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性教學原則

教育性教學原則

發布時間:2020-12-14 13:45:48

『壹』 什麼是教育性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內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容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貳』 教育的八大原則

教師招聘考試知識點經常讓小夥伴抓狂,現在再也不用擔心啦!貼心的小編來了,每天給您整理教師招聘考試中涉及到 的小知識點,每天堅持來打卡吧~

一、八大原則速覽

1.直觀性教學原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

直觀性教學原則的分類以及運用的注意注意事項在講解時要突出。

2.啟發性教學原則: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鞏固性教學原則: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注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學原則(可接受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講解。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系統性原則):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8.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二、八大原則速記

如何快速記住這八大原則,這里,為大家提供一個口訣:支(直)起(啟)弓(鞏),努力(力)尋(循)找一英(因)里(理)以外的鱈(科學)魚。

小夥伴們,找到這八個原則了吧。最後,祝大家一舉成師!堅持打卡,你中能早日成師!

『叄』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注意貫徹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研究者進行研究要符合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屬,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學生的正常發展,一切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容違背的原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考慮課題實際上的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整個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也要考慮對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響。

『肆』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赫爾巴特(1776一1841)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專。 赫爾巴特以現代心理學為基屬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教育和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此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熱門話題。但是,德育與智育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統一起來,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對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紀初,赫爾巴特對這一問題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並把它作為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轉機。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的的同時,卻不能放鬆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兩個基本內容,形成了實施學校教育的兩條基本途徑,即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陶冶道德情操;通過系統知識的傳授啟發......(本文共

『伍』 簡述教育的公共性原則

教育的公共性原則:

《教育法》中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一規定確立了我國教育的公共性原則。教育法之所以要確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1、首先,教育事業是國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業。

2、其次,個體發展的活動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因而,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個體活動就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成為整個社會活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最後,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教育的公共性原則主要表現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盈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範字。

(5)教育性教學原則擴展閱讀:

教育性公共性原則的理解和認知:

一、依標用本,明確教學目標

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首先面臨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容的選擇。這是品德,教師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品德課程標准指出:「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

也就是說,道德存在於生活之中,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教育要聯系兒童的各方面生活,實現引導兒童建構有道德意義的生活。

因此,品德教師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世界中開發課程資源,選取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但作為教師的個體,要明確教學目標,要「依標用本」,即依據課程標准,用活教材,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恰當地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避免品德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理解課標要求,確定教學的基本目標

新的小學品德課程標准從國家和社會對兒童品德的基本要求與兒童個體健康發展的要求兩者有機結合的高度,對小學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作出了基本規定,品德教師必須深入學習和理解有關內容。

例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在「內容要求」中明確規定,學生通過學習能「適應並喜歡學校生活」、「在學校里情緒安定,心情愉快」、「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一內容要求體現了低年級兒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學習目標。

教師明確了這一目標,既能在低年級教學中自覺、靈活地實現這一目標,克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誤區。作為承擔以育人為主要目標的品德教學的教師,必須學習和理解本課程的課程標准,准確地把握教學的整體目標和年級目標,這樣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心中有目標、胸中有方法。

2、鑽研教材,把握教學的基本出發點

品德課程是有計劃有目標地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它有別於其他的德育活動,教材仍然是教師可利用的基本的課程資源。

在如何使用教材上,存在一些偏頗:一是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上課時教師講教材,學生看教材,教師眼中根本沒有學生,上課成了看圖說話、看圖說文,品德課變成了語文課

二是隨意處理教材,甚至完全拋開教材,教學無目標、無計劃,一些需要經過系列教學活動,通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等才能培養和形成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簡單地用一兩次活動代替。

這兩種傾向都違反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則,大大削弱了課程的作用,使教學成為無序的隨意活動。

從教師使用的教科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來看,從選題到內容都很注重體現課程標準的目標和內容要求,同時教材中還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案例,創設了具有兒童特點的教育情景和活動形式,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話題和教學思路。

