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中心任務

教育教學中心任務

發布時間:2020-12-14 13:36:21

① IATEFL與TESOL是什麼意思

IATEFL 隱藏摘要 國際英語/外語教師聯合會 【摘要】 根據爭論所得共識,應著眼語法在學習語言中的工具作用,按學習目的、內容去取捨語法 材料。1991年IATEFL(國際英語/外語教師聯合會)召開25屆大會,討論了語言意識的教學 ... www.chinak12.cn - 相關網頁 國際英語教師協會 【摘要】 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長陳琳教授、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文秋芳教授、教育 部基礎教育司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志祥先生、IATEFL(國際英語教師協會)前 ... www.celea.org.cn - 相關網頁 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 【摘要】 我在國內機構中擔任很多職務,在IATEFL(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它的總部在英國 的University of Kent。我擔任他們的會務委員會委員,在去年以前我擔任管理委員會委員 ... www.e4in1.com - 相關網頁 國際英語教師聯合會 【摘要】 國際英語教師聯合會(IATEFL)第37屆年會. 詞彙法. 多元智能. 任務型教學. 福州教師培訓. 4. 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 ... www.fli.com.cn - 相關網頁 TESOL [tesl]abbr.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對說其他語言人的英語教學

② 黨校回顧與展望

認真回顧黨校的歷史發展,探析其中反復出現的最本質的東西,對我們認識黨校教育規律,提高辦學治校的能力,推進黨校事業的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黨的建設的需要,是黨校事業發展的根本,也是黨校教育的基本特點和規律

黨校的產生和發展,始終同黨的建設、同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緊密相連,並為黨的建設和全黨中心任務的需要服務。為適應革命戰爭和根據地發展對幹部的需要,1933年3月,在中央蘇區江西瑞金成立「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即中央黨校前身)。長徵到達陝北後,中央根據時局的變化,明確提出,為承擔起抗日戰爭的任務,「必須大數量地培養幹部」;並於1935年底作出決定,恢復建立中共中央黨校。延安時期的中央黨校,集中了各根據地、各方面的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組織大家學習唯物論辯證法,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統一思想認識,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特別是在毛澤東直接指導下,中央黨校在延安整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黨校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

建國前夕,為適應時局發展的迫切需要,比較有系統地培養大批有理論素養的黨的領導幹部和宣傳幹部,中央決定創辦高級黨校,名為馬列學院。1954年,中央又提出:「為了完成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任務,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加強黨的建設工作,提高幹部的理論水平。中央認為必須確定黨的各級幹部的輪訓制度,在今後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幹部,調入黨校輪訓。」這個時期的馬列學院和高級黨校,培養了一大批高中級領導幹部和黨的理論骨幹,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支持下,中央黨校在開展真理標准問題討論、推動撥亂反正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為黨校的歷史進程增添了新的輝煌。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黨校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在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教育幹部,提高領導幹部理論素養、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方面,發揮著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黨的理論創新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作出了新成績,黨校事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二、培養黨的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是黨校的主要任務,也是研究黨校教育規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研究黨校教育規律,首先就要研究黨校的教育對象。黨校的培養對象,主要是黨的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在革命戰爭年代,黨辦黨校是為了培養和輸送黨政軍各方面的領導幹部和政治宣傳幹部,擴大黨和革命的力量,提高黨的戰鬥力。建國後根據不同時期黨的中心任務的需要,黨校總體上以輪訓培訓黨政領導幹部為主,同時注重培養理論宣傳幹部,著力提高幹部的思想理論水平。中央黨校和少數民族較多地區的省區黨校,還開設了新疆、西藏等民族幹部培訓班。為適應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央把對中青年後備幹部的培訓作為戰略重點,開辦學制較長的中青年幹部培訓班,較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中央黨校和具備條件的省級黨校招收學位研究生。通過黨校的培訓輪訓,努力培養一批又一批忠誠於馬克思主義,堅定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素質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

黨校教育是幹部教育,不是一般的成人繼續教育。它的受訓對象是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為主的特殊群體,從一定意義上說,黨校教育也是「精英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學習需求,來設置班次、學制,規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組織實施教學,並按照培養目標來檢驗辦學效果。這個過程既體現一般學校教育的規律,又因培養對象的不同而體現和派生黨校教育的特殊規律。

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教育幹部,是黨校教育的中心內容,也是黨校姓黨的本質要求和集中體現

中國共產黨是十分重視理論武裝的黨,依託黨校對幹部集中進行理論教育,是我們黨長期的優良傳統。早在延安時期,中央就明確提出,黨校的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實際教育幹部。來校幹部基本任務是學習」。在黨校歷史上,也曾要求學員學習文化、歷史和相關知識,但結合實際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始終是黨校的主課。

我們黨又是一個勇於理論創新的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成為我們黨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黨校作為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直接領導下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骨乾的學校,必須堅持黨校姓黨的政治原則,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黨的旗幟為旗幟,把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黨校教育的中心內容。這既是各級黨校的神聖使命,又是辦好黨校的根本政治保證。黨的十七大號召: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黨校將按照中央要求,不斷充實和完善教學新布局,把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課的中心內容,在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幹部、大幅度提高幹部素質中作出新貢獻。

