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㈡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但我認為在教學實踐活動這個舞台上學生是主角是演員,而老師則是配角是主持人,應該以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中心,以此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二、深入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設計的前提。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有意識的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保證。
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的體系結構,知識分布。不僅是對於當前所學的這一冊的教學內容應該把握,還應該對整個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於這套教材採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為什麼會在這一冊這一課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是有著全盤考慮的。教師把握好所教內容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和前後聯系,有助於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好地形成教學設計,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點的情況下針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雖然信息技術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強,但不是說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再加工,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
1、我了解自己的學生嗎?
教學設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對學生的分析是確定教學起點的主要依據。
每一課的學習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教材默認是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已經掌握,但學生的實際情況怎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他們是否有能力應對即將學習的新課知識?如果不足,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考慮採取什麼方法補足。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新課中的一部分知識,教學設計中應採取什麼方法加以提高和鞏固。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預先設想種種教材教學內容以外可能出現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取捨、補充、簡化、組合)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已有的認知識結構很好地銜接起來,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2、我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嗎?
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倡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教學設計中的任務設計是信息技術課中的重中之重,任務設計的成敗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設計好的任務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不光學知識,還可學方法。任務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進行。教材中已經體現出任務驅動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務,但任務的細化和具體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完成。設計的任務應做到教學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學習而設計就是要把學生怎樣學、學什麼,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學放在首位。
五、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需建立與教材教學內容適應的教學環境。
與其它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課前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做較多的課前准備工作,由於學校軟硬體條件的和師資的差別,各校的信息教學環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實時高速地在網路上進行教學,條件差的學校可能至今沒上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思考:我的教學環境能適應課程需要嗎?如果不能,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彌補。
六、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學習慣:
1、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學素材的習慣。
硬體素材:計算機的壞舊硬體。特別是不容易見到的[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處理器,內存、硬碟、軟盤]
軟體素材:教師的優秀作品和學生的優秀作品
2、使用好每節課的閱讀材料、活動、和課後的探索活動
閱讀材料: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每節課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
活動設計:教材設計的活動都是 針對本節課重難點設計的,每個學生必須完成。
探索活動:課後的探索活動是針對本節課內容的外延,是要讓學生課後進行一些探索和社會實踐活動。
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國際信息技術發展動態。
我們老師應該站在信息技術的前沿,老師不僅要關注國際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也要讓學生關注。要了解其它國家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不斷進行比較,吸取別人的長處,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需考慮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優化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㈢ 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教學理念,面對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組織和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是擺在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思考、研究和解決的緊迫問題。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橋梁,它既是教學理念的載體,又是教學實踐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設想。
一、信息技術課程新理念
由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中,明確地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二)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
(三)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五)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種實施教學系統方法的具體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綜合了教學過程中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將運用系統方法的設計過程加以模式化。
根據新課程理念並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應該也所改革、有所創新。
(一)整合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可以歸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相互滲透、有機聯系的維度,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
例如我在「魅力無錫――有效獲取信息」教學案例中,通過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還能夠根據問題確定信息的需求與來源,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同時也培養學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關注家鄉發展與建設的意識。
