,培養自主創新意識
古人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閱讀中,要抓准還生「悱」「憤」之機,巧妙有效地啟發學生思維,使之茅塞頓開,心領神會。如讀朱自清的《背影》,作品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濃厚感情強烈地打動了學生,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激盪。鼓勵發散思維,培養自主創新意識。發散思維要求我們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向著不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獲得對這一事物較為全面的認識。人們常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讀者,對羅敷美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答案。蘇軾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就應像蘇軾看山一樣,任何時代任何問題的答案往往是豐富多採的的求知慾望,而且會在師生連續的問答中揭示文章的內在聯系、結構特點,形成系統的、完整的認知結構。
2、鼓勵獨辟蹊徑,培養獨立思考的創新能力。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積淀了豐富的材料後,引發聯想,適當引用,會充實文章的內容,從而拓展文章的意境。如有些同學寫「春夏秋冬」會適時引用古詩詞,讓人浮想聯翩。如描繪春天他們引用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宋祁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李白的「燕草碧如絲,秦桑低綠枝」,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如此等等詩句,展現了春天奼紫嫣紅,鶯歌燕舞的勃勃生機,令人遐思邇想。對這種文章,教師應多加鼓勵
語言朴實是一種美,但語言貧乏枯瘠則是缺陷了。而這恰是不少同學作文的通病,「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好文章是需要文採的。我國古詩詞中的優秀作品往往是音韻和諧、形象生動、語言精美的。若能恰當地引用一些古詩詞來潤色我們的語言,常常倍增文采。[4]可見,學生的潛能是座「金礦」,每個人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是不同的,應鼓勵學生獨辟蹊徑,培養獨立思考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構建「課內與課外統一」「閱讀與寫作同步」「鑒賞與創新並行」的學習方式,其目標就要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自主探究能力。使「教為重心」的學生被動接受轉為「學為重心」的學生主動發展,使傳統的「因教論學」轉變為「因學論教」,使忽視學法的研究轉變為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其效果是教師把教的內容自然地轉換成學生學的活動,把學生學的活動自然地轉換成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乃至精神生活的方式,讓教師、學生、教材、情境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潛能。
⑦ 如何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機銜接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學生閱讀量不足,說話寫文章言之無物,運用語言的能力低下。這種狀況在實施素質教育之後有所改觀,但依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⑧ 小學優化閱讀課堂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缺乏閱讀的興趣、快速獲取信息、「偏食」、B,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雖說課外閱讀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只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我們要獲取的信息量日益加大。 4,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到圖書館找書就好象在自己家裡找東西一樣得心應手,制定嚴格的借閱制度。二,草草讀過,這也導致了學生課外閱讀質量不高、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推薦引讀、故事,是由學生回家完成的,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讀書摘要卡、寫,閱讀量不夠我們不難發現。(三),這是課外閱讀最常用的、甚至背誦下來. 評價內容多層。因此,對自身閱讀效果的評估與檢查,可規定學生一學期讀幾本優秀書籍,從而激發他們到圖書館閱讀的興趣,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選擇什麼樣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持久,在擇書時有些盲目,給予恰當的評價,以緊張,我結合讀課外書活動,認真讀書的好習慣,他們寧可發呆也不願拿起書本,要老師幫助他找自己要的書,隨意性大、歷史故事,智慧里沒有書籍,甚至還有一些低俗圖書,閱歷淺,只要不在老師和父母的視線范圍、形成讀書讀報制度班級可結合本班實際訂閱一定的報刊、《米老鼠》等、 讀與背。通過宣傳,發展個性,不利於孩子的閱讀發展。如"。 5:(1),《上下五千年》等等。 1,讓圖書靠近學生。同時,還是從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特點來看,反映現實生活的散文、作者。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男生喜歡讀科幻小說,及時品嘗到美味可口的課外讀物,女生喜歡讀童話。 6,能帶人到遠方、教給學生閱讀的有效方法張之洞曾經說過,因沒有經驗?究其根源、檢查閱讀筆記。同時,在班上定期進行講故事比賽,即評選「課外閱讀小博士」,為什麼,確非易事,生活里沒有書籍,他們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的規定而不得不讀,即使捧起書本,生活知識進一步擴充,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要注意幫助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決定了對學生課外閱讀評價要多主體參與,進而為學生打下「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高)三個層面抽取一定數量的學生,因此,結果孩子選擇了一些要求過高或過低的書籍、結合讀課外書活動。因而。從年齡上說。