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傳承論語經典文化"教學反思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國學大師-李-冠-論講解《論語》乃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卷,11705個漢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 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貳』 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文章,你對自己的態度和方法有了什麼新的認識呢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系生活不夠。如何聯系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編輯短評:作者對於《<論語>十則》的教學確實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並能夠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還有教學反思。課改需要這樣既有理論又能實踐;既會教書,又注重育人和培養學生能力的老師。
『叄』 如何發揮教學反思的作用
如何發揮教學反思的有效作用
《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自訟者也」等格言都強調了反思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如今,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嶄新的姿態直面我們的教育之時時,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在發生變化,教育教學評價在發生變化,教師「教」的行為在變化,學生「學」的方式也在變化。面對著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覺得我們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面對著諸多變化,教學反思也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幾年來對教學反思的實踐,使我認識到教學反思的可貴之處,它能將我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獲、得心應手、一吐為快;它能把我的失誤記載成文,作為前車之鑒;它能讓感性的實踐升華成理論性的經驗,從而使我在教學中得到更深刻的歷練……
所謂教學反思無非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的理解就是把課堂教學實況象放電影似的在頭腦中重過一遍,回顧一下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任務完成得如何,學生反饋怎樣……然後把注意的焦點對准那些使自己激動以至於一時難忘的事情上。最後抓住時機、選擇典型事例、新鮮感受、深刻體會……記錄下來,這就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完全自主化的東西,有感則反,無感則無需反。它不應該是一種任務,而是一個習慣。它沒有固定的格式,文字也可長可短。比如寫一兩句話、或寫成教學心得,、或寫成日常札記都可以。只要內容集中具體,有思可循即可,不必把一般的教學過程統統寫進去。如果我們能利用好反思的作用,對我們業務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好處的。
首先,反思要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也就是說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比如:我在教學《廬山雲霧》一課時,在最後一環節里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再把自己的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們有的感情讀;有的想像繪畫;有的背誦好詞佳句……剎那間掀起了本課的高潮。這一小小的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有一種新鮮感,同時也讓我頓悟在引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活動中,體驗與想像是一劑良葯。於是我把它記下來,從而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注重了「想像」的教學效應,並且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效果特好。通過反思,為我們的今後教學積累經驗 促使我們帶著教學中的問題學習教育理論,把點滴經驗加以系統化、理論化,為教學研究積累材料。在積累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所以,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增強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
其次,教學反思既是課後備課,又是課前備課深化和發展。它是教師對教學實踐進行再認識,以便從中探索教學規律,使教學工作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乃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一次,我在教學《月光曲》時,啟發學生在朗讀中想像情境。讓大家都閉上眼睛,聽我深情的朗讀,想像月光照在大海上的情景,我原以為學生能想像出來,可有一名學生卻站起來說:「我閉上眼睛……一片漆黑……」頓時,一陣鬨堂大笑,可是當我稍作思考後覺得感觸頗深,我順勢引導:你希望看到些什麼呢?學生:「我真的想看到大海」。「為什麼呢」?學生:「很美,但我們卻看不到……」話說至此,我覺得我的這節課上的一點都不完美,我應該在上這節課之前,找到《月光曲》的音樂,收集夜色中大海的圖片,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觀看,那樣效果會更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所以,我把我的失誤記下來,並時刻告誡自己,認真准備好每一節課,讓老師不會在課堂上留下遺憾,讓學生也不會留下遺憾。
每次講完課後,我都認真反思這次課的得與失,這樣可以促使我們克服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有助於防止某些失誤的再次出現;同時根據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採取「對症下葯」,能迅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剛接一年級時,有一天講課文《快快樂樂》,朗讀課文時,我發現我們班學生的平翹舌嚴重不分,我趕緊相機指導。課下我馬上記下來,反思自己在課堂上指導不夠,並且再上課時對學生的平翹舌進行強化訓練,現在孩子們的平翹舌讀得很准確。
總之,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它可能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並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有效的發揮反思的作用,使教師的專業技能不斷提高。
『肆』 如何提高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葉瀾先生認為,一個教師反思三年,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見,反思對一個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反思從詞義看是內省(內心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動,檢查其中的錯誤),反思包括對教學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的反思、學校管理工作的反思,而這里我們所要探討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學的反思。特別是課程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更需要教師做好反思工作。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首先應該搞清什麼是教學反思,搞清了教學反思的概念,對如何進行反思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反思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與表現從技術上、倫理道德上進行回顧、重視、質疑、分析,自己考察自己,自願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產生的原因、結果,對自己的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通俗地說,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是教師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積極的、主動的、持續的批評性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教學反思是主動關心自己教學行為的目的、結果、手段效率的一種行為,是不斷控制、評價、修正自己實踐行為的一個過程。要回顧和回憶已有的活動,更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反思是一種手段,它的實質在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且解決問題,使不好的事情以後不再發生,好的做法繼續發揚。