(二)分析教學對象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信息技術的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知識載體,教學目標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內容才能體現出來。教學內容必須體現教學目標,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結合當地教學設施硬體和軟體的條件等方面來確定。
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用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目的是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信息獲取、加工和表達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設計學習任務
建構主義所闡述的學習就是基於真實問題情景下的學習、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問題構成了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信息技術新課程中也強調要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過程,強調學生在「經歷」和「體驗」過程中達到提高信息素養的目的。
構建學習任務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原則:(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點;(3)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徵;(4)要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在「魅力無錫――有效獲取信息」這個教學案例中,我設計通過獲取無錫城市的相關信息,來製作展示無錫魅力的電子作品,讓學生既學習到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又了解了無錫的發展和建設情況。
(五)組建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是指所有用來幫助學生學習的資源,學習資源是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有力保障,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資源分為兩類,其一是數字化資源,如教學軟體、專業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圖書、報刊、錄像等。
教師應密切結合教學實際,收集、組織、開發必要的教學資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常用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種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網民在網上獲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識產權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關學習資源。
(六)創設學習情景
學習情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物啟動教學,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同時支撐物的表徵、視覺本質又促進了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即協作學習,驅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七)制定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為了支持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安排學習環境中各個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整體上來講,學習策略分為三類:(1)主動性策略;(2)協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學習策略要在充分考慮學習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為重點,運用分組教學,在教師的激勵下,通過情景創設,以及學生的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達到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的學習策略。
(八)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習方式的形成、完善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揮、發揚學生學習方式的長處與優勢,彌補其劣勢和不足。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條件等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基於案例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基於網路資源的學習(Webquest)、發現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協作學習法、講授法等。
(九)構建互動課堂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十)開展教學評價
評價是修改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成果趨向完善的調控環節。通過客觀的、科學的評價,教學設計工作將不斷得以檢驗、修正和完善。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教學評價要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並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為了做好教學評價,我們可以利用「電子學習檔案袋」將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記錄到檔案袋中,如:學生發言情況、學生協作學習情況、作品評價情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
新課程結構下的信息技術教學還是個剛剛開發的新領域,值得我們進行長期的探討,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必須著眼於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進、考核逐步規范,這些都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去不斷探索,及時總結經驗走出誤區,培養具有高度信息素養的合格人才。
㈣ 信息技術課堂紀律及要求教學設計
一天在某教育論壇見一帖子,題目曰「信息技術課的課堂紀律如何把握?」內容是「我在上信息課時總出現這樣一個現象,不知是否是通病:學生總會在下面嘰嘰喳喳,交頭接耳,而且感覺比較嘈雜。有些同學是在討論問題,而有些則在混水摸魚說些無關的話。對於這樣的場面,該如何掌握,以致教學能順利進行,教學效果達到最好?」回者甚眾,都在感慨為何現在的信息技術課如此難教,也有不少真知灼見,從各個角度提出許多好的建議和方法。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課教師,看完之後我也深有同感,感觸頗多。
課堂紀律的雜亂只是表面現象,其深層次的原因不外兩點:教與學。教師教學熱情高,學生學習興趣濃,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信息技術課有它的特殊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處於一個過渡期。在對這門課本身的認識還有待深入的時候,必然會有學生不滿足,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教法等方方面面。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看信息技術課,出現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像信息技術總在發展變化一樣,信息技術教育本身也需要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2003年4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頒布後,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正式成為高中必修課中的一科。這也給我們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學生眼中的信息技術課
談到信息技術課,尤其談到課堂紀律,就不能不提到在學生心目中,信息技術課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他們怎麼看待現在的信息技術課,他們心目中信息技術課是什麼樣子。為此我在學生中做了調查。由於學生層次不同,條件各異,接觸信息技術的深度、廣度不同,在談到信息技術課時,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但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對信息技術課懷有感激和興奮的心情。認為信息技術課確實為他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最初的入門到入迷,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有此觀點的同學佔少數,主要是以前對計算機缺乏了解和必要的接觸。隨著神秘感的消失,新鮮感也沒有了,但總的來說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