教師要正確理解教材,包括對教材編者的意圖、教材中的圖例、留白、生活事例、情景對話等各自的意義和作用都要有全面而准確的認識,仔細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怎樣體現課程目標的,層層剖析各級目標,弄明白一學期、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分別都是什麼。

通過鑽研教材,教師才能准確地把握好一學期品德教育的基點,定位好教學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教師還要認識到,由於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範例,內容相對固定,但是學生個體具有特殊性,教學活動具有生成性,需要教師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聯系學生實際,找到課程資源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品德課程的基礎,品德的形成植根於自身真實的生活世界。品德教師平時應關注兒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從中去捕捉、提取和開發品德課程的教學資源,尋找教材與兒童已有的結合點,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他們今後的生活。

以教科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教材中「平安回家」、「認識好朋友」、「我們的老師真好」、「親親大自然」等內容,就需要教師聯系本地、本班的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判斷教材所選取的教學事件與本地區、本校、本班的具體情況哪些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教材資源可以直接應用於教學,哪些教材所提供的活動案例不符合本班學生實際,需要重組、替換、重新開發等等。

此外,兒童生活的環境與兒童的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品德教師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學校和成人等方面的資源,把社會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吸收到教學內容中去,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兒童體驗和感悟

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要求生活化的教學途徑。小學品德課程標准指出: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進行。」

品德課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兒童所熟悉、所喜歡的活動,是在兒童生活中找得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場景」。

教師通過密切聯系兒童生活,以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引領兒童在模擬真實生活的氛圍中,經歷道德難題,引發他們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體驗、感悟生活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合理的道德認知結構。

例如,引導兒童關心殘疾人,就要讓兒童走進殘疾人的生活,體驗殘疾人的情感;教育兒童關心他人,就要讓兒童體驗關愛帶來的快樂,模擬如何去關心他人。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再現生活的教學活動,兒童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培養,學會生活,學習做人。

教學活動應植根於兒童的生活,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教師應將經過生活錘煉的、積極的、有意義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形式經過一定的手段進行提煉、重組後用於教學活動。活動的目標、內容和形式都要精心設計,切忌隨意性和形式化。

四、拓展教學空間,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建構良好品德

品德課程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教學內容源於生活、教學活動再現生活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領悟到怎樣對待和處理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逐漸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為他們在今後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品德教師如果只滿足於課堂教學活動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讓課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他們在生活中得到進一步發展,產生知與行統一的教學效果。

要使品德課程的教學實效落實到指導生活上,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就要防止課堂內外脫節、道德學習與道德行為相脫節、認知與品行相分離。要使品德課程真正發揮指導兒童生活的作用,品德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拓展教學活動。

1、有針對性地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時,需要觀察學生真實的表現,體察學生真實的感受,並給予引導性的評價,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體驗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為的過程。

2、評價促進。評價可以加強課程與兒童生活的聯系,促進良好品德的內化。以上面的課為例,課後教師可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進行跟蹤觀察和引導,通過多種評價形式,激勵學生延續自己在課堂上的積極體驗,矯正自己不好的心態和行為,逐漸形成愉快、開朗的性格。

3、布置適當的課後作業。對品德課程而言,課堂教學活動絕不是課程的全部,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絕不是在課堂上能夠完成的。

品德教師在課後要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有要求、有督促、有檢查,加強對學生思想、情感、行為變化的指導和檢查。教師在課後可以適當地布置一些實踐性、體驗性的作業,讓兒童由「知」走向「行」,進一步內化道德認知,建構良好品德。

4、家校聯系。教師可通過家訪、家校聯系卡、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與溝通,形成互動合力,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總而言之,品德課程要實現育人的功能,教師必須從教材中引發、從兒童生活世界中開發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溝通課堂教學與兒童生活的聯系,實現「從生活中來」;又要關注學生需求,引領兒童自主建構良好品德,使品德課服務於兒童的生活,實現「再回到生活中去」。

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道德教育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陸』 《學記》中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所謂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或標准.教學原則,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標准,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5)《學記》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學原則主要有:
一、 教學相長的原則
《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6)《學記》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及原則,這是它對教學理論的傑出貢獻.

