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課堂教育質量
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從教的方面來看,最直接、最重要的無疑是課堂授課效果,而影響授課的主要原因在於老師的備課質量和適宜的教學方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規范教學環節;從學的方面看,在教學過程學生佔有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也是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重要因素,為此,必須採取當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規范教案內容
對教案內容進行規范化,能夠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多年來,我校根據諸多老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借鑒其他學校的教學格式,在原教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項內容:教師在教案的開頭要寫「教材分析」,在當課課後要寫「課後小記」。根據教材分析可以了解教師是否能吃透教材,抓住教學重點,弄清教材重點與教學重點之間的聯系;課後小記包括本課成功與不足之處,學生的反映、學習中出現的差錯,教具的使用情況以及改進意見,課時的分配、教學的效果、本課的心得及經驗體會等。依據教案記錄的教師切身體會和存在的問題以及補救措施,可以掌握教師的授課情況,從而指導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二、完善備課步驟
教師備課應分為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課前備課和課後備課五步,其關鍵是課前備課。這不僅包括單純意義上的備課,還需要備教案,備語言、備教具、備感情、備教態、備學生。為此在開學初期進行教與學的聯系,初步了解科學學習方法前必需掌握知識的學習情況;在中期改變以往單方聽取意見、建議為雙向交流,每位教師寫出一份學生情況調查分析報告,將詳細情況及將要採取的措施以書面形式向學校匯報;通過一節科或一個課程教學情況的評價,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同時要求學生對教師任課情況,教課進度和質量,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教與學合拍,以便改進教學進程。在後期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終結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評,也是對老師教學質量的評定,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根據學習情況設立「優秀獎、進步獎」,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等的物質獎勵,如:筆記本、鉛筆、鋼筆等;開展校級、班級表彰會,給學生以精神鼓勵。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條件。
三、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要實現師生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質的消耗,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精講點撥。「精講」是要求教師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規律、聯系等必講之處,扎扎實實地講清楚、講透徹,揭示知識本質。更要注意在講授重點知識或主要結論給出之前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抓住學生思維契機,啟發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獲取知識。「點撥」是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進行「精講」,精講點撥時要注意科學性、針對性,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基礎的學生,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不僅要重視結論的掌握,而且要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抓住知識形成的源頭,把知識進行歸納,引導學生善動腦、多動口、勤動手的良好行為。
其次要系統訓練。是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訓練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從而達到教學的低層次目標,通過一些綜合性練習,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選配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組時,應遵循「低起點、小坡度、密台階」的原則,使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達成各層次的目標;發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功能,使訓練題組有機結合。通過轉換問題的表達方式,改變問題條件、結論思路等,對課本習題加以深化、改造,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改題、編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和延伸。
然後練習要講評。講評要有選擇性,突出重點,簡明扼要,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不同類型的練習,講評要有側重點,對鞏固基礎知識的練習,主要講評學生的思考過程,澄清學生的模糊認識;對啟發智能的練習側重講評解題思路,讓學生探求最佳方法。
最後利用達標測試。測評題應覆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題目有淺入深,適當聯系以往所學知識並進行轉換。題型以客觀性試題為主,適度選擇解答較為規范的主觀題。學生完成測試後,教師要公布准確答案,讓學生自己評價,教師統計達成度,測評之後依據收集道德信息,濟濟進行補救教學。補救愈及時迅速,學生智能缺陷彌補愈容易,不久措施要根據學生達標情況隨時進行,也可以課下利用作業聯系補救或採取個別輔導指定學習內容,做到當日目標當日清,防止累積性誤差,使學生走入誤區。
四、溝通師生心理
目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夠和諧的現象比較普遍,已成為影響教師師教與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情緒、情感等多方面的溝通,在思想溝通中,教師利用展開示範教育,必然會產生強有力的示範作用,這強有力的示範作用概括起來為感染力、說服力、激發力、推動力。在這些力量的感召下,學生才會更加自覺地調整自己,才能更深刻地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情緒溝通,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慾,作為教師應該喜學生所喜,樂學生之所樂。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促使他們奮發學習的熱情;感情溝通,人需要愛他人,更需要得到他人的愛,教師對學生應該給予春天般的溫暖,使彼此之間的感情交融,這樣,學生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尖銳而善意的批評就會形成良好的接受格局,對教師下達的教學任務能欣然接受。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溝通的表現相當復雜,他是由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情景下產生心理互動的結果,這其中存在有建立在對方或自己經驗基礎上的心理反映模式,有些模式是人格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很強的穩固性,因而往往不能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因此,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融洽的心理溝通關系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解決好這個問題對於提高教學質量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發現學生日常中產生諸如厭倦學習、紀律鬆弛、生活懶散、愛慕虛榮等一切不良反映的問題,我們也曾採取種種措施,以至使用強制性的手段力求解決這些突出的問題,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利用「興趣」這一人的特性,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如何使學習環境變得有興趣,使人們在一種輕松愉快、饒有興趣的環境中把學習搞得更為出色,許多教育家作了不懈的努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所以領導者在鼓勵人們要用極大的意志去鑽研學問的同時,應努力探索一種人們能在較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興趣轉移」,使學生的學習重復性與枯燥性得到有效緩解,學生門在這種豐富多彩
