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認識幾分之幾是多少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認識幾分之幾和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這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回幾分之一的基礎上進行答教學的,因此教材加強了幾分之幾和幾分之一的聯系,首先說明把每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然後指出幾分之幾是由幾個幾分之一組成的,使學生看到幾分之幾與幾分之一的區別只是取的份數不同而已。在運用遷移方法的同時,教材同樣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形成幾分之幾的表象,加深對幾分之幾的理解。
Ⅱ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怎麼滾的最遠教學反思
「怎樣滾得遠」這一內容是教材安排在本冊第二單元「直線、射線、角」後的一次數學實踐活動,由於多種原因,一直拖到了第四單元「平行和相交」結束才進行教學。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拖,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回顧組織這次活動的全過程,我覺得以下一些做法比較成功:
1、保證活動材料。如果不能提供合適的材料,那麼,活動是絕對無法開展的。活動之前,我一直在考慮這次活動需要的材料怎麼准備的問題。測量長度用的尺可以從其他班借米尺,三角板學生有,用來墊木板的磚是不需要的,有一名學生扶著就行了,可以滾的東西就多了。可教材要求用30~50厘米長的木板來搭一個斜坡,木板准備起來並不方便,因此一直在考慮,有什麼可以替代。因為中秋節過去不久,我無意中看到一些中秋月餅的包裝盒材質比較硬,而且長度也差不多,就發動學生從家裡帶來一些月餅包裝盒,這樣就解決了木板這個大問題。
2、分工合作明確。這次實踐活動的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很難完成這次的實驗。因此,在通過回憶生活情景的基礎上,我馬上提出了問題「斜坡與地面成什麼角度時,物體滾動得最遠?」,讓學生明確這就是這次活動要解決的問題。隨後,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28頁的最後一段文字、下面的四幅圖及第29頁的上面一部分內容,明確實驗的幾個主要步驟依次是:搭建斜坡、滾動物體、測量長度、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其中前四項是要分散在室外完成的。我問學生:「這些事情你一個人能完成嗎?」學生表示不能,需要幾個人合作。這時,我讓學生根據前四個步驟考慮至少要幾個人,學生認為5個。考慮到活動時教師對學生的必要指導,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把全班47名學生按照自然組分成了8組,有的組多出來的1名學生可以協助測量等。具體的分工有學生自己商量決定。在隨後的實驗中,我明顯感覺到了這樣分工的好處,各小組的學生忙而不很亂,看他們合作得挺愉快,我也很高興,因為我一直很擔心的紀律秩序等問題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3、提前預設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成為一個思考周密的設計者,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科知識的特點預設教學問題,指導教學活動,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由於這次活動的地點是有變化的,室內—室外—室內。第一階段的室內指導很關鍵,因為到了室外,學生分散後,再要指導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對於操作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先進行了預設。例如,物體滾出去時被阻擋而停下了,怎麼辦?物體滾歪了,怎麼量長度?這些都通過學生的交流來解決。對於滾歪了,怎麼量的問題,有些學生馬上想到了剛學過的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知識,也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把「板」平移,還有的學生認為把滾的物體平移比較方便。我心裡暗自高興,看來,活動拖到現在進行也不是一件壞事,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不正是開設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目的之一嗎?如果按照教材的順序,這個問題反而不容易解決了。
應該說這次活動的效果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但我也有一些困惑:
1、我的提前預設是否影響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滾歪了,怎麼量的問題是否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時自己發現並想辦法解決?
2、由於各小組完成實驗的時間不同,對於最後數據的匯總和結論的得出已經沒有時間了,只能利用另外的時間進行全班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保證數學實踐活動的高效呢?
