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深入落實"六三"高效課堂教學要求
1、高效課堂的概括:
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2、高效課堂的四個核心詞:
教育、教師、學生、教室。
A、教育即解放
B、教師即開發
C、學生即創造
D、教室即成長
3、高效課堂的一個中心:
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
A、由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關注學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B、由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到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長;
C、由傳統共性和整齊劃一的教育到更加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
D、由注重課堂環節、程序的編制到更加關注學情、氛圍和師生、生生關系。
4、高效課堂的兩個基本點:
A、 關注學生弱勢群體,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謂成功,唯有「水漲」才能「船高」;
B、教材分析的「無邊界原則」。不講「進度」,只要「目標」,人人學會才是目標。用一種思路做十道題,不如一道題找出十種思路。揪住一個知識點「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左顧右盼。
5、高效課堂的終極目標:
致力於學習能力的培養
A、高效課堂出發「原點」,是從「兩率」入手,即解決課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學習率;
B、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
C、素質教育的「素質」最主要的是「學習能力」: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聽說讀寫);
D、實現「人」的解放,即學生的解放、教師的解放、學校的解放。
6、高效課堂的特點:
A、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B、三動:身動、心動、神動
C、三量:思維量、信息量、訓練量
D、三特點:立體式、快節奏、大容量
E、三學:肯學、想學、學會
F、減負: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
7、高效課堂的基本元素:
A、 課堂效益公式:1×?=效益
「1」即教師,並假定為「恆數」,那麼學生即為「?」,學生投入多少狀態的「?」,即收獲正倍或負倍的效益。
假定「?」是0,那麼1×0=0,這樣的課堂叫「零效益課堂」;
假如「?」是2,則1×2=2,這樣的課堂叫「正效益課堂」;
假如「?」是–1,則1×–1=–1,這樣的課堂叫「負效益課堂」。
因此,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才能好起來!
B、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C、技術支撐:高效課堂模式——通過展示實現交流、通過糾錯實現落實、通過點撥實現提升、通過開放實現拓展。
D、學習方式:小組學習——獨學、對學、群學;獨自思考、合作探究、對抗質疑
E、三種利器:又稱「學習三寶」——活頁夾、雙色筆、糾錯本
F、教學抓手:導學案——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方向盤,「五步生成」,實現四級目標。
G、教學目標:通過「三維」目標的落實,致力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8、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式:
A、時間劃分: 10+30+5
B、環節劃分:預習、展示、測評
C、六大模塊:預習交流、分配任務、合作探究、展現拔高、串插鞏固、達標測評。
9、高效課堂的評價:
A、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是「地心說」,高效課堂是「日心說」。學生是「太陽」,課堂教學教師要繞著「太陽」轉。
B、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
讓學生學會的課才叫好課。
讓學生學會的老師才叫好老師。
啞巴能成為好教師嗎?當然可以,只要啞巴能讓學生學會,豈不是好教師嗎?
C、「三看」學生:
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一看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是100%參與,還是大於或小於100%
二看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飽滿,板演書寫整齊工整,詞、句、符號、公式是否正確,等等。
三看學生的預習筆記,檢查「預習」情況,以便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適時導入下一個環節,准確做好課堂決策。
D、「四看」教師:
一看課中是否堅持了「學生中心」;二是否依據模式備課、上課;三是否體現了三維目標,培養了學習能力;還要四看教師的學案備課。
E、評課三看:
一看教師是否遵循了模式,是否使用導學案上課,是否充分使用和調動了小組,是否組織了當堂達標測評,嚴格規定「講」絕不能超過10分鍾;
二看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氣氛,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學、偽學現象;
三看教師是否注重學習方法,關注學習過程,嚴禁教師上課「對答案」,嚴禁用標准答案囚禁學生的思維。
10、高效課堂的課堂要求
A、文本挖掘:①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認識,觀點,能夠分析,結合事例表述、板演、繪圖、感受感悟,藝術形式表達、寫作、製作、實驗、多媒體、錄音、辯論等;②尋求方法,發現規律,總結特徵,概括重點;③舉一反三,拓展演繹,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流露。
B、課堂形式:①合作學習、兵教兵、兵練兵、兵正兵,弱生是否參與表現,氣氛濃厚,人人踴躍;②個體展示、分析、表達精闢,語言通達流暢,語言洪亮,無語病,盡可能到板前或聚焦處鍛煉同學們的演講、說理、辨析、自信的能力,聲情並茂,動人;③板面設計精彩、美觀、規范、橫平豎直、作圖科學、重點突出、圖文並茂;④點評恰當,突出要點,重在本質規律,被點評的同學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當即糾正其差錯;⑤每節要有總結、反思、測評。
C、課堂流程:①預習交流,確定目標;②分配任務、立體教學;③完成任務,合作探究;④展現拔高,師生互動;⑤串插鞏固,全面掌握。⑥達標測評,檢查驗收。
D、課堂氣氛: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爬黑板,敢下桌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後,緊張活潑,讀、說、議、評、寫貫穿始終;拓展、挖掘、提高,重視能力培養;學生活動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參與;課堂效率高,效果好,達標率高。
11、預習、展示、反饋的具體要求
A、預習:學習的起點——讓50%的學生通過自學掌握50%的問題,然後通過合作交流,再讓70%的學生掌握70%的問題,建構起初步的知識結構;
B、展示:解決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先學後『教』,當堂達標」。教師根據學情組織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
展示分為:組內組織的「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
大展示要講究技巧:展示「普遍性」問題,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一般主張由學力較弱的學生多展示;當然對展示內容教師要學會取捨,太難和太易的都不作為展示內容。展示過程教師要敢於「利用」學生,實現學生自身能力差異的資源共享,「兵教兵」、「兵練兵」、「兵帶兵」、「兵強兵」,「兵教官」、「官教兵」。
C、反饋:落實效益——實行驗收制度,檢查目標達成的情況,也是對學習目標的回歸性檢測。在考試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學都必須滿足兩個要求:學生的需要和考試的需要。反饋即是當堂達標,又是教師對知識的提煉、拓展和升華。
12、小組的要求和評價:
A、分組:異質同組,同組採用AA、BB、CC分法;同質結對,競爭合作;
B、 理念:小組組長又叫「教師助理」。一間教室里的N個小班:每個小組視為一個「小班」,高效課堂等同於「小班化」教學;
C、小組學習:可概括為「1:6教學法」——1個教師負責解決6個組長的問題,調動掌握6個小組的學情;每個組長負責解決6個組員的問題,調動掌握每個成員的學情;
D、 即時性評價:教師上課要抓好小組學習的即時性評價,一評知識;二評情感態度;三評行為習慣、動作語言;
E、分工:組內「小展示」由組長負責,班內「大展示」有教師負責。
F、一節完整的課堂包括:完成既定的教學進度和任務;完成小組、個人評價。
13、高效課堂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要成為「第四者」:促進者、學習者、決定者、幸福者;
A、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轉換,教師由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做學生成長的推手;
B、實現教學相長,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同學」。教師上課也是「上學」,教書也是「進修」。
C、一節高效課,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合力打造而成的,這其中教師的作用當然不容忽視。盡管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角,但他畢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決定」著一節課的好壞質量。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課堂,有什麼樣的課堂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和民眾。
D、從職業特點上,教師還要改變生命現狀,做一個發展的人,一個教育理念的行動者,一個幸福的職業者。
14、高效課堂的管理:
A、抓「兩頭」,促中間:一頭指導學案的編制與預習;一頭指當堂的達標測評;「中間」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論生成的過程; 導學案的編制即「備課」:主備—年級組—主備—個備—課後備;
B、領導班子上觀摩課,骨幹教師上示範課,普通教師上達標課,較弱教師上過關課,整改教師上提高課。校長要「清心」、「正氣」、「洗腦」;
C、學科、年級、班組組織自己的聽評課;
D、立足課堂,狠抓落實:一談二警三停;
E、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抓教師的觀念轉變,同時更要抓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15、高效課堂的三條高壓線:
A、預習不充分的課不準上
B、嚴禁教師與學生「搶風頭」
C、必須當堂落實達標
16、高效課堂的「命門」:「開放」是前提,「關鍵」定成敗,產品是課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
A、 「開放」是前提:教師要敢於放手,學習能力來自「開放」。開放的程度決定了教育的高度。窮人的孩子為什麼早當家、能當家?放手就是愛,放手就是「放生」,開放就是解放;
B、「關鍵」定成敗:一切取決於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是否真正覺醒和發揮。回到教育的「原點」,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用「展示」解決學習的「內驅力」,形成學習的「興趣中心」;
C、產品是課堂:要制定課堂標准,淡化教師的「課堂藝術」。再靠教學技藝「包打天下」絕對是一廂情願,「茶壺裡面起波瀾」不解決問題,唯有重視課堂標准,才能「生產」出合格的課堂,才能保證讓每一個人的每一節課都合格;
D、模式出效益:用四個月的時間,解決模式的「硬著陸」,任何人在臨帖階段都不準許超越模式。「機動車靠左行駛」,寶馬車概不例外,這就是「規」,亦為課堂「之道」;
E、流程生能力:兗州一中教學樓前的金魚會跳舞。掌握了模式,習慣了流程,便能產生良性循環,形成「能力」,所謂「熟能生巧」。
17、教師實現職業幸福的途徑:
A、常規途徑:總結—反思—實踐—總結模式;
B、「小課題」研究:拒絕假大空泛綉花枕頭般的「大課題」,揪住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持之以恆地捻針尖,力行數年,必有所成;
C、教師個人俱樂部:充分發揮「特級教師」的專業優勢,鼓勵教師發展個人特長。教師個人俱樂部,還應與學生社團組織實現「雙邊互動」。
18、高效課堂的文化追求:
A、學校應該是一部大書,一草一木都應是教育資源,都要能夠發揮「教」與「育」功能。校園文化的策劃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點時空,比如利用教學樓的樓道樓梯,設計一部「中國歷史走廊」。利用教室的外牆,製作一個「課間加油站」,利用每一棵樹木,創意一個「歷史名人園林」,利用體育場,設計一個「奧林匹克文化公園」……唯有把學生「浸泡」在優質文化里才可以實現教育的目的,如何佔領學生的「視線」,是一個方向;
B、團隊文化最好的解讀是「家」,生生之間最佳關系解讀是「家人」;
C、班級文化應基於「責任」的建設,從真正的班規入手,強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溫暖的班級文化。好的班規,既能看見,又能摸著,是一部嚴肅的「班級憲法」。推薦閱讀《在與眾不同的教室里》(李茂編譯)
19、高效課堂符合新課改理念
A、緊扣「教」與「學」,真正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
B、圍繞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詮釋的是「師」與「生」的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實現師生相長;
D、教書育人的完美體現;
E、……
20、揪住「七寸」找「途徑」
傳統教育患的是「課堂並發症」。課改就是找到的那個「支點」。
其實課堂不僅是教學的牛鼻子,更是撬動一切問題的那個「支點」。毋庸置言,教育「百病纏身」,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戒除一些急病亂醫的魯莽。時下課堂教學的某些觀點和所謂的「見解」,大都屬「盲人摸象」,因而一線教師要對某些「專家」的指點保持高度的警醒。教育首先需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解決問題,就要奉行「實踐的力行」,今天的中國教育不是不需要「理念」,可悲在理念過分泛濫,卻又絕少有哪位專家願意手把手教給我們如何解決問題的。千萬記住,我們不能因此自亂陣腳,要咬定「行動」,尋找「途徑和方法」,要知道教育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21、從「傳統」到「高效」的教學比喻
傳統課堂是教師抱著學生走,洋思等一類課改典型均屬於教師牽著學生走,高效課堂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跑著走;
教學是什麼?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
師之體育教師,把籃球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投籃。
師之音樂課:為「跑調」的學生糾正「調子」。
關於幾個教學的比喻。
「養豬說」:飼養員不應該代替「豬」吃食,而只應該把豬養肥;
「育兒說」:讓孩子吃飽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飯。
「媽媽解放」的啟示:在襁褓中的孩子讓當媽的最累,只有當孩子可以獨立「吃飯和行走」時,媽媽才意味著得到了解放。
22、高效課堂模式先「繼承」再「生成」
沒有「臨帖」豈會有「破帖」?先用「田字格」寫字,嚴禁貌似有見地的批判地學,否則會畫虎不成。
我們要求所有「共同體」學校用四個月時間進行高效課堂的「臨帖」,這個階段叫「繼承」;第二個階段叫批判與生成,在這個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課堂特色,這個特色應該講是「同質異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的形態上。沒有批評就沒有超越,當然也不會有真正的生成,「臨帖」是為了「破帖」。但一開始就忙著批判,結果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批判的學往往呈現為「貌似有見地」。另外,即便是批評,我們也主張「行動批判」,而不是指手畫腳瞎白話,有些批評,顯然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以理解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木秀於林,風必折之。但天降大任,總得有人亮出肩膀去「扛」起這個偉大的民族分配給我們的責任!