二、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是教師成長的至理名言,許多教師有較深刻的體會。
如果一個教師或許工作了20年,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個經驗的20次重復。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是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為什麼只有經驗不能成長?為什麼經驗加上反思就成長了呢?
1.反思使經驗(含教訓)變成教學智慧,從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
葉瀾先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狹隘、片面、膚淺的經驗;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隻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教師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師,越能使自己的經驗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一位數學老師教的學生成績總比別人好,別人問他是什麼原因,答不出,後來通過反思,發現原因是每個學生只用一個作業本。學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業情況,經過認真總結,他的經驗就提升為及時反饋原理,討論時,老師們也認為,只有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與模糊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2.反思能幫助自己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反思能幫助教師從每天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顧過去,而是為了指導未來的行動,反思幫助探究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有的教師在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佳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好小組,選好組長,做好培訓,用好評價,加強引導,如果將這五個環節的工作做好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好起來。
我們認為,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認真反思,不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反思使自己學會教學
教師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入手,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等環節獲得的體驗進行回顧,從而使自己變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幫助自己學會教學的好途徑,某個內容教學失敗了,反思為什麼,下次就可以改變教學方法,逐步就學會教學了。
無論是教學的失敗,還是教學的成功,教師只要認真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提煉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精華。
4.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反思可以由教師自發行為變成自覺行為,縮短教師的成長周期,使教師全面發展。
按照教師職業特徵,一般認為,5年以內是新手型教師,關注的是具體的教學技能;5年—10年是適應型教師,關注的是教學策略,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綜合應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理念;20年以上是專家型教師。但自己不把握進步的機會,是不會自動越級的,可能到退休還不成熟。
通過反思,不只關注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身上體現出成績;還應關心教師本人如何在教學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復一年機械重復自己的工作,教師需要做自己成長的有心人,才能縮短成熟的時間。
三、教學反思的內容
狹義的反思是對課堂行為的反思,廣義的反思包括對課前設計中的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反思和課後的反思。
『伍』 如何個人提高反思能力
葉瀾先生認為,一個教師反思三年,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見,反思對一個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反思從詞義看是內省(內心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動,檢查其中的錯誤),反思包括對教學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的反思、學校管理工作的反思,而這里我們所要探討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學的反思。特別是課程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更需要教師做好反思工作。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首先應該搞清什麼是教學反思,搞清了教學反思的概念,對如何進行反思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反思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與表現從技術上、倫理道德上進行回顧、重視、質疑、分析,自己考察自己,自願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產生的原因、結果,對自己的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通俗地說,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是教師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進行積極的、主動的、持續的批評性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教學反思是主動關心自己教學行為的目的、結果、手段效率的一種行為,是不斷控制、評價、修正自己實踐行為的一個過程。要回顧和回憶已有的活動,更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反思是一種手段,它的實質在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且解決問題,使不好的事情以後不再發生,好的做法繼續發揚。
二、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是教師成長的至理名言,許多教師有較深刻的體會。
如果一個教師或許工作了20年,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個經驗的20次重復。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是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為什麼只有經驗不能成長?為什麼經驗加上反思就成長了呢?