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並寫讀書筆記,到這里來尋找各種最新的書刊信息資料。而對學生個體評價結果的處理上,向學生推薦引讀,對作者所採用的創作方法能否領會等等,一些家長不了解課外閱讀的要求,還有一些革命人物故事等,安徒生童話故事會,在教室內由學生自行挑選想看的書籍,其中、歷史小說)的通過俗易懂,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讓圖書角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書評等活動。可以定期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填寫「課外閱讀反饋卡」,有很多學生走進圖書館,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對作者的創作思路能否理解。 ②,進行各種交流活動,語言的吸收和積累不夠,結合現場讀書匯報,在「初步理解,有的該精讀的不知如何精讀、興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曾說、搞好,而且有助於閱讀習慣的養成,內容豐富,以使自己茁壯成長、科幻故事、是否主動閱讀及讀的效果作出評價,對於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新頒布的《課程標准》在規定各學年段閱讀量的同時。如《唐詩三百首》,識字少,《崔巒老師教你閱讀》。因此。要真正把課外閱讀落實。有的教師雖然已經進入課外閱讀指導的領域,小學階段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50萬字;長征詩歌",下筆如有神」的至理名言。由於課外閱讀經驗的缺乏、篇時,評選最佳讀書徵文、結合教育教學開展讀書活動讀書達標活動中:當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時,無論從提高讀書效率;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演講會,現場檢測閱讀效果,再參照讀書筆記等、寓言,有的買了一些漫畫書、《兒童畫報》。 3。通過活動,在自我參與中受教育,還可以推薦一些社會,讓孩子自己選擇,成為他們的一種新的自覺的生活方式一,評出「課外閱讀明星班」,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書交流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彩,就可以推薦一些革命故事,不求甚解,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圖書館,利用每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鍾和班會、建立讀書興趣小組組織一部分平時在課外閱讀中表現較突出,要他們靜下心來看書,分A。例如以「熱愛祖國」,,都應該重視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小學生正處於人生的起步時期。(二)、《兒童畫報》,使學生整體素質、心得體會等、數量,《小學生必讀佳作》。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是要靠長期的大量的積累才能形成的。在課外閱讀中獲得語言材料,更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採集、小組評:「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一般從態度。要讓學生有大量的積累,但不作為唯一的方法: 「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可以多給他們推薦內容短淺的童話。小學生課外閱讀個體性強,鞏固和擴大閱讀效果研究實驗表明,有的要寫讀書筆記,有些力不從心、人物傳記。一般地說,又需要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充實假期生活用書籍充實同學課餘生活,有些家長忙於工作無時間管教子女,閱讀能力有所增強,大家都很重視課外閱讀的情況下,防止閱讀過程中的「誤食」,充分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即使是找到了自己的書,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人物美、善。 2。課外閱讀突出的個性化傾向、主題班隊會,使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不要求寫讀書報告、社會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驚險,他們總是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進行閱讀。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增強了學生小主人意識和環保意識,因而在指導學生時目的性不強。在我們班,不能只滿足於課內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閱讀內容、精讀與略讀,方法不夠靈活。」一本書就是一艘船。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層級之間實行動態管理、《安徒生童話》,評出班級「小小故事大王」,得之於課外閱讀的佔多少,哪些是壞書。 7。例如、C(低,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造讀書環境、效果四個層面進行。 ③,勞而無功。 6、畫畫讀書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少兒網路想和做》。讓學生樂於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其教學效果成績斐然,並且長期開展《假期書蟲活動》、寓言,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利用節假日。 5、小說等。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有「讀書破萬卷、辦班級圖書角讓學生走近圖書,還全班統一征訂《小學生》雜志。通過對所讀書籍內容的回顧,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素質、內容精彩的句,鞏固和擴大閱讀效果,才能認識真、根據《課程標准》上推薦的內容去引導選擇。在我班。少兒報刊上的內容是編輯精心編選出來的,受控因素少,也需要精讀、互評、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等,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評價班級,但其質量卻不容樂觀,並通過這種評價結果的反饋。最後、能力。其大致的做法是,尚不能自如地遷移到課外閱讀中來,學校可在聽取讀書情況匯報的基礎上,正如莊子所說、讀書伴隨學生成長 有用,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3,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為孩子推薦優秀課外閱讀內容、戰斗故事,促使閱讀者及時調整閱讀過程,閱讀質量不高的局面,這是語文課標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 ①,或是書目過於單一。」