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育學區別是其包括的范圍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教育與教育學的聯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學。
拓展資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從傳授考試技巧,轉為傳授人文知識而已。
教育的本質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關於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知識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學之」的機會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傳授知識。
但在信息和知識泛濫的今天,治學的側重點應該在於「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2. 教育與教學是什麼關系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第一、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正在成長和發展的青少年,他們求知慾強、興趣廣泛。在課外、校外活動中,由於不受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 研製,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 興趣、愛好廣發閱讀各種課外讀物,參加各種科技、文藝、體育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和自然界的 各種事物,吸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這樣,不僅能加深已學知識的深度,而且還能擴大視野,增長新知識。
第二、課外、校外教育是對少年兒童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課堂教學是比較局限的,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班級教學的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在此以前,學校採用的是個別教學的形式,在一個屋子裡聚集著年齡懸殊,程度不一的學生,教師對每個學生個別施教,教學內容和進度各不相同,教學時間沒有統一安排,教學效果一般都很低。歐洲中世紀的學校和中國封建時代私塾的教學就屬於這種組織課外、校外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能滿足學生的 不同需求,學生可以自願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這種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
第三、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多數是以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為主。整個活動過程是學生動手動腳,運用知識並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 過程。他不僅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各種鍛煉,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各種實際工作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四、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提供啊學生的 道德認識。但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過行為時間才能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另外,學生在課外、校外教育活動中能接觸實際的 人和事,能得到較深刻的 感性認識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單純的 說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這就是兩種教學的區別。
3. 做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哪些方面應該改進或加強教
我認為,一要敬業,二要學習。因此,我就結合在教學生涯上的工作談談自已的想法。
一、加強自向修養
「打鐵先要自身硬」。要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紀的人民老師就得不斷的深入學習,「給學生一杯水,自已先要裝好一桶水」這是過去對教師的要求,我認為,現代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裝好一桶水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現代教師應有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這是學生渴望,也是家長和社會所期望的。「過去,人民習慣用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始成干」來比喻對教師教育事業的執著,的確,教師好比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已:教師好比春蠶,索取了樹時,奉獻的是生絲。這是贊揚教師的敬業,但在我看來,這是講教師的勞動只是單純的為學生的成長而付出,似乎教師的勞動過程只是在不斷耗費自已,而並非自身發展過程,在今天這個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里,即使今天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如果不注意「充電」,終究會因為知識,意識等的陳舊或匱乏而落後於時代,我覺得,做為一名現代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樹立以人為本,創新為重的教育價值觀,。因為「學然後而知不足,教然後而知困 只有困而後學,才能學得更扎實、更靈活和更實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做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廣博知識,而且還要有高尚的情操。人先育德,才能有春風化雨的結果,育人而不育德,好比斷線的風箏隨風而去,不知所終。
二 、拓展教學藝術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教學好壞直接影響到每個孩子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課堂要有創新,教師首先要努力實現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前的教學注重以教材為中心,以教測為目標。以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為重點,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使之成為有效的教學,喚起學生特有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反思自已,償試新的學習和教學方法,不停的實踐和摸索,才能提高自已,反思自已的得與失。