1.反思使經驗(含教訓)變成教學智慧,從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
葉瀾先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狹隘、片面、膚淺的經驗;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隻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教師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師,越能使自己的經驗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一位數學老師教的學生成績總比別人好,別人問他是什麼原因,答不出,後來通過反思,發現原因是每個學生只用一個作業本。學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業情況,經過認真總結,他的經驗就提升為及時反饋原理,討論時,老師們也認為,只有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與模糊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2.反思能幫助自己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反思能幫助教師從每天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顧過去,而是為了指導未來的行動,反思幫助探究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有的教師在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佳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好小組,選好組長,做好培訓,用好評價,加強引導,如果將這五個環節的工作做好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好起來。
我們認為,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認真反思,不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反思使自己學會教學
教師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入手,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等環節獲得的體驗進行回顧,從而使自己變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幫助自己學會教學的好途徑,某個內容教學失敗了,反思為什麼,下次就可以改變教學方法,逐步就學會教學了。
無論是教學的失敗,還是教學的成功,教師只要認真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提煉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精華。
4.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反思可以由教師自發行為變成自覺行為,縮短教師的成長周期,使教師全面發展。
按照教師職業特徵,一般認為,5年以內是新手型教師,關注的是具體的教學技能;5年—10年是適應型教師,關注的是教學策略,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綜合應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理念;20年以上是專家型教師。但自己不把握進步的機會,是不會自動越級的,可能到退休還不成熟。
通過反思,不只關注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身上體現出成績;還應關心教師本人如何在教學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復一年機械重復自己的工作,教師需要做自己成長的有心人,才能縮短成熟的時間。
三、教學反思的內容
狹義的反思是對課堂行為的反思,廣義的反思包括對課前設計中的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反思和課後的反思。實踐前的反思是一種超前的反思,在實踐前形成三思而行的習慣,對提高教學的預見性非常有幫助,如准備一堂新課時,想一想以前是怎麼處理的,有經驗嗎?有教訓嗎?遇到教育中的難題時,先想一想,原來遇到過類似事情嗎?是怎麼處理的?過去的處理是否取得了好的效果?實踐中的反思是邊做邊反思,通過活動中的反思,觀察所發生的行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藉此理解自己的行為與學生的反應之間的動態因果聯系。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具有雙重角色,既是演員,又是批語家,反思成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對話,是它們兩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
實踐後的反思是教學反思的主要部分,重點要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達到了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培養目標、情感態度目標)
對於一堂課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首先應該先反思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在教學設計時,確定教學目標不能太籠統,應該將課標中的「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靈活運用」具體化,變為可操作的內容。
2.總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反思教學技能
一堂成功的課例,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多方面都應有自己的獨特設計,教學過程才會出現閃光點,才能吸引學生,給學生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課堂要精彩,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教師設計精彩的片段,或者想出一個好點子,片段的內容包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導語、課堂引語,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重點與難點有創新性突破,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對學生做出的合理結論給予贊賞,點子的內容可以是故事、游戲、趣味問題等。
