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教育的優點與不足
小學語文教師的優勢與不足及發展規劃
一、自我分析
本人自工作以來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和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自我感覺功底較淺,平時練筆很少,我更是認識到自己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基本功以及個人文化素養的不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一)優勢之處:
1、積極參與各類教育教學活動,開闊視野。善於思考,注重反思,能在教學過程中以理論結合實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完善和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2、積極提升自學能力。空閑時會閱讀學校購置和推薦的教育名著、案例和反思等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前提,能在課中嘗試運用新型教育方法和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3、我能熱愛教育事業,工作認真踏實負責。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尤其是具有一顆童真般的心,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
4、 職業心態平和,嚴於律己,善於和他人合作,能正確的處理與領導、同事和學生的關系。
5、 平時能閱讀一些體育教學方面書刊雜志和網站資料。
不足之處:
1、個人教學風格不明顯,需培養全新的教學理念,以擁有較強的、獨立的教學能力。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下,在學科教學中還需拋棄模仿和惰性,發揚自身長處,尋找語文教學中的創新。
2、對於教科研方面缺乏探討、研究的積極性,教科研能力不是很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不斷積累加強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能力也有待加強。
3對新的教育理念轉換較慢,在對全教研組教師在教學教法、教學過程的更新、轉換等方面尚需主動組織學習。另外,自己總感覺時間、精力不夠,每天都過得很忙碌,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充電。
二.發展目標
1、「多做」、「多想」、「多聽」,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改善自身的不良習慣,將自己改變成一名主動學習者,使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具有親和力、輕松、快樂、幽默的老師,並逐步將自己打造成吃苦耐勞型的教師,使自己的課堂成為詩意的課堂,是學生嚮往的精神家園,並能和學生共同學習成長,滿足學生成長和走上社會的實際需要。
2.堅持每周1-2小時的閱讀,除教育教學類書籍,增加案例、課例的閱讀參考,尋求在理論研究上有建樹,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研究的能力,並結合實踐有成效。
3、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研究型和發展型的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課堂教學形成一定的獨特風格。促進自我展示與自我實踐,自我監控與調整能力,同時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構建個性課堂教學模式。
㈡ 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區別
一、培養目標不同
1、語文教育培養目標:本專業著力培養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具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勝任教學、科研工作。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育的教學與管理,並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人才。
2、漢語言文學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文學理論素養和系統性的中文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
二、主要課程不同
1、語文教育主要課程:古代語文、現代語文、文學概論、現當代語文、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小學語文教材與方法論、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學,現代教育技術,寫作。
2、漢語言文學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國歷代文學、古典文學。
馬克思主義文學、美學、民間文化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寫作、文學心理學、中外語言史、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理論、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等。
三、就業方向不同
1、語文教育就業方向:從業方向為初中教師,小學教師,事業單位人員,考研,助理/秘書/文員,公務員。
2、漢語言文學就業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除了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外,還可以考取教師資格證成為教師。
㈢ 語文教育怎麼做
一、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時代不同,學生的學習觀念不同。現在上學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學生在家都是嬌生慣養,怕吃苦,不夠重視學習。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懈怠,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學習興趣。二、學生過度依賴資料,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改下的課堂,要求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可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無法與老師配合。或者過度依賴資料,抱著資料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照著資料念,個個都是標准答案,這樣的課堂失去了意義。三、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樣下去,學生就習慣了老師把一切都做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語文是極其靈活的一門學科,只要理解了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就可以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出來,也是正確的答案。搞好初中語文教育應採取的措施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於學習語文不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對語文的學習、閱讀等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就算語文教師再努力地教學,也無濟於事,因為學習的主體根本不想接受語文方面的知識,更談不上提高文學素養。因此,在做好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內容,並且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開拓性學習也會明顯提高。「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准備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收集充足的相關材料,然後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講述、分析和評價,其他同學聽完之後還可以提問。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後,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因為習慣決定一切。初中生相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其逐漸地形成學習語文的習慣。習慣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所以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當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後,就會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後,要努力引導學生實現下一個目標,形成另一個好的習慣。比如:在開始學習語文時,在每篇課文講解之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一段時間過後,學生自然就養成了自主預習課文的習慣。在這個習慣形成後,逐步地讓學生在預習過後總結每段的段意,理解作者想要給讀者傳輸的思想,以及在文中找出好詞好句來積累。這樣,就使得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課文的習慣,而不是依靠老師來講解,來灌輸知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要盡量使良好的習慣不斷地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並且時刻注意學生動態,避免不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經過在學習的不同階段的引導,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就會養成。3.培養學生提問意識,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長期的應試制度,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老師講課,學生埋頭做筆記」現象,學生的思維鈍化。在當前實行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學生通過先預習課文,提出和文章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和詢問老師,從而解決疑難問題。這樣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語文的學習主要靠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對於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對於其看法可能千差萬別。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經常組織學生對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夠在找我,字太多打的很累!
