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
向導作用。
Ⅱ 教學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回有序、優化地安排答,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具體而言,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學設計最主要的目的
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Ⅲ 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具有什麼意義
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堂課沒有教學目標,那無疑這是一堂毫無意義的課,就像一個人活在世界沒有生活目標一樣,完全是個行屍走肉.
Ⅳ 教學設計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學設計:設計的一般過程
設計意圖與理念:
設計的一般過程是一段以概念和理論知識傳輸為主的課程,在我們技術課堂上有很多類似的章節,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教師難講、學生不喜歡聽的現象。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設計的認識逐步深入,並體會到層層遞進地認識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設計中首先採用了三個W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即為什麼要學(WHY)、什麼是學習的內容(WHAT)、怎麼使用(HOW)。
課堂的引入利用具體案例幫助學生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解決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在認識為什麼要學習以後,緊接著拋出一個問題什麼是設計呢?然後利用討論法來認識設計的概念是什麼,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論支撐。當學生在教師總結後知道了設計是什麼之後,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如何使用設計呢?利用一個小的設計目標和學生共同探討使用設計來解決生活中實際需求的方法。這樣的三個W符合了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的節奏,適合於我們技術類課程特點。
課標分析:
關於設計的一般過程在課標中的要求為:了解設計的基本知識,熟悉設計的一般過程。故本章節的教學重點落在如何讓學生體會設計過程,並將設計的理念內化為穩定的認知上。
教材分析:
「設計的一般過程」是江蘇教育出版社《技術與設計1》中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前面兩章的重點側重於技術和設計的基礎概念性的內容,從本章開始接觸到實踐操作內容,本節就是實踐操作的第一個環節,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
1、通過本節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一般的設計應遵從的程序,同時還應該通過這樣一節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出通用技術課的吸引力。
2、由於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很難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全面感受到,所以我安排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制定設計方案部分。
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兩章中通過我們大量的事例了解了部分設計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但是沒有嘗試到親自設計的感覺,本節課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親自設計的成就感,從而促進他們想進一步學習的沖動。
2、本節課我們會讓學生來繪制自己的作品,需要學生有簡單繪畫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具體的案例,學生能夠認識到設計在生產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結合實際的設計實例,採用討論的方法,能夠討論出設計的概念是什麼。
學生可以說出為什麼設計會產生多種方案
90%以上的同學可以通過互相幫助和探究初步完成一個設計案例,案例製作過程中包含構思方法、制定方案、方案論證等過程。
學生的作品被鼓勵性點評,初步感受設計中創意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讓學生獨立或相互合作,做出有創意的方案設計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主動充分參與到設計中去,並能體驗到設計的樂趣
教學手段:
1、利用幻燈片來展示設計方案的一般過程和優秀的設計作品
2、利用實物展示台來展示學生作品,完成設計方案篩選任務
3、主要採用討論法、探究法組織教學
二、教學過程(課堂實錄)
Ⅳ 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設計分別從那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
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從宏觀層面和長期性來看,教學設計可指對一組課題或一門課程,乃至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由學校組織的教師團體進行,也可以由教材編寫委員會進行。從微觀層面和較短時間來看,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針對一個班級或單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所作的設計和准備。這是廣大教師熟悉的課堂教學設計。從教師使用的廣泛角度出發,可把教學設計界定為: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和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活動,對教學效果進行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的三個主要環節。其中確定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一方面它對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和檢測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因此,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與設計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一項工作。 