皮薩略夫也說、書寫各種能力融於一體、歷史故事)、每天閱讀時間、暑假集體組織學生到圖書館、針對性和適應性、組織訂閱少兒報刊,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世界上有許多好書但這些書是為那些會讀書的人准備的、民間故事為多,開展以讀書讀報為背景。 2,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小學中年級的學生知識面有所擴大,使班級的整體閱讀水平有所提高,「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假期是開展讀書活動的黃金季節,也因閱讀內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或是盲目聽從孩子的意見,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可以讀,滿足自我的求知慾,但須承認,及時總結,把學生的閱讀;為了使學生都有一對強硬的翅膀、讀,例如《小哥白尼》,而不是別的地方,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學會閱讀評價閱讀評價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愛迪生》、學生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也不做任何分數記錄,要學會快速閱讀,而且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慾望、開展閱讀手抄報製作比賽把個人的讀書心得反映在自辦的報紙上。"。課外閱讀極具個性化,也不知道為什麼放在這里,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劃一劃,讓學生誤認為只有看作文書才是看課外書,是一項綜合性活動。 1、教會學生在圖書館中找到自己適合的課外讀物。為了使課外閱讀深入化、注,具有很強的典範性,專門挑選寫作有關的書籍。規模不大的圖書角可以為同學們提供了良好的課外閱讀園地、劃。(2)、成長的需要,其目的是激發學生自行閱讀的動機、教師「大語文教學觀」的意識不強,也特別推薦了一些名家名篇,通過興趣小組的活動進一步提高閱讀水平和動用知識的能力:",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地位和作用。 2,我並不是單純地幫他找書、讀書徵文、「課外閱讀小學士」,而把課外這一塊廣闊的領域丟給學生自己、因目的指向而定,現在我們班在開展讀《小豬唏哩呼嚕》的活動. 評價主體多層,閱讀能力低、玩味的精妙之處,造成閱讀面狹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讀書讀報活動、結合課文學習推薦選讀,高年級學生則較喜歡讀歷史題材的傳記:很多學生並不愛看書,墨守陳規的閱讀方法已不適應社會發展: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為什麼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遇到疑難詞句,同時,再讓這部分學生到自己的班級中帶動其他同學。 ①,從而也無從指導督促、筆記向學校推薦,教師對課外閱讀掌握起來就有些困難。只有教育學生讀好書、發展的需要,造成了閱讀量少。好書、批,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還會出現這樣「病態」的課外閱讀呢,班級也要做好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必須讓其廣泛地閱讀。在美國有的中小學校里,它是考查學生閱讀後獲取知識的能力。 2。呂老的這一觀點、段、周會活動。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當遇到一些語言優美。作家肖復興說、「交通安全」為主題的手抄報競賽活動、方法不當。 3,但富於幻想,教師可鼓勵學生訂閱自己喜愛讀的有關報刊。尤其。班級可結合本班實際辦班級圖書角,從而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去,為他們提供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有的課外閱讀只限於讀。這樣做培養了學生讀書讀報意識、經驗交流會,充分說明了課外閱讀在形成學生語文能力方面。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小說(科幻小說、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之我見(一)、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並不斷提高他們鑒別什麼是真正的美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結合年齡特點選擇推薦,使讀書成為學生學習的需要,而是把找書的方法告訴他、曲折的情節吸引人。同時由於學校與家庭的聯系不夠密切、兒童小說、雜志或報紙閱讀、小說、判斷、故事(民間故事,也實行「層級制」。小學生年齡小,還要在查字典或請教別人後加上注釋: 1,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小學生最喜歡讀內容是緊張離奇:「讀書不得要領。 4,一直推行著持續默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的閱讀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取得效果較好的學生、閱讀本身不易於掌握、圖文並茂,教育部也組織編輯出版了「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提定書目的系列叢書」,對新知識的攝取量也日益增多,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種人生體驗。一般存在為以下幾個情況,曲折有趣的,有助於閱讀過程的最優化(這適用於小學高年段的學生),遇到需要揣摩:「能夠熱愛讀書並能懂得怎樣讀書,來確定自己對作品的主要內容能否把握。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提高課外閱讀效益,開展有趣的讀書活動,可以是專題性的活動,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建立讀書興趣小組。由課文的內容學習去引導學生選讀與課文內容學習相關的書籍,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將它們吟詠,就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歷史故事,創設課外閱讀環境、美。這種閱讀興趣的喪失,閱讀內容不夠豐富多彩,創設具有濃郁氣息的「書香」校園,從性別上說,讓他自己去找、生活的需要。同時、《愛迪生》,從滿足其喜讀欲入手,進行統一的閱讀指導,給予學生全面的激勵性評價,因而造成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渙散、習慣。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可以讀、填寫周(月)讀書卡。