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懷戚的散文散步體現了敘事散文的哪些特
散步梗概:《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2. 莫懷戚散文散步表達了怎樣的家庭觀念
散步》的語言平易朴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
文章,越嚼越覺得有滋味。下面從三個方面作具體分析。(一)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裡」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三)意在言外。「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願望的內心世界。[3]3. 仿寫《散步》的一篇散文復制的別回答!
你仿寫那個干嗎?
那是親情文
三代
很好寫的
寫自己身邊的事
一定要有事
那樣才會字多
有意思
慢慢寫吧
祝你早日寫出!!!
希望你能滿意!
4. 散文散步提三個問題
一個不同凡響的人首先就在於他擁有不同凡響的個人經歷。也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不同凡響,但絕不是每個人都敢於讓自己的經歷去真正地與眾不同。設想一下,當我們終於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擁有財產、擁有家庭、擁有生活應該擁有的一切,誰還會輕易地將這些已有的隨意拋下?
一個生在巴黎的畫家,畫面上卻看不到一點巴黎氣息,我們或許可以肯定,這個畫家已經拋棄了巴黎。
對高更來說,他拋棄的不僅僅是巴黎,而是旁人以為的整個文明生活。
高更的畫總是土著婦女、總是天空、總是結有果子的樹、總是水罐、總是溪流、總是動物、總是粗糲的岩洞和石頭。在文明人眼裡,這些是未開化的野性代表。高更卻覺得,這些是生命。
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說文明是生命所建,那麼生命就高於文明。
高更通過那些野性,展現了令人十分吃驚的生命感。我絕不敢說我讀懂了他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這幅傑作。我只是經常地看它。只要打開高更的畫冊,我總不假思索地就翻到它所在的頁碼,仔細地凝視它。
畫中人都是與世隔絕的土著。有沉思的老人、有豐腴的婦女、有沉睡的孩子、有圖騰狀的雕像、有黑色的山、綠色的海,當然還有藍色的天空。畫面並不令人震驚,令人震驚的是畫名。當畫名令人震驚之後,畫面也就隨之開始令人震驚。
給畫取一個這樣的名字,就說明高更將畫筆深入到很尖銳的哲學命題當中。
高更不是哲學家,但不一定非得是哲學家才有展開哲學思考的能力。
哲學的本質就是生命,要不然加繆怎麼會說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下去?在對生命的認識上,高更也許超過了他的所有同行。
問一問什麼是生命,或許才能理解到更深的東西。
但生命總是被掩蓋。人自以為是地創造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又被人為地納入某種秩序和某種軌道。對生活來說,秩序與軌道當然重要,但對要詢問生命是什麼的哲人來說,脫身秩序和軌道才顯得更加重要。
人類曾經理解過生命,但在生活的引誘下,又不知不覺地遺忘了曾經的理解。換句話說,當生命被生活包裹之後,靈魂和周遭世界的沖突就不知不覺地被忽視掉了。
在高更的作品中,我們看到質朴、看到原初,其實也就是看到生命。對一個問過生命是什麼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生命本身更具吸引力的了。高更棄絕了生活,目的就是為了擁抱生命。
裸體畫是西方畫家從來不會繞過的畫種。因為畫家們要從身體上看到生命。但大多數畫家的裸體畫都局限於室內,也可以說,大多數畫家局限於瞬間的生命感。高更畫筆下的裸體是在樹下、在岩石旁、在海灘上……給人一種綿綿不息的氣息和意味。當然,不是人物站在戶外才使我有這感覺,最重要的,是高更尋求的生命感圍繞了他的整個一生。
將生命的提問來命名他的畢生結晶,本身就是一種感悟。
不是誰都有這樣一種感悟。因為不是誰都能將自我轉化成悲劇意識。
悲劇意識不一定就依附在悲劇之上,悲劇意識是種突破悲劇的能量。在高更的這幅畫中,我至少看到了這股能量。它確保了高更不是在簡單和隨隨便便的提問。
5. 莫懷戚文章《散步》全文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6. 散步這篇散文採用了什麼的寫法
散步
莫懷戚創作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容維護
貢獻維護者 化帝
《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於198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此文語言平易朴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使讀者的心靈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散步》被選為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第二單元第六課的課文[1]和滬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第四課的課文[2]。此文語言平易朴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綜觀全文,其特色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以小見大,意蘊豐富
7.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散文中,最打動人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
我認為最打動人的地方
教師頻道 學生頻道 中學語文教師論壇 中學語文學生論壇 資源下載區
您的位置:首頁>>教材與教學>>初中>>初中語文>>教師頻道>>教材·教學資源>>教材·配套資源>>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本頁
23 散步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裡,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凄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裡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二、問題研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在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麼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這里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准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這一家多麼和睦。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於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一般說,婆媳關系更為要緊。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它的語言呢?