一、教學目標設計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確定合適、良好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國內外教學心理學家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和技術,為我們全面、正確地認識教學目標,科學地分析和設計教學目標提供了理論依據,奠定了可操作的技術基礎。(一)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簡介 在眾多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和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目標系統。 1.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 以布盧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心理運動(或動作技能)三大領域,每個領域的目標又由低級到高級分成若干層次。 (1)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布盧姆將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級層次。其中除第一級「知道」外,其餘五級均屬於高層次智力技能范疇。智力技能與知識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加工知識的方式,需要學習者在思維中對知識進行組織。 知道(knowledge)是認知領域最簡單的目標,指能夠記住獲得的信息,該目標強調記憶的心理特徵,強調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對材料的復述、加工和提取過程。例如,背誦概念的定義或復述原理。 領會(comprehension)是最簡單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所獲得的信息的理解。例如,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個概念的定義或者原理。 應用(application)指能在特定的具體情況下對所學的概念和原理以實際的運用。例如,用某個原理來求解數學問題。分析(analysis)是指能將傳達的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或者組成部分,明確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相對結構。例如,能分析出一個概念所包含的幾層含義或某一數學原理所要滿足的條件。 綜合(synthesis)是指能夠將各要素、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以形成新的形式和結構。它既需要對已知的要素和部分進行操作,也需要對未知的要素和部分進行操作。主要包括創作新產品的能力、融合多種觀點形成新理論的能力、超越現有認識水平的能力、提出新見解的能力、獨創交流成果的能力。 評價(evaluation)是指能夠根據特定目的對材料或者方法的價值作出判斷,亦即對材料或方法符合標準的程度作出質或量的判斷。它處於認知技能的最高層次,包含了以上五種能力中的所有各種要素。 認知目標分類的意義不僅在於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評定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依據,同時它提醒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或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只停留在傳授或要求「知道」的水平上,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智力技能。而學生智力技能的培養,不能只局限於理解的水平,還應重視創新能力與判斷能力的培養。 教師按六級水平確定教學目標時,需要注意:①不是一節課的教學就能達到六級水平,而是需要通過精心組織一系列的課堂教學來達到;②由於學科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某些教學內容只要求達到一定的水平。如為小學生開設的計算機課,通常只要求能操作計算機,達到運用水平。(2)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情感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厭惡等。個體的情感會影響其作出行為上的選擇。情感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克拉斯沃爾(D.R.Krathwool)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每一級均由連續的子類構成。現分列如下。「接受、注意」,指願意接受或注意某一事件或活動。由意識、接受意願和控制注意或選擇注意三個連續的子類組成,意識為始端,控制注意或選擇注意為終端。在該目標中,教師的任務是從始端出發,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引導其指向終端,呈現學生所喜歡的刺激。「反應」,指樂意參加或主動參與。由反應中的默認(如遵從或順從)、反應的意願(贊成、贊同或自願反應)、反應的滿足三個子類組成。在此目標中,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伴隨著滿意感,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反應,即達到某種滿足。「價值化」,指將特殊的對象、現象或行為與一定的價值標准相聯系,並以該標准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作出對某事的接受、追求乃至奉獻。價值化由價值的接受、偏愛、信奉等子類組成。教學要達到該級的最高水平——信奉,教師要使學生確信所學內容的正確性,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成功。 「價值觀的組織」,即當遇到多種價值觀念出現的復雜情景時,將價值觀組織成一個系統,把各種價值觀加以比較,確定各種價值的相互關系及它們的相對重要性,接受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形成個人的價值體系。如,先處理集體的事,再考慮個人得失;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再玩等。該級由價值的概念化(如試圖識別一個其所欣賞的藝術客體的特徵)和價值體系的組織兩個子類組成。價值體系的組織可能產生一種新價值或更高層次的價值復合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指價值觀和價值系統已形成穩定的、具有個人特點的價值體系。其個人行為是一貫的、泛化的和可以預期的。如學習一貫勤勤懇懇,保持良好的個人學習習慣。該級由泛化心向和性格化兩個子類組成。由於情感教學目標難以用行為變化來說明,因此它不如認知教學目標分類那樣清晰、明確,具有明顯的較為具體的外顯指標,這給客觀觀察、測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克拉斯沃爾的分類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情感教學目標的發展層次,其層次揭示了情感教學是一個價值不斷內化,最後形成穩定的價值體系的過程。其子類構成的情感發展連續體較為詳盡地描繪了教學過程中情感的細微發展變化,這些都為我們探討情感教學目標提供了借鑒。