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一、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一節課40分鍾,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鍾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鍾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鍾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鍾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鍾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鍾里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二、准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靜互補。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後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的講解也要放慢些語速,讓學生來得及消化。在教學中,應張弛有度,"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三、巧妙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慾,思維能力,有利於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揚民主精神,融洽師生關系,教師把愛心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教師把信任留給學生,把溫暖送給學生,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悅的氛圍,創設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由此可見,語文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後狀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錄音機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於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並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多加揣摩,多利用。學生感知課文不是孤立地進行,總是跟課文相關背景知識相聯系,背景知識越清楚,對課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這就是感知的選擇性,可見重視教具及課本插圖的作用,也不失為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裡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如果我們能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巧妙創設課堂教學情境、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義的提高。
㈡ 淺談怎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
興趣是成功的先導。實踐證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單調、呆板的教學程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乏味的感覺。為避免對大腦的單調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狀態,教師必須在搞好基礎訓練的同時,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葯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游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創造富有活力、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是對人的語文素養的培育,要從「人」的角度去理解「語文」,要從「傳承文化」的角度去解讀「語文」,讓學習語文的過程成為「人」的「文化」過程,將學生變成「文化人」。
一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說話,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語文教學要教學生識字、組詞,正音朗讀,理解詞句,領會文本意義。二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交流,這是人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要展開一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三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思維,這是人生存、交際、發展的重要憑借,也是學好其它課程的根基。四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品味,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給學生健康的文化引導,提高品位。
舍人文而求語言,是緣木求魚,方向不對;舍語言而求人文,同樣會有語言、人文兩失的危險。因此將二者自然融合是兩全齊美,將二者人為割裂是兩敗俱傷。讓語文教學充分體現語文課程基本特徵,使課堂充滿活力,實現課堂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1、關注學生的學情。語文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對自己所教的學生所處的學段要求、學習狀況要有清楚的了解,教學離開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毫無價值可言。
2、關注課本內容。教師的教學要緊扣語文課程基本特點,以語言為載體,洞察語言文字背後生成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既能學好知識,又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關注課後反思。教學質量要提高,教師就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讓課堂更有實效性,為教學質量的提高畫上圓滿的句號。
四、用創新的教學設計貫穿語文課堂
好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課前為完成教學目標,預測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所引起的結果,並籌劃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的總體構想。教師要讓課堂真正有實效,課前的設計是一座很好的橋梁,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課前教學設計的這個「預」,就沒有新課程的「立」。
好的教學設計不同於「備課」,其原則是講究實用性和追求課堂最佳效果,針對現行教學中講述知識性的東西過多、過細,且喜歡盲從現成教案進行授課的實際問題,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思路:簡單教學設計過程,摒棄形式主義的文字;精心進行粗線條的設計,擴大學生課堂實踐的空間。這樣的教學設計,不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描述大體的輪廓,它只明確需要努力的三維目標,它為驗證不確定性問題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並把這些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橋梁。
㈢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准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去閱讀課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准備。
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准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㈣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韓軍峰
一、課前強化教師備課,引導學生課前預習
老師備課首先必須備教材,對這節課需完成的教學目標十分清楚,根據目標確定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備課的時候更應考慮如何進行教學才能達到教學效果最優,用什麼辦法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第二備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可能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引導不同層次學生去學習知識,在這節課能各有收獲等。所以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過程為對象,為教學實踐提供一種策略、實施方案,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但是老師們千萬別忽視了學生課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備。如果學生對於課堂上要學的知識在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准備,他們在課堂上就很難與老師交流,很容易使課堂演變成一言堂,影響課堂的效率。所以從學生入校學習開始就要求他們必須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預習。比如:我首先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將課文讀通順,讀准課文出現的生字詞,並自己查字典解決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詞。再次針對每篇課文的特點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利用手中已有的參考資料思考課文後面的研討與練習,寫寫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想上課的時候弄明白的等等,這樣學生在預習時就有了較明確的任務,也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和思考。授課前我先了解部分學生的預習情況,尤其是他們不懂的問題。課上我就引導學生一起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學生已提前感知了課文內容,所以課上學生的思維很活躍,發言也很踴躍。課文的重難點就在學生的討論、辯解中解決了。有時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要能吸引學生