㈡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質量意識
結合教育實際,要深入開展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大討論,使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革真正成為我們改革與發展的先導。通過討論,要重新審視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否有所改革、適應形勢;通過討論,要在全體教職工心中進一步樹立「教學為中心」、「質量是生命」的觀念,並進一步確立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質量觀,「打好基礎,因材施教、自主發展、各展其長,人人可以成長」的人才觀。充分認識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形成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價值觀,推動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強師資建設,建立學習型組織
面對課改新形勢,最難適應的還是教師。盡管大多數教師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備,但一到了教學實踐中,馬上就可能遇到很多的困惑與不適,彷彿不再是執教多年的「老將」,經驗與體會變得不再實用,面對新鮮的理論和新奇的教法,一下子成了初入教壇的「新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牽著學生走,不能以「主人」身份自居,教師既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權威者」,也不是游離於學生之外的「旁觀者」,而要成為課堂教學的協調者、合作者、幫助者、分享者。角色的重新定位有時候比知識更新更難以適應。
建立學習型組織是幫助教師擺脫迷茫、盡快適應新形勢的好辦法。除了必要的理論學習外,教師更要學會積極反思,學會交流,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有問題大家共同解決,失敗的教訓供同行借鑒,成功的經驗供大家分享。每學期末我們都要對現有的教育教學現狀進行「自檢」。召開領導班子成員及各學習型小組會議,請大家運用素質教育的思想,分析現有的教育行為的利與弊,對於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做法一律剔除或改正,並通過學期初的教師提案,以及教育教學創新方案設計等活動請全體教師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加強教學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要以推進、探索、效益為主題,求實、求恆、求新,不斷強化教學管理,牢牢把握課堂教育主渠道,大踏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教學評估機制,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1、正確看待素質教育與學生應試能力的關系。
素質教育應該能激發應試學習潛能,不能把素質教育與語、數、外學習對立的。素質教育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應該存在於我們的各種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之中。不能簡單地認為應試抓學科教學質量就不是素質教育,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就是素質教育。如果能夠通過老師的創造性工作,讓抓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就能成為推選素質教育的好形式;反之,如果課外活動內容僵化、形式呆板,成為學生的負擔,就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對學生而言,應對考試的能力也是其綜合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一定也能夠面對考試取得成功。
2、積極進行考試內容改革,研究和制定實驗小學考試改革方案。
學校要積極進行考試方式的改革,堅持形成性與終結性結合,筆試與口試、聽試、動手實踐結合,考試與考查結合,分項考核與綜合考核結合。建立和健全教學質量分析管理制度,搞好每次考試的質量分析研究,及時召開質量分析研討會。在非工具性學科期中期末質量考查上要加大力度,在提高試卷出卷質量,體現能力考查上也應多作探索。
3、堅持「科研興校」,提高科研水平。
平時,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管理,建立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普及教育科研知識,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培養教師的科研能力,營造教育科研氛圍,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好保障。
4、加強學風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通過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環境建設,要促進學校具有特色的良好學風的養成。開展生動活潑的學風建設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各條線齊抓共管,教師以身作則,學生努力進取的良好的教學環境。努力形成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師隊伍、教材建設和教育環境等方面達到「五優」的教學工作優秀學校。
四、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
仍要捨得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學校各方面辦學條件。學校的管理,應把改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放在各項工作的核心位置。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對校進行教學條件、教學水平、教育質量的自我檢查和評估,建立起嚴格的教學管理監督機制,深化我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推動了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推進教育教學質量工作的繼續深入,隨著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有決心、才能有能力將成為一個嶄新的學校。