㈣ 什麼是語文教學
什麼是語文教學?——關於語文教學本體的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並不陌生的問題,幾代語文工作者、幾百萬的教師,思索了半個世紀,結果還是難以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答案。時至今日,仍然是你說我說大家說,越說越糊塗。「說法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張志公)今天我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膽說出來。因為學科性質是學科教學的根。無根將無枝無葉,更不會有花有果。一、「語文」即語言!
「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正確認識「語文」嘩撫糕幌蕹呵革童宮闊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起點。但說清語文不容易。1、「語文」的由來:「『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雲雲。(葉聖陶)不難看出:「語文」原義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者合稱「語文」。但取掉了「國」,是否有喪失學科個性的危險呢?2、「語文」解釋的混亂。口語以「語音」為表現形式,書面語以「文字」為外在表現。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開。所以,後人解釋頗多:①語言·文章②語言·文字③語言·文學……但似乎均有不通之處:文章、文字、文學是不能與語言並列的。文章是語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為語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文學有口頭、書面兩種,但比語言概念要小,僅是語言的一種形式、一種功能。三種解釋均有望文生義之嫌,將「語」稱為「語言」,將「文」演繹為文章、文字、文學。是否還可演繹為「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甚至「語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載於專業傳媒之中,謬種流傳。3、「語文」就是語言。既然無法作科學的分析,「語文」又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合言」,那麼,「語文」就是語言,學語文就是學語言,教語文就是教語言。4、「語文」就是漢語。中小學的語文課其實是漢語課,相當於英國的英語課、法國的法語課。
㈤ 語文教育有什麼用
對於語文這門功課的功利的態度,有可能戕害它的生命力和情感影響。
復旦附中的高一學生武亦姝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引起了人們關於中學語文教育的廣泛討論。她的出色與復旦附中的語文教育有關嗎?如果她是讓她的對手、文學博士都相形見絀的天才,是否可以映射出當下從中學到大學的語文教育的不足,以及語文教育對於古典經典的不夠重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更好的語文教育是什麼樣的?而更好的語文教育方法又是什麼樣的?追溯現代國文教育誕生之初,可以發現這一連串對於語文教學的擔憂其實並不新鮮。
自國文教育現代化始,對「國文程度」低落的質疑就沒有停止過
1917年胡適發表於《新青年》的《文學改良謅議》以「改良八事」 即「 須言之有物」 、「 不摹仿古人」 、「 須講求文法」 、「 不作無病之呻吟」 、「 務去濫調套話」 、「 不用典」 、「 不講對仗」 、「 不避俗字俗語」 ,引起巨大反響。1920年1月,時任政府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國:」自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又通告,規定截止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的教材一律廢止。由於國文教育與新文化運動之間互相照應的關系,在「言文一致」上的共同要求,語體白話文教材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國文教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從20世紀初國文教育現代化開始,對「國文程度」低落的質疑就沒有停止過。
1939年,主持高等考試的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沈士遠說:「國文之技術惡劣,思路不清,本國歷史地理,尤多意外之笑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近代教育家蔣伯潛在出版於1941年的《中學國文教學法》的序言中,也發出感嘆,「現在中學生國文程度值一般的低落,幾以成為大眾公認的、無可諱飾的事實。」1942年,新文化運動參與者、語文教育家朱自清和葉聖陶在《國文雜志》的發刊詞中曾這么說,「如果認真檢討我國的學校教育,誰都會發見種種不滿意之處;訓練不切實,教學不得法,是兩大項目。」雖然同是感慨「國文水平」低落,但是蔣伯潛和朱自清、葉聖陶的擔憂卻指向完全相反的方面。
蔣伯潛以清代廢除科舉為分水嶺,將國文教育分為「科舉時期」和「學校時期」,而學校時期又以「五四運動」為界限,前期以文言文為教材,後期以白話文為教材。他總結道,科舉時期的國文教學與學校時期是不同在於:一,私塾教育與班級制度從師資到教授方式都是不同的;二,科舉時期國文是唯一的課程,而學校時期國文只是很多課程中的之一;三,科舉時期讀的是「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而學校里廢除「讀經」,讀的更多的是選集、零碎的文章,「近來竟採用引車賣漿者之言的語體文」。基於以上種種不同,蔣伯潛說,「國文程度的低落,在乎國文教學本身。」
與蔣伯潛站在不同陣營,倡導新文化、新國文的朱自清雖然承認這種低落,但他懷疑這種低落只是文言文單方面的而已,而不能說國文水平普遍低落了。「最近的輿論,以為中學生的國文程度很低落,這種低落,指的是哪方面?……低落主要體現在文言文方面,而白話文反而是大大進步了」。更對這種學校國文教育普遍唱衰的社會態度不以為然。「單就中學生的文言寫作而論,五四運動以來,確有低落的情形,我承認這個。但這個低落有它特殊的原因,和學校里訓練的寬嚴好象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左起許昂若、葉聖陶、朱自清、俞平伯
朱自清曾從事過五年中學語文教育,據實際經驗,他總結過中學教育之困難,「第一,無論是讀是作,學生不容易感到實際的需要。第二,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匯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第三,作的方面,總想創作,又急於發表。」所以令他和葉聖陶等教育家更加憂心的是,學生困囿於舊式教育,務虛而無實,沒有運用語文的實際能力,即「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在於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他們認為,以上的能力並沒有在實際教育中實現提升,正是因為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對於國文教學沒有正確的認知,將國文教育與舊式科舉混為一談,「學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教師教育所沒有的,惟有國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正是舊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傳統好了,無須乎重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從此出發,就一切都錯。」
