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圖片

課堂教學圖片

發布時間:2020-12-12 23:47:02

課堂教學中怎樣為學生創設問題平台

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越來越顯得很重要。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計算機教學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悠久歷史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深刻影響,使學生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技術能力以作為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工具,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
【關鍵字】問題情境 合作 激發 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營造一個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環境無疑顯得很重要。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師生互動正是營造這一學習環境的最行之有效方之一。
問題情境是教師千方百計為學生創設的敢想、敢問的課堂氛圍。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創設動畫、游戲、問答等情境進行教學,把學生引到問題情境中來, 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動腦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保持對學習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促進學生全面地獲取信息技術知識,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在日常教學中,我就信息技術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定的思考。
一、聯系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對其中的事例加以提煉,突出知識點和教學任務來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Excel應用軟體時,我用了數據搜集的方法讓學生去熟悉此軟體並能做簡單的操作。在有了之前學習軟體的基礎上,我動員同學們製作一份《個人財務狀況分析表》,學會管理好自己的財務,這樣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收支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從《個人財務狀況分析表》中,同學們可以分析自己的生活費都花在了什麼地方,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應該花消的,然後計算機出總收入和總開支。在這個數據的搜集過程中,同學們用了二個星期的時間關注並統計自己的生活財務收入和消費支出,從餐飲、乘車、學慣用品、生活用品、其他方面的費用製作了財務支出登記表,從父母給的生活費用、兼職、學校的獎勵等方面認真地製作財務收入登記表。完成了表格的數據計算,並且有的同學用圖表的方法主動算出各個方面所佔的比例,一目瞭然地可以看出自己收支是否平衡。教材上的知識得到充分的發揮,有的同學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表格加上了生動的圖片或是美麗的背景圖片,從而結合了之前所學的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知識,完成了表格中插入圖片和背景的設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在課堂上,還有的同學互相比較誰花的多、誰最節省,認真分析哪裡是該花的、哪裡是可以省的,為自己日後花費做了敲了警鍾。在這節課中,同學們學習到的不僅是簡單的Excel製作表格,還涉及到Excel軟體的綜合應用, 達到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不僅深入地掌握了Excel操作的技巧,還發揮了主動能動性,提高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通過本次課的學習,真正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創設的問題情境將未知內容或疑難知識隱含於其中,能夠引起學生的認知注意,使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引起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使學生想探個明白,學生討論後認識到計算機管理方式的優點。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但這種愛好和興趣往往表現在愛玩游戲、上網聊天或是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教學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使學生在學習情景中產生探究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又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使學生感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
例如,在Word軟體中進行《插入圖片》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的過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以前學生製作的圖文並茂的作品讓學生欣賞,有的是文章的編輯排版、有的是一些詩配畫。學生看後,便討論起來:「真漂亮!怎麼做出來的啊?」。學生的眼中流露出對知識的渴望。我看到學生的驚訝的表情並告訴他們:「這些精美的作品是用word軟體做出來得,只要你們發揮你們的想像,你們用樣也可以做到,而且還可以比他們做的更好。」學生個個都迫不及待地開始動手操作起來。這樣的精心設計,使課堂的氣氛活躍了起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以學生為主體,使問題情境活動化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線,以技術學習為支撐,以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為手段,通過設計、操作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經驗,進而獲得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要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提升、在體驗中感悟,使學生在活動中構建知識提升能力。所以,創設問題情境必須將問題情境設計為具體的學生體驗活動,使問題情境活動化。
例如,在講授《視頻信息的採集與加工》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校園宣傳片,不僅讓學生能回顧上節課音頻信息的採集與加工各個知識點,同時也為本節課作了鋪墊。學生觀看視頻的興趣很高,自己也想做出屬於自己的視頻,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利用精彩的短片給學生視頻製作以直觀的感受,提升學習動機。接下來學生觀看短片的同時教師繼續用這個問題情境提出任務,教師提出:「MV中都有哪些類型的媒體?這段MV是如何製作的呢?」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完成環環相扣的實踐任務,學生在摸索中熟悉繪聲繪影界面,錄制學生自己的視頻作為下一步編輯的素材,提高學生興趣。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緊接著提出實踐任務,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這個問題情境中,把所學知識與問題情境和實踐任務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於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還能確保教學的流暢性,利於遷移和提高教學效率。
四、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讓問題情境合作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合作交流,因為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群體過程,不是單一的。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恰當的合作交流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合作交流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我藉助網上的多種交流工具如BBS、QQ等工具,通過合作分工、小組競爭等方式來完成本節本節學習任務。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藉助網上的交流工具,創設合作問題情境,有利於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促進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成為可能,並進一步提升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FrontPage網頁製作軟體時,我首先要求學生為一個未完善的班級網站添加各種圖片和動畫,包括站標圖片、網頁的背景圖片、動畫等。這時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內進行協作分工。先由每組學生對網頁的總體風格、色調等進行討論,然後進行篩選圖片,最後將選好的圖片分別插入班級網站中,組合為一張完整的網頁(小組成果),教師對每組的作品進行發布,組織評價。
在創設合作問題情境時,作為教師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不能靜觀其變,因為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學生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要把握時機,從旁指導,促進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是以指導員、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的。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藉助聯想、游戲活動、學生競賽、實際需求、實踐操作、新舊知識的矛盾、新舊知識連接點、學科整合等等。只要教師圍繞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處進行加工、創造,就一定能創設出形式多樣、能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才具有優化教學活動的現實意義。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解決日常生活情景中的問題引發興趣,將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而且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作為解決新問題情景中的工具,從而把應用意識的培養貫穿於學習的全過程。這正是問題情景教學的內涵。

