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陳式太極(纏絲勁練法)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勁法術語之一,是一種支配肢體作螺旋式的纏繞進退的力,亦名"螺旋勁"。《陳鑫太極拳類分類語錄》:"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纏絲勁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軀干是旋腰轉脊,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纏絲勁分為順纏逆纏兩種。上肢順纏是掌心由內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勁;上肢逆纏是掌心由外往內翻,其中多含捋勁。下肢順纏指"膝蓋由襠內側往前轉外向下斜纏,或由檔外側往後轉內向上斜纏";下肢逆纏指"膝蓋由襠外側往前轉內向上斜纏,或由襠內側往後轉外向下斜纏"。
太極拳纏絲勁,是呈螺旋形,始於內、形於外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始於內而形於外,然後達於肌膚毫毛之上。此勁是因平時練習太極拳皆以螺旋纏絲旋轉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覺,久而漸現,其勁始於腳、行於腿,通脊背,越兩小臂達於梢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之則能形成自然規律,舉手投足無須再加思考,則自然能隨心所欲,漸階神明。故與人交手時,此勁能自然行於肌膚毫毛之上,順而引之,逆而擊之,敵來化之,即化即打,純是心起勁達,而不知身之為已,已之為身,不知威力從何而來。如明白此勁,並轉化為實際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揣摸、體會,才能漸而知之。纏絲勁的類別有內纏、外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進纏、退纏、正纏、側纏、平纏、 立纏,百般纏繞,環環相扣,端端互生。總之,是以中氣貫於其間。而引即是進,進即是引,此皆是陰陽循環,正反轉化的道理。纏絲勁是周身上下內外一動皆以螺旋形旋轉,始發於內、後形於外的內勁。此勁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剛。過柔,則不適應於交手作戰,純屬軟手,軟手則不能接物應敵;過剛,則轉動不靈,死板呆滯,不能隨機應變,徒受敵制。所以,應擇其中而已,即剛柔相濟,虛實相兼。其周身規矩,頂勁領起,脖項自然懸直,腰勁下塌,平心靜氣,兩腿虛實分明,周身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支撐八面。行動練拳,靜若處女,注內不注外,切不可外帶張狂之氣。表面觀之應是一片悠閑神情,大雅風范。至於接手應變如何,權衡皆本於心,拳來順應自然,進退、緩急、輕重,則隨機應變,本著太極陰陽對稱,不偏不倚之理,一開一合自有妙用,何須再論招勢。
纏絲勁表現在太極拳套路演練中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空間螺旋形(亦稱孤形)纏絲運動路線圖。若從單招看來,因中間有間斷,似乎不算復雜;若從太極起勢到太極的完整路線圖來看,那是無始無終,無端無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錯,如絲僂,如雲煙,裊裊娜娜,儀態萬千,千象共生。這個惟妙惟肖的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太和元氣纏絲勁貫穿其始終並鼓盪不已,如兵家的天門陣、八卦圖,撲朔迷離,這才是真正的太極圖。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用陰陽二魚所表達的太極圖,只不過是古人對太極陰陽相等、對立統一、陰陽互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罷了。這個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才是真正提示和表達了纏絲勁的奧妙。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是《順纏》,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纏》,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復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餘的分類不過是依照拳勢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的法門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而發,靜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於棚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履勁之內,是數於吸氣、蓄放。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陳鑫說:「要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則已,如黏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則已,如既黏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要緊要妙訣也。」
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個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的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復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的運行,如陳鑫所舉《懶扎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穴與第四穴之間。)逾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沖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少陰心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沖(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沖(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轉翻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淺深,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致。