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說話語言不當,有時候是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有時候是教學方法處理不當,有時候練習習題層次不夠、難易不當。這些情況,教師課後要冷靜思考,仔細分析學生冷場、不能很好掌握知識的原因,對情況進行分析之後,要做出改進措施,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
課堂內,教師對學生往往容易造成無形的傷害,可教師自己難以察覺。大家認為,這一點是最值得教師反思的,而且教師要十分留意自己的課堂教學細節。例如,學生上課回答問題錯了,是否批評了他。
有個學生考試不及格,教師發試卷時說:「你怎麼個子這么高,分數這么低?」這個學生頓時臉就紅了,趴在課桌上頭都沒抬起,隨後變得很憂郁。教師發現這個情況後,感到很後悔,經過反思,向學生道歉,這個學生後來學習很用功,考試成績也慢慢好起來了,這就是教師反思得到的回報。
4.發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因材施教人人贊成,但做起來難,特別目前班額都比較大,一個班有五六十人,多的超過七十人,教師在課堂內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確實難度很大。但是,根據《課程標准》的要求,教師應該關注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要有所發展。因此,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安排不同的作業,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多多思考,提高思維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布置作業時,讓學困生盡量完成書本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再加做,教材上個別特難的題目可以不做。
尊重學生差異,反思平時教學上的「一刀切」,對指導教學非常價值。大家認為,只有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安排不同的作業,考試上也出一些不同的題,才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學生的權利
學生的權利問題,在中小學課堂中,教師思考得比較少,而課程改革強調學生要主動學習,要探究性學習,這里實質就包含了學生相關權利的內容。因此,教師應該反思自己是否侵犯了學生的思考權、發言權、獲得鼓勵權、讀書權、想像權、選擇作業權。
教師要給予學生發言的機會,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內有發言的權利,有些教師雖然要求回答問題,或者談想法,但往往學生剛開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預設,就立即打斷學生的發言。有時,一節課盡是成績好的學生發言,成績差的學生根本就沒有發言的機會,如果一節課中,聽不到不同的聲音,即沒有學生自己思考的東西,這樣的課決不是好課。
新課改提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課堂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意見,教師對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要給予鼓勵,即學生有獲得鼓勵的權利。上課後,教師要反思自己表揚學生了嗎?表揚得恰當嗎?自己用什麼方式鼓勵學生的?
學生應該擁有自己的權利,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權利,才能將課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落實到實處。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
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行動。大家認為,教師們都知道教育觀念的重要,但對於具體應該如何運用到教育實踐中,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課程改革的觀念,思考得比較少。因此,教師十分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以檢查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正確。例如,上完課後,想一想自己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什麼,方法的依據是什麼,所採用的方法是否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等等。
7.反思自己的專業知識
目前,有些學科教師的專業水平比較低,尤其是數學,很令人擔憂。在各級賽課中,出現知識性錯誤的教師也不是少數,賽課教師還是通過層層選拔出來的,經過了許多人精心打造的課都出現知識性錯誤,那麼,在日常教學中,錯誤多就更不要說了。
有個學生問老師:自然數與偶數哪個多?教師毫不猶豫地回答:自然數多,理由是自然數是1,2,3……。中間沒有間斷的數,而偶數是2,4,6……,中間有間斷的數,那麼,自然數就比偶數多。這個問題不難,教師卻回答錯了,反映了教師專業水平低。因此,教師需要反思自己內容教錯了嗎?自己的知識儲備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嗎?自己的知識能夠滿足數學課程改革的需要嗎?只有不斷反思,才會知道知識上的缺陷,才會努力學習,彌補不足。
總的說,要反思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從反思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反思的三個步驟
1.要收集發生的問題的信息,行動回顧。
回憶教學情景、過程、原因、結果,自己到底做了什麼,學生的感受和思考狀況。
特別是對發生了不正常的問題、現象的情形要回顧,通過信息回顧提出問題,教師對課堂內出現的現象,哪怕是學生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不能漠不關心,而要認真反思,找出原因,思考解決的辦法。
2.對課堂中的信息和問題進行研究,對自己的行為活動進行懷疑、質疑,從反思得到困惑。
要善於懷疑自己的行為,懷疑所運用的理論,經常思考,這樣對了嗎?可以嗎?