② 求一個中學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教學案例,主題是化學,要有文字,圖片,最好有同步視頻

有也很難給你啊,

③ 王老師上課展示了一幅有關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教學圖片,你認為它反映出的最主要歷史信息是

D

④ 速求(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結構流程圖

A案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關於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准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閩西南粵東北 奇葩 騷擾 夯築 竹篾 布局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 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樹滿寨,花滿園
三、了解民居特點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2.完成填空後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麼好處?(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准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並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遊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拓展閱讀: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築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後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於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於土牆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於防衛,便於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麼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築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後夯打土牆,並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B案
課前准備
1.關於土樓和竹樓的圖片
2.一組中國民居郵票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識民居。
1.出示民居郵票一組,說說你認識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紹民居: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後劃出不懂的詞句。
2.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3.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
5.初步交流閱讀感受,並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研讀要求如下:
①研究內容: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麼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②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後整理,可以採用列表格、在文中劃主要詞句、標感受、列提綱等方法。
2.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結果,推選代表准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體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①由甲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乙組成員針對甲組介紹情況質疑,甲組成員答疑。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①由乙組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甲組成員針對乙組介紹情況質疑,乙組成員答疑。
3.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徵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真實可信)
3.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六、課外拓展,遷移練寫。
1.出示課後「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我國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開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共發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發行二十一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製,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築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築,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這些郵票上的民居故事嗎?
2.發放關於這組郵票的簡單介紹,拓展閱讀。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 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庫門」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曬台,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陝北民居——窯洞。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台灣民居——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檯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3.布置作業: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築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⑤ 教學程序包括哪些內容

課中:
1
導入
這是一節課的開始部分,時間在3-5分鍾內,是一個預熱的過程,可以採用圖片,音樂,游戲等形式進行課堂的導入,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認真聽講。
2
講解
在導入之後,就要對新知識進行講解,時間大約在25-30分鍾左右,需要對整個課堂的重難點進行把握,並講解清楚。
3
提問
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對舊知識進行回憶時,需要採用提問技能,或者需要學生做出反饋時,也可以提問。
4
變化
變化包括教學過程中,語速語氣的變化,神情的變化和教學方法的變化等。這樣有利於課堂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5
板書
雖然多媒體被廣泛運用於當今的教學,但是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適當的板書,突出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
6
課堂鞏固
當新知識講解完之後,需要對所講述的知識及時鞏固,一方面還可以看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等。時間控制在10分鍾左右,鞏固完之後,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
7
結束
課堂鞏固之後,差不多一堂課也要結束了,教師採用布置課外作業,或其他的一些結束語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下課。