四、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是黨校辦學的基本方針,也是黨校教育的鮮明特色

早在1941年,毛澤東就提出:「對於在職幹部的教育和幹部學校的教育,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止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同年,毛澤東又明確指示,中央黨校的校訓應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1943年11月,毛澤東為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落成題詞「實事求是」。毛澤東提出的這些重要指導思想,成為黨校一貫的辦學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隨著形勢的發展,黨校辦學方針的表述不斷完善和具體化。1956年,中央批准黨校的教學方針為:「學習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認識,增強黨性」。

堅持貫徹黨校的辦學方針,就是要發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引導學員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聯系當前的形勢和工作實際,不斷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同時,又要緊密聯系思想實際,改造主觀世界,自覺增強黨性鍛煉,不斷提高黨性修養。這是貫穿黨校教學始終的必修課,是黨校教育最顯著的特點。

五、實行自學為主、教學相長,是黨校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幹部教育特殊規律的一個重要體現

早在延安時期,中央曾規定黨校的教學「應採取在教員指導下以個人自學(即自己讀書)為主的原則。」延安黨校學員的學習,採取自己閱讀文件、聽領導人報告、記筆記、討論交流等方法。以後各個時期,黨校學員大體都延續這種學習方法。中央黨校復校和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黨校依然堅持以讀原著為主、自學為主、適當輔導和加強研討的方法。請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來校作大報告,已形成制度。近年來,隨著黨校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進一步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大力推進研究式教學,開展案例式、體驗式、菜單式教學,增強了教學效果。

黨校自學為主、教學相長的方法之所以延續發展,根本原因是它符合黨校學員這一特殊教育對象的學習特點。在黨校教學中,學員是主體,教員是主導。學員絕大多數為各級領導幹部,他們不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文化水平和知識層次有了很大提高;而黨校教員理論上有一定優勢,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有較深的研究。充分發揮這兩方面的優勢,開展教和學的雙向互動,實行教學相長、學學相長,這既是黨校教育的優勢,也是黨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③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哪些

1,隨機通達教學
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分不同時間多次進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經過改組的,且目的不同,分別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
(例如,幼兒園課程每一個主題需要設計很多次不同層次的活動來幫助幼兒循序漸進的學習。)
每個教學概念的教學都要涵蓋充分的實例,分別用於說明不同方面的含義,而且各實例都可能同時涉及其他概念。
(例如,在幼兒園教育中,如果將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放入具體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幼兒會學習的更有興趣。)
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可以形成對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並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形成背景性經驗。這種教育有利於學生針對情境建構用於指引問題解決的圖式。
2,拋錨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不能對其做過於簡單化的處理。
拋錨式教學的過程與現實問題的解決過程相類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隱含於情境當中,教師並不是將提前已准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探索。
(例如,在世界盃足球賽來臨時,組織幼兒探索足球的知識,了解比賽規則等。)
拋錨式教學採用融合式測驗,在學習中對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本身就反映了學習的效果,也可以採用與學習過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評估。
(例如,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及時鼓勵和表揚幼兒的表現,可以大大增強兒童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
在拋錨式教學中,任務的真實性使學生具有主人翁感,任務本身又是整體性和挑戰性的,問題的解決易於激起學習的內部動機,任務的多樣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並且在完成任務中表達自己的見解。
3,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意在教師引導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能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即通過支架把管理·調控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直至撤去支架。
具體環節:
·搭腳手架
·進入情境
·獨立探索
·協作學習
·效果評價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具體情境讓幼兒去數玩具或水果的個數,等幼兒學會數實際物品後,再將抽象的數字模型代替,則可以讓幼兒更好的學會數數字的內容。)

④ 老師如何備課

1、教學目的的決定性
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確定專的教學屬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所確定的教學目的,決定教什麼,不教什麼,以及怎樣教法。凡是與教學目的無關的或不利於實現教學目的的講授內容和教學方法,要勇於舍棄。
講課千言、離題萬里,看起來很熱鬧而卻達不到教學目的的情況,往往和教師備課的指導思想偏差有關,這是備課伊始就該有意識避免的。

2、備課的發展性
在教師的一生教學中,備課的發展是絕對的。一次授課完成之後,備課暫時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下一次教師再講授同一內容時,這一教案就不能原封不動的拿起來再用,而必須根據知識的發展、教法的改革、教育對象的變化情況,對教案進行調整、修改、補充。一次完成的教案不是永恆的、永遠適用的。它必須在知識的發展中、教法改革中、學生變化中發展變化。

3、教材內容的規定性
教學要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掌握教材內容來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所教的內容,要以教材的內容為中心,圍繞如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來准備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是允許對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和充實。