葉聖陶認為,國文教育水平低下,問題正在於「古典主義的思維」和「舊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現代內容不相符,表達形式上又太多程式、腔調,目的上又非常「利祿主義」,通常以加官進爵、仕途經濟為目的,讓學習之人「專做摹仿仿迎合的工夫,非但不能終身受用,而且把心術都弄壞了」。此外,舊式教育方法又太過重視記誦而非理解,「可以養成記誦很廣博的 『活書櫥 』,可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 『人形鸚鵡 』,可以養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可不能養成善於運用國文這一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如何提升國文「學力」?他們編寫課本、重擬教學方法
雖然蔣伯潛和朱自清、葉聖陶對於國文教育的擔憂具體不同,但基本都認同,提升現代學生的國文水平,與科舉時代不同,最重要的是培養「學力」——「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而做到這些,就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欣賞並能運用國文,並且還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
寫於1945年的《讀 <經典常談>》里,有這么一段頗為戲謔的話,可以看做是葉聖陶對於不假思索背誦經典學習方法的反思。「書籍名,作者名,作者時代,書籍卷數,不能不說是一種知識。可是,學生得到了這種知識又什麼受用。咱們不妨想一想。參與考試,如果遇到這一類的測驗題目,就可以毫不遲疑地答上去,取得極限的分數,這是一種受用。還有呢?似乎沒有了。在跟人家談話的當兒,如果人家問你,什麼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你的臉上自然也會有一副躊躇滿志的神色。可惜實際上談話時候把這種問題作話題的並不多。」
夏丏尊等《國文百八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8年
而如何培養「學力」呢?一方面,教育家們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對於課本進行重新編著。三十年代起楊振聲曾和沈從文、朱自清就一起編撰《高小實驗國語教科書》和《中學國文教科書》,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等人也合作編撰出《開明國語課本》《國文百八課》等等。對於形形色色的「選本」,朱自清認識到,雖然「選本」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文言和白話同在一本書里,前後文章差距太大,閱讀時難免有「天各一方」之感,但是選本是是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的——因為學生精力有限,通讀典籍不現實,「而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並且,學校教學並不是也不在於把學生所要的全給他們,而是「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所以精選課本的意義在於,「只要學生能從選讀的名著中獲取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就可以終身閱讀沒有宣讀的其他名著」。
1946年葉聖陶(前排右一)與開明書店同仁
編撰課本之外,葉聖陶、朱自清在於具體教學方法做出了許多示範。1942年葉聖陶與朱自清合編了《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等書,分篇章做出了語文教學示範,例如精讀應該如何指導,而泛讀又該如何為學生做版本、序目、參考書籍、參考書籍、閱讀方法等等指導。比如,他們曾這樣指導讀詩,啟發學生對於詩歌的學習,建立在理解、分析、研究綜合感受的方式上,而並非只是如舊學般記誦。畢竟,記誦只是詩學的第一步——單記誦到底不夠的,須能明白詩的表現方式。
葉聖陶等《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河南出版社1989年
「又如詩集,若是個人的專集,按寫作年月,順次看詩人意境的擴大或轉換,風格的確立或變易,是一種讀法。按題材歸類,看詩人對於某一題材如何立意,如何發抒,又是一種讀法。按體式歸類,比較詩人對於某一類體式最能運用如意,傾吐詩心,又是一種讀法。以上都是分析研究方面的事,而文學這東西,尤其是詩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還得要綜合地感受。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彷彿詩人說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洩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閱讀詩歌的最大受用在此。」
陳平原《六說文學教育》東方出版社2016年
回顧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文教育家們的種種擔憂和設想,可以發現,學生對於國民語文教育的「受用與否」是當時教育家們最為在乎的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關鍵,這個「受用」是實際運用上的意義。而時至今日,人們問「語文到底有什麼用」、「背古詩詞可以上北大嗎?」卻有回返五四前「功祿主義」之意,對於這門功課的「功利」態度有可能戕害它的生命力和情感影響,正如北大文學教授陳平原所說,「中學語文或大學的文學課程可愛的地方,其得失成敗不是一下子就顯示出來的,往往潛移默化, 『潤物細無聲 』……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語文課很重要,影響學生一輩子,一點都不誇張。別的課程若非做專門研究,大都畢業就擱下,惟有研習本國語文,是 『活到老,學到老 』。」
㈥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
2、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6)語文教育教學擴展閱讀:
語文教育相關延伸:語文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
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兒童文學、寫作、班級管理、中國文化概論、文秘基礎、三筆書法、普通話、教師口語、教育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心理學、語文教育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教育研究方法基礎等。
㈦ 語文教育專業主要學什麼