Ⅲ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節課的研究和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力的現象已有了初步認識,對研究性學習有一定了解和興趣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力,並獲得有關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將引起物體哪些變化,同時也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其他有關力的內容(彈力、摩擦力、反沖現象、力和機械等)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課對科學家「牛頓」和力的單位「牛頓」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牛頓對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經典物理學尤其在力學研究中的地位。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級一年的科學探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現象探究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學生常見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也時刻能感受得到,學生對於這一現象的研究應該很有興趣。為此,課堂上放手給學生,教師注意引導,使其對重力有一個科學上的認識。再者,學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亞楠等部分男生,他們動手能力強,知識面廣,對於重力知識,在課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合理搭配,發揮他們的優勢,可以由他們的認知在課堂上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能收集有關牛頓的科學故事並與同學分享。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從小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到地球上物體垂直向下的重力來自於地球引力。 難點:旋轉裝水的瓶子游戲中掌握身體平衡。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探究,學生的興趣始終高昂。 1、真正了解學生,把活動「做透」。 本課是「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3課。本課由牛頓的蘋果落地故事開始,幫助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並且來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為了避免導入的枯燥乏味,教學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事故」——學生的作業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學生關注的同時,也因勢利導引入本課探究;接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紙飛機和羽毛球的落地來認識地球引力,接著又用樹上的蘋果和繩子上的衣服有沒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後再通過玩「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體會重力的方向。這個過程的設計是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當時公開課上的班級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泛,所以設計還是可以的,但當我把同樣的教案用在平行班裡時,就發現學生對地球引力的認識不夠。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由於對學生前概念了解不夠,活動停留在了表面,還沒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頓的故事後,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紙飛機、乒乓球、橡皮、尺……,總之要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了解周圍的東西如果沒有力量的存在,都會發生同一種現象——落地。 2、抓住課堂生成,轉化成精彩的亮點。 在學生玩「水流星」時,有一個學生因為系瓶子的繩子松開,而導致瓶中的水流了出來。在教學中,我能發現此時的教學契機,讓該學生說了說水為什麼流了下來。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為課堂高潮的精彩卻被我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在這里,其實可以大做文章,讓全體學生從別的同學的水為什麼沒有落下來,到從這位同學的水卻落下來,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明確離心力的產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個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師及時地、不斷的「放大」,才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和精彩。
Ⅳ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舉例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觀察、搜集資料的過程,能夠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和研究重力問題。會描述和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夠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牛頓的貢獻,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敢於大膽想像,學習像牛頓一樣思考。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內容選自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課「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直尺,裝大半瓶水的大可樂瓶(瓶口穿好繩)
演示材料:神六發射及衛星繞地飛行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問號提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精心准備了一份禮物,想送給大家,猜猜它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都沒有猜對,到底是什麼呢?看!(出示問號標志)喜歡不喜歡?
師:老師就把這份禮物送給大家。(貼黑板上)想一想,老師為什麼要給大家這份禮物?(生答略。)
師:真不錯,我們想到一塊了。我希望你們大膽想像,積極思考。因為提出疑問,解決疑問就是科學探究。許多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就是從問號開始的。
(出示牛頓像)你們認識這位科學家嗎?牛頓從小就注意認真觀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於問問題。
(出示牛頓樹下思考圖)同學們猜一猜,他想到了什麼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要恭喜你們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知道嗎,你們的問題和牛頓的問題背後蘊涵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這節課就重點研究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板書課題)
2、聯系生活談現象。
你們能說出生活中一些類似蘋果落地的現象嗎?為什麼所有的物體都要落到地上?
學生討論、交流。
二、認識重力,解釋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想知道大科學家牛頓是怎麼解釋蘋果落地的現象嗎?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
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好嗎?出示游戲方法:一個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個同學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來玩這個游戲,比比看誰抓住尺子的次數多。但要怎樣才能保證比賽公平呢?
學生交流後提出:丟尺子的同學,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則不公平。 老師補充:玩的時候還要思考,尺子怎麼運動的,你玩的過程中有什麼體會?
同坐學生進行游戲,並注意觀察尺子的運動。
交流:尺子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簡單的示意圖畫畫嗎?(引導學生學畫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圖)在游戲的過程中,你有怎樣的體會呢?(引導學生感受到重力使物體下落的速度)那麼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誰給的呢?(地球)其實尺子下落的原因來源於地球對尺子的引力,這種力使尺子豎直向下運動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呢?(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使它們形成了豎直向下的重力)我們把物體受到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叫重力。板書:重力
你們現在能解釋為什麼所有的物體都要落到地上了嗎?
三、解釋月亮為什麼不掉下來(認識離心力)
1、牛頓想:如果月亮就是一個大蘋果,它為什麼不落下來呢?難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嗎?
2、大家都知道,將大瓶傾斜,裡面的水會潑灑到地面上,說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了,產生了豎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沒有辦法能讓大瓶在傾斜的情況下,水仍然不潑灑出來呢?
3、想做這個實驗嗎?好,大家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做的?(出示實驗方法)
4、學生動手實驗。
5、交流發現。思考:為什麼水沒有潑灑出來呢?