⑤ 骨幹培養中心部門的職責

職責:
(一)、骨幹教師應是本校、本學科師德的模範,應是育德、教學和教科研骨幹,每位骨幹教師在任期內必須制訂好自我發展規劃,確立奮斗目標,確定自我發展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措施。
(二)、骨幹教師應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端正教育思想,認真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參與本校的新基礎教育實踐研究;通過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三)、積極投身於課程教材改革,在課堂教學中開拓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每位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每學期必須開設1-2堂示範課或研究課,展示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或教改成果;同時,每位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每學期聽課不少於10節。
(四)、積極參加學科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在教研組、備課組活動和學科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成為校本教學研究的帶頭人。
(五)、關心青年教師成長,參與青年教師培養,每位骨幹教師需帶教本校青年教師1-2名,簽訂好帶教協議,制訂好帶教計劃,並切實按計劃帶教。骨幹教師必須承擔對本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的幫帶任務,1年內至少幫助1名青年教師,所培養指導的青年教師應能上校級公開課、研究課、匯報課1節以上,或在校級以上教學評比中獲三等獎以上獎勵,或在教學研究中取得較好成績(市級刊物發表或在市級以上論文評比中獲三等獎以上獎勵),或指導的學生參加市級及以上學科競賽三等獎以上獎勵。
(六)、重視教學科學研究,每位骨幹教師在任期內應主動參與新基礎教育成型性課題研究,通過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教科研水平。積極撰寫教育、教學或教科研論文,每位骨幹教師在任期內撰寫1-2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在相應的市區校級刊物上發表或在有關會議上交流。
(七)、各級骨幹教師要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需承擔編寫教學資料、開設面向教師或學生的輔導講座、參與學科教學視導、為學科測試命題、新課程教材研究等任務。
(八)、骨幹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水平,積極參加高一層次的進修或培訓活動。

⑥ 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什麼

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新的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教育改革應一切從人出發。應以育人、以學生成才為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就是把人變好。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也有精闢的論斷:「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中國不少學校卻輕視了這一點,以至於把學校變成一個碩大的生產車間,把學生變成批量生產的產品,向社會兜售,嚴重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有性靈人的存在,只重視升學率,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功能。由此,想到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改方案——2006年,核心課程改革方案。這一改革有四大目標:一是培養全球性的公民;二是發展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三是使學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既是文化傳統的產品,又是創造這一傳統的參與者。

如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問題,仍是當今普教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大綱等方面的原因所致。而要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只能走改革之路:改革舊的教育教學體制,改革舊的課程體系,改革升學考試制度,改革評價學校的制度,改革教學方法,改革人們仍抱有的、已不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那種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

一、課程體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國經濟模式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教育卻基本上還在統一、集中的舊模式中運行。我國現行的中小學課程體系是始於本世紀30年代的一種單一的必修課體制,它的基本特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班級授課制。

計劃和大綱編定的,以指令性要求在全國執行。這種單一的課程體系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富有創造個性的一代新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原有課程體系的弊端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培養目標看:原有的課程體系從指導思想上,偏於承接傳統,總結歷史,對面向未來考慮不多。

2.從課程結構看: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比例上,重理輕文,數、理、化等學科課時比重過大。在硬性課程和彈性課程的比例上,重必修課,沒有課

外活動、選修課的基本地位,而必修課並開課程門類又過多。

3.從學科內容看:各學科內容多是為升學考試服務,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學科知識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難度,忽視廣度和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加重了學生負擔。

4.從方法上看:原有課程體系因過分強調學科進度、程度的統一要求,因而往往導致採取灌輸的教學方法,難以進行啟發和比較,難以融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總之,「必修課一統天下」的課程體系單一、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學生的過重負擔,不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更不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勢在必行的。

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研究解決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應當充分估計到傳統觀念的巨大歷史慣性,它有著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強大制約性。而現行的升學考試制度、招工和人事制度又起著強化某些傳統人才觀、質量觀的作用。課程改革的艱難歷程啟示我們,要深化這一改革必須集中力量開展以下幾方面的探討與研究。

1.關於高職特別是普通教育性質和任務問題

普通教育既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人的發展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更要充分重視人的發展,著眼於人的素質的提高,片面地過分強調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提法是不利於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長期以來,我們所恪守的普通中學「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勞動後備力量」的所謂雙重任務論,對於一所中學來說,二者是十分困難的,實際情況是重心往往發生偏斜。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育內容深層次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涉及到教育的體制和模式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走管理體制和辦學模式多樣化的道路。我們認為,普通高中的性質和任務應當體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要構建一個多側面的目標體系。

2.關於科學確定課程總量以及合理界定必修、選修、課外活動三類課程各自的地位、作用及其三者關系,如何優化組合,建立合理結構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的課程總量問題未解決,課時總量偏大,學生受學校支配時間過長,沒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必修課不能調整,選修課、課外活動的安排自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材施教」只是體現在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時的「分流」,而未在課程體系內解決。至於從定性和定量的結合上,從

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三類課程系列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務與結構比例、學生層次特點等諸方面沒有相當深入的探討,課程體系的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3.建立適應新課程體系的評估體系問題

舊的課程體系是舊人才觀、質量觀的產物,幾百年來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穩定的考試評價制度是為其服務的。這個評價制度的要害是「以分論人,以分量才」。用這種考試評價制度來檢驗新課程體系的實驗成果,往往產生尖銳的矛盾。一些頗具才能的學生考試時卻拿不到高分。

就在於舊的質量觀和考試方法有嚴重缺陷,那些被我們用舊考核辦法宣布為「差生」的學生很可能有著相當的潛能,顯然他們的才能被埋沒了,被扼殺了。這就告訴我們舊的考試制度成了實施新課程體系的強大阻力,如不改革現存考試評估制度,課程體系改革必然步履維艱。因此,變革質量觀,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的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三、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創造新型學校模式的設想