同時,該分類還啟示我們:①情感是一個價值標准不斷內化的過程,外在的要求標准要變成學習者的內在價值,需要經歷接受、產生反應和認識到其價值(價值化)等連續內化的過程;②情感並不是秘不可言、秘不可測的,該分類對情感發展的連續描繪,為教師完成情感教學的任務提供了方向與途徑;③情感教學是各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每門學科都應重視相應情感的培養。只有當學習者以積極、肯定的情感參與學習時,「我要學」才會代替「要我學」。克拉斯沃爾的情感教學分類目標揭示了情感發展的全過程及最高教學目標,但與認知教學目標一樣,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或一切不同年齡的學生都要完成全過程,達到終端。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能依據學科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地確定並描述相應的情感教學目標。(3)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關於動作技能的分類,先後出現了辛普森(Simpson,1971 )的七級分類、哈羅(Harrow,1972)的六級分類、基布勒(R.J.Kibler)的四級分類等。目前還沒有一個一致的廣泛認可的理論框架。但相比較來看,辛普森的分類應用較廣,下面我們就辛普森的分類作簡要的論述。「知覺」,指了解與某動作技能有關的知識、性質、功用。「定向」,指對活動的准備,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緒准備。「在指導下作出反應」,指能在教師的指導或說明書的指導下,表現出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在示範者的指導下進行練習,直至形成正確動作,按照說明或示範啟用電腦。「機械化動作」,指學習者的反應已成習慣,動作表現無誤。例如,不需要教師示範指導或看說明書,就能啟用電腦。「復雜的外顯反應」,指能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表現全套動作技能,一氣呵成,連貫嫻熟,得心應手。例如,熟練地按指定程序開啟電腦。「適應」,指技能的高度發展水平,學生能修正自己的動作模式以適應特殊的裝置或滿足具體情景的需要。例如,電腦型號改變,按鈕位置發生變化,仍能根據指定程序啟用電腦。「創新」,指創造新的動作模式以適合具體情景,強調以高度發展的技能為基礎的創造能力。例如,練習書法至相當的高度,獨創一格,達到「人各有體」的境界。該目標分類描述了動作技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對體育課、藝術課、工具操作技能課以及自然科學中的實驗課、語言教學中的書寫技能課等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都具有指導意義。我國的教學心理學研究者在借鑒布盧姆等人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分類:(1)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中學階段為記憶、理解、應用、綜合,小學階段為記憶、理解、運用;(2)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按照行為分類和內容分類相結合的思路,中小學階段為接受、反應、愛好、個性化等;(3)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中小學階段為知覺、定勢、熟練、自動化等。(4)人際關系技能的目標分類。當代教學設計專家羅米斯佐斯基(A.J.Romiszwski)在繼認知、情感和技能三類教學目標之後,又提出了人際關系技能目標。羅米斯佐斯基在20世紀80年代初即提出,人際交互技能同認知技能、心理動作技能、反應技能一樣,必須在學校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類目標涉及培養與他人有效地交往、處理人事關系的能力等,包括咨詢、管理、討論、合作、銷售等方面的技能。對此目標分類,這里就不再作進一步具體介紹。2.加涅的學習結果目標分類系統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認為學生學習的結果有五種類型,即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但是這五種結果都屬於能力的范疇,不能直接觀察到,只能通過其在使用這種能力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的行為推斷出來,為此,必須制訂出清晰的行為目標。於是,加涅確定了九個方面的教學目標。現分列如下。「辨別學習的目標」,是指對各種客觀的情景或者物理特徵進行辨別,涉及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所有感覺方面。但它不是對情境的全面描述。「具體性概念學習的目標」,是指建立在辨別學習目標之上的,能夠確定某類事物中的一個或多個例子的學習目標。「定義概念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生能夠通過一定的規則對事物或事件進行分類。這個規則表達了概念的本質和功能之間的關系。「規則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要求描述和轉換情景中的概念和命題。「問題解決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能夠在新的情景中運用規則和概念去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高級的規則和概念。「言語信息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能夠記住由有意義的命題構成的言語信息,具體表現為能夠復述和加工這些命題。「認知策略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能夠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動作技能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在完成操作和動作時達到了一種熟練狀態,它可以用操作或動作的執行速度、精確性、力量或連續性等特徵來描述和測定。「態度學習的目標」,是指學習者形成了一種能夠對行為作出選擇的內部准備狀態或者反應傾向。以上所列目標中,辨別學習、具體性概念的學習、定義概念的學習、規則的學習、問題解決的學習屬於智慧技能學習的目標。總的來說,布盧姆和加涅的教學目標分類經實踐證明是非常適當的,在教學設計中應予以充分的重視。但也不能不論教學情境的差異簡單機械地套用他們的理論。當我們在分析和確定某一具體教學情境的教學目標時,應體現其獨特性。由於學科的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的差異,不同的教學情境下要求教學活動應達到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況且,並不是所有的學生、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達到教學目標體系中的最高水平。二、教學目標設計的心理學技術(一)教學目標的分析一般說來,目標分析通常從提出問題入手,然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收集各方面信息,最後在分析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制訂教學活動的目標體系。具體來說,目標分析過程可以歸納為六個步驟。(1)了解問題,確定目的。了解現實教學活動與期望之間的差距,明確教學活動問題所在,從而確定教學設計的目的。這既是教學目標設計的基礎,也是整個教學設計工作的起點。