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復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麼情態,就要用什麼樣的語言。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比況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寫甲與乙二者時,說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構造出這樣的妙句。
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力求把句子寫得整齊一點,就可以構成這樣對稱的句子。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練習說明
一 朗讀全文。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並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在標題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也是揣摩標題藝術。第一問,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擬標題,可以各顯神通,擬好後,交流一下,相互評判,鼓勵創意。
二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本題要求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重點應放在「整個世界」四個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參見「問題研究」之三。
三 下面這篇短文也是講三代人的故事。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與《散步》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則差別較大。本題作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兩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說的是,寧可自己受傷,也要保護一老一小;《散步》說的是,孝順第一。衡量作品,也要從社會價值上去考慮。
教學建議
一、抓住兩處關鍵,引導研討
寓意深刻而文辭沖淡的文章,閱讀能力的高下表現在理解的深度。只見表層,不見深層,是膚淺;由表及裡,方為深刻。本文關鍵有兩處。一處在面對「分歧」時作出的決定,一處在篇末所說的「整個世界」。尤其是第一處,要引導研討。「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推而廣之,「我」處事的「原則」是什麼。悟出一個「孝」字,才算理解了課文,於人文素養也大有益處。
二、要引導揣摩語言,學習語言
特別要品味對稱的句子,要研究遣詞造句,這樣的句子是怎樣寫出來的。例如寫「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接著寫背的重量,從母親的體重到兒子的體重,連起來說,就可以造出對稱的句子。一個是不算重,一個是輕。擴展一下,說為什麼不算重,為什麼輕,一個瘦,一個是幼小,再擴展一下,說到身材,一個是高大,一個是很胖。這樣就能說出兩相對稱的句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很輕。」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增強語感,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設計
1.朗讀。
朗讀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讀的能力,這一次要試試這種能力。
2.跳讀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這個人怎麼樣。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麼樣。
第三遍注意母親性情怎麼樣。
第四遍注意兒子性情怎麼樣。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無形的。例如,「我」說「走大路」,委屈了兒子,沒有寫兒子的反應,應該加以想像,也沒有寫妻子的反應,也應該加以想像。
3.談談整體感受。
既要展開,又要聚焦,聚焦於「我」的孝敬上面。
4.內容研討。
研討方法:質疑;提問;合作探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引導法:先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再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
引導法:抓關鍵因素;學習從個別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5.語言學習。
(1)用圈點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對稱的美。
6.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點點頭。
(2)一切都取決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較閱讀:《散步》與《三代》。
有關資料
一、《散步》的寫作契機(莫懷戚)
《散步》寫於1985年;因為是發一種「生命的感慨」,所以註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詩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說體裁這東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選取,實在只是一種自然結果。
這篇文章寫作的契機,現在回想,應該是兩個。
第一個就是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確如文中所說: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陣才將母親帶上路……當時我兒子正上幼兒園,他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也是真的。但是當時我們的笑,是為小傢伙的出語機靈而興奮,像所有年輕的父母一樣,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過人之處——你看他小小年紀便懂得歸納,將來豈不是個哲學家?