㈡ 如何正確發揮課堂教學中的「小主持人」作用
「學生主講、精彩主持」教學模式介紹
---如何正確發揮課堂教學中的「小主持人」作用
課堂改革的核心就是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小組互助、小組合作、生生互動、智慧共享的局面。經過一年多的艱辛探索,學生主講課堂模式初現端倪。這種課型基本具備四個核心:
(一)預習、培訓是前提
預習,是課堂的有效組成部分。預習是尋找學生學習的"盲點",也就是尋找課堂實施的"支點"。預習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在課上進行。老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編寫導學案(也可以叫做學生的預習提綱),給全體學生、尤其是」小主持人」(一般是兩名學生,各有分工)預習和備課提供參考。學生在自主預習(獨學)過程中能夠解決50%-60%的基礎知識;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對學和群學)的形式能夠解決80%-90%的問題;剩餘20%-10%的知識可以通過老師一對二(老師同時輔導兩名」小主持人」,在這兩名學生課前備課的過程中可以相互借鑒、共享資源)的輔導和培訓解決。」小主持人」在走上講台前,基本能夠做到心中有比較清晰的授課思路,基本能脫稿主講所承包的知識點或知識模塊,基礎較好的」小主持人」能夠信心百倍地展示自己的精彩,從講解、展示中獲得老師講授無法獲得的愉悅。
課前檢查培訓」小主持人」是學生主講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但是,這里所說的"培訓"和很多人理解的"培訓"有比較大的出入。不是由」小主持人」去替代老師講課,而是課前由老師指導備課,課堂上以計行事,推銷反賣,」小主持人」只是一個課堂學習組織者。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學生主講,既沒有包打天下的"錦囊妙計",也不能淪為一廂情願的機械重復,學生主講很多時候是給全體同學提供眾說紛紜的樣本。
」小主持人」經過老師的一對一培訓和指導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目標意識強:要保證大家學習的內容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不能偏離主題、誤入歧途;二是善於從眾多學伴的發言中發現有討論價值的東西,調動大家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有質疑才會有碰撞、有提高,才會產生火花。三是對學伴的課堂表現要給予中肯的個性化評價,這既是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是體現主講人地位、發揮主講人影響力、增強班集體在合作學習中的凝聚力,最終高效達成學習目標的需要。
(二)小組合作是保障
說起小組合作,很多老師自然就想起來"無效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和諧現象"、"小組長的組織問題"等等問題。其實,問題是明擺著的,如果沒有一個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提倡了多年的小組合作學習豈不是遍地開花了嗎?
我們先要明確幾個問題:小組要按照一定的標准(如學習能力、考試成績、表現慾望及展示才能)劃分,力求均衡;小組長的主要作用是組織,是老師的小助手;小組長可以在組內輪流擔任,小組內的其他成員一定要有一定的任務,按照"任務驅動、量體裁衣"的原則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小組長安排學習任務,從分工開始,在小組內建設和諧的氛圍,形成互幫互助的機制;小組建設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組員不合作、組員有爭吵、組員不配合等等,正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小組建設才會趨於完美。老師要建立定期調度機制,了解、指導小組建設。在課堂上,老師一定要突出小組的作用:課前以小組為主,課堂上的展示盡量以小組整體為主,小組評價也要盡量突出小組整體,只要老師處處讓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小組的凝聚力、向心力才會形成。
老師確定」小主持人」後,」小主持人」與同組學生通過交流互動、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合作共享,精心准備主講內容。這種合作學習方式鍛煉了同學之間的交流技能,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主講的優劣基本能夠體現本組所有成員的水平。同時,在主講過程中,同組的同學可以隨機補充、糾錯和拓展,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組內所有同學的積極參與也為精彩主講奠定了基礎。
(三)激勵評價是動力
讓學生主講,其重要價值在於"激發"。一次成功的有意義的激發,能夠"喚醒學生心中的巨人"。當"小老師"的感覺,能夠幫助學生克服"我不行,我不能"的恐懼心理,能夠真正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舞台,讓她或他自由地展示、盡情地揮灑自己的智慧和情懷。如果你親自嘗試一下就會不難發現,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座挖掘不完的寶藏,他們有無窮的潛能。只要你能夠給她(或他)一個舞台,她(或他)就能還給大家一個精彩,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一次被"激發"的機會是所有成功課堂的必須。
在學生主講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採用多種激勵方式調動學生學習和展示的積極性,如"分組積分"、"鼓掌"、"即時點評"等,老師及時捕捉課堂上呈現的精彩,不失時機地予以褒獎、激勵。有時,一陣掌聲、一個欣賞的表情和動作、一句贊許的話會使」小主持人」和質疑學生心靈上得到無比的愉悅,老師要盡力讓課堂充滿欣賞與鼓勵。老師要在學生提出疑問或回答問題後給予鼓勵,贊揚他敢於回答問題的勇氣,而後在給予點撥和啟發,讓學生帶著成就感坐下。要知道,老師一個鼓勵的笑容、眼神,都可以樹立他們的自尊、自信,使課堂沉浸在一種和諧而又進取的氛圍中。老師不僅是學生的指導者、促進者,還是他們的朋友,讓學生沐浴在被尊重、被欣賞的陽光中,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感覺:學習是快樂的事。我們相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不少人都有過類似這樣的記憶:兒時在學校的某此集體活動中,有幸上台露了一下臉兒,雖然時間短暫卻刻骨銘心、甚至終生難忘--小小的一次亮相竟會在人的內心留下如此難以磨滅的印跡!一次小小的亮相尚能如此,倘若每學期能有10次以上的主講機會,他的成長會如何呢?人同此心,展示個性、追求成功、享受歡樂,既是天生的心理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心智健康成長,最終提升生命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
(四)展示、質疑是亮點
幾年前,一位朋友問郭思樂教授:"什麼是教學?"郭教授回答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等於14?'""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
個3是15,等等。"這一段小小的對話,閃爍著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論的智慧之光。
我國著名教育家,前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先生也曾說過:"如果畢業的時候,學生帶著'一肚皮問題'離開學校,那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呵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在解決問題時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應該是高效課堂的表現之一。」小主持人」的精彩展示體現了學生的成熟和睿智,展示、質疑能夠帶給學生極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彰顯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的核心訴求。」小主持人」展示出了精彩,質疑學生更是課堂形成"正反交鋒"、"思維碰撞"的主角。一個好的質疑能夠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在爭論中生成知識、產生原生態的生本資源為大家共享,使學生從知識走向智慧這正是高效課堂之所在。所以,」小主持人」正確的、具有瑕疵的或者錯誤的講解都會激發出學生質疑的慾望。
學生主講課堂模式對教師角色的定位
在由學生主講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和諧平等的,學生的心態是開放、安全和自由的。陽光和活力應該成為學生身上的主要元素。學生的思維過程的訓練得到充分體現,發自內心地嫻熟講解和交流互動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常態。這就要求老師把"說"和"做"的機會還給學生,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被體現出來的同時,老師並非是旁觀者,而是共同進行課堂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服務者"和"引導者"。如果離開了老師的引導、糾錯、補漏、點撥、拓展和提升,課堂效率也會低下來,畢竟學生講不如老師講得深入、全面、到位。學生主講的真正目的不是把講課的任務交給學生,而是老師站在審視的角度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積累和研究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研究營造適宜學生發展之生態課堂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學生主講的過程中,我們認為老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在觀察和傾聽的基礎上"該出手時就出手"。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課堂調控,使課堂朝著輕松、愉快、高效的方向發展。我們給老師們確定了課堂角色的三位:
1.不錯位:
讓學生主講不排斥老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是以教師科學的指導為前提和保證的。"教師為了不教,而不教也是一種教。教是為了學,而學也是一種教"。教是暫時的、有限的,學則是長遠的,無限的。教與學的關系是內存的、有機的。理解並掌握的這種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關系,把學生推出了當一把主講人,老師"屈尊"一下,退後一步,把課堂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就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點撥"、"糾偏"、"補漏"和"提升"。(1)引領學生的思想發展,利用教師的機智,把學生引入知識與智慧的海洋。(2)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深入淺出地講授能夠輕松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3)及時糾正學生主講、補充、聯想、質疑、點評等環節出現的偏差,正確把握課堂的發展方向。(4)適時補充講解必要的內容,使知識的傳授、理解和拓展更生動、形象,更能激起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
2.不越位: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即使再難,老師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領學生逾越障礙而不是越俎代庖,傷害學生主講展示的積極性。在學生主講的課堂上,有時老師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傷害。(一個真實的教學案例--物理老師安排學生主講"運動的描述"一節。這一節在老師看來比較簡單,課前也對學生進行了培訓。但由於學生自己有自己的教學設計,在講解教材中關於"機械運動"的實例時語言顯得拖沓,有點耽誤時間了,教學進度明顯遲緩下來。這時,老師由於害怕耽誤時間,一時按捺不住走上講台取代了學生講解,同時,對」小主持人」課前的准備說了幾句略有刺激性的語言。教師講完後,發現剛才主講的學生正在座位上默默地抽泣。下課後一群學生圍過來對老師課上的表現憤憤不平,大有點犯了眾怒的味道。還有一個下一節准備要講課的學生也找到老師說喪失了信心,想打退堂鼓。經過好長一段時間學生的情緒才調整過來。這應該是老師課前沒有安排好,課堂上沒有調控好,沒有擺對自己的位置惹的禍,這可能就是課堂改革不得不付出的教育成本吧!)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
3.不缺位:
雖然課由學生在上,但老師還應是課堂進程的靈魂。無論課前准備的多麼充分,課上總會出現很多預想不到的情景出現,這也是課堂鮮活的一面。在」小主持人」不能順利進行的情況下老師決不能袖手旁觀,要掌握好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教師的角色要從三個維度加以校準:
課
前
導學案是學生預習和講課的提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來操作的載體,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課前,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處理好學案與教材和教輔的關系,遵循"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度化"的原則編寫導學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梯子、鋪墊子,像"猴子摘桃子"那樣,使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能爬的上去,全體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
導學案上要有"學習目標"(非"教學目標")。學習指導環節包括明確時間(用幾分鍾)、明確內容(學習教材中的第幾頁或哪個知識點)、明確方法(在自主學習中採用什麼方法)、明確要求(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要考慮哪些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中不僅僅是"學會",還要逐步養成"會學"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然後老師還要遴選和培訓」小主持人」,按照知識模塊分解主講內容,安排不同檔次的學生領取主講任務,老師分別進行指導和培訓,不行的"扶一把,送一程",鼓勵並有意識地鍛煉學生脫稿主講。另外,老師還要和」小主持人」研討、預設課上可能發生的諸多情況,和學生一起研究應對這些課上突發事件的策略,使」小主持人」盡快脫穎而出,逐漸壯大班上」小主持人」的團隊,形成傳、幫、帶的氛圍。」小主持人」以教者的姿態參與學習設計,熟悉課堂學習流程,和老師進行知識、經驗、方法的交流,做到胸有成竹,飽滿強烈的展示慾望。
課
中
課堂上,老師要做到五點:傾聽、觀察、記錄、呵護、激勵、評價。傾聽:針對」小主持人」,發現亮點、瑕疵和錯誤;觀察:其他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學習狀態;記錄:捕捉精彩瞬間、知識的創新靈感以及課堂上閃現的原生態的問題,記錄下學困生的思維誤區;呵護: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和不同觀點,鼓勵學生質疑,呵護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給其他有準備的主講人提供質疑的機會,在課堂上營造不同觀點的碰撞、不同思路的交鋒態勢,從而引發新的補充和爭論,放飛學生的思維。老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他說:"課堂上學生犯錯誤不要緊,只要不犯同樣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給學生一個重新認識、思考的過程,在教學中非常重要。課堂上抓住學生的"錯誤"不放,不是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批評、體罰,而是幫助學生找出犯錯誤的原因,從而找到正確的方法與答案,這是對學生最真正的幫助。
激勵:包括」小主持人」和不願表達的學生,營造良好的高效課堂生態系統,褒揚對課堂生態環境有利的因素,抑制和消除對課堂生態環境有害的因素,給學生主講課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評價:及時准確的評價是對」小主持人」的肯定和尊重,也是激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的重要手段。老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評價這根指揮棒調整課堂節奏、調控主講進度、指導互動效度、激勵全員參與,使課堂氣氛熱烈、思維飛揚、效率提高。
課堂上要進行當堂訓練和達標檢測,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作業,教師在各個環節中發現問題,為導學案的修改和刪補提供參考。
課
後
課後,老師及時和」小主持人」共同進行課後反思。反思課堂效果,包括」小主持人」的教態、語言組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梳理亮點、瑕疵、不足和錯誤,指導」小主持人」總結成功的經驗,探索新的教學和學習方法,經過沉澱和思考,鍛煉學生的主講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力,為下一次的主講做准備。
作為個體的學生,他們採集信息的途徑極為廣泛,他們的知識儲備、經驗世界、思維方式各有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是千差萬別,各具特性的。一個老師如果能夠向學生學習,他也會受益匪淺。
㈢ 初中語文教學理念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採用填鴨式的方法,初中語文課堂表現出學生負擔重,學習效率低的現象。人類所處的環境對於他發揮各項潛能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想像力的發揮和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要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當作合作夥伴,能夠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感受和建議,盡量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敢於說出心裡話,敢於在大眾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二、從細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模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傳統的「題海戰術」也許可以取得一時的效果,但卻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注重教學的細節,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將名人趣事引入到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通過將身邊熟知的親身經歷引入到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從生活中去發掘語文知識點,向學生展示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明白身邊處處都離不開語文,提高學生了解語文探索語文的積極性,更願意主動學習語文,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擁有一定的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集中表現,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語文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注重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涉及面很廣泛的課程,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的積累,語感、語文思維、學習方法、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等等。教師要提倡和引導學生更多的利用課外時間,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鼓勵學生每天堅持閱讀,從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讀中達到思想教育的目標,從所閱讀的材料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視野,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普通話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讀,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不丟字,不加字,不唱讀。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語的練習,先進行自由討論,討論之後,組與組之間派出代表相互評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普通話水平。