⑥ 談談你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選用圖片,以提升教學效果

目前,微課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進入教育領域,微課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以視頻為呈現方式,二是凸顯微課的「微」。「微」是微課的靈魂:①教學內容含量小,每集只針對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具體問題;②微課視頻時間短,一般在3~8分鍾;③微課視頻形式生動活潑,趣味性強,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④微課切入課題迅速,講授線索清晰,總結收尾快捷。而語文學科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微課的應用有其特定的模式與要求。
● 語文學科應用微課的可能性及優勢
1.可能性
首先,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語文微課必將受到歡迎,發揮其價值和作用。其次,語文教師無論是在全國、區域還是在學校內部,都有相當的規模,這使得合作建立微課資源庫,共享微課資源成為可能。再次,語文是既具工具性也具人文性的一門核心課程,兩方面都要求課內、課外的有效配合,微課在這兩個大的領域都可發揮積極作用和影響。最後,從歷史和現實來看,語文教學的信息化具有較強的應用基礎。
2.優勢
首先,語文是一門主要靠積累和感悟得以提升和發展的學科,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相對不是太大,並且藝術性、趣味性較其他學科突出,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其次,語文用到的文本、聲音、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料易於在網上查找,這些是微課茁壯成長的沃土。再次,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一般較高,錄制微課時不需要再另外找人錄音,相對更方便、快捷,語文教師語言文字功底扎實,在配備字幕時也會更准確、精當,這些也都是很重要的優勢。
● 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筆者認為,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應用方式如下圖:
1.學生課外自主學習
微課由於其主題明確、內容短小簡明、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學生自主語文學習。具體可分為三種:①課前預習性了解學習(如微課「木蘭詩」――http://dasai.cnweike.cn/?c=video&a=play&id=171047),可基本熟悉、理解要點,不懂的地方或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課堂上重點關注、提出問題;②課後釋疑解惑,對上課沒有弄明白的地方,尋求相關知識點微課的幫助,相當於尋求課後輔導,解決個別問題;③課外拓展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自主學習一些超出一般要求的語言、文學、寫作知識(如微課「例談中考記敘文構思六法」――http://dasai.cnweike.cn/?c=video&a=play&id=112796),這給一些有興趣、有餘力的學生以發展空間,以彌補課堂大眾化教學的不足。課外自主微課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語文教師課外輔導的作用,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課內展示內容
由於微課製作簡便,並且可以共享,便於規劃組織形成微課資源庫。教師上課時可以適當應用,通過微課對知識點做基礎介紹,然後再進行縱深延展教學(如微課「反問句與設問句的區別」――http://dasai.cnweike.cn/?c=video&a=play&id=83282&from=dasai);也可拓展,通過微課引入相關延伸領域,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如微課「月亮在中國古典詩歌里的意象」――http://dasai.cnweike.cn/?c=video&a=play&id=148264);亦可通過微課引入趣味性語文題材,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如微課「奇妙的對聯」――http://dasai.cnweike.cn/?c=video&a=play&id=163334)。
微課不同於傳統的課件,因為在設計時已融入了講解,相對可獨立實現教學。當然,教師在課上使用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播放時(或暫停)做適當補充、解釋。
3.滲透於語文實踐活動
微課可作為方案說明、素材等應用於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比如,網路徵文比賽、課本劇表演等,比賽的方案可以在文本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布微課形式的視頻短片,類似廣告片一樣發動學生積極參與,也可展示一些往屆比賽過程的花絮,增強比賽的吸引力。對於實踐活動、比賽中的關鍵知識點、方法、要求等也可通過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學習、了解。比賽結束,也可通過微課記錄活動過程的亮點,展示成果,進一步深化活動的影響。
4.用於教研交流
傳統的語文教研一般通過公開課、說課、集體備課等形式開展教研討論,這些都非常有效,是教研的主要形式,但這些都要經過精心的組織,耗費大量的精力,有時還會流於形式,而藉助微課開展教研,可通過製作好的微課,展示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雖然現場播放只有幾分鍾,但也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以微課為媒介開展教研交流相對於傳統教研來說更加便捷,並且既可現場開展,也可通過網路打破時空進行。
● 語文教師微課應用模式
主要存在三種模式:第一種自製,教師自主錄制,自己在教學中(課堂或課下)應用。第二種「拿來」,網上搜集優秀微課,如中國微課(http://dasai.cnweike.cn/),也可由學校購買一些優質的商業性微課資源。第三種合作,校內或區域內,甚至由國家層面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開發微課,形成完備的語文學科微課資源庫,然後開放給教師、學生共享使用。第一種是起步階段,也是微課技術、理念普及的基礎,在第一種模式的基礎上,可發展第二、第三種模式,第三種模式將是發展應用的一個主流方向。因為,教學的一個關鍵特徵是針對性,由於各類、各地的學生情況不同,「拿來」、買來的都不一定適用、好用,只有參與合作開發,集體共享,才更加適合,也利於應用。特別是同地區、同類學校間的合作,由於組織便利、教材統一、學生情況相似,非常有推進價值,目前在廣東順德等一些地市已經開展,值得推廣。
微課關注於單個知識點和技能點,一門課程這樣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為數是不多的,一般課程不過幾百到一兩千個,通過組織團隊,很容易就能製作出通用性極強、符合行業規范的微課,有了這些微課,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了。
● 應用前景展望
微信、微博、微電影……這是一個「微時代」,微課是技術進步與教學發展的完美結合,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符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和發展需求,也符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現有硬體、軟體環境和基礎,其應用和深入一定會進一步解放學生的學習,解放教師的智慧,促進語文教學的新一輪改革與發展。

⑦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1: 生活展現 2: 實物演示 3: 圖畫再現 4: 音樂,聲響渲染 5: 表演體會