㈢ 追求教育機會均等 實現課堂教學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人們在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共享教育的資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具有相對均等的條件和公平的待遇,它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起點的公平是指: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均等。它可以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劃定一條統一的起跑線。它與受教育者的先天條件、家庭背景、貧富狀況、社會地位以及所在區域沒有關系。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指:分配教育資源的機制或手段是公平的;不同人的競爭規則是相同的;同時還要避免暗箱操作和作弊現象。教育結果的公平包括: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果是公平的;接受教育的結果是公平的;同時還要關注弱勢群體,通過對他們的救助和補償,盡量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以縮小差別。
教育屬於公共領域,具有公益性質,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手段。倡導教育公平理念,實現教育公平價值,是教育公共屬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發展與完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情景訴求和必然選擇。其中教學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針對當前學校課堂教學公平狀況展開的研究。
教學公平是指教學主體在教學態度、教學參與機會、教學資源配置、教學方法選用、教學評價等方面所採取的合理性行為。教學公平作為教育公平的要求與體現,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學有效性的客觀要求。
一、課堂教學公平的意義
1.教學公平確保教師責任的履行。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教師義不容辭的國家責任、社會責任與崗位責任。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其行為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家長、學校以及學生對教師都有很高的期待,教師的志向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學生的志向。因此教師不但應該有追求公平的志向,還應堅持公平信念,在教學中踐行公平原則,促使學生逐漸掌握公平的要義。這是教學教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學效益的體現。如果教師無法承擔教學公平的重擔,教學公平就永遠不可能變成現實。
2.教學公平保證教學和諧。首先,教學公平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教學和諧。教學公平能使教師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學生之間友好相處,減少教學中的沖突與不和諧因素,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成和諧的教學環境。其次,教學公平有利於活躍教學氛圍,有利於教學和諧發展:第一,教學公平能使更多學生獲得自主和自由,教師的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以及豐富的活動形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第二,教學公平有利於教學主體間的互相理解和諒解,提高彼此的包容度;第三,教學公平能保障教學資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以及教師對學生態度的公平。所有這些都能促成良好教學氛圍的產生,為有效教學提供環境保障。
3.教學公平保證教學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教學資源公平利用是教學公平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學資源公平利用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對維持學生的積極性起到正向作用,對其不公平利用會使學生產生不滿情緒,甚至形成與教師的對立沖突,嚴重影響教學有效性。其次,有利於教學資源利用的廣泛性與充分性。廣泛性是教學資源利用的共時性特點,它是對全體學生利用教學資源的狀態描述。充分性是教學資源利用的歷時性特點,是每個學生利用教學資源的度。這兩方面都決定著教學資源利用的有效性程度,學生的積極參與決定了教學資源使用的充分性,而公平則解決了教學資源使用的廣泛性。只有充分性與廣泛性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確保教學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4.教學公平有利於實現學生合理的發展。教學公平關注學生合理的發展。第一,合理的發展是關注學生需要的發展,教學公平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學公平營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給予學生及時鼓勵,每個學生都獲得自主參與及表現的機會,滿足了自身各層次需要,實現了發展。第二,合理的發展是一種個性發展,教學公平能確保學生個性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教學公平的基本要求。差異教學就是為了體現教學公平,保護與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第三,合理的發展必然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發展,公平能促使學生自主發展。教學公平重視學生參與,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保障他們的個性化和自主學習,這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二、課堂教學存在的不公平問題
1.課堂教學中人格尊嚴不平等。教育是一種「成人」的教育,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的尊嚴,人格尊嚴的平等性是課堂教學公平最基本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發展的機會,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然而在現實的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中,由於過於強調標准化、統一化、效率化與規模化,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片面強調智力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心理及其個性的健康發展;經常違反紀律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則更是受到忽視和「專制」;後進生在教學活動中受到了冷落;教師常常會因為暈輪效應而誇大優生的優點、忽視了他們的缺點,同時又會擴大後進生的缺點、無視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由於學校、教師、家庭以及社會片面地追求教學的工具效益,有許多邊緣學生在教學中成為另一些人的階梯而被文明的教學所拋棄。