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國古代文內學史、中國容古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概論、西方文論、新聞寫作、中學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法實踐、邏輯學、書法、語言學概論、教育心理學、美學、文藝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應用文寫作、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影視文學等。
㈧ 如何做好語文教育教學工作
語文知識儲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甚至在學生心中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是不爭的事實,非重點學校尤其如此。分析下來,原因多多,其中之一是:語文考試難以拉開距離,並且往往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不符。有很大的偶然性。導致學生認為學與不學沒有多大差別,不願花力氣在語文上。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效結合的路子。在幫助學生提高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我在摸索中積累了一些做法,介紹出來,以期拋磚引玉。
一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 以生為本,展現個性
為搞好課堂教學,我首先與班級所有學科的任課教師保持密切聯系,努力摸清班級每一位學生的基礎,能力,興趣,愛好,發展的潛力等。認真分析,掌握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不足之處。做到對學生瞭然於胸,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失,採取切合實際的教學手段,揚長避短,補差補缺,強化優勢,突出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高。
2 師生互動, 力求平等
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這需要教師放下傳統師道尊嚴的架子,態度和藹,平易近人,貼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營造生動活潑和諧民主的氣氛,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在教學中暢所欲言,敢於並願於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通過師生之間經常性的討論,交流,質疑,答問等活動。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形成良性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學生將新學的知識納入到內心體驗之中,感悟道理,增長知識,水到渠成的實現學習目標。
3優化課堂,靈活多樣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中,努力做到深入淺出,通過多種方法,努力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另外,我還努力把知識點講授和學生的自學,探究和實踐,新知識的傳授和舊知識的鞏固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45分鍾內始終處於清醒狀態。思維活躍,思路清晰,從而達
到從書本到實踐能力的真正內化。
二 夯實基礎 一步一個腳印
1 早下手,抓反復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毫無效果。況且從七年級到高三,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低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剛進入中學時就抓緊其語文方面的學習。
七年級剛開學,我就購置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課余時間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每學期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復不斷的復習中加強記憶。積累知識,培養語文素養,打下夯實基礎。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在七年級一開始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楚文言語法規則。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文言現象,這樣做雖然佔用了較多的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學生就有了初步的語法素養,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為後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用足教材,以本為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體例,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內文言文我們全部仔細品讀,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的文章閱讀中。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為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章。
3 分步前進,學寫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一般的記敘文開始的,逐步訓練典型的議論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等。讓學生先練並列式,層近式,結構提綱,再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我都認真批改,詳細講評,多多鼓勵,學生的寫作能力一步步提升起來。
三 拓展廣泛
1,擴展閱讀課外文言文語段,這是我非常重視的一個方面。僅僅初中階段,我就補充了一百多段。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盡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將有些故事作為論據寫入文章,並配套自編測試題,檢查學生掌握情況。
2 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或體裁不同的作品等,引導學生課外自讀。拓展視野。
3堅持以簡報的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緊密結合社會時事,把握時代脈搏。
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價,優秀作文印發給全年級。鼓勵學生。
四 考前沖刺
1 考前,我沒有急於進入復習,課堂時間全部用來上新課,家庭作業以復習前四冊書的內容為主,然後分四次進行測試,檢查復習效果,不合格者單獨輔導,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做到了人人過關。
2 專項復習。包括文言虛詞,實詞,古文化常識,詩詞鑒賞等,每項復習結束都有自編配套試卷加以鞏固。