另外一種看法是對信息技術課「深惡痛絕」。我剛聽到這個詞的時候不禁有些詫異,到底是什麼導致如此強烈的對抗情緒呢?經調查發現有這幾點原因:一是學習內容重復單一。初中學了什麼,高中還學什麼,而且是單純的重復,並沒有從重復中進一步深入。二是教學僅局限於教材。很少有老師能對教學內容範圍進行有效拓展,而且在教的時候以書為權威,唯書是從。教材編寫也存在問題,有的內容很不嚴謹。例如「『桌面牆紙』文件的擴展名為『.bmp』」,難道jpg文件就不能作為「桌面牆紙」了?三是為考試而學。考試考什麼,你就必須學什麼,不考的就不可以學。就是你發明Linux,只要你不會用OE發E-mail,你就是不如其他人。這部分學生佔大多數,普遍認為「上課學的是早已會的內容,想學的老師又不教」,因此產生抵觸情緒,上課時無心聽講,「自學」其他東西。
當然,也存在極少數學生就是貪玩,只對「玩」的內容感興趣。
二、教師眼中的信息技術課
在其他學科的教師眼中(甚至在大多數人眼中),擔任信息技術課可算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好差事」:課時少,沒有升學壓力。但信息技術課的任課教師卻有不少的苦惱。首先是人們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學生到一般教師再到領導,都認為信息技術課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尤其在以升學為目的的高中階段。其次是由重視程度不夠帶來的軟硬體發展不協調。有時一節課跑來跑去修機器、調軟體,老師煩惱,學生抱怨,最後還不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還造成教材與信息技術發展不同步,而任課教師缺乏再培訓、再「充電」的機會,只能對著學生「老生常談」,也使得學生「怨聲載道」。三是信息技術課教學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前無車,後無轍,翻開報紙雜志,長篇大論的都是「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而對信息技術課本身教學有指導作用的不多。
三、分析現象,把握本質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
與以往相比,信息技術課的性質和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認識的深入是一回事,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課堂實踐的落實更是重要的。信息技術課在各地各校的開設情況千差萬別,教師素質參差不齊,落實起來恐怕更存在很多人為因素,同時也有很多單個人所不能掌握的變數。學生想學的東西老師不教,老師教的東西學生都已經會了。信息技術課上的尷尬很值得反思。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研製組負責人、南京師范大學李藝教授曾指出,「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的特徵是有明顯不同的,每一個學段的目標、內容必然有其清晰可辨的特徵。將課程任務進行輪廓性分野,盡力給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設定合理的空間……各學段課程任務的輪廓性分野是這樣確定的:小學──初步接觸信息技術,形成感性經驗;初中──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技能,開始學習使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高中──在持續經歷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發展,培養主動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
四、激勵策略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的一貫做法。問題症結找到了,就要尋求解決的辦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就從興趣入手,採取激勵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從而徹底扭轉不利局面,解決信息技術課堂紀律雜亂的問題。
所謂教學激勵,就是教師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前進的過程。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激勵的功效,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最終達到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目的呢?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的激勵策略。
1.需求激勵
為什麼一些同學對某些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慾望不強呢?並非他們沒有學習的需求,而是因為這些同學對自己的學習需求意識不強,沒有顯現出來,我們姑且稱之為「隱性需求」。對一些知識的需求明顯,我們就稱之為「顯性需求」。對於不同需求的學生,教師就要結合其不同的顯性需求來激勵其自覺挖掘自身的隱性需求。筆者認為,這種激勵策略在計算機「基本技能」的教學中特別有效。
2.情境激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由於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因而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雖然目前信息技術可以創造許多情境,但是空有情境,而不注意情境的科學合理性和激勵性,情境可能就成了教學中的「空中樓閣」。因此,要想使情境具有強的驅動力和啟發性,需要教師及時的激勵。在計算機「應用軟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多採用此類激勵策略。
3.興趣激勵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順勢誘導,把他們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中來,學生才可能樂學、愛學、活學。也就是說,對知識的講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事物切入,並順勢誘導,教學才能引人入勝。
4.任務激勵
學習每一個知識、技能都組織一些有關的任務,通過一個個循序漸進、有梯度的任務來驅動學生,通過一個個任務完成後的成功和喜悅來激勵學牛。當然要注意任務的目標性、典型性、漸進性。
5.實際激勵
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許多同學沒有學習興趣,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清楚學了有什麼用。因此,教師在學習之前就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之用處、與實際的關系,這樣就可以消除學習者「不知
學有何用」的困惑。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特別要注意計算機基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的結合和類比,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通過形象、生動的實際事例化解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學習慾望。
6.相關學科知識激勵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興趣進行有機的整合,從而激勵其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如,有的學生對數學有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電腦製作的數學課件或幾何畫板等來激發學生。又如可用Windows98中的「畫圖」,結合美術課內容開展「電腦畫圖」的比賽活動;用Excel做物理中「平拋運動」的實驗數據分析,並用WPS2000寫成實驗報告;用網上BBS分享學習、生活中的喜悅,解決平時學科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等等。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只要我們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把握好激勵的時機,目標明確、有針對性和實施有效的激勵策略,教學效果肯定會改善。
㈤ 如何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是當今最活躍,發展最迅速,變化最快,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它也是的滲透力最強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是基於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一門新的學科。在新課程改革下,將滲透到數學、語文等其他學科。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才的鑒別方法等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對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發展起來,並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老師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設計教學時,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我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要遵循本學科的學習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要懂得操作技能,還要懂得相關的理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信息技術教學設計遵循的原則有別於其它學科,其原則有:(1)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2)充分利用軟體及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3)學方法主要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學生自主進行學習。(4)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協作。⑸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過程的評價。