第二個契機則較有理性色彩。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將其拆開,反對「悌」(他說弟弟沒有必要高看兄長),而對「孝」,卻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雲雲。他還同我一起看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
我們自己丟掉的,發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麼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念頭就產生了。
選材時,我最終確定第一個契機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載體,是這樣考慮的:
(一)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細節),這樣,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託,較之純粹的虛構更有實感;
(二)剛好三代人,主體「我」和「我的妻」,客體「兒子」、「母親」齊全,便於「導演」;
(三)說「導演」,是因為近年的散文寫作傾向之一,是情節化(也有稱細節化的),總之寓理於事之風長,單純說理之風消;可讀性越來越被強調。
切入角度: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一是因為倫理說得已經太多,出新很難,二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只有人類才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謂中青年人吧,其責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會性,或曰倫理性質,也暗暗滲透了出來。
而沉重的責任,自需背負,所以我在文中設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而且為了突出「責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爭,由我裁決,不能兩全這個重要細節。事實是有歧路,無爭執——祖母寵孫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無以產生表現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兒子,並未背母親,但這之前是背過母親的。譬如1981年我們陪母親游都江堰,離堰水,景象略險,我便背著母親慢慢。那時母親尚不很老,似覺過意不去,我說你在我背上我還穩當些。這倒是實情,所以母親說:「那麼,倒是我在保護你?」。
所以說,如果從未既背過小,也背過老,也難想到背負這一幕。
所以綜觀此文之作,也不過暗合了一條文藝理論: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如是而已,也無甚特別的技法。
(選自《語文學習》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題(節錄)(夏雨舟)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線條比較明晰:(1)「我」勸母親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決定委屈兒子;(5)母親卻依從了孫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如此簡單的事情,作者何以將它寫得饒有興味,發人深思呢?細味之,不外乎採用了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出親情、人性的亮麗之光。
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願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於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
本不願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當然取決「我」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於心不忍。於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個選擇應該說是入情入理,體現了「我」愛幼更尊老的情感。
當「我」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後,結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如果說「我」的決定易於理解的話,那麼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誠善良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這不正是以血緣構成的家庭最穩定、最能持久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嗎?
「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賀曉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里,「我」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母親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為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我」的話滲透著辯證思想,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有利於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湧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於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很仔細。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9期)
三、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僅有兩處,兩段文字加起來也不過七十餘字,可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是啊,盡管「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母親也總算「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題》,載《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四、《散步》的語言美
《散步》的語言平易朴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下面從三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二)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裡」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願望的內心世界。
(出處同「二」第二則)
《散步》的語言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閱讀這種語言的感受像是背著花籃和作者一同散步,一邊交談,在不經意間往花籃里採摘幾朵並不名貴卻很雅緻的花朵。
縱觀整個行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幾分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齊與錯雜,音韻的鏗鏘與連綿,語意的對舉與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無絲毫的刻意雕琢。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三個句子看來熟悉的字眼很多:無非就是「我的話」「她的話」,「前面」「後面」,「媽媽」「兒子」,讀來卻能撩起幾多思緒,幾多羨慕:慈母與孝子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羨慕之餘卻又悟出:生命原本這樣,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個「平順」,一個「有意思」,這分明是描摹母親和兒子的口吻,加之運用頂真辭格,讀時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韻感。
「我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一「老」一「小」,一個看為「強壯」,一個視為「高大」,這種回環復沓的句式和遣詞的變化既使句子饒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現了「我」復雜的心理。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我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此種對舉在文中是常見的,它構成了句式的對稱美,同時也為文章的內容服務,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後代,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節上,這里既有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了作者摯愛生活,品嘗人生甜美的無窮韻味。
8. 散步散文
一早一晚,我常常去散步。
晨曦下或夕陽里,與愛人拖著手,漫步於鄉村田間小道或城市林蔭幽徑,看朝陽一點一點爬上山頭,感受陽光一點一點撒遍全身,或看夕陽一點一點褪去余暉,萬物一點一點變得朦朧,心境由迷濛而開朗,由開朗而富有詩意,所有的呢喃私語都化作溫柔的牽手,是不是很浪漫,是不是很溫馨?
