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里山紀行的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歌曲《高山青》,營造學習氛圍。 品評《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導入本課。
板書「阿里山紀行」
第一板塊 聽讀課文 發現思路 要求學生聽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體播放歌曲《高山青》
教師故意讀錯「檜」字。(如此美文,本不該讀錯,但為了引起同學注意字詞,忍痛為之,且選擇了文末的學生易讀錯且又便於發現錯誤的詞。) (多媒體展示) 應注意的詞語
一泓 靜謐 紅檜 風靡一時
溢出 孕生 山嵐 幢頂 教師提示方法:從文題看是「紀行」, 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蹤」。
作者通過「移步換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徵的畫面舒展自如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一步步把讀者帶進迷人的阿里山,帶到阿里山的靈魂——神木。
學生跳讀全文,找作者「行蹤」,然後回答。
板書「歡聚台北游山」和「下山」
第二板塊 賞讀美文 發現妙處 找出文中描寫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別朗讀。
板書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區 寧靜
曲徑青苔厚密
木檜林海 神奇 1、一同學讀文章,同桌閉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賞阿里山風光圖片,回味文中描寫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詞及語言美。 體會語言特色並用固定格式說明原因。這里准備一些例句,用以啟發學生並提供比較材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深化認識。
這一句用 (的方法)描寫(展示、突出、表現等)了……
語言特色
對偶、比喻、排比、設問、反復 生動形象
整句、散句長短句——輕松舒展
有節奏感
引用、化用——古典氣息
第二板塊 賞讀美文
發現妙處
多媒體配樂
配深山水潭、原始 林區、曲徑清苔、古檜林海等圖片
第三板塊 仿寫練習 總結升華 課外搜集阿里山的有關資料。
板書設計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區 寧靜
歡聚台北 ——游山曲徑青苔厚密—— 下山
木檜林海 神奇
阿里山紀行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如畫」,贊揚了台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遊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會融會。
② 賞析《阿里山紀行》語句達人進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此人生可謂快哉!尤其在現代社會,背起行囊去遠游的機會越來越多了,而旅遊的目的地也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空間。錦綉中華、繽紛世界……倘若有興致,就拿起筆記下自己的行程,將多一份美好的回憶在心頭!《阿里山紀行》就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於1997年暢游阿里山之後所寫的一篇佳作。此文為我們展示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讀之難忘。其寫作上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就讓我們做一梳理吧。
構思精妙之美。
本文的謀篇布局是頗具匠心的,作者進行了仔細地修潤,正如他自己在《我寫〈阿里山紀行〉》中所講「整個文章的毛胚出來了,然後便是細作琢磨、反復修改、潤色。」「在篇章結構上,力圖向精緻化、精巧型的方向發展。」他的目標也的確實現了。
一首《高山青》風靡大陸各地。此歌就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紅線。開篇在宴席上輕輕的歌聲里,不僅兩岸學者的心融合在了一起,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然後主體部分圍繞這一點精妙細繪,以游蹤為線索,走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完整地把整個阿里山的風景記錄了下來,使得我們能窺見它的全貌,真正領略阿里山如畫的美景。從進山時林海的幽深、森林小火車的古典神韻到進入深山之後的清澈的潭水、靜謐的林區、通幽的曲徑、無邊的森林、壯觀的神木……處處如畫。最後一段,仍用《高山青》來終結,再次強調「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一線穿珠,妙不可言。以歌開頭,用歌結束,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全文三大部分,清晰明了,又無故意劃分之嫌疑,乍看不覺,讀後方悟。
鳳頭豹尾之美。
這篇文章的開頭與結尾不只是首尾呼應,而且各有千秋,恰合古人所講之「鳳頭豹尾」說。
第一段就像百鳥之王鳳凰的頭——卓而不群。起筆平淡,由一次宴席中的一句話始,落到一首廣為傳唱、膾炙人口的歌上面,以悠揚的旋律開啟下文。引用宛若天成,不著痕跡。最後一段就是豹尾——短促有力,有戛然而止之美,有回味無窮之韻。它由下山路上不知名的誰哼起的《高山青》的旋律看似無意地回應開頭,同時又宕開一筆,寫到沒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使文章平添了幾分情趣,波瀾頓生。再回過頭來歸結全文「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的主旨,僅此一句,結束全文,留下無盡遐想。