二、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
中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進行計算機應用軟體的教學時,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然而,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這些年來在高中教學實踐中,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教材規定的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一些不同類型的「任務」,要求教師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將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課程,當講到《給文檔插入圖片和藝術字》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到網際網路信息檢索、計算機圖文編排、計算機文件存儲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製作好版板頁——「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要考慮到應該包圖文混排的一些知識。以及設計版板時製作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與技能。然後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去完成。
任務」分解、編排要注意分解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學生的知識點的含量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前後「任務」之間的連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一點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三、在教學設計時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已經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是經常摸不著頭緒,放不開手,找不到下手點。而且還要明白人信息技術課不等同於「計算機」課,要在平時的理論及操作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講課時要靈活的運用課本,例如:在講解C語言的求一個班級的每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在講解循環語句時學生就已經知道這道題的程序設計思想。在講數組時,我便讓學生自行解決此問題。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充實素質教育所需的活動。這符合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最大目標——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培養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播的能力。
四、老師要有教學評價設計
傳統教學的評價重結論,輕過程,只注重教學設計的結果。評價的形式和要求各學科都一樣。這樣不適合新課改精神。在新課改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有學生學習在促進者,協作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知識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識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教學評價,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能一律統一的方法,要強調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表達能力,知識靈活運用能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這體現評價的相互性。這樣師生可以更好的互動,教學評價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改需要。
五、教師要注重教學模式的設計
目前,在各個學校佔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的舊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這不利於學生的自身的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我們應積極、大膽地嘗試和探索多種教學模式。比如:探索式學習,教師設置一些適合由學生來解決的問題,協作式學習,讓學生協作完成某個給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任務驅動式教學。
改革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做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滲透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服務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㈥ 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為幫助廣大教師實施好新教材的教學我們將從日常教學中經常接觸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和說課設計三個方面出發,探討信息技術教育新教材的實施點滴。一、教學設計1、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教學設計要求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強調運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教學要素相輔相成,提高和確保教學系統整體的最優效應。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是指微觀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和微觀教學設計。其中課時教學設計是以某堂課的教學為設計對象,而此處的微觀教學設計則指以某個教學環節為設計對象。2、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3)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脫節。(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3、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其學科特點出發,根據其教學規律進行教學設計。(1)、從課程特徵角度出發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計算機的工具性越來越突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教育是國家對公民開展的信息素養基礎教育,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計算機文化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所以教學一定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正確確立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的基礎性,反對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訓化」。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新大綱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目標、技能領域目標和情感領域目標三個方面,其目標的確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功用性。(2)、從課型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課往往是認知和技能相結合,不同的課型側重點有所不同,從教材編寫來看,有理論課、操作技能課、綜合實踐三類。理論課主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機器人的作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基本知識,對這類課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領域讓學生破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興趣,教師可運用插圖、形象的比喻、進行直觀教學,教師可精心設計學生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網路查詢等形式。在程序設計學習時,情感領域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對操作技能課讓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工具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操作技能,教師要注重規律性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技能訓練主要根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理論進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訓練組合也許是最初使用連續強化安排,然後固定間隔強化安排,最後是變化比例強化安排,隨著訓練期的推移,比例可進行變化,最終形成技能。