那時候,我和妻同在一所鄉下中學教書,學校後面就是高州水庫。由學校去水庫,有很多條路。我們常走的那條路,要穿過一段墟街,然後下坡,接著上坡,最後還要上一段長長的階梯。所以一路走去,有形形色色的店鋪,有清水淺淺的魚塘,有疊翠如煙的荔枝林,最後還可以看到波光瀲灧的水庫。一上到水庫大壩,撲面而來一股清風,精神為之一振,心情豁然開朗,喜悅之情,無與言表。此時,更願與愛人執手相偎,或暢談人生,讓甜蜜與幸福緩緩流過心田,......
現在,家在高城,自然少了農村的那一份寧靜和閑適,卻多了一份城市的喧囂與激情。我們依然早晚去散步,看陽光從高樓間灑落下來,看行色匆匆的人群,看早起晨運的老人,看華燈初上的街市,看金碧輝煌的商鋪......在熱鬧與喧嘩中感受彼此濃濃的真情,領悟生活與人生......
有人說,沒錢的人才會把散步當消遣,沒出息的男人才會陪老婆。我樂於散步,又以妻為伴,當屬沒錢又沒出息。可我喜歡這樣的散步,其中的樂趣不是短短的幾行字所能表達的。它給我帶來的是精神的愉悅,是心靈的享受,它超出所有的物質刺激......
(二)
散步的夥伴,最好是愛人。
散步,原本是休閑。既是休閑,就想徹底的放鬆,無拘無束,不想有任何的束縛。我想除愛人外,與任何人散步,都會有所"顧忌"。
如果是戀人,盡管在熱戀中,也不想在對方面前有任何的失禮,畢竟這繩兒還沒系牢呢。首先你得衣著光鮮,要不然在大街上碰上一熟人,不定第二天就在圈子裡傳遍了:那某某某找了一"土渣"喲。其次,你要有紳士風度或淑女風范。汗,不能讓它盡情地流,偶爾不小心從額頭上滲出了點,你得夾著紙巾輕輕地蘸去;聞到香噴噴的烤蕃薯,你得硬往肚子里咽口水;被垃圾車擦過,你還得跟人家大媽呲嘴笑,要不,對方想,這人一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將來還怎麼過日子呀?
如果是朋友,就是再知心的,你也不會把所有的話兒掏給他(她)。不經意間被他沖撞了,你還得把話憋在心裡,裝作沒事似的,聽對方繼續談笑風生,回到家卻一肚子火想找人發作。
如果是上司,那就更慘啰。你要一路上"照顧"他(她),噓寒問暖,還提心吊膽,生怕說錯了什麼,做錯了什麼。要不停地察言觀色,挑人家愛聽的話題說,一見人家不出聲了,你就得捂緊嘴巴,腦子里還得飛快地搜索......最不幸的是,被某些好事者見了,還會大肆宣揚:某某某"擦鞋"的水平,那高著呢!
唯有愛人,才能陪你作真正的散步。
愛人與你歷經風雨,對你知根知底,還將陪你走過一生的呢。在他(她)面前,你無需隱瞞什麼,無需扮清高,無需裝風度。短褲加拖鞋,照樣挺著胸,撞見熟人,打聲哈哈也就過去了。平時不敢做的事,不敢發的牢騷,不敢露的表情,此時,你可以放心地去做、去說、去露。見到小石子,你玩上一腳大力射門;走到池塘邊,你瀟灑地打個"水漂";甚至見到俊男靚女,你也可以頻頻回頭,最多被愛人挖苦幾句......你還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她)的照顧......
你有了最幼稚的念頭,也可以要求他(她)陪你去瘋;你鬧了最愚蠢的笑話,他(她)也不會看不起你;你象詩人作家一樣見景抒懷,他(她)也不會笑你附庸風雅。你跳、你叫、你笑、你發愣,他(她)還是陪著你,牽著你的手......