過渡巧妙之美。
文章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按照游蹤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依次寫下來。但是他不僅避免了叫人生厭的流水帳式的寫法,而且通過巧妙的過渡手法,在時間的推移里,讓內容逐層深入,令結構搖曳生姿。
文中,第二段,「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台灣?」是第一個推進文勢的句子,由此作者開始了他的阿里山之旅。「從台北松山機場搭機,……然後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接著第二個推進文勢的句子出現了。「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文章內容進一步加深,並且展開了下面的一系列美麗畫卷,直到神木出現。藉助於它們,文章便呈現出層層推進之勢,有一種多姿多彩的感覺。
點面結合之美。
阿里山是18座山的總稱,光森林區就囊括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四帶,其美景層出不窮。而作者是怎麼展示一個完整的阿里山的呢?點面結合的寫法功不可沒。
有面——莽莽林海、濃稠雲霧,幽深之極,有點——坐在小火車上進山的獨特感受;有面——滿眼森林,靜謐的世界,禪的世界,有點——神木,阿里山的標志、靈魂—……作者在移步換景的描寫了各個景點的特徵後,把這些匯總起來,就出來了整個阿里山的特徵:幽深、寧靜、清涼、神奇,展示了祖國河山的無限美好。
語言典雅之美。
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這一點在文中有充分的體現。那典雅的語言之美真可謂「擲地作金石聲」。
例如:「亭午時分」出自酈道元的《三峽》,「入雲深出亦沾衣」出自唐詩張旭的《山中留客》,「峰迴路轉」出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諸如此類的語句很多,他游刃有餘地把自己的積淀發揮得淋漓盡致。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讀者有更多的收獲,得到更多的啟發。
③ 《阿里山紀行》
進山時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點;到阿里山小火車站抓住不同尋常的古典文化氛圍版;在深山深處抓住潭水清澈,林區權寧靜,曲徑幽路,森林無邊的特徵;到了神木,抓住神木的巨大,悠久和遭受的"巨創".在採用移步換景描寫了各個景點的特徵後,把這些特徵匯合起來 ,就反映了"阿里山風光美如畫"的共同特徵:幽深,寧靜,清涼,神奇.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時靜謐的世界、潔凈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一人聲也是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
思古幽情
及令受此巨創,被用碗口粗的剛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爸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膽汁
峰迴路轉,迂曲穿過了一片林區,眼前驟然一亮,出現一泓水潭。它堪稱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原來青草下邊藏了滿滿一層花兒,白的、黃的、紫的;純潔、嬌小、鮮亮;這么多、這么密、這么遼闊!它們比青草只矮幾厘米,躲在草下邊,好象只要一努勁兒,就會齊刷刷地全冒出來…
④ 阿里山紀行的第一課時
整體感知課來文(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自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交流預習情況,學生交流、思考與運用。
2、播放歌曲《高山青》後提出問題:阿里山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麼?(要求用原文的詞語回答),學生欣賞、思考、發言。
3、組織學生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學生朗讀、感受。 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在文中劃出作者游覽的線路,說說課文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並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移步換景、寓情於景的寫法)。學生圈畫、思考並發言。
2、讀了課文,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了哪些認識和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結合內容思考「探究·練習一」。學生思考、發言。 語文活動(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合台灣人民利用生態發展旅遊的理念,對本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提幾條建議。學生討論、交流。 布置作業
抄寫生字詞,完成《阿里山紀行》的相關作業。
⑤ 《阿里山紀行》中,文章開頭提到《高山青》,結尾又以《高山青》作結,這樣寫有何作用 快!急啊!