另外,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學生在堅持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練筆,鼓勵學生用隨筆記錄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點一滴,讓學生通過文字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內心的想法,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寫作而言,如何觀察,如何積累,如何組織語言和詞彙,如何進行分析和總結等等,也需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於要求跳高運動員老是去跳一樣,成績恐怕難以提高。
四、開展各項課外活動,鞏固學生的興趣
濃厚的興趣,能彌補智能的不足;持久的興趣,能促成發明和創造。由於初中學生年齡段的特殊性,對任何事物的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對於學習的興趣更是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教師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來鞏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演講比賽、人人參與人人說交流活動等等,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比賽或者交流活動中展現自我,在別人的贊美中感受到一種學有所成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促使學生興趣的鞏固。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們不斷創新,從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敢於改變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理念,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敢於在大眾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從細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展各項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鞏固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對於語文課程的多樣化需求。
㈣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哪些
1,隨機通達教學
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分不同時間多次進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經過改組的,且目的不同,分別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
(例如,幼兒園課程每一個主題需要設計很多次不同層次的活動來幫助幼兒循序漸進的學習。)
每個教學概念的教學都要涵蓋充分的實例,分別用於說明不同方面的含義,而且各實例都可能同時涉及其他概念。
(例如,在幼兒園教育中,如果將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放入具體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幼兒會學習的更有興趣。)
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可以形成對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並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形成背景性經驗。這種教育有利於學生針對情境建構用於指引問題解決的圖式。
2,拋錨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不能對其做過於簡單化的處理。
拋錨式教學的過程與現實問題的解決過程相類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隱含於情境當中,教師並不是將提前已准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探索。
(例如,在世界盃足球賽來臨時,組織幼兒探索足球的知識,了解比賽規則等。)
拋錨式教學採用融合式測驗,在學習中對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本身就反映了學習的效果,也可以採用與學習過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評估。
(例如,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及時鼓勵和表揚幼兒的表現,可以大大增強兒童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
在拋錨式教學中,任務的真實性使學生具有主人翁感,任務本身又是整體性和挑戰性的,問題的解決易於激起學習的內部動機,任務的多樣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並且在完成任務中表達自己的見解。
3,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意在教師引導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能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即通過支架把管理·調控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直至撤去支架。
具體環節:
·搭腳手架
·進入情境
·獨立探索
·協作學習
·效果評價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具體情境讓幼兒去數玩具或水果的個數,等幼兒學會數實際物品後,再將抽象的數字模型代替,則可以讓幼兒更好的學會數數字的內容。)
㈤ 如何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和點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實現具體發展目標的過程。傳統的課堂評價是以教師的教來評價學生的學,既「以教定學」,關注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表現,而忽視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缺乏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等。這些已不再適應新課程的評價要求。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要用新課程理念下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把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在數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一、對學生參與程度的評價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參與,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 1.學生參與的全面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面向全體,注意自己的評價語言,為所有的學生鋪設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種手段方法,使他們不斷品嘗成功的喜悅,多鼓勵,尤其是對中下學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環。 2.學生參與思維活動的深入性。學生不僅能夠參與活動,更能對問題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僅能夠解決一般的問題,更能夠引發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並主動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不僅能夠運用一般的解決問題辦法,更能夠發現和掌握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各種思維形式並用,以達到提高和創新的新境界。要敢對書本挑戰,敢對教師講的內容質疑,敢講真心話。3.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學生的主動參與,不是光看學生嘴巴動了多少,主要看腦子動了沒有、思維是否處於高度活躍狀態;讓學生主動參與,是指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涉獵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做到邊學邊思考。二、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全是聽教師的講授,更重要的是須自己去思考、體驗和構建,同時還有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評價一個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我認為要考慮到以下5個方面的因素:1.學生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對所在小組中其它同學負責;2.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一起討論交流,學習者群體智慧和思維可以為群體共享。3.增進合作交流技巧是學生學會合作的標志,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分工意識。4.學生能夠相互解釋所學東西、能夠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作業;5.學生間能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進行有效的溝通。 