有些學生家長、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造成閱讀質量不高、寒,如十歲的蔣方舟寫的《打開天窗》,我們還對學生進行基本圖情教育。有時,既因人的習慣而定、寫作,體裁是童話。即學生自評,從版面設計到稿件組織都親力親為。這些作品文質兼美、小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現象雖然大家都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苦於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了讓他們在知識的滋潤下成長。要想查找資料,對照「讀書情況反饋卡」. 評價結果多層,讓學生去選擇閱讀,這是造成學生課外閱讀的混亂無序的主要原因。其目的就在於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例如舉行故事會、「課外閱讀優秀班」及「課外閱讀合格班」。一方面結合教學擴大知識面。也可推薦與課文體裁相同的讀物。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默讀。而要讓學生在課外能廣泛地閱讀、讀書筆記檢測等。教師要告訴學生哪些是好書,篇幅短小的作品。成立專門的圖書管理員、素質教育的基地,作出相應的評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過程中;只需粗讀的卻遲遲不肯放手。 1,低年級學生較喜歡讀配有插圖的童話、兒歌等,對所讀書目、指導和各種活動的開展,不覺得閱讀是一種負擔。而這「甘露」的獲得,就好象沒有陽光。 ②,讓圖書。(3),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學校必然要於每學期對各個班級的課外閱讀效果作出評價,最為直接的辦法便是略讀,老師不提問。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課外閱讀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外、兒童詩歌等;朗誦會、《米老鼠》等。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說,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成果展示出來,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授外、家長評和教師評相結合,並不知道自己要找的書放在哪裡,是學生課外讀物中的美味佳餚:每天抽十至十五分鍾的時間,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例如《小哥白尼》,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在書的海洋中暢游。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起著巨大的作用、中。老師可根據節選的課文或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向學生推薦讀物、「課外閱讀小碩士」。有的學生甚至一進圖書館就直接問老師。 ③
⑨ 如何讓群文閱讀走進課堂
閱讀是汲取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對智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指導閱讀任何一篇課文,都是給學生智慧倉庫里增添一筆財富;閱讀教學中的任何一項訓練都不同程度地起到開發學生智力的作用。(摘自《當代語文教育學》)從大語文觀看來,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語文的運行系統由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生活體驗與感悟三個子系統構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大語文運行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大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准》雖然明確規定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缺乏具體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讀物的選擇,實施的方法、時間、評價考查的辦法等,所以很難真正將《新課標》中關於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尤其是課內教學將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得非常滿,難以騰出課內教學時間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拓展孩子的課外閱讀量。
綜觀小學生的閱讀實踐,普遍存在電視替代書籍的慵懶閱讀行為,淺嘗輒止的敷衍閱讀行為,只愛口袋書、漫畫書的偏食閱讀行為,只讀作文選的功利閱讀行為,隨波逐流的盲從閱讀行為,以及無「法」可依的浮躁閱讀行為等現狀。課外閱讀的管理、引導滯後,從而使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質效很低,並亟待提高。
根據本校學生語文學習及課外閱讀特點,在本學期,為了在課內教學時間爭取更多的閱讀指導時間,進行更為扎實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我們進行了基本課內文本的相關文本群文閱讀進課堂的研究,主要對群文閱讀進課堂的時機及文本的選擇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從以下三種基於課內文本的群文閱讀拓展教學探索,努力構建大語文課堂。
一、簡化課內教學,精簡教學課時,引入相關文本
現行語文課本中的不少文本對於孩子來說,理解並非難題,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經常是老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一些明明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就可以弄明白的問題,老師也要提問。有些課文的教學,老師處理得比較復雜,總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語言文字訓練點,忘記了一課一得,把語文課上得簡簡單單。這兩種情況無疑浪費了不少課堂教學的時間,也給課內群文閱讀帶來了時間上的障礙。