通常教學設計者可以通過調查、訪談來發現問題。例如,通過對中學校長、教師的訪談調查,了解中學教學的問題所在,從而確定教學設計的目的。(2)確立目標。圍繞某個目的,按照布盧姆或加涅等的目標分類體系,建立一系列具體的教學目標。(3)提煉目標。按照一定的標准(通常是目標對於實現目的的重要性程度)對提煉後的目標進行選擇和排列,區別主要目標、核心目標與次要目標、支持目標,並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4)再次提煉目標。再次對目標進行提煉,確保目標的價值。這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將已確定的目標一一與現實教學活動進行比較,確定兩者之間的差距,從而確證目標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另一方面,將已確定的目標與前面確定的教學設計的目的進行對照,確定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保證每個目標確實是圍繞某個共同的目的而設計的。(5)再次排列目標。對目標進行最後的排列,形成教學設計目標體系。(二)教學目標的表述 如何科學地表述教學目標以保證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有效是教學目標設計應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對此問題,主要形成了行為觀、認知觀及兩種觀點相結合的陳述方法與技術。1.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表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傑(B.F.Mager)於1962年出版了《准備教學目標》一書,系統論述了用行為術語陳述教學目標的理論和方法。馬傑認為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所陳述的目標,它應該能夠說明「學生能做什麼以證明他的成績和教師怎樣知道學生能做什麼」。他還指出,一個好的行為目標應該包括行為的表述、行為條件的表述、行為標準的表述。後來,有學者認為還有必要增加對教學對象的表述。據此,教學設計者在確定教學的行為目標時,應該清楚地陳述以下四項內容。(1)教學對象的表述,即說明學習者是誰。學習者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只有當學習者積極地進行心智的加工和技能的訓練時,才會有學習活動發生。所以,教學目標設計確定教學的行為目標時必須首先明確教學對象。如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2)行為的表述,即說明通過教學後學生能做什麼。表述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則說明學習的內容。如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能列舉三至五個質數和合數等。(3)條件的表述,即說明學習者在什麼情況下表現行為。對行為發生條件的表述,也指明了在何種狀況下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定。例如,陳述「要求學習者能夠辨別各種鳥類」這一教學目標時,就必須指明「是從黑白圖片中還是從彩色圖片中」;陳述「能夠操作計算機」這一教學目標時,就必須指明是「在教師指導下或者說明書指導下操作還是獨立操作」這一行為條件。 一般來說,行為產生的條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環境因素(空間、光線、溫度、氣候、室內或室外、安靜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單獨進行、小組集體進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等);③設備因素(工具、設備、圖紙、說明書、計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資料、教科書、筆記、圖表、詞典等);⑤時間因素(速度、時間限制等);⑥問題明確性的因素(提供什麼刺激來引起行為的產生)。(4) 行為標準的表述,即規定學習結果的行為的最低要求,以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測性的特點。行為標准通常是規定行為在熟練性、精確性、准確性、完整性、優良性、時間限制等方面的標准,所以其表述常常與「精確到什麼程度」「至少百分之幾正確」「在多少時間內完成」等問題有關。
Ⅵ 數學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完成數學教學設計 教師需要考慮哪幾方面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 (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專.(2)分屬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
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教材內容(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Ⅶ 教學設計中環節目標是什麼
教學設計要成為復現實,必須具備制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Ⅷ 教學設計和開發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教學設計和開發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如何讓學生可以更輕松更感興趣的掌握知識,適應社會的發展,才是教學設計和開發的出發點
Ⅸ 闡述教學設計的含義,說明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的異同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稱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傳播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是將學和教的原理轉化成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方案的系統化過程,是一種教學問題求解,側重與問題求解中方案的尋找和決策的過程。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徵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即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化程序。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我認為教師在寫教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 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那種遠離課標,脫離教材完整性、系統性,隨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寫教案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一個好教案首先要依標合本,具有科學性。 