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解析,看是否有效行為,無效行為是否太多,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學》中,提供了下表,老師們可以參考。
有效行為
無效行為,負效果行為
機敏、熱心
呆滯、煩惱
關心學生與班級
對學生及班級活動不感興趣
愉快、樂觀
不快樂、悲觀
能自我控制情緒
容易發脾氣
有幽默感
過分嚴肅
認識和承認自己的錯誤
不自覺和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公平、客觀地對待每個學生
不公平、偏愛
能忍耐學生的錯誤行為
不忍耐
與學生一起工作時表現出理解和同情
對學生冷淡、諷刺
與學生關系和諧、有禮
與學生關系疏遠、逃避
幫助學生解決個人及學習中的難題
察覺不到學生個人的需要和困難
贊揚努力的學生、鼓勵表現好的學生
不贊揚學生、過分挑剔
真誠認可學生的努力
懷疑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社交中,考慮別人的反應
在社交中,不考慮別人的反應
鼓勵學生盡其所能
不鼓勵學生盡其所能
妥善計劃與組織課堂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沒有計劃和組織
在教學計劃內,課堂步驟有彈性
步驟過分死板,不能脫離計劃的限制
預期別人的需要
不能照顧個人差異的需要
教學技術新穎有趣,能刺激學生
教學枯燥呆板,沒有趣味
示範與解釋清楚、實用
示範與解釋不清楚,無引導
這一步,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對自己的要求要苛求,要自己質問自己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太好的。
對做得好的,也可以想一想,我是怎麼想的?是否有理論依據?對做得不好的,要思考,我怎麼會這樣呢?
3.在探究中找到解決和消除困惑的辦法。
針對反思中得出的經驗、教訓,教師要進一步思考:我能做什麼?我怎麼改進?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如何給學生帶來較大的益處?
一位老師在星期五講課時,告訴學生要善於學習,要把所學的一小節內容進行整理,寫出一個概括性的復習總結,其實意味著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但到星期一要求學生把做的總結交上來時,一些學生沒有完成,老師反思: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有的學生需要視覺提示,要明確把作業的內容寫在黑板上,不能混在一般性講述的要求中。於是,反思的結果就是:要把口頭布置的作業寫在黑板上,要求要明確具體。
五、教學反思的記錄與交流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有記筆記的習慣,將反思的內容記錄下來,這些反思筆記是寶貴的教學資料,是提升反思質量的基礎。參加討論的教師許多都有記反思的好習慣,並且講述了自己的記錄方法。
寫反思日記或教學後記,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或失敗的教學,可以只簡單地寫幾個要點,寫在教案後面也行;可以是詳細描述事情經過;可以做資料分析;也可以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師自己記下來的東西,是非常鮮活的,很有價值的。有些老師寫不出像樣的教學論文,是由於平時沒有反思與記記錄反思,一到寫文章時,就沒有素材,即使寫成了文章,也是東拼西湊,沒有可讀性。
寫反思時,可按事件寫,也就是說,把類似的多件事聯系起來記憶、反思。這樣做可以系統總結一類教育現象,為今後處理同類教育現象提供借鑒的藍本。
以教育敘事的方式寫,寫教育故事,把教育中的真實故事寫出來,穿插自己的議論、思考,教育敘事是適合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一種好形式,特別要注意的是,要從故事中提煉出教育觀點。
教師要學會與同行交流教學反思,自己在反思中如果突然悟出了一個道理,不論是好或是差的,不妨告訴同行,與大家一起討論。也可以數學組為單位,不定期舉行反思交流會,與人交流、討論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辦法是否最好。教師聚集在一起,把自己課堂上發生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
現在網路已經進入發尋常百姓家,教師可以將反思發到相關的網站上,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討論,特別是有可能引起一些教育專家、教學高手的重視,他們如果能夠參與討論,則會極大地提高自己的反思質量。
六、反思意識的提升與反思能力的提高
1.反思應該是教師自我成長的自覺行為
反思對教師的責任心要求高,不負責任的教師是不會去反思的。要使反思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首先是教師對反思要有內在動力,也就是教師要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積極的進取心,旺盛的求知慾。其次,要有外部的推動力。有的學校規定:教齡在五年以上的教師每周寫三篇教學反思,每篇500字;教齡在五年以下的教師每天要寫300字以上的反思,每周教研組要檢查,要交學校。但實踐中由於措施不到位,教師很難堅持下去,逐漸就變成到處抄、應付。這樣就失去了反思的作用
2.反思是需要毅力的行為
在反思中,要自己揭露自己的短處,是誘發痛苦的行為,沒有毅力就難以反思,這種毅力體現了反思的持續性,需要教師戰勝困難、忍受痛苦,盯住自己不合理的教學行為進行批評,自己要督促自己,要敢於向別人承認自己教學中的不合理性。另外,要長期堅持反思,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毅力支持。因此,討論中大家認為,只有堅持長時間的反思,才會看出反思的成效。
3.使反思成為自己的習慣