如小學生的指法練習,教師在學生掌握正確的使用後,可在每課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復訓練。對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培養,讓學生在作品、成果中獲取成功感。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在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給教師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如小學課本《龍宮尋寶》一課,某教師的導入環節設計如下:編制了一副孫悟空在龍宮舞動金箍棒的動畫軟體,在同學們津津有味欣賞的時候,教者伴隨講到:你們看孫悟空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轉,多麼神奇呀?這樣設計直接點中本節課的主題---扭曲與拉伸。如某教師在基礎練習環節將課後的練習題《小雞》和《春天》兩副作品引入到課程作為復制、粘貼的基礎練習,這不僅擴充教材訓練知識的不足,而且將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教學中要重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設計,教學重點要重在將知識的「透」上,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難點則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設計上。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點,由於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不是盡善盡美,需要教者適當將某些知識淡化與提升,如將一些知識變成自學閱讀,一些留為課後閱讀等,要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學透,同時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練習部分的設計要重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同時要重視過渡語、小結和板書的設計,克服語言的隨意性。在板書部分,我想雖然有了計算機展示工具,但板書的作用在於當教學結束時,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起到總結、點撥的作用,不應輕易拋棄,板書設計要講究平衡、美觀。由於信息技術學科目前的許多知識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所以教師要重視主題化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在設計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題性和發展性環節的設計。除此之外,應注重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的設計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基本要求的貫徹落實。 二、教案設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准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於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不僅是教師備課水平的標志,也決定了一堂課的好壞。1、 編寫教案的准備工作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如果是新教師應對課後習題反復練習。在熟悉教材後,根據大綱要求設計好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明確,便於實施、檢測,對目前信息技術的課程,落腳點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視知識性和學科思想的滲透。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分析組織教材,准確地確定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對有些知識可以不講或略講。在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之後,要研究用什麼方法來突出重點,什麼手段來突破難點,要分析教材為什麼這樣安排,其意圖何在。在上述內容確立之後,應根據教學內容確立合適的授課地點,對於以知識性為主的教學應選擇教室教學,避免在機房上課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上機部分主要在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選擇合適的教具,要注重示範性教具的選擇,某些課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特點(如課件、同步教學系統等),充分展示其示範性,重點在於選好工具軟體,如職專DOS的FAT表教師根據教材選取了「諾頓」工具軟體作為教學工具使教學內容簡單化,並增加了教學導向性。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採用什麼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繫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麼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麼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是否布置作業,布置什麼樣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可以不布置作業或以思考題的形式為宜。在設計時要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學習環境,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2、 教案的基本內容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內容應包括:授課教材、班級、時間、課題、教學目標、課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法、教具、授課地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其中教學過程應包括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其銜接,教學提綱、教學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師生活動和時間分配的內容。教學環節一般可以包括:復習提問(設計問題及正確答案);導入新課(具體導入手段);講授新課(教授過程、學生怎樣做;哪些由學生回答,哪些由學生練習;重點如何講述、難點如何處理,哪些容易出錯,須防止、提醒,上機指導如何實現;如何設計練習和小結)。3、 編寫步驟:(1)、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於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3)、設計課型、准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在講完一個段落後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個環節和重要內容,如果布置作業,應看教案。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調整更改教案,如出現由於對學生水平掌握不準出現教學設計過高、過低情況;出現突發事件,教案可適當更改,但不易更改過大。 三、說課設計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已推廣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此項教學形式對於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理論水平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在許多教學活動中已經作為評課的一項指標,有些地區也因此延伸出「說片」、「說課件」等多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形式,那麼什麼是說課,怎樣說課,計算機學科在說課時應注意哪些方面,就這些與大家共同探討。(一)、說課的基本理論1、什麼是說課 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向評委或同行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論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屬於教師教學研究的范疇,它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備課的規律,提高備課的能力。教師說課要求用簡潔、准確的語言敘述備課中的思維過程,主要使用書面語言,並且主要是在於說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實踐,說課的實施對象是教師,所以每一具體內容的設計上,不僅要說出做什麼,怎麼做,而且還要說出為什麼這樣做。既要把一個具體的課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講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論性。2、說課的組成說課就是要教師口頭表達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即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說課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設計,有上機操作時應做適當的上機操作。3、說課的特點(1)、深刻性:說課時應將具體課題寫成說課講稿,通過語言媒介展示出來,更深地剖析了課題。