3 作文方面,抽出課堂時間寫作文,提高學生臨場作文的能力。根據各班不同情況,從審題,結構,材料,語言等方面專項突破。
4 時事話題討論。近年來的中考或高考越來越注重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我常常將報刊中的社會討論熱點拿到課堂上加以討論,讓學生在討論後整理成文。這樣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知識面。
5 適度訓練綜合性試卷。為避免重復操練,我對眾多試卷做了篩選,選擇難度不同的試卷,全年級統一測試,重在訓練考生的考試能力。
這只是我個人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一如既往的深入鑽研教材教法,摸索創新,為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而不懈努力。
㈨ 淺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
小學時期正是學生各種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養成時期,在此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對於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全面成長意義重大,筆者認為,新時期的教育已經不是傳統"自古華山一條路"的一種模式,而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多種教學模式並行。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注重創新,貫徹落實,以便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
一、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一樣如此,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筆者認為,導語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師注重教學過程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
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
「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三、最後也要做好課堂結尾教學
「行百里者半九十」,就算前面教學再精彩,沒有一個好的課堂結尾,往往會使課堂教學前功盡棄,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可以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是對於課堂教學的一個外延,是對於文章思想的另外一個思考,這就需要教學總結要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實現教學的有效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學習能力。
㈩ 語文教育(師范)和語文教育有什麼區別
區別是這樣的:大學的中文系一般開設有漢語言文學、漢語言、語文教育等專業。相較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學起來有趣一些。但不管哪所大學的中文系,都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看來比較枯燥的課程。這些課程,對畢業後大多從事文字工作的中文系畢業生來說,是必須的。中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畢業生具有較廣泛的就業選擇,主要到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而語文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寬厚的文化基礎,比較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及語言教學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法則、技能技巧和管理知識並正確應用於實踐。掌握科學研究方法,能寫出有一定質量的語文教學研究與改革的科研論文。藉助字典能較順利地閱讀外文文獻和專業書籍。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較高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中學、中師語文教師。下面是某一院校中文系子系中兩個專業培養目標及主要課程的設置:(供你參考)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授予文學學士學位)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教師業務素質,初步具備從事本專業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開設的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語史(或文字、聲韻、訓詁學)、中外語言學史、普通邏輯、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獻學、文學概論、馬列文論、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美學、寫作、文藝心理學、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教學論、自然科學基礎等。語文教育專業(師范類,三年制專科)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初等、中等學校進行語文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科研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開設的主要課程: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漢語史(或文字、聲韻、訓詁學)、中國古代文獻學、文學概論、馬列文論、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美學、寫作、文藝心理學、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教學論、自然科學基礎等。
語文教育專業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文學)。學制:三年。屬於教育學類專業。
語文教育(師范)培養的的是師范生,四年讀完後,就直接能拿到教師資格證,不用再去考,非師范類的就還得去考教師資格證。拿著證可以不當老師,但是你要當老師就必須得要證。師范類的學生在校期間就會學教育學,心理學這些,能通過學校的教育學,心理學的期末考試,畢業後就直接有證。非師范的呢,就要等到每年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自己再去考 ,要自己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總之呢,師范生呢,可以說是畢業後就順理成章地拿到教師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