為什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特別提出創設教學情境呢?這得談一談我們現在這些6—12歲的孩子的閱讀現狀。
現在,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尤其快,我們的小學生除了網上電子游戲、動漫,還有許多類似於《老夫子》之類的圖畫書,他們一個人可以看很長時間,凝神專注,不需大人引導,卻很容易達到上癮程度,可是去讀積極健康的文字書,卻不容易讀進去。這種情況,男孩居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也認識許多特別愛讀書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個叫劉瀅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級,便看上了大部頭的沒有拼音的文字書。中午,教室門還沒開,她就背靠著牆,坐在走廊上看書,下課也看,別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圍撒野似的瘋著玩,她卻如入無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寫的情境之中。一個叫劉嘉怡的小姑娘,雖說只有七歲,卻像大孩子一樣可以安神地讀半天的文字書,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對我說:「今天讀張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淚了,我的嘴都發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們不禁感嘆,這些愛讀書的孩子年齡不大,可已經享受到了與文字交流的快樂,享受文字描述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聯想、神奇的想像。他們那麼有靈性,對身邊的事物那麼敏感,他們喜愛讀大量的文字書,完成語文學習顯得輕松愉快,出口成章,優雅知性,與那些讀《老夫子》之類上癮的孩子大不一樣。
同樣是愛看,如痴如醉,為什麼讀書帶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呢?
韓國推廣閱讀的南美英博士舉過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意思。「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這樣一句話,在漫畫書里只剩下了「咚」這樣一個擬聲詞,而就在這文字和漫畫之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看漫畫,不喜歡讀文字,因為讀那些文字,他們想像不到那個畫面,進入不了那個情境,更體會不到文字背後的情感傾向,不會體驗文字里的東西。如果這些孩子讀文字時能夠想像、體驗,「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 ,那該是多麼驚心動魄的一個場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戀於電腦游戲、圖畫書之類的孩子,對形象、對場景、對情感的體驗能力會越來越弱,以致於不喜歡讀文字書,讀不起勁兒來。即便是讀,也是一種迸字似的讀,看悲傷的場面不流淚,看幽默的細節不展顏……從來就享受不到文字閱讀真正樂趣。
作為小學里的語文老師,面對6—12歲處於起步開始學習讀書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在小學六年裡,引導孩子們喜歡閱讀文字,會閱讀文字,從而享受到閱讀文字那種寧靜中邊讀邊思的快樂呢?無疑,創設情境教學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呢?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去創設情境教學是有科學道理的。
1、 因為咱們人的大腦特點。咱們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的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一般,咱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寫字、閱讀、組詞等書面的單項訓練,以及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情感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
如果我們想辦法在課堂需要的地方創設情境教學,通過音樂、實物、圖畫、表演、語言描述等方法,來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者是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開始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開始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這樣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一般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因為兒童認識世界的規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思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也就是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
盧梭也說過:「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一切東西,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感覺
又是通過感官來獲得的。兒童的感官,可塑性極大,在這個時期,我們根據文字,藉助音樂、圖畫、表演等方法,來直觀地作用於兒童的感官,引導學生或聽,或看,或操作,兒童的視覺、聽覺、運動覺就在這種不斷的有指導的興奮中日益敏銳、完善起來。他們的眼睛會特別亮,耳朵會特別靈,感官、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這就拓展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且成為他們思維、想像、創造的重要基礎。相反,這個時期,如果我們不去著意訓練,兒童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而感官的遲鈍必然會成為兒童提高直覺、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礙。
這樣的訓練,僅靠音樂、美術、體育等術科的訓練是不夠的,我們小學語文也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在課堂中根據語言文字去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獲得從形象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課堂中去創設情境教學呢?我想主要是四處設置,七大方法。四處設置為:情境中導入、情境中體驗、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為: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與聲響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以及閱讀體驗情境。這些方法的運用,我們一般根據課文內容的所需,有選擇地運用到四大設置之處。