A、有繩子拉著大瓶,所以大瓶不會甩飛。
B、在大瓶飛速旋轉的情況下,水沒有潑灑出來。
6、這個游戲的道理就是牛頓的第二個解釋,你能試著說一說這個道理是什麼,並解釋月亮不掉下來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和剛才的旋轉小桶有什麼聯系呢?小組討論討論,並進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飛速旋轉時有一種向外甩出去的力,我們能感覺到拉住大瓶的繩子綳得緊緊的,只要一鬆手大瓶就肯定飛出去。這種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離心力。)
那麼月球在圍繞地球旋轉時,會產生離心力,使月球不會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見的繩子緊緊拉住月球,不讓月球甩出運轉軌道。
今天的航天事業離不開這個解釋。
7、播放神六發射成功的錄像。
提問:為什麼宇宙飛船可以飛出地球到太空遨遊呢?
四、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獲?(學生自由發言)
師:在今天這節課中,老師也有收獲,同學們送給我一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大膽猜想,積極動腦。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與發展這種良好的研究狀態,努力學習探究,大膽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
教學反思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學反思
紅旗小學 崔方圓
伴著新課程的推進,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學生由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由不敢發 問到善於質疑,課堂也由寂靜無「聲」變為生動有「聲」。這節課充分體現了科學課「做、中、學」的思想,設計思路簡潔明了、教材重組適當合理,充分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學中,老師很關注學生,尊重學生,並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兒童語言及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求知慾極高的學習狀態中,同時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結構的事實性材料,重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小游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在學生匯報時適時地進行質疑問難,在這種「質疑問難」的情境下, 我們感受到「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
因此,我想作為教師,不僅要滿腔熱情地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還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質疑 問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首先要培養良好質疑的習慣。教學是師生信息相互傳遞的可控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隨時把自己的疑難 問題提出來,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釋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可以通過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給學生講清質疑的重要性。如:牛頓從質疑蘋果為 什麼會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等等。另外還可舉些身邊的例子說明,為學生提供榜樣。 2.認真對待學生的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把哪怕問的問題再簡單、再奇怪,教師 都要根據情況認真作答或是課後給予作答,並抓住這一關鍵時機進行引導,指導學生應該怎 樣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有意義。3.學生質疑,學生析疑。讓學生質疑成為教學的引線,教師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 如張健老師在學生活動回報並畫出物體運動軌跡圖後,讓學生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此時就有學生提出,這些物體為什麼都是最終往下落的?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有意義,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體重力的問題的研究。然後張老師抓住這個珍貴的教育契機,將問題留給學生小小組討論。最後學生得出結論:「正是因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體具有重力。」這位學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和老師的肯定。如此一來,極大地誘發了同學們的質疑意識。
其次要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教師要教態親切和藹、面帶微笑,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在 課堂教學中敢於質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而大多數學生卻保持沉默,不是他們不善於發現問題,而是沒有提問的勇氣。為此,我經常在課堂中有意識地開展「我來當小老師」 的活動,讓課堂提問由教師過渡到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對於解答同伴提出的問題遠比教師提 出的問題來得積極和喜悅的多。在活動中我把更多的關注給了平時不善於發言提問的學生, 只要他們能簡單的提問,就毫不吝嗇地給予熱情洋溢的表揚,此時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 起來,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驕傲、鼓掌。像這樣成功的體驗,不僅讓他們有了質疑的 勇氣,更樹立了對學習的信心。
最後要創設巧妙的質疑情境,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學生不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這是他們不會或不善於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去構設問題。這時,教師應當巧妙地設置質疑的情景,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善於質疑。疑是思之始,學之源。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問題驚訝開始的。」「質疑」閃爍著孩子智慧的火花。「質疑」作為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應該說是課堂的閃光點。人常說:「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質疑」,定會讓課堂「此時有聲勝無聲」。
Ⅳ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全語文教學反思
《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探究
——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學科教學中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圍繞文本組織學生探究,這一直成為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難點,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以情境創設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現以蘇教版第七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來談談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只有維持兒童的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採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積極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所以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設法將學生帶入情境,這就保證兒童在接觸新課時,帶著熱烈的情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去。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伊始我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飢,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子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誰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