三、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教師與現代教師的區別應當有現代教育觀,吸引新思想,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一卻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課程要求我們每人正確看待每個孩子們所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學生是處於發展中的人,也就是意味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人,從教育的角度講,他就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發展和在教師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獨特的個性,我們要珍惜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當然,有獨特性也就意味著有差異性,差異不僅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天不生活在未來,明天就生活在過去」一個現代教師不應該拿昨天的禁錮自已,而應該用明天標准來規范自已的行為,緊跟時代,孜孜以求 勇於開拓 與時俱進 惟有如此,教師不僅僅是「蠟燭」,不僅僅是「園丁」,不僅僅具有「一桶水」,而是擁有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師在滋潤受教育者心田的同時,自身的價值也會得到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 , 吾將上下而求索」
4. 教育和教書的區別
這三者是密不可分,但也有區別. 教書,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生把書本上的內容弄懂、記住,考試中能重復出來;教學就完全不同,這個詞表述得已經十分清楚,應該是教學生學,教學生掌握學習的本領.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知識天天有,只學會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本領,才能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教育,育人也,核心在一個「育」字,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手段把一個「自然人」培育成「社會人」.現代的社會人需要具備的決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最需要的是創新素質、文明素質.教育的任務應該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的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我們經常說「教書育人」,現在的教書也好、教學也好,只是在教學生應付各類考試,顯然是達不到育人的目的的. 有人認為,教學就是我講你聽,這是不對的.教學不是灌輸,決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必須是雙向交流;教學需要必要的講述,但講述決不是轉述,教師不能以把知識講清楚為能事,應該是引導學生腦子的積極運轉.通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導演」,使學生的情感、心靈都有所觸動.能不能當好教師,能不能有效實施教學過程,關鍵不是看教師有多高的學歷,有多淵博的知識,而是看他有沒有能力設計好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在實施過程中又能不能既當好導演,又能不能當好演員,把每一個學生的情感都調動到教學過程中來. 教師要較好實施教學過程,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步驟.設計中必須嚴格按照課程目標的要求;必須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必須考慮到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可接受性.有句話說得好:教育者沒有權力選擇可以教育的學生,只有選擇學生可以接受的教育的方法.這一點在基礎教育中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可以把教師上的每一節課看作為一部長篇連續劇中的一集,一學期下來,不是上百集,也是幾十集.這部「連續劇」不能中斷,不能重復.教師在每一集中,既是演員,更是導演,學生也不是簡單的觀眾,使參與者.教學過程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投入進來,情感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參與中學到知識,受到應有的教育.每一集都應該有高潮,有「看」點,如果平鋪直敘,必然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當一堂課沒有吸引力,學生沒有興趣,那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教學過程.有些教師常常埋怨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從不考慮自己的課程設計得怎麼樣,這是不公平的.黨的十七大提出「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中這一點顯得更為突出,因為教育的對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最高原則. 教學過程的本質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信息交流的過程、情感溝通的過程、心靈碰撞的過程、藝術創造的過程. 信息交流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與學是一對矛盾的二個方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把這二者孤立起來了,對立起來了,形成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的單邊活動,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雙向交流、互相溝通、相互啟發,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傳播手段已經多種多樣,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佔有者,不再是知識的寶庫.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學. 情感溝通的過程.人是有情感的動物,每一種行為都受情感的支配,學習活動也是一樣.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能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教學過程不可能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就應該有情感交流的因素.在過去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教師學歷並不高,知識並不很淵博,但是他很能理解學生,很能把握學生的思想情緒,適時、適度地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他的教學效果就非常好,非常受學生歡迎.有人可能認為,這種情感溝通只能在文學藝術性科目中才有可能.其實不然,所謂情感溝通,老師對學生心理、情緒的把握,這在任何科目的教學中都是存在的. 心靈碰撞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品格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會暴露出各種疑問、困惑、矛盾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會展示出聰明才智獨特個性的一面.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這一點,只有十分關注、尊重學生的每一點心理表現,爭取達到共鳴的效果就是最好的教育.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還處於成長期,老師的一句話,一個行為,某一種關懷與點撥,可能會產生處於醫療的反應,甚至影響其一生. 藝術創造的過程.教師實施教學決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不能簡單地把書本知識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就算完成任務.