1.把集體化教育和個別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2.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

3.。新型學校必須具備使師資隊伍不斷優化的機制

4.。必須改革教育測量、評估制度

⑦ 2008年考教師資格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復習重點

看一看這個網站
http://tieba..com/f?kz=89820013
應該有你需要的

當代教育學
一、 填空

1.等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2.19世紀以後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3.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和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規范教育學形成的標志。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務是重建以民主主義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5.20世紀70年代受經濟滯脹和教育悲觀主義的雙重影響,教育擴張速度有所放慢,教育發展的重點轉向提高質量。
6.20世紀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長的時代,各國普遍致力於建立靈活、多樣的教育體制,追求具有高質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統。
7.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高科技蓬勃發展的90年代,實行教育多樣化,追求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統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8.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9.學生是指具有發展潛能及發展需要的個體,他們是學校教育的對象,以學習為其主要任務。作為學校教育的對象,他們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不同素質的個體,教育者必須承認並尊重這一事實,滿足學生受各方面發展的需要。
10、青少年學生具有獨立的社會地位,是權利的主體,依法享有生存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和安全的權利。
11、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量和質的變化。
12、師生在教育內容上是授受關系;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師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
13、技能學習一般經歷分解模仿、整體掌握和協調熟練三個基本階段,指導、練習和反饋在技能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
14、語言符號體系、知識技術體系、行為習慣體系、價值規范體系、信仰宗教體系是文化的重要內容。
15、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16、辦學理念是學校文化的靈魂。
17、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核心是民主問題,是關於政治上的民主權利在教育領域擴展與延伸的問題。
18、課程改革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同樣重要。課程論側重研究教學什麼,教學論側重研究如何教學。
19、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制訂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
20、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包括問題情境、指導嘗試、變式訓練、系統歸納、反饋調節等五個環節。
21、教育評價的功能主要有:診斷教育情況、改進教育效果、區分教育水準、激勵教育熱情和引導教育改進。
22、社會化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功能並不是提高人的生產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個性品質,與現存社會經濟結構和等級秩序相適應。
23、從歷史進程來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核心是民主問題,是關於政治上的民主權利在教育領域擴展與延伸的問題。
24、終身教育是現代教育制度創新的一個核心理念和實踐,它是實現教育平等、推進教育民主化運動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名詞解釋
教育 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教育學 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教育增長 是指教育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

教育發展 是教育從一個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攝數量、質量,效益的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

非正規教育 是在正規教育制度以外所進行的,為成人和兒童有選擇地提供學習形式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活動,包括各種崗位培訓、校外教育、繼續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 是指每個人從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家庭、工作單位、社會)中學習和積累知識技能,形成態度和見識的無組織、無系統的終身過程。

教育平等 是個體獲得相同的受教育機會、過程和結果的歷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別、種族、區域、社會經濟條件、文化狀態、社會地位等所導致的對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長的種種歧視和阻礙。

教育目的 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是一定教育價值觀的體現。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層次結構。

個性 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獨特性。

個性化 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個性 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具體表現。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別性。從廣義看,個性是由生理、心理、社會性諸方面一系列穩定特點所構成的;從狹義看,僅指心理特點而言,它是以世界觀為核心的一系列個性特徵的結合。

學生 是指具有發展潛能及發展需要的個體,他們是學校教育的對象,以學習為其主要任務。作為學校教育的對象,他們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不同素質的個體,教育者必須承認並尊重這一事實,滿足學生受各方面發展的需要。

智力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活動的穩定心理特徵,是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綜合。智力水平往往影響著學習水平,並制約著學習方式與學習風格。

非智力因素 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個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對學習活動能產生巨大的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控制和強化作用。

技能 是指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經過練習而學習一種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學習遷移 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的現象,它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
文化 是與自然和先天相對應的一種概念,它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教師文化 是教師群體的價值取向、集體風氣、人際關系、角色特點的總體特徵。

學生文化 是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集體氣氛、人際關系、行為特點的總體特徵。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是我國教育民主化運動深入發展的根本保障。經過各級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三大差別」還難以消除的情況下,我國實現了最廣泛的教育平等。

受教育權 是指個體享有某種不可剝奪的接受教育的權利。

學習權 是立足於學習者主體的角度,對受教育權利、學習機會、學業成功機會的確認。學習權是對學習者選擇甚至確定學習內容權利的肯定。

教育投資即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對教育事業的投入。

教育事業費是教育投資中分配用於教育事業的經常性經費,主要由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部分組成。

教育基本建設費是為了擴大教育規模和提高教育設備水平的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的投入。

教育資源是指整個社會用於教育領域中從事教育活動的人力和物力的總和,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教育投資。

學習風格 是學生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因素,制約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學習策略 是學習者根據個人基礎與特點以及學習情境的特點和變化而採用的達到一種或多種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揭示學習中各種變數與學習方法的關系。學習策略是可以加以訓練的,其訓練的過程也就是學會學習的過程。

課程 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是為實現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它的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包括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