一、情境中導入。
一般來說,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一種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引入課堂之中。歸納一下,也有幾種做法。
1、出示實物,在觀察中引發思考,使孩子們因探索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
我們可以同時展示兩張不同的郵票,引導學生觀察。「你們看了這兩枚郵票有什麼發現?」一枚邊緣無齒孔,另一枚邊緣有整齊的齒孔。這時能引發學生什麼思考呢?「這兩枚郵票為什麼一枚有齒孔而一枚沒有呢?」為了引發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可以繼續展示:這是一大張邊緣無齒孔的郵票,人們要用時得找來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難免裁剪得不整齊。後來,一枚枚郵票的邊緣多了一圈均勻的齒孔,用時,只需用手沿著齒孔輕輕一撕,就能整齊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郵票了。介紹到這,同學們是不是有問題想問呢?於是學生想知道:「郵票的齒孔是誰想出來的?他是怎樣想到這個辦法的呢?」行,我們今天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學生便帶著探索的慾望開始愉快而主動的自由朗讀。
2、觸及孩子的情緒領域,喚起孩子心靈的共鳴,使孩子因情感的驅動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課《竊讀記》。
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課文,沒有跌宕的情景,沒有華麗的描寫,但平實中蘊含著渴望讀書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憶著童年向我們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竊讀記》呢?「同學們,上課之前我想給大家唱一首歌,這首歌大家可能聽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放野鴨子合唱)老師唱著唱著,引發了學生的回憶,也紛紛跟著唱,逐漸有一種悠揚、懷念的感覺。「同學們,每當我聽到這首《送別》,我就回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城南舊事》,里邊有個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學畢業典禮的時候,小英子和同學們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老師和小學生活的。《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城南舊事》拍攝的,作者就是我要給同學介紹的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簡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小學至大學在北京讀書,後回台灣從事編輯、教師和寫作工作,共出版《城南舊事》《冬青樹》《林海音童話集》等86部作品。我們將在小學和初中讀到她的散文《竊讀記》《冬陽·童年·駱駝隊》《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林海音之所以能成為這樣著名的作家,離不開她小時候對讀書的酷愛。這節課我們要走進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憶《竊讀記》。」孩子們在悠揚、懷念的感覺之後,又產生了對作家林海音的敬佩,於是會萌生對林海音童年生活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於是,情感萌生動機,便愉快地跟著老師走進文字。
3、聯系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因貼近生活形成關注而要學。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6課《充氣雨衣》。
出示圖片,「同學們,下雨了,許多人穿雨衣出行,旅遊,上班,上學,劃船……我們班哪些同學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說說穿雨衣的方便之處嗎?」(可以遮住背上的書包不被雨水淋濕;輕便,比打雨傘方便,可以騰出手來干別的……)「有沒有同學感覺到穿雨衣也有讓人煩惱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學說穿雨衣的時候,雨水會順著雨衣的下擺流到褲腿上,被風一吹,冷極了。)「我們有什麼辦法來改進一下,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16課《充氣雨衣》。」
4、 描繪畫面,呈現形象,產生美感,是孩子因愛美而要學。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課《槐鄉的孩子》。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的家鄉在哪兒嗎?我的家鄉在湖北省潛江市總口農
場。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那兒度過的。每到五月夏季來臨的時候,路邊、溝邊的許多槐樹便開花了,樹上像鋪了雪,成串的槐花散發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氣,那清淡的香氣使人心曠神怡。一場大雨下過,潔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過雪似的,小溝里也漂浮著一層夾雜著綠葉的白花,偶爾會有青蛙呱呱地叫著,頂著一頭白花瓣從水波里鑽出來,爬上岸去。小夥伴們也不閑著,年齡大的將鐮刀捆紮在竹篙的頂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來,這時,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彌散開去。年齡小的也不閑著,他們翹著屁股忙著把地上的槐花撿進竹籃里。待竹籃滿了,便提回家去讓媽媽和上麵粉,撒上鹽和油,蒸著吃。這蒸槐花香而不膩,小夥伴們可喜歡吃了。聽說有個地方比我的家鄉槐樹要多,人們稱它槐鄉,那裡有令人稀罕的紅槐花。那兒的槐花何時開?那兒的孩子也忙著采槐花嗎?採回的槐花僅僅也是蒸著吃嗎?我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請自由朗讀第4課《槐鄉的孩子》。」老師對童年生活回憶和描繪,讓孩子們有一種美感和嚮往,因此急於拜讀。