一堂好課應該使學生在課堂上興高采烈、其樂融融,學習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強.前面說過,教師所上的每一堂課是一部長篇連續劇中的一集,那麼,每一集的藝術性、可接受性是對教師藝術創造能力的極大挑戰,可能是一個比創作連續劇要求更高的藝術創造過程,因為它每一個場景都是現場直播,而且決不允許返工重來. 筆者曾按照這樣的原則實踐過. 1997年,受朋友之邀,我曾去一所培訓學校擔任高二同步訓練班的老師.一般這種同步訓練班的教學並不復雜,把一周的課程做一些梳理、把課程中的重點進行必要的強化、再找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習題加以鞏固應該說達到了要求. 我在接這個班之前就考慮這樣的問題:學生放棄休息,到這里來接受我的輔導,他們的心理既有積極好學的一面,也有被動無奈的情緒,如果我不能理解他們,情感上就會有隔閡;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學校,他們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我不可能十分了解,要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輔導是不可能的,簡單地我講他們聽,達不到信息交流的效果,而且,這些課程,學生在自己學校都聽過,再給他們說一遍,沒有什麼新鮮的,必然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做習題吧,學生在學校已經做的夠多的了,到這里還是做題,在有針對性,他們的心裡必然容易產生厭煩情緒.要上好這樣的課程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除非我只是為了掙一點「外快」按照常規應付,責任性不允許我這么做. 結果我是這么做的.第一天上課,主管這個班的班主任跟大家說:這學期我們請到了很有經驗的老師給你們上課,你們要專心聽講,認真記好筆記.這位班主任走了以後,我跟大家說:我不要求大家「專心聽講」,不要求大家「認真記筆記」.此語一出,全班驚訝,從他們的表情上看出他們的心靈受到觸動,他們沒有碰到過這樣的老師.我進一步解釋說:如果我講得不好,對你們沒有什麼幫助,硬要求你們專心聽我講,這是不合道理的,我講的內容你們覺得有用,你們自然會專心聽的.你們來聽課是自由的,怎麼聽由你們自己決定.只要不影響我講課,做什麼都可以.至於認真記筆記么,那更不必.記筆記必須要有選擇,不要老師說什麼就記什麼,老師在黑板上寫什麼就抄什麼你們放棄休息到這兒來上課,目的不是訓練記筆記的技能.我們是補習輔導班,所講的內容,你們在學校都聽過,只是有些當時沒有聽明白、聽懂.今天聽我講,原來沒有聽明白、聽懂的,現在聽明白、聽懂了,怕忘,覺得有必要記下來,就記在你的筆記本上,回去好好看看,這樣才對你們的學習有幫助.」這段話基本上達到了「情感溝通」與「心靈碰撞」的效果,雖然第一次相識,我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性格、特點,更不知道他們的學習程度,但是,我與他們的距離拉近了,為以後的「信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後,那位班主任問我,要不要印一些試題,下次上課用.我說不需要. 我的課是這樣上的:根據當周的課程要求,在備課時編寫出十道很值得思考的習題.上課時,就把這些習題寫在黑板上.我剛完第一題,學生們習慣性地就要抄寫,我就立即制止,叫他們不要抄,要求大家認真想,看這道題應該怎麼做,有幾種答案,可以自由討論.十道題寫完,再留出二十分鍾時間由他們想,由他們討論,同時鼓勵有想法的學生自動到黑板上來填寫答案. 這種班的學生來自全市各個學校,程度很不齊,有普通學校學習比較差的,也有重點學校學的比較好的,又都互相不認識,讓他們自動上來比較困難.我就反復講道理,從學習態度講到學習方法,還從新時代新形勢下對每一個人品格的要求鼓勵他們.這些道理不能長篇大論,只能在不影響他們思考的情況下根據現場大家實際的情緒表現適時插話.效果很好,慢慢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參與了教學活動,也是我了解了他們的對輔導內容的認識程度. 接下來就是我的主要任務,由我來講評他們的答案.我的講評一般有三個部分:解這類題的思路;與這類題的相關知識;以及做這類題容易犯的錯誤.(我把這種教法起名為「舉一反三」,即,舉一道典型例題,講三方面的內容).在我講的過程中,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把自己覺得最有收獲的記下來.大家就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度過了二小時.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教學藝術的創造,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很受學生歡迎,這個班開始三十多人,後來發展到將近六十人,都是聽說了我的教法而插班進來的. 現在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標准,只要誰教的班,學生考試分數高,就被認為是好教師;哪位教師能幫學生壓到考試題,就被認為是最有本領的教師;哪位教師不辭辛苦,沒完沒了地加課,給學生輔導,就被認為是責任性最強的教師,這樣的標准合理嗎?是不是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家對我說:爸爸,你管不管老師?(她就在我們學校上學).我說:管,爸爸就是管老師的.怎麼了?她告訴我:他們班哪位數學老師,講課車軲轆話來回轉,講不清楚.一到有自習課,她就進來,說要給補課.同學們特別煩她,又不敢說,叫我給你反映放映.我說:好吧,明天我去聽聽你們班的課.第二天我去了,的確很成問題.概念交待不清楚,除了書上的,沒有更多的解釋,主要手段就是反復叫學生練,這樣的教學的確枯燥無味,學生不喜歡聽,反感很正常.可是她是學校里的「優秀教師」、「先進黨員」,主要就是她能不計報酬地加班加點,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輔導.我們說,不計報酬加班加點的「老黃牛」精神,的確可貴,但是,教學不是體力勞動,需要的不是捨得花費時間,而是要動腦子,要用「心」. 教學,是要使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到了中學的學生,腦子已經不是一張白紙,已經有許多已知的東西.我們的教學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據學生的「已知」情況,引導他們認識「未知」.為什麼同樣的教材,教農村的孩子與教城市裡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起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引導,大家都知道的「啟發式教學法」其核心就是引導.引導的目的就是轉化,教學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在認知程度上有一個轉化,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轉化,達到「腦子開竅」的結果,最終目的就是要由一個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適應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 教學,絕不是灌輸.教師不是輸出機,學生不是接收器.人類的知識在不斷地豐富,要想讓學生全部接收,是不可能的.書本知識是有限的,而且一般都是陳舊的(起碼是一年以前的).每一個成年人都清楚,中學所學的那些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都沒有直接派上用場.設置各門功課的目的,不是要學生死記住那些知識,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腦子開竅,提高思維能力.那種灌輸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絕不是正確的教學方法. 所以說,各人的教學方法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必須達到「引導」、「轉化」、「開竅」的目的.「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奮斗目標.