課程論 是根據對學科系統、個體心理特徵、社會需要的不同認識和價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關於課程編訂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教學 即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方式。教師行為包括主要行為(如呈示、對話、輔導等)和輔助行為(如激發動機、教師期望、課堂交流和課堂管理等)兩大類別。

教學理論 是關於教學情景中教師行為(如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規定或解釋。它關注的是一般的、規律性的知識,旨在指導教學的實踐。

知識結構 是指某一知識領域內事實、概念、觀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組合方式。

德育 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學校教學、管理和輔助性服務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歸宿。

直接的道德教學 即開設專門的道德課系統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

間接的道德教育 即在學科教學、學校與課堂管理、輔助性服務工作中以及學校集體生活各個層面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

道德兩難 即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顧的沖突情境或問題。

學生評價 是通過單項或綜合評估手段,評估學生個性某方面或整體特性。

學業評價 是指以國家的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徑,系統地收集學生在各門學科教學和自學的影響下認知行為上的變化信息和證據,並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教師評價 就是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教師的工作任務,運用恰當的評價理論和方法手段對教師個體的工作進行價值判斷。

學校管理 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各種要素,以實現培育人的社會活動。

班級組織 是一個有一定人數規模的學生集合體,是有目標、有計劃地執行管理、教育職能的學校群體。

人力資本 是相對物質資本而言,它指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也是一種生產要素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三、簡答題:
答:(1)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體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過各種方式滿足基本的學習需求。
(2)教育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人們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在漫長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種訓練和培養的總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個體享有越來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機會,並受到越來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為特徵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斷轉向公正、開放、多樣的演變過程。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於電腦和互聯網的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形式變革的過程,教育信息化將促進教育從固定的人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學習固定內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的徹底轉變。
2、個體發展與教育的主導作用
答:個體發展呈現歷史性與社會性、順序性與階段性、共同性與差異性等特徵。個體發展既是現實地展開,又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
遺傳素質與環境對個體發展的作用均是與教育分不開的。教育的主導作用既表現為對個體的作用,也表現為對種族遺傳、對環境形成的重要影響作用。
個體的發展離不開其能動的實踐,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人的發展經常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2、教育的基本走向
答:不斷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個方面:教育即發現人的價值,教育即發掘人的潛能,教育即發揮人的力量,教育即發展人的個性。

3、素質的含義、分類與結構
答:人的素質即人的本質、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與社會本性,因而人的素質就應當由自然的與社會的一系列穩定特點所構成。
素質可分為三類,即先天的自然素質、先天與後天結合的心理素質、後天的社會素質。這三類素質是基本的,無論劃分為若干種素質,都必須從屬於這三類。

4、素質教育的內涵、目的與任務
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為做人與成才兩個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偏重於共同要求;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偏重於區別對待。
素質教育有三大任務,即發展身體素質、培養心理素質、形成社會素質。這三大任務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5、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影響,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在當代,社會賦予教師一系列重要的職業角色,教師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教師只有通過專門的職業訓練,取得一定的從業資格,才能成為合格的專業人員。

作者: 218.106.127.* 2006-3-23 17:12 回復此發言

--------------------------------------------------------------------------------

4 教師資格證復習資料

6、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這一概念把教師視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其專業水平,使其逐漸達致專業成熟的境界。相對成熟的教育專業人員,能夠信守教育理想,獻身教育工作,以學生的利益為前提;強調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參與專業決定,負起專業的責任;行為的表現較有彈性,較能容忍壓力,具有較強適應性;具有從多個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應用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能力。

7、學生的發展
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量的和質的變化。

8、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
現代的師生關系倡導的是一種以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看到學生是處在半成熟的、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正確的指導、嚴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師生關系。

9、現代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主張通過強化或模仿來形成與改變行為。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的過程,重視整體性與發現式的學習。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的過程,要求學生愉快地、創造性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大多數行為是通過榜樣作用而習得的,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會形成怎樣從事某些新行為的觀念,並在以後用這種編碼信息指導行動。觀察者獲得的實質上是榜樣活動的符號表徵,並以此作為以後適當行為表現的指南。

10、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影響,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在當代,社會賦予教師一系列重要的職業角色,教師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教師只有通過專門的職業訓練,取得一定的從業資格,才能成為合格的專業人員。

11、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這一概念把教師視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其專業水平,使其逐漸達致專業成熟的境界。相對成熟的教育專業人員,能夠信守教育理想,獻身教育工作,以學生的利益為前提;強調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參與專業決定,負起專業的責任;行為的表現較有彈性,較能容忍壓力,具有較強適應性;具有從多個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應用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能力。

12、現代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主張通過強化或模仿來形成與改變行為。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的過程,重視整體性與發現式的學習。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發揮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的過程,要求學生愉快地、創造性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大多數行為是通過榜樣作用而習得的,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會形成怎樣從事某些新行為的觀念,並在以後用這種編碼信息指導行動。觀察者獲得的實質上是榜樣活動的符號表徵,並以此作為以後適當行為表現的指南。

13、知識的學習過程
知識學習是指新符號所代表的觀念在學習者心理上獲得意義的過程。在知識學習中,學習者自身的認知結構、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以及學習者的學習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是知識獲得的兩種基本學習方式,而把握記憶與遺忘的辯證關系,是知識保持的基本前提。