5、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讓孩子因好奇而學習。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7課《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書「小壁虎」 ,問:「同學們見過小壁虎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零星介紹之後,出示幾幅小壁虎的圖片,老師簡單介紹:「壁虎,外貌像蜥蜴,對人完全無害,全世界有750種。他們頭大個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盤,喜歡夜裡爬在牆上靜候蚊蠅,尾巴有的尖長,有的短鈍,有的是球形。」介紹到此,添加「借尾巴」,讀課題,有什麼疑問?(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嗎,為什麼還要借尾巴呢?向誰借?)「我跟大家一樣好奇,我們來讀課文吧。」
二、情境中體驗。
我們運用一些情境導入的辦法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如果後面的教學過程單一刻板,孩子們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我們將他們帶入了課堂情境之後,接下來就得想辦法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我們創設的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情境,往課堂深處發展,有意識地把孩子們一步步地帶入課文描寫的相關情境,讓孩子們有一種感覺,「我即在情境之中」 ,使課文中描寫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孩子們面前,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場景讓孩子們涉足其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優化的情境將孩子們吸納其中,產生熱烈的情緒,更愉快輕松地去體驗、感受和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情節發展的特點,我們一般可採取以下七個方法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
1、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
察的對象,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9課《日月潭》第四自然段。
「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這句話描寫了日月潭下雨時候的朦朧美,而對於7—8歲的二年級同學來說,很難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美,即便是有所感覺,也是一種非常籠統的感覺,至於「朦朧」「像童話中的仙境」 ,他們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正好上這一課的時候是春雨綿綿的三月,我們的學校在東湖邊。一天早讀課,細雨濛濛,我和副班主任帶著我們班的同學來到東湖邊的放鷹台上,指點著孩子們朝東方的湖面上看去。逐漸啟發:
「想一想,下雨天與晴天看東胡景色有什麼不一樣?」
小孩們邊看邊說:「湖上籠罩了一層霧。」「遠處的磨山被霧遮住了,只看得到山的影子。」
老師描述歸納:「因為有霧,我們看不清山上的朱碑亭,只看得到山的影子,這就叫『朦朧』。」
進一步引導:「今天天公施了魔法,給東湖披了一層輕紗,晴天的一些景物都變了,它們都變成了什麼呢?邊看邊想。」
學生七嘴八舌:「遠處的湖堤變成了卧在湖裡的龍。」「湖面上的小木船隱隱約約,像露出水面的魚背。」「劃動的皮劃艇也像魚,像一條條游動的大魚。」「磨山就像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你們現在有什麼感覺嗎?」
「我感覺好美!」「我感覺好靜!」「我感覺這就像仙境一般!」
老師再歸納提煉一下:「這仙境里卧著龍,游著魚,彌勒佛開心地欣賞著,這真像童話中的仙境!」
就這樣,同學們一步步地感受到了「朦朧」 ,感受到了「童話中的仙境」 。回到課堂來讀《日月潭》,「這段描寫你想怎麼讀?」孩子們有了感覺,紛紛舉手,一個一個讀得有自己的味。「你為什麼這樣讀呢?」「『朦朧』是模糊看不清,得仔細看才行,所以要慢一點。我讀的時候在想,日月潭下雨的時候有霧遮住,周圍的景色會變成什麼呢?變成了魚?也有龍和佛嗎?我特別想知道,所以我有點激動。」瞧,我們把孩子帶到景色中去,引導他們去看去想,把生動的景象與抽象的詞語相對應地聯系起來,讓孩子們通過對景象的感覺遷移到對文字的理解和情感上,他再讀的就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後面的景和情,這該多好!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讀到這個自然段,有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為什麼細絲要由直變彎呢?」我們成年人閱讀能力強,聯系生活實際和後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可以明白,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更牢地巴住牆,然後將嫩莖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導學生去弄懂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請學生走進生活,注意觀察和思考:當你走在較滑的地方,你的腳趾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體驗和思考,他們會弄明白:走在較滑的地方,我們的腳趾會本能地彎曲起來,想抓住地面,好穩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為什麼會變彎曲呢?由此及彼,孩子們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變彎也是為了牢牢地巴住牆,好把嫩莖往上拉一把。於是學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聰明。」「作者觀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細。」
我們把孩子帶入生活,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無窮的信息和靈性,所以,我們從一年級的語文學習開始,就應該引導我們六歲的孩子學會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周圍的世界聯系起來。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30課《棉花姑娘》,課後作業有一題填空題:碧綠碧綠的( ),雪白雪白的( )。剛開始,大多數同學走不出課文或者走出課文只到室外,他們填的是:碧綠碧綠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草地),雪白雪白的(牆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開。如果我們引導孩子走進超市、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許許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簾,他們的眼界打開了,他們便能驚喜而又輕松地寫出許多新穎的詞語搭配來呈送給老師,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紗),雪白雪白的(湯圓),雪白雪白的(椰子肉),雪白雪白的(莎摩耶),碧綠碧綠的(油麥菜),碧綠碧綠的(花瓶),碧綠碧綠的(長裙),碧綠碧綠的(小飛蟲),碧綠碧綠的(翡翠手鐲)……