5. 「教育」與「教學」兩詞的區別
「教育」一詞的漢字解釋。「教」意為「老師全職授業」,強調全日制和專職性質,這是從「孝」的本義引申和轉義而來的。「孝」本指子女為了全天照顧病危老人而徹底放棄田產和耕作,轉義為全脫產受課業,從而有了」老師全天專職教授「的意思,並進一步發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樣尊崇老師」的含義。「育」字從雲從肉,「肉」指「人體」;「雲」本義為「旋轉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霧氣通過旋轉聚合過程而同化成大雲團的一分子,轉義為「同化」,所以「育」是指對已經存在於世的人(即「肉」)進行同化工作,即對未成年人灌輸社會主流價值觀,使之能順利進入主流社會,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對野蠻人,則採取「一幫一」即一個文明人與一個野蠻人結對幫扶的方式促使其放棄落後的思想觀念和習俗,轉而尊崇和接受先進的中華文明理念和習俗,成為中華文明圈的一分子(請參考「仁」字的本義解釋)。簡而言之,「教」是指老師全身心授業,「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蠻族人士,使這兩種人成為中華文明社會的合格成員。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6. 教育工作者與教師的區別
兩種的區別在於:
1、教育工作者是指從事與教育有關的各級領導、專家、研究人員、教師以及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管理人員,教學輔助人員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總稱。教師是教育工作者的主體。
教師
(6)教育與教師教學擴展閱讀:
【教育法中的《第四章 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三十二條 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第三十三條 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十四條 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第三十五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教學輔助人員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
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工作者
網路-教師
7.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一、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關系的正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為指導,將教學媒體作為與學習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運用系統方法,對教與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從而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媒體不僅能傳送語言、文字和圖片,而且能傳送活動圖像,增強了信息的表達能力和教學直觀性,將教學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地傳達給學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再現事物,可以源於「事物」又高於「事物」,並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引導人們在教與學的內容上向更廣、更深處發展。現代教育媒體中的設備功能齊全,能滿足教學上的各種需要,尤其是幻燈機、錄音機、視盤機、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等日益微型化、自動化、遙控化、綜合化、現代化,給教學帶來方便。現代教育媒體中的聲像教材,採用片、帶、盤、課件等多種存儲形式,把形、聲、色、光,動、情、意融為一體,表達教育教學內容,具有新鮮感,使學生喜聞樂見。現代教育媒體傳輸教育信息效率高,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加速學生的感知過程,促進認識的深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應用能力。總之,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關系的負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在提供形聲性、再現性、先進性、高效性、普遍適應性的同時,潛伏著導致教師依賴現代教學媒體而忽視教學過程設計、師生關系疏遠的弊端。伴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情感、心靈交流減少,削弱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導致了只重視「媒體教」而忽視「學生學」的傾向,出現了以「現代教育媒體為中心」的誤區。教育技術帶來的高信息量、多媒體化、網路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計算機很容易學到自己想學的內容;教師可以不直接接觸學生而在計算機終端獲得學生的有關學習情況,以此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和指導教學的依據。這較傳統教育通過課堂講授、傾聽、觀察、朗讀、練習實地與學生進行言語與形體的交流相差甚遠,教與學之間的直接交往減少了,變為通過計算機的「間接」關系所取代,不利於教學雙方情感交流,也不利於教師進行個別施教。例如,教師不面對面答疑,讓學生求教多媒體計算機,而計算機答疑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用先進的技術代替了教學思維,削弱了實驗技能的訓練和教學經驗的積累,這樣做不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更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科技進入教育領域帶來的正效應和負效應,二者同時並存,我們應從現代教育技術與社會其他諸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把現代教育技術同現代教育技術的社會應用及其社會後果區別開來。