14、知識與技能的遷移應注意的幾點: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的現象,它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為遷移而教」,在教育實踐中對於優化教材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 就盡可能使那些具有較高概括性、包攝性和強有力的解釋效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適應學生學習,是促進遷移的有效途徑。

第二,注重對比練習,防止負面遷移。應將新舊知識與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條件和練習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確的辨別和對比,使學生對新舊知識和技能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清晰的認識與把握。
第三,把握學生時間,強調規范訓練。如果同時學習兩種新的內容,應在牢固地熟練地掌握了一種知識或技能之後,再去學習另一種知識或技能,才不會產生負遷移。

15、課程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
課程文化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所定社會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二是指課程在設置結構、內容安排、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16、科學技術如何影響教育
科學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是探索這種知識的認識活動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它並且還成為一種社會建制。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可能影響主要表現為:能夠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能夠揭示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擴大教育對象;能夠改進教育資料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環節。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可能影響,只有在適宜的社會體制和文化傳統的中介作用下,才能變為現實。
科學技術通過思想觀念和技術手段兩個途徑影響教育。

17、教育如何作用於科學
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主要途徑,它使科學得以繼承與系統化,在此基礎上又使科學得以創新與發展。
科學研究的體制化,實質上是科學從業余變為職業的過程。學校為科學研究的體制化提供了理想的母體。
教育機構也承擔著直接的科學生產的任務,已成為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的方面軍。

18、教育過程中的科學成分
科學作為教育目標,首先表現為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這是每個現代人都必須具備的品格,同時還表現為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技術專家。
科學作為教育內容,不僅因為它有用,而且還因為它凝聚著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完美統一。
科學作為教學方法,是因為教學是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探索別人已知而自己未知事物的過程,與科研過程有相似的內在心理機制。
19、教育決策過程中的科學成分
科學的發展成為當代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教育本身被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並且其研究規范不斷向科學化接近,也是科學在教育領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20、「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徵
更加註重能力培養,更加註重教學的個別性,更多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更加註重情感、素質教育,是新技術革命對教育的新挑戰。
21、科學教育的新取向
科學教育的人文化,就是在教育上,科學首先應該被看做是一種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門功利性的實用技術。
科學精神是科學界認同與遵守的穩定而持久的心理和行為傾向性,是科學的人道本質所要求的價值理念、思想品質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
22、形成辦學特色
學校文化是學校領導與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制度及特徵管理風格的總和。學校特色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先進的學校文化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3、課程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
課程文化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所定社會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二是指課程在設置結構、內容安排、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24、教育平等的概念
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的個體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原因,不能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機會或不能享受同樣的公共教育資源。教育不平等有得到法律或政府認可的不平等和沒有法律或政府認可的客觀上的不平等兩種情況。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指人們不受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信仰、性別、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在事實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
25、教育與經濟的一般關系
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的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教育結構和教育體制的變化,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作者: 218.106.127.* 2006-3-23 17:12 回復此發言

--------------------------------------------------------------------------------

6 教師資格證復習資料
教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通過再生產勞動力和生產及再生產科學技術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26、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
教育結構是指教育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的比例關系及結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的縱向結構、橫向結構、形式結構、布局結構和管理體制結構。

27、多元智力理論的基本思想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等多種智力構成,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准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和創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

28、三大課程流派
學科中心課程論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學科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標。
人文主義課程論主張課程應有益於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實現和發展,強調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判斷兒童,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和心理發展要求確定課程。
社會再造主義課程論強調社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張根據社會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和課程活動,重視道德教育和社會權威的作用。

29、當代課程的基本形式結構
學科課程是依據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從各門學科中選擇內容、組成學科,以學科的邏輯體系制定標准、編寫教科書、規定教學順序、教學周期與學時、學科教學的課程。它是學校課程的基本形式。
活動課程以兒童興趣的發展為中心,是圍繞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動機組織的課程。
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是廣義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與顯性課程相對。它以潛在性和非預期性為主要特徵。它不在課程規劃中反映,不通過正式教學進行,通常體現在學校和班級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質情境(如學校建築、設備)、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園文化、各種儀式活動)、人際情境(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風、班風、校風),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促進或干擾教育目標的實現。

30、課程設置
設置即教學計劃,是課程總體規劃。它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確定學科門類及活動,確定教學時數,編排學年及學期順序,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

31、課程標准和教科書
課程標準是單科課程的總體設計,它從整體上規定某門課程的性質及其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
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的接受能力編寫的教學用書,它是教程和學程的共同依據,必須體現教法與學法的一致性,它的廣度和深度必須體現為課程標准與學生的可接受性的一致性。

32、教學方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包括講述、講解、講演三種基本方式。
圖例講解法是指教師運用語言、文字、聲像、實物及實際演示等各種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各種感受器官及操作活動接受信息的教學方法。

33、教學方法
意義學習是一種全人參與、自我發起、自我評價並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式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非指導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感為基調、教師是促進者、學生自我發起的學習與教學模式。

34、建構主義是當代教學理論的一場革命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但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35、教學效率
教學效率是學生的學習收獲與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量在時間尺度上的量度。教學目標的全面、合理與個性化導向,是研究教學效率問題的前提。