可見,社會、生活、大自然是多麼豐富充盈的大課堂,把我們的孩子帶到這個大課堂去,它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才思泉涌的靈感,讓他們的語言充滿生命的氣息。所以,創設情境教學首先應青睞於我們身邊的生活世界。
2、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相應的背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9課《鯨》第六自然段:「鯨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麼聲響,它們立即四散游開。」
老師畫出幾頭鯨,畫一張大海為背景,別忘了畫點岩石之類,鯨是怎樣睡覺的呢?讓學生根據課文里的描寫來動手擺一擺。幾個學生邊擺邊思考討論:「頭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險便於疏散。」「應靠近岩石一點,這避風浪。」「你覺得這避風浪,漁船也會在這兒避風浪,可能並不安全,離岩石遠一點是不是安全些。」給了大海中的一處岩石,豐富點背景,的確便於學生把眼界打開一些,針對「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這句話展開觀察和思考。運用這些物體,給學生創設一點情境,引導學生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對這段文字的描寫,學生輕松理解鯨睡覺的特點,感受鯨的智慧,印象深刻。
再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課《灰雀》1—2地然段:
「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麵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
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一張白紙,襯出雪天,三隻灰雀停在公園里那棵高大的白樺樹上,給白皚皚
的雪天帶來了生機。可是有一天,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這時,列寧是怎樣的心情?我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小男孩當時看見列寧在周圍的樹林里找遍了,猜測那鳥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心裡會是怎樣的感受?我們這么一顯示,讀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小男孩那種愧疚,以至於後來把鳥放回來。學生看到這種情境,就很容易產生與小男孩內疚、列寧對鳥的喜愛、鳥不見了的焦急與擔心一種共鳴,情境就暗示給了孩子們很多內涵。孩子們帶著這些共鳴走進文字的描寫,這些漢字在孩子眼裡就被賦予了情和景,賦予了畫面,朗讀和領悟便變得輕松和愉快。
所以,有一個叫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出示這些事物,鳥的一走一來,實物給孩子們帶的感覺,就暗示給孩子們許多的東西,以至於後面小男孩說:「沒,我沒看見。」列寧自言自語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小男孩由逮鳥到不好意思、愧疚、自覺放鳥的內心活動,學生便輕松理解和領悟。
有時候,用實物創設情境,給人一種真切地體驗,從而能產生與課文中人物一致的內心共鳴,心在其中,讀文便有了許多真情實感。
3、 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
形象化。除了課文插圖、掛圖,我覺得剪貼畫、簡筆畫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現課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樣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這段文字我們如果用簡筆畫來畫一畫,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首先選筆的顏色,再一句一句地邊讀邊思考著畫。畫好了,展示一下,評一評,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們很准確地認識了爬山虎的腳,同時深刻地感受到:讀書得一句一句仔細讀,最好能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受到作者的觀察仔細,描寫准確。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為了讓學生更明白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我們抓住「一腳一腳」這個詞語來感受。提出一個問題:「『一腳一腳』在這兒能換成『一步一步』嗎?」有的學生經過思考交流,可以明白不能換詞的原因,可也有同學模糊不清,那麼這個時候,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邊畫邊描述:「『一步一步』始終是兩只腳一前一後交替著向前移動,而爬山虎往上爬時,是先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再往上爬,就必須再長出一隻新的腳來,再巴住牆。爬山虎要不斷地往上爬,就得不斷地長出新的腳來巴住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所以,在這兒,『一腳一腳』不能換成『一步一步』。 」這么一畫,很直觀地讓學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詞也很准確,作者的觀察尤其耐心仔細。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31課《回聲》,什麼是回聲?第6自然段青蛙媽媽說得很清楚了。
青蛙媽媽說:「孩子,你的叫聲就像這水的波紋。水的波紋碰到河岸又盪回來。你在橋洞里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也要返回來。這樣,你就聽到自己的聲音啦。」
可是,對於二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可以讀正確,讀流利,不見得讀明白,以至於能形象地在腦海中呈現出畫面,那麼老師邊扮演青蛙媽媽,邊描繪回聲形成的情形,便可直觀形象地將什麼是回聲演示給孩子們。這時,孩子們也會像小青蛙一樣,高興起來:「老師,我明白了,這就是回聲呀!」
用簡筆畫再現文字描寫的情形,簡單隨意,也能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用起來很方便。
4、 音樂、聲響渲染情境。
音樂、聲響是一種微妙的語言。它們用豐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
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9課《兩只鳥蛋》 :
9、兩只鳥蛋
我從樹杈上取下兩只鳥蛋,
小小的鳥蛋涼涼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媽媽看見了,說:
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
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著鳥蛋,
連忙走到樹邊,
輕輕地把鳥蛋送還。