(三)
兩口子散步,絆絆嘴,也算是散步途中一種有趣的點綴。
試想,兩個人不停地走著,老是甜言蜜語,卿卿我我,多少也有點不真實的感覺。兩個人過日子,總會有些磕磕碰碰,工作中有些不順,生活中有些煩惱,總要找到發泄的機會,找到傾訴的對象。如果是在家裡,聊著聊著,吵了起來,男的暴跳如雷,女的河東獅吼,因為是關起門來"窩里斗",家醜也不會外揚,弄不好,還會上演一場"一丈青單捉王矮虎"。當然,斯文一點的不跟你吵,就哭,哭過後三兩天不理你,也不給你解釋的機會,讓你急得象猴子似的在家裡上竄下跳,那滋味也實在不好受。
散步途中的絆嘴,通常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因為是在外面,總在些人來人往,吵將起來,聲音也不敢太高,否則引來行人的"注目禮",實在有些失禮,所謂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廣眾之前,眾目睽睽,多少也得有點收斂。如果你經常散步,注意到這樣的一對:女的在前面低著頭,面孔綳得象弓,目不斜視,腳步匆匆;男的涎著臉,咧著嘴,一會左一會右地跟在後面,口裡可能還念念有詞,那他們十有八九是吵架了,男的在討好老婆呢。有時男的也綳著臉並排走著,那是他們的絆嘴還在進行中,還在"相持"階段呢。不過不管怎麼說,因為是在外面,在回到家之前,有足夠的"緩沖"時間,如果雙方有一個先退一步,再抖幾個"包袱",講兩段笑話,口舌間塗點蜜,回到家時,兩人就會笑逐顏開,又是令人羨慕的恩愛兩口子。
其實,散步途中絆嘴,通常也不是為了什麼大事,兩人說著說著,因為有了點不同的看法,或者對未來的設想意見相左,又或者對方碰到俊男靚女時瞪直了眼睛,言語不合,就吵起來。又不敢太放肆,就生悶氣,將氣撒在兩條腿上,大幅度地邁步。不過,如果另一方小丑似的圍著你轉,你很快又會忍俊不禁,於是又拖著手,挽著胳膊,優哉游哉地向前踱去......
(四)
雨天散步,別有一番情趣。
雨當然不能太大,實在一點說,太大的雨,傘都把不住。除非為了發泄,下大雨一般是不適宜散步的,那味兒太刺激太強烈。最好是蒙蒙細雨,北方初春或深秋的那種,帶點淡淡的寒意,溫馨、細膩、纏綿雋永。若在南方,特別是在廣東,是尋不著那種味的。廣東的春雨或秋雨,雨絲不夠細,雨腳不夠密,而且沒有那股寒意,所以也不夠溫馨。冬天倒是有一兩次這樣的機會,台風過後的雨尾也有一點味兒,但都不夠十足,當然,也好過沒有。
常常是在春天或任何季節,等那雨點細了的時候,我便拉上妻,說,散步去!我不肯打傘,也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就為了感受那一點雨意和寒意。在鄉下的時候,傍晚時分,就這樣走過田間小路,總想起一句歌詞:就讓雨把我的頭發淋濕,就讓風把我的淚吹乾......心裡就莫名湧起一絲溫柔的憂傷,似乎有萬般情愫在心海里攪動,自覺有十足的柔情蜜意,會讓平日的浮躁、勞累一掃而空。妻在這個時候通常不會出聲,默默地依過來,或把傘移上我的頭頂。水面如鏡,雨點落在上面,就形成一圈一圈細密的、淺淺的漣漪,就象琴弦上的餘音,纏綿不絕,回味悠長。高高低低的各樣樹木,矜持地在雨中靜默著,葉兒在雨點的敲擊下,卻總有一絲的顫動,讓人想起懷春的少女,"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香梅嗅!"見著心儀的男子,那矜持總也把持不到完全。
若有一點蛙聲,就更妙了。更顯得四周的寧靜,和著腳步聲,讓人覺得,大自然正和自己奏著樂兒。古人關於蛙聲的很多詞句也一齊涌了出來,"青草池塘處處蛙","蛙聲十里出山泉","蛙聲喚落荷塘雨","青荷傘上蛙聲脆"......被喧囂的現代社會塵封了很久的田園意趣,一下子被拂拭乾凈,清清楚楚地走進了心頭......