36、教學策略

⑧ 教育心理學 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是什麼,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工作

定義: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歷史與發展: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傾向於把教育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促進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前提條件。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等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雖然當時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學」這一名稱,但實際上已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後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並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並引起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後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於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後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於桑代克。他於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0年代前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後,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於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在發展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也就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2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
教育心理學發展歷程簡介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並不長。一般認為它經歷了初創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發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後)等四個時期。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育實踐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因此,教育實踐是推動教育心理研究的強大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大中小學教師因為具備非常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實踐基礎。
我國傳統教育理論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國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過一些閃耀著教育心理學思想的教學原則,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相長」、「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將孔子和荀子的言論合在一起,就是現代教育心理學思想中所特別強調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識學習原則。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一直發揮著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進性。
在國外,教育心理學的許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紀前後,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學要使學生的頭(心智)、心(情意)、手(行動)三者均衡發展、重視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講究准備、提示、比較、概括、應用五個程序等教育心理學思想;捷克的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提出了許多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原理、原則,如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發展水平、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等。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1913~1914年又擴充為《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和《工作、疲勞與個別差異》三卷本。書中提出的學習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以及個性差異觀點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學原理來解釋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從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漸趨集中,教學與發展、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差異心理、德育心理、教學策略、教學評估、教師心理等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為學校教育服務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確,教育過程的探討、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等受到高度重視,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延續至今。
另外,教育心理學家還把視野擴展到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學校和課堂看成為社會情景,對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也受到重視,而且這種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學習的自我監控問題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深刻地影響著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
8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漸趨完善,在如下四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動性,即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自己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從內部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研究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研究元認知、學習的自我監控機制等;(3)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即「學習共同體」的營造,教學情景的設置,以使「學習共同體」中成員能夠共享教學環境中的一切學習資源,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活動的組織,等等;(4)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構活動,研究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近來,由於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心理學領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以學校教育為背景,由於各民族均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學研究植根於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傳統之中,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來理解、解釋和干預我們的學校教育生活,是今後教育心理學需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心理學家們也都提出了心理學研究本土化問題。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以普通心理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進一步在學校情景中進行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個別差異、教學評價和測量等研究,從而更加深入地認清學生學習以及學校教學的內在規律,並以此為依據改進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在一個有效促進認知和情感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應當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題。 關於學習心理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育心理學是心理科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產物,她既是最經典的心理學分支,也是心理學諸分支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教育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獲得了其獨立性,並非只是普通心理學的應用。

1 國外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E.L.Thor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為標志的。在西方教育心理學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她經歷了從科學地位的取得受到懷疑、再從恢復聲譽到達作為教育主導科學的目標。當前國外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潛力巨大,有望獲得更高的社會評價。

1.1 學科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外教育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後各認知派觀點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理論建構已沖出狹隘和零散,向著完善與整合的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後東西方教育心理學相互吸引,前蘇聯維果茨基的思想廣為流傳,建構主義就是在皮亞傑、布魯納、維果茨基思想基礎上整合的結果,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西方教育心理學學科理論的完善還突出表現在對教育心理學的定義上。1987年美國心理學會(APA)教育心理分會委員會給該學科提供了一個新的定義: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人類學與教的理論和原理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能增進畢生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材料、計劃、策略和技術。這個定義既是對教育心理學研究現狀的總結和歸納,也是對未來教育心理學發展趨勢的規劃和展望。

1.2 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沃爾勃格(Wallberg,1992)通過廣泛的引文分析,調查了近年來許多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和雜志的中心議題,概括出了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8個熱門話題,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①閱讀理解和寫作教學。關注於鼓勵學生確定目標,促進他們自身的進步,並且在必要時運用不同的策略;②歸因研究。關注於歸因的模式、動機、情緒及教師的期望,學生的表現等;③正式教育的發端問題。關注於嚴重缺陷學生進入正式課堂學習的問題;④有關教育研究的歷史觀點,以及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這些期望對學習和教學行為的影響等。

最近十幾年來,國外教育心理學界特別關注實際教育中各種不同類型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①著重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活動所存在和採用的各種策略與元認知的問題,探索這些策略、元認知的本質及其與學生認知活動的關系;②探索這些策略、元認知與學生的個別差異、認知方式的結合,即探討這些策略和元認知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有效性問題。

1.3 學術成果進一步豐富
1994年布魯納在美國教育研究會的專題特邀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主動性(agency),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對自身的心理活動做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reflection),指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研究元認知和自我調控的學習,過去是講學習的傳遞,現在講知識的建構和獲得;③合作(cooperation),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重視在一定背景下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④社會文化對學習的影響,任何學習的發生都不是在白板上進行的,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構而產生的。

2 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教育心理思想源遠流長,在對古代文獻的研究中,挖掘整理出了大量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證實中國從孔孟時代起就產生了許多關於教育心理學思想的記述,孔子就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因此,可以說,教育心理學的源頭是在古代的中國。然而,使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科學卻是後起的西方,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反而成了一個「舶來品」。