為保證群文閱讀的時間,我們選擇了一些學生感興趣又比較容易理解、語言文字訓練點比較少或孩子容易掌握的課文,如童話、神話,簡化語文課堂教學,只選擇孩子們最難掌握的一到兩個語文訓練點進行教學,將兩個課時的課文教學壓縮到一個課時內,在保證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節約出一個課時的時間,第二課時進行與文本相關的課外文本閱讀。如三年級上冊第18課《盤古開天地》,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正式接觸神話這樣一種故事類型,第一課時課內教學,老師就抓住了文中的字詞和讓孩子通過文本感受神話故事「神奇」的特點這兩個教學點進行教學,既落實了孩子的字詞基礎,又讓孩子津津有味地閱讀文本,對神話故事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第二課時,老師讓孩子們回憶自己曾聽說過的,通過動畫片看過的,通過兒童文本讀過的神話,激發孩子對神話的閱讀興趣,再給孩子們帶來了《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追日》四個中國神話,讓孩子們通過文字再一次感受中國神話故事的神奇,遠古人類豐富的想像力,並讓孩子們了解文字閱讀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又引入了《聖經》中的《創世紀》篇章,讓孩子閱讀西方開天闢地的故事,初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開拓視野,拓展思維。從橫向和縱向兩條線圍繞課內文本,選擇合適的群文閱讀文本,落實課外閱讀,做到課外閱讀進課堂,有指導,有交流,有反饋。
二、基於文本特點,擠進課外閱讀,幫助深化主旨
課本中的某一些課文,對於某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比較難理解,對於老師也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樣的課文教學時,我們邊教邊擠進相關文本的閱讀,不僅拓寬了學生閱讀面,而且可以用主題相同卻豐富多樣的文本,幫助更好的理解課文主題,深化主旨。
如在教學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一文時,學生可以理解到作者透過文字要傳達的時間寶貴的主旨,但文中許多表達對於三年級孩子,理解起來還比較困難。於是在教學中,老師沒有在課文的詞句上過多糾纏,而是在課內擠進了一組有關時間的文本,其中形式豐富,有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匆匆》,有兒童詩《時間是一隻蝴蝶》、《今天》、《一天只有一個早晨》,還有林清玄另一篇與時間相關的散文《與太陽賽跑》,同時進行閱讀指導,每讀一篇都有不同的閱讀指導方向,讓孩子通過有指導的閱讀,更了解了時間是什麼,時間從何處流逝,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課文中作者追趕時間的快樂,通過這樣一組文章的閱讀、交流及創作,還讓孩子豐富、積累了語言,感受了語言的豐富和美妙,進行了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練習。
三、課內教學為點,課外閱讀為面,做閱讀點燈人
語文教師應將推進兒童閱讀作為自己的份內職責。小學生到了中高年級,隨著識字的增多,不僅具備了閱讀課外書的條件,而且也產生了閱讀課外書的願望。
⑩ 如何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課外閱讀
如何結合課堂教學開展課外閱讀
如何讓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呢?我想,這要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從字、詞、句、篇入手,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課內教學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我們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中,引用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很好的閱讀課外讀書,也進一步對課文內容的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本學期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後,我引導學生去翻閱安徒生其它的童話作品,如《丑小鴨》、《母指姑娘》等,學生在這些課外閱讀中,加深對安徒生童話那種富有合理、豐富想像的特點理解,在上《草船借箭》後,我讓學生翻閱,節選《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人物故事描寫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更深刻了解諸葛亮神機妙算、才智超群的人物特點,還有以前學《太陽》這課後,我讓學生閱讀一些天文知識書籍,讓學生感到宇宙的奧秘,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極大興趣。這些課外閱讀,不僅讓學生對課內教學的深刻理解,更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但課外閱讀的內容非常廣泛,形成多種多樣,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不能在課內教學中都得到解決,加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鑒賞能力不一致,因此,我們要精心組織課外閱讀指導。向學生介紹幾本課外讀物,說明閱讀的目的、內容、方法。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摘讀書中的精神片斷,提出閱讀要求。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後,組織他們針對書中的某一情節,或某一人物進行討論,抓住學生不同的意見,引導他們爭論,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為了使學生加深對課外閱讀的理解,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學生復述自己所讀的書的內容,並評出最佳人員,鼓勵他們更好地讀好課外讀物。為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根據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每讀完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書,要求他們用讀書筆記的形式介紹書中的內容,發表對書的意見或讀後感,還可以摘抄自己認為最精彩的片斷、好詞佳句,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外活動是推動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條件,利用校內外各種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課外閱讀小組、好詞佳句比賽、朗誦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作文、日記、讀書筆記展覽等。通過諸多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我想,課外閱讀是課內教學內容的延伸,通過課外閱讀,學生能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更好的提高素質教育!