學相長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本義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通過教發現自己的困惑.正
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引《尚書·兌命》說「學學半」.(7)但以後有的人在注釋「教學相長」時作了引申,將其
視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並將其也作為《學記》所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原則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法,它
是我國古代教學原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我們民族教育的最可寶貴的精神,「即在現代世界教育論著中亦屬罕見」.(8)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仍起積極的指導作
用.
二、 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預防性原則的提出是針對大學教育的.一般的
說,
教師教育學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品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
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糾正不好的道德品質.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好的道德品質一經形成,或積習已深,克服糾正就會格格不入,倍感困難.就象《學記》所說
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調查工作,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以便作到防患於未然,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現在,預防性原則已被
各行各業廣泛採用.
三、《學記》主張及時施教.
「當其可之謂時」,要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從教師教的方面說,抓
住一切施教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特別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的慾望、動機.當他們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時,教師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施教,
這就抓住了可告之機,如孟子說的「時雨化之」;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一是學生按年齡特徵接受教育.就是學生在什麼年齡階段應該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不能錯
過應該受教學習的時機,這就是適時受教.如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時之謂也」.(9)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
涉及到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在現代,不少教育家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們
認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的最佳內容不同,錯過以後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們也主張及時施教. 四、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總結了孔孟的循
序漸進思想,提出了「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不躐等」,「敬孫」,反對「雜施而不孫」,「及於數進」等教學中雜亂無章,急於求成的做法,主張「先其易
者,後其節目」,重視「先河後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漸進,教學才會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記》對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
學兩個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總結.一是指教的對象學生,要按照學生年齡的順序,而教之以相應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
進行了闡述.而學生的學,具體一切過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循序漸進原則就是要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知識、學生和教學三方面的順序和客觀規律.
五、觀摩性原則

家的教育傳統,歷來都注重群體意識,主張「群育」,強調群體相互影響的教育作用.特別把好朋友的輔助看做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
提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擇善而從」.(10)另外,荀子、《易》、《大學》等都提出了類似觀點.《學記》在全面繼承總結這些思想的基礎上,並
予以了一定的發展,特別強調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響教育都必須以「善」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相互的學習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響,以達到「善」,這就是「相觀而善」的實質.

《學記》強調,教師不僅要教育好學生「論學取友」,引導學生接近「益友」,而且還要爭取使「損友」轉化為「益友」.這正是「相觀而善「另一方面的積極意
義.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觀摩性原則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標准至今仍適用於我們的生活.
六、啟發性原則

《學記》反復強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11)
「喻」,就是啟發誘導.如南宋戴溪說:「教者有善誘之功,學者有欲罷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說:「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條極其
重要的教學原則.是對孔孟啟發誘導思想的總結概括.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條,要按「喻」的原則教學,就要用啟發式,這是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教師如何喻,《學記》提出了三項要求:

是「道而弗牽」.道即導,引導,指導.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而不牽著他們走.教師只有很好的啟發誘導,認真指導,學生一定會樂意而且能夠很好地接受的.這
樣,教與學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自然就會和睦友善,這就是「道而弗牽則和」.達到了「和」,就是說學生產生了樂學、願學的喜悅的心理傾向.這樣,學習
起來就輕松愉快,從而也就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會得以充分發揮.
二是「強而弗抑」.強是嚴格要求,認真督促;抑即強制、壓抑.
教師教學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認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於過度而成強制,讓學生感到壓抑.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預期效果,甚至
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厭學,畏學.清學者方苞注此說得非常透切:「強之猶恐其不能進取,而或抑之,則重以為難,而自沮喪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強
而弗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很好發揮,決不會視學業為畏途.因為沒有思想負擔,心理壓力,所以學起來自然會心情舒暢,輕松愉快,而且
會信心十足,困難也易於克服.這就是所說的「強而弗抑則易」.
三是開而弗達.開,開啟,使露其端倪.教師給學生講解問題,必須把握要領,抓住重
點,突破難點,講清帶有啟發性的關鍵,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盤托出.這樣,學生便可得到老師的某種啟發,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與作
用.所以,啟發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本一點就是促進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活動.
針對當時教學的弊端:「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學生就會以學習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師,並很快地把所學的東西丟棄得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
正因為啟發誘導原則重在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是教師不斷改進教學,進行教學改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它很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教學改革的需要.啟發性克原則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被普遍地運用,並大力倡導,原因就在於此.
七、長善救失原則

學很可能會有得有失,得與失就是教學結果這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學之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
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而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
體的心理差異造成的.
對教師來說,要起主導作用,必須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發揚其「善」.對學生的「失」,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摸透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施教,才能做到「長善救失」,這就是《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和失並不是絕對的,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辨證的.學生學習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況下是「失」,教師必須盡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
面,失中又蘊藏著得,即轉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說「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以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
長矣.」如果能正確地做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便能正確地做到「長善救失」.
八、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就是「正業」(正課)與
「居學」(課外作業、課外活動)相結合,學習進修
與游戲休息相結合,也就是課內外勞逸結合.教學的這個過程,決不可能永遠處於緊張、興奮或者絕對鬆散的狀態.總要有一張一弛的合理安排,師生都必須有勞有
逸,課內外各項教學活動必須相互結合,辨證統一.
首先,必須安排按時的正課教學,當正課完畢後,學生便可離校休息,但必須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
「大學之教也,明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內外必須緊密結合,它們可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因為從復習的角度說,「居學」是「正業」的復習、鞏固,又是
使正業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即《學記》所說的「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從預習的角度說.「居學」既是學習正業的准備,又能增進「正業」的興趣.即「不興其藝,不能樂
學」.
「正業」的弦、樂、詩、禮是學的主要內容,而居學的操縵、博依、雜服是藝,是練,是掌握正業的重要保證,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同時,
「藏修」與「息游」偏重於課內外的勞逸結合,意為學習應有張有弛.學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學習中的疲勞,發展愛好特長,又可以擴大視野,培養興趣,增長智
慧,學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達到安學、親師、樂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錫所說「藏焉修焉之,謂正業專習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謂居學養純而義愈
熟」.(15)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藏息結合的原則,抓住了人生理機制的緊張與疲勞和心理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等基本特點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有其科學依據.合
理而辨證地處理好這種關系,既保證正常的
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符合教學規律,就今天來看也是完全正確的.當今,語文教學中
對課內語文訓練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強調,語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乃至「大語文教育」的倡導,同這一原則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何況「不學博
依,不能安詩」等是對古代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

作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先秦儒家學派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的高度概括,《學記》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其歷史意義
和理論價值十分顯著.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觀摩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和藏息相等輔原則,是以
當時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是當時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反映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概括.它對以後歷代的教育教學活動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學原則是對師生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學原則的提出和發展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離不開教學實踐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接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
不斷修正、充實和完善.而《學記》中所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早已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正確的,它從先秦的教學實踐中來,又指導了以後歷代的教學實踐.經實踐檢
驗和歷史證實,這些教學原則對今天的教學實踐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但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教育內容、過程、手段和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這些教學原則的應用,要緊密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以便更好地為當前的教育服務.