我國解放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主要是引進和借鑒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特別是桑代克的聯結論、早期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建國後到1966年,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從過去借鑒西方轉為向前蘇聯學習,以前蘇聯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為依據,重建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並且全盤否定西方的教育心理學思想。1966-1976年間,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我國受到嚴重影響,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局面。

但是,我國教育心理學真正擺脫過去的種種束縛,走上健康成長和自我發展的道路的時間還不長。綜觀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還是借鑒的多,獨立研究的少。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絕大多數研究內容都來自於西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大都從西方移植而來。當前我國還未有被廣泛承認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等基本理論,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這些研究雖有特色,但尚未形成思想體系,影響也小,這種狀況顯然不符合我國的歷史和大國國情。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急需中國化、本土化。

3 當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根據他們近期研究總結出教育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趨勢是:有關教育心理研究的自然觀察方法論(informaleyeballmethodology)思想占統治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在活躍的認知加工領域中,「問題解決」的深入、細致的研究;②在教育情境中的動機與社會認知的研究;③能力和策略的個性差異及其與之有關的元認知的研究;④寫作與修改技能獲得的研究。綜觀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發展規律,筆者認為未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將進一步借鑒和吸收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 ry)將智力(Intelligence)作為復數(Intelligences),並且用「多元」(Multiple)來強調這種復數的意義。他的智力新理論一經創造,就一直成為心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卡爾?羅傑斯於上世紀中期提出「人本主義」觀點以來,教育心理學界積極引進和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主張了解人,強調在教育中應當突出使學生理解自我的本來面目,以建立起適當的自我表現,形成和諧的自我表現觀念與介入者觀念的關系。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應當致力於對學生心理、觀念體系的了解,「通情」地掌握關於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施教。

個別差異和個別化教育研究將繼續受到重視。隨著對人類研究的不斷深入,個體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不再受到嚴格的學校教育的時間限制和各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空間限制,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因而,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將逐步完整化、系統化,進而有一個比較統一的體系。其內容將包括有關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動機理論、發展理論、教育社會心理理論相互聯系的五大塊,理論觀點上除了認知觀外還將吸收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和理論學說的精華,充實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4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特點與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現象主要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其中心理過程包括諸如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傾向性和能力、氣質、性格等特徵。
5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設計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鼓勵你的孩子,培養他們的自信,你的期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未來。信不信由你。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⑨ 四川外國語大學怎麼樣


,霸道的問題
。表示鴨梨很大
。。。
教學情況還可以
,學風比較好
,每天早上和平時都有人在廣場和體育場讀書聽聽力這些。而且每個星期星期4和星期天晚上都有英語角,就是只說英語的地方(不過現在也發展成寂寞人們尋找XX的地方)
分山上和山下,大一教學和住宿在山下
,大二以後就基本在山上了
,山下到山上走路大概要10多分鍾
,都是爬坡,利於減肥

食堂的話
不是很好,山上食堂比較好
環境比較整潔,菜品也比山下豐富,山下比較實惠,但是山下食堂壞境不是很好。還有幾個快餐店,建議康博食千萬別去,那裡是盛產蟑螂和蚊子還有頭發絲的地方。山下還有一個美食街區,那裡比較好
,環境好,可以經常去那裡吃。山上還有個橋下餐館,也可以
,比較象農家樂。不過新生去肯定是自己找不到的,很隱蔽。
還有就是男女分配特別不均也是川外一個特色,比例都是
7比一
,比如我們隔壁班,30個人只有2個男生。
。女生很多男生少。男生質量也不好
~~~
(長相方面哈)雖然我也是男生。川外女生還是多彪悍的。
在市區
,沙坪壩烈士墓,烈士墓周圍就一些吃飯的店店
,火鍋,串串還有燒烤居多
有一個永輝超市和一個新世紀超市。逛街一般都是去沙坪壩三峽廣場,
就在川外門口坐車210
或者821(在沙洋路下車)都可以到。不遠,只坐10分鍾。那裡是個商業中心。走路的話我測試過
,走得到25分鍾。
川外宿舍分山上和山下,
山下的寢室除了8舍(都是男生住,我上學期大一就是住的8舍,一年1200)比較好,6人間,床下就是書桌之外
其他山下宿舍
都很爛,女生1.4舍
洗澡,廁所都還是公共的
,空調和飲水機是有。大一新生一般都在山下。如果樓主是女生就麻煩了,女生住宿條件

不咋地(最讓我蛋疼的是山下每個寢室只有一個網線介面,山上有4個!!)。不過大二會搬到山上去
,山上的條件要比山下好
,都是4人間,環境也可以
,寢室比較密集
有點像小區
,都是床下書桌

川外寢室
就這點比較好
基本每一樓都有2個公用洗衣機,是投幣的
,洗一次4塊錢
。嗯
到時候被子
盆這些床上用品可以在川外學校里買
~~
但是床單你如果想個性可以自己帶
畢竟都一樣不是很好。
學校風景
因為是在歌樂山,自然風景不錯
~~~
川外不是很大。小的精緻那種
足球場只有一個在山上。網球場有好像有7個山下5個
山上2個。籃球場較多

,代表大二學長
welcome
學妹學弟們哈,有問題問我吧,畢竟還是混了一年了
呵呵呵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中心任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