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激情,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本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優化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後,兒童會興致勃勃地學習文本。文本是語言符號的堆積,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生自己是無法體會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師要根據文本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優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本的探究能不斷進行。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探究的主題是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取火種?為什麼要盜取火種?雖然文本中有許多適合學生體驗的文本情境,如角**境、多媒體情境等都能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畫面當中,但是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探究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多種手段,將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情境,並將學生引入情境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我根據文本內容,整合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從天空中以駛過的畫面,也包括那凶惡的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動態場面以及當時的場景圖,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學時,我用製作好的服飾讓學生穿上,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與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使電腦媒體與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處,我讓他們自己分別設計人物的語言,以便表演時增強效果。下面觀看錶演的同學,充當當時的古人,讓他們想一想,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後,以及看著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時自己的表情。這樣表演者、被表演者與多媒體融為一體,增強了情境的感染力,為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想像餘地,使他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飛到文本描寫的廣遠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情感的作用,他們的抽象思維也由難變易,對文本的理解,不僅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表及裡對文本內在內容也有了很深的體會。
三、憑借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促進思維發散。
學生們通過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語文教學絕不能以此為終點,還要在此過程上,竭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促進他們的思維興奮點的提升。教師要從文本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換角度,或引導質疑,或抒發情感,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在此情此境中,兒童的創造性才易於突發表現出來。
學生在獲得情境體驗後思維被激活了,對文本內容的探究一發不可收拾。現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記錄如下:
生:「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去盜火,他怎麼不向宙斯要火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想大家剛才在情境體驗中就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
生:(齊說)是的。
師:哪位同學已經思考出答案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里,同學們只要細心再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
生:(開始認真讀課文,一會兒,不少學生抬起頭)
師:誰知道了,先來回答。
生:我認為宙斯是不會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的,宙斯那樣兇殘,說明他缺乏同情心。這從他懲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來。
師:說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他看到人間煙火裊裊,怎麼會立刻追查盜火者呢?他那樣生氣,肯定不會把火種給人間的。
生:其實,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要是宙斯肯給的話,人類就不會在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了。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訴我們要火種宙斯是不會給的。
師:(驚喜的)真的嗎?具體說說看。
生:這一段說普羅米修斯「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決心」就說明有困難要克服,如果要給的話,就不用「決心」了。
師:太好了。同學們,你們從課文的情境體驗中感受這么多的東西,你們真會學習。
……
學生剛從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是那麼富有創造性,是基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的創造。這是教師憑借文本情境,恰當的引導所產生的結果。
巧設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探究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的單一形式,針對了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文」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終於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Ⅵ 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學反思
教學理念的反思: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要徹底轉變教育理念,不能讓學生只會解答數學題目,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在《百分數的應用》的教學中,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在本課的「請你選擇感興趣的百分數嘗試編一個百分數應用題」中,學生卸下了書本應用題、教師思維的束縛,大膽設想、討論。
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點「關愛」的指導,大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海浪中自由搏擊,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習的方法,有頭腦、有個性、有能力的學生才能應運而生。
(6)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練習一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Ⅶ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蘋果為什麼落地》教學反思
上完了示範研究課《蘋果為什麼落地》,讓我高興的是在課堂中能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享受成功的愉悅,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科學研究中。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探究,比我課前的預想好多了。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研究的主要是物體為什麼下落的現象。物體落地現象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生活中這種現象雖然很多,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在認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對這些現象習以為常,感受不到地球吸引力的存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能舉例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能夠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和研究重力問題,了解牛頓的貢獻。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本課教學內容特點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活動導入:我先讓同學們小組玩投球入杯的游戲。通過這個游戲引出問題:怎樣才能將兵乓球准確投入紙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第二個環節讓學生聯系生活,理解物體為什麼會落地的,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第三個環節讓學生比賽抓尺子的游戲和給蘋果畫方向圖,體會重力的速度和重力的方向。第四個環節通過游戲實驗研究月亮為什麼不掉下來。我緊緊握住系著一小桶,小桶里放上兵乓球,原地旋轉使小桶快速旋轉起來,讓學生觀察思考兵乓球為什麼不掉出來,真正理解了什麼是離心力。我盡量安排多而精的學生活動,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帶領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操作中交流。同時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為學生依次呈現地球表面的物體所受的地球引力,都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重力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科學的興趣。
反思這一堂課的教學,由於對學生前概念了解不夠,活動停留在了表面,還沒有做透。在教學中,有些突發的教學契機,被我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在這里,其實可以大做文章,只有抓住每個生成的信息,及時地「放大」,才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和精彩