是本文的線索
⑥ 阿里山紀行賞析
《阿里山紀行》是一篇游記,但又不同於一般游記。它通過對阿里山的游歷,不僅展示了阿里山的秀美風光,更藉此傳達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希望,體現出作者高度的愛國熱情和主人翁意識。
寫景抒情是該游記的兩件大事,因此首先明確重點景物,有利於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1.作者圍繞阿里山,主要寫了哪些景點? 文章主要寫的景點,可以通過兩個反問句看出,「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台灣?」「不到神木,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第一個反問句,明確了阿里山是本游記的主要游歷對象,即大的景區和目標景點;第二個反問句明確了游阿里山,最主要的游神木,明確了游歷的具體對象,即小的景點。
2. 文章的兩個景點,大的來說是阿里山,小的來說是神木。寫阿里山時,主要特點有:獨特的小火車(紅色、年代古老)、獨特的鐵道(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一)、三級生態轉換,給人以回歸古典的感覺等。寫神木時,主要特點有:不同一般的森林救護隊、姊妹潭的傳奇色彩、山間小道的九曲回腸、森林裡霧氣逼人以及神木樹的高大微風和充滿神韻等。
該文表達技巧較為豐富,主要採用了以描寫為主,以記敘為輔的表達方式,首尾呼應的表現手法,和以比喻修辭為主,以反問、引用等修辭為輔的修辭手法。綜合起來看,作者在描述游歷過程時,針對不同景點之間的變換,主要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而在描述同一景點時,主要採用了描寫和抒情的手法,運用了反問、比喻等修辭。比如兩個反問句,便通過反問修辭,體現出阿里山在台灣的重要,起到了抒發作者對阿里山特殊情感的效果。而以歌聲開篇和結尾,主要特點是首尾呼應,所用修辭則為引用。
⑦ 《阿里山紀行》: 文章寫林中偶或有聲音,卻有沒有聲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就在自己空靈的時候,四周沒有人,也許有著些許車聲,而眼前的東西都是一動不動的專,於是自己便不由自主屬的空想起那些使自己印象很深的,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發生的聲音.而在林中的這個聲音就可能是有飛鳥走獸在斷斷續續的啼叫,或是樹在被風吹動引起的很輕的,極不易分清楚的聲音吧!最好去問問老師!
⑧ 阿里山紀行中為什麼是這個"紀行"而不是這個「記行」
應是紀行。
即記述旅行見聞。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紳》:「集名《追昔游》,多紀行之作。」
⑨ 舉例說明<阿里山紀行>語言的音色美和音韻美
《阿里山紀行》
教學目標:
1. 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採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台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遊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願望。
4. 學習文章富於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要求2
2.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要求4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設想: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熟讀課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體會課文的移步換景手法。
課前學習:自讀課文,查找資料了解阿里山。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交流預習情況,學生交流、思考與運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後提出問題:阿里山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麼?(要求用原文的詞語回答),學生欣賞、思考、發言。
3、組織學生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學生朗讀、感受。
第二塊: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在文中劃出作者游覽的線路,說說課文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並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移步換景、寓情於景的寫法)。學生圈畫、思考並發言。
2、讀了課文,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了哪些認識和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結合內容思考"探究•練習一"。學生思考、發言。
第三塊:語文活動(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合台灣人民利用生態發展旅遊的理念,對揚州的旅遊業的發展提幾條建議。學生討論、交流。
第四塊:布置作業
抄寫生字詞,完成《學習與評價》的相關作業。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2、比較閱讀,感受不同的寫作風格。
課前學習:選擇閱讀一些寫景的文章。
課堂學習:
第一塊:品位語言(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結合探究練習二)
1、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為寫得優美的句子,然後小組交流。學生圈畫、思交流。
2、請幾位同學朗讀自己圈畫的句子並說說這些句子為什麼寫得好。學生朗讀、交流。
第二塊:比較閱讀(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閱讀《語文讀本》第四單元《天池》、《鏡泊湖》,與課文比較在寫山中水潭時有什麼異同? 學生閱讀文章,思考並交流。
2、作者在游覽時的心情有何異同,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並交流。
第三塊:評價質疑
組織學生自我評價、並就課文疑惑提問。
第四塊:布置作業
請你通過網路等資源查找有關阿里山的資料,選擇一個或幾個景點,寫一段解說詞,做一回小導游,帶領大家游游美麗的阿里山。文字
教學設想
本文作者吳功正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1997年7月初,他應一些台灣學者之邀,赴台講學,期間,他游覽了著名的阿里山,並為之陶醉,回國後寫下此文。文章通過移步換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寫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寫了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文章文質兼美,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移步換景」的寫法,故在教學中作簡單處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評、誦讀文章優美的語言上,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目的和要求
了解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認識祖國的壯美山河,品味作者富於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按游蹤順序,移步換景的寫法;
2、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歌曲《高山青》,營造學習氛圍。
一、導入 品評《高山青》的意境,引出「阿里山」,導入 本課。
板書 阿里山紀行
第一板塊 聽讀課文 發現思路
二、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准字音,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多媒體<高山青>
教師故意讀錯「檜」字。(如此美文,本不該讀錯,但為了引起同學注意字詞,忍痛為之,且選擇了文末的學生易讀錯且又便於發現錯誤的詞。)
三、學習詞語。
(多媒體展示) 應注意的詞語
一泓 靜謐 紅檜
溢出 孕生 山嵐
四、理清思路。
教師提示方法:從文題看是「紀行」, 可以找出作者的「行蹤」。
作者通過「移步換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徵的畫面舒展自如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一步步把讀者帶進迷人的阿里山,帶到阿里山的靈魂——神木。
學生跳讀全文,找作者「行蹤」,然後回答。
板書 歡聚台北 游山 下山
第二板塊 賞讀美文 發現妙處
五、學生討論、交流,找出文中描寫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別朗讀。
板書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區 寧靜
曲徑青苔 厚密
木檜林海 神奇
六、反復誦讀、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學讀文章,同桌閉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賞阿里山風光圖片,回味文中描寫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詞及語言美。
七、通過以上誦讀、品味,學生摘抄優美語句,體會語言特色並用固定格式說明原因。這里准備一些例句,用以啟發學生並提供比較材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深化認識。
這一句用 (的方法)描寫(展示、突出、表現------)了
。
語言特色
對偶、比喻、排比、設問、反復 生動形象
整句、散句 長短句——輕松舒展
有節奏感
引用、化用——古典氣息
第二板塊 賞讀美文
發現妙處
多媒體配樂
配深山水潭、原始 林區、曲徑清苔、古檜林海等圖片
第三板塊 仿寫練習 總結升華
八、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與方法仿寫。然後交流、誦讀。
九、總結(在樂曲《高山青》中進行)
本文語言典雅、凝練、和諧、暢達,句式多樣,節奏感強,富於音樂美,具體體現在節奏美、擬聲美、修辭美和音節美等四個方面,同時作者托物抒情、融情於景,又充分展示了情韻美。我們讀這篇文章,會感到其聲音和婉寬舒、柔美,從中可以體會作者的歡樂、愛慕之情。
十、作業
課外搜集阿里山的有關資料。
板書設計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區 寧靜
歡聚台北 —— 游山 曲徑青苔 厚密 —— 下山
木檜林海 神奇
⑩ 《阿里山紀行》賞析
她給我們陌生的靈魂和古怪的思想,
漆黑的深井裡手指在攀升。
把你性感的嘴唇
我聽說那地方的名字不能說,
行人穿著各色衣服,
不然怎會又個的一段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