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隨著纏絲勁變化復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只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復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別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標准。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向外轉向上是《順纏》,手心向內轉向下是《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至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手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向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里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境界,這種境界只有下苦功長時鍛鍊才能做到。
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這兩種形象的比方都是說,運勁的形象如螺旋。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時的來復線後,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的運動路線。太極拳的纏絲勁就要具有這種形象。
前面已經說明了運動必須如纏絲的意義,那麼在實際運動中應如何進行呢?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下,動作時掌心由內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內翻,使之形成太極圖的現象。同時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挽轉膀》,表現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這是太極拳必須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譜中特別提出練拳時,不論是開展的開放或緊湊的收斂,都不可須臾離開「翻轉掌心」和「旋晚轉膀」的太極勁。這猶如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一樣。所以太極拳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
(一)纏絲勁的形體訓練
「纏絲勁」的形體訓練,是指肢體各部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得以「螺旋形」地纏繞鍛煉。正如拳諺所雲:「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腰似蛇形腿似鑽,周身運動走螺旋。」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的「以形導氣」階段必須藉助肢體外形的螺旋纏繞,來帶動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與聚合。如此,才能漸悟「纏絲勁」的意義和內涵。軀體纏絲運動規律,可分三種表現形式。
1.軀幹部位: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折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對拉拔長,松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橈二骨擰擦翻轉,雙手做順纏與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雙胯同時松開,爭橫前綣里合,襠勁撐圓,開膝合臏,雙腿里纏,雙足纏絲法,有了體會後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在其纏繞的運動中,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關節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順而又敏捷的狀態下,進行自然的纏繞旋轉。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一動即纏,一運即纏。
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從腰部纏至四梢,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循環往復。其緊要者在於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互為傳遞並相合相隨。
(二)內纏外繞 互為里表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較為難練,難就難在功夫,猶難者,長久功夫。陳式太極拳有一個大原則,講究處處皆有陰陽開合,隨處皆有圈。可見,周身纏絲運動應當始終在「中氣」貫串下協調一致、和諧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氣由精變,由弱而壯,生於腎,養於丹田,發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脊而行,循經走脈,充於肌膚纏繞運行,復歸丹田之中。正如馮志強老師說:「心為一身之主,腹為內氣之源,腰為發勁之機,胸為運化之府,脊為督氣之徑,肢為運動之道。其主要者,即氣不離丹田。」為此,在纏絲勁訓練中要加強內氣的凝聚能力,注意氣息的潛轉與運行。其氣由腎而發,自後而前,由襠中過來,沖長強(穴)順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納氣,必須松胯圓襠,下閉穀道,氣方不往下泄。氣升於頂,由百會穴進入泥丸下降,隨著兩肩一松,雙肘一垂,膻中穴微內涵,兩肋一束,乘其合腹,氣歸於丹田。同時腰勁向下松串,內勁除頭頂懸外,渾身之勁要全部松人腳底,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由於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都寓於心腹之內,使氣勢開之則其大無處,合之則退藏隱密,其根本要義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潛藏於丹田深處,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不使用時浩然長存,靜若處女,一旦運用,抖然勃發,神形並茂,隨心所欲」。 