特級教師於漪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會鑽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應以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課文的起伏節奏和學生情緒的變化,環環緊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課結束時,注意增強濃郁的色彩,使學生感受到課已盡,意無窮,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不同,開頭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我們或者利用故事導入,或者利用掛圖導入,或者利用謎語、成語導入,或者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者利用音樂電影導入……一次,我上《沁園春。長沙》一課,就給學生邊播放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片段,邊提問為什麼劇名是這五個字。想知道就快去讀讀課文……這樣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全神地投入到讀文的環節中去了。總之不論哪種都要注意所採用的導入方法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的融入課堂中。
斯霞老師說:「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沉。」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文課它姓「語」,就是要緊緊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鬆,就應該著眼於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語言世界。在語文課的課堂上,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從文本中能感到語言文字之美,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那流動著的語言文字之美。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普通話要標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聲音還應該具有美感,語言還應精煉傳神,生動幽默、能夠體現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而且把這種美融入教學的情景中。教師發揮語文教師的個性優勢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樂在其中
一個好的結尾就給一節輕松愉快的語文課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設計新穎有趣的結課可產生「課雖盡,趣味猶存」的境界,以收融會貫通之效,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更激起學生的探索求知慾望。比如我在講《小狗包弟》這課時,結束的時候,我說:「文中作者在自己做錯事之後寫了很多懺悔的話,那麼,當你做錯事的時候,你的心是咋樣想的?請把你的心情寫下來(最好能寫出情感的變化)。」設計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把學生從課內知識的學習引向了課外生活的學習中。
三、課堂重抓語文能力訓練,優化練習、形成技能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當前的新課改教學,正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中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
智力性的技能是指藉助內部言語在大腦中進行智力活動的方式,如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技能,它是從語文知識的掌握到能力發展的中間環節。智力性技能的培養,需要通過聽、說、讀、寫等練習進行反復的訓練。正如捷克思想家、教育家誇美紐斯所說:「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
我們說的加強練習,不是盲目地追求數量「以多制勝」,而是在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盡量讓學生練得深一些、透一些,「跳一跳摘桃子」,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讓他們通過練習,結合所講授的知識,掌握其規律,舉一反三,在優化的練習中求快、求好,以取得內容上不斷深化,認識上螺旋形上升,技能逐漸完善,能力自然發展的效果。
四、課堂上做到朴實,扎實
我們要褪卻當前語文的「多動」與「浮華」,靜下心來學習語言,真正向一節課45分鍾要效率。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拋開文本,大數量、長時間地去搞所謂的「語言文字訓練」(實際上是孤立地做字詞句的零碎練習)。
2、不要脫離語言文字奢談所謂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是從語言文字的感悟中生發出來的)。
3、避免過多過濫、目的不清地使用多媒體課件。
4、不為了所謂的激發興趣、活躍課堂,進行無實際意義的表演、展示、游戲等。
5、簡化課堂教學步驟,給學生留有空間,讓學生有時間讀書、思考、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課堂充分利用廣闊的課堂資源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報刊雜志、電影(視)、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等,甚至連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學生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話題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作為教師,除了把教科書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使用以外,教學掛圖,工具書、朗讀磁帶等也不可忽視。教室是小課堂,社會是大課堂。就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更是如此,我們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報刊雜志、電影(視)、網路等了解社會,順應時代潮流,要讓學生能融如社會,培養應變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有合適的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和親近大自然,積極挖掘、利用蘊涵在其中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中資源。
六、課堂上重講規律,教方法,傳習慣
講規律就是給學生講授具有規律性的知識。什麼是規律?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質聯系和必然發展趨勢。規律具有重復性和普遍性,只要具備一定條件,某種合乎規律的情況就必然出現。因此,給學生講讀寫聽說的規律,才是講到了點子上,講到了根本上。這樣做,才會出現一以當十、一舉多得的局面。
㈤ 教師怎樣做才能夠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1 講究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預設的教學方案而發生在課堂內外的一系列行為,即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與指導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課堂結構的合理安排、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教師敏捷的教學機智、先進的教學方法等等。
2 給學生成功的愉悅,幫學生樹立自信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反復多次,就會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設法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
3 注重精講和精練,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語文課堂要上得精簡,教師要根據自身實際、學生實際,去粗取精,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取得盡可能高的教學效率。要在每堂課上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資源,創設恰當的情景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中給學生提供充分自讀、自悟的機會,結合恰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圍繞重點問題去探索。