有人說,雨,是自然界最具審美情趣的物象。一些藝術家,在山頂建房子,逢著下雨,便到那房子里住,為的是感受雨帶來的特別的美的享受,觀雨、聽雨,與大自然作心的交流。我想,雨中漫步,也是與自然直接的交流罷!
(五)
雨中漫步,即便是獨自一人,也別有趣味。
我不大喜歡晴天,除非是那種能將醉人的花香蒸發出來的春日,又或是那種天空無限高遠無限深邃,能引起人無限遐思的秋天。我總覺得,高懸在空中的那個火球,會把空氣攪得熱乎乎,使整個世界變得鬧哄哄,讓人不勝其煩。而連續的晴天,更會讓人的煩躁一點一點地發酵膨脹,終至於浮躁不安。我很羨慕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描繪的那個漫長的雨季,大雨將紛爭、慾望、喧囂全部沖刷掉,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在雨中,尤其是久晴不雨後突然而至的一場大雨後的蒙蒙細雨中,一個人彳亍著,輕風吹著,感覺心底里的煩躁鬱悶正一絲一絲地被風拂去,心情逐漸回歸寧靜,就象結了痂的潰爛肌膚,被慢慢揭掉傷痂後,一下子輕鬆了。雨點輕輕落在頭發上,臉面上,手臂上,那種清涼的感覺直滲心窩,整個人為之一振,神清氣爽。
而雨中的景物尤其可愛。空氣是清新無比,樹木清清爽爽地立在路旁,偶爾灑下一兩滴清露,擊在臉上,是溫柔的敲打;掉在地上,濺起亮晶晶的小花兒。樹葉兒透著亮,泛著光,滿是柔情,全然沒有了晴天里被灰塵弄得愁眉不展的神態。草兒也挺直了身軀,那種綠特別翠,特別有精神,讓人不忍踩踏。林立的樓房也沒有了平日的"威嚴",不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反而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乾乾凈凈的軀體在滿天烏雲的襯托下,顯得高大威武,讓人不禁想依賴,想尋求她們的庇護。小汽車從身邊滑過,噝噝的水聲悅耳動聽,如薩克斯音樂般地充滿浪漫和溫馨。行人三三兩兩,在雨中游弋著,五顏六色的雨傘更是平添了幾分意趣。
在這樣的環境里,心境是絕對的平和,思想是絕對的自由。一個人走著,漫無邊際地遐想,自由自在地胡思亂想,不抱任何的功利,沒有絲毫的羈絆,心靈在歡快自由地飛翔......
9. 求初中課文莫懷戚的《散步》的課後題解析 !!!!
二、課文內容分析。
1、這篇短文主要寫了什麼故事?
《散步》一文主要寫了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2、這篇短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本文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3、如何劃分本文的結構層次?
《散步》全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總起,交代了散步的地點和有關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點寫散步的過程。
這一部分又可根據內容分為三層。
第一層(②)交代母親對這次散步的態度的轉變。
第二層(③~⑤)寫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樂趣。
第三層(⑥~⑧)寫產生散步路線的分歧以及解決辦法。
4、《散步》一文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怎樣理解這句呢?