「纏絲勁」的運用通過纏絲勁的內纏外繞,體內氣息與肢體上起到了相應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身體內部氣機潛轉與運聚能力增強,促進肢體生長出一種靈活而又沉穩、沾粘性極強的掤勁。其勁不但韌性極佳而且彈性極強,尤其是運用推手較技中,即可權衡彼來勁之大小與長短,准確把握對方勁力之方向,角度,任憑對方變化神奇,皆能隨人所動乘勢而纏,纏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對方雙腳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穩。另外,纏絲勁在運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轉順,我守我疆,觸處成圓,容易找敵方的邊沿與背勢,在無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敵方之效果。
陳式太極拳在推手較技中講究: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靈活。為此,借敵方來勁,虛攏詐誘,引入陣內,運用纏法,纏其梢節,制其中節,摧其根節。換句話來說,把握敵方舊勁已去新勁未生之機,隨招就勢制敵方肩部,令其出勁從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順其背串下,把腰勁串死,再令其腰勁經後腿部串至腳跟,使敵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轉換,胸腰不得運化,內勁受阻發滯,前腿空虛,令敵欲退不可,欲進不能,只得俯首聽命。在推手較技中稱此勁為「拿勁」,屬於慢勁之范疇,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難做到。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在制住敵方根節的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施用彈抖之勢,擊得敵方頭暈目眩,陰陽倒轉,精神失調,前(陰)勁升,後(陽)勁降的速度加快(陳式太極拳要求前降後升),令敵莫名其妙,拔根騰空跌出。拳論中講:「氣洪濃,勢崢嶸,團團聚聚在中宮,隱而不發節節靈,忽然身依氣,氣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動,上下左右辨體形。」為此,必須細心揣摩,體會時機,使纏絲勁諸法隨心意而動,利用自身優勢,意在人先,後發先至,乘勢所纏,隨動所纏,即引即纏,即進即纏,身挨何處何處合勁,用驚顫彈抖螺旋勁,驚空敵方心意,令其心悸。綜上所論,即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奧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論「不明纏絲勁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夠詳細了吧
Ⅱ 太極拳:這位老師的纏絲勁這樣練,會把膝蓋練壞嗎
剛開始練習太極拳練出內功的時候,關節都會響。武術里叫氣催骨,是正常現象。一般過專一段時間內氣充足了就不會屬響了。看練習的進度大概一,兩個月左右就沒有了。逆勢呼吸是要腹肌配合的。長時間練習後發力時會感到一股氣從丹田沖出來,一股從鼻子(閉嘴的話)沖出來,另一股沿經脈從發力的位置沖出去。根據發力的方法和力道方向位置的不同會發出哈,哼或呵的聲音。其他拳法或許還會發出其他的聲音。總之內功比較微妙,而且很難解釋。相對來講纏絲勁更容易些,我覺得。檢驗纏絲功的程度看你能不能化解對方的力道。練出來的話可以不用力就能撥開對方的攻擊,配合推手練出的聽力的功夫可以化敵攻擊於無形,在高點就可以隨便施展擒拿,跌摔以及其他太極招式。要想具體知道是什麼感受的化,只能找個會的人給你當場演示下,你自己去感覺。如果你在北京的化我可以給你展示下纏絲功和松空,聽勁。這個我稍微會一點點。內功還沒練出來就不能示範了。
Ⅲ 什麼是纏絲勁
纏絲勁是抄太極拳的勁法術語之一,是一種支配肢體作螺旋式的纏繞進退的力,亦名"螺旋勁"。"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纏絲勁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軀干是旋腰轉脊,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纏絲勁分為順纏逆纏兩種。上肢順纏是掌心由內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勁;上肢逆纏是掌心由外往內翻,其中多含捋勁。下肢順纏指"膝蓋由襠內側往前轉外向下斜纏,或由檔外側往後轉內向上斜纏";下肢逆纏指"膝蓋由襠外側往前轉內向上斜纏,或由襠內側往後轉外向下斜纏"。
Ⅳ 什麼是纏絲勁
你是指的陳式太極拳里的纏絲勁嗎?纏絲勁即螺旋勁,就象纏繞螺絲扣上的線那樣一圈圈連綿不斷的發力。
Ⅳ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如何練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又叫「纏絲功」,是陳式太極拳運動內纏外繞相結合的總稱,也是陳式太極拳的靈魂所在。陳式太極拳「纏繞」一詞,是由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在《拳經總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一句,集中體現了陳式太極拳運用纏繞運動的特點。後來陳鑫在其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站在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闡述說:「吾讀諸子太極圖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概括了「太極中分一氣旋」的太極拳理論精髓。 「纏絲勁」的本質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即是指「中氣」潛轉達於肌膚纏繞運行的外形體現,也是「以形導氣」的必然途徑。而「中氣」則是「纏絲勁」的靈魂與主宰,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動力所在。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氣」的凝聚與潛轉,是練好陳式太極拳的必備條件。 「中氣」居人體正中央,上通百會穴,下通會陰穴,一線貫串。「中氣」之中,即是正中,中庸也,即不偏、不倚、不滯、不息、無過不及。「中氣」之氣,就是指以心意為主體行陰陽五行之氣。但氣又分先天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即是人生的先天元氣,秉受於父母,居人體正中央;後天之氣則是指大自然之氣與水谷生化之氣,納進人體內扶助元氣壯大充盈。其氣出入於命門,聽令於心神,驅使軀乾和四肢各依其「中」纏繞運行,形成了以「中氣」潛轉為軸線、形體運動走螺旋的「纏絲勁」運動網路。