顯然,具有良好交流合作學習意識的同學,能很好的進行交流與調節,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三、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通常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情感感受,綜合學生的具體反映大概可以分為:樂趣感、成功感、焦慮感、厭倦感。進一步還會發現以下特點:情感體驗為"有趣"的那些學生中,在學習中顯示出一種興奮,喜歡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數學學習"厭倦"的學生中大多數是數學成績不太好,從而產生對數學的恐懼;雖然對同一個學生來說,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改變,但在一定時期,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習基本的情感體現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上述的情感體驗並不是只有一種情感體驗。如覺得數學有趣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焦慮的感覺;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雖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但是總是有一種主要的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是學生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流露,結合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從正面激勵、評價學生,對學生表現出的優點或階段性的成功給予肯定。四、對學生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思維活動的強弱,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品質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數學思維策略、水平和思維品質。具有思維獨立性品質的同學,不但要善於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能夠恰當的評價和自覺檢驗自己的思維活動,修正錯誤,不斷改進和提高思維活動的質量;同時還要善於評價別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做到對於結論性的東西,不盲從、不輕信,有獨立見解。另外,數學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夠准確、合理地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無論是口頭的描述、藉助紙筆或是通過演示)自己思維、對數學的認識的能力。這是評價學生數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因為學生通過解釋自己的思維結果、思維過程、解題策略以及思維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能提高自己對這一數學問題的認識;其他同學通過聆聽、提問、思考和補充,受到了啟發,開闊了思路,也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五、具體的評價方法1.特定一節課進行課堂觀察在課堂觀察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和情況,而且應關注學生的其它方面。如,學生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怎樣進行推理,怎樣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學習,如何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師通過對課堂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客觀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記錄學生的學習能力並加以判斷,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在每節課後都安排學生對本節課的自評和同學評的環節。通過課堂觀察,教師便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作出積極反饋,正確的給予鼓勵和強化,錯誤的給予指導與矯正。在進行課堂觀察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教師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在一節課或一個活動中,教師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全程觀察,應該有重點地觀察幾個學生或所有學生的一個項目。第二,教師對觀察對象要作具體的分析,特別要注意激勵性評價,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作出評價。對智力發展較好的學生不要輕易給予表揚,當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解決了比較難的問題或是有創新的時候給予適時表揚和鼓勵,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使他們產生後續學習的動力。而對於智力發展較慢的學生,只要他答出簡單問題或只要敢回答問題就應給予充分肯定。2.數學課堂記錄針對本課題,應該著眼在課堂上,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上。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們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有老師的講解、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師生的互相傾聽、與同伴交流的語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所學、所思、所得與心理體驗。包括:(1)課堂筆記:(2)重點、難點與疑點的標識:(3) 具有啟發性或感興趣的熱點問題:(4)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精彩對話與爭論的焦點問題:(5)課後需要繼續討論與鑽研的問題。(6)與課堂學習相關的其他問題,等等。3.作業評價作業作為教學的常規,是教學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以往的作業布置雖然存在很多弊端,單調、重復、機械等現象,但不可否認作業對學生成長、發展過程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理念的注入,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對數學作業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把作業分為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兩大部分,課內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課外作業,我們遵循了趣味性、審美性、多樣性的原則,將作業融於活動,融於生活。作業形式靈活多樣,口頭作業有說算理、說演算法、說過程等形式;書面作業由基礎性練習。對學生書面作業的評價又應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對作業的態度、書寫及格式的規范程度進行評價;二是從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而且要給學生及時訂正錯誤、再次學習的機會。比如某個學生的作業從態度上看非常認真,書寫清楚規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錯誤,教師可以在做錯的地方打上問號或劃上橫線,那麼對他本次作業的評價是:「整潔:甲,成績:良」。學生通過再次學習、及時訂正後,教師應對他的作業進行「二次評價」。此時,對該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評價是「成績:優」,而且作為本次作業的最後評價結果;對於解題方法獨特或進步很快的學生,除得「甲」、「優」外,另加激勵性語言,並定期進行作業展覽或向家長發表揚信息。通過作業設置和評價的改革,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應用的全過程。作業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這種通過日常的學習過程評價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引導學生自覺認真地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及時地趕上學習進度,不讓學生過遠地在學習上掉隊。使我們的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使我們的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作業情況,使我們的學生「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低年級還採取「小貼畫、表揚紅五星 」等,中高年級還採取「 設立表揚角」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六、問題與思考 1、評價的內容、評價指標如果固定化,會產生評價的片面性。如何處理,仍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2、如何處理學生互評中出現的問題,如:很在意對方給自己的打分或等級。造成同學間的不服氣等現象。 3、隨著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和願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勵感到無味,教師轉換成物質上的獎勵,如何看待? 4、教師的評價語言貧乏。這需要教師除了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及業務理論,更要深入地接觸學生,細心觀察學生。5、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因人施評,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
㈥ 您能給我設計一份「課堂教學展示課評價意見表」嗎謝謝了!急用
表格不會再這里繪制,插入了一個圖片不知您能否看清楚……水平有限,請諒解!