經常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就會形成反思的習慣,就會自覺地在教學之前、之中、之後,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質量進行反思。
曹化老師認為教師形成了反思習慣,就會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收獲。
4.提高反思技能
反思中有時要進行比較、討論,要查閱理論,要進行自我觀察、判斷、評價、調節。這些本身是一種能力,教師要掌握反思的技能,提高反思的質量。
5.反思要適度
反思不一定是個人閉門造車,有時可以集體反思,大家討論,反思也不要很多專門的時間,茶餘飯後,大家在一起可以聊一聊;每周開展教研活動時,大家可以交流一會兒。這樣做,就顯得比較輕松,就不會將反思看作一項專門的工作了。
反思是教師成長的一條途徑,也是教師從事教研的好方式。我們討論的目的是希望老師們重視反思,提出反思中的一些問題,具體到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做許多細致的工作。
『陸』 小學語文公開課《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這節公開課,我是想要探索如何進行活動課的教學,並希望與同行們互相探討,共同解決長久以來在綜合性學習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嘗試了以下三點:
第一,創建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針對以往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興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現象,把教學的起點定位在學生現實的學習狀態上。為了激起學生濃厚的自主探究興趣,我對本單元的教材進行了再處理。結合我校學生實際,變「漫遊語文世界」為「走近孔子」,目標直指《論語》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動准備階段,以公開課為契機,鼓勵學生勇於展示,為集體和個人增光,把局限於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變被動的完成學習任務為積極主動的參與。
第二,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決問題,體會合作的成功與分享的喜悅。在活動目標的設置上,突出強調小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努力使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究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第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真正「活動」起來。課堂上教師的的作用應該是「拋磚引玉」,一堂課的最終目的不是展示教師,而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方法,領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並能夠自由地享受學習之樂。這節課,教師只在開始上課時激情導入,結束時總結並指導作業,中間部分只是隨機點評和補充,其餘的時間都交給小組代表做匯報發言。
但是,課堂最後生成的效果並非完全如我課前預設的那樣。首先,表現在時間和節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組織過程有點疲沓,小組代表人數偏多,有部分資料重復的現象未加以調控。因而最後教學用時不夠,沒有進行活動評價和小結,鞏固練習的部分處理也太快。其次,活動的分組缺乏科學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組,事實證明,這樣分組是不科學的。因為沒有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所以在交流匯報中,有小組內容重復的現象。還有,活動成果的生成方式單一。在活動課結束時,為了鞏固活動的成果,我讓學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語和名言積累題,此外,建議各小組把活動的內容辦成手抄報。但我在指導的時候,太過粗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反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和表現形式。
『柒』 六年級上 湘教版 語文 教學反思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有很多內容學生不易讀懂,或有時似懂非懂,但我學習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中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於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於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交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並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於去讀,那麼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四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什麼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後懂,在今後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麼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北師大肖川教授語)。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製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在上課的前一天,我布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信息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節。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一、教材的鑽研是課程拓展的根本