4 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裡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5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小學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的心中比較抽象模糊,難以理解和運用。在我們農村小學的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完成所有課文的教學。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如果每節課在再面對同樣的教學程序,同樣的學習方法,那就會更覺得單調,甚至會覺得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效率難以提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還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手段。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就應立足於學生這一主體,利用直觀的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斷提高,通過教師的積極評價來引導學生在鞏固中拓展,拓展中延伸,延伸中發展。
㈥ 聯系實際,談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堂是教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陣地。沒有精心創設、務實求真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效率這個「瓶頸」就不會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夯實語文課堂教學的根基,努力優化課堂教學便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不二法門。一、創設情境,營造最佳的語文課堂氛圍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就應想方設法創設情境,營造最佳的語文教學氛圍,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美妙的藝術享受中接受教育。第一,教師應運用富有魅力的的語言創設情境。如引人入勝的描述,栩栩如生的比喻, 鮮明強烈的對比,有趣的故事、事例,機警的名言、警句,聲情並茂的范讀等等。只有注入真情實感,充滿風趣而又機智的教學語言,才能像磁石般將學生緊緊「粘住」。如教讀餘光中先生《鄉愁》,教師如能用舒緩沉重的語調、哀婉幽怨的語氣把作者思念親人、眷念祖國的無限愁思恰到好處地詮釋出來,學生能不聞之於耳,感之於心,進而在審美的體驗中獲取知識嗎?再如教學《瀾滄江邊的蝴蝶會》,曹寅蓮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喜歡蝴蝶嗎?蝴蝶,多麼美麗的生命啊!在春天的田野里,我們嬉戲過蝴蝶;在跳動的發梢上,姑娘們創造過蝴蝶。當萬千彩蝶連須鉤足,時而小憩,時而翩飛,你想那該是多麼壯觀與神奇的景象啊!讓我們一起飛進蝴蝶的世界去感蝴蝶、品蝴蝶吧。」如此富有魅力的語言,必然能「點燃學生好奇心之火,打開學生思維的門戶」,從而疏通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智慧,指向語文課堂教學的成功。第二,教師應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創設情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為創設情境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可以用音樂渲染情境,用圖像顯示情境,用影像烘托情境。尤其可以藉助多媒體集圖、文、聲、像於一體的優勢,打破課堂時空的限制,引發想像,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來創設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如教讀《濟南的冬天》,教師可以按課文順序把有關內容製作成課件,讓學生在看、聽、想中仔細體味冬天濟南「溫晴」的優美境界,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濟南、熱愛祖國山河之情。二、「授之以漁」,適時進行學法指導學習方法不當,是學生語文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教師要讓學生由不會到學會再到會學,就必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適時進行學法指導。如讀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節目。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若能披文入情,不僅能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更能培養學生語感,豐富學生的文學內涵。教師應加強諸如適當的停頓、讀音的輕重、合適的速度、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感情的再現等方面的指導。又如為了讓學生切實掌握各種文體的特徵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教師應交給學生解題技巧。如新聞標題的擬寫,應從導語中獲取關鍵信息;廣告詞的擬寫宜選擇修辭型,因其形象生動;議論文的閱讀,要指導學生尋找論點的方法、歸納或補充論據的技巧、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以及語言特點;說明文的閱讀,要讓學生從說明對象及其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入手;小說的閱讀,要啟發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段、環境描寫的作用。再如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在中、高考語文試卷中舉足輕重。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勤寫,做到心中有數,筆下生花;要讓學生留心生活,儲蓄寫作的源頭活水;要啟發學生模仿課文寫法,借鑒他人寫作經驗;要指導學生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務實創新,切忌捨本逐末;要指導學生寫出個性、感性、理性、靈性,切忌人雲亦雲,無病呻吟;要教會學生擬題、審題、立意、選材、組材、修改等方法。三、「講、讀、寫、議、練」,合理安排雖然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已頗有時日,但「講風」太盛的現象依然存在。不管內容簡單還是復雜,學生能否讀懂,教師都要不厭其煩、喋喋不休地大講特講,此敬業精神確實可嘉。然而在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弘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今天,此法又實在不可取。語文教師應該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能聽、能說、能讀、能寫。這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安排好學生讀、寫、議、練的內容和步驟,做到注重基礎,強化能力,突出重點,學以致用。如教讀《偉大的悲劇》,可在簡短講解,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設計了如下討論內容:(1)細節描寫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的寫作特點,文中有許多細節感動人心,請同學們找出來並談談感動的原因。(2)斯科特和他的團隊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3)文章寫的是一出悲劇,但作者卻認為其極其偉大,並擬題為《偉大的悲劇》, 「悲劇」與 「偉大」矛盾嗎?談談理由。圍繞這些問題,同學們深入探究文本,展開激烈討論,踴躍舉手發言,其中不乏精闢見解。待討論問題塵埃落定後,我又啟發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或許你們對英雄對成敗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請聯系實際,以《失敗也英雄》為題寫一篇短文。」學生當場寫作,佳作迭出,令人欣喜萬分。最後,我又把分類整理的33個短語和8個含義雋永的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齊讀並工整抄寫。這樣,講、讀、寫、議、練的有機整合,既把語文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真正主角,又充分發揮了學生聰明才智和集體協作精神,使教學內容圓滿完成,教學效果自不待言。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只要有素質觀、人本觀、主體觀、民主觀,心系課堂教學,合理安排課堂結構,優化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學法指導,就能夯實課堂教學根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㈦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實施和深入,如何追求有效的語文教學,構建專互動高效的課堂屬,已經成為我們許多一線語文教師所共同關注的課題。追求有效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如何提高我們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而什麼是「課堂效率」?通過查找一些資料,我個人認為,所謂「課堂效率」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通過雙邊互動所產生的實際教學效果和應有教學效果的比值,比值越大,課堂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㈧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涯中的一門主要科目,對於不少的老師來說都比較困難,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要正確的方法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學語文常見的教學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課前做好教學准備