2.教學資源分配的不公平。生活在同一課堂的不同學生,無論其具有何種家庭背景、個人稟賦、人格特點和智力水平,都應該公平地分享課堂教學資源。公平分配教學資源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份額。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追求教學資源分配的「絕對平均」,用「標准化」、「統一化」、「同步化」的策略來實施所謂的「公平教學」,這種公平教學是用表面的公平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公平。在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對學業成就高、家庭背景好、在班級中擔任較高職務、性格外向開朗的學生會表現出較高的互動頻率,師生交往也多在這些學生中進行,課堂甚至成了這些學生個人表現的舞台,他們成了課堂的「主角」;而那些成績相對較差、家庭背景一般、在班級中表現平平、被教師認為愚笨倔拗的學生則成了課堂教學的「看客」,甚至被人遺忘。還有部分教師為追逐個人私利,為那些家庭背景優越而且能為自身帶來更多的「回報」的學生施以優先對待,因材施教原則已開始蛻變成因「財」施教。教師對這些學生的偏愛實質上就意味著教學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3.課堂教學管理的不公正。現行課堂教學的管理過分強調指令性、統一性。這種嚴密控制具有鮮明的強制色彩,致使課堂組織結構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都處於服從狀態下,使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流於形式。課堂教學中的獎懲也有失公正。中小學教師普遍認為獎懲應該與成績掛鉤,有些教師甚至將學生劃分等級,對成績好的學生過度表揚和獎勵、一味包容,即使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也往往手下留情、「法外開恩」;對成績差的學生就用非常挑剔與苛刻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他們,對這些學生取得的進步視而不見,對這些同學所犯的錯誤要麼置之不理要麼嚴格「依法辦事」要麼「從重處理」。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教育的基本理念,使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驕傲自滿,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甚至變成學習成績好但品德素養低下者;使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
4.學生學業評價有失公平。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中,教師是否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即認知目標,是一節課好壞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般只關注知識傳遞的有效性而不去顧及學生其他方面發展的需要,對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和創造性的見解也往往採取扼殺的態度。以分數論「英雄」的現行評價機製成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的唯一標准,而以言語――語言、邏輯――數理智力為核心的學科考試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評價,難以真實准確地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出各種精神產品、物質產品的基本能力。
三、課堂教學不公平的成因分析
產生課堂教學不公平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師的主觀原因,也有社會和教育自身的客觀原因。研究認為:在尊重學生方面,存在著漠視學生、侵犯學生及剝奪學生學習權等問題;在同等對待學生方面,存在著互動機會、情感分配不平等等問題;在有差別對待學生方面,存在著優生優待、差生差待等不足。因此,整體而言,當前我國課堂教學公平狀況並不樂觀,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四、促進課堂教學公平的策略
1.轉變課堂教學觀念。課堂教學觀念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導思想,要建構公平的課堂就必須轉變課堂教學的觀念。由「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現代教育觀念的重大轉變。推進課堂教學公平,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樹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新觀念。每個學生都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教師不應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並給予差別對待,不應低估那些暫時成績落後學生的發展可能性。課堂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非部分「精英」學生的。學生之間學業的差異不是構成嚴格的學業等級的條件,而是相互競爭、彼此制衡的「資本」。每一個學生都有其「閃光點」,學生之間並不試圖通過某一方面的比較來建立嚴格的等級格局,而是關注對方的優點,學習對方的長處,把對方看成是課堂學習的一種資源。
2.加強師德建設。教師在實現教育公平這一社會理想的過程中影響很大,承擔著多重角色。教師既是教育公平程度的主要體現者,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感受者和體會者,還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某些不公平現象的引發者,同時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理想最直接的踐行者。因此,教師在教學公平的構建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不能採取學而優則寵、學而困則棄的做法。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要不斷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課堂中的獎懲應公正合理,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無論是家庭有背景的學生還是無背景的學生,一律平等。
3.加大教育投入,促進班級規模小型化。要公平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關注貧困落後地區和邊緣群體。各級政府應立足當地資源的實際,加大教育投入,縮小城鄉差別,特別是要加大農村老、少、邊、山區等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讓千差萬別的孩子沐浴教育的惠澤,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耀到每個孩子的心靈。要實施班級規模小型化,增加每個學生實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教育實踐也進一步證明,班級規模會以潛在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與行為,而只有小型化班級才有助於學生成績的提高,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有助於課堂教學公平的實現。目前,由於班級人數多,在單位工作時間里教師與每個學生的交互頻率就會下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必要指導也會受影響。
4.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需要注重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評價策略幾個方面。(1)要使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課堂評價的主體,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來對學生的表現做出綜合性的判斷。(2)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避免從學生的某方面表現來對整個人的發展進行判斷。(3)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評價的公正公平性並不在於對於任何一個學生都使用統一的尺度,要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為標准來評價學生;評價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特點,把學生所具有的發展傾向均納入評價的指標體系。(4)要採取多元的評價策略,對學生評價應實現多向激勵型評價機制。評價標准應有一定的彈性,教師要了解、分析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客觀分析學生的層次,正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教學要求,精心安排教學環節,激發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㈣ 如何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來情感教育一、結合課文內源容,科學選擇情感教育方式高中語文的在內容上豐富多彩,且每一篇文章之間在由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因此在進行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且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轉換,這樣可以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