我彷彿聽見鳥兒的歡唱,
抬起頭來,
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

⑧ 英語課堂教學中有哪些導入法

我常用的是游戲導入、復習導入、提問導入

其實復習導入法比較好,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⑨ 高中英語課堂可以創設哪些有效教學情境

摘要:高中英語教學實施新課程以來,傳統的教學理念逐漸淡出教學課堂,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得到應用。一直在探討新課程與舊課程在課堂教學中的不同之處,以及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如何才能得以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中,情境至關重要:課堂導入需要情境,過程教學需要情境,語言知識點解讀需要情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需要情境。
關鍵詞:高中英語 有效性 情境創設
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工作時間,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發揮各種各樣的聰明才智,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例如,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所在這些都要考慮周到;充分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給學生充分發言和表達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創設與運用問題情境、視頻情境與圖片情境等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英語課堂教學中較為普遍的,這種方法是很有效果的方法之一。
一、運用問題來創設教學情境
英語課程是比較特殊的課程,可以說它是語言課,也可以說它是訓練課。要讓學生對英語知識進行必要的掌握,光靠教師不斷的教授是做不到的,同時還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比較全面的訓練才能做到。因此,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必要的多樣化的訓練。對學生而言,都希望自己能夠有展現自己能力機會,但是如果教師給予的問題的難度比較廣泛,或者教師給予的問題的難度比較大的時候,學生就沒有想表現自己的願望。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同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或者生活經驗來設計問題,進行恰當的提問,創設良好的對方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比如,譯林牛津版高中英語必修(1)的第一單元School life為例,我在進行閱讀課的教學時就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了與他們緊密相關的一些問題,如:
1. Do you have any good friends?
2. 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your good friends out of trouble?
3. What qualities do they have?
4. 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to you?
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通俗易懂,促使學生想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想法及時表達出來,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將自己在學校里的生活表達出來,從而在課堂上不斷鍛煉自己的口語水平,自由進行表達。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促使學生教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視頻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社會逐步發展,知識更新速度逐漸加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只是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是完全不夠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收集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視頻來輔助教學。但是光有這些視頻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這些視頻能夠較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比如在高中英語必修三中對《 Back to the past》進行教學時,可以在結合書本知識的同時,通過尋找相應的影視資料來輔助教學。當學生在欣賞這些影片的時候,結合書本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學生在影片中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大概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大致印象。教師在給學生觀看了相應的視頻之後,引導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這時候學生帶著影片中的知識進行學習,會感到比較輕松,同時也可以讓知識點完全被學生理解,掌握。比如在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高一(必修一)Unit 2教學過程中,「with which you were to buy dog food」 是定語從句, 當關系代詞是介詞賓語時,介詞常放在關系代詞之前。在教學中,就是要把定語語法同課文進行最大程度的銜接,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對這些相關的語法進行系統的學習。但是,光在書本上對這些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學生會感覺比較枯燥,這時就可以通過視頻對相應的知識進行展示。
三、利用圖片創設教學情境
在高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的教學模式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將英語知識涉及到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圖片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的被激發出來。圖片情境的創設是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之一,通過圖片可以將英語知識充分展示在學生面前,促使教學的有效性。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圖片教學法,能夠將知識性、思想性、情感性融為一體,充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比如在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對賓語從句的學習,就要通過大量的題目來練習,掌握語法的具體情況。賓語從句在復合句中作賓語。引導賓語從句的連詞that一般可省略。例如: I hope (that) everything is all right. 介詞之後的賓語從句,不可用which或if連接,要分別用what或whether。例如:I』m interested in whether you』ve finished the work以及I』m interested in what you』ve said.在學習這樣枯燥的語法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創設情境。教師將關於定義從句的英語句子寫在紙片上,同時配以一定的圖片,給學生逐一展示出來。或者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在音樂開始的時候讓學生傳遞圖片,音樂結束的時候讓接到圖片的學生進行具體英語知識點的講說,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圖片能夠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直觀化,學生能夠通過圖片看出英語知識的結構,銜接關系等等。圖片的輔助作用能夠讓學生較為深刻地對英語知識進行認識和理解,從而進行必要的掌握和鞏固。
總之,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有效地創設和運用問題情境教學,運用視頻情境教學以及圖片情境教學,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最大程度激勵學生表達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課堂的有效性得以很大的提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樣新的教學理念將會發揮它更好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⑩ 大學教師用不雅圖片講授日語,教育局對此作何處置

大學教師用不雅圖片講授日語,教育局對其作出了如下處置:將其不當行為進行全校通報,停課調崗,同時扣除該教師的績效工資,取消該教師的年度評為優秀教師的資格。

大學是相對比較自由的一個地方,因為沒有高中課堂的繁瑣規定,也沒有職場工作所遇到的各種難題。在大學,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認為是正確的事情。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也將在大學中逐漸形成。作為成長中的大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也要學會用自己的理解去篩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少年強則國強的局面!

與課堂教學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
© Arrange www.xszzw.net 2017-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