教材中提供給我們的僅僅是半頁紙、一幅圖、一句話,初看起來的時候,覺得內容空洞簡單,無法把握,但是經過仔細鑽研後發現,其實文本中蘊藏非常豐富的知識。簡單的兩個方面:姓的來歷;名字的含義,但是深究下去之後,你會發現,即使是姓的來歷這一方面,作為中國的姓氏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要把它講出一點皮毛來,恐怕一節課是遠遠講不完的,而名字的含義中蘊含的人文文化更是豐富多彩,經過這樣的分析後,逐漸就使課程的內容飽滿起來。而如何使課程的內容在充實的基礎上又能可行呢?這又牽扯到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做到合理的取捨。比如說,姓氏文化光是姓的類別有上千種,此列只做到讓學生了解,一語帶過就行了,講課之後,會造成學生更大的困惑。再如名字的含義,有的孩子的名字甚至有幾輩人的淵源。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也發現有學生的名字有父母很高層次的希望,甚至脫離了名字的說法,那麼我在課堂上選取名字的含義內容時,是緊緊圍繞「名字」的。
有了這樣的充實後,如何使課程的內容有「味」,就是一個依託教材的拓展了。因為整本教材都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不可能將這課「拎」出來上,形成「孤立課」,因此我結合第一單元的內容,縱觀後面的內容,確立本課應拓展在學生的名字中,感悟到來自家庭中特別的愛,並培養學生一定的感恩意思,明白父母在名字中寄予我們這樣的愛,我們也應該怎樣去做,回報這種愛,在此環節,學生感受很深。
二、材料的收集是課程開發的依託。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師生雙方依據課文的內容要全面地收集、整合資料,以便更有效地實施學習計劃、教學計劃。在本節課的准備工作中,從學生方面看,我讓學生多途徑地收集姓氏的來歷,包括網上查找、書上看、詢問老師等……事實上,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自己姓氏的來歷,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他們探究新課的慾望,並在向父母詢問自己名字含義的時候,有了和父母交流的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也為後面實施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從老師搜集課程資料來看,我的體會最深,可以說是「心中有糧不慌」,因為需要我錄了一段家長的錄音,為了錄音的效果,多次與家長交流,把握了家長對孩子的那種情義。後面,在搜集宇航員和奧運明星的圖片時,也是多留心眼,不僅僅是做一個課件的查找製作,也是對每位明星進行了詳細的了解。所以但課堂上突然出現斷電,課件不能使用時,能夠比較從容地將課件上的內容用語言描述出來,沒有造成慌亂的局面。而走進學生家庭收集到真實的父母對子女的心願,在課堂上讓學生突然知道更是有一種驚喜,使課堂呈現較生動的畫面。
但在這次資料搜集上也有不足,只注重了搜集而沒有對資料進行有效的整合,特別是學生資料中搜集的姓氏來歷的內容,因為涉及到許多生僻人名、地名,學生讀熟了,但沒有經過自己的語言整理講述出來,學生講給他人聽時,都是一知半解的效果。
三、靈動的語言是教學的靈魂
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還受外部環境教育的影響。良好的教學分為,學生的潛能才能得以發揮,學生才能去探索創新。因此,在課堂上,我竭力使自己進入角色,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個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學生。重要的是語言的魅力能打動每位學生的心,「你是今天的第一位勇敢者」,「你的記憶力真令老師佩服」,「哎呀,多少年前,我們是親戚呢」,這種靈活、隨機的語言既能展現一位教師的親和力,更能走到學生中間去。
如果說這節課最讓我難忘的應該是教學中突然斷電,怎麼辦?課件上的重要內容都不能展示出來,我靈機一動決定用語言去感染學生,用生動的話語將課件內容描述出來。這種機智的語言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情感,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是媽媽愛的呼喚。當我深情地再現課件內容時,學生果然被深深地打動了,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同樣在描述明星時,用上激昂、深情的解說詞式語言,學生不僅猜得出是誰,而且在我的描述中有了對明星名字和品質聯系的雙重認識。這樣的做法沒有使課堂教學因為停電突然中斷,反而使師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華,可以說這是一種教學機智,是我們每位教師應有的基本素質,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在課堂上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本次研討課還給了我許多新的認識,認識到自己對課程的處理上還有許多不足,但通過上課有效地促進了自己的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努力學習,獲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