(2)、研究性:說課是面向廣大同行,由同行評,因此可以通過「評」取長補短,相互受益,是一個很好的集體教研活動,更注重於集體教研,是提高備課質量,教師業務水平的一條最佳方法。(3)、演練性:說課是教師備好課,先經同行評研,然後再反饋加工、創新直至滿意才給予學生上課,是在備課與上課之間重要的一環,實則是對象不同的教學活動,是備課的引申與發展,是對備課的檢查補充。(4)、理論性:說課不僅要求教師說出「怎樣做」,而且更要說出「為什麼做」的探究式研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深入鑽研大綱和教材,更要學習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精神與要求,並熟練地運用這些理論研究和探討說課的內涵和形式。4、說課的意義(1)、宏觀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說課是一項教研活動,在說課的過程中,必須說出科學依據,要想說好課,必須自覺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教育理論。因此,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機制,使廣大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教法、學法與教學程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水平,能促進課學教學三個體現,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體現教材的思路,教課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和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原則。(3)、是最有效的備課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說課有助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備課是教師已經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學的處理,便易忽略教材內容為什麼這樣安排,教學時為什麼這樣處理,只有通過說課,才能被發現。通過說課可以鍛煉教師執行貫徹教學大綱、駕馭教材的能力,由於在對教學內容分析上,要說明教學目的的制定依據,重點,難點的分析,知識點之間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師對大綱理解,同進在有效的時間內,可以展現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同時將提高教師教學方式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設計能力,哪些內容講,哪些內容練,哪能此內容讀,怎能樣突破難點,用什麼手段訓練重點,怎能樣引導、啟發、怎樣培養思維品質,都通過說課來完成。(二)、怎樣說課說課一般要求教師說出自己對教材的分析處理。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說教材:交待課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單元及整個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與前面知識的聯系及新知識的影響;教學目標認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學的重點、難點及其理論設計依據。說教法:為實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和學生實際採用的教學方法及訓練手段及其依據。說學法:讓學生如何學,教給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說教學地點的選取(教室/機房),選用的教學工具。除此之外,應說明教學對象及課型特點(理論課、實踐課、綜合練習課)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部分總的要求是知識正確,線路清晰,相應的操作準確。首先說明教學線路,對每個環節要講明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同時強調設計意圖。對軟體演示和作品點撥等使用軟體的場合一定要配以相應的軟體操作。要充分考慮各環節的過渡語、小結語及導入環節的設計,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上要自然、巧妙,立足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重點要講透、難點要突破,要注有檢驗環節的設計。以上我們從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說課設計三個方面談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與要求,這些是教師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與基本,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四、教師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學基本功外,作為教師應注重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的幾個突出問題。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編寫的,任務驅動是一種符合信息技術教育層次性和實用性特點的教學方法,它為我們提供一條由淺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學思路,同時從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學的開展,適用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於任務驅動教學,教師應做到「有題—有線-有程—有果」,所謂有題是指課堂教學應提出主題,如課程整合、美麗的家鄉、保護環境、愛好和平等主題;所謂有線是指教學線路,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識點和技能點,注重創設情景,在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學生的分析、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果是指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應用創新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作為培養目標,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內涵、延伸教材,注重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依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選用適當的教法,營造教學情景,實施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能動地運用教學過程的規律,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3、教師應認真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成敗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設計至關重要。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確定,要明確、恰當,教學環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難點與重點的確立要依據課型和學生實際確立,要求恰當、准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過程。突出重點就要講透---練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難點要講究採用怎樣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課按教材要求為新授課,如學生在小學階段基本上已經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那麼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知識綜合應用和能力培養上。教學結構要在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結構設計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兩個角度,要做到層次分明、各種教學活動搭配合理、組織緊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對一些知識進行「提升、淡化」處理,切忌「平鋪直敘」。設計中要注重知識滲透、能力培養、創新、應用意識的培養,對導語、過渡語、小結、板書設計、習題常被看作「小環節「的地方不要輕視,切忌「隨意性」,要認真考慮對待。教師要從學科特點、課型特點出發進行設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軟體資源、多媒體同步教學系統等)在學科方面應注重突出信息素養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在課型上要針對不同課型進行設計,如習題課應在練習的設計上體現目的性、階梯性、多樣性和實踐性。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選取相應的教法,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並由此出發,兼顧新知識的特點,幫助學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識。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一堂成功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總之,評價一堂課關鍵在於「教」和「學」兩方面,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學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