㈦ 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要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應該做到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只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才能有語氣、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如果字音還讀不準,還不知道在哪裡斷句,學生就不會讀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體會。在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時,對於一年級學生特別要注意:(1)、停頓。朗讀中的停頓主要分語法停頓和語意停頓,即知道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時間的停頓,還要使學生掌握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句話之間的短暫停頓。(2)、重音。一句話的表意重點在朗讀上要作重音處理,以示強調。我認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而且為學生樹立了樣板,對於課文中難理解的句段,教師可以分析,講解,但對於朗讀時語言的輕重緩息,光靠講解,學生仍不明白,而范讀則可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聽到了正確的聲音形象,學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出來。范讀,最好是在課堂上面對面地使學生聽到聲音,看到神情,較之聽錄音效果強得多了。
2、創設情境,引發共鳴。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們的想像,藉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可以用教師的語言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擬情境,用音樂烘托渲染情境……學生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
3、品讀與評讀結合。
自讀品味,聽讀評議。自讀時,品味意境,找到感覺從而讀出感情;聽別人朗讀時,可以與自己的體會相比較,指出理解上的正誤與表達上的得失,從而找到朗讀的正確形象。
4、注重教師的評價。
教師在學生朗讀時給予適時適當的評價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讀的更好,同時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學到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5、指導讀好重點詞語。
課文中一些優美的句子中有含義較深的詞語,讀懂並讀好這些詞語才能讀好整句話。這就需要教師藉助一些方法幫助學生,方法(一)藉助動作,方法(二)聯系生活實際,方法(三)藉助圖片,
當然,在教學實際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朗讀,把對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實在實處,落實在每一節課,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當地運用各種朗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果。
師生對讀,問答讀是一種效益較高的朗讀方式,教師可與全班學生對讀或問答讀,也可以和一個學生、幾個學生對讀、問答讀。問答讀,由教師提問,學生用朗讀方式回答教師的問題,既練習了朗讀,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層次,結構。師生對讀,可由教師讀文中的解釋語,學生讀描寫人物語言的句段,由教師讀總起句,總括句,學生讀分述,具體描寫部分,在這種朗讀方式中,教師的讀,起到提示,創設情境的作用,體現了對學生的啟發、指導。
分角色讀,是指導有感情朗讀的常用的方式。特別是在寫人、敘事為主的課文中。分角色朗讀,既可在指導的初始階段,體會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語氣語調,又可展示和檢查學生朗讀的效果。分角色朗讀,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同學或男女同學集體朗讀某個角色的語氣,教師也可參與充當某個角色,並可互換角色,反復練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興趣。
總而言之,只有在讀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地讀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讀。無論指導正確地讀還是流利地讀,都需要反復練習,因此課堂上要多讀,才會使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從語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進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日記、作品與展示等評價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也將更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因此應從小就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本文嘗試用思維導圖策略去融入小學科學教學,探討其對教師教學成長及學生學習的影響,並對其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從而提供了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策略的教學案例和一些經驗。 一、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理念 近十幾年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我國科學課程改革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早期的科學教育對於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小學科學是一門形象性很強的學科,瑰麗多彩的自然現象,生動直觀的實驗,讓小學生在從直觀現象、感性知覺到邏輯思維、理性分析的質的飛躍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如何在兩者之間鋪設自然過渡的台階,提高教學成效?筆者認為由托尼巴贊所提出的思維導圖是個可行的策略,它是一種視覺組織工具,其知識表徵方式及過程、對知識的表達與理解,與科學教學有其共通之處,可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科學知識結構,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加強記憶能力。 二、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實踐 筆者與南京某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合作,針對科學課程的特點,參考思維導圖的相關理論和實驗研究,設計並實施了4 節課的科學探究課,通過教師教學示範,逐步引導學生,強調合作學習,以提升科學學習的效果。 (一)教學設計 (二)教學過程 1.思維導圖的學習 思維導圖是對發散性思維的表達,它結合了左右腦功能,能促進思考、記憶、分析及觸發靈感。它對學生而言是新的學習策略,所以在學習階段,採用4-6 人分組的方式來合作完成思維導圖,以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強調畫圖步驟與重點:主題放在中央,盡量加上彩色圖案突顯主題;將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幹上;每一個分支只寫一個關鍵字,字體要端正;關鍵字要寫在支幹線條上面;結合符號、圖畫或色彩讓導圖更豐富;運用交叉聯結不同分支的概念。本課中首先用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龜兔賽跑為例,告訴學生兔子、烏龜、賽跑是主要概念,看、爬為次要概念,結合植物的分類(圖1)和假期計劃(圖2)兩張范圖的展示,引導學生由認識概念與聯結語開始,培養他們逐漸分辨不同層次的能力,讓學生對其繪制流程有初步認識,等同學對其繪制逐漸了解時,再鼓勵同學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為下一階段學習做好准備。 2.主題的引入 本課主題是地球上的水,教師將向學生講授地球上的水的分類、比例,補充一些學生並不具備或不一定能夠想到的知識,如:水的物理性質、物態變化等。同時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如人類為什麼總聚居在河流沿岸等,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由於關於水的主題可以從很多個角度去研究,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立一個最基本的探究方向。本課中,教師將水的主題分為水的重要性、水的節約、水污染、水文化四個分支,對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 3.小組的合作 各小組分好後,先要對作品內容進行設計。大家要商量從哪幾個方面來探究選定的主題,再進行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任務。然後通過瀏覽網站,看書等方式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分類和整理,由於之前基本已掌握構圖理念和技巧,可以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的製作,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將導圖作品帶到學校來,小組成員相互探討其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內容是否完整,修改不足之處,共同構建小組導圖。