㈤ 教育學中,課堂氣氛的三個功能是什麼,求大師們解答。
情景一:教師正襟危坐於三尺講台,神情肅然,手捧教材,一字不落地念著課文;台下學生聽課味同嚼蠟,於是昏昏欲睡者有之,交頭接耳者有之,更有甚者乾脆「兩耳不聞教師語,一心只讀課外書」。情景二:一教師講課,不固守一成不變之定規,反是輕松自然,激情四溢。言辭激昂時,有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言辭委婉時,又如「慈母小、情人眼」,直教人肝腸寸斷;因教授內容所需,甚至舞之蹈之,毫不顧及「為師之尊」。台下學生亦或隨聲附和,或擊節相慶;聽到振奮處,甚至大呼小叫;而聽到傷感處,亦是淚眼婆娑。同是教師,前者講課索然無味,學生聽課興趣全無;而後者,言行並茂,聲情俱下,學生聽之入神。為什麼講課的效果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這就要涉及到教師應該如何講課才能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的問題了。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應該是一個有學問的老師,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而一堂受學生歡迎的課,應該是一堂生動有趣、學知識長見識的課。同樣,一個老師的課是否生支有趣,是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反映了一個老師的課堂智慧和隨機應攣能力。關注教學細節,就是關注教學行為的改變,就是關注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到位,關注教學細節,就是追求教學實踐的智慧與藝術的統一。一、精彩的細節,來自於對學生的傾聽。 二、精彩的細節,來自於對內容的探究。 三、精彩的細節,來自於對情感的體驗。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應該是一個有學問的老師,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而一堂受學生歡迎的課,應該是一堂生動有趣、學知識、長見識的課。那麼在課堂上靠什麼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呢?怎樣使課堂生動有趣呢? 從以下三點來談:一、自身硬,從提高自我素養出發 「打鐵先要自身硬」,教師要教好書,要想使自己的課堂生動,就必須從自身做起,鍛煉自我素質。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著裝。著裝,對於一個教育者而言,有時確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做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想讓學生愛聽你的課,首先就要讓他們愛上你這個老師---你的著裝,你的談吐,讓他們由表及裡,愛屋及烏,這樣他們才會愛上你的課。教育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服飾陳舊、色彩單調,對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情緒,會起到間接地消極影響。一樣的教室,一樣的學生,一樣的老師,這種每天雷同的環境,多多少少會給人一種沉悶感。而沉悶的生活總是無味的,也是讓教師無奈的,這就需要用味精來點綴----你的著裝。總而言之,你的著裝要簡單大方、端莊典雅。其次,要提升自己的品質與魅力。「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一個教師要想打造有生命力的課堂,就必須提升自己的品質與魅力。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模仿教師行為的傾向。所以我們就要提升自己的情感魅力、提升自己的品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馬卡連柯曾說過: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一個教師要想順利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必須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否則,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不僅不能完成任務,還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可見,增強自身素質對於自己的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二、教學設計,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讓一堂課生動有趣,教師除了應具備很強的文化素養之外,還應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如果教學設計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喜歡什麼?曾有一位研究教育的人士說:不愛學習的學生哪兒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一個也找不到。所以,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故事、特別是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故事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一堂課的好壞不在於教師講得多少,不在於教師講得有多細,而在於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要是在課堂上有一種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在短短的40分鍾里豐碩收獲。三、評價,從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出發課堂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如能靈活利用課堂評價,就會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達到和諧統一,可使學生重拾自信,也可使課堂峰迴路轉,高潮迭起,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學生參與表現的慾望,讓他們就問題展開自由的討論、互相取長補短,形成正確的觀點,並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疏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等。我們就應該想方設法去點燃孩子心靈中存放的求知的「火葯」,讓課堂煥發創造的活力。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曾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賞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激勵。所以評價,應從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出發,這樣才是「以人為本」,這樣才能讓評價過程更美麗。
㈥ 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有哪些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專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屬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㈦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的五個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