教師在進行課前准備的時候,應該做到合理搭配、統籌兼顧,既要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能夠盡量多的教授知識,也要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另外,老師要最大程度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能局限在課本,要多教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通過互聯網、校圖書館等途徑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經過整理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教師通過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教學准備,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計劃性,能夠有條理的進行教學,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二、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師應該做好學生課前預習的工作。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結束之後,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也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小組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好處在於,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於將要學習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會比較輕松,並且能夠和教師進行緊密的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習的效率,更有效的掌握老師所講述的教學知識。
三、不斷增設課外教學內容
教師還應該不斷增設課外教學內容,不斷的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局限於課本上的內容,應該將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拓展,讓學生不僅能夠全面的學習到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最大程度的學習到課外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有關於李白的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找一下有關於李白的比較著名的詩歌,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進行欣賞,進而使學生對於詩仙李白的詩歌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增大課外教學內容的比例,讓學生在課堂中最大程度的學習語文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夠更加的豐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問題。首先,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積極的開展一些語文比賽或者語文游戲的環節,由於小學生正處於好動活潑、好奇心強的階段,對游戲有著由衷的熱愛,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游戲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教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伊索寓言》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語言故事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其次,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以及接受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創設的情境應該具有創新性、啟發性、目的性,不能創設一個學生不清楚、不認識、抽象的情境,這樣不僅起不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反而讓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會嚴重的打擊小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創設的課堂情境應該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創設科學化的情境,不斷的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優化,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創新教學輔助工具,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在不斷的更新中,因此教師應該把先進的輔助工具帶到小學語文課堂中來。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進而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我們應該高度的提倡諸如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使用多媒體工具的優勢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對於一些圖文並茂的東西非常的感興趣,教師將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動畫以及圖片等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二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將教學資料利用多媒體呈現,進而減少了在黑板上書寫的時間,能夠節省很多的課堂時間,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進行《秦兵馬俑》教學的時候,教師的可以將兵馬俑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一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
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
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2.2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好奇
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的效果。因此,老師所提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投其所好,巧妙設計疑問,讓他們的好奇心成為語文課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劑。我在教學《"兩彈元勛"鄧稼先》時,以"我的偶像"引入,接著把鄧稼先的圖像掛出來,讓學生們猜猜他是誰,講述一下他的故事,學生情緒高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紛紛在書上找答案,較短時間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愛國的科學家,順理成章地為老師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在教學《人類的朋友》時,老師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出現茂盛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生動的畫面配上輕松悅耳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問學生:"你們想去這個美麗的樹林嗎?願意成為小動物們的朋友嗎?"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指導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了解,進而啟發:"這節課我們要開動腦筋,怎樣使大自然更美麗?比一比,看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學生們在情景的創設下饒有興趣地展開豐富想像,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促使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4、鼓勵質疑
學貴有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閱讀產生疑問時,正是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認真思考,主動探究,使思維向深入發展之際。因此,訓練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及自主意識的重要手段。平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發問;從課文內容發問;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發問;在教學結束前留出適當時間讓學生發問;從標點符號的運用發問;從課文的中心發問;從某些修飾詞語發問,訓練學生從敢問到善問的能力。
如學習《靜夜思》這篇古詩,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了第一句話後,帶領學生歸納學習方法:①讀詩句;②講字義;③連成句。然後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學生自學後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麼意思。老師便針對學生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解疑,這樣,教師的思維活動與學生思維活動協調一致,使教師思維暴露在學生思維最恰當的地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了學習動力,而學習第三、四句時,老師則採用夥伴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四人一組,運用學法自學,互相質疑、解疑,然後向全班匯報學習過程。這樣學習,用時少,負擔輕,效益高,學生獲得了知識與能力,取得了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㈨ 怎樣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