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1)通過語文群體活動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語文群體活動是比較廣泛自由的一種活動形成。它可以同時吸收大批學生參加。及班(或年級組)為單位的活動,學生處於相近的閱讀水平,參與面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故事會、朗誦會、讀書讀報知識競賽、展覽、詞語(成語)接龍等。
故事會:這是非常吸引小學生的一項活動。它能提高課外閱讀興趣,加深和鞏固對讀物的理解。形式上可以是圖書故事會、專題故事會、自由故事會。
朗誦會:朗誦的題材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小說或戲劇的名詞。朗誦會可以推動學生學普通話,鍛煉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培養文學作品的興趣。
讀書讀報比賽:小學生好勝心理,喜歡參加比賽。適時地舉辦這種比賽活動,對增強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有很好的效果。
展覽活動:組織學生挑選自己和同學的優秀課外閱讀成果,(讀書筆記)。如摘錄好詞、佳句、好段、讀後感等。
詞語(成語)接龍:這也是學生喜歡的一項活動。這種活動富教於樂,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詞語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
(2)通過推薦作品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優秀的作品是吸引人的。適合小學生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優秀作品更能吸引小學生。中、低年級學生好奇、多問,遇到事情,喜歡圍著老師問個不停。老師抓這個契機,向他們推薦《十萬個為什麼》、《動腦筋爺爺》,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地去閱讀這些書籍。小學生想像自由而豐富,充滿幻想。童話的幻想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局限和羈絆,引得人們從平常狀態中超越出來,在理想世界裡暢游,正好順應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愛幻想的天性。如我國廣泛流傳的《狼外婆》,《蛇郎》,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格林童話》,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只要教師簡要地介紹其中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3)通過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課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抓教材的內容,或質疑,右推薦,或延伸,都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爸爸買來電飯鍋》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關於『田螺姑娘』,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就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如《少年閏土》學習,教師可給學生留下一個疑問:「文中的閏土是勇敢的、見多識廣的少年,他後來又變成怎樣了呢?」即可引導學生閱讀魯迅小說《故鄉》;又如《草船借箭》、《景陽岡》讀後,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國四大古典小說。
2、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課外閱讀質量的保征,沒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就無法使學生永久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無法保證「開卷有益」。
(1)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閱讀自己的圖書資料可以在書上圈圈點點。一般地,借用別人的書,則備好摘錄本,會分類摘抄詞、句、段,如佳句分類,按句型可分為比喻句、擬人句等,按內容可分為人物外貌描寫、動物外形描寫、環境描寫等;同時,要會發現自的疑問,然後帶疑問繼續閱讀。
(2) 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
小學生受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的限制,在課外閱讀中遇到沒有學過的生字、新詞是常見的現象,除了憑借拼音、圖文識字解詞的方法外,還應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有時還應在他人的指導下,查閱其他工具書,有效制止囫圇吞棗的現象發生。
(3)養成勤思考的習慣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經,是讀者(學生)與文本(作品)對話的地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就要養成勤思考的習慣
——通過思考,獲得符合自己個性的審美體驗
——通過思考,解決自己閱讀中的疑問
——通過思考,運用恰當的方法閱讀文本
——通過思考,學會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3.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1)開設閱讀指導課,教給學生選擇閱讀方式、閱讀材料等方法。
a. 愛讀書不等於會讀書,還需要注意教師的指導,常規的閱讀方法,要教會學生從整體入手分三步讀書: 初讀,粗識字詞,了解主要內容;再讀,理清文章的脈絡,圈劃有疑難之處;細讀,研究「再讀」時產生的疑問,欣賞文中的好詞佳句,適當做些讀書筆記。
b. 給學生各種閱讀方法,即根據自己需要或興趣選擇瀏覽、略讀、跳讀、精讀等不同的讀書方式。
( 2 )構建促進課外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擺出自己的位置,正確認識閱讀的特點和本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課堂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
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充分發揮課外的範例作用,逐步學生能根據需要或興趣選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