在這過程中,每個同學的思維和知識會得到很好的展示,通過討論,學生之間不僅增強了小組意識,而且容易得到肯定和發現自己的不足。例如同學在進行水污染主題的研究中,列舉了會出現傳染病、生物死亡、植被破壞等問題,在這些概念中有沒有上層的或比較普遍的概念呢?顯然,危害這個概念包含了上述3 個概念,應是主要概念和層次,通過老師的適當的引導和同學的討論,學生逐漸理解主要概念和層次的分辨。 4.成果的展示 各小組將完成的思維導圖向其他小組展示,在此過程中,其它小組的同學可以向該組同學提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其作品進行一定的修訂。教師在此過程中加入適當的引導和建議,最終同學們將研究的主題匯總,共同完成一個較理想的思維導圖。 通過同學們作品的展示,學生不僅學到本小組主題的相關內容和概念,也了解了同一主題不同角度的相關內容,使學生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相同主題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通過不斷修正和改進,其結果體現了上面四個層次的循序漸進,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全面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同時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有利於逐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切體會水與自然、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本次教學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課程內容盡量生動活潑,在思維導圖學習過程中,採用學生較感興趣或耳熟能詳的題材,如學過的課文,童話故事等來吸引學生,絕大多數學生顯示出極大興趣在學習,小部分學生在說明的部份會覺得無趣,但在練習時,也積極加入討論的行列。在繪制導圖的前期,學生很容易隨意繪畫,由於教師積極的引導減少了學生學習新策略的挫折感,並針對少數繪圖能力較弱的同學給予支持與幫助,如概念或層次引導,示範繪圖或提供較佳構圖參考;二是重視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評價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對學生積極鼓勵,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三是強調思維導圖的優勢與應用方式,讓學生認同這是一個對他們有用且有效的策略,鼓勵學生將思維導圖融入到其他領域的學習。 不足之處在於:一是思維導圖策略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但對於表示知識體系中概念之間固有的聯系,以及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概念及相互的關系,具有其不足之處。二是由於時間因素,僅用一堂課時間介紹思維導圖的繪制理念和手工制圖技巧,課余時間,教師還可介紹如何用計算機軟體繪制思維導圖。 三、效果研究及分析 將思維導圖融入科學領域教學後,筆者綜合平時觀察與學生作品,與任課教師溝通交流,同時以問卷和訪談法的形式對40 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40 份,回收有效問卷38 份,從班裡好、中、差3 類學生中分別挑選了3 名學生進行訪談,主要是調查該策略是否能提高科學學習的成效,是否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方面有所發展? (一)實驗效果分析 (二)建議 1.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相結合 在教學反思中,我們已指出思維導圖的不足,因此在以後教學中,可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相結合。這樣不僅幫助教師建立完整的框架體系,有效整合教學資源,還能發現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程度,從而對學生所具有共性問題作出具體指導和相應的教學方案,反思學生個性問題的差異及意義;對學生而言,不僅輔助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理清思路,建立自己所理解的課程框架體系,還可弄清概念及其聯系,提高學習效率。二者的結合,可謂取長補短,不僅能使師生雙方都從新的視角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深化拓寬,從而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而且還有助於教師的科研和學生的自學。這里有一點要注意,在概念圖的教學中,學生要能分辨主要概念與次要概念,但往往部分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發現概念之間的聯系,分清主次關系,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水平差異調整教學策略,比如可先給出概念圖,留有小部分空格讓學生填空,等學生逐漸熟練,則完全不給任何提示;也可以設置錯誤的概念圖讓學生進行改錯,這樣可使學生認真分析整個概念圖,思考錯誤之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 2.思維導圖融入其他領域 許多研究表明,思維導圖被廣泛應用於個人、家庭、教育和企業,因此我們可將此策略融人到其它學科中。和教師訪談中,該教師願意採用這種策略,它不僅可以作為教學主軸,展示課前思考的成果,還可以和學生共同建構,調動其積極性,增加課堂成效,他表示在其他領域也會運用此策略,比如工作計劃、讀書筆記等等;在學生訪談中,發現少數同學已用思維導圖來展示自己,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和興趣愛好,甚至有學生將其日記以導圖的形式記錄,這讓我驚嘆不已。因此我們可進一步鼓勵學生在其他領域嘗試運用思維導圖來輔助學習,實驗證明其策略對於閱讀寫作,筆記整理有很高的成效。我們建議各科任課老師進行協同教學,擴展應用范圍。
㈨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下如何自學。討論。展示。質疑。點評
高效課堂要求學生清楚課堂的流程,知道哪個環節怎麼去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這就需要全體任課老師共同努力,對學生做深入細致的培訓。每節課都要培訓,可能很難實現,且一開始效果不一定很好,如果堅持做了,長期進行就一定會見成效。剛開始培訓一定要細,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流程以後,一兩分鍾就行了,有時可能是一句話就行,最好要當面培訓。先集體培訓,再個別培訓。老師們要堅定信心,要有耐心,努力把培訓工作做好。 我校「三五三現代課堂」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培訓包括平時高效課堂流程以及展示、點評、質疑等環節的培訓,也包括課前對學科班長、小組長的培訓,現談談培訓的內容和方法。 1、怎樣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課前充分預習是「高效課堂」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障,對教材預習越充分,對導學案越熟悉,課堂效果就會越好。老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預習規定的15分鍾左右時間,自主學習,認真鑽研教材,查閱相關資料,或查閱工具書。靜心思考課本內容,獨立思考預習案中的問題。 完成「質疑探究」部分的學習內容,列出問題的思路、要點,學有餘力的同學力爭做好「拓展提升」,在此基礎上完成導學案。有疑問的問題用紅色筆標出,以備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明確課堂學習重點,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特別指出的是,預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小組長的作用,要求學科小組長要做好調控,可組織同學進行簡單的討論,認真檢查每個同學的導學案,並及時收繳、發放。 2、培訓學習小組及學習組長 ①教師要詳細批閱導學案,針對學生暴露出的問題認真備課,科學設計學習目標,設計學生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展示的內容,預測學生展示和點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准備好課堂檢測題目)。教師要充分准備,考慮到課堂上的每個細節,熟練駕馭課堂,靈活處理課堂新生成的問題,為培訓小組長做好准備。 ②教師課前培訓組長,讓他們了解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目標要求(因為我們這節課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學習的)。 如何組織小組討論,討論哪些重要問題,小組推選哪位同學展示和點評等。課前培訓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老師們要高度重視,確保每節課前都要有培訓且培訓效果好。 ③任課教師要創新培訓方式(如小紙條、學科班長自主培訓等),提高培訓效率,少佔用學生學習時間。 3.小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課前培訓。 教師課前培訓後,學科小組長要和學習小組組長一起對下一節課小組成員的學習任務、形式、分工進行闡述,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如何討論、如何展示、如何點評,每一個人要達到什麼樣的學習目標,如何檢測目標的達成等都要有明確的要求,確保課堂學習中目標明確、行動迅速,保證課堂高效。 4.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做好課前准備。 每個學生提前准備下一節課要用到的教材、導學案、工具書等,提前瀏覽導學案,回顧學習內容,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告訴自己在課堂上積極討論、大膽展示、踴躍點評,爭當小組乃至全班最佳學習個人,為小組爭光。讓自己進步更迅速,表現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