第一,凡屬於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尚不成熟、不完善所帶來的消極後果,要靠深入科研,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來克服;第二,凡屬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中其他社會原因引起的消極後果,可通過社會變革、科學管理、宣傳教育等使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弱、限制或避免。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一)遵循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規律 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素質,還必須具備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愛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 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生二者之間,人是決定因素。現代教育技術要靠人來掌握,要通過教師施教於學生。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點、不同個性特徵,具有不同基礎知識、不同基本技能的學生,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及教學對象設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以言語、表情、手勢、態度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就不宜使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教學措施三者之間的關系得以協調,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取得最好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二)業務上精益求精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中,使專業教學的內容與范圍不斷擴大,單靠傳統教育的思維方式、技術水平遠遠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 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堅定的意志,不斷進取,有所發明創造,以適應教育工作現代化的需求。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掌握現代教育媒體技術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此要有堅定的意志,勇於進取,戰勝困難,培養知難而進、奮發向上的意志品格,努力成為擁有復合知識的新型教師,以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 (三)堅持最佳選擇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必須堅持最佳選擇原則,其內容包括:內容最佳、手段最佳、效果最佳、效率最佳及資源浪費最小。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首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要適當,要適合於用多媒體計算機來表現,體現出多媒體計算機的特長。教師不僅是教育信息的發出者、傳播者,更應是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習特性等,有針對性地選擇傳播的信息,對學生獲取的信息加以監控,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作必要的選擇和調整。教學實踐中應該遵循由低到高的順序,凡是用傳統教學方法或傳統教學媒體能達到效果的就無需選擇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校條件不具備和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缺乏時,就不宜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任何現代教育技術都具有正負雙重作用,教師切不可把現代教育技術理想化、絕對化,不應片面誇大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盲目施教,在傳授知識時不能過分依賴現代教育技術,忽視傳統教育和教育心理因素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也不應片面貶低現代教育技術,過分強調負作用方面,抱著陳舊的教育技術不放,拒絕用現代教育技術施教。
8. 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創新
教師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觀念,讓教師樹立敢於創新的理念。
從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還停留在起跑線上,別人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但更多教師對別人的成果處於觀望態勢,別說運用到我們的課堂中去。這就需要更新教師觀念,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
1、以專業成長與創新精神為核心,在教師中大力倡導「四種精神」。即忠於事業的奉獻精神、不斷開拓的進取精神、團結奮進的協作精神、勤奮踏實的實干精神。同時,學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有主題的培訓並留相應的培訓作業(反思、案例、讀書心得等);要通過現代化工具如博客與教師進行更廣泛而自由的討論;通過徵集教學的論文和課案促進教師思考等等,使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盡快的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盡快地站穩講台,逐步成長為教學骨幹。
2、通過專家引領,夯實教師教學教研教改的基石。學校應定期邀請校外專家來校開展教育教學輔導及學術講座,使教師能面對面的與專家進行教學探討和學術交流;或者組織教師集中觀看名家的教育講座光碟,從中感悟和不斷吸收教改和教學實踐前沿的新理念。