"我"小時候很聽母親的話,顯然是個孝順、聽話的兒子。正因為這,母親相信"我"說的話是對的。同時為後面寫到母親變了主意設下伏筆——母親當然聽從"我"的話,但她更愛孫子。
5、《散步》一文的結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細""整個世界"是什麼意思?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愛幼,她們如同生怕驚動整個世界那樣,生怕稍有點閃失給老人和孩子帶來驚恐、不安甚至傷害。因此他們"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二是"我"和妻子確實如同背著整個世界:一個老人,代表著業已過去的時代和世界;一個孩子,代表著剛剛開始的世界和未來的時代。背著這個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擔著孝敬老人、愛護兒子的雙重責任,這種責任已經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更是社會的,也是對生活的使命感,當然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作者運用這帶有象徵性的句子,寫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細"表明"我"和妻子尊老愛幼的高貴品德。"整個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別代表過去和未來兩個不同的世界和時代。
6、細節描寫是指作品中對人物某些典型的細小的舉止行為或對典型細微事件的描寫。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可以刻畫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細致地描述事物的發展。
如本文中: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一個"摸"的動作,生動的表現出"我"的母親對孫兒的愛。一家人互諒互愛,愉快和諧的親情就在這細微的動作中自然流露出來了。
三、請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
(1)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了,太遲了。( )
(2)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 )
談談《散步》的雙重主題
江蘇 武 海
《散文》看似是一篇敘事散文,而其哲思卻若隱若顯於字里行間。"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這里的"春天",不僅僅寫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說中國政治氣候的松動,酷冬已過去,堅冰已打破,中國迎來了政治上的春天。"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是的,生命,這是一個多麼沉重的主題啊!生命如此重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與廣大人民休戚相關,所以"我"(這里的"我"當然具有象徵意味)在選擇"路"的時候才會感到"責任的重大"。"民族領袖"如何在"嚴重關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民族發展的靈活變通而又實際的道路,確乎關繫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怎能不感"責任""重大"呢?祖孫兩代在選"路"問題上的對立,其實是隔代人思想上守舊與進步的對立,而"母親""變了主意"似乎不單純是順從"孫兒"的結果,也許更多的是理解、寬容,這種自我揚棄和否定,正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而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難道不是中華民族就自己發展問題取得一致後,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發展道路的象徵嗎?一方面我們背著過去,不能割捨歷史,歷史是我們的母親;另一方面我們得馱著未來,未來是我們的新生,所以我們這代人註定任重而道遠,"我"和"妻"的這種任勞任怨、堅毅執著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之永久的美德。
綜上所述,《散步》一文是一篇具有雙重主題的哲理散文,它的顯主題是歌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它的隱主題卻是表現並歌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幅中華民族的脊樑圖。
中 考 解 析
1、(浙江省杭州市)下列句子不連貫的一項是( )
A.整個小區內,王老師家的燈,總是清晨亮得最早,晚上熄得最遲。
B.珍惜時間的人,把時間當做生命;浪費時間的人,把時間看做流水。
C.一到宿營地,大家放下行李,把帳篷支起,搭起爐灶,生火做起飯來。
D.這真是一個好地方,山徑幽深,竹木青翠,處處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機。
【考點】:語言的連貫
【分析】:答案為C項。造成語句不連貫的原因有多種,解答這類試題須從句子的結構、內容的銜接、語氣的表達多方面入手。C項就屬於分句的結構不一而造成句子的不連貫。"放下行李""搭起爐灶""生火做起飯來"三個短語都是動賓關系,所以"把帳篷支起"宜改為"支起帳篷"才連貫。
2、(浙江省溫州市)把下列選項填入句子的橫線處,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樂聖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全聾了,______________ ,自己卻沒有聽到什麼。
A.交響樂隊在他的指揮下演奏
B.他指揮著交響樂隊在演奏
C.交響樂隊被他指揮著演奏
D.他指揮的交響樂隊在演奏
【考點】:語言的連貫
【分析】:答案為B項。橫線前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樂聖貝多芬",後一個分句的主語是"自己",為使前後的語句連貫,中間橫線上的句子的主語應該與前後分句保持一致,所以應該選擇B項,主語為"他",即"樂聖貝多芬"。
3、(江蘇省揚州市)下面幾個句子順序排列恰當的一項是:( )
①這時公園里只有我們兩個遊人,景況很是冷清,蕭條。
②我和老張便徑直走進公園。
③花草都枯萎了,松柏和冬青的青綠也被白雪掩蓋了。
④看得出公園是新開辟的,規模不大,裡面除了幾座假山和一些散布的水泥石凳之外,再沒有其他建築和游樂設施。
A.①④②③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④③①
【考點】:語言的連貫
【分析】:答案為D項。首句應該為②,因為其他三句都是"我和老張"進入公園後的所見所感。然後應該是④,是剛進入公園後的初步印象,後面再接①和③句,其中③句是對①句"景況很是冷清,蕭條"的具體描寫。
10. 散文散步的內容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