「纏絲勁」在河南方言中又稱為「麻花勁」,取其纏繞象形之意,說明多股陰陽勁像麻花形狀擰繞在一起,它的運動模式則是根梢(節)擰轉,中節隨動。運動時類似「麻花鑽」原理,鑽頭工作時,沿其中軸線螺旋下降,物屑卻反方向沿著鑽頭紋線軌跡同步螺旋上升;身體同時螺旋下沉,手臂旋轉上升的動作,在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中尤為多見,這就是在其中氣貫串中,身軀與四肢纏絲結合的一種具體表現。
「纏絲勁」俗稱太極拳內功,講究「氣功、勁功、意功」三者合為一體。尤其在陳式太極拳運動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纏絲勁」的訓練法則,在其訓練的不同功夫層次中,纏絲勁則有著不同的含義。其主要階段是:「練精化氣,練氣化勁,練勁合神,練神還虛。」通過長期的「以意導形、以形導氣、以氣導體、以意導氣」的不同階段層次的鍛煉,其勁萌生於體內,潛藏於丹田內入骨縫循經走脈,外達肌膚螺旋運行,收放皆聽命於心神,達到驚、顫、彈、抖皆隨意,擒、拿、化、發於有意無意之間。與此相對應的「大圈」「中圈」「小圈」以及「無圈形寓圈意」的功夫會循序漸進。 「纏絲勁」的類別陳鑫在《陳氏太極圖說》中講到「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雖然陳鑫總結有六對纏絲法,但主要歸納起來卻是順纏和逆纏,其餘五對都是方位性纏法,都是以順纏和逆纏相結合而形成的。所以,只要掌握了順逆纏法的練法,也就找到了練習纏絲功的捷徑了。
陳式太極拳要求以心運身,以身運手,以手領勁,足從手轉,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順纏與逆纏,從內勁上來講,出勁為順纏,人勁為逆纏。從形體上來講,大致可分為上肢的出勁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領勁」;人勁為「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腰為主宰」。下肢的出勁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領功(出步時尤為多見)」;人勁為「以足領膝,以足領胯,以腰為主宰(收抬腿時尤為多見)」。腰勁的出入更為重要,注重兩腎氣滾動,催動兩腰眼(隙)互相傳遞,各領半身轉動。左腰眼出勁時右腰眼催,同時人勁,反之亦然。這就是陳鑫所論的「出腎人腎是真訣」。對內勁與外形動作總的要求是:明其陽而注其陰,知其前而注其後,梢節領,根節催,中節隨。如以第十四勢「掩手肱捶」動作的最後一動為例,在前腳把後腳蹬的同時,以腰擰為主,雙手同步以右(陰)手為主(運陽勁),以出勁(為陰中陽)的運動方式,向前猛然勃發;左(陽)手同時為賓(運陰勁),以入勁(為陽中陰)的運動方式,待勁力貫於肘尖時向後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勁。這就是說,其勁勃發的一瞬間,不要過多注意右手的發勁效果,必須注重後(左)手的人勁程度,促使其勁順著左大臂上串,通過左肩傳遞於右肩的「通背勁」以助右拳向前的發放動作。這即是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勢和理法。太極拳要求以手領勁,所以對手上的「纏絲勁」也不可忽視。手有五指,指含三節,而大指根節卻隱藏於掌內,像太極也,共十五節,雙手合數共三十節,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靈活程度全憑手指配合運用。大指雖然短粗,但可獨當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強制,自有天然之妙。
陳式太極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氣貫指肚(以中指為主),對應於內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論:中指主心,屬於火,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屬於木;無名指主肺,屬於金;小指主腎,屬於水;大拇指主脾,屬於土。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則必須遵循雙腰隙的虛實陰陽轉換規律及其「出腎人腎」的運動方針,驅使身體上肢利用雙肩旋轉·
互相催領傳遞,旋腕轉膀,令其骨轉,以達洗髓效果。引導肩井、雲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等諸穴內氣機潛轉。促使雙手指在陰陽變化中隨勢做「順纏絲」與「逆纏絲」。其中小指領勁大指合,食指與無名指相吸相系,引導勞宮穴內氣機潛轉,手掌向身體內側旋轉纏繞為「順纏絲」,先天五行指稱它為「運水入土」。大指領勁小指合,食指與無名指相吸相系,引導勞宮穴氣機潛轉,手掌向身體外側旋轉纏繞為「逆纏絲」,先天五行指稱它為「運土入水」。在太極拳訓練過程中,無論順纏絲或逆纏絲,都必須要求在纏到位的一瞬間,勁松於中指肚,意加停息,氣機一旋經勞宮穴纏回腰間與丹田。陳式太極拳對四肢運動總的要求是:腰為動力,以手領勁,手隨神往,足從手運。
Ⅵ 陳氏太極拳的的纏絲勁是怎樣運作的特別是對手腳的具體要求是怎樣的
說簡單點或是現代點;一就是線路上走曲線,弧線,,處處走圓. 二就是以大肌內推動小肌肉,試想下吧,任何動作先得站穩重心,然手打擊才有力理,.
Ⅶ 纏絲勁是什麼東西又如何練成
練出纏絲勁,來有三個條件。源 一是練出整體的沉,並練到腳底下。 二是練出開跨,也就是把胯關節練開,並達到跨原地化園。 三是必須把動作練整。 練到腳底下以後,等於腳在托著身體在做動作。 由於開跨後,上下形成一個立著的曲軸。 當腿腳的虛實轉換,造成這個曲軸的轉動。 由於,上身、手臂的沉,作用在曲軸的上部,而腿腳往上作用在曲軸的下部,等於同時上下作用。 當腿腳虛實轉換一動開始,這個曲軸,就會跟著做相應的轉動,曲軸一動,就會帶動手臂的運動。 由於曲軸是做園向偏移的運動(上、下、左、右),那莫手臂,由於往下作用在曲軸上,那莫,機就會跟隨曲軸的變化而形成變化,這就是纏絲勁的原理。
Ⅷ 楊式太極拳纏絲勁螺旋勁抽絲勁怎麼習練
太極拳講纏絲勁有逆纏絲、順纏絲,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順纏絲,大拇指往裡一扣是逆纏絲。螺旋勁是轉圈往前進,用力往前鑽。好比擰螺絲,得使勁摁著往裡鑽。胳膊往回一帶這么轉叫抽絲。直著抽絲絲就容易斷,一邊捻轉一邊往回抽,絲就不容易斷。所以抽絲勁就是把幾根絲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紡線時錠得轉動,這樣線才有勁;你若硬抽,線就容易斷。所以抽絲勁是往回抽的時候轉,螺旋勁是往前擰著轉。
Ⅸ 太極有多少種手,多少種勁比如手有粘手啊,勁有纏絲勁
先練套路,後練推手。然後再言其它,你連最基本的勁道都沒練出來,考慮太多沒有用。在學習過程中慢慢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