3、開展教學比武,為教師搭建砥礪技藝的平台。開展教學比武能使授課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分析學生情況、選擇教法,吸取學科組成員的智慧,展示了一節節鮮活的、高效的、人文的、智慧的課堂。教師們積極聽課,虛心學習,課後進行評課,就自己的所思所悟進行廣泛交流,提出可供借鑒之處和今後課堂教學的努力方向,能營造學校教學研討的濃郁氛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注入了新鮮的源頭活水。
二、合理規劃,讓教師在常規工作中體驗創新的成功喜悅。
1、抓細備課。要把每個教師個人鑽研和集體備課有機結合起來,青年教師要規范備課、詳細備課,先聽師傅課再上課,這樣可盡快縮短成長周期。對老教師的備課,要求不能放鬆,也強調備學情,備方法,這樣才能求實效。集體備課要制度化,對集體備課效果要進行捆綁式考核,定期召開新老結對經驗介紹會,及時總結經驗。
2、抓活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於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達成度。為此,教師要向四十分鍾要效益,每堂課師生情緒要飽滿,互動面要廣,思維空間要大,並留有一定時間練習消化,當堂鞏固。「活」不僅在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課堂氣氛活躍,更在於知識呈現方式靈活,提問多樣,思維深刻,學生參與率高,讓每個學生都有最大收獲。
3、抓精作業布置與批改。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是反思教學改進教學重要依據,杜絕教師誤批現象,教師要建立「錯題檔案」記錄,把學生常錯的典型試題進行簡單地登記、分析、歸納、小結,記錄在「教師作業批改記錄」本中。為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提供一手資料,形成典型的學生作業案例。
4、抓實質量分析。精細分析每階段每學科教學策略及具體舉措;精細分析考試質量,分析到每門學科、每個學生、每道題、每個知識點。每次月考或學科競賽結束後,要以學科組、年級組為單位,精細分析考試質量,重點查擺問題,尋求改進措施。
三、把握機遇,讓教師培訓學習成為實踐創新的動力。
1、運用班主任學習理念,指導班級管理工作。我校班主任都是參加各級培訓後選聘的,我們首先要求班主任工作中必須滲透學習的管理理念,其次工作方法較以前要有所改進,管理方式要有明顯的變化。在新學期班主任制定的工作計劃中,學校領導班子對每個人的工作計劃進行審閱,並對照以前的工作計劃看變化,探討每個班主任工作計劃的可執行性,操作性不強的責令班主任修改,審閱通過後每個班級的管理必須按計劃落實,由政教處每月考評一次落實情況。在學校的督促下,七年級已經形成了學生學習小組管理模式,即每個學習小組為一個學習團隊,小組學習由組長負責並與其他小組競爭。
2、運用教師學習理念,指導教學工作。每年我們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的教師幾乎占教師總數的30%,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學習的主動性,我們要求教師學習後主動匯報,除了匯報學習內容外,要擬定一份指導教學的工作計劃,由教導處和教科室審閱計劃的可執行性,並在其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跟蹤指導,落實計劃,同時要求師徒共同分析,觀察其成長。通過學習我校一大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方法,取得較為明顯的成績。
四、搭建平台,引領教師在競爭中進行業務創新。
一所健康,充滿陽光的學校肯定是一所公開的學校,一所公開的學校肯定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學校。我校一直全力打造一個公開競爭的環境,激發教師的渴望燦爛的心態,讓教師的業務創新能力在競爭中充分的發揮出來。
1、從2001年開始,無論是初一新生入學分班,還是二、三年級分班,學校都採取了「學生由計算機編班,教師由班主任隨機抽取聘任」的做法,並規定,任何人都不允許調班,這樣,所有的班級,所有的教師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有了公平性、可比性、挑戰性。
2、為了防止教師在提高成績而在時間上打爭奪戰,消磨戰,杜絕上課拖堂,提前上課。強逼強做等不公平的競爭現象,學校下大氣力落實教改,引導教師打造「高效課堂」。
3、為了促進教師的成長,我校教師一切以工作論英雄,無論是年輕的教師還是老教師,無論其工作時間長短,貢獻大小,也無論是領導還是群眾,只按要其成績優秀,工作出色,那麼學生就認可,同事就認可,領導就認可。教師的評職晉級,評先表模等條件公開透明,絕不論資排輩,對於每位教師,學校堅持做到「五不」,不輕易表態、不輕易下結論、不施小恩小惠,不封官許願、不以感情左右好惡。在這樣的一個公開的環境中,教師的心情舒暢,人際關系和諧,工作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只有干不好的,沒有不好好乾的。
4、學校每月都對教師的德、能、勤、績進行一次考核,並將結果張榜公示,接受監督。在同一起跑點上,要想贏得別人,不僅是個人簡單教學效率的競爭,更是教師開拓精神的競爭,只有敢於創新,努力創新才會取得成功。
當然,一切因為時間變得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一切又因為學習而更新觀念,日新月異。教師業務創新能力的提升應該是引領的問題,每所學校都有成功的案例,在此每個教師都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也會在教育教學中取得較好成績。
9. 求助:教育與教學的關繫到底是什麼最好能夠詳細點…
這個問題道理本來就很簡單!
1、教學主要目的是傳授科學知識,就目前的教育體制、教學方式上存在的問題來講,知識是為了使用的、是實踐用的,不能為應試而教、而學,這有悖於教學的本質目的,應該以學以致用提高能力為目的。
2、教育不僅包括教學內容,還包括人的素質教育,教育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培養人高尚的思想境界。
科學賦予人的是能力,人的能力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給人類製造災難,人思想指導行動,行動只是思想的部分外在表現,高尚的思想境界可以指導人正確實踐。
所以,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的是教育,而不僅僅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