『柒』 教師資格教學原則詳解

教學原則在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科目二《教育知識與能力》中,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考察的方式比較多樣,首先單選題通常以概念反選、例子反選或古文反選的形式進行考察;其次簡答題主要是考察某一原則的貫徹要求;材料分析題常見的考察角度主要是給出一段材料,需要我們從中找出體現了哪些教學原則,以及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或是直接考察具體的實施要求是什麼。那麼接下來就針對教學原則的相關內容行知識點的梳理。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既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傳遞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簡言之, 就是要將德育與智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這一原則常以例子性單選題進行考察。例如,歷史課上,歷史老師結合相關歷史事實,向同學們介紹了岳飛這一歷史偉人,並引導學生學習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這里歷史老師結合歷史事實進行講解,體現了科學性;引導學生學習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思想性。
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簡言之,就是通過與實際相聯系,最終讓學生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進行使用。這一原則長以例子性的單選題或名言素顏的方式進行考察。例如,數學老師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什麼分數,以分饅頭為例向學生講解分數的應用。這一原則還有很多俗語,例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等均可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三、直觀性教學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對所學內容形成一個大致的形象。包括三種形式:模象直觀、實物直觀、語言直觀。實物直觀就是展示相關的實物、標本、實驗、參觀等。例如,美術老師為了學生能更生動的畫出楊桃,而帶了一個楊桃到課堂上讓同學們進行觀察。模象直觀指的是模擬的事物,如觀看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像、電影等。這一原則常以例子性的單選題記性考察。例如,美術老師為了學生能更生動的畫出楊桃,而給學生們看了一些關於楊桃的照片。語言直觀主要指老師上課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述。例如,美術老師為了學生能更生動的畫出楊桃,而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向同學們描繪了楊桃的大致形象。
四、啟發性教學原則
啟發性原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簡言之,就是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的尋找答案。這一原則常常考察名言俗語。例如,《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以及《論語》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些都體現的是啟發性教學原則。
五、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這一原則比較喜歡考察定義性單選題以及名言俗語性的單選題。例如,《學記》中「不陵節而施」「學不躐等」、孟子提出的「盈科而後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都符合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六、鞏固性教學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這一原則常常考察名言俗語。例如,孔子提出「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
七、量力性原則(又稱為可接受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這一原則常常考察名言俗語。例如,「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等。
八、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發展。這一原則常常考察名言俗語。例如,朱熹所提到的「夫子施教,各因其材」、《論語中》「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等。
【練習題】
1. 生物老師上課為了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雪,在空中向下撒撕碎的白色紙片,用白色的紙代替雪,這就利用了( )。
A.實物直觀 B.模像直觀
C.語言直觀 D.標本直觀
1.【答案】B。解析:模象直觀指的是模擬的事物,如觀看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像、電影等。在空中向下撒撕碎的白色紙片,是屬於製作了雪的模型,因此應為模像直觀。
2.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體現了( )。
A.循序漸進原則 B.鞏固性教學原則
C.量力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2.【答案】C。解析:孔子這句話是在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說明教學要依據學生的接受水平,量力而行。

『捌』 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具體含義和特點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注意貫徹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研究者進行研究要符合學生版身心發展規律權,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學生的正常發展,一切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容違背的原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考慮課題實際上的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整個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也要考慮對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響。

『玖』 赫爾巴特教學的教學性原則,符合哪一教學原則

重視德育,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赫爾巴特認為知識與道德具有直版接和內在的權聯系,德育問題不能同教育問題分離開來,而應該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的廣泛的聯系在一起。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並把它當做教育的基本原則。赫爾巴特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系,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

『拾』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赫爾巴特(1776一1841)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過重版大影響。
赫爾巴權特以現代心理學為基礎,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創始人。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在教育和教學中始終存在著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此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永恆的熱門話題。但是,德育與智育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怎樣才能把兩者結合統一起來,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對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紀初,赫爾巴特對這一問題作了較系統的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並把它作為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轉機。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實現這一目的的同時,卻不能放鬆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授。因此,道德培養和知識傳授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兩個基本內容,形成了實施學校教育的兩條基本途徑,即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陶冶道德情操;通過系統知識的傳授啟發......(本文共

閱讀全文

與教育性教學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