2、創新性 教材是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盡管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教師備課也應該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課本內容變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紙上,形成書面教案,繼而到課堂實際講授,關鍵在於教師要能 」學百家,樹一宗」。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地涉獵多種教學參考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華,取去糟粕,對別人的經驗要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獨立思考,然後結合個人教學體會,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從而寫出自己的教案。 3、差異性 由於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 4、藝術性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課堂教學散文」或者是課本劇。所以,開頭,經過,結尾,要層層遞進,扣人心弦,達到立體教學效果。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 6、考慮變化性 由於我們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維能力的學生,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計到。在這種情況下,教學進程常常有可能離開教案所預想的情況,因此教師不能扣教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為達到此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學生能在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大都會出現什麼問題,怎樣引導,要考慮幾種教學方案。出現打亂教案現象,也不要緊張。要因勢利導, 耐心細致地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因為事實上,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教學的一定過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現偏離教學目標或教學計劃的現象也不要緊張,這可以在整個教學進度中去調整。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1、課件的概念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體。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 2、課件的長度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可多可少、一個大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包括一門完整的課程內容,可運行幾十課時;小的只運行10-30分鍾,也可能更少時間。 3、多媒體課件 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並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製作而成的課程軟體。 4、常用製作方式 現在應用最廣泛的多媒體課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製作的幻燈片),由於它編輯、播放,各種操作簡單易學,而且能夠很方便地找到資源,並且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改善和加工,對技術的要求相對不高,並且多加鑽研也可以有反復多彩的效果,能滿足許多需要,因此廣受歡迎。 其他應用較廣的還有 Flash 和 Authorware 以及幾何畫板(數學老師常用)等等,它們更加強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動畫方面更為精彩的表現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對製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學習和練習,另外從網上找到的這一類資源雖然廣泛,但是因為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二次編輯,因此有一點點制約性。不過其豐富表現力仍然使它們應用廣泛,只要刻苦鑽研,就能利用多種手段,製作出精良的課件。 網上也有許多現成的課件資源,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尋找利用,不過最精良的資源往往是收費的。 課件現在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應用的專有名詞,它也被廣泛的應用到企業和政府的培訓中,成為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無論應用在何處,只有能產生學習的吸引力,能透徹地講解學習內容,能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的課件才是有價值的課件。 有價值的課件必須具備以下要素,也就是優秀課件的評價標准: 1、教學設計 精心的設計是優秀結果的保證,沒有正確完整的設計後續一切都象散沙一樣無法凝聚,缺少靈魂。 2、生 動 性 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多媒體手段充分地結合起來,帶給學生最易理解的方式。 3、交 互 性 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加深理解和記憶。 4、方 便 性 好的導航可以掃除非教學因素的學習障礙,不讓學習者迷失在技術障礙中,始終能便捷地訪問。 5、自 由 性 自由學習是課件的一大特色,學員任何時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位置和進度,控制自己的學習進程。 6、個性化學習 提供多種模式和習慣的選擇,讓每門課給每個學習者帶來最貼心的學習感受。 7、評 估 檢查學習效果是必須的手段,沒有評估可能會很容易放棄學習。 更重要的是,一個優秀的課件,採用的形式其產生的效果應該是高於傳統教材的,也就是說,如果連傳統教材的效果都沒有達到,那也就沒有必要做成課件了。
Ⅹ 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怎麼寫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課程目標;
二是課堂教學目標;
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鍾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雙基」。那就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後來,又勉強地加上了一個學科情感。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的三個方面:①知識。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系。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